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闲听落花作品锦桐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童使司正陪着新纳的小妾,在后园湖边赏荷听曲儿,听小丫头说左先生请见,皱了皱眉,不怎么愿意起来,“问问他,事儿急不急,若不急,等明天到衙门再说。”

小丫头出去回来的很快,“左先生说了,很急很要紧的事。”

童使司听如此说,只好不情不愿的站起来,在拉着他不松手的小妾脸上抚了几把,“等我回来,就一会儿。”

童使司进了书房,带着几分不耐烦,“什么急事?”

“刚刚我在凌云楼,有个士子过来寻我。”

“又是通关节的?不能再多了,这话不是你说的?”童使司打断了左先生的话,扶着椅子扶手站起来,脸上的不耐烦更浓。

“东翁听我说完。”左先生从怀里拿出几张银票子,“那士子进来,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高使司问童使司好,再一句,是说这五千两是孝敬给我的。”

“这话什么意思?高使司?哪个高使司?”童使司重又坐下,拿过那几张银票子,“是京城福隆老号的票子。”

“那士子姓祝,叫祝青程,宜县祝家三少爷。”左先生眼里光影闪动,童使司眉头皱起,“先生有话直说。”

“宜县祝家小门小户,算不得大家,在几十年前,分成了三支,一支迁到了京城,一支,迁到了山西,之所以迁到山西,是因为祝家有位姑娘嫁进了山西汤家。”

童使司眼睛睁大了,“福隆钱庄的东主?山西第一家的汤家?”

“对!这位姑娘福气好,嫁过去没几年,姑爷就承下汤家,做了汤家家主,祝家是在姑爷做了汤家家主之后,才迁到山西去的。京城那一支,是从山西那一支分出来,常驻京城,后来就分了宗,这几十年,听说只有京城和山西两支和汤家来往的密,宜县这支,早就断了往来,东翁到江南路,我虽然知道有这么一户,也就没放在心上。”

左先生趁机解释了一句为什么从没跟童使司提过祝家这事。

“汤家跟度支使高书江是亲家。”童使司已经反应过来了。

“东翁已经想到了,汤家长房嫡女,嫁给了高书江的儿子,这一房,是祝老太太嫡出的长子。”左先生先奉承了一句,又指了指银票子,“这是京城福隆老号出的票子,这个高使司,只能是高书江高使司。”

“听说,高使司就要升任计相了。”童使司摸着额头,目光灼灼。

“高使司升任计相,是众望所归,高使司今年才五十出头,墨相和吕相差不多年纪,都不小了。”左先生意味深长道。

“先生的意思?”童使司上身前倾。

“我多问了祝青程几句,他只摇头,一句话不肯答,我看他那样子,不象是个心眼多的,这件事,背后有人指点,指点这人,从京城带来了德隆老号的银票子。”

左先生先说自己的判断,“我的意思,咱们最好能见一见京城来的这位,只是……”左先生顿了顿,看着童使司,“只怕对方不肯和咱们见面,这个,东翁也能理解,这面,不见,比见了好。”

童使司点头,“若是对方肯见?”

“那东翁就要谨慎些。”左先生笑的意味深长。

“嗯!”童使司点头赞成,“高使司一向以谨慎持重闻名,我再让人悄悄查一查,看看能不能查出点什么。”

“要查,可不能穷究。”左先生忙跟了一句,童使司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一查即止,探一探深浅而已。”

“后天的凌云楼文会,东翁最好见一见这位祝青程。”左先生接着建议,“机会难得,这一场若能和高使司搭上线头,对东翁大有好处,就是大爷那头……”左先生声音压低,“东翁这份量又得重上不少。”

“我也是这个意思!”童使司眼里闪动着喜悦。

……

离太平府几十里的青杨镇,夜幕刚刚笼住整个镇子,文二爷踩着张旧桌子,借着浓密的树叶掩着头脸,盯着隔壁院子。

隔壁院子里,一个瘦小的小丫头正端着盆,细细往地上洒水,旁边厨房门大开,案板摆在外面,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妇,正弯着腰和面擀面,不时进屋往炉灶放一把柴,不停的催着小丫头,“小锁,赶紧过来把菜洗了。”

“姑娘说今天天热,得洒五遍水,一遍洒完,干了再洒第二遍,才洒了三遍。”小锁转头答了句。

老妇烦躁的哼了一声,“饭都吃不上了,穷讲究啥?趁着没干,先给我提桶水过来,说好了就咸菜吃泡饭,我水烧好了,咸菜也拌好了,又要吃拌面,现在不是当年了,穷讲究啥?这面是留着明天吃的,今天吃了,明天吃啥……”

小锁一声不响,根本不理老妇,只管洒水,老妇忙的团团转,一边抱怨,一边匆匆跑去提了桶水。

洒完了五遍水,小锁从屋里搬了张旧竹椅出来,“姑娘,好了。”

第二百五六章 曲家有位姑娘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子手里捏着柄团扇,从屋里出来,坐到竹椅上。

文二爷仔细打理女子,眼神颇亮,长相秀丽,气质……算得上清雅,要是再打扮打扮……不错!一身衣服过于破旧了些,鞋子上有个洞……

女子摇着团扇,看起来很自在。老妇看到女子,抱怨声更大了,“……饭都吃不上了!还穷讲究啥?小锁还不过来洗菜!”

“阿娘!”女子扬声叫了句,接着吩咐小锁,“怎么没熏艾?去把艾点上,拿把蒲扇扇着,别让烟气熏过来。”

女子吩咐小锁时,屋里传出声虚弱无力的声音,“王嬷嬷,你少说两句,英姐儿够命苦的了,就是一碗拌面,你就辛苦辛苦……咳咳咳……”

“我不是怕辛苦!这碗面今天吃了,明天吃啥?家里一文钱也没有了!你的药都断了一个多月了!”王嬷嬷直着嗓子冲屋里一边叫,一边抹眼泪。

“……咳,明天……我那支簪子,你拿去当了……”屋里的声音更加低弱。

“那簪子……”王嬷嬷连连抹着眼泪,“就剩这一根簪子了,吃完了簪子还吃啥?照我说,做点针线……你就惯着姑娘……”王嬷嬷的抱怨里渐渐哭腔比话音更浓,听不清楚了。

坐在竹椅上的英姐儿自在依旧,仿佛是个聋子,压根没听到王嬷嬷和阿娘这些话,也没看到王嬷嬷抹的眼泪,或者说,王嬷嬷在她眼里,根本不存在。

文二爷抬手示意孔大扶他下来,轻轻呼了口气,“试试这家,吕福呢?安排好了?”

“说是安排好了。”孔大将桌子放回去,跟在文二爷后面出去,回客栈去了。

那间破败的小院里,曲家姑娘曲春英摇着团扇,乘着凉,吃了拌面,只到夜深凉快了,才回屋歇下,第二天直睡到日上三杆才起来,坐在床上,等小锁端了温水进来,拧好帕子给她,曲大姑娘细细擦了脸,将手泡进温水里,泡过一遍温水,再泡一遍新提凉井水,这是她从书上看来的法子,说是这样热凉隔着,每天泡几遍,手就会又水润白嫩,又细致紧绷。

泡了四五遍,曲大姑娘仔细擦干手,开始对着铜镜,细细涂香脂细粉,涂了一遍,对着镜子,满意的看着自己吹弹可破的脸,以及新掐的水葱一般嫩生生的手。

王嬷嬷的抱怨不停的从外面传进来,曲大姑娘恍若不闻,只专心的涂脂匀粉,总算涂好匀好,回头看着小锁拿来的衣服,刚想皱眉,忙抬手按在眉间,抚平了刚刚皱起的眉间,她可不想象阿娘那样,眉间锁着那么深的川字,一看就是幅苦命相!

等换好衣服,已经离她起床,过去一个时辰了。

“去跟王嬷嬷说,给我煎只蛋,再盛碗米油,中午……”曲大姑娘想了想,“给我蒸条鱼。”

“家里连米都没有了。”小锁嘀咕了一句。

“阿娘不是说把簪子当了,你昨天没听见?”曲大姑娘冷眼斜着小锁,小锁一声没再吭,出来院子里,和王嬷嬷传曲大姑娘的话。

“曲家太太在家不?”破的根本拦君子不拦小人的院门外传来一声招呼,王嬷嬷唉哟一声,“是丁嬷嬷?太太!丁媒婆来了!小锁,快去扶太太起来,丁媒婆来了!”王嬷嬷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开了院门,客气万分的让丁媒婆进屋。

丁媒婆进门,只能是为了她家姑娘的亲事,这是天大的喜事!

隔壁,昨天那个地方,树叶稠密了许多,文二爷隐在树后,紧盯着进门的丁媒婆,和热络到谄媚的王嬷嬷,以及掀着帘子往外看的曲大娘子。

“唉哟,你们家这院子里可真舒服,又荫凉又适意!”丁媒婆站在院子里夸起来,“我在屋里闷到现在,这院子这么适意,你家太太也该常出来透透气,咱们就在这院子里说话吧,多好!”

“这院子里,我家姑娘天天洒水,丁嬷嬷瞧瞧我家姑娘,多好!我家姑娘可是正经的书香门第,大家姑娘!我们老爷,正正经经一个举人!”王嬷嬷不管三七二十几,可着劲儿夸她家姑娘好。

“可是呢。”丁媒婆扯长声音,“扶你们太太出来,还有你们姑娘,咱们就在这院子里说话。”丁媒婆不客气的替曲家太太拿了主意。

“成成成!”王嬷嬷哪有不好的,“小锁,扶太太出来,嬷嬷来说亲,姑娘可不好出来,我们家书香门第,虽说穷了,那也是大户人家。”

“呵呵,可不是。”丁媒婆自己拖了把破竹椅先坐了,刚坐稳,小锁就扶着位瘦弱的老妇人出来,老妇人两只手下意识的在前面乱措,看样子,眼睛已经瞎了。

王嬷嬷急忙拖了把竹椅过来,放到丁媒婆旁边,小锁扶着曲家太太坐下,曲家太太对着院门,含笑招呼,“是丁嬷嬷来了。”

“来看看太太!”

听到丁媒婆的声音,曲家太太转身转头,这才真是面对丁媒婆了。

“顺便跟太太说件好事儿。”丁媒婆接过王嬷嬷递上来的凉茶,看了眼,又递还给了王嬷嬷。

“是这么回事,你们家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太太说要门当户对,男家得是读书人,有才气,人品好,总之什么都得好,你家姑娘又说了不嫁穷家,老实说,别说咱们这青杨镇,就是满太平府……”

丁媒婆干笑几声,“这样的人品,家里又多的是银子的,有倒是有,可人家也讲究门当户对。”

“我们老爷正正经经一个举人,我们家正正经经书香门第,大户人家,虽说现在穷了,我们从前也富得很,是门当户对!”王嬷嬷急不可耐的接了句。

丁媒婆噗一声,咯咯笑起来,“那你家姑娘能备几抬嫁妆?没有嫁妆,怎么嫁人?”

王嬷嬷被丁媒婆一句话噎的眼泪都快下来,她家姑娘不就是缺份嫁妆么!

“如今有桩好事儿,我一听到这事,就想到你家姑娘了,头一家,就到你们这儿来了。”丁媒婆干脆直入正题。

第二百五七章 富贵最重要

“是哪家少爷?”曲家太太一脸喜悦加期盼,曲大姑娘靠着门框,干脆将帘子挂了起来。

“比少爷好,是位老爷。”丁媒婆说完这两句,目光从曲家太太身上,移到依门而立的曲大姑娘身上,不往下说了。

曲家太太满脸失望,摸索着扶着椅子扶手正要站起来,王嬷嬷上前按住她,冲丁媒婆笑道:“那命好的,二十来岁就是老爷了,丁嬷嬷说的是哪家?您细说说。”

“还真不是二十来岁的老爷。”丁媒婆甩了下帕子,要不是人家指明了要说这曲家姑娘,这曲家的门儿,她一步也不愿意进,一家子没一个明白人!二十来岁就是老爷叫命好?

“是位山西来的大商家,今年五十六了,因为一年里头有大半年都在太平府做生意,也是巧了,”丁媒婆看了扶着门框听的专心的曲大姑娘一眼,“前儿到咱们这青杨镇来时,生了成家的心思,想在咱们这儿说门正正经经的好亲,住是要住到太平府的。”

“五十六了还没成家?”王嬷嬷一声惊叫,丁媒婆横了她一眼,“这位老爷家资不知道有多少,听说一笔生意就得调动十万八万银子,一个月里头能做好几笔生意,真是泼天的家业,成亲是早就成亲了,大孙子都进学了,只不过先头的媳妇在山西老家,先头一家子都在山西老家,如今这位老爷常年住在咱们太平府做生意,是要在太平府另娶一房媳妇。”

“丁嬷嬷请回吧!”曲家太太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呼的站起来,“一个商户,又是做妾,丁嬷嬷这不是来做媒,这是成心来打我们曲家脸的,您请回吧!”

“等一等!”没等丁媒婆说话,曲大姑娘叫了一声,几步过来,看着丁媒婆问道:“他要再娶,是大妇死了?”

“不是,他老家的媳妇好好儿的,就是要在咱们太平府再娶一房媳妇。”丁媒婆越过曲家太太,答着曲大姑娘的话。

“英姐儿!你进去!你这……成何体统?那是商户!商户!你是举人的女儿,书香世家……给商户做妾……”曲家太太浑身发抖,不知道是因为生气,还是因为伤心。

“大姑娘是读过书的人,也该知道那些大行商都是这样,这也叫两头大,可不能叫妾,您嫁了这位老爷,三媒六聘,正正经经有婚书的,成了亲之后,在太平府住着,呼奴使婢,穿金戴银,就是妻,可没什么妾不妾,这位老爷就是在山西一个家,在咱们太平府一个家,两个家都是正妻,生了孩子,都是嫡出。”

丁媒婆干脆绕过曲家太太,将曲大姑娘往旁边拉了拉,和她直接说上了。

“那家产呢?银子呢?”曲大姑娘直指关键。

“唉哟我的大姑娘!”丁媒婆一拍巴掌,喜笑颜开,“你们家可算有个明白人了!我跟你说,这位老爷说了,您要是嫁过去,宅子奴仆必定要现置办的,这宅子奴仆,那不用说,就是太平府这一房的,您嫁过去一年两年,生儿育女,他还要另外置办田亩家业,他说了,断没有让自己的亲生骨肉衣食无继的理儿。”

“怎么才算衣食有继?生了女儿和生了儿子一样置办吗?要是没有儿女呢?他都五十六了。”曲大姑娘紧追问道。

丁媒婆两眼放光,“唉哟姑娘真是明白人!句句说到点子上!这些细务还没说,这么着,姑娘要是觉得这门亲事还能过得去,这些细务,我这就替姑娘去跟他说,我跟你说,我这双眼睛看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准着呢,我看那位老爷是个大方人,长的又好,又高又壮,你放心,指定生得出孩子!”

丁媒婆说的哈哈笑起来。

“你跟他说,我们曲家是正正经经的书香门第,我父亲正经的一个举人。”曲大姑娘看着丁媒婆,“他一个商户,又这样年纪,还是两头大,真要诚心娶我,就得先给我备份嫁妆,也不要多,总要……”

曲大姑娘犹豫了下,“总不能少了五千银,还有,成亲之后,家用要先给半年……先给一年的,家用一年一年给,腊月里就得把隔年的家用都给我,一年家用……”

曲大姑娘咬着嘴唇,她没过过富贵日子,要是要少了……

“照我看,这家用的事,先别说死,只说姑娘没到过太平府,也不知道老爷的饮食起居一年用度多少,头一年,让他先给一千两,到了年中年底,知道了多少,再定下一年的用度。”

丁媒婆热心的帮曲大姑娘出主意,曲大姑娘矜持的点了点头,“这话在理。”

“那就这么说定了,我去给那位老爷回话!”丁媒婆眉飞色舞,理也不理摇摇欲坠的曲家太太,和目瞪口呆的王嬷嬷,和曲大姑娘告辞而去。

墙头那边,文二爷看的十分满意,示意孔大扶他下来,一边往外走,一边吩咐道:“就他家了,启程回太平府。”

文二爷的大车出了青杨镇,摇摇晃晃的车厢里,文二爷翻出写着曲举人履历和曲家详情的那几张纸,细细看了一遍,研了墨,一手举纸,一手拿笔,摇晃中居然字写的十分周正。文二爷密密麻麻直写了三四张纸,将纸吹干,和那几张履历详情折在一起,卷起装进只细巧的铁筒里,封了口,用漆封了,掀起帘子叫了吕福靠近,将铁筒递给他,低低吩咐道:“挑个妥当人,把这个送进京城,给宁远宁七爷送去,要快,日夜不停,换马不换人,越快越好!”

吕福答应了,迟疑着问道:“那回来?”

“不用回来了,送了信直接回紫藤山庄,太太要问,就说奉我的吩咐,给宁七爷送封信,记着,先把这信给宁七爷送去,再回紫藤山庄,要快,一定要快!越快越好。”

“是,二爷放心。”吕福答应了,“那我先赶回太平府了。”

“去吧。”吕福得了应允,纵马扬鞭,直奔太平府安排差使去了。

第二百五八章 周六的义气

周六兴奋的一路小跑,进奔进京府衙门,来找宁远。

“远哥!远哥!你们,都出去,出去出去!”周六一进门,看到又是满屋子人围着宁远在掷骰子,叫了声远哥就挥着手往外赶人,一边赶一边叫,“远哥,我有急事跟你说,好事儿!大好事儿!”

宁远扔着手里的骰子,往后倒在摇椅上,“什么好事?说吧。”

“大好事儿!”周六兴奋的眉梢乱动,“前儿阿萝说想要点极品龙涏香,那香,远哥你也知道,极难得,就听说宫里有,可我总不能为了阿萝找姑母要这个,这不象话,对吧远哥……”

  如果觉得锦桐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闲听落花小说全集锦桐花开春暖盛华,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