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赵之羽作品大生意人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古平原反应快,一把扳住他的肩膀:“大师,万万不可。”
“我死了,你们都能活!”那头佗大病初愈难以挣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
古平原心下大疑,可是眼前的形势不容多问,让两个青壮汉子半拉半拽带着这头陀,自己领着大家直奔江边。
到了江边却是江滩空空,连一艘船也不见。古平原就觉得一颗心往下沉,难道是自己那艘船上的人贪生怕死一去不回,又或者船老大不信只凭一句话就有十倍的货款补偿,所以连一艘船也带不来。到江边有船便是一条生路,没船就是死路一条,自己若是把这些人引到了绝路上,这人命关天,责任实在担不起。
就在他心里七上八落的时候,就见从江湾处急速开出一条船,后面还跟着十几艘,为首的船头站着一个人,古平原一看便大喜过望。
这人正是乔鹤年!
“鹤公,你怎么来了。”古平原踩着跳板上了船,一下子把住乔鹤年的胳膊。
“今日巡河,总觉得心里不安稳,好像要出事,所以命船开过了省境,却正好遇上你派来求援的船只。”
有官儿在就好办了,乔鹤年这几个月为江上船夫做了不少事,又不加收厘金,船夫们都记在心里,如今是报答的时候了。乔鹤年一招呼,没用小半个时辰就七拼八凑组织了一支船队。
古平原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乔鹤年当然也很感慨,他看了看江滩上这些惊魂未定的难民,冲着船夫下令,“先把人都撤到船上要紧。”
难民人数虽多,来的船可也不少,足够装上这些人扬帆远航了。乔鹤年若有所思,唤过一个船夫低声吩咐了几句。
古平原眼看装载着大批难民的船只都走了,唯有自己身处的这条船只是开出一箭之地便停了下来。
“鹤公,这是何意?再说为何江边还停靠一艘空船。”
乔鹤年稍显得意地一笑:“平原,你稍安勿躁,且看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
不大工夫,就听马蹄声响,一队长毛马队呼啸而来,马上都是健卒,各拽刀剑下了马,杀气腾腾直奔江边。古平原紧张地看了一眼乔鹤年,忽听从江边那艘空船里传来几声惊慌的喊叫。
“不得了,长毛来了。”
“快跑,快跑,别管船了,逃命要紧。”
随着这几声喊,从那空船上跑出几个船夫,二话不说“咕咚”跃入水中,脚蹬手刨不一会儿便上了乔鹤年的船。
“开船,慢一些。”乔鹤年轻声道,随后又大声喊着,“你们这些杀才,怎么不快开船。”
摇橹的船夫也扯着嗓门回道:“船上人太多了,摇不快啊。”
江面寂静,别说只一箭之地,就是隔着几里地,这般喊法也是听得清清楚楚。
那群长毛里有个头领,见不远处这艘船慢悠悠果然是开得不快,于是领着人匆匆忙忙上了江边的空船,摇橹如飞直奔乔鹤年这条船而来。
不多时,两艘船已经快要碰上了,后面船上的长毛却突然惊慌起来,摇橹的也不摇了,余者把刀剑都放下,全都伏低身子不知在干什么。
乔鹤年往边上看了一眼,方才爬上船的那个船夫道:“大人放心,他们此时才发觉已是晚了,堵不住的,非沉底不可。”
原来是在船上动了手脚,古平原佩服地看了一眼乔鹤年,提醒道:“鹤公,抓活的更好,不然尸体沉江,谁也不知道是大人的功劳。”
乔鹤年点点头,命令停船。不多时后面那船进了一舱水,慢慢沉入江中,几十个长毛手足乱舞,在江水里载浮载沉,几个船夫听要抓活的,跃跃欲试要入水擒人。
“再等一会儿,等他们淹得半死不活再救上来,免得上船之后再意图逞凶。”乔鹤年冷静地吩咐道。
古平原见那些长毛一个个被拖了上来,知道事情已经稳稳当当办成了,于是趁乔鹤年安排人手看押人犯之时,他进入船舱去看那个头陀。
“你方才说,‘我死了,你们都能活。’这话什么意思?”古平原的疑问始终横亘心中。
头陀起初一言不发,后来见船舱里的人都出去了,这才把那面玉佩又递给古平原,然后合什一礼:“贫僧没出家之前有个谥号,名‘愍烈’。”
有时候话不必多,一语惊人即可,像这头陀说的话就让古平原吃惊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谥号是朝廷赐给大臣的身后荣仪,换句话说死了的人才有谥号,而且若按谥法,“愍烈”这两个字,均是用在阵亡的官员身上,眼前这个人究竟是何人?
“你看看那玉佩,是父亲给我们四兄弟每人一块,上面有我们的名字,意思是兄弟同心。”
古平原依言一看,果见玉佩上刻着“藩荃华葆”四个字,耳边又听那头佗的声音响起:“我叫曾国华,家中排名老三。”
古平原心思快,看着这块玉佩,想着这个名字,再看看打头的第一个字,不禁耸然动容,“难道说令兄是……”
“是。”曾国华点了点头,缓缓说着,“当初乱军之中误传死讯,朝廷得报赐了谥号、追授骑都尉,入昭忠祠受祀,入国史馆作传,而且赐了一块御笔亲题的匾额‘一门忠义’挂在湘乡老宅的正厅上。我养好了伤找到大哥,本以为死里逃生是件大幸事,可是大哥问我,难不成还要朝廷把这些厚恤都收回去,把那块象征着曾家荣耀的牌匾摘下来?那该是曾氏家族多大的耻辱!所以,从那往后,天下就多了一个无亲无故的苦行头陀。”
古平原听着听着,从心底一直寒到脚下,怔怔地问:“那你就一直流落杭州。”
曾国华摇了摇头:“大哥派人一直把我送到安南,那里是异国蛮荒之地,我实在无法忍受,便偷偷跑了回来,3个月前才到了天外天落脚,原想着就这样隐姓埋名一辈子,可惜还是被长毛知道了。”
“他们抓了你,就可以要挟曾大人。”
曾国华一脸的苦涩:“我大哥是不会受人要挟的,不过长毛抓了我,可以公诸天下,这样朝廷为了纪纲,也不能不治我大哥的欺君之罪,长毛就去了一个最大的对手。”
“怪不得李秀成急急派人来抓你。”
“抓住了,曾家也就完了,甚至这大清天下也要完了。”
古平原这才明白眼前之人身上担着这样重大的干系,他一时没想好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曾国华却说话了:“古老板,这些日子我瞧得明白,你是个值得托付的人。这块玉佩请你拿着,等到我大哥灭了长毛的那一天,你帮我把这玉佩交还给他,葬入我在老家的衣冠冢。将来不论我死在何地,魂魄也会随着这块玉佩回到家乡。”
“好吧。”古平原知道这是个麻烦事,但还是点头答应下来,却又疑心曾国华仍有自尽之心,刚想劝解几句,曾国华道:“你放心,我不愿意就这样死了。长毛害得我人不人、鬼不鬼,总要等到长毛都死绝了,我才肯死呢。”
“那你也要善自珍重,这一次必定是有人向长毛通风报讯,今后难保没有人再认出你来。”
曾国华咧嘴笑笑:“避人耳目的办法我已经想好了,”他像是不经意地拿起桌上一盏烛台,忽然拔掉半截蜡烛,用尖钉疯狂地划着自己的脸。古平原见状刚想要阻止,一转念又坐了回去,叹了口气闭上眼,只听得那铁刺划在面骨上让人牙酸的声音,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等他再睁开眼,就见曾国华满面披血,十几道深可见骨的伤痕在脸上纵横交错,疼得浑身抽搐,嘶哑着迸出一句话:“将来见了我大哥,把你看到的,告诉他!”
回到徽州码头,乔鹤年兴冲冲打算押解这批长毛到省城的臬司衙门。古平原却把郝老爷请来,一番密议之后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请乔鹤年暂时把长毛扣在码头,派了专人看管起来。
古平原与郝老爷分头行事。古平原将这次救出来的杭州人派车送往省城,特别嘱咐那些在京城里有亲戚的难民在路上写一封信到京报平安,自己负责找信客飞速送到京城。
浙江是文气最盛的一省,在朝为官的浙江老乡不知凡几,日日忧心家乡被战火蹂躏,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好消息,立时在朝野上下传扬开了。没过多少日子连军机处都知道了,却又不知详情,于是下文给安徽巡抚袁甲三,让他具文详禀。
袁甲三接到军机处的指示,也是一头雾水,正要命人去查,郝老爷代乔鹤年写的一封公事“恰好”就到了抚台衙门的签押房,文中详详细细记述了这一次的经过,只不过把被长毛追杀改成了乔鹤年有意引长毛上钩,一切都是计划周详的结果。
袁甲三这些日子被兵临城下的陈玉成压得抬不起头,军机处左一个申饬右一个命令,这个巡抚做得背晦极了。此时自己的属下未伤一兵一卒,活擒李秀成的亲兵几十人,真是极漂亮的一功,这一功来得正是时候。乔鹤年将这些长毛俘虏送到省城后,袁甲三在抚台衙门接见了他,温言夸奖一番,同时细问经过。乔鹤年小心应对,语气不骄不躁,话里话外把功劳都归到袁甲三抚民以德,所以百姓危急关头肯于帮助官军,故此才能成功。
袁甲三看这个乔鹤年虽是新任官,却明白晓事,心里更是高兴,于是命府里的师爷与乔鹤年一起起草了一通报功奏折,乔鹤年为袁甲三写的一句“越境保民,勇于任事,志士扬眉,发逆逡巡”,连文案师爷也拍案叫好,越发使得袁甲三对此人刮目相看。
不日之后,谕旨一下,所有此役有功之人皆有封赏,袁甲三指挥得当,赏穿黄马褂;乔鹤年亲临前敌,着加升一级,赏同知衔,遇缺先补。旨意里特别提到“越境保民”4个字,要天下督抚皆向皖抚学习,既有旨意,满心不是滋味的新任浙江巡抚李鸿章也不得不派人来向袁甲三道谢,因为被救的皆是他抚地的部民。袁甲三的脸上一扫阴霾,像飞了金似地得意,决定好好酬谢乔鹤年一番。
“歙县是个大县,政务繁杂,且是一省税收的膏腴之地,一向由正六品通判任县令一职。我的意思是就由乔老弟以从六品补缺,至于水道巡察使一职,听说你一向应对裕如,官民两面的评价都很好,既然如此也不必另委他人,就由你一道兼了吧。反正老弟之才我已尽知,断无不胜任之理。”
袁甲三一句话,藩司衙门即行挂牌署缺,转过天来,乔鹤年便是歙县的知县大老爷了。俗话说得好,“杀人县令,灭门令尹”,一年前自己还是个穷秀才,如今却一跃成为省内一等县的县太爷,握着一县的生杀大权。乔鹤年看看自己身上的鸳鸯补子,头上新换的砗磲顶子,忽然觉得恍如梦中。
转过头看,古平原和郝老爷都在冲着自己笑,乔鹤年拱拱手:“这次的事情多亏了二位尽心,乔某感激不尽。”
“何必说见外的话,我自不必提,全靠了鹤公才能脱离险境,至于郝大哥嘛……”古平原瞥了一眼“老风流”,“他这几年一直在杂差上兜兜转转,还请鹤公栽培。”
“郝夫子于刑名上很是精通,我正打算借重长才,既然说到这儿,我想聘你做县衙的师爷。歙县是个大县,坐衙问案,管理民政,这水道上的事情我自然忙不过来,也请郝夫子帮我的忙,我下‘关书’委你做个水道协办。”
这也就是说,一份师爷的修金,一份协办的俸银,每个月稳稳当当一百两银子到手,再加上三节另奉的贽敬,这样也算是很宽裕了。郝老爷乐了,“多谢东翁,那么今后我就是郝师爷了,呵呵。”
“恭喜鹤公,恭喜郝大哥。”宾主其乐融融,古平原也为他们高兴。至于乔鹤年心里更是煲贴,能蒙天语嘉奖,而且特简提拔,乔鹤年只觉得在京里从恭亲王和宝鋆身上受的气,总算是出了一些。
恭亲王此刻正在和宝鋆生气。
他这几日心火甚旺,起因在于江南战事由利而转为不利,而归结到根上,起因就在自己的亲信户部尚书宝鋆身上。
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苦心筹划经年,眼看就要合拢围攻江宁,剿灭长毛老巢指日可待,就在此时,户部忽然断了各军的协饷。没有饷,别说打仗,能维持兵勇不哗变已是不易了。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这些朝廷倚重的剿匪大臣急得如同热锅上面的蚂蚁,一个折子紧似一个折子地向京里催饷,见户部不理,又纷纷递私信到恭王府,主旨就是两个字——“要钱”。曾国藩的信中说得最是明白:“竭力经营,图此一举,事之成败,唯关军饷。使其功亏一篑者,万死不足蔽辜。”这无异于在指着鼻子骂户部了,而谁都知道户部尚书是恭亲王的嫡系,这般扣着军饷不发放,只怕日子一长,难免有人会怀疑是恭亲王从中作梗。
然而恭亲王真的是不明白宝鋆为何要在这关键时刻卡官军的脖子,要说宝鋆与曾国藩还是同年,二人平素并无过节,怎么平白无故来了这么一出儿。
忧谗畏讥再加上疑惑不解,恭亲王一见宝鋆打外面进来,脸上还挂着漫不经意的笑容,立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哼了一声,转过脸去没有理他。
“卑职给王爷请安了。”宝鋆是个心思敏捷的人,也就是老北京话儿说的“机灵鬼儿”,一看见恭亲王面色不悦,马上笑嘻嘻地打了个千。
他与王爷在私邸素来是熟不拘礼,这一请安见礼,反成戏谑。恭亲王是动了真气,转回头质问道:“你为什么扣着军饷不给湘军?你可知道现在江南战场上九转丹成在此一举。李秀成已经从杭州拼命往北面打,要给江宁解围,若是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不能尽快合拢,只要他过了宜兴,陈玉成在三河镇就会发兵响应,这两寇合兵一处,非把长围撕出一道口子不可,跑了洪秀全一干匪首,数年辛苦付之东流。到那时,别说朝廷,就是这些统兵将领也饶不了你!”
说着恭亲王颓然坐下,伸手去抓茶杯,一摸是凉的,气得扬手摔到门前台阶上,吓得伺候的青衣小厮连滚带爬地赶忙收拾。
他对宝鋆从没有这般声色俱厉,奇怪的是宝鋆也不害怕,不慌不忙地静听恭亲王发完脾气,从袖中拿出一本小册,放在书桌上,示意王爷看看。
“这是什么?”恭亲王边拿起来,边皱着眉头问道。
“我自去年接手户部,便开始盘账,南边打仗天天要钱,又不能封账来查,所以慢了,上个月才查完,拢了个大概的数目,昨儿刚刚整理成册。”宝鋆一指那本子,“王爷不是问我为何不发饷吗?原因就在这册子里。”
恭亲王打开来,里面是自咸丰元年开始对长毛用兵,整整十年的军费开销,以及国库每年的收入账。当然这不是细目,而是将每一年收入与支出的总账一一列明,同时写明国库余额。恭亲王心绪不佳,没耐心一行行地看,翻了几页便寻到末尾来看。
这一看不要紧,恭王手一颤,账册掉在地上,人却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带翻了小厮刚奉上的热茶。
恭亲王吃这一大惊,与康熙末年大学士张廷玉边走边听户部报各地亏空数目,听到总数时吓得一脚踩空平地摔伤的原因一般无二。
“一百万两!只有一百万两?”恭亲王几乎是喊了出来,他目瞪口呆地看着宝鋆,又看看地下的那本册子,仿佛在做一场噩梦。
堂堂大清国的国库里,眼下就只有一百万两银子!
就算没有其他的用度,光是付给三十万湘军的军饷,一次就要一百五十万两之多,难怪宝鋆不给,就算是把国库搬空了,他也给不起,付不出。
“这、这是怎么弄的?”恭亲王好不容易定下神来。
宝鋆叹了口气:“王爷,这还用问吗?军兴以来花钱如流水一般,再加上庚申年那一场大赔款,赔给英法两国一千多万两银子。虽说朝廷岁入三千万,那不过是浮收而已,真正到了国库的不到三千万,这么一来二去,可不就穷的见底了嘛。据我看哪,现在正是我大清立国以来最穷的时候了。”
“可这哪行啊,这么下去,打仗打不了,赈灾赈不了,就连官员的俸禄也发不出去,我大清岂不如同经商赔了老本,要、要……”恭亲王说不下去了。
宝鋆接道:“要关张了。”
“唉!”恭亲王一声长叹,重又坐回椅子上,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可叹我朝自顺治年间便‘永不加赋’,只能绝了从农田里打主意的念头,不过好在‘士农工商’里还有一路财源。”
恭亲王听宝鋆话里有话,抬头看向他。
宝鋆走近几步,压低声音道:“王爷,当官的有权,经商的有钱,我有一招,能从那帮阔佬手里抠个千八百万的出来。”
“哦?”恭亲王听了精神一振,“你有什么招数?”
宝鋆故作神秘地指了指桌上的茶杯:“王爷,您最喜欢喝的是武夷山的大红袍吧?”
“你这是扯到哪儿去了?”恭亲王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王爷稍安,听我慢慢说。这茶叶税是我大清税赋的重要来源,然而天下名茶虽多,都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谁排名天下第一、谁排第二、第三,从来没有定论。”
“那是自然,人皆各有所爱,岂有定论。”
“王爷此言差矣。”宝鋆摇摇手,“之所以没有定论,是因为各地茶商为了自己的利益,推崇不同产地的茶叶。要是朝廷肯出来说句话,那‘天下第一名茶’的封号可就是块金字招牌了。”
“那又如何,不过就是个虚名罢了。”恭亲王还是不以为然。
宝鋆见他还没明白,只好把话点透:“王爷,您知道这‘天下第一名茶’六个字值多少钱吗?”他比了个“六”的手势,“不多不少,一个字一百万两,六个字就是六百万两。”
“什么!六百万两?呵呵,我看你是疯魔了吧。”恭亲王根本不信。
宝鋆一急,吐了实情:“此事不假,京商就肯出这个价!”
恭亲王一怔,随即就明白过来了:“这么说,是李万堂出的这个主意。”
“是他。”宝鋆见瞒不过,索性一兜子都说了出来:“那李万堂听说国库缺钱,自愿报效600万两,所要的就是封京商专卖的茶叶为‘天下第一名茶。’”
“他想怎么封?总不成要一道圣旨吧。”恭亲王想起上一次李万堂所说的“毫无请托”,脸上浮起一丝揶揄的笑容。
“李万堂想在京里办个‘万茶大会’,将天下的茶商聚到京城,然后当众评出冠绝天下的‘十大名茶’。”
“原来是这样,也算是心思独到。”恭亲王边考虑边慢慢点了点头。
宝鋆偷眼看了看王爷的脸色,慢慢说:“这次评选若是要想有分量,能得到天下茶商和茶人的认可,那评判之人就必须是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人物。”
“比如说呢?”恭亲王故意问道。
“嘿嘿,比如说王爷……”宝鋆大着胆子试探道。
千里来龙,到此结穴。话说到这儿,恭亲王已经把宝鋆的来意看得一清二楚了,想了想之后,假意怒道:“放肆,我以秉国亲王之贵,难道能去给商人当评判吗?这岂不是令天下人耻笑,今后我还如何领袖军机,真是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