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ISBN:9787533946012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历史普及读物>中国古代史

编辑推荐

大宋?比得上大唐吗?生活是新的,政府和军队也是新的。经济是新的,形势和战略也是新的。大宋,是全新的。从五代之乱到清明上河,历史风云经历了怎样的变幻?“改革”会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吗?改革又该如何进行、怎样发生?解答这些疑问,感受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内容推荐

赵匡胤黄袍加身,柳永流连青楼吟晓风残月。

狄天使横冲直撞,包公端坐开封府铁面无私。

辽、金、西夏,强敌四起虎视眈眈,

汴梁城、临安府,蹴鞠、相扑,依旧歌舞升平。

大宋活出了自己的新味道,绝对不同以往。

知名学者易中天所著“中华史”最新卷,围绕“革新”这一主题,梳理唐宋变革之际的历史走向,分析宋代不同以往的诸多面向:新生活、新经济、新政权、新形势、新战略,宋是全新、不同以往的,革新的成败得失也值得今人检讨。易中天独有的“易氏品读”风格,又把原本枯燥的历史争斗娓娓道来,风趣易懂,却不乏深刻。

本书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和全局视野观察宋代,分析宋代开国以降的战略部署和决策,又着眼小处,从具体事例和历史人物中发掘大历史的深层脉络。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清明上河图》里隐藏着哪些历史细节?包拯究竟是谁?狄青因何而死?《大宋革新》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且不仅给出答案,更揭示了三千七百年中国文明史里内在的脉络和逻辑。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七卷,进入第四部。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7卷)。

=================

第一章

新生活

闲情与闺情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的那会儿,有位名叫晏几道的词人与他朝思暮想的女子不期而遇。似梦非梦又惊又喜之余,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1]

釭就是灯,读如刚,也读如工。剩把银釭照,就是不断地、一个劲地举着银灯照了又照,生怕看不清楚,生怕看不够,生怕看错人。即便如此,也仍然担心是在梦中。

这是怎样的深情厚意!

如此感受我们似曾相识。安史之乱时,杜甫与家人劫后团圆,不就“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吗?与晏几道久别重逢的,难道也是战乱中离散的亲人?[2]

不,是曾经邂逅的某位歌女。

已经无法确认歌女的姓名。我们只知道,在初次见面的那个晚上,词人曾为她开怀痛饮,她也为词人轻歌曼舞通宵达旦,唱尽了歌诗,而那些曲目是写在扇子背面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就是这个意思。

一夜之欢,竟是终身难忘。

呵呵,这也未免太过钟情。

问题是这种深情在宋词中并不罕见。比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3]

章台路,其实是夜总会的代名词,因为唐代长安歌女和舞女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叫章台街。词中“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一句,也有红颜易老青春不再的意思。显然,这首词就是为花街柳巷的青楼女子所写,而且充满同情心。

那么,作者又是谁?

当过副宰相,常以儒家庄重面目示人的欧阳修。

当然,也有人说作者是五代南唐的冯延巳。但是这并无所谓,冯延巳也当过宰相的。何况欧阳修还为歌女写过别的词作,比如: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4]

这可真是:时代精神不在马上,而在闺房。[5]

说起来这也是晚唐和五代的传统。实际上,又被称为长短句的词,几乎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以闺情为主旋律。这不仅因为词在早期原本由歌女传唱,流行于秦楼楚馆,也因为正如《安史之乱》一卷中所说,中唐以后士大夫的心境已经发生变化,目光也从外部世界收回到内心。唯其如此,他们对情感的体验才会变得十分细腻和真切。

那是一些相当感人的故事。比如有位女子明明知道留不住自己的情郎,即便“留得也应无益”,却又清楚地记得离别之时他穿的衣服:白纻(同苎,读如住)春衫如雪色,扬州初去日。是啊,这样一位白衣翩翩美少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却要去那莺歌燕舞的扬州,怎不让人伤心欲绝?[6]

异曲同工的还有另一首: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如同记录历史一样以准确的日子开篇,之前虽然也有杜甫做过(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但《北征》原本就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作品,当然郑重其事。这首词写的又是什么呢?男女之情而已。[7]

这可真是:心之所系不在国情,而在闺情。

的确,宋代词人是多情的。一段艳遇,甚至也许只是看了一眼,便能产生千古绝唱,比如贺铸的《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8]

凌波,即美女的脚步;芳尘,即美女的身影。这位美女是何许人也?不知。作者却忍不住猜想:她那锦瑟般的青春年华,会和谁一起度过呢?但,反正是见不着了。只留下痴情的词人不但目送,而且心随。他那无限的惆怅,就像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黄梅雨,又多,又轻。[9]

轻的感觉早就有了,比如: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10]

白居易这首介于诗与词之间的名作,是可以看作宋词之鼻祖的。实际上从中唐开始,诗家和词人的心中便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思绪。这种思绪屡屡成为他们的话题,欲诉还休欲罢不能。尽管谁都说不清楚,那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似梦非梦,似云非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大约,也只能叫闲愁,或者闲情。

闲愁在北宋词人张先的笔下如诗如画。正如有“梅子黄时雨”名句的贺铸被称为“贺梅子”,善于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的张先也被叫作“张三中”。张先却自命“张三影”,因为他自己最得意的词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11]

其实,张先更漂亮的句子是: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12]

这样的意境,真是轻到了极致。

的确,苏轼之前,甚至之后,宋词不少是轻音乐,主题则不是闺情便是闲情。风花雪月、离愁别绪和艳遇雅集往往被视为当行本色,代表人物则是晏几道的父亲晏殊。

晏殊是无论写闺情或闲情都极其到位的。比如: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又如: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再如: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以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3]

如此这般的花轻似梦,雨细如愁,显然大不同于唐诗之包罗万象,气贯长虹。看来,至少在晏殊他们那里,词的追求已不在厚重,而在工巧;不在气象,而在心境。[14]

代表作,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时代,是北宋前期的太平盛世;他本人,则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然而,我们却分明从他词中读出了无名的惆怅,淡淡的忧愁。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竟然唱着这样的小曲开场,确实令人惊诧,也让人感慨。

唐宋之别,或许就在这里了。

的确,赵宋与李唐大不相同,不但政权是新的,制度是新的,文化是新的,生活是新的,就连首都也是新的。过去的京城不是长安便是洛阳,宋却先是开封,后是杭州。

那就让我们走进宋都,去看看那里的生活。

[1]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请参看程自信《论晏几道的政治倾向及其词作》。词中“歌尽桃花扇底风”一句,又作“歌尽桃花扇影风”。

[2]本段所引见杜甫《羌村三首》。

[3]欧阳修《蝶恋花》。

[4]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5]这是李泽厚先生的观点。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6]孙光宪《谒金门》。

[7]韦庄《女冠子》。

[8]这首词有不同版本,比如“月台花榭”又作“月桥花院”,“碧云冉冉蘅皋暮”又作“飞云冉冉蘅皋暮”,“试问闲愁都几许”又作“若问闲情都几许”。

[9]请参看《唐宋词鉴赏词典》周汝昌先生所撰词条。

[10]白居易《花非花》。

[11]贺梅子,见(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张三中和张三影,见(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古今诗话》。

[12]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3]以上所引分别见晏殊《玉楼春》、《木兰花》、《踏莎行》、《蝶恋花》。

[14]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花轻似梦,雨细如愁,即出自该书。

市井歌谣

最熟悉都市生活的,是柳永。

与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不同,柳永一生并不得意。他曾五次参加科举考试,四次名落孙山。原因,据不太可靠之野史的说法,是主张儒家正统思想的皇帝不满意他为歌女创作靡靡之音,宋仁宗甚至批了“且去填词”四个字。于是柳永便在落榜之后写了一首《鹤冲天》,声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扬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皇帝更不高兴了,干脆将其拉黑,以示成全。[15]

官场失意,那就去情场。于是,自称“奉旨填词”的柳永就像“十年一觉扬州梦”的唐代诗人杜牧,一生流连忘返于歌楼妓馆,为那些女人写下了不少名作,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6]

脍炙人口的,还有这首《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千古名句,就是这样来的。

这可真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

但不管怎么说,柳永成了歌女们的最爱。因为一个歌女是否当红,不仅要看色艺,还要看能否成为最新流行曲目的首唱之人。因此,歌女们恨不得把柳永包养起来。就连此公死后的丧葬费,据说也是由她们集资凑份子。[17]

柳永也不负歌女们的厚望。他不像同样写“艳词”的其他人那样假正经,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大量使用民间俚语为通俗歌曲撰写歌词。比如:针线闲拈伴伊坐。或者: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18]

如此明白如话,当然为自命清高的雅士不容。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恩科,柳永进士及第,吏部却不授官。柳永到政府投诉,宰相晏殊问:这位才俊,是写小曲的吧?

柳永答:就像相公您也写歌词一样。

晏殊说:老夫歌词里可没有“针线闲拈伴伊坐”。[19]

这就是偏见了,柳永当然不会接受。何况柳永也并非不能够雅。那据说引得金主完颜亮顿起投鞭渡江之意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出自他的笔下。[20]

柳永,是能俗能雅,雅俗共赏的。

结果是什么呢?

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唱柳永的歌谣。[21]

所谓“有井水的地方”就是市井。因为在没有专门商业区的聚落时代,货物常常是在公用水井旁边买卖的。后来聚落发展为城市,有了街道和商铺,井也仍然存在,甚至成为市中心。没错,井边总会有人,有人就有生意,有商机。

市井之名,即源于此。[22]

宋都开封就有这样的井。它的位置在进城不远的十字路口偏西,井东有商贩支着遮阳伞在卖佛具,井西是一家诊所兼大药房。对面路南的棚子可能是说闲话的茶摊,也可能是听故事的书场,茶摊或书场的南边可能是当铺。井的斜对面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商务酒店,叫“久住王员外家”。[23]

这是典型的市井。

告诉我们这一切的,是《清明上河图》。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的意思,可能是清明节、清明坊(开封地名)或者清明盛世;上河,则可能是“皇上之河”或者“溯流而上”。

《清明上河图》高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为一长卷。此处截全图为上下两部分,可以看出原画从城外到城内的场景变化。从两处细节的放大图中可以看出画家的精湛技艺。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返回列表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