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毕淑敏作品非洲三万里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这极大地鼓舞了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考古愚公们继续挖山不止,这片山峦心领神会地给予丰厚回报。1947年,科学家们又找到了首例完整的成年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被命名为“普莱斯夫人头盖骨”。此夫人可够老的了,大约生活在距今280万年至260万年前。科学家斗志昂扬,再接再厉挖掘的结果是,1956年在形成期相对晚的石洞里,又发现了石制工具。

你很惊奇,对吧?请继续保持惊奇。1997年,在这里出土了距今约33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小脚”的化石。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先祖骨架之一。

综上所述,这块看起来不起眼的荒芜之地成了人类的摇篮。

对于摇篮,人们总有挥之不去的亲近感。一睹古老的人类祖先繁衍生息遗址,会激起神秘的向往。我们一大早赶到了斯泰克方丹山谷,因为到得太早了,洞穴顽强地保持着摇篮尚未醒来的状态,还没到开放时间。我们先去参观紧傍考古遗址而建的玛罗彭展览馆。

“玛罗彭”为当地塞茨瓦纳语,意为“返回起源地”。展览馆的设计呈泪珠形状,我一时没想明白这其中的寓意,不知道是希望人们在谒见祖先的时候热泪盈眶,还是为人类如此漫长的进化史而黯然垂泪?还是百感交集到流泪?

展览馆的标志很有趣,是一对醒目的脚印,站在以非洲版图为主的地球上,含义不言而喻——人类祖先就是从这里萌发并走向世界的。展览馆的设备很先进,运用现代科技和声光电等综合手段,调动人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希望参观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类诞生的艰辛。

据艾文说,南非的小孩子非常喜欢这个博物馆。它把枯燥的进化史演得生动有趣。不过,我心不在焉,渴望早一点儿真正进入洞穴,没太花心思观看那些复制的展品。这里大致是一个唯物主义教育的课堂,重温“如何从猿进化到人”的基本过程。

终于,摇篮开放,我们可以进洞了。我三脚两步向洞口奔去,随行的艾文却一动不动。

你不进去吗?我奇怪。

我来过很多遍。祝您不要太辛苦。说完,他溜到一旁喝咖啡去了。按照我们的合同,他只负责把我们送到目的地,所以这并不违规。我只是想,这样好的一个参观场所,他为什么不再多看看呢!

参观者们临时组成了一个团队,有老有小,拖家带口地从一个洞口蜿蜒向下,潜入了祖先的摇篮。

像私开乱采的小煤窑,仅容一人的巷道狭窄昏暗,四周被坚硬的岩石包绕,与想象中的柔软摇篮南辕北辙。刚开始,还有依稀的洞口光束送我们往深处走,但很快就沉入黑暗渊薮。导游的手电微光,牵引着大家沿着一条逐渐倾斜向下的曲折小径探入山的肚腹。他是个黑人小伙子,头发极短而卷曲,像贴着头皮长着一层铁苍耳。皮肤黑到无以复加,如果他不龇牙的话,完全和昏晦的洞穴融为一体。

斯泰克方丹岩洞是一个发育于白云岩中的喀斯特溶洞。他说,白云岩这个名字很好听,对不对?不过,地下的白云岩和天上的白云,没有丝毫关系。铁苍耳小伙夸张地开着玩笑,露出希望把此次解说过程变成诙谐玩笑之旅的企图。

游客们积极响应,报以笑声。参见老祖宗的故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碰上这样一位饶舌有喜感的导游,大家也很兴奋。

人们在跋涉的间隙张开双臂按压山洞两侧。我试着用指甲在岩壁上抠索,第一个感觉是粗糙艰涩,还有隐隐的冰冷湿润。石壁外表层有点儿像石灰岩,但要比通常的石灰岩坚硬一些,能摸出杂乱的纹理,也并不怎么结实,使劲一抠,便有粉渣脱落。如果你不爱惜手指,更费力地碾磨,石屑可破裂成粉。

唔,岩壁的学名叫做“沉积碳酸岩”,整个斯泰克方丹化石洞就是由地下水将白云岩溶解之后沉积而成。这个洞占地面积大约5摩根。摩根是南非的计量单位,1摩根合2.116英亩……铁苍耳的声音在岩洞中形成轻微的共鸣。

随着曲径下行,石块陡峭,路程渐行渐难,我还是抽空在脑海中苦苦折算此洞的面积。5摩根大约合10.58英亩。1英亩相当于咱们的6.075市亩。那么——换算之后,得知这个名震天下的宝贝洞子,有60多亩地大小。

轻微的失望。我本来以为这个洞子会很大,原始人团结一心、气壮山河地住在这里,聚义结社。看来是我错了。想想也是,那么大规模的社团,如何组织?如何安排给养?几百万年前的古猿群,肯定力所不及。

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会享受的。这个洞子冬暖夏凉,平均温度为16摄氏度,空气湿度终年保持在80%~98%。请紧紧跟随我,这个洞里没有任何照明的。铁苍耳的语调变得严肃,生怕有人走失或跌落在岩缝中。

想想也是。古猿们没有炭火取暖,没有空调制冷,只有充分利用并仰仗大自然的慈悲,找到适宜居住的场所。这个洞子,一定让他们(我一直在想,是用“它们”还是“他们”?最后出于对祖先的敬重,决定用“他们”)在峰峦叠嶂中寻找了很久吧?按照现在的标准,湿度似乎有点儿高,想来也是不得已,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冬天不冻死,夏天不中暑,潮湿点儿也就忍了吧。

原本是一路下坡,不料走着走着又换成了上坡,洞子的孔径不断缩窄,最窄处竟然只容一人匍匐而过。

我们现在经过的地方,小孩子会比较轻松通过。个子大的人,就有几分困难了。刚才入洞前,我已经目测过大家的体形,只要紧抽一口气,尽量缩小你的体积,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平安通过这个关口的。导游说着,率先垂范爬了过去。爬过去之后,他很负责地用手电通过洞穴照看我们,成了幽暗中的唯一光源。铁苍耳在狭长洞子的彼端,我们留在此端,完全看不到他的身影,只有一束微黄的光亮引导着我们。他的语音好似从另外一个世界辗转传来,带着在钟乳岩壁上反复碰撞形成的喑哑回声,显出先知般的诡异。

此刻,体验到洞内湿度的厉害了。我们四肢着地,汗如雨下,在狭长管径中匍匐前进。记起团队中有几个身材魁梧的汉子,大约是美国人吧?估计他们挤得肝肠寸断方可通过,然后又不合时宜地想到了胎儿从子宫娩出的过程。我一边想一边手脚并用,奋力向前,后面的人抵住我的脚底板,真是只能奋勇向前,绝无退路。

心中暗自生怨,主办方让游客们四肢并用、上蹿下跳犹如打洞鼹鼠般地参观,是不是也太狼狈了些?

费时颇多,整个小分队才完成了这种产道般的行进。大家个个汗流浃背,呼哧带喘,聚集在了一个大约有百十平方米的石厅里。除了导游手里的那一束笔直的手电光,终于看到了散射的微妙天光。仰头直脖到将近90度角,可以眺望在近百米的高岩处,有一不规则的狭小石缝,透过层层衰草的黄叶,筛眼般漏下稀疏的光斑,如同来自天堂的珍珠。

我偷眼看那几个胖大汉子,全身湿淋淋的肘弯和膝盖处,还粘着黄灰色石浆,简直像是溺沉于泥塘刚被救起之人,喷着白沫吐气如龙。

当瞳孔适应了这种渺茫的光线,看得出化石洞主体周围,串联着一片深不可测的地下洞群,不远处有一道流淌的地下河,汇聚成一个小小的地下湖泊,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和石笋悬挂在头顶,像是后现代风格的巨型吊灯。

这就是原始人居住的主要场所。铁苍耳导游介绍道。

被刚才的艰苦行程搞得惊魂未定,一时人心涣散。几个上了岁数的游客,被接连不断的攀援匍匐惊吓,嘟囔着为什么不把这道路修得平坦一些,是不是南非政府缺经费呢?

铁苍耳导游暂时停止了介绍,说,唔,这一切都是特意保留下来的。为了尊重祖先,斯泰克方丹山谷并没有进行过大的整修。各位刚才所走过的道路,就是当年原始人进出洞穴的必经之路。

有人说,天天这么爬来爬去的,多浪费时间。

铁苍耳导游说,那时候的古人类要防大野兽偷袭,就把别的出口都堵死了,只留下了这一条路,孔径特别狭小,大野兽就进不来了。

哦,原来是这样。疲惫渐渐消散,叹服油然升起。

铁苍耳导游说,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第一批人类就诞生在这里,然后从非洲走到了全世界。他们前额扁平,发际朝前,眉骨粗,嘴弓前突,头部向前倾斜,四肢强健发达。脑容量比猿要大,这里有森林又有草原,食物充沛,住所安全。大家齐心协力打野兽,打到了野兽,就把肉割下来,带回这个大厅,然后大家一块儿分着吃……渴了呢,就喝这里的地下水,据说这里的水能够治病呢。

铁苍耳认真负责地介绍着,我却不知不觉走了神,半倚半靠地抵住一块相对平滑的岩壁,凝视米汤般的稀薄天光。

身后的这块石头也曾被古人类倚靠过吧?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感到一丝温暖从石缝中沁出。

他或她,也曾在这个角度,仰望过这朦胧的天光吧?

距今多少年了?一说到化石的断代,科学家们就众说纷纭,差异动辄以几十万年上百万年计,搞得普通人脑仁疼。好在这里的研究人员曾经把头骨化石上附着的一些成分,专程送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检测,确认了化石的年代为215万年前。

咱就取个大数,200万年。多么久远的光景!那时的古人类尽管已经尝试着进行直立行走,尚无法制造工具,无法用语言交流,也不会使用火。

但是,他们已经能为自己找到这样冬暖夏凉,有天然照明、有清洁水源、空气流通的舒适住所,已经能在进出的必经之路上留置关隘,躲避凶险。遥想彼时他们的生活,也自有他们的乐趣吧?居住在此大厅的原始人类,可曾有过交头接耳的呢喃语言雏形?想来应该是有的吧,否则他们如何呼朋引类去打猎,如何传递信号警示风险?他们可有崇拜的东西,比如早期的图腾?应该也是有的吧,面对喜怒无常的大自然,他们总要信奉点儿什么,尊崇点儿什么,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消弭恐惧。他们可有特定的喜怒哀乐?应该也是有的吧,不然何以挨过这山洞里的漫漫长夜?何以度过自己短暂但危机四伏的一生?他们可曾在这石质大厅里歌唱?应该是有的吧,虽然可能更近似于停不住的猿啼。他们可曾在这里舞蹈?应该也是有的吧,用以展示勇气和耐力,踢踏作响并带有无以言表的炫耀。他们可曾在这里做爱?一定会有的啊,不然人类何以繁衍至今。他们可曾在这里诞生新的生命?一定也是有的啊,这里是整个洞穴系统中最安全的地方。生下来活下去,那时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可曾在这里陪伴死亡?这个可能没有吧,想象不出来了。也许为了整个部落的健康,他们会把受伤染病的濒死之人,转移到某个支洞里,或者让他留在野外的某个特定地方?他们手舞足蹈的节奏,可曾震落过岩壁上不结实的沙石?他们啸叫的声响,可曾引来过野兽觊觎?那时候他们还不曾掌握火的应用,但总要在干燥的地方睡觉吧?那么,面对着“天窗”的地方地势较高,在不下雨的时候,应该是眠榻的好选择。在漆黑的夜晚,可有一两颗星芒从头顶的狭缝中,映照过原始人酣睡的面孔?对史前的人来说,月亮是多么准时的伴侣。那时候的黑夜一定比现在要黑,那时候的月亮一定比现在要亮。那时候的人们也许会在睡梦中,被满月的清辉叫醒。

最后的疑问是——他们偶然醒来,可曾面对无限星空,遥想过与饮食男女无关的问题?他们可曾想象过这世界的奥秘和未来的走向?

应该都是有的吧,不然作为他们的后代,今天的人类何以有了种种进步,何以依旧索求不止,征战不已?如果他们知道子孙们杀戮抢夺,已经让地球千疮百孔,会不会就拒绝进化,干脆将这链条断裂,还200万年后的地球一个安宁呢?

不知道。

铁苍耳导游很热衷于与游客互动,他问一个金发小姑娘,你知道这条暗河流向哪里吗?

只有五六岁的小姑娘,回答不出如此高深的问题,怯怯地说,流到……幼儿园了。

导游一下子愣了,说,幼儿园?那时候这里也许有也许没有这东西,我不能保证。不过我知道,这条河是流到大西洋了。

我不晓得这是一个确切的答案还是一句玩笑。也许是看我一直恍惚走神,铁苍耳导游想提振一下我的注意力,把目光转向我,问:您参观了无与伦比的斯泰克方丹岩洞,有何感想?

  如果觉得非洲三万里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毕淑敏小说全集非洲三万里预约死亡女心理师拯救乳房紫花布幔红处方血玲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