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安妮宝贝作品得未曾有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早到二十分钟,在社区楼房后面的花园里等待。坐在紫藤花架下。不是花期,只有暖煦的阳光从棚顶洒落下来,照得人昏昏欲睡。小区里安静,没有什么声音。有人在打麻将,麻雀偶尔发出几声鸣叫。日常生活波澜不惊。

想着那一对楼上的老人,经历过时代一波波变迁和冲击,互相陪伴,相濡以沫。如今白头到老,岁月静好。她何尝不是一个幸运的女人。

敲开门,叶老师出现。她休息了一天,很有精神。坐下来,我泡了她事先准备好的茶叶。

上次曾提过想看看她以前的照片,她已认真准备。分享老照片是很难得的机会。我说,昨天蒋大姐说,你有一张特别漂亮的结婚照片。她微微一笑,没有续上这句话,只是接着往下说:“这些年彩照出来得很快,拍的机会也多,但以前拍照不太普遍。一般是要离开一个地方,或是朋友之间有活动,很多人在一起时才拍。洗出来的照片也很小。”

她在一堆照片中解说了几张。

“这是一九五六年的全国音乐舞蹈汇演。上海机床厂在工业部是比较出名的,因此要推选一个人参加。工会知道我会弹琴,让我去。我的演出得了一等奖。又被推荐到机械工业部演出,被评为上海市演出奖。

这张是在部队文工团的照片。那时抗美援朝,衣服是文工团的连衫裙。”

她说,只有在进部队之后,弹琴停了好几年。做的是宣传美术工作,而且参军不可能带着古琴。从成都回上海工作后,她去打听琴社的事情,找到师兄姚炳炎,老师也都是原来认识的。跟他们联系,开始恢复练琴,参加活动。

之后,平时都会去琴社,除非礼拜天要加班。后来到包头,要回去上海,每次经过北京转车,也问问北京的情况。常去一些老琴人的家。所以对于古琴,也可以说并未中断。肯定会忘记一些曲谱,但很多年轻时学的东西,记得比较深,基础还是在的。

照片中年轻的她面容清秀,气质干净。却想起桐含谈起她的一句话:“她的经历也很颠簸流离,其实一直被时代的潮流拨弄。经常莫名其妙就走到另外一条路上。首先肯定是考虑生存,很多时候这是最大最基本的问题。”

她拿出一张黑白小照片,是她的父亲。一个道士装束的男子,留着胡须。这是一九六五年一月一日,在温州。他是一九七七年,文化大革命过去的第一年,在温州过世的。那时她父亲年纪大了,平素喜欢到清静的地方走走。父亲对她影响很深。

“我的家庭简单。七八岁时母亲去世,她才三十几岁。兄弟姊妹三个,哥哥在上海,弟弟在温州。小的时候几乎一直都在逃难。当时在温州还有叔叔一大家子。开始我们想出来,父亲没有路费,就跟他的姑妈,我叫姑婆,借了二十一块钱。

他说带你出来就是靠姑婆借的二十一块钱,以后有钱要还给她。

刚到上海时住在亭子间。后来父亲找到工作,租了一个后楼,就是楼梯上去,客厅后面的一个小房间。空间也非常狭小,没有灯,但比阁楼要好一点。住了大概一两年,又搬到亭子间。

父亲是中学文化程度,会打打字,英文也认识一些。在上海是普通职员,在房地产公司收过房租,有时候去哪个公司打打字。找工作很难,也不稳定。公司一旦经营不好,他就失业。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平时喜欢听民族音乐,买了一个旧留声机,经常放《阳关三叠》等琴曲。我慢慢被潜移默化。十三四岁开始学琴,后来一边学琴一边教琴,有了一点车马费的收入,也算可以把家维持起来。”

只要一打仗,父亲就没有工作,她的书也无法读完整。刚刚付了两个月学费,打仗了,就又要离开。生活很辛苦,无尽颠簸。

她记得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自己还在外面教人弹琴。一天到晚拉警报,后来都习惯了,等警报停了以后就走。到了晚上,电灯用布罩起来,玻璃窗用纸贴上,怕空袭暴露目标。

后来房子被日本人炸掉,他们逃回温州,又逃到乡下。有一次在温州市里,走到半路快到山坡时听到拉警报,她赶快躲在边上,看到日本的飞机丢炸弹。“我在石头后面,看得很清楚,一枚炸弹在前面掉下来,然后就爆炸了。”

后来日本投降,美国人进来,上海也是乌烟瘴气。

她说,即便有战争和动乱,但那个时代,艺术氛围仍离人的生活比较近。学乐器或者是学画画,从事跟艺术有关的事情,比较平常。很多人会这么想,会这么做。不像现在,艺术好像是跟大部分人没有关系的事情。很多人不去想,也没什么人想真正从事。

“古琴很难,学古琴的还是少。但不管怎样,我自己学琴是非常努力的。想着一定要学好。

以前在上海,接触的一些人经济条件算是好的。家里总挂着一张琴,不一定会弹,但显示自己尊重和热爱中国传统。父亲当时有两个医生朋友,很注重琴棋书画,在意文化氛围。他们都已五十多岁了,知道我会弹琴,提出跟我学。

我教一个弹了《阳关三叠》,后来还一起合奏,感觉很好。另一个家里也有琴,我也教。用的也是比较传统的教法,没有琴谱,就是靠脑子记。

学生里还有一个男孩跟我年龄差不多。他的父亲是上海帮派的,有一些名气,叫徐朗西。当时他读高中,我一个礼拜去教一次,大概这样过了一年多。他弹得很好,后来也参加今虞琴社。在社里经过指点,更是进一步提高。后来听姚炳炎说,他在文革中跳楼自杀了。因为父亲是帮派头子。”

她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能够画画、弹琴、教人弹琴,也曾经想过以后年龄大了,就把教琴、教画当成工作。当时这种想法跟父亲讲过,父亲说,妇女要有经济独立的能力,不能依靠别人。他经常讲这类的观点。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向往。

后来世事的变化谁能预料和知晓。

我问她,认识的老师和朋友,或者年龄大了,或者离开了,或者是发生变故走了,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她照旧绕开了我的问题,只是提起往事。

“以前李明德老师过得很辛苦。他在公司里面工作,薪水没有多少,住的房间很一般。他到我家教琴,我没有什么其他东西招待他,就请他吃一碗馄饨。他死得太早了。突然之间脑溢血。”

十二

一九四九年成都解放。张大千出国去了印度。她在成都市中国民族青年联合会学习。一九五年十月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军区文工团搞美术工作。朝鲜停战,随第一批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转业到上海。

后来她认识了先生,跟他结婚,一起到包头,待了六七年。温度零下二十四度,得穿皮革。气候干燥,不下雨,就下点雪。吃的只有粗粮,每个月粮食,一个人定粮二十八九斤。大米只有一斤,面粉大概是十斤。还有杂粮,小米已经算是很好。油是二两,肉半斤。

再后来调到江西拖拉机厂。早上带粮食,中午在厂里吃。女儿上幼儿园,下班后两人一个接孩子,一个回家做饭。有时候晚上弄完所有事情,想弹弹琴也没有精力。

文革中受到冲击,主要是因为张大千。她记忆中的张大千当然是没有淡忘。

“张大千老师的家庭很传统,很讲礼节,家教很严。他对哥哥嫂嫂都很尊敬,逢年过节都要跪下磕头。但他对学生相当好,很亲切,很豪爽。我们到他家里,吃住都是他管。他说,我的小孩跟你们差不多,你们相当于我的下一代。

我们对老师也很尊敬,逢年过节要向老师磕头。老师有钱,一张画值很多钱。知道我家经济状况后,每个月寄钱给嫂嫂时,也给我家里寄一点。这帮了很大忙。因为父亲那时没有什么工作,经常失业。对其他学生他也是这样照顾。”

她说张大千喜欢讲话。画画的时候学生围着他,他就讲自己的事情。他的母亲在内江镇,会画鞋的花样,他小时候跟着母亲画,大概十几岁开始真正学。

后来做过和尚,出过家。在日本留过学。还在重庆当过两年的土匪师爷。

一九四九年印度请他去讲学,他去了。后来他的儿子、侄女想到台湾去看他,都去不了,只能通个电话。他儿子说,爸爸经常问起学生的情况,他就一一讲了,俩人都在电话里哭。

  如果觉得得未曾有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安妮宝贝小说全集得未曾有月童度河安妮宝贝中短篇作品眠空清醒记蔷薇岛屿莲花告别薇安二三事彼岸花八月未央素年锦时春宴,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