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治匈之旅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霍去病
战功堆出来个卫大将军
与汉武帝的风光快乐相比,匈奴的军臣单于却有苦说不出。对这个从来不把汉朝放在眼里的单于来说,河套地区的失守这一记闷棍打得他眼冒金星、头昏心痛。不甘心失败的他很快又对汉朝边境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但结果都无功而返。军臣单于在彷徨中挣扎,在挣扎中落寞,在落寞中沉沦,在沉沦中逝去。
军臣单于死后,按理说应由他的儿子太子於单继位,但他的弟弟伊稚斜却对单于之位觊觎已久,并在侵略大汉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亲信,扩充自己的军队。特别是河南一役,军臣死伤数万人,对匈奴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对伊稚斜来说却是好事,因为他的军队在围攻汉朝的渔阳和上谷,没有一点儿损失,反而得到了许多战利品。
这时,军臣单于一死,伊稚斜的狼子野心也就暴露出来了。他突然发动兵变,赶走了正在举行登基仪式的太子於单,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单于。
於单原本想夺回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与他叔叔一较高下,但他们叔侄二人一个老而弥坚,一个少而弥纯,结果姜还是老的辣,几轮交手於单都被伊稚斜完败了。
败军之将的於单面临的选择只有一个:投降。但是,向谁投降,於单却有两个选择:一是归降伊稚斜,对他俯首称臣;二是归降汉武帝,借汉朝的力量来和伊稚斜对抗。
於单选择了后者。
事实证明,於单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他到了汉朝后,汉武帝对他宠爱有加,不但把他封为涉安侯,而且还留在身边,时常对他嘘寒问暖。
伊稚斜做了匈奴的单于后,不断派兵骚扰汉朝边疆。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伊稚斜率数万大军攻入代郡,掠获汉人数千及无数财宝大胜而归。这年秋天,他再次偷袭雁门关一带,杀掠了一千军民。
元朔四年,伊稚斜派出三路大军,对汉朝的代郡、定襄、上郡三个地方进行了新一轮的抢掠,屠杀了一千多百姓。
元朔五年,伊稚斜派匈奴右贤王对朔方郡进行了多次骚扰,试图重新夺回河套之地,死伤无数。
事不过三,伊稚斜单于连续三年发动的入侵行为一直在考验汉武帝的忍耐力。汉武帝经过精心准备,决定兵分两路,即西路军和东路军,以西路军为主、东路军为辅,采取军事行动。
西路军的元帅依然是汉朝的“年度红人”卫青。这一次,汉武帝给了他精兵三万。他们这路大军从高阙出发,目标直指朔方城外的匈奴大军。
东征军由大将李息和张次公率领,从右北平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古宁城)一带北上,起到牵制敌军和策应西路军的作用。
兵贵神速。接到作战命令后,卫青率大军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速度向前推进,很快便出塞七百余里,追上了刚刚在朔方郡抢完战利品、大胜而归的匈奴右贤王。
匈奴右贤王原本以为“我的地盘我做主”,认为汉兵不能至,所以喝了个酩酊大醉,不料汉军从天而降。右贤王一行人等没有还手之力,也没有招架之功,只有逃命之举了。最后,卫青俘虏匈奴士兵一万五千多人,缴获大量牲畜,生擒匈奴小王十多个。这就是著名的漠南之战。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大为高兴,当即派使者在卫青回来的路上对他进行了封赏,授予卫青“大将军”的荣誉称号。
要知道,这个大将军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和项羽楚汉争霸时,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打造出一支精锐部队,最终打下江山。这时候,汉武帝把卫青封为大将军,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
回朝后,汉武帝为了表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嘉奖,还要增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卫青却拒绝了。
“功高不在我。”卫青开始陈述理由,“我能在前线杀敌已经是老天对我最大的恩惠了,现在我是依靠陛下的天威才取得了一些胜利,这是将士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陛下如今已给了很高的封赏,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啊!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还希望陛下封赏更多有功的将士,鼓励他们继续保家卫国。况且,无功不受禄。我的儿子都还小,没有一点功劳,怎么能封侯呢?”
为众将士“争赏”,替自己孩子“辞赏”,汉武帝闻言,对卫青更加高看一等。随后,他嘉奖了卫青手下众将士和策应有功的东路军将领。总之一句话,皆大欢喜。
至此,卫青五征匈奴,每次都以胜利告终,创造了五连捷的奇迹。尤其是经过河南之战和漠南之战,卫青取得了辉煌战绩,从此成为汉武帝尊宠的权臣、士兵尊崇的将军、百姓景仰的民族英雄。个中原因,除了汉武帝的“照顾”和不错的运气外,卫青自己的内在素质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卫青很谦卑,这跟他从小遭受磨难有关。他称自己是“人生之奴”,在被长公主绑架后依然选择了忍气吞声,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卫青发迹后才不会得意忘形,更不会因为身为外戚、战功卓越而狂妄自大。胜不骄,败不馁,这种始终谦虚谨慎的态度,让他拥有了一颗平静心,能够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战场形势。
其次,卫青才华出众。《资治通鉴》中记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这说明他骑射功夫是一流的,应该和李广有的一拼,而且力气也很大,应该和项羽有的一比。正是因为有本事、有才华,卫青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最后,卫青礼贤下士。《资治通鉴》中记载:“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这说明卫青与部下交往时很注意礼节,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对手下的普通士兵更是嘘寒问暖,关照有加。也正因为这样,卫青手下的将士都愿意为他效力和卖命,所以他每次出征都会立下战功。
然而,天下之事,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正当卫青飞黄腾达,红得不能再红时,却遭遇了当头一棒,仕途之路从此急转直下。卫青的好运到头了,第六次出征成了他的人生滑铁卢。
小荷才露尖尖角
匈奴的再次惨败,让伊稚斜单于大为光火。春去秋来,离右贤王失利仅隔了一个炎热的夏季,也就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秋天,伊稚斜单于又在大汉边境发动了侵略,杀死了代郡都尉,数千汉人成为其战利品。
汉武帝有了前两次胜利壮胆,不再对匈奴的骚扰听之任之,而是决定反击,彻底打败匈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对匈奴采取了军事行动。
卫青还是当仁不让的领军大元帅。这一次,汉武帝给他安排了“6+1”的人员配备。“6”是指六个将军,而那个“1”则是指一名小将——霍去病。
霍去病,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人生境遇和卫青的很相似。他是个私生子,母亲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夫,他的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
身为小吏的霍仲孺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了,然而,奇迹却降临在了他身上。
随着他的姨母卫子夫的发迹,卫家的人都由最下等的奴才变成了上等的贵人。先是卫青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而卫青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厚望,在对战匈奴的战场上,其天才般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接二连三的胜利更是让汉武帝眉开眼笑,信心大增。他封卫青为“大将军”,让他站上了人生和事业的最高峰。
霍去病在十八岁时便有了官职——侍中,一跃成了汉武帝的贴身随从。对一般人来说,这肯定是一件令自己受宠若惊、感激涕零的事,然而,霍去病并不满足,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舅舅卫青便是他崇拜和追赶的对象。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次汉武帝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行动时,霍去病主动请缨,要求去战场上去锻炼锻炼。
因为裙带关系,汉武帝不但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且还破格封他为骠骑将军,让他随卫青征战。那么,霍去病能否有所建树,让人眼前一亮呢?
卫青这次的“治匈之旅”,来了个“三出定襄”。
一出定襄。元朔六年春天,卫青率领大军从定襄出发,直接追击刚刚入侵汉境的匈奴大军。匈奴人听闻消息,不肯直接上演真情对对碰,只好选择不羞遁走。但是,卫青是啥人物?他是个一根筋走到底,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铁腕人物。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汉军终于追上了匈奴的后续部队,结果一千多匈奴士兵成了汉军的刀下鬼,匈奴落荒而逃,汉军凯旋。
二出定襄。这年夏天,卫青再次率大军从定襄出发。这一次,他手下六大将军齐发威,深入匈奴腹地,又联手斩杀数千匈奴士兵后凯旋。
三出定襄。这年冬年,卫青第三次率大军从定襄出发。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决定在匈奴境内进行一次“大闹天宫”。他派前将军赵信和右将军苏建为先锋队,剩下的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沮四将兵分四路去寻找匈奴。
按照卫青的想法,只要手下找到了匈奴军主力回来报告,他就能把兵力联合起来全歼敌军。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并不那么好,毕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到了人家的地盘,岂是你说找就找,说打就打,说退就退的。果然,很快,开路先锋赵信和苏建就遇到了麻烦。
机会总是降临在少数人身上的。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沮四大将军找了几天几夜,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不得已只好怏怏而归。而先锋部队赵信和苏建的运气就好多了,他们不但遇到了匈奴军队,而且还是主力部队。
在战场上,你看见了我,我也看见了你,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开打。
开打就开打,谁怕谁?赵信和苏建率手下士兵和匈奴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然而,正当赵信和苏建兴致勃勃地想立下赫赫战功时,却忘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谁的地盘?
结果可想而知,赵信和苏建手下的士兵越打越少,匈奴的士兵却越打越多(附近的匈奴增援部队闻讯都陆续赶来)。最后,赵信和苏建想要逃时,发现已陷入了重重包围中,已是四面楚歌。
当面临如此绝境时,赵信没有再多做无谓的抵抗,选择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赵信这不叫投降,而是“回娘家”,因为赵信原本就是匈奴的一个小王,后来投靠了汉朝,被封为翕侯。正是因为他做向导,汉朝屡屡击败匈奴大军,所以这次出征,卫青依然让他当开路先锋。
赵信和他手下的士兵立地成佛后,接下来苏建就只能靠自己一个人来战斗了。在这场突围战中,苏建英勇而顽强地带着残兵败将拼死向外冲,面对匈奴人密集的攻势,他们前赴后继,宁死不屈。
天网恢恢,疏而有漏。汉军一个个倒下去了,血色印红了他们的身躯,印红了一望无垠的草地,也印红了火一般的天空。有一个血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傲然而立,定格成了一种永恒,渲染成了一幅凄美的水墨丹青。
这个人便是苏建。
与苏建千人征战一人还的悲壮相比,霍去病却是百人征战英勇还。原来,卫青在兵分多路,沙漠寻匈时,来挂职锻炼的霍去病也没有闲着,他带领一支由八百铁骑组成的“特种部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雄气魄向匈奴腹部地带风驰电掣般地挺进,很快就深入到了匈奴的心腹地带。
敢于冒险才能抓住成功的机会。就这样,霍去病在匈奴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终于找到了匈奴的一个老窝。
老窝里,三个匈奴军官正在把酒话桑麻,杯中诉真情。霍去病没有迟疑,一声令下,就开始往里闯。他身先士卒,率先冲到三个匈奴军官面前,手起刀落先砍了一个军官,其他两个军官晕乎乎的头脑马上转为清醒,立马放弃抵抗,很识时务地举起了双手——与其被砍掉脑袋,不如乖乖就范。
擒贼先擒王,三王一死二降后,剩下在梦中惊醒过来的匈奴士兵在弄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再加上群龙无首,以为是汉军的主力部队来劫营了,吓得没命地跑,只恨爹妈没多生自己两只脚。一时间,匈奴营中乱作一团,被杀死、踩死的匈奴士兵数不胜数。
霍去病刚一出道,就上演了一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战果颇丰。他不仅一举斩杀匈奴士兵两千多人,还生擒了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和相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卫青没有想到的结果。面对霍去病的得胜而归,卫青心里却喜忧参半。喜的是霍去病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算是弥补了苏建的失利。忧的是苏建一败涂地,该如何处罚他呢?
卫青此时征战匈奴已有近十年。十年来只有他痛击匈奴,从来没有被匈奴痛击过,但这一次苏建、赵信两队全军覆没,一举打破了自己不败将军的美名,他心里的痛楚可想而知。痛定思痛,卫青很快召集部将征求对苏建处罚一事的意见。
部将们很快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主杀派和主留派。
主杀派的理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建议道:“将军您自从出征以来,从来没有杀过副将,这次苏建打了这么大的败仗,只剩下光杆一个逃回来,斩杀了他不但是军法的规定,而且还可以树立将军的威信啊。”
主留派的理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建议道:“苏建只有几千士兵,却敢和匈奴数万大军进行单挑和死拼,而且战至最后一个人仍然不言败、不言降,这份勇气可嘉,这份霸气可赞,这份骨气可敬,这份志气可扬,这份义气可尊。如果连这样的人也杀,那么以后还有谁敢效忠我大汉呢?”
主杀派和主留派针锋相对,卫青权衡后,宣布道:“主张杀苏建,没错;主张留苏建,也没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不缺军威,更不用再树军威。虽然陛下授予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权力,但我从来不会自作主张擅杀无辜,所以现在我决定把苏建押回朝廷,交给陛下处罚。”
这次军事行动结束后,按照老规矩,又到了汉武帝论功行赏,论过处罚的时候了。
汉武帝对卫青不升不降,只赏不封。除了赏赐他千金,没有做其他的加封。原因是卫青这次共计三回合的军事行动虽然共消灭了匈奴士兵一万多人,但却折了苏建、赵信两队共计三千人马,而且还折了赵信这位将军。功过相抵,赏赐千金已经是格外恩惠了。
对苏建,汉武帝决定不杀不用。苏建被押送回京后,汉武帝给出了折中的处罚: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革去官职,不再录用。
对霍去病,汉武帝则又升又赏。霍去病只带八百铁骑,却斩杀了匈奴士兵两千多人,而且还擒杀了匈奴的三个重量级王侯,功劳首屈一指。因此,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意为勇冠三军,并食邑两千五百户。
作为这次军事行动的军事顾问,校尉张骞一直充当卫青的向导。汉军这次深入匈奴的地盘都没有迷路,而且能及时找到水源,都离不开张骞这个活指南针。因此,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俗话说,一家欢喜一家愁。这次军事行动,愁的是卫青。对从来不知道失败是何滋味的他来说,功过相抵本身就是一种耻辱。特别是霍去病把风头全都抢去了,更让他心神难安。他虽然不是个忌妒贤人的人,但十年恩爱一朝毁显然也是令他无法忍受的,因此忧愁围绕着他也就在所难免。
看到一国之大将军如此郁闷,如此忧愁,卫青手下一个叫宁乘的名不见经传的人站出来帮他解忧道:“将军之所以这么富贵花开,固然有您军功的一半功劳,但也有卫皇后一半的功劳,因此还不足以服众。现在后宫的王夫人很得皇上的欢心,但她家里是草根出身,不是很富有。如果将军能把皇上赏赐给你的千金送给王夫人的父母作为见面礼,一来可以巴结好王夫人,二来可以博得个好名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这个王夫人又是谁呢?司马迁曾记载道:“及卫后色衰,赵之王夫人幸。”这说明卫皇后当皇后没多久,王夫人便取代了青春不在的她成了后宫第一宠。当然,宁乘说这句话时,卫皇后应该还没有完全失宠,否则汉武帝也不会给十八岁的霍去病这么早亮相的机会。而宁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提议,显然是看到了王夫人火箭般的上升速度,看到了她的潜力。因此,他的这个提议是很识时务的明智之举。
对此,卫青就像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不但听之,而且从之。他很快就拿出了五百黄金送给王夫人的父母。
对此,王夫人惊喜交加。对此,汉武帝惊奇交加,他不明白卫青为什么要这么做。汉武帝特意找卫青谈心。卫青直言不讳地将宁乘的话转述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听后觉得宁乘善解人意、精明能干,于是一道圣旨,封他为东海郡的都尉。
卫青的“贿赂政策”失败了。他没能挽回汉武帝对自己淡离的心,也没能阻止汉武帝对霍去病渐浓的爱。
与卫青的愁相比,欢喜的自然是霍去病。他初出茅庐,便勇冠三军,威风凛凛,斩敌擒将,战功卓著。这份荣誉连红极一时的卫青也没有享受过。卫青是征战近十年才捞得个“真侯”,霍去病仅凭一次亮相便获此殊荣,升迁速度之快,受宠爱之快,是卫青望尘莫及的。小荷才露尖尖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历史大舞台注定会让他成为主角。
与霍去病同乐的是此次被封为博望侯的张骞。汉武帝之所以对他既封又敬,是因为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前,做了一件名垂千古、感人至深的事——西游记。
西域不是传说
汉武帝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一上台先是对内进行了风风火火的思想革命,随后,又对外进行了长长久久的武力斗争。继位之初,汉武帝想对匈奴动武,又自感有点势单力孤,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公司太小,决定拉人合伙入股。汉武帝决定找的合作伙伴是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
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后来被匈奴人越赶越远,长年累月地进行着“西游”,因此,他们骨子里对匈奴人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汉武帝觉得只要联合大月氏,来个东西夹击,那么匈奴将会腹背受敌,这样胜算的把握无疑是最大的。
寻找来寻找去,张骞有幸成为联络大月氏的“和平使者”。他入选理由是四肢发达,头脑也发达。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带着汉武帝的“复兴梦”,带着军民的“强国梦”,带着一腔热血,张骞和一百多名随从开始了他的“西游记”。
是西游就注定要经受磨难。张骞一行在经过匈奴境内时,很不幸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当时军臣单于还健在,他听说这件事后,对张骞说了这样一句话:“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月氏在我们的北边,汉朝怎么能派使者从这里过,没有通行证,我会让你们通过吗?你想啊,如果我们要派使者去南越,没经过你们汉朝的同意,你们会让我们通过吗?
军臣单于很快以偷渡罪,对张骞等人进行了拘留。谁也不会料到,这一拘就是十年,这一留就是十年。十年间,匈奴人千方百计地想要让张骞等人加入匈奴国籍,成为他们的臣民,发射了糖衣炮弹,为张骞娶妻生子。十年间,浪花淘尽青葱岁月,匈奴人对张骞的提防也慢慢淡化。十年间,张骞虽然已经在匈奴有了家,但他依然“持汉节不失”,不忘使命。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出其不意地从匈奴逃出来。他越过千重山,涉过万道水,终于找到了一个姓“大”的国家——不是大月氏国,而是大宛国。
大宛国听说东土大汉来了一群和平使者,国王毋寡亲自出来相迎,随后是盛大的接风宴。接风宴后,毋寡和张骞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由于大宛和匈奴同出一系,语言相通,对已在匈奴生活了十年之久的张骞来说,交流不成问题。
张骞首先向大宛国介绍了汉朝的丝绸、金银、珠宝、字画等宝物,然后推销了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
毋寡对这些东西闻所未闻,大开眼界。随后,他向张骞介绍了大宛的特产——汗血宝马。为了让张骞一睹汗血宝马的威力,毋寡表示愿意免费赠送两匹价值连城的汗血宝马给张骞,并且希望两国以后能进行友好互利的贸易往来。
张骞表示自己一定会向大汉皇帝转达国王的诚意。会议进行得很顺利,也很成功,张骞和毋寡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就这样,当张骞辞别大宛、继续西游时,毋寡没有食言,以两匹汗血宝马相赠。正是这两匹汗血宝马,后来竟成了汉武帝的“宠物”,从而引起了汗血宝马之争。这些是后话,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随后,张骞等人又经过了康居等小国,在行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里路,涉了九百九十九道水后,他们终于到达了月氏。当年匈奴赶走月氏时,还顺便砍掉了月氏国王的头颅。此时,月氏国王是由先王王后继位,也就是说月氏国王此时是女王。
十年,潮起潮落,沧海桑田;十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十年,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十年,能磨一剑,也能成一贱。大月氏的女王就成了这样的贱人,她此时被安逸的生活迷失了双眼,仇恨的种子早已被淡忘到了未知的角落。要她再跟汉朝联手,她头摇得像拨浪鼓。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霉,远水解不了近渴,联手抗匈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还是算了吧,还是省省吧。
张骞心不甘,千里迢迢而来,中途风里来雨里去,几经生死,几多磨难,岂能白走一趟?他决定留下来,用时间和精力拖垮女王的意志,换她回心转意。
光阴如流水,这一留就是一年,女王的态度依然没有转变的迹象,反而拒绝接见这位来自东土大汉的和平使者了。张骞知道再这样等下去,只怕没有拖垮女王,自己要先垮了,于是,他决定打道回府。
历经了十几年的西游记没有取到“真经”就结束了,张骞悻悻而归,唯一的收获就是大宛国王送给自己的两匹汗血宝马。为了安全着想,他绕道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国。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时的羌人之地早已成了匈奴的一亩三分地,结果恭喜张骞,他又被拘留了。好在这一次和上一次有天壤之别,只被拘留了一年。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后,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和太子於单进行了残酷的“单于”之争,结果弄得国家大乱。张骞趁机带领着自己在匈奴的妻儿以及堂邑父一起逃回了汉朝。
历经十三年完成“西游记”的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联合月氏,共同治匈”的目标,但也收获颇丰。汉武帝看到他娇妻幼子不改初衷,大漠孤烟不忘使命,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正是因为张骞有这段“西游”经历,所以在随后的对匈军事行动中,他多次被派上战场。
然而,事实证明,张骞虽然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好外交官,但却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好将军。在随后进行的军事行动中,因为他的失误,不但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连名震边塞的飞将军李广也受到了牵连。
肥肉精肉筒子骨一锅端
与苏建的飞流直下相比,他的患难战友赵信却扶摇直上。
匈奴伊稚斜单于并没有因为赵信的“二进宫”而对他问责,相反,正是赵信有过曾经在汉朝的经历,让伊稚斜单于对他另看一眼,高看一筹。为了留住这位难得的人才,伊稚斜单于采取了糖衣炮弹的攻势。
首先,伊稚斜单于封赵信为自次王。什么叫自次王,顾名思义,就是地位仅次于伊稚斜单于的大王,比左右贤王还要位高权重,相当于汉朝的丞相,是大臣中的“一号权臣”。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位啊!这颗“炮弹”有点猛,估计一般人中弹之后都会喜极而晕。
其次,伊稚斜单于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赵信。也就是说,赵信一跃成了伊稚斜单于的姐夫。这种待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啊!这枚“糖果”有点甜,估计一般人吃进嘴里后,都会陷入温柔帐里无法自拔。
总而言之,伊稚斜单于的糖衣炮弹给了赵信无与伦比的名和利。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作为回报,赵信马上为匈奴献上了一计——移花接木。
所谓“移花”,是指把匈奴主力来个乾坤大挪移,从漠南移到漠北,这样汉军就很难再寻找到他们的踪迹了,可以起到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
所谓“接木”,是指在漠北的新大本营高筑壁垒,休养生息。等汉军费尽千辛万苦找到这里时,或以逸待劳一举击溃汉军,或坚壁清野,等汉军因路途太远接济不上时,再发动致命一击。这样一来,打败汉军就易如反掌了。
“得赵信者,得天下也。”这是伊稚斜单于听完赵信之计后的感叹。感叹完毕,他大手一挥,叫大家抄起家伙来,速速搬家。
匈奴“中央政府”迁到漠北的新址后,汉军果然鞭长莫及,除了望穿秋水别无办法。而这时匈奴人一边韬光养晦,一边还不时派出精锐部队对汉朝北边的地区进行骚扰。这样的游击战令人防不胜防。为此,汉武帝伤透了脑筋。
被匈奴人折磨了一年后,汉武帝忍无可忍,终于决定再对匈奴进行军事行动。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对河西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为匈奴进行了军事转移,汉武帝也顺应形势地进行了改革创新。
这一年的春天,汉武帝做出了一个超大胆的决定——革了大将军卫青的“将命”——将他雪藏起来不用,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作为出征大元帅。完全起用一个新人承担起这次军事行动的重任,创新力度之大可想而知。
接到任务后,霍去病带领一万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深入匈奴境内去“寻匈”。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摧毁匈奴五个小型军事基地,最后成功找到了匈奴的老窝。霍去病没有丝毫客气,来了个“肥肉精肉筒子骨一锅端”。
“肥肉”是指匈奴的折兰王、卢侯王,霍去病将他们都斩了,还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相国和都尉。
“精肉”是指汉军一口气斩杀了匈奴士兵八千多人。
“筒子骨”是指汉军缴获了匈奴浑邪王用来祭天的金人神像。
捷报飞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后,他高兴得手舞足蹈,马上开出奖励单:一是物质奖励,加封霍去病食邑两千户,二是精神奖励,在云阳甘泉山下修祠供奉那尊被缴获的金人神像,供世人瞻仰。
夏天,汉武帝再接再厉,再次发动了一场对匈作战。
这次军事行动兵分两路。第一路军是主力部队,挂帅将军毫无悬念,还是由一战成功二战成名的冠军侯霍去病担任,合骑侯公孙敖为副帅。他们率领数万骑兵从北地(今甘肃省宁县)出发,攻打河西地区。我们姑且称其为西路军。
第二路军是由“飞将军”李广担任主帅,西游归来的博望侯张骞这次不再当向导,而是担当副帅的大任。他们从右北平(今河北省平泉县)出发。这一路军主要起牵制匈奴军队和呼应霍去病西路大军的作用。我们姑且称其为东路军。
布阵完毕,开打。首先,我们来看东路大军的表现。
“飞将军”李广在边疆当太守时,其被动防守的威名远大于主动进攻,可谓守出了威风,守出了士气,守出了名气。而在伐匈奴时,第一次军事行动他就因为运气不好而全军覆灭,自己也是凭着机智和勇敢九死一生才捡回性命。后来,汉武帝追责时,他靠散尽家财才摆平了这次兵败之罪。虽然汉武帝最终还是重新起用了李广,但在主战场上却仍是卫青一人独舞。
这么多年过去了,李广还是那个李广,他依然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依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功劳,依然没有被汉武帝封为侯。但是,李广又不是那个李广,岁月把他的容颜侵蚀得千疮百孔,岁月把他的激情磨砺得消失殆尽。因此,对年逾七旬的李广来说,这次出征自己虽然还是配角,但好歹也是其中一路大军的主帅,所以自己的表现十分重要。他能否抓住这为数不多的机会再建新功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李广的“再向虎山行”。汉武帝给东路军的人马是一万四千人。代郡、雁门一带是匈奴左贤王经常出没的地方,李广在这一带当过多年的太守,对匈奴人恨到了极点。因此,披挂为帅后,他便与副帅张骞定了个“草原约定”:自己亲带四千人马作为先锋队负责寻找匈奴大军,张骞作为后援团带领大部队随时接应。
然而,也许是李广压抑得太久,也许是他太想立功,总之,他这个先锋部队如同刚刚挣脱缰绳的野马,一旦有了自由就一阵急奔。到后来,李广的先锋队和张骞后面的大部队竟然拉开了百余里的距离。
而李广之所以能带兵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深入匈奴腹地,看似是匈奴人对这位飞将军很害怕,但其实是他们在观望。四千人,在匈奴人眼里就是一个饵,一个引自己上钩的饵,所以都对李广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观望再观望,除了李广,他们并没有看到汉军的后续部队,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当李广带领四千骑兵进入匈奴人精心布置的口袋里,眼看时机成熟时,匈奴人没有再迟疑,是该勒紧口袋进行收获的时候了。
四万匈奴士兵把四千汉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汉军个个吓得面无人色,唯独李广依然镇定自若,他充分展现出作为一名优秀将领所具备的才能和素质,临危不乱,他的一句话就稳定了军心:“既围之则安之。”
他首先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带着敢死队去突围,试探一下敌情。事实证明,虎父无犬子,李敢一马当先,手起刀落,血光四溅,无人能掠其缨,很快就一骑绝尘突破了匈奴的层层包围。
按理说李敢出了笼子,应该极力逃命才对,但他没有选择离去,而是选择了继续往匈奴阵营里钻,结果很快又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汉军当中。李敢对李广说了这样一句话:“敌人虽强实弱。”
有了李敢的突围成功,李广心里更踏实了。接下来,他把汉军布置成一个水桶阵势,每个人都面朝外而立,不给匈奴士兵任何空隙可利用。
接下来就是火拼了。李广依靠他的水桶阵势,依靠箭羽来抵御四面八方涌集而来的匈奴士兵。
如此对峙了一天一夜,汉军的箭羽一次性发射完毕后,李广拿出特制的秘密武器——“大黄”牌连弩弓进行了最后的抵抗。李广懂得“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的原则,所以连弩弓都尽是往匈奴的重量级人物身上招呼。
因为射程远,杀伤力强,匈奴的大小指挥者都不敢靠前,这才让岌岌可危的汉军一直坚持着。
是夜,匈奴士兵因为在攻坚战中损失很大,没能吃定李广部队。于是,他们选择了休战一晚,准备明天再来啃这块硬骨头。
李广部队的士兵身体本来到了极限,匈奴的休战让他们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第二天,精力和体力都得到了补充的两军再次交战。李广率部进行了最后的顽强防守。而匈奴士兵也因为四万精兵居然拿不下只有四千人的部队而大为光火,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攻势。李广手下的人员伤亡越来越多,最后已不到一千人了。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候,匈奴的士兵却乱了起来。李广见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叹道:“援军终于到了。”
李广的顽强为张骞后续部队的到来赢得了时间。左贤王带领四万大军连只有四千人的李广都拿不下,而且在歼灭战中,他们的伤亡远远高出李广的被围汉军。眼看汉军的大部队来了,匈奴人赶紧发挥他们的光荣传统,见势不妙,溜之大吉。
至此,东路军队交战结束。李广因为立功心切,孤军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匈奴人的“口袋”侍候。虽然李广靠水桶阵势和“大黄”牌连弩弓保住了性命,但他所带四千精兵已剩下不到一千,损失惨重。
总而言之,这次李广虽然犯有贪功冒进之过错,但与张骞的支援不及时也不无关系。出发前既然已经定下了约定,那么在主帅李广加快速度的情况下,张骞也应该加快速度及时跟进,这样就可以避免两军前后脱节,被匈奴人围孤重创的局面了。
就在东路大军贸然深入受挫后,西路大军也没闲着。进军速度和李广相比毫不逊色的霍去病很快也深入到了匈奴内部,但却一不小心,和副帅公孙敖率领的部队失联了,谁也找不到谁了。
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并没有退缩,相反他选择了继续孤军深入,跨越居延海、横穿小月氏(大月氏的分支),剑锋直指祁连山。其路程虽然跟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相比还有差距,但路程也是巨大的。且不说路途之遥远,单是路线之曲折和复杂就令人叹为观止。事实证明,霍去病的迂回战术又打了匈奴士兵一个措手不及。
霍去病如天兵般突然出现在祁连山时,驻守在这里的匈奴士兵毫不知情。在他们眼里,祁连山这样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属于保险箱中的保险箱。然而,这一次霍去病不请自来,杀死和俘虏了匈奴士兵共计三万多人,擒获了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等五个大王,以及他们的王母、王妻、王子共计五十九人,擒获匈奴的相国、将军、都尉六十三人,战果之丰令人咂舌啊!
匈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霍去病袭击祁连山这一天,成了匈奴国的“哀悼日”。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匈奴发出了这样的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与此同时,西路军的副帅公孙敖优哉游哉地在匈奴边境上来了个“数日游”,然后便退回来了。
当东、西两路大军归来后,便是汉武帝雷打不动的赏罚时间了。
汉武帝奖赏的人当然是霍去病。霍去病这次无论是歼敌数还是擒敌数都大大超过了上几次军事行动。因为霍去病已被封侯,汉武帝又增加他的食邑五千户。
汉武帝不赏不罚的是李广。李广因为贪功冒进,被匈奴人痛打“落单狗”,但不曾想狗被逼急了反咬一口,匈奴人本身也损失惨重。汉武帝认为李广功过相当,不赏不罚。
汉武帝罚的是公孙敖和张骞。
公孙敖这次似乎未老先衰。别人是快马杀敌,他是蜗牛慢爬。汉武帝对这样不讲军纪法规之人深恶痛绝,但念在公孙敖数次出征,也曾立下过战功,综合各种因素,汉武帝决定将他革职察看。
张骞因为贻误战机,致使李广孤军深入,不但错失了歼灭匈奴大军的机会,而且还致使三千多汉军成了刀下鬼,罪不可恕。但是,汉武帝念在他十几载的西游经历,不辱使节的忠贞,最终本着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原则,将他贬为庶人。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霍去病出兵祁连山不但生擒了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还打败了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匈奴祁连山一带的“四大天王”尽被霍去病拿下。对此,匈奴的伊稚斜单于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召见败军之王浑邪王和休屠王。
浑邪王和休屠王接到王命后坐立不安。为了弄清伊稚斜单于会怎么处置自己,他们马上派探子去单于的“司令部”打探消息。结果探子回报,凶多吉少。
既然凶多吉少,那就是提着脑袋去,能不能再提着脑袋回来就得看造化了。如果不去,那就是违抗君令,就是罪不可赦啊!何去何从成了摆在浑邪王和休屠王面前的一大难题。
去是不行的,他们可不敢当“冒险大王”;不去也是不行的,当缩头乌龟也是会丢掉小命的。这两位大王思来想去,最后两人各在手中写了一个字,当两个手掌同时打开时,两个大大的“和”字血迹斑斑,触目惊心。
昔日秦朝第一勇将章邯在巨鹿战败后,万不得已之下只能归顺项羽。当时提出的方案也是“和”,而这个“和”说得难听点就是投降。此时,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情况和当年章邯的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打又打不过汉军,顶头上司又要治自己的罪,没有办法,就只有“和”这一条路可走了。
李息当时率兵正在黄河边修城筑墙,鉴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他很荣幸成了浑邪王和休屠王求和的“红娘”。
李息对这门“亲事”也不敢怠慢,他马上向汉武帝转达了浑邪王和休屠王求和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听闻后,立即下令开门迎降,叫李息马上给两王捎个回信,对他们的投诚表示欢迎。
同时,汉武帝下令严阵以待,派今年的大汉朝“年度红人”霍去病带数万骑兵和近万辆马车迎接二王的到来。当然,汉武帝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显示阔气,另一方面也是防止二王诈降。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一向谨慎小心的汉武帝深思熟虑之举。然而,他不会料到,这次中规中矩的行动差点弄巧成拙。
一个干柴一个烈火,一点就着;一个郎情一个妾意,一拍即合。事情发展到这里,看似顺风顺水,双方共入“洞房”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就是在这“迎亲”的路上,却发生了变故。
浑邪王和休屠王两位大王原本就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个含情脉脉,一个娇羞无比;一个枉自嗟叹,一个空劳牵挂……就是因为这份嗟叹、牵挂,走到半路,休屠王突然停下轿子不肯前行了。浑邪王对此很是疑惑,于是派人去问休屠王原因。休屠王开始玩文字游戏,打哑谜,感叹道:“天上月,月下人,水中月。镜中观月,虚无缥缈,怎一个愁字了得?”
浑邪王也不是等闲之辈,马上回道:“窗内霜,霜外露,门前霜。栏上看霜,真切实在,奈何周身冷意难消?”
眼看这文绉绉的东西玩得不清不楚,休屠王开始吐露心声:“汉朝的迎亲队伍甚众,超过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啊。”
浑邪王劝说道:“都到这个时候了,已经没有退路了,悔婚对自己的名誉不好。”
“只怕上错花轿嫁错郎啊,所以这件事还得再考虑考虑。”休屠王回答道。
眼看劝说无效,浑邪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率自己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休屠王进行了一次闪电偷袭行动。休屠王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刀下鬼。
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众之后,浑邪王继续赶路,很快就来到了“婚庆”地点——黄河边。
为了显示对浑邪王的崇高礼节,早已恭候多时的霍去病马上渡过黄河迎接。一时间,人欢马叫,场面壮观。汉军的迎亲队伍人多势众,又鱼贯而上,顿时吓坏了匈奴士兵。这哪里是迎亲,分明是迎战啊,这哪里是去享福啊,分明是去送死啊!在生与死之间,在荣与辱之间,他们没有过多的犹豫,马上掉转马头,开始上演大逃亡。
浑邪王傻了眼,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尽管他喊破了嗓子也无济于事。
霍去病傻了眼,计划赶不上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充分展现出了一名优秀将帅的刚果和勇猛,他甩开膀子,本着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率军直冲入匈奴军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匈奴的领头羊浑邪王。
“非诚勿扰。”霍去病质问道。
浑邪王是铁了心要归降汉朝的。面对霍去病的质问,他马上招供道:“我是真心归汉,要不然也不会火拼了兄弟休屠王。我的部下是真心害怕,要不然也不会临阵脱逃。”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霍去病明白了事情缘由,心里有了底,也就好采取下一步措施了:截留逃兵。于是,一万多整装待发的汉军士兵鱼贯而出,全面追击妄图逃跑的匈奴士兵,又是砍又是杀。其余的匈奴士兵眼看再这样发展下去,自己也会成为刀下鬼,于是纷纷举起双手投降。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霍去病总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接下来,该轮到汉武帝封赏这些求和而来的匈奴将士了。
一直保持求和之心不动摇的浑邪王被封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赏赐百万金银。浑邪王手下的四个及时回头是岸的小王也分别被封了侯。
和亲之后,如何安置匈奴降军成了一件费思量的事。聪明的汉武帝很快找到了处理办法。
第一,分而治之。本着化整为零的原则,汉武帝下令将匈奴降军安置在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朔方郡、云中郡这五个地方。
第二,一国两制。汉武帝把这五个地方划为“特别行政区”,让匈奴人充分自治,保留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在汉武帝的特殊政策、特殊关照下,匈奴降军很快就服服帖帖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了。
霍去病因为招降有功,又被汉武帝增加了一千七百户食邑。加上他前几次所受的食邑,此时霍去病的食邑已达一万零三百户,一举跨入了传说中的“万户侯”光荣榜。
这时候的汉武帝对霍去病宠爱有加,视这位富有激情、富有才华的后起之秀为掌上明珠,在工作中对他全力支持,在生活上对他极为关心,有事例为证。
一次,汉武帝去霍去病的宅第,觉得霍府过于寒碜,跟他大将军的身份不相配,跟万户侯的身价不相等,于是提议要为他修建一栋豪宅,并请霍去病自己选址。
面对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霍去病的反应有二:一是受宠若惊,二是受之有愧。
愧从何来,霍去病有自己的见解,八个字: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话,却成了流传千古、流芳百世的传世名言。
视消灭匈奴为头等大事、终身大事,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先于一切,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的确值得赞赏和肯定。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霍去病之所以能名垂千古,除了汉武帝对他情有独钟,特别偏爱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努力,为了国家大业可以做到心无旁骛。这样的人,能不值得人厚爱和尊敬吗?
相对于霍去病的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国为民忧劳相比,此时的大将军卫青却完全相反,他是舍大家为小家,一心只为家中事。
卫青自从征战匈奴以来,以男儿热血,托起雄关如铸。然而,自从霍去病横空出世后,卫青在仕途上的好运似乎也就到头了。在被打破不败金身后,汉武帝对他有了“雪藏”之心,而卫青自己也有了归隐之意。于是,这对原本一直就默契、一直相交甚好的君臣心有灵犀一点通,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新欢”,各自追求自己的“最爱”。汉武帝的“新欢”和“最爱”自然是霍去病,而卫青的“新欢”和“最爱”却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
在卫青年少时,他和平阳公主的关系是主仆,当年卫青能发迹,全靠平阳公主大力支持。事实证明,卫青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他自从到宫中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特别是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受宠,爱屋及乌下,卫青被委以重任,四次抗击匈奴的反击战中,卫青都是领军大元帅。特别是后两次的大胜利,卫青更是青云直上,成了汉武帝身边红得不能再红之人。
俗话说“只听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就在卫青风光无限的背后,却是平阳公主失落如斯的背影。
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卫青和平阳公主已经分开整整十年了。这十年里,卫青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他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转变。而这十年里,平阳公主的日子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她无可奈何地完成了从公主到寡妇的转变——她的丈夫平阳侯曹寿英年早逝留下她守活寡。漫漫长夜何等寂寞,平阳公主却夜夜思念着一个人——卫青。
当然,卫青并非一个薄情寡义之人。他一有空,还是会去看望平阳公主的。平阳公主只要看到卫青来了,那双失魂落魄的双眼便会一下子变得水汪汪的,一如夜明珠般发出夺目的光彩。而卫青一旦走了,她便会失魂落魄地长吁短叹。
不能把悲伤留给自己,不能空等闲空悲切,不能抱憾终身,于是,平阳公主产生强烈的再嫁愿望。
平阳公主是个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人,她的心随爱动,身随心动,主动找到卫皇后沟通。卫皇后自然乐得这样亲上加亲了,于是不断在汉武帝耳边吹风。
姐姐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汉武帝的一块心病,汉武帝自然愿意成人之美。他的话是这样说的:“我娶他姐姐,他娶我姐姐。看来咱刘家和卫家真是三生有缘啊!”
随即,汉武帝给两人赐婚。于是,一场皇家豪华婚礼上演,鼓乐齐鸣,冠盖云集,汉武帝和卫皇后都亲临祝贺。平阳公主和卫青这对新婚夫妇笑容满面地迎送宾朋,满耳听的都是贺喜之声。现在,刘家姐弟和卫家姐弟成了两对夫妻,真是亲上加亲的强强联手,羡煞旁人啊!
新婚之夜,卫青的心情也是百感交集的。他曾经以为这只是自己心里永远的梦,然而,当梦想实现时,岁月早已在他的脸上和心里刻满了沧桑。
卫青四十八岁就病逝了,平阳公主死后与他合葬在茂陵,永远不分离。
悲情李广
浑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后,匈奴遭遇巨大打击,从此西线战事不再是令汉武帝头疼的事了。伊稚斜单于恼羞成怒,向左贤王发布了一道“东部进攻”的命令。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匈奴骑兵侵犯汉朝的右北平和定襄(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杀了一千多汉人,夺无数金银财宝后扬长而去。
对此,汉武帝一改往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策略,没有进行半点反抗。忍气吞声不是汉武帝对待匈奴问题的风格,隐而不发才是他的真实面目。汉武帝没有及时出动,不是真能忍,而是在蓄力。
自从打通河西走廊后,心怀天下的汉武帝已经不再满足一城一池的得失了,他把目标瞄准了匈奴的大本营,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的思路已在他心中日渐成熟。
磨刀不误砍柴工。汉武帝在发动决战之前,做了双管齐下的“磨刀”之举。
第一,乾坤大挪移。汉武帝把战略重心从西部转到东部,原因是西部被霍去病征服得差不多了,那里匈奴的主力已灭,大部分土地都已成了汉朝的一亩三分地。那些小股的、不成气候的匈奴零散部队在西边根本成不了气候。因此,汉武帝从西部征调了一半以上的军事力量到东部来。
第二,培塑千里马。为了作战的需要,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办了一次“选秀”比赛。这次选秀的对象很特别,不是人,而是马。于是,十万匹小马被选进了训练营。在这里,这些马不再吃草,而改吃黍米、玉米之类的粗粮。通过人工的精心喂养,这些马儿都长得体格健硕,爆发力强,极符合长途跋涉的对匈征战。
军,国之根本也;马,国之利器也。有了这些做靠山,汉武帝的底气更足了。很快,一场精心组织的对匈奴的大决战拉开了序幕。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除了依然重用当朝红人霍去病外,汉武帝还把雪藏的卫青派上了战场。双骄出战,可见汉武帝对这场大决战的重视程度。
自从霍去病横空出世后,卫青被汉武帝雪藏已久。这次大决战,汉武帝重新起用他,除了战争的需要,还因为亲情的需要。这个时候卫青已经是汉武帝的姐夫了,亲上加亲,汉武帝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啊。
卫青都出山了,有一位老将却不干了,他站出来强烈要求去战场。这个人便是飞将军李广。
李广虽然名气大,大得连匈奴人都闻风丧胆,对他敬重七分,礼让三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匈奴人眼里牛得不能再牛的人,到了汉武帝眼里却没什么大不了。李广历经文、景、武三代,虽然不到而立之年就已成了“食邑大王”(食邑二万户),但官职却一直没有提上来,一直没能封侯。对此,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了这样一段感叹的话:“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么,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李广难封,我们可以理解,毕竟他当时算是“生不逢时”。但在,在汉武帝这个“逢时”的时候,为什么李广还是难封呢?原因概括起来有四点。
第一,李广不懂政治。在平定七国叛乱时,李广作为周亚夫的部将,立了战功。原本这是他封侯的最好机会,保家卫国,凭借战功封侯理所当然。然而,李广却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封赏。刘武当时也许是出于“感恩”,毕竟自己最后能坚持下来,没有李广这样的人支持和帮助是做不到的。但是,李广忽视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来刘武只是一个诸侯王,他没有封赏朝廷官员的权力。二是汉武帝和刘武的关系微妙,名义上水乳交融,实际上波涛汹涌,涉及立储之争。李广不懂政治犯了大忌,因此,最后汉武帝“忽略”他的功劳,只赏不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李广不懂自谦。《史记》中记载:“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这说明李广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他认为自己打遍天下无敌手,因此就变得目空一切、目中无人起来。如果说自卑的人很难做到自强,那么自负的人就不知道自谦。不自谦的人,自然很难讨人喜欢。
第三,李广不懂创新。汉文帝、汉景帝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因此,在以和为贵的时代,汉朝在与匈奴的对抗中主要采取防御策略。匈奴来进攻,就打击一下,反击一下,匈奴走了,就严阵以待,等待匈奴下一轮的进攻。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就不一样了,此时的汉军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军事策略,要深入匈奴腹地去作战,与防守反击的战术有天壤之别。
李广在防守反击战中可以做得很好,但在阵地进攻战中却做得不好。这跟他的作战思维、策略等都有关。数次出征非但徒劳无功,而且连遭重创,除了他运气差倒霉外,更多的是他缺乏创新能力,没有打破思想上的束缚、行动上的篱墙,不懂得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创新、创新、再创新。
第四,李广无背景。卫青、霍去病的发迹固然靠自己的真实本领,但同时更多的是靠汉武帝的提携之恩。如果汉武帝不给他们上战场的机会,如果汉武帝不给他们当主帅的机会,他们能立下如此赫赫战功,扬名立万吗?相比而言,李广的政治背景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他虽然是名将之后,但在朝中几乎没有人能替他说话,更别说助他一臂之力了。
这四点缘由,前三点是李广个人方面的原因,是主观原因,最后一点是客观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想当王侯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李将军就是想当这样的好将军,所以才会一直梦想着,一直努力着,一直憧憬着,一直追求着。此时,他主动请缨出战,于公来说,是报效祖国,献身祖国;于私来说,是立下战功,封侯扬名。
汉武帝看着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问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对此,李广坚定地回答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阵唇枪舌剑,汉武帝最终妥协了,批准了李广披挂上阵。只是在临行前,他又转身对卫青说了一句:“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段话里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李广这人年老了,不中用了。二是说李广的命天生就不好,是个注定失败的人。三是你在用他时要特别注意,此番前去,让他旅游观光一下倒是可以,但千万不要让他担当对抗匈奴单于的大任,以免误了你的大事。
就是汉武帝最后这句警告的话,要了李广的命。
汉武帝给卫青和霍去病各分配五万“千里马”。霍去病从代郡出发,直接攻击中部的伊稚斜单于。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伊稚斜因听信了赵信之言,采取远遁沙漠、坚壁清野的政策,霍去病带兵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派他去对付正合适。
而卫青从定襄出发,目标直指东部左贤王的匈奴军。考虑到卫青这一路打的是持久战,汉武帝给他安排的四员部将分别是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汉武帝原本是让霍去病对阵伊稚斜单于,让卫青对阵左贤王的,但结果却完全相反,霍去病最终碰上了左贤王,而卫青则碰到了伊稚斜单于。
首先,我们来看卫青这一路的情况。两军对上眼后,伊稚斜首先听从赵信的意见,来了个“不羞遁走”,把辎重和部队都撤移到漠北。此举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汉军活活拖垮,然后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反攻倒算。应该说伊稚斜的如意算盘打得很不错,似乎布成了一个必杀之局。
面对伊稚斜的出招,卫青没有退缩,相反,他决定陪伊稚斜玩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进行破局表演。他兵分两路,在伊稚斜的北逃路上对其进行两面夹击。一路从正面追击匈奴,直捣其王廷;而另一路则绕到东面,行千重山,涉万道水抵达漠北。
卫青决定把漫漫的漠北征途交由老将军李广来执行。他把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共同完成此行。当然,卫青之所以这样不体恤老将李广,让他参加“长征”,是因为他的私心作怪。什么私心呢?在战场上自然是战功了。
取代李广成为先锋的是公孙敖。公孙敖和卫青是啥关系,大家都知道。卫青临阵换先锋,显然是想帮这位曾帮自己两肋插刀的兄弟立下战功。
而李广自知以后上战场的机会不多了,而且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对卫青的安排表示了最强烈的抗议:“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次我来参加这次军事行动,就是要当前锋,现在大将军让我改道东路,这对我来说很不公平啊。我十多岁就参加边疆保卫战,虽然已历经了三朝,却从来没有机会和匈奴单于进行面对面的单挑。现在对我来说,机会可能只有这一次了,所以还请将军收回成命,让我来担任先锋。不夺取伊稚斜单于的头颅,我誓不回师。
面对李广的无限渴望,卫青却默默不语,表现得无限冷酷。
“不成、不可、不行。”卫青轻描淡写的六个字彻底扼杀了李广心里残留的最后一点希望。
李广再三表示“抗拒”,卫青坚决强调“从严”。是啊,有汉武帝的金口玉言垫底,有自己对好朋友公孙敖的私心作怪,卫青选择冷酷无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说话抗议无效,李广最终只好选择用行动反抗了。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李广这一行为表达了两层意思:不谢,不屑。
这就是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李广。他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了对卫青的不满和愤慨。
尔后,卫青带领主力部队以快马加鞭之势长驱直入,直抵漠北。两军对垒,一场大决战即将上演。
伊稚斜单于早就带领主力部队在这里“恭候”汉军多时了。卫青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看到匈奴士兵严阵以待,便决定采取诱敌出洞、分而歼之的战略。
卫青的部署如下:用顶上有帷布的“战车”组成超级大阵营,将五千精锐骑兵藏于其中。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五千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而其他主力都在超级大阵营的掩盖和迷惑下,分左、右两翼迂回直抵匈奴的大本营。
伊稚斜单于苦苦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来了汉军,自然按战前的战略安排,决定打汉军一个立足不稳。他一声令下,匈奴士兵便呼啦啦地向汉军发动了大决战。汉军虽然只有五千骑兵,但因为是精锐骑兵,战斗力超强。因此,面对匈奴进攻,五千骑兵来了个顽强抵抗。于是乎,战场上昏天又暗地,从早上战到黄昏依然没有分出个胜负来。
这时突然起了沙尘暴,帮了五千汉军的忙。因为到处都尘土飞扬,连人都看不清,更别说打仗了。于是双方都开始凭着感觉乱砍乱杀,自相残杀的情况自然难以避免。
事实证明,老天帮的忙为卫青的两翼绕到敌后突袭赢得了时间。当两路汉军从天而降出现在匈奴的大本营里时,匈奴人惊呆之余只能举起双手,先保住性命要紧。结果可想而知,占了匈奴的老窝后,汉军从后面对正在大决战的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发动了猛攻。
前后夹击,匈奴士兵根本就搞不清楚战况,而伊稚斜单于已经知道自己在这次大决战中“中计矣”。他没有再选择顽强抵抗,而是带领数百名心腹敢死队进行突围,很快就落荒而逃了。
伊稚斜单于逃跑后,后知后觉的匈奴士兵在失去主心骨的情况下,也纷纷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场面一时慌乱无比,踩踏处处可见。最终,汉军共斩杀和擒获匈奴士兵近二万余人。什么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里就是。
就这样,这场大决战以卫青的出奇制胜而告终。
卫青在漠北之战中大获全胜凯旋时,和李广、赵食其的大军相遇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按理说卫青和李广应该相拥而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互叙离别之苦才对。但是,两人一见面却是横眉冷对,怒气冲云霄。李广心里本来就藏着长途奔波的一把火,一口恶气正无处可发,但卫青却偏生亲手点燃了这把火。
在军法中,延误行军时间是要被处置的。李广在卫青的仗打完了才慢腾腾地到来,卫青马上派出长史向李广问责。
“李将军去哪儿了,怎么姗姗来迟啊?”长史问。
“迷路了。”李广淡淡地答。
“怎么会迷路?向导呢?”长史问。
“卫帅没有给我们安排向导,这茫茫沙滩戈壁无穷尽,自然会迷路。”李广喃喃答。
“迷了路,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跟我走一趟吧。”
“去哪儿?”
“到大将军帐中听候处置。”
李广摇了摇头,苦笑一声,长叹一声。沉默良久,他终于发飙了,说了这样一句憋在心里已久的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段话里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他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说自己基本上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都是在和匈奴的对峙中度过的,表明自己的忠心。
第二层:他简要地概括了这次征战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翻山越岭,都是在做无用功,指出了卫青的私心。
第三层:他简洁地陈述了自己的立场,重申了自己的骨气。
一言既毕,李广再也不迟疑,他以最快的速度抽刀、挥刀、弃刀。
刀出,锋芒毕露;刀起,血雨腥风;刀落,万物归宗。
士可杀不可辱,一代英雄、一代名将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唐代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为李广的一生作了总述: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双子星座的陨落
就在卫青大获全胜的时候,霍去病也没闲着。他发挥行军神速的优良传统,带领五万大军,从代郡出发,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和左贤王接上了火。
左贤王正在加固城墙,哪里料到霍去病这么快就找上门来了,于是慌忙组织抵抗。他和来势汹汹的霍去病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两军一交锋,胜负立分,左贤王兵败如山倒。
“追尾”是霍去病的拿手好戏。他一路狂追,斩杀匈奴士兵无数,俘虏了三位匈奴亲王,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将军、相国等官员达百余人之多,可谓收获颇丰。
这一追,霍去病直追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才结束。霍去病在这里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人征服北极或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后立一个旗杆,代表自己来过这里,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成功和骄傲。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立下了大汉的大旗,然后才雄赳赳气昂昂地班师回朝。他带回的战利品是空前的,斩杀和擒获的匈奴士兵超过了七万。左贤王的主力在霍去病这次追击战中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东、西两路大军双双告捷,可以说汉武帝发动的对匈作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此,强大的匈奴四分五裂,变成了“漠北无王廷”的局面。汉朝的边境终于迎来了一片祥和、安静。
两军班师回朝后,汉武帝论功行赏。鉴于卫青已是大将军,为了嘉奖他和霍去病,汉武帝另设了一个最高武官的职务——大司马,由他们二人共同担当。总之一句话,两人从此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霍去病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火箭般的速度直追已经“领跑”了十余年的领头羊卫青,概括起来,是因为他拥有十二个字的大优势:有勇有谋有识,立言立行立功。
第一,来看霍去病的勇。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且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十八岁时他第一次随卫青出征,只带了八百敢死队,便在匈奴腹地横冲直撞,毫无顾虑,最终歼灭了匈奴三千士兵,擒获了匈奴单于叔父和相国等人,一战扬名。随后每次征战,他几乎都是选择这样“士兵突击”的方式袭击匈奴部队,并且每次都没有空手而归,战果辉煌。
第二,来看霍去病的谋。在处理浑邪王投降的事情中,霍去病粗中有细,小心谨慎,先是让大部队在汉境内严阵以待,自己则带一支超级精锐部队渡过黄河,名义上是迎接,实际上是提防浑邪王使诈。结果面对匈奴士兵突然自乱阵脚的溃逃,霍去病异常冷静,从容不迫,亲自率军擒住了贼王浑邪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他马上当机立断,追捕溃逃的匈奴士兵,最终成功“降伏”匈奴士兵,没有出现“放虎归山”的严重后果。
第三,来看霍去病的识。他对匈奴人的性格和习性掌握和研究得很深。匈奴最擅长的是游击战,而他偏偏也玩起了游击战,并且作战时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随机应变的,通常是在匈奴腹地长驱直入,然后找到目标就打,打赢了就跑,决不恋战,决不让匈奴识破自己的战术和具体人马。
第四,来看霍去病的言。霍去病有两句绝世名言,除了流传千古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外,还有一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在他发迹前,汉武帝想教他《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结果,霍去病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汉武帝的美意,说了这句名言,意思是说战争只需临场作战的方略就够了,没有必要学习古代兵法。霍去病这种大大咧咧、豪爽奔放的性格和言行很符合汉武帝的胃口,对他宠信有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五,来看霍去病的行。霍去病是个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人。每次出征前,他都会在军队中精挑细选出最出色的士兵作为自己的敢死队,并且把军队的管理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里,统一调度,统一支配,指南打南,指北打北,不会因为其他副将的牵制而影响执行力。
第六,来看霍去病的功。在决战漠北之巅时,他出其不意地抓获了一些匈奴士兵,然后,又果断地让他们当军队的向导,所以才很快找到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部队,最终斩杀、生擒匈奴士兵七万多人,将匈奴主力几乎来了个一锅端。从此,匈奴人十年都不敢再踏进汉朝边疆一步,这便是霍去病最大的奇功。
当然,霍去病每次能立下大功,除了自己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靠部将的支持,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对在漠北大战中战功辉煌的霍去病大封特封时,也赏赐了其他功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广的儿子李敢。这次出征,他们父子没有同路,李广是卫青麾下的急先锋,而李敢却成了霍去病统管的校尉。在和左贤王的大战中,李敢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两百户。
李广是悲情的,他倾尽一生努力,也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封侯成了他刻骨铭心的遗憾。
李敢是幸运的,他通过不懈努力,很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封侯成了他无与伦比的荣耀。
但李敢终究也是悲情的,因为他在接过封赏的同时,心里却在滴血。父亲的离去让他伤心欲绝。为父报仇成了李敢心中的第一要务。
冤有头债有主,李敢把报仇的目标锁定在了卫青身上。他知道自己明里斗不过权大势大的卫青,于是决定采取暗招子对付卫青。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很快,李敢苦苦等待、苦苦寻觅的机会就到来了。一次,卫青到军中巡营,李敢躲在一个角落里,拿起李家流传下来的神箭,对准卫青就是凌空一箭。
离弦之箭直奔卫青面门,说时迟那时快,卫青的贴身护卫及时觉出了异样,一把推开了卫青,于是李敢蓄势的一支神箭成了空箭。很快,李敢就被卫青的护卫队擒住了。护卫们准备将李敢斩首示众,以儆效尤,但却被卫青阻止了。
“饶了李敢吧,他只是想为父亲报仇。李广的死,我也有责任,我也十分难过。这件事就此打住,谁也不能向外透露半句,否则严惩不贷。”卫青说道。
刺客事件看似到此告一段落。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卫青下达了封口令,但还是有一个人知道了这件事。
这个人就是霍去病。霍去病原本是个正人君子,但在这件事上却做了“小人”,因为他无法忍受舅舅受辱,选择了打击报复。
机会很快来临。一天,汉武帝到甘泉宫狩猎,陪同人员包括霍去病和李敢。结果就在猎场,李敢成了霍去病的猎物,霍去病用箭结束了李敢短暂的一生。
整个过程,汉武帝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悲剧的发生只在电光石火间,因此他没能够及时阻止霍去病的报复行为。看着李敢被血染红的身躯,汉武帝头摇得像拨浪鼓,牙齿咬得咯咯响。良久,他叹息道:“这可如何是好啊,我如何向天下交代呢?”
汉武帝的话里三分无奈,三分叹息,三分懊悔,一分愁绪。显然,霍去病是他的亲戚,又是他最为器重的将才,他自然不想为此事治霍去病的罪,但李敢毕竟是飞将军的儿子,不是一般的人,受关注程度高。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射杀,没有说法显然是不行的。
好在汉武帝的心腹都是心思极细之人,他们自然明白汉武帝所思所感所想,很快就提出了两点建议。
第一,封锁现场,封锁消息。所有在场的人都不得对外泄露这件事的真相,否则罪加一等。
第二,编造理由,统一口径。所有人对外都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他的死纯属意外。
事已至此,汉武帝自然做不出挥泪斩霍去病这样的举措来,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同意了心腹的建议。
万事劝人休隐瞒,举头三尺有神明。霍去病干掉李敢后,也折了自己的阳寿。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病逝。善念刚起,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恶念刚生,祸虽未至,福已远去。
对此,汉武帝很是悲伤。在悲伤泪流成河之际,他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霍去病这位超级功臣的缅怀。
第一,入皇陵。汉武帝特把霍去病安葬在为自己准备的茂陵旁边。
第二,封谥号。汉武帝封霍去病为景桓侯。
第三,长相送。汉武帝征调边疆士兵,以及陇西、北地、上郡等五郡匈奴移民,让他们全部披上黑甲,组成黑甲军,列阵恭送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一直到茂陵。
第四,立丰碑。汉武帝下令将霍云病的坟墓修建成祁连山的样子,代表他的丰功伟绩和不朽功勋。
也许他就像划破天际的一颗流星,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来的时候,天地似乎被照亮了;他去的时候,日月星辰似乎都变得暗淡了。大汉的天空在那个瞬间,被霍去病点亮了。虽然不知他去向何方,但人们永远不会忽视他所留下的痕迹。
就这样,霍去病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有缺憾的句号。缺憾,也是一种完美。一切都好像经过了一场梦。是非曲直,谁又能说清楚?是梦,就不要醒了。
霍去病病逝后,卫青在军事领域一枝独秀的时代又来到了。然而,经过漠北一战,虽然匈奴受到重创,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汉军损失也很大,特别是汉武帝精心打造的十万匹千里马,回来时只剩下不到三万。再加上匈奴远遁,使汉武帝此后十四年没有再对匈奴发动军事行动,因此,卫青再无一展雄风的机会了。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两眼一闭不睁,就此驾鹤归去。
汉武帝很是悲伤。同样地,他在悲伤泪流成河之际,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卫青这位超级功臣的缅怀。
第一,入皇陵。汉武帝特把卫青安葬在为自己准备的茂陵旁边。
第二,封谥号。汉武帝封卫青为烈侯。
第三,长相送。汉武帝征集边疆士兵披上黑甲,组成黑甲军,列阵恭送卫青的灵柩从长安一直到茂陵。
第四,立丰碑。汉武帝把卫青的坟墓修建成庐山的样子,代表着他的丰功伟绩和不朽功勋。
卫青走了,他睡在群山碧草里,沉默不语。流水一般的时光,埋藏了多少曾经的渴望。恍惚中,一个冷得瑟缩的孩子,在羊圈里细数当夜的星光;一个跪倒在黄沙里的身影,背负着少年意气,澎湃激扬。万马奔腾的壮烈,猎猎旌旗,铁剑寒光。长戈饱饮匈奴血,腥咸的气味,谁的代价,谁的报偿。封侯拜将,一抹英雄泪,滴落在尘埃的轻响。侠骨柔肠,执子之手的密语,一场漫长等待的浪漫梦想。然而,我们只能想象,两千年的时光,把你的形象变成扁平的文字,悲壮的号角穿越两千年的时光,在我们记忆的背后回响。
有诗为证:
渭滨渔父,淮阴浪子,英雄莫问出身。奴畜牧童,钳徒论相,谁拔天纵之人?一战振军心,再战天下惊,壮志凌云。休论和戎,靖江山热血如焚。
将军怒马扬尘。纵横于瀚海,却似飞临。所向克捷,兵威浩荡,七出重定乾坤。黠虏遁玄冰,漠南终平静,强汉名闻。卫帅追亡逐北,换万里称臣。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