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吴蔚作品包青天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文彦博不解地问道:“既然马龙图已想到真凶可能就是崔府中人,为何还要赶出来找我们?”马季良叹道:“本来按照我的性子,就要立即对这些人严刑拷打,逼问出真凶来。但这里到底是崔府,我究竟是个外人,不好在义弟昏迷不醒的时候擅自对他的下人动刑。若是交给官府,又怕闹出更大的风波来。”

  他知道崔良中虽然有财有势,但在南京声名并不佳,这次遇刺后,市井坊间多有奔走相庆、幸灾乐祸之人。起初官府怀疑曹丰行凶,提刑司派差役到曹府拘禁曹诚,以逼迫曹丰投案自首,却被应天书院主教范仲淹几句话轻易化解,范仲淹的一番话更是在南京城中广为传诵,愈发显得崔氏不得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愈低调行事愈好,出一点点漏子,只会招致更多外人起哄,徒然令崔氏难堪。像真凶实出自崔府这样的事一旦传出,南京士民定会愈发为曹氏的无辜被疑而愤愤不平,那么崔氏的名声就愈发江河日下了。所以马季良将今晚到过兼隐院的下人都关押起来,却并未有任何后续动作,而是赶来追包拯等人,实是期待能有个不事张扬的法子直接找出凶手。

  文彦博等人都是聪明人,立即明白了马季良的心思。

  包拯道:“既是有了明确线索,足以令马龙图寻找真凶,我们不如分头行事。”马季良道:“好,我这就回去查所有下人的衣服。高继安那条线索则交给你们几位负责。”包拯道:“好。寻找真凶的话,先从当晚跟随崔员外到过应天府署的从人入手。”

  马季良愣了一愣才反应过来,道:“多谢指教。”一想到真凶近在眼前,义弟遇刺一案即将水落石出,又是欣喜,又是愤懑,忙不迭地转身去了。

  张建侯道:“我们现在去哪里?是要去找高继安么?”包拯道:“当然。”

  几人当中,沈周身子最为单薄,不禁抱怨道:“现在已经快半夜了,明日一早再去不行么?我可是困也困死了。况且现下不是已经肯定真凶是崔府内部人么?说不定跟高继安无关呢。”

  包拯道:“高继安来过崔府,凶器又是刻刀,他肯定有所关联。今晚崔府出了这么大的事,虽然马龙图刻意压制,不让消息传出,但人多嘴杂,万一张扬开去,高继安闻风逃走,那岂不糟糕?”顿了顿,又道,“不过我们不用耗费这么多人力。小沈,你和彦博先回我家歇息。我和建侯两个人去寻高继安,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沈周道:“这不好吧,我们几个一向是共同进退,要去就一起去。”

  文彦博却道:“包拯说的有理,没有必要都跑去找高继安。沈周,我们两个先去包拯家中睡觉,等他回来,让他睡觉,我们接着找线索,岂不更好?”沈周闻言,只得同意。

  包拯遂与张建侯赶去节字街寻高继安。刚到礼字街口,便遇到了带着弓手巡逻的宋城县尉楚宏。

  楚宏上前拦下二人,问道:“两位公子大半夜的还在大街上,行色匆匆,可是有什么要紧事要赶去办?”

  张建侯因为初入城时即被楚宏收缴腰刀,至今不曾归还,对其印象不佳,不服气地道:“我们就爱半夜在大街上闲逛,如何?这也犯法了么?”

  大宋不似汉唐有夜禁制度,入夜后,市井坊间往往热闹异常。楚宏被张建侯一问,也无话可答,只得退开。

  包拯却道:“我们得到一条关于崔员外遇刺一案的线索,正赶着去查个明白,楚县尉不忙的话,不妨跟我们一道。”楚宏先是一愣,想了一想,才点头道:“好,我随包公子去。”态度极见沉静,毫无破案立功的急躁,甚至连线索是什么也没有追问。

  张建侯很是不解,低声问道:“姑父为什么要叫上他?万一查到实证,功劳岂不成他的了?”包拯道:“我们又不是官,有什么功不功的?楚县尉是个勤勉的好官,你见到几个像他这样日日夜夜亲自巡视全城的县尉?”

  张建侯这才不吭声了。

  节字街是南京手工艺人的集中居住区,也有一些商铺。虽然夜色已深,依旧有不少人在街道边的摊子上饮酒作乐,不时有欢笑浪语。到了高继安家,正好门前月桂树下有两名男子点着灯笼下双陆,听闻众人来找高继安,一红脸男子笑道:“老高今晚不在!瞧,屋里的灯一晚上没亮过。”

  包拯道:“大哥可知道他去了哪里?”红脸男子道:“我看见有个妇人把他叫走了,还问了一句,他也没答,不知道去了哪里。”另一白脸男子笑道:“还用问么?当然那妇人家里。”

  包拯顾不上理会后一人的调笑,忙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那妇人多大年纪?长得什么样子?”红脸男子道:“嗯,应该是天黑后不久吧,我正在摊子上吃晚饭呢。那妇人戴着帷帽,看不清面孔。年纪嘛,我猜大约三、四十岁?不过她不是第一次来找老高,应该是老相好了。”

  张建侯道:“那妇人既来过多次,难道每次都是戴着帷帽么?你一次也没看到她的面目?”红脸男子道:“是啊,这不奇怪啊。她如果不是专项说媒的媒人,就一定是不愿意旁人看到她的真面目了。”

  白脸男子:“其实也是有点奇怪,老高浑家死了好几年了,他手头也很有几个钱,完全可以再娶一房老婆,这妇人既不是媒人,又老来找他,肯定是对他有意,男欢女爱,何必偷偷摸摸,见不得光?要我说,她多半是有夫之妇。”转头见到一身公服的楚宏,不禁“哎哟”一声,问道,“是老高犯事了么?”

  包拯见再也问不出来什么,便将楚宏叫到一边,道:“之前发现的线索跟高继安有很大关系,他有可能只是被人叫走,但更可能是逃走了。事情紧急,我想进去高家,搜索更多证据,还请楚县尉行个方便。”

  楚宏这才问道:“包公子所称的线索是什么?”听包拯说了大致情形,沉吟道,“虽然不算什么实证,但足以传讯高继安。好,我带包公子进去。”当即打亮火摺。

  高家大门没锁,一推即开。院子甚小,除了窗下散种着几株牡丹外,甬道两旁的空处都摆满了大木盘,盛放着清水,里面浸泡着枣、梨、黄杨等各种木材,显是刻版的材料。

  楚宏先跨入堂屋,举火点燃灯烛,这才招呼包拯进去。

  张建侯眼尖,一眼见到窗下牡丹丛边有新土刨出,赶过去用手挖了几下,将浮土拔开,赫然露出一柄精巧的黄金匕首,跟马季良的那柄匕首一模一样。忍不住欢笑一声,道:“哈哈,找到了,这不是实证是什么?崔员外的匕首在这里!呀,下面还压有刻刀。”

  那是一柄精细刻刀——乳白色的圆形骨质杆身,粗不及小指;两头有刃,一头扁平如切刀,一头尖细如剑尖。刻刀用作雕版,属于特殊工具,制作工艺复杂,刀体通常用钢,比普通刀剑要坚韧耐用许多,刻刀的价值全在刃上,因而两头刃上均配有皮质护套。

  众人忙赶过来围观。包拯一见便道:“不错,这正是我们要找的东西。”

  楚宏忙道:“公子再四下看看,也许还会有什么别的发现,我派两名弓手留在这里帮你。我先赶回县衙,调派书吏和吏卒来记录现场,再请吕县令发出通缉告示,以防高继安明日一早逃出城去。”包拯见他办事敏捷周到,令人放心,便点头道:“好。”

  楚宏道:“只是有劳两位公子要在这里多耗一会儿了。”包拯道:“不要紧,这就请楚县尉快去办事吧。”转头见张建侯正玩弄那刻刀凶器,忙叫道,“建侯,快放下刻刀,上面有毒。”

  张建侯便将凶器原样丢进土坑中,等候官府派人来取证。又问道:“姑父,崔员外好歹也是南京城中的头面人物,这高继安不过是个刻书匠,他为什么敢在老虎头上捉虱子呢?”包拯道:“嗯,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再好好找找,看看有没有别的线索。”命弓手守在院中,自己和张建侯进屋搜索。

  高继安是刻书匠人,大约有手工艺人细心爱整洁的天性,屋里屋外一应物事收拾得整整齐齐,吃穿用度井井有条,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称得上是小康之家。

  家中正屋一间,卧室一间,还有一间类似于读书人书房的书坊。坊中摆有一张长长的台案,上面摆满雕版使用的工具,如各种形状、大小的刻刀、铲刀、刮刀、凿子、木槌等。还有印版固定夹具、固定纸张的架子,以及各种规格的刷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全就是一个小巧的手工作坊。

  包拯、张建侯二人将堂屋、卧室、书坊都细细翻过一遍,不见有异常之处。又来到厨下,厨具甚少,只有一个厨柜和一口水缸,看起来有些空空荡荡。灶上大锅盖着盖子,灶台上干干净净,没有寻常人家烟熏火燎之味道,也没有任何油腻之物,显然主人不常开伙做饭。

  张建侯道:“除了干净,没有出奇之处啊。”包拯道:“干净难道不是出奇?”

  想了一想,走到灶台边,揭开瓮缸的盖子,却见里面并无一滴水。人可以不做饭,在外面买现成的食物,但居家生活不能没有热水。这高继安明显是个洁净之人,难道不用热水洗浴么?即使习惯用冷水,他房中摆放着不少茶叶罐,难道泡茶也不用热水么?

  包拯甚感疑惑,又到外面院子中,发现檐下摆着一个简易铜炉,旁边堆满柴禾,应该是专门烧水用的,这才释然。但心中仍然觉得有什么不对劲,重新回到厨下,俯身往灶口看了一眼,里面积了许多柴灰。当即心念一动:厨房中一根柴禾都没有,灶口前也没有添火时坐的小板凳,灶里却有这么多灰,而且那灰的形状并非自然燃尽,明显有人拨弄过的痕迹,岂不是不同寻常?

  一念及此,当即挽起袖子,伸手往灰里掏去,手一入灰,便触碰到硬物,心头一喜,知道自己猜测没错。忙将那物事取出来,掸去灰烬,却是一个油布包着的小包,长方形,约是一本书的大小。

  张建侯问道:“收藏得这么隐秘,到底是什么?”

  包拯便将油布一层层解开。油布包得极紧,足见里面物事之贵重。他拆得小心翼翼,张建侯已然等不及了,胡乱猜测道:“像是一本书,该不会是传说中的《张公兵书》吧?”一提到《张公兵书》,立即满脸通红起来。

  难怪他激动,他非但出自南阳张氏,而且祖先与张巡同属一支,算得上是张巡的旁系子孙。一想到祖先留下的传奇兵书很可能就在眼前,按捺不住焦急,连声催促道:“快!快点!”

  包拯奇怪地看了张建侯一眼,对内侄居然异想天开的想法感到极为诡异,问道:“你怎么会认为里面包的是《张公兵书》?难道是因为见到高继安在刻印《张公文集》么?”

  张建侯道:“不是不是。噢,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姑父,这次我和妹妹陪祖姑姑回南阳省亲、拜祭祖先,在张氏宗墓遇到了一对中年夫妇,相公名叫张望归,夫人名叫裴青羽,你猜那张望归是谁的后人?你一定想不到!”包拯道:“张议潮。”

  张建侯不禁咋舌,连声道:“啊,姑父是怎么猜到的?真是神了,你连他的人都没有见过呀!”包拯道:“他的名字叫望归,可想而知,是盼望回到家乡的意思。张氏一系,最著名的望归人氏就是张议潮的子孙后代了。”

  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衰,逐渐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权,河西一带也被吐蕃占领。然敦煌虽百年阻汉,没落西戎,而人物风化,一同内地。唐代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沙洲发动起义,汉人纷纷响应,争相与吐蕃军拼命,沙洲由此收复。三年后,张议潮收复河西,主动归唐。唐朝于是在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河西十一州,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死后,其侄张淮深统领淮西,但由于不肯派儿子到长安为人质,唐朝廷对其不能放心,不授予节度使旌节,其实是不支持张淮深当节度使,从而引发了归义军内部的权力争夺,归义军的辖境缩至瓜、沙二州。唐朝灭亡后,张氏子孙张承奉建立金山国,却抵挡不住回鹘的进攻,最终被迫取消国号,臣服于回鹘,从此张氏彻底丧失了在河西地区的威望。沙州另一大族曹氏曹仁贵趁机发动兵变,取代了张承奉,又恢复归义军称号,仍称归义军节度使。此后,归义军政权一直把持在曹氏家族手中,而今当权者名叫曹贤顺,同时与大宋和辽国保持着友好通使关系。张望归夫妇便是新近跟随出使大宋的使者团入境的。

  包拯随口问道:“那位张望归先生是预备到中原定居么?”张建侯道:“他倒是有这个想法,可他夫人不同意,好像很不喜欢我们大宋的样子。对了,他们夫妇说了,想来南京拜祭忠烈祠,也不知道到底来没来。如果遇上,我一定将姑父介绍给他们认识。”

  油布包终于打开了,并不是《张公兵书》,甚至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相同大小的厚纸。

  张建侯心情登时由艳阳高照转为坠落冰窟,脸色一下黯淡下来,沮丧地叹了口气。包拯却是颜色大变,失声道:“这些……这些都是伪造的交引!”

  张建侯道:“交引是什么?”包拯道:“就是类似提货单的文书,可以凭它到榷货务换取茶叶。”

  张建侯道:“可是提货单都是由东京榷货务开具,听说一式三份,分称甲、乙、丙,骑缝间均有盖印,东京榷货务自留甲份,乙份给茶商,丙份由朝廷发往南方六大榷货务。茶商去提茶叶,须得将手里的提货单交与官吏,两份凭证合印无误,方能提出茶叶。高继安私刻文书,就算能伪造官印,可榷货务没有底单,他怎么可能骗过官吏呢?”

  包拯道:“这些文书自然不能直接到六大榷货务提取茶叶,但却可以到东京榷货务换取提货单,跟朝廷新实行的‘入边’制度有关。”

  自西夏李继迁夺取灵州、不再臣服大宋以来,西北局势紧张,大宋在边关屯驻了大量军队,边军需要大量粮食,往前线运粮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耗费浩繁。为了减轻负担,朝廷想了一个办法,即鼓励老百姓自己出钱出力将粮食运到边境,称“入边趋粟”,简称“入边”。驻军收到粮食后,给输粮者开具文书,称为“交引”。老百姓可以凭借交引到东京榷货务换取茶叶的提货单。对普通百姓而言,茶叶可以跟布帛、粮食一样折税,实际上有货币的作用。“入边”政策实行以后,很多老百姓都踊跃往边关送粮,朝廷由此省却了一大笔采购、运输物资的额外支出。但由于边区粮食价格高,中原粮价不过十几文,西北地区高达一千文,老百姓换来的交引价值很高,而他们往往没有实力做茶叶生意,便干脆将其卖掉,譬如卖给崔良中这样的大茶商,这样经过转手后,就容易造成弊端和漏洞。

  张建侯道:“姑父怎么知道这些交引是伪造的?”包拯道:“交引是特殊用纸,既厚且韧,一般都是由朝廷印制好样式后发往边关,再由边军根据所运粮食多少折算成茶叶斤数,在空白处添上籍贯和姓名,发到入边者手中。入边者得到交引后自边关返回,因是辛苦所得,必然会贴身妥善收藏,不可能一点折痕都没有。可是这些交引很新,看起来就跟刚印制出来的一样。而且这每一张交引都可以换取一千驮茶叶的提货单,价值不菲,如果不是伪造的,早该拿去换茶卖钱了,藏在灶灰中做什么呢?”

  张建侯道:“可交引上的人名、籍贯看起来很真啊,你看这张眉州青神人氏陈希亮,我知道青神那个地方,当地真有很多姓陈的。这是造假的没错,可还真的有鼻子有眼睛,煞有其事。”

  包拯蓦然得到了提示,忙将一叠交引交给张建侯,自己跑回灶口。那灶口小,脑袋无法伸进去,他便挽起袖子,伸手入灶膛,将灶灰全部扒出来。

  如果觉得包青天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吴蔚小说全集明宫奇案宋江山包青天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大汉公主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满城尽带黄金甲楼兰璇玑图大唐游侠鱼玄机孔雀胆韩熙载夜宴斧声烛影,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