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毕淑敏作品非洲三万里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哦,又是一见钟情。曼德拉喜欢一见钟情。

关于二人的恋爱史,格雷萨·马谢尔是这样说的:“我们的第一次会面是在1990年。我们都非常非常孤独,我们都需要有人可以说说话,有人可以来了解自己。”

曼德拉与格雷萨·马谢尔第一次重要的公开约会,是在萨莫拉·格雷萨的墓地。我想,这一定是有特殊含义的安排。格雷萨·马谢尔要对亡夫有个交代,曼德拉也是光明正大的君子。曼德拉与格雷萨的浪漫史曝光后,南非报章纷纷把“情人”“新欢”“非正式第一夫人”等称谓加在格雷萨的头上。

于是,总统办公室宣布,格雷萨将成为曼德拉的“正式伴侣”。

紧接着,这位正式伴侣陪同南非总统曼德拉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对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的访问。曼德拉本人要求,格雷萨陪同他出访四国期间,要享受第一夫人的所有礼宾待遇。

曼德拉与格雷萨同居的消息曝光后,曼德拉的好朋友图图大主教曾直截了当地提醒曼德拉:“你这样做会给南非青年树立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你不如干脆结婚,尽快与她结为夫妻。”

或许是因为听取了图图的意见,1998年7月18日下午3时30分至4时,曼德拉的婚礼在他的官邸举行。曼德拉身着他标志性的花衬衫,新娘穿一件镶金边的连衣裙。婚礼按宗教仪式进行,基督教堂主教主持婚礼,曼德拉的知己、大主教图图协助,副总统姆贝基是证婚人。参加婚礼的还有非国大副主席祖马、司法部长奥马尔夫妇、正在南非访问的沙特阿拉伯王子班德尔、新娘格雷萨的三个兄弟、曼德拉的妹妹和女儿们等20多人。图图首先用《圣经·创世记》篇中的“上帝创造夏娃”进行布道。他说,伊甸园是美好的,当夏娃到来后,伊甸园才变得更加美好——曼德拉实现了这一理想。

婚礼中,曼德拉对图图半开玩笑地讲:“以后你再也不会说我为青年人树立了坏榜样。”姆贝基在曼德拉结婚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格雷萨·马谢尔婚后不改姓,以利于她在莫桑比克继续从事她的儿童福利和教育事业;他们二人还和以前一样,过着分居生活,格雷萨往返于南非与莫桑比克之间。19日上午,按照传统礼仪,曼德拉与格雷萨夫妻双双回娘家莫桑比克。曼德拉曾这样评价他这最后一位妻子:“在我的余生里,她给我爱和支持,让我像花朵一样绽放。”

于是,南非媒体称赞格雷萨是“真正带给曼德拉快乐的女人”。

2000年初,南非议会在开普敦举行年度例会,新任总统姆贝基在宴会上致辞。致辞结束了之后,曼德拉携新婚夫人步入宴会厅。看他俩一进来,会场沸腾起来。曼德拉在主宾席上向大家招手,然后称赞姆贝基年轻有为。接着,他笑容满面地大声说:“我现在失业了,但拥有了一位新娘。”

格雷萨·马谢尔是仅有的做过两位总统第一夫人的女性。历史上能追溯到的先例——哦,以前的年代还没有总统,只能勉强用王后来比拟了。

那么,只有大约900年前的埃莉诺女士,勉强比肩。

请允许我啰唆一下,说说这位埃莉诺女士。她的父亲是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1137年7月25日,埃莉诺与当时仍只是王子的路易七世结婚。路易六世于8月1日逝去,路易七世成为法国国王,埃莉诺在同年的圣诞节那天,正式加冕成为法国王后。婚姻末期,埃莉诺因与当时只是诺曼底公爵的亨利二世私通,1152年3月21日,四名大主教得到教皇尤金三世的批准,宣布婚姻无效,埃莉诺返回家乡。这位刚刚离婚的30岁少妇颇有魄力,立马修书一封,派遣使者送递亨利二世,要求19岁的亨利二世立即到普瓦捷迎娶她。1152年5月18日,也就是埃莉诺离婚后差两天才满两个月的时候,埃莉诺再次结婚。又过了两年,亨利二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而埃莉诺则成为英格兰王后。

别嫌我离题太远。人们追究埃莉诺为何这般神通广大?据说她美丽非凡,风情万种。

任何比拟都是蹩脚的,但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双料第一夫人这一点,还是让我对格雷萨·马谢尔的容貌产生了兴趣。想想看,两位享有巨大声望的黑人领袖,一定会有无数的拥趸和爱慕者,他们若要寻找美若天仙的年轻佳丽,并非难事。可是为什么都把目光聚焦在格雷萨·马谢尔身上?这个女人何德何能,一举掳获两位勇士的芳心?

人们第一想到的是她有绝世的容貌。虽然她同曼德拉结婚的时候,已经年过五十,再俏丽的容貌也经不住时间的锻打磨洗,但想象中,依然风韵犹存吧?

我没有见过格雷萨·马谢尔本人,便查找了她的相关图片。然而,即使从再宽容的角度来看,格雷萨·马谢尔也算不上绝世美女。她的容貌,在黑人女性中,算是中等偏上吧。(请原谅我对这样一位伟大女性的相貌秉笔直书。)不过她的修养甚好,有法学学位,举止优雅自信,并精通多门语言——英语、葡萄牙语和法语。

可见,这个女子是以容貌以外的强大因素吸引了杰出的男子。

且来看看格雷萨·马谢尔的成长历程。

格雷萨·马谢尔于1945年10月17日出生在莫桑比克沿海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的莫桑比克还是葡萄牙殖民地。她的父亲是个半文盲,靠着在南非当矿工和种地养家糊口,后来当上了卫理公会教会的牧师。格雷萨·马谢尔的不幸从出生前几周就开始了,他的父亲没有见过这个将来誉满全球的女儿,就去世了。有家族的传言说,父亲临终时,要求即将临盆的妻子一定答应——未出生的孩子要接受适当的学校教育。格雷萨的母亲含泪点头承诺。这位黑人母亲信守自己的诺言,送格雷萨读书,以至于长大成人后的格雷萨曾说:“我们是穷人家,但我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幼小的格雷萨在乡下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得到一份奖学金,前往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上高中。她成了全年级唯一的黑人,而且还是女孩,其余的40个学生全都是白人。她心生疑窦,对自己发问:“为什么我在自己的国家里反而感觉是陌生人?他们才是外国人,而我不是。这里出了些问题。”

年轻的格雷萨成为争取非洲自由的斗士,开始致力于对现状提出不留情面的质疑,并以实际行动贯彻自己的纲领。格雷萨加入了“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当了信使。她接受了游击队的训练,成为一名为自由而战的女战士。这种训练的成果之一,就是她至今仍能熟练地拆卸步锋枪。工作中,她遇到了解放阵线的领袖萨莫拉·马谢尔,两人在战火中成为恋人。

现在,允许我再来说说马谢尔。

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是莫桑比克开国总统。

他出生于莫桑比克南部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庭经常陷入饥荒。20世纪50年代,他家的土地被葡萄牙殖民当局没收,亲人们被迫流落南非,以当矿工为生。不久,他的一名兄弟在矿难中身亡,殖民政府却拒绝赔偿。

马谢尔在天主教教会学校接受了六年基础教育,并在夜校获得护理知识,当上了首都医院的护士。但他发觉,自己的工资比那些白人同事低很多。马谢尔组织了几次黑人护士的罢工,以抗议这种歧视。后来他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1962年,马谢尔在坦桑尼亚加入了“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组织。在阿尔及利亚接受了军事训练后,他于1964年9月返回国内,开展游击战反对葡萄牙军队。1970年,马谢尔成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主席。1974年,“莫解阵”终于带领莫桑比克人民获得了独立。1975年6月25日,马谢尔当选为莫桑比克总统。

马谢尔执政期间,将原葡萄牙殖民者的财产国有化,并在不发达地区普及基础教育和医疗体系。1986年10月19日晚,他乘坐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飞机返回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时,因雷雨无法降落,在南非境内200米处坠毁。飞机上共有乘客38人,34人罹难。有人怀疑是南非种族隔离主义者策划了这起空难,但时至今日,仍无定论。

格雷萨·马谢尔虽然贵为开国总统的夫人,但她绝不是依附男人的小女人。她曾对别人大声呵斥:“我不是萨莫拉的妻子,我就是我。”

曼德拉喜欢在公众面前牵着格雷萨的手,还时不时亲亲她的面颊,大秀恩爱。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喜欢慢慢地散步,都喜欢一起静静地阅读,乡村生活对他们有一种无法抵抗的吸引力,还有失去了至亲爱人的痛,让他们更加珍惜对方。曼德拉开玩笑说:“从今往后,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格雷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

嗨,说是两个,其实都是绕着格雷萨·马谢尔转哪!

从此,曼德拉有了四个家。一个在约堡,一个在开普敦,一个在他的老家东开普省,还有一个在莫桑比克。

这个并不算绝世美貌的女子,吸引两位卓越黑人领袖的是其特殊魅力,更重要的是格雷萨·马谢尔为祖国的献身精神和她的坚忍善良。她曾说过,自己的一生中有三个最爱——自己的国家、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马谢尔和曼德拉。

注意啊,即使是在她贵为两国第一夫人之后,她所挚爱的第一位仍然是自己的国家。格雷萨·马谢尔对此也非常明确。她说:政治和爱是纠缠紧密的结,与曼德拉在一起,绝对不能整天谈情说爱,你不能要求他的生命中只有你,你不能要求他放弃工作只面对你一个。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对吧。他是个很棒的人,我觉得自己现在很幸福。

曼德拉与格雷萨结婚后,格雷萨长住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而曼德拉住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好在两个城市坐飞机只需要一个钟头。在分开的日子里,两人每天都会通两次电话。曼德拉挺黏格雷萨的,曾说:“她是老板。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是软弱的。”于是经常软磨硬泡地要求格雷萨到约翰内斯堡定居与他同住。但格雷萨放心不下她的八个孩子(六个是萨莫拉前两次婚姻所生,两个是格雷萨与萨莫拉所生),而且马普托的儿童基金工作也不能缺少她。而且,她反对出于感情对自己的丈夫进行理想化。她说:“人们也许会说我的丈夫是圣人,但对我来说,他只是一个淳朴、友善的普通人。我以前并没有料到马迪巴会进入我的生活,但现在我们确定要共同生活,因为我们曾经十分孤独。人生只有一次。”

格雷萨为曼德拉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他重新感受到拥有一位体贴入微的爱侣是多么快乐。

说完了曼德拉的妻子们,再来说说曼德拉的孩子们吧。

曼德拉共有六个孩子,三个在他生前死亡。

1945年,曼德拉九个月的大女儿因病夭折。1969年,大儿子马迪巴·桑贝基勒遭遇车祸死亡,这些都和他奋不顾身地投入黑人解放运动中有关。痛楚在曼德拉心中剜出了一个深深的洞,曼德拉说,这个洞永远也无法修复。不过这些悲痛加在一起,也比不上2005年1月6日,他召开记者会宣布儿子马克贾托·曼德拉的死讯更为惨痛。儿子当天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医院过世,死于艾滋病,终年54岁。

马克贾托病故,医院刚开始并未透露真实死因。几个小时之后,曼德拉召开记者会,说:“我们不能逃避真实。今天把你们召集到此,我要宣布我儿子死于艾滋病。我曾说过,‘让我们公开艾滋病,而不是隐藏它。’唯有这样做,艾滋病才能被当成一种普通疾病。”86岁的曼德拉说着,老泪纵横。

在南非,艾滋病是“超级瘟疫”。政府拒绝宣布因感染HIV病毒而死亡的数字,因为它太巨大了。据联合国艾滋病计划署统计,南非成人中每五个就有一个身患此病,全国目前约有53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许多人都不愿公开谈论这个话题,但惨遭老年丧子之痛的曼德拉挺身而出,亲自向新闻媒体公开儿子的死因,他希望帮助南非这个“艾滋重灾区”正视现实。

曼德拉说,在位于东开普省老家的他的大家庭中,已有三个人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我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意识到公开讨论艾滋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才能让看似不可战胜的艾滋病恢复其‘只是一种普通疾病’的本来面目。呼吁大家千万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一定要亲近他们,爱他们。”

在曼德拉做出这一举动之后,南非各大报纸、防治艾滋病活动人士以及政党领袖纷纷向曼德拉致敬,赞扬其打破禁忌向公众宣布唯一的儿子因患艾滋病去世。公开家庭悲剧的做法挑战了广泛的禁忌,值得赞赏。在此之前,很少有公众人物愿意公开他们本人或家人感染这种疾病。曼德拉在艾滋病问题上的坦诚极为有胆量,帮助社会向前迈进了一步。

曼德拉曾发起过一个抗击艾滋病的音乐会,世界著名歌星积极响应参加义演,义演的收入将捐献给曼德拉基金会,用于抗击艾滋病蔓延。在音乐会开幕式上,身着一件黑色衬衫、胸前佩戴着“红丝带”、满头银发的曼德拉说:“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威胁,它夺去的生命超过了战争、洪水和饥荒死亡的人数总和。它已不是一个病魔,而是一个人权问题。它影响着所有人的生活,特别是青年人。为了青年,为了未来,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进行一场抗击艾滋病的运动。”

“被关押在罗本岛监狱的18年中,我整个人被简化为一个号码。今天,数百万艾滋病感染者也是一个数字,他们也是被终身监禁的囚犯。”

他对前来参加演唱的各位歌星表示热烈欢迎和真诚感谢:“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向你们介绍一群特别的盟友,言其‘特别’是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或南非最具天赋的艺术家,同时因为他们的名气和财富并没有蒙蔽其同情心。”

音乐会的前一日,曼德拉带领众歌星参观了罗本岛博物馆,在当年囚禁他的牢房前,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像当年支持南非战胜种族隔离制度一样,支持抗击今日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艾滋病。我们有着比打败种族隔离制度更大的决心。”

这个音乐会的名称叫作“46664”。“46664”是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服刑时的代号。

在儿子的葬礼上,曼德拉致辞,他只说了两句话:“我儿子是一名律师,得到了专业领域的认可,这是他的荣耀。除此之外,我没有什么好说的。”

  如果觉得非洲三万里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毕淑敏小说全集非洲三万里预约死亡女心理师拯救乳房紫花布幔红处方血玲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