第1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书生意气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人自惭形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豺也一样。一个人,也许可以做到不要金钱、名誉、地

位,却很难做到不要生命。生命,是一个生命体最不能放弃的一已之私。这是他

最后的“局限”,也是他选择的“底线”。因此,一个人,或一头豺,如果连生死

和选择都能超越,那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规范他限制他了。不是连大限(死亡)

都限他不住,连大难(选择)都难他不倒么?无私则无畏,无畏则无死,无死则

涅槃。佛家讲“众生皆有佛性”,其实就是说人人都有超越生命的可能。然而生

命何其宝贵。不到万不得已,岂可轻生?!所谓万不得已,就是到了只有献出生命

才能证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时候。

一切生命体都是要死的。在死与不死的问题上,我们其实并无选择。所能选

择的,只是为什么而死,和怎样去死。用小说里的话说就是:“挺起头颅奔赴危

难是死,死得壮烈死得光荣死得重于日曲卡雪山;伛着腰杆畏缩不前也要死,却

死得窝囊死得糊涂死得轻于绿豆雀羽毛。”无论何去何从,都是我们在生死问题

上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因此没有理由浪费这一权利。

问题只在于,怎样才是“死得其所”?

或者说,做出牺牲,究竟值也不值?

用世俗的眼光看,索坨和霞吐的生命是不等值的。一个风华正茂,前途未可

限量;一个风烛残年,死亡只在旦夕。于理于法于惯例(尽管这惯例是豺群社会

的),都该霞吐去当苦豺。况且,如果每次都让年轻壮豺去牺牲,则豺作为一个

物种还能不能留存,也就成了问题。因此,豺群社会的制度,作为族类生存的需

要,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故而虽然无情,却有理。由于它世代相传众所公认,

所以也合法。

但是,索坨无理非法的异常之举,为什么不但没有引起公愤,反而受到了普

遍的崇敬呢?这是因为,在科学和逻辑的原则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原则,即道

德和情感的原则。人不同于机器,没有谁为其事先设定程序。所以人生的价值和

意义,就往往表现在其非程序性的行为中。惟其如此,他能选择。因为选择就是

非程序性和超程序性的。如果程序既定,无从更改,那就不必费心选择了。

这就告诉我们,当选择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时,对立双方的合理性和不利性

一定是“二律背反”的。我们的选择,只能超越逻辑和功利,也只能以道德和情

感为原则。索坨正是以此为原则进行最后抉择的。不是背叛豺群,也不是逼死豺

娘,而是代替豺娘去英勇赴难。这个决定,也许不尽合理(科学、逻辑),却维

护了正义,维护了群体,维护了道德,维护了良心,维护了亲情,我们也就不能

不为之赞叹!这一选择的直接结果是:豺娘霞吐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站到了石

洞口前。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豺娘辉煌得“就像是太阳的一块碎片,就像是天

宇吐出的一团霞光”。道德和情感终于战胜了利害,战死的霞吐和未死的索坨都

获得了永生。因为他们都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证明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明明无论怎样都只有悲剧结局时,人们仍不

肯放弃选择的权利,还要在最后关头再选择一次。难道不正是为了通过这最后的

选择,来证明自己无愧于生命,无愧于人生吗?

而这,正是《暮色》给我们的证明。

我还要说,这也是人的证明。

这个和尚成不了佛

慧能的故事,想来大家也都晓得。

慧能又叫惠能,就是禅宗的六祖。之所以叫六祖,是因为前面还有初祖菩提

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其实菩提达摩只好算是中国

禅宗的初祖,在西土他排到第二十八位,初祖则是摩诃迦叶(摩诃就是大的意思,

摩诃迦叶也就是大迦叶),始祖当然是释迦牟尼了。据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祖

在灵鹫山上,拈花示众,众人都不省得,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

佛祖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

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不过这禅宗虽是“道体心传”,却也不是一点凭证都没有。

那凭证,就是一衣一钵。钵就是食钵,衣则是法衣。这两件东西,据说也是从佛

祖那里传下来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钵也许传得了,衣又哪里能传二三十代?

早就烂掉了。但传到慧可手里的那件法衣,也仍然是个稀罕物。那是一件“木绵

袈裟”。此“木绵”并非彼“木棉”,其实就是棉花。当时中国没有棉花,只有丝

麻。把棉花、棉布称作“木绵”,正是为了区别于“丝绵”,也是为了和“棉”相

区别。棉,本指攀枝花(又叫英雄树),落叶乔木,花红色,种子表皮有许多白

色纤维,与丝绵相仿佛,所以叫“棉”。后来,棉花大面积地栽种普及了,鹊巢

鸠占,棉成了棉花的专名,本来叫“棉”的反倒只好改叫“木棉”。

佛家以衣钵传人,被禅师们说得神乎其神。菩提达摩对慧可说:“内传法印,

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但在我看来,实际上是把饭碗传了下去。人

生在世,吃穿二字。这一衣一钵,正好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至少是,有了衣钵,

吃穿不愁,才好去琢磨那些玄妙的道理。不信,你把那些口若悬河高谈阔论一见

了人就想传经布道的哲学家们饿他三天冻他两夜,看他还有没有哲学讲。

这一衣一钵传到弘忍手里.再传下去,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事情。大抵这衣钵

原本是要传给神秀的。不过要取得“博士学位”,就得先提交“学位论文”。禅宗

的“学位论文”倒不需要洋洋万言,只不过一“偈”而已。偈,读如“记”,是

唱词体的一种文字,四五六七言均可,但通篇只有四句。不过“偈”字数虽少,

要求却高。现在看来,神秀的“学位论文”显然并不合格。他的偈云;“身是菩

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种时时小心提防,深怕受到

精神感染的思想境界,和禅宗追求的菩提正道般若绝境无上智慧,相去又何止以

道里计?因此弘忍便很失望。没想到慧能这匹黑马却杀了出来。慧能从小就是个

苦孩子,三岁丧父,卖柴为生,文化程度比王朔还低(一字不识),悟性却比王

朔还好。他千里迢迢从广东(新州南海)跑到湖北(蕲州黄梅),要拜弘忍为师。

弘忍问他是哪里人,他说是岭南人。弘忍说岭南人怎么能成佛?他说地有南北,

佛性却没有南北。人与人肉身不同,佛性又有什么两样?说得弘忍暗自心惊,便

让他去舂米,算是进了预备班。所以慧能虽然是弘忍的弟子,却是没有学籍的,

甚至连正式的出家人都不算。

现在想来也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神秀身为教授师,诸弟子中

地位最高造诣也最高,尚且不敢公开作偈,只能半夜二更偷偷摸摸写在墙上;慧

能连和尚都不是,只不过一个行者,而且大字不识,却公然跳将出来,要和神秀

比个高低。这可真称得上是“无知者无畏”了。慧能的偈很有名,说的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和神秀的斤斤计较相比,这才叫透彻了悟。禅宗的衣,已非慧能莫属。

也有不服气或不以为然的。当时有,后来也有。后世有个叫祖印明的禅师,

就写了一首禅诗来和慧能叫板。诗云:

六祖当年不丈夫

请人书壁自糊涂

明明有偈言无物

却受他家一钵盂

这意思是说,你六祖慧能既然已明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四大皆空,万法皆

无,为什么还要和那神秀争夺传人衣钵、教主地位,弄得禅林烽烟四起不得安宁?

如此知行不一,骂作糊涂,已是口下留情,且看你如何对答?

祖印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以为得计,其实蠢得可以。我们也

只要反问一句就够了:你祖印明既然比慧能大师还知道四大皆空,万法皆无,为

什么还要来管当年的闲事?衣钵固然是空无,是非又何尝不是空无?你要真是透

彻了悟,就根本用不着来说嘴。正所谓,“既明万事皆无物,何必管他受钵盂”!

说来说去,还是悟性不够。

悟,是禅的精髓。禅宗也好,别的什么宗派也好,无非都是教人成佛的,但

只有禅宗才抓住了佛学的要害。什么是“佛”?佛就是觉悟。觉悟有三义:自觉、

觉他(使众生觉悟)和觉行圆满。三项齐全,就是觉悟者,也就是“佛”。所以,

佛,从理论上讲,是人人都能成就的,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释迦牟尼也是人,

不是神。他之所以成佛,无非是因为在菩提树下悟得了“无上正等正觉”。释迦

牟尼做得到的,我们怎么就做不到?大家都是人么!那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这就叫“众生皆有佛性”,正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普渡众生才有可能。然而

众生却又难以成佛,因为众生“执迷”。执,就是执著,也就是不开窍,认死理,

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执则迷,迷则不悟,叫做“执迷不悟”。可见“觉悟”

的反面就是“执迷”,而成佛的关键则是“破执”。执,有我执、法执、空执。“我

执”就是执著于“我”,不知“我由法生”。’‘法执”就是执著于“法”,不知“万

法皆空”。“空执”就是执著于“空”,不知“空亦是空”。祖印明,就是这么个角

色。可见,只有破了“空执”,才能真正觉悟,也才能进人“无碍境界”。因为既

然连“空”都已否定,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一切都已否定,也就一切都可作为,

当然也就自由了。

慧能显然是破了“空执”的(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所以坦然地接受了衣钵。

在他看来,不受衣钵固然是空,受了衣钵又何尝不是空?既然如此,受与不受,

有何区别?反倒是那位祖印明先生,执著于空,硬要和慧能论个是非,才真是“执

迷不悟”呐!六祖再世,看了他的诗,不但不会作答,还可能会拿板子打他的屁

股或光头

  如果觉得书生意气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