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书生意气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群书。

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杂”。朱光

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

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文学的趣味》)所以,终身只读一

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雅)。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

却也难免趣味的偏狭。想想看吧,山间小溪固然清纯,却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

纳百川的大海?一个读书人,如能有此胸襟,大约也就不怕“选错行”或“选错

郎”了。

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

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

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

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即

便弄得“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没什么不好。但无论老少,最好还是博览群书,

什么都读一点。

那么,就不怕看花了眼,或者变成“野狐禅”么?不怕。择书如择偶,又毕

竟不是择偶,其实不妨寻花问柳,见异思迁,“阅尽人间春色”的。何况,“野狐

禅”也是禅么!只要能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修成“正果”,管他什么禅呢!或

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

“最’,合适的,又将如之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做了最好的选择。你

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有爱情,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读书当然,最好是,每个时期都有新朋友,却也有几个终身交往的老朋友。

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晚年,能有几本心爱的书为伴,而且常读常新,该是多么

值得欣慰的事?那可真是“幸甚至哉”!

读书时间

天若有情天亦老。转眼间,已是数九寒天了。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雪夜里,

最是读书的好时间。读书,难道还要挑时间么?

也要也不要。真正的读书人,固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读书,都能读书,但什

么时候最宜读书,或最合适读什么书,也还是有个说道。

古人就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一说。禁书为什么最宜在雪夜里读呢?首先,

雪夜里造访的人极少。这个时候读禁书,不但相对安全,也能保证读书的连贯性。

禁书毕竟是难得一读的。如果竟被前来下棋聊天的人打断,岂不扫兴?其次,天

寒地冻的,即便读了禁书想干什么“坏事”,怕也不能。因此无妨拿那“诲淫诲

盗”的书来读他一读。再说了,门外大雪纷飞,室内炉火明灭,拥暖裳,伴孤灯,

读那让人面红耳赤心惊肉跳的文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刺激?其实,只要是

夜里,就宜于读书,倒不一定非得是雪夜,也不一定要读禁书。读书本为“谋心”,

而白天却要忙于“谋生”。谋生总是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但谋生之时纷纷扰

扰,静不下心来,却也是事实。因此最好在那万籁俱静的夜间,抛却功名利禄,

淡忘进退荣辱,平心静气,信马由缰,率性而读。显然,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

才容易进入阅读的状态;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有真正的读书。我的一位朋

友李树林说,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靠着床头,沏一杯茶,灯下抱一本喜欢的

书,静静地看,漫漫地思索”。我相信这是许多读书人都会赞同的。不必把盏执

酒,也不必红袖添香,只要夜深人静,有一个纯属个人的独立空间,便可心同书

共神与物游。这正是许多人喜欢夜读甚至只肯夜读的原因;而中央电视台把《读

书时间》节目安排在深夜,看来也不无道理。

不过,虽同为夜读,春夏秋冬,也还是有所不同。我的看法是:春宜读子,

夏宜读史,秋宜读经,冬宜读集。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百鸟齐鸣,

自然最合适读那“百家争鸣”的子书。夏日炎炎,酷暑难熬,那些“讲故事”的

史书,颇能帮我们度此长夏。也不妨在午间小憩后,于北窗下置一竹床,就一杯

冰啤酒读《史记》、《汉书》,便“不作羲皇上人想”。秋日里,雁去叶落,桔红穗

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大约只有在此时读经,才沉得下气来。至于寒风凛冽

滴水成冰的冬天,当然最好是赖在床上躲进被窝,去读诗词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

或者如前所说,“雪夜闭门读禁书”了。

如果以人生为序,我的主张是:三十读子,四十读史,五十读经,少年时和

老年人读集。三十岁以前不懂事,读经,读史,读子,只怕是“不读白不读,读

了也白读”,还不如多读点文艺书。一来便于入门,二来也能提高修养,至少将

来读经读史读子时,不会有文字障碍。实际上好的文艺作品,都渗透着作家艺术

家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毕竟少年是一个易感的年华。

在这个年龄段多读些文艺书,培养出对生活的体验感悟能力,是有好处的。至少

是,有这份体验和感悟能力,在今后的入生道路上,总不至于“一路上的好风景

没仔细琢磨”吧!

老年人则是另一种境况。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在此之前,该奋斗的奋斗

了,该抗争的抗争了,该拼搏的拼搏了,该承受的也承受了。此时此刻,或已功

成名就,或已力尽精疲。这时的读书,已全然没有了功利目的,不过是在回味人

生和颐养天年,因此最宜读“集”。不是说经、史、子就读不得,只是没那个必

要,也太劳累,还是免了吧!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老年人,自己就是一部历史一

本经书,还读它做甚?但有此阅历有此见识,读起文学作品来,自然“别是一番

滋味在心头”。那些“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文学作品,其中滋味,怕是只

有在这时才能参悟得透。当然,“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到老年,实际上是什

么都能读,读什么都不会白读,也就读什么都无所谓了。

其他年龄段则又不同。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最宜读子。所谓“子书”,不仅指诸子文章,更不限

于先秦,而是通指那些有个性有争议的思想类著作。一般的说,三十岁是思想观

念的“半生不熟”时期(聪慧早熟的天才例外)。大学早已毕业,实际工作也有

几年,知识和阅历都有了些,缺的是独立的思想。此时读子,不但读得进,读得

懂,读得如饥似渴,而且卓有成效。因为正可用那些“异端邪说”来磨砺自己的

头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不是说读这些书就是要全盘接受他们的观点。没

这个必要,也没这个可能(诸子观点并不统一)。但毕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而将“璞”琢磨成“玉”,岂非正是“而认”的真义?

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宜读史。历史是人类独有的东西。神没有历史,他们

生活在永恒(即不变)之中。动物也没有历史,它们只生活于当下。无法生活在

永恒的人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变成眼睛只知道盯着食槽的家畜了。因此史书实

在是人人该读的(只是时下可供大多数人阅读的史书太少)。不过少年读史,多

半是看热闹;老年读史,难免是看笑话。唯中年读史,最能看出门道,当真可以

“以史为鉴”。但二十读史略嫌早(阅历不够),五十再读又晚了点(其羊已亡),

故以四十为宜。四十岁的中年人,钉子已碰了不少,苦头已吃了不少,经验教训

也总结了不少。此时读史,还真能有“恍然大悟”之感。

五十而知天命。既已“知天命”,和“先知”们对话,大约,也就不再困难。

因此五十宜读经。当然,我这里说的“经”,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经典),而

是指那些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表现出人类终极关怀的伟大著作。儒家的许多经

典,反倒是不在此列的。掌握这些智慧并不容易,理解这些关怀也不容易。少不

更事的掌握理解不了,七老八十才掌握理解也未免遗憾。“知天命”的五十岁,

岂非正当其时?

这也不过一孔之见,随便说说,当不得真。读书其实是没有、也不该有什么

“时间表”的。比方说我自己就是“知天命”年的人。读经了没有呢?没有。因

此以上所说,诸位最好“只当放屁”。读书,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还是爱什

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喜欢谁便是谁吧!

□著述问题

恕不赠书

最近,常有同事、熟人、朋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出了那么多书,也不送

一两本给我们学习学习?

遇到这种情况,每每也只能打哈哈装糊涂而已。我很感谢这些同事、熟人、

朋友。实在的讲,人家向你索书,那是看得起你,至少也是喜欢你,或喜欢你的

书。不喜欢,你白送给他,他也未必看,更不用说“厚着脸皮”来讨了。中国是

个“礼仪之邦”,中国人又特别爱面子,开口言借,已是羞于启齿,而况乎索取?

读书人就更是文质彬彬,哪能像红包礼品收惯了的那些贪官污吏一样伸手就要?

之所以言者,无非因为爱之心切,难以隐忍,也就顾不上许多。

事实上向我索书者,也确实是真喜欢我的书,并不都是拿去装门面的。他们

拿了回去不但自己看,也传给家人看,甚至还要介绍给别的朋友。尽管常常因此

又无端地增加了许多索书者,但私下里往往窃喜,甚至有些“小人得志”的感觉

(说得好听也可以叫“成就感”)。毕竟招人喜欢总比惹人讨厌好吧?何况公然前

来索书者,多半总是有此资格或自认为有此资格的。即便如此,也仍要用一种“半

开玩笑”的口气,免得碰了钉子,大家脸上不好看,可见人家开口,是下了很大

的决心,也是给足了我们面子。倘若拒绝,己非不识抬举?至少也会伤了和气,

伤了感情,给人小气吝啬不会做人的印象。

既然如此,送他一本又何妨?

话不能这么说。

首先,是送不起。就说

200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那套“中国文化系列

(《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虽然也是学术

  如果觉得书生意气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