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书生意气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这其实已无异于自己走上场去,让别人去打去看了。她这样做,是很不容易

的。因为肯这样做的前提,是承认自己有罪。她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

希望能够让她“重新做人”,而且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比方说,能够有

资格参加祭礼的筹备工作。这些工作无非是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

把自己的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以及在煮熟的牺牲上“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

在供桌上分配酒杯之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然而在她,却是重新获得了“做人

资格”的证明。

不难想见,当鲁四太太慌忙大喝“你放着吧”时,祥林嫂遭受的是怎样一种

打击。而中国人的不能退场,在这里似乎可以开始看得明白些了。

前已说过,既没有“原罪”作退路,又没有“来世”作归宿的中国人,是只

能生活在现实即一个个其体现场之中的。有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现场。但无论

什么人,都不能没有自己的现场,正如一个演员不能没有舞台一样。所以,任何

人,都必须“在场”,尤其是必须在被规定为自己的、足以证明自己作为一个人

而存在的一个或几个现场。质言之,“在场”即“是人”。

反之,“不在场”即“不是人”。自己不在场(退场)即自己“不做人”,被

人赶出场(出局)即被人“不当人”。所以,当祥林嫂被禁止参与祭祀的筹备,

亦即被逐出最能证明她是“清白人”的现场时,她便开始疑惑自己的“做人”是

不是出了点问题。这个疑惑后来终于在鲁镇人们那“又冷又尖”的笑影中得到了

证明。她即便再愚钝,也不难看出人们已不再把她“当人”。

即便如此,她仍然打算“认命”,即打算在那“场外”苟活一生。直到有了

柳妈的一席话后,她才发现自己不但“做人”有了问题,就连“做鬼”也成了问

题。她这才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被逐出现场,那么,他就不但没有了“活路”,

就连“死路”也没有了。显然,只有争取重新“上场”,才有可能重新做人,而

且不至于连“死路一条”都没有。

于是,这个向受人摆布、逆来顺受的女人,生平第一次自己做主(虽则也是

受了蛊惑),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去为自己买一个赎罪的替身。而在她自

以为是地这样做了以后、心里面最迫切要做的,便是在准备祝福时“坦然的去拿

酒杯和筷子”。

因此鲁四太太那一声当头棒喝,就把这个虽然不幸但并不脆弱的女人彻底击

垮了。因为这句话不但断了祥林嫂的“生路”,也断了她的“死路”。

这一回,她是真真正正地走投无路了。

当然,祥林嫂最终还是死了。而且我们知道,她死得很惨。

说她死得很惨,不是说她死的方式很惨或状态很惨,比如被砍头、腰斩、活

埋,或者被吓死、气死、闷死等等。当然,更不是指她死了以后没有棺材、没有

墓穴、没有人献花圈开追悼会,没有亲人送葬孝子哭丧。

人总是要死的,死亡本身并不可怕,也并不悲惨。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不但要活得其所,也要死得其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毛。”祥林嫂不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也不是为正义、真理、信仰而死的,她的

死,并不重于泰山。同样,祥林嫂也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死的,不是为蝇头小利、

鸡毛蒜皮而死的,她的死,也并不轻于鸿毛。她也不是处于泰山鸿毛之间的寿终

正寝,寿终正寝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她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死,她只是不

明不白地死了。而且,因为死得“不是时候”,还被鲁四老爷斥之为“可见是一

个谬种”。

这才真是荒谬之极!莫非一个人的死,还可以选时间的么?这也正是祥林嫂

之死的悲惨之处。不但不能死得其“所”,甚至无法死得其“时”。

命运于她之不公,于此为极。她为世道所不容,也于此为极。

按理说,一个人,不管他的“罪孽”有多么深重,如果已经死了,似乎也没

有太大的必要再“揪住不放”。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最严重的复仇,

亦不过杀了对方而已。何况祥林嫂和任何人,也都无冤无仇。然而偏是她,死了

也不得“安生”。活着的人要骂她是谬种,死了的鬼要把她锯成两半。

也许,祥林嫂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当她被卖到山里时,竟没有果真一头

撞死。失去了“清清白白做人”的最后一次机会,自然后来的种种努力,比如捐

门槛什么的,也都无济于事,连“死路一条”也没有了。

于是,她就只能既“不得好活”,也“不得好死”,甚至“死有余辜”。

然而,一个人,撞不撞得死,又哪里由得了自己?所以,祥林嫂的罪,便只

能叫“身不由己罪”。这样一想,则祥林嫂的故事,便有了一种普遍性的意义。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至少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如果“身不由己”

以至于“有罪”,则我们人人都是罪人,或可能成为罪人。谁也不能担保自己没

有这种可能。我们没有落到祥林嫂的那个地步,也许只是运气比她好-些而己。

一旦“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变成祥林嫂,甚至弄不好“人

人都是祥林嫂”,就像当年“人人都是批判家”一样。

“文革”就是证明。

六“文革”的故事

“文革”是一场恶梦。

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那大约是我们中国人最“身不由己”的时候。

常有这样“戏剧性”的情节或场面:一个人,昨天还在指挥别人“揪走资派”,

今天自己就被当做“走资派”给揪了出来;刚才还在慷慨陈词批判别人,忽然发

现这回批判的恰恰是自己。谁也不知道自己哪天会从“革命动力”变成“革命对

象”,当然也不会知道哪天又会突然从“对象”变成了“动力”。往往是“一封朝

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种不知此身何属的惶惑,不少人都有切身的体

会。

没有人是真正安全的,谁都可能被“揪出来”,而且会“示众”。

被“揪”出来,就会怎么样呢?就会被“不当人看”。比方说,被剃“阴阳

头”、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坐“喷气式”,游街示众、扫地出门,去住“牛

棚”等等,比祥林嫂当年的待遇还要不如。祥林嫂当年所遭受的,尚只是冷淡、

嘲弄、烦厌和唾弃,被“揪出来的人”则还要加上被侮辱、谩骂、体罚和殴打。

祥林嫂只不过被视为“不祥之物”和“不洁之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他们则

还要时不时地被揪到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中,接受各种凌辱,成为“过街

的老鼠”,被围观和追打。而且,他们还得表示,这都是自己“罪有应得”,一点

都不委屈一点都不过分的。于是,有的人不堪忍受,自杀了。但,他们即便像祥

林嫂那祥去自杀,也是不行的。祥林嫂倘若果真一头在那香案上撞死了,虽不敢

说就能换来个“贞妇”之类的头衔,廉价的同情总归是有的,罪名也可以不背。

这些人可就不一样了。死了以后,还要被说成是“自绝于人民”,即便在遗书上

写上“忠于人民忠于党”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之类的话,也无济

于事。他们的后代还会因此而遭殃——将永远在被歧视的“另类”中受煎熬,真

可谓“后患无穷”。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被视为“不是人”,其实是很容易的。又可见,一个人

倘若被视为“不是人”,那就连“死路一条”也没有。

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

于是,当“批判的资格”被视为“做人的资格”时,生怕失去这一资格的人

便都挥戈上阵了;而当人们被告知,革命的对象就是每个人自己,是每个人内心

深处都有的“私心杂念”,只有“自我批判”才能重新做人时,每个人又都一齐

打起了自己的耳光。

在我看来,“文革”中最丑陋、最粗鄙、最下作、也最让人恶心的事,就是

所谓的“斗私批修”。在这场运动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被打被看的对象,而

且是自己打自己给别人看。人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当众解剖自己的“灵魂”,

抖露自己的“隐私”,坦白自己的“罪行”,交代自己的“问题”;有的甚至下作

到连和女朋友亲过几次嘴,或者和老婆睡觉时讲过什么话,都无遗漏地交代出来,

然后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地恳求领导和群众批判他。表演得最差劲的,也至少要

递交一份“自我检查”或“思想汇报”之类。没有文化不识字的,也要交代几件

偷了生产队黄瓜三根之类的“罪行”。

有谁会当真愿意这么说这么做呢?没有。

就连现在想起来,都感到痛苦和羞辱。

所以,经历过“文革”的人,一听到“忏悔”二字,几乎都会近乎本能地产

生一种防范心理、抗拒心理和逆反心理;而余秋雨说“强迫别人忏悔可能会造成

人人自危”,“实际上是以反对‘文革’的名义回到了‘文革”,则会引起普遍的

同情。因为我们已经“忏悔”过了,而且吃够了“忏悔”的苦头。

但,“文革”中那种“斗私批修”、“自我检查”、“灵魂深处闹革命”,当真是

忏悔吗?否!忏悔必须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斗私批修”等等却来自外部的压

力;忏悔是面对道德和良心的,“斗私批修”等等面对的却是强权和暴政;忏悔

的结果应该是德行的增进,“斗私批修”等等却导致道德的堕落。因此,它们决

不是忏悔,甚至连“自我批评”都谈不上,毋宁说是一种变态的“自我标榜”。

因为在这场“自我革命”中,越是自轻自贱、自我诽谤,就越是能得到领导的认

可他人的好评,并获得“帮助”他人的资格(其实是在蹂躏、践踏和辱骂了自己

以后再蹂躏践踏和辱骂他人)。这不但能使人产生一种解脱感,也能使人产生一

种圣洁感,就像邪教中的人自以为功德圆满可以升人天国一样。其实他们至多不

过获得点相对于那些尚未解脱者而言的优越感而已。但这已足以使人鬼迷心窍,

以至于竟有不惜为自己捏造罪名者。

不能说这些自我诽谤者说的都是假话。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指出,这是一件

为了使自己获得“重新做人”资格的“极其严肃和严重的事”。“人家都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谁敢开平句玩笑!”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在说“真话”,真诚的话。真

诚地“解剖自已”,真诚地“向党交心”,真诚地“改造世界观”。然而这些真诚

  如果觉得书生意气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