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 作者:易中天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4-1

ISBN:9787533939519

所属分类:图书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世界古代史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比方说,为什么在史前时代,我们跟世界各民族走着相同的道路,一到文明时代就分道扬镳了呢?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日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呢?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们的道路命中注定有如黄河九曲十八弯,那么,大海在哪里,又是什么样?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至于最后的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36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

★跟随36卷《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中华史》前六卷《祖先》《国家》《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上市后备受读者欢迎,再度掀起“全民读史”风潮,在各大网店历史频道热卖榜上囊括前几名,已经成为本年度口碑第一的历史畅销书系列。

★第七卷《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大秦只活了十五岁,秦始皇首创的“帝国制”却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内容推荐

《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

商鞅变法,秦愤而崛起,秦始皇灭六国,并天下,建立君主专制大一统国家。

他勤政。每天看完一百二十斤竹简奏章才去休息。

他谨慎。殿上绝不允许有人携带武器,以至于荆轲来刺杀他,所有人只能干瞪眼他狐疑。每天变换住处,谁要是暴露行踪就是死罪。

他残忍。对李斯的批评传出宫外,因查不出是谁泄密,便将在场的人都杀掉。

设防如此,该坐稳江山了吧?

然而,秦的苛政却亲手把自己送上断头台,大秦巨轮仅仅十五年就沉没了。

楚汉相争,刘邦称帝,沿用秦朝制度。

大秦没死,秦始皇首创的“帝国制”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作者简介

易中天

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明星学者、公共知识分子。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6卷)。

媒体评论

我读了《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有独到之处。

——樊树志(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易中天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就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一直以来很喜欢易老师的文字。

——韩寒(著名作家)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颗文化原子弹。

——中华读书报

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南方周末

易中天和范文澜暗暗相合,前人筚路蓝缕,他涓滴入海。个人写通史最值得鼓励,集体写史应该终结了,现在易中天这么写,是回归到中国知识人的正宗上去了。

——南方都市报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华史。

——华西都市报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肩负为中华寻梦使命的历史读物。

——新京报

易中天,他破译了中华文明的密码。

——中国青年报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第一章 始皇革命

秦始皇的三大革命:

称皇帝,反封建,大一统。

兴亡只在顷刻间

大秦帝国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了,迅速异常,没有商量,就像他们当年的横空出世。

请看时间表——

前230年,秦灭韩。

前228年,秦灭赵。

前225年,秦灭魏。

前223年,秦灭楚。

前222年,秦灭燕。

前221年,秦灭齐,嬴政称帝。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立。

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前207年,秦去帝号,改称秦王。

前206年,秦亡。

这就是说,从王国变成帝国,秦只用了九年工夫;从称帝到灭亡,也不到十五年。

如此结局,恐怕是秦始皇没有想到的。

事实上,嬴政对自己的帝国信心满满。他的自信,在称帝之后的第一份诏书中表现得不容置疑。

诏书的内容,是要废除谥号制度。

所谓谥号,就是中国古代君主、贵族和名人死后,被授予的一个盖棺论定的称号,比如平王的平,文公的文,襄子的襄。有了谥号,此人就有了一个历史的评价。最好的是文和武,叫“灵”的则不灵。春秋时期的晋灵公、郑灵公、陈灵公、楚灵王,都是死于非命。

历史总是会有价值判断的,哪怕委婉隐晦。

然而秦始皇却不以为然。因为君主的谥号并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后由他人议决。所以嬴政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很不可取。

问题是谥号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区别不同世代的君主。比如周,文王之后是武王,武王之后是成王,成王之后是康王。如果都叫周王,就不知谁是谁了。

同样,没有了谥号,秦的皇帝难道都叫秦皇?后人读史的时候,怎么弄得清呢?

秦始皇却自有办法。他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

好一个“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看来,他根本就没想到大秦帝国会有死掉的那一天。

然而怎么样呢?

二世而亡。

实际上,秦二世继位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就反了。义军大旗一举,天下云集响应,星火顷刻燎原。两年后,秦相赵高谋杀了二世皇帝,立子婴为秦君,去帝号,称秦王。也就是说,仅仅风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国重新变成了王国。更可悲的是,降格为王国的秦并没能苟延残喘,子婴也很快就向刘邦投降。这位可怜兮兮的亡国之君,其实只当了四十六天秦王。

子婴投降一个月后,项羽率诸侯联军入秦。他像一头野猪一样地闯了进去,掠财宝,掳美女,焚宫室,屠咸阳,杀子婴,尽灭秦宗族。然后分封天下,自号霸王,都于彭城,史称“西楚”。2原来的秦王国则分裂成三个封区,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号称“三秦”。3

一个庞然大帝国,就这样土崩瓦解。就连被秦始皇废除的谥号制度,也在汉代恢复,并延续到清末。汉武帝的武,汉献帝的献,就是谥号。

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想当初,秦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公元前241年,楚国牵头,与赵、魏、韩、卫组成五国联军,以考烈王为总司令,春申君为参谋长,合纵攻秦。联军兵临函谷(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气势汹汹地准备破门而入。秦人处变不惊,坦然开关迎敌,五国联军竟魂飞魄散,不战而走。秦人不费吹灰之力,各国就成了待宰的羔羊。4

现如今,秦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屠城的项羽,本不过一介武夫;首义的陈胜,本不过一名戍卒;受降的刘邦,则不过帝国一个小小的亭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是比乡长还低的“股级干部”,却取秦皇而代之,成为新帝国的第一任皇帝。

这里面,难道没有历史的玄机?

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太阳又西升

跟周一样,秦也是“西边升起的太阳”。

秦人大约一直是生活在西方的,来历却不甚了然。据说,他们的先祖叫大费,也就是跟随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的父亲是舜的司法部长皋陶,也叫大业。皋陶的母亲是颛顼的孙女,叫女脩(读如修),因为无意中吃了一只玄鸟蛋,便怀孕生下了皋陶。5

这故事跟商族的传说如出一辙,不免让人怀疑是“山寨版”。但伯益被舜“赐姓嬴氏”,却值得注意。

秦族当然姓嬴,却未必是舜之所赐。嬴字从女,很显然不是父系的氏,而是母系的姓,就像炎帝的姜,黄帝的姬。姜即牧羊女,姬是美女族,6那么,嬴是什么?

请看金文的嬴字——

◎金文的“嬴”(从貝 庚赢卣赢字重见)。 ◎金文的“嬴”(嚣伯盤)。

◎金文的“嬴”(筍伯盨)。 ◎金文的“嬴”(子弔嬴芮君)。

◎金文的“嬴”(嬴氏鼎)。 ◎金文的“嬴”(樊夫人龍嬴鬲)。

◎金文的“嬴”(嬴 伯卫父盉)。 ◎金文的“嬴”(成伯孫父鬲)。

◎金文的“嬴”(嬴季簋)。 ◎金文的“嬴”(樊夫人龍嬴壺)。

◎以上引自《古文字诂林》第九册第747页。

如此复杂多变的字形,实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文字学家的解释则有两种,多数学者认为嬴就是蜾蠃(读如果裸,细腰蜂),但也有人认为是龙。不管怎么说,都证明秦族起源很早,而且是由母系氏族变成部落的。

变成部落的这个族群,也像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样,有了自己的图腾。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图腾是蜾蠃,还是龙。也许,就像楚人的图腾是熊,秦人的图腾是龙。这个说法如果成立,那么,秦族竟是“龙的传人”。他们当中出了个“祖龙”(秦始皇),倒像是天意了。7

不过在尧舜禹的时代,秦还只是“潜龙”。在后来的战国七雄中,他们的起点甚至比楚还低。楚在西周初年可是受封了的,虽然只是个子爵,或者因为被视为蛮夷而称楚子。秦却直到周孝王的时候才受封,号称秦嬴,爵位最多是大夫,封邑则叫秦。其地,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也有人说是今甘肃省天水市陇西县秦亭。8

秦君被正式封为诸侯,是在公元前770年。这时,平王已经东迁洛阳,周人的老根据地也被西戎占领。于是周平王对护驾有功的秦襄公说:秦国如果能从那些野蛮人手里收回失地,那么岐山以西就都归你们了。

哈!秦人得到的封地,其实是沦陷区。

已经无法确知周平王当时的想法。也许在他看来,被西戎占领的岐山和丰水一带,自己反正是无力收回了,不如当作一张空头支票开出去。秦人有能力变现固然好,变不了现自己也没亏。至少,人情总是做了的,而且分文不花,是顺水人情。

秦的先君却非常争气,他们还真把周的失地收了回来,然后如约将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自己则把领地扩展到岐山脚下。这时的秦,才算正式成为周天下最西边的一个邦国,不但有爵位,而且有地盘。

这是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的事。后来的秦,便不断向东发展。公元前714年,秦宁公迁都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阳平镇)。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等到他们迁都咸阳时,秦已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孝公也被周显王封为西伯(西方霸主)了。

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了周的掘墓人。

这当然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因为就算周王室在劫难逃,也未必就一定该死在秦的手上。齐、楚、赵、魏、燕、韩,哪一个没有狼子野心,哪一个不是虎视眈眈,又哪一个实力不雄厚?既然号称“七雄”,就不会是省油的灯。

事实上,当时疆域最广的,是楚。其次,才是秦,还有赵。再次是齐、魏、燕。但即便是齐,也兼并了宋,拥有七十二座城池。地盘最小的韩,也灭了郑。楚之灭国更多,老牌的邦国陈、蔡、鲁,还有兼并了吴国的越,都被他们收入囊中。这难道是弱者?

再说兵力。据统计,七国之中,兵最多的是楚,一百万。其次齐、魏,七十万。再次是秦,六十万。然后是赵,四五十万;韩和燕,三十万。因此,即便最弱的燕和韩联手,兵力也与秦相当。如果六国合纵,总兵力可达三百四五十万众,比秦的五倍还多,怎么就抵挡不住呢?9

显然,这需要一个解释。

蛮族刷新历史

秦能够成功,也许因为他们是“野蛮人”。

的确,蛮族是有可能改写历史的,尽管并不一定都改得好。但可以肯定,一个蛮族如果善于学习,又能保持蛮野的精神,那么,他们就会战胜和超越自己的老师,并在老师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来。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后来的阿拉伯人和欧洲人,都如此。

同样的剧本也在中华大地上演。夏代,东边的商人是蛮族;商代,西边的周人是蛮族。结果,却是商文明优于夏文明,周文明又优于商文明。看来,文明的延续、发展和创造需要新鲜的血液,哪怕它来自所谓“夷狄”。

秦成为邦国的东周,便正处于这个当口。

请看地图——

◎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26页图制作。

这张地图显示的,是东周和春秋的天下大势。不难看出,这时生活在所谓“中国地区”的诸夏和诸华,差不多都已日薄西山。其中境况最差的如陈、蔡、曹,早就沦为三等国。好一点的如周、郑、宋、卫、鲁,也只是二等国。一等国是谁呢?晋、楚、齐、秦、越。

这五个一等国,大都在“中国”周边,甚至不是“华夏正宗”。楚是南蛮,而且北边有卢戎,南边有百濮。越是东夷,而且北边有淮夷,南边有百越。齐也是东夷。他们的开国之君虽然是姜太公,但一到封区就把自己东夷化。吞并了胶东半岛的莱夷之后,便更是夷夏不分。

此外还有燕,虽然号称西周开国元勋召公奭(读如绍公是)之后,却其实生活在山戎地区,与“中国”之间也有北戎、白狄和赤狄隔绝,根本就是“化外之地”。整个春秋时期,几乎听不到他们的任何消息。然而一到战国便勃然崛起,成为七雄之一,这里面难道没有原因?

与燕相似的是秦。只不过燕人是北迁的诸夏,秦人则恐怕原本就是西戎。他们最早生活的地区(今甘肃省礼县东北)像“犬戎”一样被叫做“犬丘”,后来又因为善于养马而被册封在秦,无非说明秦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封区则不过周的牧区。

秦,是由牧民变农民,牧区变邦国的。

变化很可能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处于戎狄包围之中的姬周,很希望通过“和平演变”化敌为友;另一方面,西戎当中最有头脑的嬴秦,也很愿意向先进的华夏文明学习。你有情,我有意,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平王东迁前后,周秦两族度过了一个不短的蜜月期。秦的“华夏化”,应该就是在这时完成的。只不过,作为被犬戎和骊戎包围,而且与戎狄杂居的游牧民族,他们与姬周的同化不可能那么彻底。周的残余最后被秦收拾得一干二净,也并非偶然。

这就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中华文明圈。处于中心地带的“传统中国”(周、郑、宋、卫、鲁)衰朽,败落,萎缩。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则是华夏化的东夷(齐、越)、南蛮(楚)、西戎(秦)、北狄(燕)。

例外的是晋。

晋是五大国中唯一的姬姓国,也一直以华夏正宗自居。然而晋国却是与白狄和赤狄接壤的,在长期的战争中也难免“戎狄化”,甚至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因地制宜,夷夏不分。10晋,其实也是“混血儿”。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返回列表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