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12]阿保机与李克用结为兄弟是在公元905年,事见《新五代史·唐本纪·庄宗上》;后唐明宗李嗣源系李克用养子,见《新五代史·唐本纪·明宗》;石敬瑭系明宗女婿,见《新五代史·晋本纪·高祖》。

[13]见《辽史·义宗倍传》。

[14]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天福十二年四月条,《辽史·太宗本纪下》。

[15]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天福元年十一月条。

国界线及各州位置参考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萧太后

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下令北伐。[16]

这是第二次北伐战争,而且很不应该,因为太祖皇帝当年定下的对辽政策是防守。赵匡胤甚至在国库之外另设“封桩库”一所,准备攒够了钱再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即便买不回,也要到大宋富国强兵之后再考虑武力解决。[17]

事实证明,赵匡胤的谨慎是对的。七年前,也就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发动第一次北伐战争,结果遭到迎头痛击。陛下身中两箭,靠着偷来的驴车落荒而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太宗与本部失联,混乱中群臣差一点就要立他的侄子德昭为帝。这件事让太宗叔侄相互猜疑,最后导致德昭因恐惧而自杀,堪称血的教训。[18]

教训如此惨痛,为什么又盲动起来?

因为误认为有机可乘。

机会来自契丹。第一次北伐三年后,辽景宗去世,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圣宗。当时圣宗只有十二岁,因此由他的母亲萧绰临朝称制。孤儿寡母,主幼国疑,在北宋的一帮汉族大臣看来,是很可以趁火打劫,欺负一把的。

可惜他们错了。

实际上主持朝政的这位萧绰,正是杨家将故事和戏曲中尽人皆知的萧太后。我们知道,契丹只有两个姓,皇族耶律后族萧,其他杂姓都是外族。由于同姓不婚,所以契丹皇后便统统都姓萧,只有娶自后唐的甄皇后例外。[19]

既然如此,萧皇后或萧太后就不会只有一个人。然而提起萧太后,如果不加说明,所有人都默认是指萧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萧绰这位太后非比寻常。

那就来看她的故事。

小名燕燕的萧绰,是在宫廷斗争的血雨腥风中登上政治舞台的。宋太祖开宝二年(969)二月,契丹第四任皇帝穆宗在行宫被杀,时年三十九岁。次日,穆宗的侄儿和养子耶律贤在灵柩前即位,是为景宗。五月,作为景宗之妃的萧绰被立为皇后。一年后,她的父亲萧思温莫名其妙地被所谓盗贼谋杀,地点在距离今天辽宁省辽阳市不远的盘道岭。[20]

这一年,她虚龄十八。

十八岁的萧绰马上意识到,她的路不好走。

事实上这个女孩能够成为皇后,不仅因为年轻貌美仪态万方,更因为她的父亲是萧思温。萧思温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婿,所娶为太宗长女燕国公主。有此背景,再加上工于心计八面玲珑,他便成为太宗、世宗、穆宗和景宗四朝元老。景宗娶他的三女儿为妻,并不奇怪。[21]

然而萧思温在穆宗被杀一案中的作用和表现,却又很可怀疑。表面上看,那个皇帝死于非命不但事出有因,而且罪有应得。此人实在太暴戾了,动不动就滥杀无辜,稍不如意就滥施酷刑,手段也极为残忍。伴君如伴虎,何况是精神失常的老虎?他最后死在身边人手里,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萧思温。穆宗被害那天,他可是整天都在皇帝身边的。当时,酷爱打猎的皇帝射死了一头熊。这其实不过寻常之事,萧思温却歌功颂德,山呼万岁,不断敬酒。穆宗喝得酩酊大醉,回到行宫就被杀了。杀他的人,是名叫小哥的贴身侍卫,名叫花哥的服务生,名叫辛古的厨子。

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萧思温敬酒是不是故意的。可惜死无对证,后世的史学家也只能进行道德谴责。毕竟,作为皇帝亲信和朝廷重臣,他该做的不是灌酒,而是对穆宗的荒唐进行劝谏和阻止,然而此人却从来没有这样做过。[22]

后面的事情就更可疑。

穆宗被杀的当晚,耶律贤就闻讯赶来,并且在黎明时分到达行宫,宣誓就任契丹皇帝。行宫在怀州,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耶律贤在上京,即巴林左旗。那么请问,他怎样得到的消息?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即位又为什么这么匆忙?谁给他通风报信?谁为他出谋划策?

更奇怪的是,耶律贤赶来时,是带了一千轻骑兵和多位朝廷重臣的,其中就包括萧思温。萧思温白天还跟穆宗皇帝在巴林右旗打猎,怎么晚上又跟耶律贤在一起了?难道穆宗被杀的消息是他送去的?如果是,他怎么知道的?[23]

很遗憾,正史一个字都没留下。

当然,小哥等人谋杀穆宗,未必有人指使,更未必事先有计划。相反,他们完全有可能是积怨已久再加一时冲动的激情杀人。但,这并不等于没人想到情绪可以利用。穆宗之暴戾既然已经人神共愤,身边人杀皇帝又非史无前例,此事就迟早会发生。需要的,只是等待甚至制造机会。

关键在于,谁会这么想?

头号嫌疑犯当然是后来的景宗耶律贤,因为他是此案最大的受益者。然而根据当时的传言,此人对于当皇帝却似乎兴趣不大。他甚至从即位之日起,就把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皇后萧绰,尽管这皇后只有十七八岁,还是个小姑娘。

理由,则是身体不好。

身体不好是受了惊吓。后周广顺元年(951)九月,契丹发生兵变,景宗的父亲世宗耶律阮被杀。当时耶律贤只有四岁,被厨子刘解里用毡子包起来,藏在柴火中,这才躲过一劫。从此他弱不禁风,对政治更是提不起精神。不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搞阴谋、搞政变?

可惜,这些情况都是传言,不是信史。[24]

靠得住的,是萧思温青云直上,先是由门下省侍中升任副宰相,然后又以枢密院长官的身份兼任宰相,最后册封为魏王。这一系列的升迁,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如果景宗并不想当皇帝,那么穆宗之死的最大受益者便是萧思温。

萧思温的被杀也很快就破案了,雇凶杀人的竟然是萧氏家族某些国舅,原因不明。不过,他横死于盘道岭,是因为跟着景宗去打猎。看来,景宗也未必身体不好。[25]

这就更加扑朔迷离,没人知道真相。

因此,我们很难确切知道,景宗一朝是不是真像唐高宗的后期,所有军国大事都由皇后作主,皇帝只是躺在榻上点点头。但,血的洗礼让萧绰成熟,则应该没有问题。说她是契丹的武则天,也没有问题。毕竟,从公元982年景宗去世到1009年还政圣宗,她主持朝政达二十七年之久,甚至亲御戎车,指挥三军,简直就是小说戏曲中的佘太君。[26]

那么,萧太后也像武则天一样有情人吗?

北宋那边都说有。

情人叫韩德让,汉族,据说原本是萧绰的未婚夫。景宗去世之后,萧绰叫来韩德让说:现在我们可以如愿了,我的儿子也就是你的儿子。于是韩德让频繁出入萧绰后宫,外出打猎则住在同一个帐篷里,两人还生了一个孩子。[27]

这是无稽之谈,证据则只有某个人的道听途说。传闻原本靠不住,何况还是孤证?实际情况是,景宗去世时,萧绰深感内外交困势单力薄,便流着眼泪对韩德让说,我们母寡子弱,族属那么雄强,边境又不安宁,可怎么办呀?

韩德让答:只要信任臣等,何虑之有?[28]

萧太后这样问,韩德让那样答,仅仅因为他是辽景宗指定的顾命大臣,同时被问也同样作答的还有同受顾命的耶律斜轸。两个人都很年轻,又分别代表着本家大贵族和契丹化的汉族大地主,萧绰当然要依靠他们。梨花带雨,让他俩顿起救美之心是可能的,偷情则恐怕是宋人的意淫。[29]

何况就算是情人,又怎样呢?唐人都不在意的事,契丹岂会民怨沸腾,大宋又哪来的可乘之机?更何况,难道偷情的女人,就一定不会治国,不会打仗吗?

历史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16]见《宋史·太宗本纪二》,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17]见(南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

[18]见《宋史·燕王德昭传》,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19]契丹只有两个姓,见《辽史·国语解》,并请参看(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景爱《历史上的萧太后》。

[20]见《辽史》之穆宗本纪下,景宗本纪上。

[21]见《辽史·萧思温传》。

[22]以上见《辽史》之穆宗本纪下、萧思温传。

[23]以上见《辽史》之景宗本纪上、萧思温传。

[24]以上史料见(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此书由宋人论著和民间传说拼凑而成,失误甚多,比如将萧绰说成是萧守兴的女儿,因此对该书所言均应持谨慎态度。另,后周广顺元年(951)九月耶律贤的年龄,《辽史·景宗本纪上》说是四岁,《契丹国志》说是九岁,似以《辽史》为是。

[25]以上见《辽史》之景宗本纪上、萧思温传。

[26]所谓“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床榻间,拱手而已”是《契丹国志》说的,而《辽史·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无此记载。

[27]见(北宋)路振《乘轺录》。但路振也说得很清楚,这是道听途说,只是他信以为真。后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叶隆礼《契丹国志》都据此认定萧太后与韩德让是情人关系。对此,景爱《历史上的萧太后》有辩诬。但该书称韩德让没有性能力,似乎也未必确凿无疑。

[28]见《辽史·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

[29]韩德让与耶律斜轸同为顾命大臣,见《辽史·耶律隆运传》。

杨家将

宋太宗的二次北伐,原本是有胜算的。

皇帝的部署是兵分三路。东路由曹彬、米信各率所部以掎角之势出雄州(今河北省雄县),中路由田重进率部击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西路由潘美率部出雁门(今陕西省雁门关)。他的战略计划是:实力雄厚的东路大军虚张声势佯攻契丹的南京幽州(今北京市),将其主力吸引到此,等中西两路得手之后再合兵围歼,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30]

因此,太宗特地交代曹彬:持重缓行,不得贪利。

可惜战争毕竟不是沙盘推演,各路大军也并不能做到步调一致。曹彬就推进太快,三月十三日便攻陷了涿州。消息传来,太宗皇帝不禁一愣:他为什么这么快?[31]

看来,如意算盘一开始就拨错了珠子。

据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但,真正给曹彬教训的是契丹。

契丹方面是在三月初六得知宋军动向的,而当时负责南方军事的是耶律休哥。休哥跟韩德让、耶律斜轸同为萧太后执政的三大支柱,德让和斜轸在朝中参决大政,休哥在幽州防卫宋人。然而宋军来得太快,休哥未免力不能支。[32]

好在此人久经沙场,智勇双全。他的办法,是白天放烟幕弹,装出一副准备决战的样子,让宋军疲于防守;晚上打游击战,派轻骑兵袭击对方的散兵游勇和老弱病残。更重要的是,他切断了宋军的粮道,把涿州变成了一座孤岛。[33]

曹彬也很快就尝到了妄动的苦头。十天后,吃光了城中粮食又无供给的他,不得不下令撤回雄州。太宗闻讯,大惊失色。他说:哪有大敌当前却回家吃饭的?曹彬失策!

于是下令:原地不动,以待后援。

曹彬的手下却不同意,他们害怕师出无功。尤其是中西两路捷报频传时,将领们纷纷要求出战。曹彬无奈,只好在雄州补充了粮草以后又北上,走原路攻回涿州。[34]

那么,曹彬还有翻盘的可能吗?

没有,因为萧太后来了。

萧太后几乎在接到战报的第一时间,就带着十六岁的圣宗御驾亲征。他们在三月初七祭告祖宗,六天后,也就是涿州被陷当日,便已经到达它东北面的驼罗口。

此后就是萧绰与曹彬的战争了,太后却没有露面。一方面,她在等待援军;另方面,她信任休哥。越战越勇的休哥也不负厚望,派出轻骑兵在曹彬返回途中不断骚扰。当时天气炎热,道路曲折,沿途水源都被休哥控制,宋军只能喝到泥浆。好不容易走到涿州,已是人困马乏,斗志全无。

萧太后来到前线的消息却传遍全军。

曹彬方寸大乱,下令冒着大雨撤退。萧太后则立即派出精锐部队增援休哥,并于五月初五在涿州附近的歧沟关追上了溃不成军的曹兵。有了坚强后盾的休哥岂肯放过建功立业的天赐良机,战斗也毫无悬念地演变为单方面的屠杀。魂飞魄散的曹彬甚至不顾危险暗夜渡水,结果是大批战士被杀死或淹死在曾经作为辽宋界河的拒马河。

剩下的部队败走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到达沙河。惊魂未定的宋军刚要停下来做饭吃,休哥的追兵又来了,此地再次变成屠场。毫无斗志的宋军望风披靡,自行落水或相互践踏者超过半数,沙河为之不流。后来,胜利了的休哥把宋军阵亡将士的尸体收集起来,堆成了一座山丘。[35]

大宋朝野欲哭无泪。

萧太后却卷起军旗,班师北还过生日去了。宋太宗倒也没有乱了阵脚,因为中央禁军完全可以保卫京师,中路和西路的北伐军亦无损失,何况他手上还有一张牌。[36]

这张牌就是杨业。

杨业原本是北汉将领,以英勇善战闻名于世,人称“杨无敌”。由于被睿宗收为养子,所以在北汉叫刘继业,跟末代皇帝刘继元是同辈兄弟。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太宗围太原,灭北汉,终结五代十国,刘继业跟刘继元一起归顺了大宋,被太宗皇帝恢复杨姓,单名业。从此,宋史称他为杨业,辽史称他为杨继业,也都称他为“杨无敌”。[37]

得到这样一位无敌将军,太宗大喜过望。

宋太宗看重杨业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此人善于指挥和使用骑兵,而这正是宋军的短板和弱项;另方面,皇帝也要靠外来和尚对付那些不服管教的宿将,以为制衡。然而恰恰是这两方面的原因,把杨业逼上了死路一条。

事情缘于局势的变化。大败曹彬之后,萧太后并没有像宋人担心的那样南下,而是让耶律斜轸挥师西进。宋的西路军不是对手,奉太宗之令南撤。撤退是要掩护的,杨业便因此成为牺牲品,总指挥潘美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潘美就是杨家将演义中潘仁美的原型,但历史上的潘美既非小人更非汉奸。他选择杨业以攻为守掩护撤退,主要因为杨业率领的是骑兵,比其他人率领的步兵灵活机动。何况真正把杨业逼上绝路的并非潘美,而是西路军的监军刺史王侁(读如深),潘美只不过纵容或默许了王侁而已。

方案,则是由杨业率军向耶律斜轸正面进攻。

这就等于是去送死了,杨业当然不能同意。王侁却阴阳怪气话里有话地说:将军号称无敌,天下无人不知。如今踟蹰不前,莫非是有什么别的想法?

作为北汉降将,杨业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无法为自己辩解,只能流着眼泪对潘美说:杨业是亡国奴,本来就该死,但可怜手下的弟兄们无辜。因此,请二位将军在陈家谷口埋下伏兵。等杨业转战到此时,拉兄弟一把。

潘美和王侁都说:一定!

然而当杨业来到陈家谷时,那里却空无一人,潘美和王侁都跑得无影无踪。先跑的是王侁,潘美不能阻止,便跟着一走了之。也许在他们看来,杨业死了就死了吧!毕竟,这个从北汉过来的家伙不是自己人,更不是哥儿们。[38]

后面的故事有不同版本。除民间传说外,契丹方面的记载就有两种,一种说杨业被流矢所中,另一种说被耶律奚低射下马来。被俘后的情况,一说曾被耶律斜轸羞辱,三天后自然死亡;另一说是拒绝治疗,绝食而死。[39]

宋史的记载要壮烈得多。杨业陷入绝境之后,对手下将士说:你们都有父亲母亲老婆孩子,跟着我死没有意义,回去报效天子吧!然而所有人都不肯走,最后无一生还。杨业本人在全身受伤后被俘,绝食三日,不治身亡。[40]

这恐怕是事实,撞死在李陵碑则是编出来的。

此番失败造成了严重后果。据记载,周边守将竟纷纷弃城而逃。这时,幸亏杨业的夫人折氏挺身而出,上表为夫君辩诬,社会舆论也都站在杨业一边。于是太宗皇帝追赠杨业太尉头衔,将潘美连降三级,王侁除名。[41]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和孙子杨文广,也受到真宗和仁宗的重用。杨延昭还被契丹敬畏地称为“杨六郎”,杨文广则娶了鲜卑豪族慕容家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子为妻。没错,她就是传说中的穆桂英。佘太君当然就是折氏,佘是折的误传。[42]

所谓杨门女将,来源大体如此。

大宋对杨业的以身殉国同声哀悼,胜利了的辽军却再接再厉,又于当年的十二月,在今天河北省河间市的君子馆全歼宋军。赵宋官家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43]

从此之后,太宗皇帝再也不敢产生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相反,他严厉告诫边将不得寻衅闹事,就连女真和高丽提出联兵伐辽也都谢绝,尽管他身上的箭伤年年都要发作,让后来的神宗想起来就痛心,发誓定要报仇。[44]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宋不北伐,辽要南征。于是到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秋,辽对北宋的第九轮进攻开始了。

那么,真宗能顶住吗?

[30]见《宋史》之太宗本纪二,曹彬传。太宗的如意算盘亦见《宋史·赵普传》所载其手诏。

[31]以上见《宋史》之太宗本纪二,曹彬传。

[32]见《辽史》之圣宗本纪二,景宗睿智皇后萧氏传,耶律休哥传。

[33]见《辽史·耶律休哥传》。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