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柳寄江作品大汉嫣华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前世固来的,张嫣于饮食之道有着难解的挑剔。从前在长安的时候,宫廷事风云变幻,目不暇接,又在众目睽睽的,在庖厨一事上腾挪不开,再加上宫中与侯府的菜肴足够美味,也就得过且过,过了这些年。

到如今回到宣平,没有无数的眼睛扎在身上,她便命人在南院辟一个小厨房,延请厨娘,兴致勃勃的想精研美食。

管家在县中精心挑选,领来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本地厨娘,夫家姓岑,于是便唤做岑娘。

岑娘与敖炙一道颇有浸淫,刚来那日,做了一道敖雉,盛在食盒中端上来,张嫣举奢尝了,顿觉滋味醇美,汤汁鲜稠,回环舌间不下,便留了她下来。

汉时饮食的确比张嫣想象的仅有水煮要先进很多,已经学会了提炼动物油,头上有角的动物如牛称之为脂,头上无角如犬称之为膏。有了这些牛脂犬膏,则炙敖荤食就鲜美可口,而这个时代的植物油,更多的是用来润滑用的,比如润滑车轴的桐油,食用植物油还踪迹尚杳。于是煮食蔬菜,不是过于油腻,就是过于寡淡。

那一日,张嫣寻到这个时代的芸薹菜,榨出植物油,再用戎菽做饭,加黍米一同置入玄甑之中,用旺火蒸,待热腾蒸汽将黍米蒸软,投入碎鹿脯,做出来的黍饭竟是意料的清新爽口,香气四溢,端起之时四周的侍女无不吞了口口水。

忽有人在院门处好奇探头进来,犹疑喊道,“阿姐,你这是在做什么呢?”

张嫣回头去看,却是自己的两个异母弟弟,张侈,张寿。

算起来,这两个弟弟都和自己年纪相差不过一岁多,想到这点,张嫣便不能太平心静气,又因为二人的母亲训诫,故姐弟三人一直不特别亲近。

而此时闻着戎菽饭的熏人香气,张嫣心情尚和,回到宣平之后,也许宣平的山水真的让人心胸开阔一些,张嫣吸了一口气,招手笑道,“想不想尝尝,你们过来。”

张侈大喜,他生的要虎头虎脑些,性子憨直,连忙过来,解忧笑着为他盛饭,他用竹奢取食,吃的风卷残云,许久之后才抬起头来道,“想不到黍饭加点戎菽,味道便特别好。”

张嫣笑眯眯的尝了一口,道,“黍米微黏,戎菽甜脆,放在一起口感便很好。”

她瞧着张寿东瞟西瞟的眼神,问道,“怎么,阿寿不喜欢这戎菽饭么?”

“啊?”张寿脸微微红了,放下竹奢道,“弟弟不敢。只是弟弟听说阿姐这儿特辟了间书房,里面藏有多卷图书。”

“嗯。”张嫣颔首,“只是比阿爹书房差的远。”

“呃。”张寿闷闷低下头去,轻声道,“父亲的书房我哪敢进去。”微微抬眼,眼角余光望向张嫣,神情期待,略带了些秀气温柔。

张嫣扑哧一声笑了,“你若是能爱惜我房中的书。”她假作板脸道,“偶尔来我这儿看一看,也是可以的。”

张寿大喜,起身揖道,“多谢阿姐。”

过了数月,张敖请淳于臻来府。

淳于臻本是宫中太医,医术高超,数度向先帝请辞,先帝舍不得他的医术,总是不准,先帝驾崩后,新帝怜他孤苦,便准了他告老。而此时,他已经离乡了数十载,怕回去见族中亲人败落,便熄了归乡的心思。因中年逝去的发妻是宣平人,打算去妻子故里瞧一瞧,一省思妻之情。遂与宣平侯张敖结伴同行。并在侯府附近挑了一座宅子住下。

“张娘子如今头可还疼?”淳于臻摸着胡须,问诊道。

“很久没疼过了。”她不自觉的摸了摸自己的额,心有余悸。

“那就好。”淳于臻道,“你这个孩子总是古灵精怪,我开副方子,你照着吃再吃上半个月,对你身子有好处。女子少时最要经养,否则日后会吃苦头。”

“多谢淳于大夫。”

“听说。”淳于臻笑眯眯的,忽然道,“那芸薹油是张娘子的主意?”

“是。”

“呵呵,那是个好东西啊。适量用于烹调之中,可调和食物阴阳,对人益处不少。老夫在此替天下人多谢张娘子了。”

张嫣好奇问道,“淳于大夫对食性也有涉猎?”

“自然,食疗亦是一道的一种。”

“那。”张嫣起身揖道,“还请淳于大夫以食道教我。”

淳于臻好奇问道,“您是侯府嫡女,身份贵重,何必习此食道?”

“因为。”张嫣想了想,“我希望他日侍亲床前,能切实尽绵薄力,心中踏实。”

食道一学博大精深,自古就有蕴藉。《周礼》有言:“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意即主食宜温,羹汤之类宜热,酱类宜凉,饮料宜寒。又道,凡调和饮食,应注意其性味,并结合四季气候特点配制。春天以酸补肝,夏天以苦补心,秋天以辛补肺,冬天以咸补肾,并用滑甘之品加以调剂,更能滋补脾胃。

食物各具阴阳察性,譬如她用来蒸黍饭的戎菽,其味甘,性平,归脾胃经。食之益中气、利小便且消痈肿,主治脚气、脾胃不适。其茎叶清凉解暑。

如果过多地饮用了一种性质的食物,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以食物的凉、热特性来说,油腻和油炸的食物,辛辣、油脂植物,如脂麻(芝麻),芸薹属于热性,而大部分含水植物、贝壳类动物属于凉性。如多食生冷之寒凉之物,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腹痛、泄泻;而多食油煎火烤、肥甘厚味之物,就容易胃肠结热、口渴、腹满胀痛,痈疽。

酷暑当头,徜徉在五花八门的食理中,竟也能静下心来,不觉炎热。

你是喜欢惊涛骇浪还是细水长流?

惊涛有惊涛的刺激,细水有细水的平和。

宣平的时光就这么平缓的滑过去,张嫣偶尔管管家,偶尔做做菜,偶尔和两个弟弟在整个宣平县城撒丫子玩野,没心没肺。

从前在长安的时候还知道要扮成男孩子,而宣平天高皇帝远,无人管束,便干脆连这点面子都不要了。明明正门处无人拦着,偏要从围墙上翻出去,一缕一缕头发扎成的松松牡丹髻,发鬓慢慢的散落下来,也曾倒拎着双履赤足在田埂间行走,泥土沾染在面靥,被嘲笑成花猫,笑声清脆爽朗,一点淑女形象也没压箱底剩下。

所谓的淑女,从来都是装的。

再端庄贤淑的女子,骨子里也有一种疯狂,向往那种伸展四肢平躺在金黄麦禾之上的写意自然。区别只在于,找不找得到时间空间挥洒。

一切的一切,老家人心中忧虑向宣平侯提起,书房中,张敖只是淡淡一笑,道,“前阵子难为这孩子了,这儿又不是长安,就随她吧。”

将晚的落日余晖斜斜的照过来,将影子拉的长长的,映在影壁上,微微的黄旧色,投成一个苍茫的剪影。

第61章 新友

汉时,城市设市集,如汉都长安,设东西二市,开四门,设市官,市监,每日里交易额度极大。其他郡国大城如齐都临淄,赵都邯郸,也都设有大市。宣平在大汉只是一个中等县,于是半月在城中开一场市集,商贩云集,供县中百姓买卖日常所需。

马车在宣平市门前停下,车中数人下来,当中一个少女,着绿锦文藻深衣,腰间配了一串松间白玉,清爽俏丽。周围的人都一静,暗暗猜想这是哪家的贵女。

“你们看上什么就取吧。”张嫣回头,笑眯眯道,“今日阿姐会帐。”

张侈欢呼一声,抱着她的左臂讨好道,“阿姐最好了。”

四周人声鼎沸,张嫣行在市肆之中,顿觉烟火气扑面而来,不由呼了口气,热闹温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她都喜欢,少了谁也不至于说吃不了饭,但两个都和在一起,才是多情人间。

宣平的市集自然不如长安东市热闹,品物繁多,略略一瞧,东西多半粗糙,让人不大看的上眼,而那厢,张侈已经如飞出笼子的小蜜蜂,在各家市肆中乱撞,抱了一堆东西在怀中。

“你不去挑些东西么?”张嫣问跟在自己身边的张寿。

“不了。”张寿摇头道,“其实府里什么都有,我什么都不缺。阿侈哥哥也只是听说阿姐为他会账,才兴奋的到处买东西,过一会儿他大约要愁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了。”

张嫣扑哧一笑。

她买了一斤刚炒好的栗子,店主用晒干的芭蕉叶包起来,递给她。

付了钱,递了一包给张寿,自己边走边拣出一粒,烫的不着手,双手互抛着剥了壳。

微微颦眉。

“阿姐。”张寿问道,“不合口味么?”

“嗯。”她道,“不够甜。”

“娘子大约不知道。”家人苦笑道,“炒栗子若要香甜,需加饴糖。饴糖价贵,长安权贵人家众多,才买的起。在宣平的小地方,卖栗子的若加饴糖炒,则根本没有人愿意买。你不看,在长安一斤饴糖栗子要百多文钱,宣平却只卖三十文么?”

“唔。”张嫣皱眉,烦恼道,“可是我吃惯了甜栗子啊。”

“这。”家人迟疑。

说话间,张侈奔回来,手中拿着一把小小的黄桦木弓,喜悦问道,“这是我在前面那家弓肆挑的,阿姐,看这个可好?”

男孩子总是喜欢勇武好斗的东西,张嫣抿唇笑道,“你喜欢就好。”

桦弓配了十二支桦箭,俱去了箭簇,磨平箭头。张侈张弓搭箭,找了一株身边柏树射去。

黄衣少女走过树下,忽听得不远处一个男童惊呼的声音,“糟了。”讶然回头,便见一支小箭晃晃悠悠向自己面门射来,情急之下举臂格挡,“噗”的一声,缺了尖的黄桦箭隔着广袖“射”在手腕之上,力尽坠地。

一时间所有人都呆呆的愣在那儿。

张嫣首先反应过来,狠狠的瞪了弟弟一眼,斥道,“再这么莽撞,以后就待在家里,不要出门了。”

张侈缩了缩脖子,知道理亏,不敢争辩。

话虽如此,幼弟闯祸,她这个长姐还是得担下责任,道歉赔罪。

张嫣朝黄衣少女揖道,“舍弟顽劣,还请这位娘子见谅。”面颊微微困窘。

黄衣少女抚着手腕痛的弯下腰来,恼道,“你让他也给我射上一箭,我就不同他计较。”

张嫣扑哧一笑,取过黄桦弓箭双手奉上,又拉过张侈的手到面前,指着道,“姐姐爱射便射,他要是喊一声痛,就不是我弟弟。”

见过无赖的,没见过这么无赖的,黄衣少女持着弓箭目瞪口呆,忍不住也笑了,嗔道,“我才不要,他那么皮糙肉厚的,这么点子小的弓箭,哪里射的疼他。”

“妹妹瞧着眼生,敢问令尊是——”

张嫣眨了眨眼睛,道“家父宣平侯。”。

“原来是宣平侯府上的张娘子。”黄衣少女抿唇微笑,“宣平侯两月前返回封邑,我父曾上门拜见,我却不曾随之拜访妹妹。我姓孙,单名一个寤字,家父是宣平县长。”

“可巧,我适才经过的时候,似乎听说妹妹想要尝糖栗子。”她一笑展颜,如春暖花开,“我家庖人最擅长做这个,妹妹改天有空,可到我家来尝一尝。”

十三四岁年纪的少女,一笑面上现起隐隐酒窝,很甜的样子,明媚温暖。

孙寤是张嫣回到宣平后所交的第一个朋友。

从前在长安,张嫣也有过一些同性朋友。像吕伊,陈瑚,还有曹家的阿蕊姐姐。

年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都还是孩子,比自己要大些的呢又当自己是孩子,都谈不到一起去。都是出身世家贵胄的人,长安城里哪个不是鬼灵精怪肚子绕三绕呢?见了面说句话笑一笑都怕对方意有所指,自己回去想想都觉得累的慌。

只有回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宣平,才觉得一颦一笑都纯粹起来。孙寤幼承家学,读了一些书,人又灵巧,识得情趣,在宣平县中是一等一的女儿家,二人在一起说说闺中闲事,很有共同语言。

半月后,张嫣登孙府造访。

宣平县户不及万,则一县长官曰长,秩五百石,虽可维持家人度日,却远不如世荫侯爵宽绰,住处在县衙之内,内府共两进。

孙寤在角门前迎着张嫣。

茜草染红裙在夏风中招展,袅袅娜娜,张嫣叹了口气,觉得时间过的太慢,什么时候她才也有这种风情。

“弹琴都弹的累死了。”孙寤笑眯眯的伸出十指纤纤,在眼前晃荡,“阿嫣来的可巧,我才有机会歇口气。”

走上廊轩,张嫣抿唇笑道,“嫣欲先往拜见寤姐姐家中尊长。”

“就不必了。”孙寤笑道。

“不成。”张嫣摇首坚持,“礼不可废。”

“既如此。”孙寤微微翘唇,“我母亲如今应在正房,我带你行去。”

孙夫人是个穿着暗色深衣的和气女子,梳着和裳色一样闷顿的圆髻,脸形微圆,笑起来的时候,才显出和她俏丽的女儿一样的酒窝。

“不敢当。”她此时面上便在笑,稳稳的扶着了张嫣作揖加额的双手,瞧了一回,赞道,“果然是伶俐可爱的孩子,宣平侯爷好福气。”

她转脸嘱孙寤道,“好好招呼张娘子。”

“是,母亲。”孙寤柔顺应道。

孙寤的闺房精致小巧,陈设器物都不贵重,却被主人摆放的很有雅致。墙上挂着一具漆琴。

孙寤顺着张嫣的目光亦落在琴上,坐定于案几之后竹榻之上,微笑问道,“阿嫣家学渊源,当学过操琴吧?”

张嫣摸了摸鼻子,惭愧道,“从前在长安的时候习过一些,不过只会些基本指法。我回宣平未久,父亲已在打算为我延请琴师,只是这些日子府中着忙,还未顾的及而已。”

“这你便可以不用着忙了,我倒可以告诉你一些。”孙寤自得一笑,“我父从前亦好琴,于是结识县中琴师颇多,宣平最好的琴师,姓朱,字照邸。如今寤便在他堂下习琴。”

“哦。”张嫣微怔楞。

“阿嫣若想习琴。”孙寤道,“寤倒有个主意。我家也只得我一个女儿,习琴的时候很是单调。不如你也过来一起。两个人还能切磋切磋。”

“也好。”张嫣笑着,“只是我还得回去禀过父亲。”

外面有轻轻叩门声,孙夫人端着藤盘进来,笑道,“听说张娘子爱吃糖栗子,正好家中新做了一些,端过来让张娘子尝尝。”

张嫣大喜,颔首道,“多谢伯母。”旁边解忧上前接过,置于案上。

栗子干爽微热,张嫣剥了一个尝,讶道,“这味道?”

“如何?”孙寤含笑道。

“不是饴糖。”

“嗯。”孙寤颔首,“是柘糖。”

这时候,柘糖又比饴糖要昂贵些,但是口味也胜于饴糖,尝在嘴中的栗子,热烫烫间偏让人觉得甜憨,别是一番风味。

她也伸手取了一个剥食,“栗子以燕冀出产闻名,燕冀栗比一般的栗子更饱满甘甜,若是九十月刚采摘的新栗子,就着晴天晒几个日头,本身就甜的可口,根本不必加糖。其实,论起来,还是本味最好。”

“栗子不宜多吃。”她放入口中,眼睛微微眯起,笑道,“待到了冬日,宣平这儿有一种凫茈果,乡里人叫它地栗子,皮儿乌黑乌黑的,又薄,一掐都能掐出水来,尝起来鲜甜鲜甜的,和栗子一样好吃,又多汁水,不比栗子这么干,阿嫣到时候一定喜欢。”

“嗯。”张嫣剥了不少栗子,笑道,“到时候我一定尝尝看。”

回到侯府,晚饭时,张嫣向张敖禀明习琴之事。

张敖皱眉道,“凭咱们家的身份,可以延请琴师入府,嫣儿又何必去别人家中?”

张嫣笑道,“话虽然如此,我一个人学琴,会闷的很。不如和人一起,才有劲头啊。”

于是张敖便颔首答应。

第三日,张嫣抱了琴,家中御人驾车送她去朱师傅家中。

琴舍中,朱师傅已收了宣平侯的束修,淡淡道,“你先弹一曲听听。”

张嫣弹了一曲《春日》。

琴之一道,大半靠练,太久不曾上手,指法上的生疏是骗不了人的,一曲磕磕绊绊下来,张嫣的脸微红,不敢看师傅抿成一条直线的唇。

“水平太差。”朱师傅毫不留情的指出道,“指法一看就不成熟,很多都是错的。弹琴之人,连指法都不熟,就像不起地基而筑房,房起之日,塌陷亦不久也。”

张嫣起身拜道,“还请师傅一一教导。”

  如果觉得大汉嫣华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柳寄江小说全集天恩陌香论陛下的撩妹技巧/天策春大汉嫣华金屋恨,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