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清秋子作品大秦究竟多彪悍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生殉是上古时代一个极为恐怖的风俗,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相当盛行。按照古人的观点,殉葬是为了“事死如事生”,被活埋的不仅有奴隶、仆佣,还有近臣。后来战国时代的墨子曾经说过:“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节葬》)
被作为殉葬的男子,身体可以伸展;女子则弯腰佝偻,要遵守在阳间就有的等级。
为秦穆公的殉葬人数,远远超过为秦武公殉葬的66人,确实令人震恐。
在为穆公殉葬的人中,有秦国着名的贤臣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人,在民间的口碑很好,被公认为是有才干的人。他们死了,秦人为之悲伤,有人写了《黄鸟》一诗,以抒幽愤: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意思是说:他们走近墓穴的时候,因濒死而战栗不止。苍天啊,为何要灭掉我们的大好人呢?如果能赎回这几位好人,我就是死一百次也不悔啊!
秦国的这个生殉制度很野蛮,但秦人的心地也很淳朴,发而为诗,竟是如此之真挚!
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对秦穆公临死前的这个决策颇有非议,并以此看出,秦国只要还是如此野蛮,就不可能再有力量去东征了。
但也有人说,事情不是这样。有一次秦穆公与近臣喝酒,酒酣耳热之际,穆公说:“我辈生同此乐,死亦共此哀吧!”奄息等人欣然从命。到穆公死时,他们都自愿跟着死,并非强迫。
总之,秦穆公是带着他的辉煌与阴影,永远地去了。
从他身后,到春秋末期,又经历了七代君主,是为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和悼公,共有144年。
这144年中,秦国每况愈下,虽然也有君主参与中原争霸,但作为始终不大,国内更是君臣秩序混乱,“兵弱而主卑”。秦国,又重新沦为被山东各国鄙视的“夷狄之邦”。
据说,收入今本《诗经·国风·秦风》里的《晨风》一篇,就是后人怀念穆公,讽刺康公“弃其贤臣”的诗。
伟人既逝,这个国家注定了将要黯淡百年。
崤山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
“穆公霸业”成为百年梦魂
曾有大历史学家对秦穆公作评价,说:“秦人异日统一之基,实自穆公建之,此不可不知者也。”(马非百《秦史集(上)》)
这话说得对,穆公实是老秦人命运的关键人物。
在穆公之前,虽已有百年的酝酿,但秦国终究是西陲小国,而秦穆公之后,又有两百年的委靡不振,若非中间有秦穆公的一飞冲天,秦国的后人未见能以“穆公霸业”为蓝本再图崛起。
如此的话,可能从春秋至战国,秦国都只能是西陲小国。在我们今天的华夏,也就很难再找到关于它的影子了。
正因为有了秦穆公,我们华夏的文化构架,才永远有了“秦”这个底色。
在春秋末期的一百多年中,诸侯之间的兼并更为激烈,楚庄王继秦穆公之后成为新的霸主,之后就是我们都熟知的“吴越争霸”。
秦国在这期间,与楚国关系一直紧密,后来终于结成牢固联盟,以遏制晋,但仍不敌晋之强大。
后来,诸侯召开“弥兵大会”(也就是“和平大会”),公推楚、晋为盟主,齐、秦也与之实力相当。诸侯大国在总体上实现了均衡,但在细部上,因制度的交替、阶级的演变,各国间动荡更甚。
第八章“穆公霸业”成为百年梦魂(2)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有多少人沉沦,就有多少人跃起,人被不可知的力量所挟,在金戈铁马中杀出自己的路。
秦国也在找路,但在其后与晋国的争霸中,却屡屡不利。
秦桓公二十六年,秦桓公急欲向东发展,与狄人合力攻晋。晋厉公斥责秦国背约,纠合“八国联军”伐秦,连周王室也派了两名大夫参与其事。
联军与秦军大战于秦地麻隧,结果秦军大败,狼狈溃逃。联军乘胜西进,渡过泾水,进至秦地侯丽(今陕西礼泉东)后撤兵。
之后,秦景公又联合楚国,渡过黄河攻晋,晋暂时受挫。新即位的晋悼公大为愤慨,纠合十三国联军攻秦,秦军又一次败逃。联军再次深入秦国腹地,兵锋直逼雍城(今陕西凤翔),秦国上下震动。
秦军被迫出雍城自卫,使出狠招,在泾水中投毒阻挡渡河联军,又后撤至棫林(今陕西咸阳)坚守,联军才撤回。
国土连连受到外军践踏,连都城都几乎不保。穆公时代,这可以想象吗?
秦势,衰了!
老秦人只有哀叹。
就在这一百多年的屈辱岁月中,中原诸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社会转型。各国的奴隶制逐渐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控制了政权。秦国在这个转型潮流中,脚步是比较缓慢的。
正因它在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变革太缓慢,才渐渐沦为了弱国。
公元前403年,庞大的晋国解体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权臣大夫上升为诸侯。公元前379年,齐国也发生政变,君主干脆换了姓。原先多如牛毛的小国,经过剧烈兼并,到后来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
从晋国脱胎出来的魏国,最先适应潮流,改革不合理的上层建筑,任用李悝实行变法,成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强盛起来的国家。
秦又摊上了一个危险的邻居!
除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在魏国的影响下,也相继变法。土地私有制代替了贵族井田制,官僚制代替了世袭领主制。政治与经济制度改革,释放出了巨大的国家能量,六国的实力几乎在同一时间有了质的飞跃。
像楚国这样一个春秋时代的大国,国号虽未变,君主也没换姓,但内里却是完全变为另一性质的国家了。
战国时代,是中国少有的自由竞争时代,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时代在演绎着一场优胜劣汰的大戏。可是,秦国在这场大戏的一开始,却是一个相当边缘的小角色。
秦国原先之所以能虎虎有生气,是因为它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土地制度,内部并未实行分封。这样,国力就比较集中,行政与军事上也很有效率。它正是凭这一点,在相对较弱的前提下,也敢向实行分封制的晋国发起挑战。
到了地主阶级掌权后,山东诸国的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不用给贵族做牛马了,大家自己种自己的地,那还不高兴吗?而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就很难进行这种经济权力分散化的变革。此外在主观上,依附于秦国中央政权的贵族利益集团,也就是所谓的老世族,宁愿国家衰落,也不愿放弃利益。
秦国由此成了贵族文化的保留地。山东各国的变革完成后,失势的贵族彷徨无依,多有逃往秦国避难的。
秦的落后,直接后果就是国弱被人欺。秦简公时代,魏国的名将吴起训练了一支特种兵部队“武卒”,制定了专门针对秦军特点的战术。他认为秦军严赏罚,士兵皆有斗志,魏军不能与之硬拼。在他的指挥下,魏军一遇秦军,就撇下满地财宝遁走,等秦军士卒离开主帅去抢时,魏军伏兵再突然跃出,杀得秦兵狼狈逃窜。
秦简公六七年间,魏军就是用这个办法,两次攻入秦的河西之地,夺得临晋、元里、洛阴等重镇,就地大筑城堡,建起了河西郡。吴起担任了首任郡守,以此为据点南征北战,“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秦的外患如此,内乱又不已。
秦国境内,又突然冒出了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盗跖,率领9000人横行天下。
至于上层政治,就更是一片混乱,权臣竟能逼死君主、掌握废立。
战国时代的初期,秦国经历了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几位君主。其中,只有惠公稍有作为,曾经伐蜀而取南郑(今陕西汉中),可惜天不假年,他执政13年后一病不起。老世族为了把持政权,竟然选了惠公一个4岁的儿子——出子坐上宝座。惠公的夫人(后世称之为“小主夫人”)抱着出子参加即位典礼时,小崽儿竟吓得哇哇大哭。
第八章“穆公霸业”成为百年梦魂(3)
当这位傀儡国君长到6岁时,秦国又发生了一场大政变。
这时,灵公的儿子公子连,正流亡在魏国所占领的河西之地。他早先是太子,曾作为人质长期居住在魏国,对魏国的改革耳濡目染。后来由于老士族作乱,灵公的继任者并不是公子连,而是灵公的叔叔简公。简公死后,传位给儿子惠公。
那么,现在的傀儡君主出子,就是公子连的堂弟。
公子连曾是一个有改革思想的青年,正因为这样,才被老世族废掉,如今已经40岁了。但20年的漂泊,并未磨灭他的雄心,他还在等待时机。
在雍城,小傀儡当政后,母亲“小主夫人”没有施政的能耐,也迫于老世族的咄咄逼人,就任用“阉人”所信任的官员,自成体系。其结果不用问,是“贤者不悦,百姓非上(发牢骚、非议国君)”。
公子连看准了机会,在国内同情者、一位庶长(相当于别国的卿)的接应下,从渭水边的一个要塞叩关而入,策反了前来抓捕他的军队,包围了雍城宫。
变乱中,“小主夫人”被迫自杀,可怜的出子也被乱兵杀死,两人尸体被抛入河里。
政变后登台的新君主,就是秦献公。
献公即位,为实现理想,也为凝聚人心,立即着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了千夫所指的“人殉”。
生殉制度在秦延续300年,给秦国抹了不少黑,墨子曾痛骂过“秦之野人”,就是对此有感而发。
秦献公下令“止从死”,考虑的是要重塑大秦文明形象,以便将来重返大国俱乐部不至有太大障碍。尽管“从死”的现象后来在秦贵族中并未绝迹,甚至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但《止从死令》在君主葬礼上是严格执行了的。
秦献公的另一项改革,是建立户籍制度,成立了城乡居民组,即“五家为一伍”。这也是解放生产力的一个举措。其实,在周朝初期早就有居民组,那时是“五户为邻,伍邻为里”,里长就是居民小组长。但周朝的户籍只涵盖贵族和自由民,不包括奴隶。周朝的上等人在城里,叫“国人”;下等人在城外,叫做“野人”。而现在,秦献公把他们统统拉平,不再搞二元化。
这样做,等于把奴隶从“贵族私属”的身份中解放了出来,成为国家公民,从而扩大了赋税来源和兵源,国家从中大大得利。
再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迁都。
秦国的首都,长期以来是在雍城,地理位置远离中原,不利于东进。秦献公将首都迁到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平地筑城,是为新都。这个新首都,跑到关中平原的腹地来了,可以直控三晋。
秦献公十八年,栎阳建好了,秦正式迁都于此。有占卜者说,当年在营建栎阳城时,“上天雨金”,又有献公下令“止从死”,这都是“上天降吉兆,秦兴旺之象”。
迁都之后,经济日渐繁荣,秦献公就开始发力,接连向“三晋”发起主动出击,要扭转战国以来多年的颓势。
国家强盛,信心也很重要,秦国有了复兴的大志,机遇也就跟着来了。
两年后,机会成熟了,东边两大邻国魏、韩的国君在宅阳(今河南荥阳东南)举行会议,秦国就在此时向魏、韩大举进攻,大败两国联军于洛阳。
秦献公二十一年,秦军挺进河东,又在石门大败魏军,斩首6万,获得百年未有之大捷。周显王闻讯,也派了使者为秦献公送来礼服,以示祝贺。
再过两年,秦军又趁魏与韩、赵两国激战,突袭魏国,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军,拿下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还俘虏了魏军大将公孙痤。
连战皆捷,秦国士气大盛,震慑三晋。可惜就在少梁大捷的当年,暮年的秦献公身体撑不住了,抱憾而终。
不过,献公打下的这个底子,给后来者以极大的信心。
他在临终前,叮嘱将继承大业的儿子嬴渠梁说:未能收复河西,是为父之耻,你一定要完成我的未竟之业。
这位嬴渠梁,就是当今电视剧《大秦帝国》里威名赫赫的秦孝公。他登基时,年仅21岁。
自古英雄出少年。
秦孝公,是彻底扭转秦国颓势、使秦走向康庄大道的关键人物。
他的胸襟、他的气度,使华夏在他身后迅速形成大一统的走向,其影响直至今天。
“天下定于一”,就是他的报负。
然而,他登基之后,情势并不乐观。僻远之地的秦国,面对的是强盛的关东六国(此外在淮泗之间还有十几个小国,皆微不足道)。
六国中掌权的强势大夫,先后驱逐君主或与君主达成一致,完成了各国的中央集权化,将原先的贵族阶层压制了下去。各国的新统治阶层为了巩固新秩序,纷纷起用法家人物,以新法令来约束贵族、鼓励平民。
楚用了吴起、魏用了李悝、韩用了申不害,变法成为浩荡无阻的历史潮流。
法家思想,风靡天下。
而秦国,虽然早就有了中央集权制,但这个中央集权制是依赖贵族阶层而建立的,如何使这个中央集权甩掉老世族,重新焕发活力,是迁延了百年也未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秦国落后的症结。
落后不仅要挨打,还要遭人鄙视。六国对秦的鄙视,一如既往。
就在秦孝公执政三年后,魏惠王派大将龙贾率军队在魏国西部边境筑长城。魏国这条长城,从郑向北,沿洛水而建。几年后又进一步扩建,把秦向东方扩张的出路完全堵死。
诸侯在中原频频会盟,却对秦以“夷狄遇之”,冷落在一旁。
青年嬴渠梁站在栎阳城头,浮想联翩。他比父亲想得更远:自“穆公霸业”以来,已是259年过去,其间有16个君主。漫漫长路中,秦之内乱,多于和平;秦之败绩,多于扬威。
祖宗基业,难道就这样永久地颓败下去了吗?
259年的岁月,蹉跎得实在太久了。
国何以堪?
人何以堪?
情何以堪!
第九章震烁古今的《求贤令》(1)
嬴渠梁,秦孝公,这位相当于我们今天90后年纪的君主,他最深层的困惑在哪里?
就在秦国的体制上。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时代。所谓革命,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框架的彻底更新。春秋末期以来的动荡史,其实是一场地主和自耕农阶级的大革命。平民的参政欲望、平民在经济上自主的要求,与强势大夫家族对政权的追求形成了合谋。
相对于贵族阶级的腐败保守,新兴的阶级在取得了政权之后,经济发达,战力大增,国家也就强盛起来。
因此,改革是一个国家的内在要求,尽管很多国家是被大势所迫。
秦国的改革,却不那么容易。六国的改革派君主可以依托平民,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击破松散的贵族政治联合体,而秦国有现成的强大中央集权,却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因为组成这个中央集权的主体,就是贵族本身!
嬴渠梁想必是为此惶惑了许久,到他即位的那一天,如何破局早已成竹在胸。他采取的办法,在意识形态上是“祭起先祖”,在切入点上是“引进新的官僚血液”。
他要给整个中央集权换血。
他实际上是一个被大时代推出的英雄。
他的改革,既然是违背老世族利益的,那就要另有依托。主要依靠的群体有两个,一是民众,二是军人。所以他一上台,首先做的是广布恩惠、救助孤寡、招募战士,确定因功受奖条例,这样就形成了改革的群众基础。
有了民众支持,他马上就发出《求贤令》,以呼唤“穆公霸业”为意识形态大帽子,行官僚队伍大换血之实。
这个改变了华夏命运的《求贤令》,现全文照录如下:昔我缪公(即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见《史记·秦本纪》)
这条命令,把招贤的对象确定在“宾客群臣”范围内。所谓“宾客”,就是山东士子,地位排在群臣之前,可见秦孝公的用心。
《求贤令》一出,果然山东士子闻风而动。这就引出了一个比秦孝公还要伟大的人物——商鞅。
商鞅原是卫国人,是卫君小老婆的后代(雅称“庶孽公子”),本名公孙鞅,也叫卫鞅。他后来被秦孝公重用后,受封为商君,因而后世称他为商鞅。
如果觉得大秦究竟多彪悍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清秋子小说全集: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大秦究竟多彪悍,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