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明朝小官人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李绮节陡然停住脚步,回头看杨天佑一眼,“你抢了李家什么?“

杨天佑以为李绮节会勃然大怒,看她竟然神色平静,不知她是真不生气,还是刻意压抑怒意,心里一时七上八下的:“城外滩涂那边的水田都是朱家的祖产,因为年年被洪水淹没,难有出息,上个月,朱家被催债的找上门,索性把那块田地拿出来抵债,债主转头把田地卖给附近几户人家,折换成现钞。我买到了二十亩,李家不服气,认为我借着官府的势力恶意压价。“

李绮节长眉微挑,恶意压价,确实像杨天佑这厮干得出来的事儿。

杨天佑看到李绮节眸中的怀疑之色,顿时恼羞成怒,涨红着脸道:“我是清白的!我杨九做买卖堂堂正正,从来不会用那些下作手段!“

他薄怒时双眉紧皱,脸上并没有一丝凶相,眼眉极冷,倒是比平时笑嘻嘻的模样更显俊朗。

李绮节脸上不动声色,淡笑道:“但愿吧。“

杨家深处幽巷之中,门前并无多少行人来往,李绮节又是一副男儿打扮,不必顾忌,杨天佑不由盯着她微微弯起的眉眼看了许久。

良久,他慢慢移开眼神,忽然轻笑了一声,眼里闪烁着一抹晦暗不明的幽光,“让表妹见笑了,我不该在你面前扯谎。“

和杨天佑接触越多,李绮节愈发看不出他到底是什么性格,有时候他有些流里流气,有时候他也直接坦然,偶尔又正经温文,说话时他是一个样子,不说话时,又像是换了一个人,神色间时不时流露出几丝超乎他年龄的苍凉和落寞。

她一时有些摸不准杨天佑话里的意思,在滩涂田地的买卖中,他到底动了手脚,还是没动手脚?

当下懒得细想,跃上牛车,轻声道:“买卖上的事,哪里是一两句说得清的。先解决我那帮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叔叔堂哥们再说吧。“

说完话,不再去看杨天佑探询的目光,扭头吩咐进宝即刻出城。

牛车很快转过拐角,不见踪影,只能听到车轮轧过青石板街道的辘辘声响。

小厮阿满走到杨天佑身旁,小心翼翼道:“少爷,我问过丫头们了,是太太把您买地的消息传出去的。“

杨天佑冷笑一声,笑容凛冽,颊边的笑涡愈发深刻:“当初知道李家那一支是她们家认的亲戚,我特意连夜坐船赶回县里找父亲商量对策,就是怕买地的时候和他们李家起龌龊,没想到还是做了无用功。“

不仅没能躲过争端,还让金氏抓住机会,把事情闹大了。

阿满看杨天佑脸色难看,有些不忍,难得贴心道:“少爷,我看三小姐还是信您的。“

杨天佑不由苦笑:信不信?又有什么所谓?成王败寇,愿赌服输。做买卖的,没有人能真的清白如水。

他担心的是,李绮节根本不在乎。

虽然他已经认定了李绮节,但假若这个软硬不吃的小表妹始终不肯点头,饶是刚硬麻木如他,心里还是会觉得一抽一抽的疼。

另一头的李绮节,根本没把杨天佑那二十亩地的事放在心上,李家嫡支自诩世家大族,怎么可能因为区区二十里地就贸然朝杨家发难,不管是杨天保和她的亲事,还是杨天佑和他们争地一事,都是借口,他们真正的目标,很有可能是杨县令。

她恍惚记得当朝的成祖差不多大限将至了,到那时,会有几个藩王蠢蠢欲动,不知道属于穷乡僻壤的瑶江县,会不会受到波及,李家嫡支,又是不是怀有其他更深层的目的。

一时心绪翻腾,不知不觉间,牛车渐渐驶出城门口。

忽然听得南边石桥上一人连声喊进宝的名字,“等等我!“

☆、第42章

进宝将牛车赶到石桥下, 李子恒一掀袍角, 跳到牛车上:“刚才去哪儿了?我在墙根底下等了半个时辰。“

“我去了一趟杨家。“李绮节道, “阿爷呢?“

“去杨家做什么?“

李子恒接过进宝手里的鞭子,见李绮节没答话,便没多问, 指一指渡口的方向,“阿爷回村去找大伯想办法了。“

“大哥预备怎么办?“

李子恒一鞭子甩在牛背上, 老牛哞哞两声,牛车再度晃动起来:“能怎么办?反正事情不能闹大了, 不然你以后还怎么说亲事?“

李绮节不由莞尔:“我还以为大哥会跟着嫡支那帮儿郎一起打上杨家门呢。“

李子恒翻了个白眼:“我又不是没脑子,其他的事情我拿不定主意, 这事我还是能分得清轻重的,嫡支休想借你的名头闹事!“

兄妹俩在渡口前雇了条小船,坐船回了李家村,李大伯和周氏已经听李乙说了来龙去脉,正在家急得团团转。

周氏一见李绮节, 眼圈便红了:“要不,再让三娘到我娘家去避避风头?“

李大伯叹口气:“两族相斗, 三娘就算躲到天边去,也躲不开,除非咱们家搬得远远的,以后再不回瑶江县。“

乡人安土重迁,动乱打仗的时候都不愿背井离乡,李乙不可能因为害怕李绮节的名声受牵连, 就抛家舍业,搬迁到别处去。

周氏一跺脚,恨恨道:“怎么就摊上这群亲戚了,求他们的时候,他们礼照样收,就是不肯张口,好容易风声平息了,又跳出来添乱!“

李大伯捋着花白胡须,愁眉不展。

一直沉默不语的李乙忽然站起身:“实在没办法,我带着三娘去武昌府,在那边赁间屋子,住上两三年,等风头过去了,再带她回来。“

周氏看向李大伯:“这……这合适吗?“

武昌府和瑶江县倒是离得不算太远,坐船的话,一来一回只需一天的工夫。可李绮节正是十一二岁说亲事的年纪,再过两三年,等她从武昌府回来,县里正当年纪的好儿郎早被挑光了。在武昌府那边替她寻亲事呢,又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人家的深浅底细,而且李家人口少,断不会把女儿家外嫁。

远嫁的小娘子,碍于规矩,常有几十年不回娘家的,出嫁就等于生离。李绮节虽然不是周氏亲生的,但在周氏眼里,侄女儿就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她舍不得让李绮节吃那份骨肉分离的苦头。

“何必如此。“李绮节解开头上戴的网巾,端起一杯没人动过的泡橘茶,喝了两口,笑盈盈道:“族叔他们借着我的名头去杨家闹事,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咱们只要找准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不愁没法应付。“

李乙眉头紧皱:“三娘,莫要胡闹,宗族的事,哪是你一个小娘子能管的?都怪我素日纵着你,把你惯得无法无天的。“

李绮节不吭声。

见李乙斥责李绮节,李大伯顿时不高兴了,嘟囔道:“二弟这话就说岔了,宗族打着三娘的名头在外边要打要杀的,三娘难道就得老老实实坐在闺房里任他们胡作非为?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呢!你这个当爹的,不晓得护着自己的闺女,还怪起三娘来了?“

李乙苦笑道:“大哥,今时不同往日,三娘都快十二岁了,哪能和七八岁时那样到处抛头露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宗族的事,她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大伯一口打断李乙,冷笑道:“什么宗族不宗族的,原本就是没有血缘的远族。不过是咱们兄弟俩形单影只,没有族人依靠,想攀个远亲,才厚着脸皮认了他们家。这些年,咱们岁岁送礼,月月有供奉,把嫡支那边当成真祖宗一样孝敬,他们给咱们回过什么?每次你我兄弟上门,都把我们当成奴才一样糊弄,随随便便打发几个管家出面接待我们不说,时至今日,我们连正院都没进去过!人家是望族,看不上咱们兄弟俩这破落户,也算是情有可原。是咱们家配不上他们的门第,活该被人看不起,可他们收了咱们家的礼,拿了咱们家的好处,还来败坏咱们的闺女的名声,我李甲绝不答应!“

李子恒立即附和道:“没错,大不了从今以后咱们不和他们家来往了!“

李乙不住叹气:“好好的,怎么就要和宗族断绝关系……“

李绮节趁机道:“阿爷,你若是还不想和嫡支闹掰,不如听听我的主意,我保管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的,既不用和嫡支那边撕破脸皮,也不会让杨家难堪。“

杨家和他们家的关系,比那个莫名其妙的李家嫡支亲近多了,即使出了杨天保的事,杨、李两家依然打断骨头连着筋,祖祖辈辈联姻,关系错综复杂,不是说疏远就能疏远的。

在李绮节看来,嫡支那边不容易对付,杨家同样不能得罪,他们家想在瑶江县住下去,就得和杨家保持不远不近的亲族关系。

李子恒一撸袖子,露出矫健的双臂,瓮声瓮气道:“阿爷,先听听三娘的法子吧,反正坐着干等也不是事儿。“

李大伯亦道:“没错,二弟,要么你现在去和嫡支划清界限,从此不相往来,要么你就听三娘的!“

李乙看看一脸笃定的大哥李大伯,再看看跃跃欲试的儿子,最后看向李绮节:“三娘,你真想好了?“

李绮节点点头,淡笑道:“阿爷不必担心,实在不行,咱们搬到武昌府去好了,那边比县里繁华热闹得多,说不定咱们还能在码头买几间铺子做生意呢!“

李乙无奈地叹口气:“好,不过你得先答应阿爷一件事。“

“什么事?阿爷只管说。“

“如果杨、李两家还是闹起来了,不管咱们搬不搬家,从此以后,你不许再随意踏出家门一步。“

李乙的话一字一句,说得郑重认真,显然是他在心里想过无数次的。

李绮节愣了片刻,直直盯着李乙的眼睛。

李乙的眼神有些躲闪,别开脸,颤声道:“你想清楚了,再回答阿爷。“

李绮节心里一沉: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她早就明白,因为她幼年丧母,家中没有主妇教导,所以才能无忧无虑,到处闲逛。李乙不忍过多苛责她,也由着她去。但随着她一日一日长大,李乙终将不能容忍她的散漫自由,他希望她能够遵守三从四德,做一个文静乖巧的小娘子。

李绮节并没觉得有多失望,早在几年前,她就知道自己终将会面临这一天,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总会出现分歧和矛盾,这不奇怪,也不突然。

因为她自己才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异类。

她躬身向李乙行了个全礼,肃容道:“阿爷,女儿答应你,如果事情不能妥善解决,我会老老实实待在家中,再不会随意在外边行走。“

李大伯、周氏和李子恒几人互望一眼,面面相觑。

待李乙出门,李子恒扯住李绮节的衣袖:“三娘,阿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是不是生你气了?“

李绮节淡淡道:“没什么,阿爷只是怕我出事罢了。“

“喔。“李子恒摸摸后脑勺,“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办?“

“咱们先回城。“

“噢。“李子恒点点头,又啊了一声,“回城,可咱们才出城啊?“

李绮节不说话,兄妹俩一前一后出了李家门,进宝已经把老牛牵到江边饮饱水,正在门前套车。

一个头戴生纱儒巾、身穿松花色大襟长袖纻纱直裰的少年,在一旁帮他打下手,防止老牛撅蹄子。

李子恒忙道:“孟表弟,哪能让你做这样的活计!“

不由分说,上前把孟云晖轻轻推到一边,代替他喂老牛吃草料。

孟云晖拍拍手,笑道:“无妨,我在家常下地劳作,插秧、锄草、放牛,我都会。“

几日不见,孟云晖换了一番装束,穿一身纻纱直裰,提前戴起头巾,看起来比从前更显相貌堂堂。别说李子恒,就是李绮节,看他穿着这么体面的衣裳去伺弄老牛,都有些替他心疼——不是心疼孟云晖,是心疼他身上的衣裳。

一个梳小髻的小童跑到孟云晖身边,抽出一张帕子,拍拍他衣襟下摆上沾上的尘土,“少爷,东西都收拾好了。“

孟云晖点点头。

李绮节道:“孟四哥要进城去?“

孟云晖还未答话,李子恒道:“正好我们也回城,孟表弟和我们一道走吧。“

孟云晖飞快地瞥了李绮节一眼,见她没反对,笑道:“恭敬不如从命,正想请大表哥顺路捎带我一程。“

他略顿了顿,“我爹……要去访友,下午回县城。“

他现在说的爹,应该不是他的生父孟五叔,而是孟举人。

李绮节走到李子恒身边,压低声音道:“没序过齿,大哥怎么晓得孟四哥年纪比你小?“

李子恒把袍角塞在腰间,道:“我是元月梅花开的时候生的,他是春社日水芹菜冒尖的时候生的,自然是我年长。“

一行人收拾妥当,回到瑶江县。

牛车驶入葫芦巷时,杨家小厮阿满立即迎上前,似是想对李绮节说什么,看到同车的孟云晖,脸色一变,抽身又往回跑了。

孟云晖低声问李子恒:“刚刚那个是杨家九郎的伴当?“

李子恒点点头:“孟表弟认得杨九?“

孟云晖眉头轻皱,随口道:“听说过。“

到了孟家门口,孟云晖和小厮下车,小厮前去叩门,里面半天没人应声。

李绮节进门前,见孟云晖和小厮还站在孟家门外傻等,犹豫了半刻,向李子恒道:“孟婶婶可能出门去了,请孟四哥到咱们家坐坐吧。“

孟娘子当然没有出门,李绮节出门前还听到她在院子里骂丫头。孟云晖独自回家,孟娘子心中有气,多半躲在家中,不让丫头为他开门。

只能等孟举人回家,孟云晖才能进门。

李子恒把孟云晖主仆请到李家堂屋稍作,宝珠煮了鸡蛋茶给几人果腹。

不多时,门外几声叩响,门房打开门,认出来人,招呼道:“表少爷来了。“

杨天佑神色匆匆,他原本在为李家的事奔忙,听阿满说孟云晖回城,怕他说自己的坏话,这才撂下手上的差事,即刻赶来李家。

听到堂屋里的说话声,他面色微冷:“孟四在里头?“

门房道:“间壁没人在家,大少爷请孟四少爷过来说说话。“

杨天佑冷笑一声,都火烧眉毛了,还有工夫和孟四谈笑风生?他就奇怪李家的院子里怎么会晾着一件秀才的衣裳,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让孟四赶在前头了!

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是防盗章,大家别买啊,明天20点前会准时替换的。

☆、第43章

杨天佑进了李家堂屋,一眼先溜到孟云晖身上,见他穿着比往日不同,心里更是警钟长鸣。

另一头,孟云晖正和李子恒说话,余光瞥见杨天佑进门,笑容渐渐凝结在眼角眉梢。

二人对视一眼,又心照不宣地各自移开眼神。

杨天佑径直走向李绮节:“我已经派人去武昌府了。“

李绮节站起身:“有一事想请九表哥帮忙。“

说着话,朝孟云晖示意,带着杨天佑走出堂屋。

杨天佑回头看一眼孟云晖,狭长双眸中尽是提防之意。

孟云晖直视着他略带警告意味的眼神,嘴角含着一抹挑衅的笑容。

李绮节把李子恒带到院中,桂树下已经支起桌椅板凳,桌上备有笔墨纸张。

宝珠斟了两杯滚白水送到院子里,吃过茶,李绮节问道:“滩涂那边的二十亩地,表哥预备拿来种什么?“

杨天佑道:“朱家的债主急着脱手,价格低廉,我买来也是准备再转手的,没打算自己种粮食。“

李绮节点点头,这和她打听来的消息差不多,杨天佑名下几乎没有任何田产房屋,他是杨家庶子,无权继承家产,这几年基本靠变卖各种产业,赚取其中的差价来盈利。

“如果我要从表哥把那二十亩地买来,表哥出价多少?“

杨天佑一怔,“你要把地买回去?“

李绮节翻开桌上一本账册,翻到最新的一页,写下日期数目,头也不抬道:“放心,不会让表哥吃亏,在商言商,表哥原定的价钱是多少,就是多少。“

杨天佑看着李绮节头顶上盘起的漆黑发髻,心里颇有些作痒,很想上手捏一下:“你是不是想把田地送给你家那户远亲,然后息事宁人?“

不等李绮节回答,他道:“若是如此,我直接把田地拱手让给李家就好了。“

李绮节抬起头,面露诧异,小气磕巴如杨天佑,什么时候变得大方起来了?

杨天佑眉眼一弯,脸颊边的笑涡若隐若现:“如果能妥善解决杨、李两家的纠纷,不让表妹名声受损,区区二十亩地算得什么。表妹想要什么,只管说,我全都给你。“

瞳孔里像烧了两团火苗,亮晶晶的。

李绮节觉得脊背一寒,胳膊上炸起一层鸡皮疙瘩,低下头,合上账本:“无功不受禄,表哥不出价,就算了。我把紧邻的二十亩地买下来也是一样的。“

杨天佑双眼微微眯起,盯着李绮节看了片刻,知道她不是在说玩笑话,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一亩八两银。“

“八两?!“

李绮节一脸讶色,怀疑杨天佑是不是故意压低价格以向她示好。

元末社会制度败坏,生产力极度低下,唐宋时期的许多技术知识几近失传,以至于田地荒废,民不聊生。自明朝立国以来,朝廷奉行轻傜薄赋的国策,鼓励老百姓们置房办产、开垦土地。县里的人赚了钱钞,多数会攒起来买田置地,潭州府的田亩价格逐年增高。直到嘉靖年间,畏于繁重的徭役,普通老百姓不敢多买田地,田地价格才下跌至一亩五六两。

眼下,按市价算,山地从一亩一两到一亩七八两的都有,而水田向来供不应求,一亩水田少说也得十两银。

滩涂的地虽然容易遭到洪水侵蚀,但恰恰是每年的洪水,给沿岸土地带来丰沛的营养物质。潭州府最肥沃的田地,几乎都集中在湖泊周围。江边稻田产的稻米,米粒圆润饱满,品相优美,是湖广地区品质最好的上等稻米。

杨天佑竟然说一亩上好水田只要八两银?

大概是李绮节的表情太过震惊,和她平时的模样很不一样,杏眼瞪得圆圆的,少了些冷淡,多了点稚气,杨天佑忽然觉得有些高兴,摸摸鼻尖,哼了一声:“不瞒表妹,出手八两,我也能赚不少。“

李绮节很快算清数目,心里暗暗估了一下价格,既然八两也能赚不少,那杨天佑买地的时候,价格说不定只有六七两甚至更低,难怪李家会认为他在买地的时候动过手脚了。

当下议定价格,只缺保人,李绮节让进宝把花相公请到家中,拟定了契书。

到衙门办理转让文书时,因杨天佑的身份,衙门的差役不敢故意拖拉、勒索,利利索索盖了印戳,只按着规矩收取了税钱。

下午未时一刻,孟举人骑着一头毛驴,回到葫芦巷。

孟云晖的小厮一直守在门前,连忙跑回李家,喜道:“官人回来了,少爷,咱们能回去了。“

孟云晖和李子恒辞别,临出门前,叹了口气,道:“我曾和杨家九郎有些过节,他那人出身不好,性子乖戾,不是个好相与的,大表哥平日里得多留意他的举动,三娘心实,我怕……“

他话说到一半,似是顾忌着什么,忽然又顿住,没再接着往下说。

李子恒明白孟云晖话里的未尽之意,笑道:“多谢你提醒,我心里有数。“

等李绮节和杨天佑从衙门归家,李子恒一把将李绮节拉到房里:“三娘,买地的银两,少说也得一百几十两,那么多钱,你从哪里借来的?还有,杨天佑那小子是不是在哄骗你?“

李绮节掏出一份契书,递给李子恒看:“那是我的私房钱。“

契书上除了几名保人的签字,最醒目的,是花相公的私印,上面罗列了许多条款,大致的意思,是花相公的货栈每盈利一文钱,李绮节能十中取三。

李子恒把契书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你什么时候和花相公合伙做生意了?我怎么不晓得?“

李绮节抽走契书:“你晓得话,阿爷就晓得了,阿爷晓得了,我还能继续和花相公合作吗?“

李子恒目瞪口呆,傻愣愣站了半天,喃喃道:“怪不得你总往花家跑,鼓捣出什么新鲜玩意儿,就派人送给花相公……怪不得花娘子明明是长辈,却认你做师傅,怪不得花家逢年过节就往咱们家送礼送吃的,比亲戚家的礼要丰厚得多,花相公还总在阿爷面前夸你……“

他一连说了一大堆的怪不得,然后猛然一抬头,几步跑到门前,警惕地看看门外四周,又跑回到李绮节身边,做贼似的,压低声道:“你老实跟哥哥说,私房钱攒多少了?“

李绮节嘻嘻一笑:“无可奉告。反正都存在钱庄里,稳当得很!“

不待李子恒追问,转身走了。

李子恒眼看着李绮节走出房门,不由跌足:他还以为妹妹整天无所事事,要么待在家中绣花玩耍,要么出门去县城闲逛,要么回乡下李宅清闲,原来妹妹私底下早已经干出一番大事业了!

看来,孟表弟的担心是多余的了,杨天佑根本不可能诓骗到三娘,说不定三娘还能从那个吝啬鬼手里占到便宜。

这倒是李子恒多想了,李绮节根本没想过要占杨天佑的便宜。

她回到自己房间,将文书地契收好,下楼把杨天佑和李子恒叫到一处,道:“李家嫡支那边,说来说去,分成四派。一派是族老,固执守旧,不会动摇。一派是利益熏心的贪婪之人,想抢回滩涂的二十亩地。一派是年轻气盛的矮辈子弟,被人一煽动,就抄起家伙跟着族老走。剩下的,不过一帮乌合之众,喜欢凑热闹,想趁机浑水摸鱼,不管是杨家还是金家,他们都敢打上门。“

李子恒还在云里雾里,杨天佑已经看出李绮节的打算,皱眉道:“二十亩田地,用来引诱贪心的族叔一辈和那些想浑水摸鱼的人,剩下两派人怎么解决?“

李子恒看一眼李绮节,再看一眼杨天佑,挠挠脑袋:“什么几派人?“

李绮节瞟了大哥一眼,接着道:“年轻子弟交给杨天保,李家嫡支有他交好的同窗,等他明天回县里,让他一个接一个去说服他们。“

杨天佑一挑眉,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些心疼自己的五表哥。

“至于那几个族老……“李绮节笑了笑,“直接放弃。他们家那些族人,各有各的私心,只管专心对付其中几派就够了。“

族老如果真的是冲着杨县令去的,那金银财宝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动心。

“也不是真的要全部放弃。“杨天佑想了想,补充道:“听说族老中的一位八公爷有些惧内,或许可以从他家的老太太那边想法子。“

李绮节眼波流转,看了杨天佑一眼,点点头:“能有路子当然最好。“

当下商议好对策,各自分头行动。

可怜李子恒仍然一头雾水,呆愣半天,才吐出一句:“等等,你们俩刚刚在说什么?几派人来着?“

没人回答他,房里空荡荡的,只剩他一个人。

到夜里时,从乡间赶回县城的李乙带着一个消息进门:李家嫡支已经商量好,第二天傍晚约齐几十人,以摔杯为号,去砸杨家祖宅的铁锅。

李绮节顿时乐了:还挺讲究的嘛,知道以摔杯为号。

李子恒在一旁道:“既然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动手,咱们可以去告诉杨家人,杨表叔是县太爷,派几个差役皂隶,拿了枷锁往杨家大门前一站,谁敢冲进去?“

李绮节一指头点在李子恒脑壳上:“历来两族相斗,官府都不敢管的,管了哪边都不讨好,乡里人也不乐意让官府指手画脚。被人砸破铁锅是丢面子,找官府施压,更加抬不起头。“

说不定,杨家嫡支族老就是想逼杨县令亲自出山?

☆、第44章

翌日清晨,杨天保乘坐一条过路的商船,赶在辰时三刻左右回到瑶江县。

孟、李两家是邻居,只隔着一道薄薄的院墙,在院子里高声说话,间壁左右都能听见。他进李家门的时候,蹑手蹑脚,大气不敢出一声,还举起宽大袖摆,挡在脸前,生怕孟家下人看到他。

李绮节关上房门:“五表哥放心,我们和孟四哥打过招呼了,孟举人和孟娘子不会注意到你的。“

杨天保吁口气:“还是得小心些,毕竟……“

李绮节冷笑一声:“毕竟你成孟家娇客了?“

杨天保想起李绮节打人时的利落果断,顿时一阵胆寒心惊,默默躲到李子恒身后。

李子恒撇撇嘴,冷冷地瞥了杨天保一眼。

三妹妹不好惹,怎么大表哥身上也带着一股杀气?杨天保不明所以,脚步慢慢往外挪,和李家兄妹保持着不远不近、随时可以抽身逃跑的距离。

李绮节道:“表哥,见了李家那些年轻子弟,你晓得该说什么吗?“

杨天保点点头:“等我见了几位同窗,一定把他们驳斥得面红耳赤,我们是读书人,哪能像市井无赖一样聚众斗殴……“

“快打住。“李绮节直摇头,“文斗还是武斗,说来说去,都是各凭本事。你和一群血气方刚的少年人掉书袋,还不如撸起袖子直接和他们打一场呢。“

杨天保一句话噎在嗓子眼里,脸上青青白白,表情略显抽搐。

李子恒推开杨天保,一脸跃跃欲试:“那我们该怎么办?还是得打一架吗?“

他早就揎拳掳袖,恨不能立刻去抄家伙。

“打还是得打的,不然嫡支那帮人不会解气。“李绮节慢悠悠道,“但不能以我的名义打,也不能在杨家祖宅打。“

听说还是要打架,杨天保微微一颤,暗暗道:三娘果然是个粗鲁人!不止说话粗鲁,行为处事也粗鲁!

嫌弃了半天,心思忽然一转,隐隐有些恐惧:难不成三娘把我叫回来,就是想支使我去打架?

越想越觉得很有可能,不止身体,连声音都跟着发起颤儿:“那、应、应该在哪儿打?以什么名义打?“

李子恒拍拍自己的胳膊,笑道:“对啊,怎么打?一个个打,还是一窝蜂一起上?“

李绮节没说话,走到竹报平安木屏风后头,捞起一只皮革制成的蹴鞠,扔到李子恒脚下。

“就比这个。“

这个蹴鞠是李绮节特意找匠人定做的,颜色、大小和重量都和小娘子们平时闺中玩耍时玩的蹴鞠有些不一样。

杨天保认出在脚底下滚动的是蹴鞠,立刻一蹦三尺高:“比蹴鞠?我可不会!“

李绮节捡起蹴鞠,往杨天保怀里一塞:“不会可以学嘛。“

传统的蹴鞠比赛并不是团体赛,而是讲究个人技艺,谁能把蹴鞠玩得炉火纯青,谁就是个中高手,输赢的标准,掌握在裁判手中。不像后世那样,讲究团体合作,以进球数为输赢标准。

李绮节决定让两帮人来一场现代足球赛,不论是杨天保,还是李家嫡支那帮人,严格说起来,都不会踢足球,会不会蹴鞠,关系不是很大,反正都是头一次,输赢不重要。她只是想借这个机会,利用杨李两家的年轻儿郎,宣扬一下足球赛罢了。

李子恒是唯一一个听李绮节讲解过足球赛的人,看她拿出蹴鞠,摩拳擦掌道:“从前听你说过球赛,早就想那样来一场比赛了,只可惜没能找齐人一起来耍,终于可以试一下怎么玩了!“

杨天保哭丧着脸,喃喃道:“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李绮节淡淡一笑,幽幽道:“五表哥可以不玩,等李家嫡支那帮人打上杨家门,不出两天,县里人都会知道你无故退亲,在外边豢养花娘……“

对于读书人来说,好名声和真才学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觉得明朝小官人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明朝小官人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