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书生意气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板,以后又在”批林批孔”时公然对抗,宣称“只批林,不批孔”;陈寅恪的最

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冷清寂寞默默无闻的。他甚至不同于钱钟书。钱先生和陈先生

一样都是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也是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他的《管锥编》、《谈艺录》,

也没多少人看得懂。但钱先生毕竟写过〈围城〉呀,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拍的还

挺成功。这就举国皆知,趋之若鹜了。

那么,陈先生可曾与大众传媒缔结过良缘呢?没有。所以我赞同骆玉明教授

的说法:“陈寅恪最不应该成为公众人物。

然而“最不应该成为”的最终还是“成为”了。而且,还弄到了人人都拿他

来附庸风雅,谁不说陈寅恪谁就缺心眼儿的程度。至于这些说词究意有多少符合

历史事实,又有多少最得逝者之心,那就只有天晓得了。正所谓:身后是非谁管

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冷和热。最不该热的热了

起来,就定事出有因。

二事出有因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国内民众的关心,便多半带有好奇心理。的确,像陈寅恪这样可以公然

不参加政治学习,不接受思想改造,不宗奉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在五六十年代

还真没几个。然而陈先生不但做到了,还基本上安然无恙。他这颗“刺儿头”不

但没被剃掉,中共高层反倒对他关怀备至,礼遇有加。就连饮食起居这类生活小

事,也曾有劳身为“封疆大吏”的陶铸亲予过问,又是送牛奶,又是派护士。在

那个就连陈毅元帅都吃不到苹果的“三年困难时期”,陈家居然“鸡鱼等肴撰甚

美甚丰”,让前来探视的老友吴宓感慨不已。这才真是怪了!于是人们就很想知

道,陈寅恪这“瞎老头”受此优待,究竟凭的是什么?

疑团很快就因史料的披露而冰释。原来这陈寅恪并非等闲人物。他的祖父陈

宝簇,未出道时就为曾国藩所器重,后来官居湖南巡抚,是戊戍变法时推行新政

的风云人物。父亲陈三立(散原先生),早年和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

号称“晚清四公子”,晚岁则以诗文著称,被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评价为鲁迅

之前中国近代文学成就最高者。在一个重血缘,重门第,重传承,重渊源的国度

里,这已经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何况陈寅恪本人也十分了得,他十二岁时就东

渡日本,以后又游历欧美十数年,回国后与赫赫有名的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

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而

1925年吴宓举荐他任此教席时,他才三十五

岁。他学问大的吓人。据说外语就懂几门(也有说下几十种的)、名气也大得吓

人,据说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还专门问起他。英国女王也曾来电问其健康。这

些都让人啧啧称奇,哎呀连声。如此之多的光环加之于身,被推介给大众也就不

足为奇,

但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海外学人的关注则难免带有政治色彩。他们看到的是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生活

的另一面:衰老病残,冷清寂寞,心情郁闷,晚景凄凉,最后被迫害致死,死不

瞑目。对此,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极大的愤慨和深深的惋惜,这是可以理解

的。我们也一样么!然而海外某些先生(如被李敖称之为“国民党同路人”的余

英时),硬要有意无意地把陈寅恪塑造成国民党政权的“前朝遗老”,认为他留居

大陆后不久就后悔自己的选择,甚至对自己的“晚节”感到愧耻,为“没有投奔

台湾而悔恨终身”,便未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有此想当然甚至自作多情了,

反倒是身为国民党台湾当局“国防部长”的俞大维,由于对陈寅恪知之甚深,其

悼念文章便丝毫不从政治取向上着墨,因为原本不必“多此一举”么!

没错,陈寅恪在

1949年以后是不怎么积极合作,更不要说“靠拢组织”;

他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却从不进京,对思想改造之类的运动更是语多讥讽,能不理

睬就一概不予理睬。但这只是他的“独立立场”使然,与他对国共两党的爱憎好

恶毫不相干。他要当真喜欢国民党,当初怎么不跟着到台湾去?事实上陈寅恪的

心思是很明白的,那就是“不论哪一个政府我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继续让研究

古物”。这话虽然是冼玉清说的,却很能代表陈寅恪的心声。早在谈到王国维之

死时,陈寅恪即有“非所论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的说法,他自己当然也不

会囿于“一党之恩怨一府之消亡”。看来,准确的说法是:陈寅恪和国共两党都

没有关系,也不想有什么关系。他只想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人,进行自己独立的学

术研究。我们最好还是不要违背先生的心愿,把他扯进政治斗争中来。事实上正

如《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作者陆键东所言,政治这个范畴,“已难以覆盖

陈寅恪的文化意蕴,也无法盛得下陈寅恪的人文世界”。

那么学术呢?陈寅恪在学术上的意义又如何?他的学问、学识、学养、学术

水平和学术成就无疑是顶尖级和超一流的,要不怎么被称作“教授中的教授”(郑

天挺语),公认为史学大师、文化巨匠、旷世奇才?早在二十世纪中叶,陈寅恪

便已“站在一个旁人难以企及的学术境界”,其学术成就则涵盖了历史、宗教、

语言、文化、文学诸领域,被视为一座丰富的文化矿藏。但学问大不等于成就大,

成就大也不等于意义大。陈寅恪的学术意义究竟有多大,我可没有资格来妄说,

而且也认为并不重要。因为陈先生的学术意义再大,也构不成他成为热点人物的

原因。史学毕竟不是显学么!对柳如是、再生缘感兴趣的人想必也不会太多。这

些课题,和我们又有什么相干,犯得着大家都来过问?陈寅恪如果有意义,那意

义一定是超学科甚至超学术的。上海学者夏中义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陈寅恪的

意义不在具体的学问、学术,而在学统。所谓“学统”,也就是“一种把学术作

为生命意义来追求的学人传统”。这玩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先天便很缺失,直

到乾嘉学派那里才算有了点眉目,再到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时才算理清了

思路。但“竖看百年中国学术史,从晚清、民国到共和国,能真正自觉地用生命

去践履”,并“使自身化为学统之链所以历代未绝的悲怆一环者”,那真是舍陈寅

恪而其谁(《九谒先哲书》)!也就是说,正是由于陈寅恪认准了这一条道儿走到

黑,那个来之不易又命若游丝的“现代学统”,才总算没断了香火。

这当然比谈学问深刻多了,但仍然可疑。可疑之处就在于,如果那“学统”

并无意义或失去了意义,还要不要坚持?如果我们有了意义更为重大的事情,这

“学统”可不可以放弃?依我看,那个“学统”既然是乾嘉学派和梁启超他们搞

出来的,又只有百把年历史,不坚持也罢,天塌不下来;而陈寅恪的一些弟子门

生(比如汪燕)之所以和先生分手,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建设新中国,解放全

人类,显然比坚持什么“学统”意义重大得多。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谈陈寅恪?

三孤傲怪僻之谜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常常会有倒吸一口冷气的感觉。

尽管陈寅恪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远不是最触目惊心的,也尽管该书作者陆键东

尽量用了一种平实的史笔来讲述那发生的一切,但还是看得我惊心动魄,而印象

最深者,除陈寅恪的清高自负外,就是他的孤傲与倔强,骨气与胆量。他真敢!

1953年,中共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上古、

中古、近代),拟请陈寅恪任二所〔中古所)所长,他开出的条件居然是“允许

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而且,“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

要全部的人都如此”。这还不算。他还要毛泽东或刘少奇给他开证明,“以作挡箭

牌”。如果只是他陈寅恪一个人或中古所搞点“特殊化”倒也罢了,他还说“最

高当局也应该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这就实际不是要全国学术界都不

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了,岂非存心“逆历史潮流而动”?以草间布衣一

介书生,而公然要求“最高当局”也听他的话,从他之说,此等“狂妄”,岂非

空前绝后胆大包天?

他也真做得出!系里组织拜年,被他拒之门外;北国政要来访,也被多次挡

驾。拒人千里之外,已是悖乎常情,何况被拒者竟是赫赫有名炙手可热的康生康

大人?虽然对康生的拒绝是“有礼貌”的,理由也还说得过去:陈先生病了,正

在卧床休息。但当真愿意一见,也还是可以见一见的,至少可以在病榻上敷衍一

下,然而无论学校办公室的人如何动员。陈寅恪就是不见!不见康生,也不见别

的人。不见也就罢了,他还要赋诗云,“闭户高眼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嗅”,直

弄到“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地步。是陈寅恪不喜交往不近人情

吗?不是。陈寅恪也是有交往的。他交往的人,不但有校长(如陈序经)、教授

(如冼玉清),还有护士、伶人、工友。被一般人认为“不好接触脾气大”的陈

寅恪,对老校工梁彬却十分客气热情,信任有加,不但称他为“彬叔”,还让他

参与此家事。陈寅恪并不是性格乖僻之人。

那么,是陈寅恪讨厌政治,或如董每戡所言,是“书生都有嶙赠骨,最重交

情最厌官”吗?好像也不是。陈寅恪也不是所有的官都不见,所有的官都不交。

他和傅斯年的关系就很好,和胡适的关系也不错,而胡适可是做过“官”的,傅

斯年更是一生效忠国民党,且“死而后已”。这里也无关乎国共两党之争。因为

陈寅恪也和许多共产党高级干部有交往甚至有交情,或在内心深处敬重他们,比

如陈毅、陶铸、杜国库、冯乃超。也许,陈寅恪夫人唐筼对冯乃超的评价多少透

露出一点消息。唐筼说:“冯副校长虽是个老党员,但倒是个念书的。

”也就是说,

是不是党员或官员,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读不读书,或是

不是读书人。胡适是,傅斯年是,郭沫若、胡乔木、周扬也是,游走于国共官学

之间的章士钊当然更是。陈毅和陶铸虽然不是学人或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却也

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学问有才华的“孺将”,而且尊重知识和学术。由是之故,他

们也得到了陈寅恪的尊重。

  如果觉得书生意气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