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大唐第一公主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宫女为裴英娘穿上漆绘木屐,“地上湿滑,贵主走慢些。”

宫墙之外的钟声遥遥传来。

如果在裴家,这时候裴英娘可能才起身梳洗。从五更三点坊门开启时算起,鼓楼的钟声要足足响几百声。她每天都是等钟声响到第二百回 时才起床。

裴拾遗看到她就生气,直接把她的晨昏定省免了,她每天待在后宅里,无事可做,只能睡懒觉。

到内堂时,鼓声渐消。

已经有人等在廊檐下,眉目端正,气宇轩昂,外着花青色织金葡萄锦广袖袍,内穿密合色圆领绸衫,宝带琳琅,孑然独立,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天边璀璨的云霞。

眉宇间隐隐有阴沉之意,不必开口说话,举手投足间已经透出几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冷。

是个防备心很重的人。

宫女们说,八王李旦古板冷漠,不易讨好。

七王李显虽然骄纵,但心地很好,对人很大方,宫女们更愿意伺候李显。

至于太子李弘和六王李贤,都已经成家立业,在朝堂上崭露头角,宫女们不敢随意点评。

裴英娘踩着台阶,拾级而上,光明正大打量站在彩绘栏杆后的李旦。

剑眉入鬓,眉骨清朗,眼眸黑白分明,双唇紧抿,看人时,眼底像是总带着几分警惕和隔膜。

像掺了冰雪渣子,被他看一眼,冷得人直打哆嗦。

裴英娘怎么看他,都看不出恭谨温文来。

可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从对方身上偷师,只能硬着头皮接近他。

最好,李旦被她的敬仰崇拜打动,收下她做跟班小弟。

跟着老大走,才能活得久!

裴英娘畅想着美好的未来,爬上台阶,拍拍衣裙,屈身行礼,眉眼笑成月牙儿一般。

伸手不打笑脸人,她豁出脸皮去死缠难打,就不信拿不下李旦。

李旦低下头,轻扫裴英娘一眼。

昨天那个穿着单薄袄裙、可怜兮兮的小姑娘,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永安公主,他的妹妹。

她这么乖,这么小,踮起脚的话,大概也只到他腰间。

母亲和王兄李弘最近时有摩擦,朝堂上也不太平。母亲这时候忽然收养裴拾遗的女儿,肯定有所图谋。

而这个小姑娘还一无所知,天真懵懂,笑得像个憨憨的瓷娃娃。

李旦摇摇头,抬脚走开。

裴英娘望着李旦的背影,摸摸自己的脸颊:她是不是笑得太傻了?

哎,认老大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5章

帝后二人和好如初,宫人们悄悄松了口气。

宦者们脸上带笑,脚步都轻快许多。

进殿的时候,裴英娘紧紧跟在李旦身后。

李旦走得快,她也走得快,李旦走得慢,她也走得慢。

他忽然停下来不走,裴英娘来不及反应,一头撞在他腰间。

额头磕在冷硬的玉带扣上,被镶嵌红宝石的带扣硌出几道红印子,火辣辣的,有点疼。

裴英娘呆了一下,双腿习惯性地往前一迈,差点踩在李旦的脚尖上。

她昨晚睡得不安稳,还有点迷糊。

宫女们笑成一团,上前把裴英娘拉开扶稳,揉揉她的额头,轻声哄她。

裴英娘缚发的丝绦和李旦腰上悬的玉佩流苏缠在一起,一时竟扯不开。

宫女怕弄疼她,跪在地上,小心翼翼解开丝绦。

裴英娘有点难为情,双颊烧得通红,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蔫的,不敢看李旦。

李旦低下头,看不到裴英娘羞赧的表情,只能看到小娃娃漆黑柔亮的发顶,一排八支花骨朵形状的碧玉金丝珠花挤在一块儿,热闹喜气。

他眉峰轻蹙,没说什么。

李治并未起身,长发披散,衣襟半敞,歪在火炉床上,背后垫一只素缎隐囊,正由武皇后服侍吃药。

还未走近,裴英娘就闻到一股浓重的腥气。

药很苦,李治眉心紧皱,强撑着服下半碗,摇摇头,示意不想吃了。

武皇后举着银碗,柔声道:“陛下,良药苦口。”

李治眉头皱得越紧。

武皇后不容他退缩,继续喂他。

裴英娘担忧地看着李治,虽然对方只是她名义上的皇父,而且收养她极有可能是为了怀念某个已经逝去的人,并不纯粹是真的喜爱她,但李治对她的温和慈爱不是假的。

看着他被病痛折磨,她心里有些不好受。

“小十七来了。”李治勉强吃完药,看到满脸忧色的裴英娘,心里不由一暖,笑着朝她招手,“可用过朝食了?”

宫女把坐席移到李治身边,裴英娘屈腿跪坐,“吃了一碗胡麻粥。”

李治笑了笑,故意逗她:“宫里的粥饭点心好吃吗?”

裴英娘认真地点点头。

想了想,添上一句:“有盘叫玉尖面的点心,尤其好吃。”

玉尖面是御膳之物,裴英娘以前没吃过。

李治刚服完药,口齿酸苦,胃口全无,但不知道为什么,听裴英娘这么一说,忽然觉得有点馋,喃喃道:“玉尖面?倒是好久没吃它了。”

武皇后在铜盆里洗手,闻言,立刻把宦者叫到殿里:“朝食就要玉尖面和面片馎饦。”

宦者已经很久没听到李治说想吃什么东西了,不必武皇后强调,一路疾跑至御膳房,尖声道:“玉尖面!快蒸一笼玉尖面来!”

御厨擦擦汗,陪笑道:“蒸笼里有呢,要装几盘?”

宦者气得直跺脚:“大家要吃的东西,哪能随便?重新蒸一笼好的来。大家要是吃得高兴,天后自会赏你们!”

御厨们听说是李治想吃玉尖面,不敢怠慢,洗菜的洗菜,揉面的揉面,剁肉的剁肉。幸好禁苑早上刚送来新鲜的鹿肉和熊肉,不然只能用腊肉代替,陈肉哪有新鲜野味好吃。

趁着御厨们拌馅的工夫,专管烧水的小宫女扛起一只小水缸,把清水注入大锅中,重新架上蒸笼。

灶膛里烧得噼里啪啦响,管灶火的壮奴把一捆捆松枝塞进灶膛,大冷的天,他却热得直喘气。

内殿中,李旦向李治和武皇后请安。

他是男子,朝父母行礼时必须跪下。

裴英娘就跪坐在李治身旁,李旦跪下时,她想躲也没处躲。只能直起身,正襟危坐,在李旦下拜时,微微侧过身子,以示避让。

李治倚着隐囊,问了李旦一些学问上的事,闲话几句,打发他出去,“知道你孝顺,也不用天天都来。”

武皇后在一旁附和了一句,淡淡道:“你去吧。”

李旦垂眸,静静站了一会儿,躬身退下。

远去的背影看起来有些落寞。

裴英娘暗暗诧异,李治脾性温和,对她这个只见了一面的养女很亲切,但对亲儿子李旦却好像很冷淡,这是为什么?

宫女们鱼贯而入,送来三张食案。唐朝是分食制,用餐时一人一张食案,各吃各的。

李治和武皇后面前一人一张,裴英娘跟前也有。

她举着银箸发呆:我已经吃过了呀?

李治命人把一小盘玉尖面送到裴英娘的食案上,“小十七不是喜欢吃玉尖面吗?再多吃几个。”

跪在食案旁的宫女立刻拈起长筷,夹起一枚玉尖面,递到裴英娘面前的银碟子里。

武皇后眼眉舒展,含笑看着裴英娘。

李治也看着裴英娘笑。

宫女们不明白帝后在笑什么,但既然帝后都在笑,那她们最好也得笑。

一屋子人的目光都汇集在裴英娘身上。

不就是想看她吃饭吗?有什么好怕的?

裴英娘鼓起勇气,把银碟子里的玉尖面夹到自己碗里,轻轻咬下一口。

面皮松软,鹿肉、熊肉馅鲜美异常。

她吃得两颊鼓鼓的,大眼睛随着她的动作时而弯起,时而舒展开,神情享受而自在,像只在温暖的日光下慵懒漫步的大脸猫。

李治哈哈大笑,光是看着裴英娘吃,他就觉得胃口好了很多。

帝后二人不知不觉吃完一碗面片馎饦,宫女们立刻重新盛上一碗。

殿外传来一阵纷乱的脚步声,七八个宫女簇拥着一位身穿绯红圆领锦袍的少年踏进内堂。

少年圆脸,小眼睛,小肚子大喇喇鼓着,把锦袍撑得紧绷绷的,匆匆向李治和武皇后问安,咧嘴笑道:“还没进殿就听到阿父的笑声,不知阿父为何事开怀?也讲给我听听呗!”

李治放下筷子,笑而不语。

李显轻哼一声,走到火炉床前,盘腿一坐,一巴掌拍在自己大腿上:“阿父偏心,有了新妹妹,就不喜欢我了!”

说着话,故意一肘子撞向裴英娘。

裴英娘猝不及防,险些扑在食案上。

宫女轻呼一声,连忙把一碗差点打翻的牛酪浆移开。

李显斜着眼睛看裴英娘:“你今年八岁?怎么生得这么矮小?是不是从来没吃饱啊?”

裴英娘心里有点不耐烦,撇撇嘴,不搭理李显的挑衅。

李显和裴十郎很像,骄纵任性,她看着就讨厌。

宫女们说七王李显好相处,八王李旦古板不近人情,她昨天还真信了。

结果呢,李显根本不好相处!

李旦虽然高冷,至少不会刻意针对她。

裴英娘再次确定,李旦果然是李氏兄弟中最靠谱的老大人选。

李治两指微微勾起,轻轻弹一下李显的脑袋,正色道:“显儿,小十七以后就是你的小妹妹,莫要欺负她。”

李显眼珠子一转,对着李治甜甜一笑,“阿父,我晓得!我会对十七妹好的!”

李治点点头,回头去和武皇后说话。

李显脸上的笑容立即收起,侧过身,俯视着裴英娘,轻嗤一声:“本王只有一个妹妹。”

裴英娘撩起眼皮,回赠李显一个白眼,口齿清晰,吐出两个字:“王兄。”

你不认我又怎样?敕旨已经草拟好,我就是你妹妹!

李显愣了一下,他平时来往的小娘子,刁蛮的有,温婉的有,豪爽的有,聪慧的有,木讷的也有,但没有人和裴英娘一样,脸皮这么厚!

朝食毕,宦者见李治今天竟然吃完两碗馎饦,面露喜色,笑向武皇后道喜。

武皇后眼中含笑:“赏。”

不止御膳房,今天伺候用膳的宫女们也都各有赏赐。

女史匆匆赶来,领着众人在殿外拜谢。

等宫女们告退,殿中省的女官向武皇后汇报迁宫事宜。

武皇后看一眼墙角的莲花滴漏,道:“陛下受不得颠簸,不必卤薄出行,预备好车驾,由千牛卫和金吾卫护送,未时前出发。”

女官面色为难,“今天不是朝参日,大臣们休沐在家,怕是来不及。”

武皇后皱眉道:“只是挪个宫室罢了,用不着文武百官送行。”

商量好章程,女官和殿中监程福生立刻率领宫女们搬运行李,预备迁宫。

李治看着宫女们进进出出,想起一事,差人把八王李旦唤到内堂,“你带小十七回裴家一趟,让她和父母拜别。”

李旦应承下来,扫一眼裴英娘,发现她偷偷睨一眼李显,像是松了口气。

裴英娘起身行肃礼,跟着李旦走出大殿,“英娘告退。”

语调轻快,那副逃过一劫的欢喜雀跃已经藏不住了,似乎只要离李显远一点,她就很高兴。

殿中众人都把裴英娘的小动作看在眼里。

李显气得咬牙。

李治和武皇后相视一笑,这一刻,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隔膜似乎完全消融了。

李治本来是打算让李显陪裴英娘回家的,但他心细,看出两人不对付,怕李显仗着身份让裴英娘难堪,这才想到李旦身上。

说来也奇,长安世家大族家的小娘子,都爱和李显玩闹打趣,不敢接近李旦。裴英娘却相反,和李显水火不容,却喜欢黏着李旦。

早上两人一起进殿时,她眼巴巴跟在李旦身后,像只蹒跚学步的小鸭子,模样可爱极了。

武皇后瞧出李治心情好,笑道:“陛下,可要赐姓十七娘?”

由李治开口赐裴英娘李姓,裴英娘皇家公主的身份将更名正言顺。

也更利于她的计划。

李治心里正喜欢,想也不想,点点头,“既然要养在宫里,当然得赐姓。”

武皇后马上侧头吩咐羊仙姿,“去裴家宣读陛下口谕。”

李显闻言,撇撇嘴巴,神情颇为不屑。

金城坊在宫城西边,出了安福门直接往西走就行,李旦却吩咐金吾卫往南走。

二轮车经过皇城,沿着朱雀大街徐徐前行。

朱雀大街贯通长安南北,北至皇城朱雀门,南通明德门,宽度达一百五十米。

街旁种植成排的槐树和榆树,街边是又深又宽的排水沟,再远处,是一座座威严高耸的坊墙,王公贵族们的宅院分布在坊墙之后。

屋脊琉瓦探出坊墙,微风拂过,檐下的护花铃随风摇动,发出一阵阵悦耳铃音。

裴英娘趴在车窗上,往外探看。

沿路的风景单调乏味,除了高大的坊墙和一排排大树,还是高大的坊墙和一排排大树。

她看了一会儿,正觉得无聊,忽然发现车队拐了个弯,开始往西面走。

过了三坊之地,车队停下。

骑马走在最前头的李旦翻身下马,长靴踩在泥地上,泥水飞溅。

他走到二轮车旁,“在这等着。”

裴英娘看他转身要走,连忙道:“八王要去西市吗?还没到开张的时候呢!”

光德坊和京兆府公廨已经过了,再往西两坊之地是光秃秃的城墙,李旦的目的,想必是坐落在皇城西南角的西市。

长安规划严格,商贸交易集中在东、西两市,由市署统一管理。

西市的店肆主要贩卖胡商们沿着丝绸之路运进长安的外国货品,东市则主要经营国内货物。

东西两市汇聚天下奇珍异宝,不管是吃的、喝的、住的、行的、玩的,还是西域的香料,波斯的宝石,草原的牲畜,甚至连来自中亚的奴隶,都能在东西两市买到。

两市每天午后开张,日落前关门,风雨不辍。

李旦听到裴英娘的话,愣了一下。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论在东都洛阳,还是长安,都认真遵照安排度日。一般上午在书室练字读书,下午去禁苑练习骑射,很少随王公子弟们一起出宫游玩。偶尔被李显拉着逛西市,大多是在下午时分,那时候皇城的官吏们已经放衙,正成群结队外出寻欢,是最热闹的时候。

他出行总有奴仆簇拥,根本没注意其他细节。

为李旦牵马的户奴杨知恩看主人露出迟疑之色,小声道:“郎主,市鼓响后,西市才开门。”

裴英娘卖力表现自己,眨巴着眼睛道:“八王想买什么?若是不急的话,等我们从金城坊出来,西市应该开张了,到时候再从这边走好了。”

西市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别说李旦,裴英娘自己也想去逛逛。

李旦没有错过裴英娘眼中的向往和羡慕,想起李治看她时亲切柔和的目光,墨黑眼底划过一抹失落。

阿父倚重太子,宠爱七兄,连一个不相干的女娃娃都能获得他的喜爱,他却什么都没有。

他的眼神越来越冷。

裴英娘不由惴惴,她说错话了?

第6章

里坊外,道路横平竖直,开阔空旷,腰佩弯刀的武侯来回巡视,秩序分明。

里坊内,繁华喧嚷,人流如织。

食店、酒肆、邸店、果子铺、肉铺、药行坐落在巷曲间,着圆领袍的小郎君们在酒肆豪饮,穿半臂襦裙的小娘子们流连于脂粉铺,头裹布巾的老丈挑着一担新鲜果蔬挨家挨户上门兜售,头发花白的阿婆坐在自家杂货铺子的门槛上,笑眯眯和隔壁裁缝铺的绣娘说笑。

长安人早上一般不开灶煮饭,多在坊内的食肆、饼铺吃朝食。

食铺前烟气蒸笼,几口大灶烧得红彤彤的,蒸笼里是一层层白白胖胖的蒸饼,铁锅中汤水滚沸,雪白的汤饼在乳白色的水花中翻腾。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片汤送到等候的行人手中,加咸豆豉还是添辣茱萸,随行人自己决定。

高鼻深目、衣着服饰显然与众不同的胡人操着一口别扭的汉话,来往于巷曲间。

长安城的胡人多不胜数,人们早已经见怪不怪,并未好奇观望。

大唐国力强盛,长治久安,外夷、胡族争相归附效忠。

京师脚下的老百姓生活富裕,底气十足,即使是酒肆里打杂的小伙计,也乐观自信,不轻易对人卑躬屈膝。

这份只有强国国民才拥有、深深融进骨子里的自信和洒脱,每每让裴英娘感慨不已。

展目望去,人烟阜盛,比肩接踵,处处人声笑语。

和里坊外的肃穆安静截然不同。

车驾行过中曲十字街时,被两条队伍挡住前路。

街巷旁,光着膀子、肌肉筋节的胡人挥舞着蒲扇似的大手,正往一篓刚出炉的胡饼上撒芝麻。

饼里裹了羊肉,抹上酥油,放进炉里烤熟,金黄酥脆,香气直往行人们鼻孔里钻。

排队等候的百姓不约而同咽口水,忘了避让来来往往的车马。

杨知恩上前斥退几个挡路的平民,牛车重新慢悠悠摇晃起来。

裴英娘想让随行的宫人帮忙买几个芝麻胡饼,目光扫过沉默不言的李旦,没敢吭声。

宫人带着天帝和天后的口谕叩门,应门的裴家僮仆吓得屁滚尿流,一溜烟跑进后宅叫人。

李旦让裴英娘进屋和父母拜别,他留在前堂等候。

她这么小,就必须离开亲生父母,肯定要哭哭啼啼,他不想掺和进去。

裴英娘苦笑,她才不会因为辞别裴拾遗哭天抹泪。

转过回廊,踏进后院,台阶下立着一匹枣红色的小马驹。

马驹没有配笼头,不能骑乘。

裴十郎围着小马驹转来转去,手里拿着一条鞭子,时不时对着小马驹抽两下。

看到裴英娘,裴十郎抬起下巴,得意洋洋道:“叔父给我买了匹好马!叔父还说,你下次再敢碰我一根指头,就把你关进柴房里,不给你饭吃!”

昨天武皇后离去后,裴十郎仍旧哭闹不停,裴拾遗为了哄他高兴,带他去骡马行挑了匹乖顺的小母马。

裴英娘冷眼看着小马驹。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裴拾遗得罪武皇后,然后她被武皇后带走,一夜未归,说句生死未卜也不为过。

裴家却无人关心她的死活,裴拾遗作为她的亲生父亲,竟然还有心情带裴十郎去逛骡马行。

原本心底还有几分不舍,现在连那最后一点亲情也彻底湮没,裴家唯一让她留恋的,大概只剩下蔡氏亲手做的寒具和粉糍。

裴英娘撇下趾高气扬的裴十郎,回到自己的小院子,收拾行李。

宫里少不了她的吃穿,她的衣裳首饰和宫里的东西比起来,实在寒酸,基本上不可能再有穿戴的机会。但起码要把贴身的用物带走,免得便宜裴十二娘。

使女半夏从僮仆口中得知裴英娘安然归来,惊喜交加,进屋帮忙收拾箱笼。

她两只眼睛肿得核桃一般儿。

裴英娘问过才知道,原来半夏以为她被武皇后抓进宫折磨,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偌大的裴家,还是有人惦念她的。

裴英娘幽幽地叹口气,“你愿意跟着我进宫吗?”

李治看她年纪小,怕她不习惯宫里的生活,特意交待她,如果舍不得从小照顾她的裴家女婢,可以挑两个婢女一起入宫。

半夏抬起头,呆了半晌,才想起来给裴英娘磕头:“十七娘,婢子愿意!”

裴英娘眉头一皱,发现半夏脸上有几道清晰的指痕:“谁打你了?”

半夏吞吞吐吐,不肯说。

裴英娘合上红地绘穿枝芍药花漆盒妆匣,“你是我的婢女,代表的是我的颜面,如果你真犯了错,也该由我来惩戒。”

  如果觉得大唐第一公主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