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详红楼梦(2)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张爱玲作品红楼梦魇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但是庚本上下部不同时,回目页上表现得很清楚,下半部是一七六○本,上半部在一七六○前或后。第二十二回未完,显然是编纂的时候将畸笏一七六七年的附记抄入正文后面,好对读者有个交代。因此上半部是一七六七年后才编的,想必为了抽换一七六○年后改写诸回,需要改编一七六○本上半部。

    吴世昌认为庚本回目页不可靠,"四阅评过"是藏家或书商从他本抄袭来的签注。但是前面举出的正文与回目页间的联系,分明血肉相连,可见这些回目页是原有的。不过上半部除了一个"嫽嫽"贯通此书中部二十回,回目页与正文间的连锁全在第二册,而第二册第一回是用白文本拼凑的。如果这一册前部残缺,少了一回,怎么回目页倒还在?如果这一册第一回破烂散失,那么这回目页也和第一册回目页一样,是拼上白文本的时候抄配的,照着第二册内各回回目抄,难怪所有的特点都相同。此外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抽换这一回──第十一回──但是稿缺,只有这白文本有新的第十一回,所以拆开原来的十回本,换上白文本第十一回,仍旧保留回目页。第十、十一两回写秦氏的病,显然是在删天香楼后补加的。原先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当然并没生过病。但是如果改了第十三回需要连带改第十、十一回,庚本第二册倒又不缺第十三回。这疑点要在删天香楼的经过中寻找答案。

    甲戌本第十三回是新删天香楼的本子,回内有句批:"删却。是未删之笔",显然这时候刚删完。

    此本第十三至十六回这一截,总批改为回目前批,大概与收集散批扩充总批的新制度有关。回目后批嵌在回目与正文之间,无法补加。随时可能在别的抄本上发现可以移作总批的散批,抄在另一叶上,加钉在一回本前面,只消在誊清的时候续下页,将回目列在下一行,再下一行是正文,这就是回目前批。到了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又改为回后总批,更方便,不但可以后加,而且誊清后还可以再加,末端开放。这都是编者为了自己的便利而改制。

    作者在X本废除标题诗,但是保留旧有的,诗联期又添写了第五回的一首。脂评人在诗联期校订抽换X本第六至八回,把不符今本情节的第八回的一首也保留了下来──他本都已删去──凑足三回都有,显然喜爱标题诗。到了第十三至十六回,又正式恢复标题诗的制度,虽然这四回一首也没有,每回总批后都有"诗云"或"诗曰",虚位以待,正如庚本第七十五回回前附叶上的"缺中秋诗俟雪芹"──回内贾兰作中秋诗,"递与贾政看时,写道是:"下留空白;同页宝玉作诗"呈与贾政,看道是:"下面没留空白,是抄手疏忽(庚本第一八二八页)──显然甲戌本这四回也和第六、七、八回是同一脂评人所编。他整理前三回的时候现写第六回总批,后四回也是他集批作总批。

    此本第二十五回总批有:"通灵玉除邪,全部只此一见……"是移植的庚本眉批,原文是:"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壬午孟夏,雨窗。"壬午是畸笏批书的时间。他这条批搬到甲戌本作为总批,删去"百回"二字,显然因为作者已故,这部书未完,只有八十回。到了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标题诗制度已经废除,也是为了同一原因,作者死后,缺的诗没有补写的希望了。编第十三至十六回的时候,显然作者尚在,因此与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不同时。

    第十三至十六回这四回,总批内移植的庚本有日期的批语,最晚的是壬午(一七六二年)春(注二十一)。同年除夕曹雪芹逝世。编这四回,至早也在一七六二春后,但是还在作者生前,所以是一七六二夏或下半年。

    靖本第二十二回有畸笏一七六七年的批语:"……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脂砚有日期的批语最晚是一七五九年冬。庚本第二十七回脂砚批红玉回答愿意去伏侍凤姐一段:"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却(确)证。作者又不得可也。己卯冬夜。"旁边有另一条眉批:"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如果狱神庙回是旧稿,这样重要的情节脂砚决不会没看见。畸笏一七六七年写这条批,显然脂砚迄未见到狱神庙回,始终误会了红玉。这一回只能是一七五九年冬后,作者生前最后两年内写的或是改写的,而脂砚死在雪芹前一两年。在一七六二夏或下半年,脂砚已故。利用那两册现成的X本,继续编辑四回本的主要脂评人是畸笏。

    批者对于删天香楼的解释,各本第十三回共五段,并列比较一下: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甲戌本回后批)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靖本回前总批)

    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畸笏叟。(靖本眉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春。(庚本回后批)

    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甲戌本回前总批)

    甲戌本回后批与靖本回前总批大致相同,不过靖本末尾多几句,来自甲戌本另一条回末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靖本把甲戌本这两条批语合并,也跟甲戌本一样集批为总批。原文有"其事虽未行"句。秦氏的建议没有实行,与它感人之力无关,因此移作总批的时候删去此句,又补加"遗簪更衣诸文"六字,透露天香楼一节的部份内容。两处改写都只能是畸笏自己的手笔。

    靖本这是第三段总批,除了添上这一段──新删本两条批拼成的──与庚本补抄的删天香前总批大致相同。第一段关于秦氏托梦嘱买祭祀产业预防抄没,庚本多一句:"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

    吴世昌在"红楼梦探源"中指出本来应当元春托梦父母,才合书中线索。宋淇"论大观园"一文中据此推测"现在从元春移到可卿身上,无非让秦可卿立功,对贾家也算有了贡献。否则秦可卿实在没有资格跻身于正十二钗之列,虽然名居最末,正副等名位的排列固然同身分、容貌、才学等有关,同品行也有关。"(明报月刊一九七二年九月号第六页)这就是批的"又有他意寓焉",没有说明,想必因为顾到当时一般人的见解,立功也仍旧不能赎罪,徒然引起论争。天香楼隐去奸情后,更可以不必提了,因此靖本总批删去此句。

    庚本删天香前第二段总批如下:

    荣宁世家未有不尊家训者,虽贾珍当奢,岂明逆父哉?故写敬老不管,然后姿(恣)意,方见笔笔周到。

    靖本作:

    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家之戒。

    贾珍虽然好色,按照我们的双重标准,如果没有逆伦行为,似不能称"淫"。尤其此处是说他穷奢极侈为秦氏办丧事,"淫"字牵涉秦氏,显然是删天香前的原文。庚本虽然是删前本总批,这字眼已经改掉了。庚本补抄的两回总批──第十三、第二十一回──都是一七六七年后上半部编了十回本之后,从旧一回本上抄来的,年份很晚。当初删了天香楼,畸笏补充总批,添了一段,原有的两段删去一句,其余照抄,没注意"淫"字有问题,标题诗更甚,写秦氏"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靖本这三段总批、一首诗都不分段,作一长批。第二段末句原文"方见笔笔周到",下接"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笔"字重复,因此"方见笔笔周到"改为"足为世家之戒"。

    甲戌本回前总批,秦氏"一失足成千古恨"那首标题诗已经删去,显然在靖本总批之后。因此甲戌本此回虽然是新删本,只限正文与散批、回后批,回前总批是后加的。

    在靖本总批与甲戌本总批之间,畸笏又看到那本旧一回本,大概是抽换回内删改部份,这次发觉总批"淫"字不妥,改写"虽贾珍当奢",但是这句秃头秃脑的有点突兀,所以上面又加上一句"荣宁世家未有不尊家训者"。此句其实解释得多余,因此这条批收入甲戌本回前总批的时候,又改写过,删去首句。为什么"敬老不管",也讲得详细些:"贾珍尚奢,岂有不请父命之理?因敬(下缺三字,疑是"老修仙")要紧,不问家事,故得姿(恣)意放为(以下缺字)。"

    "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靖本"天香楼"作"西帆楼"。同回写棺木用"樯木",甲戌本眉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楼名"西帆",也就是西去的归帆,用同一个比喻。甲戌本天香楼上设坛句,畸笏批"删却",因此靖本改名西帆楼,否则这两个本子上批语都屡次提起删"天香楼事",而天香楼上设坛打四十九日解冤洗孽醮,分明秦氏是吊死在这楼上,所以需要禳解,暗示太明显。靖本此回是紧接着新删本之后,第一个有回前总批的抄本,这是一个力证──靖本也是四回一册,格式、字数、行数、装订方式同甲戌本,八十回缺两回多,有三十五回无批,仿佛也是拼凑成的本子。(注二十二)

    秦氏的死讯传了出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靖本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常(棠)村。"(甲戌本同,缺署名)眉批:"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畸笏叟。"秦可卿之死,是棠村最欣赏的"风月宝鉴"的高潮,被畸笏命令作者删去,棠村不能不有点表示,是应有的礼貌。所以畸笏也还敬一句,夸奖棠村批得中肯,一面自己居功。但是在同一个春天,畸笏在另一个本子上抄录这条眉批,删去批棠村评语的那句,移作回后批,却把"余"字也删了,成为"是大发慈悲也"(庚本),归之于作者。最后把这条批语收入甲戌本总批,又说得更明显:"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前面引的这五段删天香楼的解释,排列的次序正合时间先后。最后两段为什么改口说是作者主动?总是畸笏回过味来,所以改称是作者自己的主张,加以赞美。

    第十四回回末秦氏出殡,宝玉路谒北静王,批"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壬午春,畸笏。"第十五回出殡路过乡村,宝玉叹稼穑之艰难,又批"写玉兄正文总于此等处。作者良苦。壬午季春。"第十六回元春喜讯中夹写秦钟病重,又批:"偏于极热闹处写出大不得意之文,却无丝毫纤强,且有许多令人笑不了,哭不了,叹不了,悔不了,唯以大白酬我作者。壬午季春,畸笏。"在同一个春天批这三回,回回都用慰劳的口吻,书中别处没有的,也许不是偶然,而是反映删改第十三回后作者的情绪,畸笏的心虚。

    总结删天香楼的几个步骤:茍新删本──即甲戌本此回正文,包括散批、回后批;啕加回前总批重抄──即靖本此回──棠村批说删得好,一七六二年季春畸笏作答;咮在同一个春天,畸笏批另一个抄本──大概是旧本抽换改稿──开始改称是作者自己要删;哖改去旧本总批"淫"字──可能就是犴内抄本;咶用最初的新删本,配合四回本X本款式重抄,删标题诗,另换总批,但仍照靖本总批不分段,作一长批;讻用同一款式重抄第十四至十六回,但是总批分段。(末两项即甲戌本第十三至十六回。)

    甲戌本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的总批不但移到回后,又改为每段第二行起低两格──第一行只低一格──兔起鹘落,十分醒目,有一回与正文之间不留空白,也一望而知是总评。这四回总批内收集的庚本有日期的批语,最晚是一七六七年夏(注二十三)。同年春夏畸笏正在批书,编这四回可能就在这年夏秋,距第十三至十六回也有四五年了。书中形式改变,几乎永远是隔着一段时间的标志。第十三回总批格式同靖本,而与下三回不同,也表示中间隔了个段落,才重抄第十四至十六回。这四回是作者在世最后一年内编的,比季春后更晚,只能是一七六二下半年。

    重抄甲戌本第十三回,距删天香楼也隔了个段落,已经有了不止一个删后本。在这期间,畸笏季春还在自称代秦氏隐讳,至多十天半月内就改称是作者代为遮盖,也还是这年春天。看来他自承是他主张删的时期很短暂,这包括刚删完的时候。因此删天香楼也就是这年春天的事,脂砚已故,否则有他支持,也许不会删。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史笔"是严格的说来并非事实,而是史家诛心之论。想来此回内容与回目相差很远,没有正面写"淫丧"──幽会被撞破,因而自缢──只是闪闪烁烁的暗示,并没有淫秽的笔墨。但是就连这样,此下紧接托梦交代贾家后事,仍旧是极大胆的安排,也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加深了凤秦二人的个性。X本改掉了元妃之死,但是第五回太虚幻境里的曲子来自书名"红楼梦"期的五鬼回,因此元春的曲词还是预言她死在母家全盛时期,托梦父母。

    一七六二年春,曹棠村尚在。同年冬,雪芹去世。雪芹在楔子里嘲笑他弟弟主张用"风月宝鉴"书名,甲戌本眉批提起棠村替雪芹旧著“风月宝鉴"写序,"今棠村已逝,余涎新怀旧,故仍因之。"看来兄弟俩也是先后亡故。──也极可能是堂兄弟──靖本畸笏一七六七年批:"……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大概可以确定杏斋就是棠村。甲戌本第一回讲"棠村已逝"的批者,唯一的可能也就是仅存的"老朽",正在整理雪芹遗稿的畸笏。

    这条批语说纪念已死的棠村,"故仍因之",是指批者所作"凡例"里面对于"风月宝鉴"书名的重视。因此"凡例"是畸笏写的,雪芹笔下给他化名吴玉峰。他极力主张用"红楼梦"书名,因为是长辈,雪芹不便拒绝,只能消极抵抗,在楔子里把这题目列在棠村推荐的"风月宝鉴"前面,最后仍旧归结到"金陵十二钗";到了一七五四年又听从脂砚恢复"石头记"旧名。也可见畸笏倚老卖老不自删天香楼始,约在十年前,他老先生也就是一贯作风。

    畸笏在丁亥春与甲午八月都批过第一回(甲戌本第九页下,第十一页下),大约是在一七六七春重读"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句,看到作者讥笑棠村说教的书名,大概感到一丝不安,因为他当年写"凡例",为了坚持用"红楼梦"书名,夸张"风月宝鉴"主题的重要,以便指出"红楼梦"比较有综合性,因为书中的石头与十二钗这两个因素还性质相近,而"风月宝鉴"相反,非用"红楼梦"不能包括在内。后来也是他主张删去天香楼一节,于是这部书叫"风月宝鉴"更不切题了。因此他为自己辩护,在"东鲁孔梅溪"句上批说他是看在棠村已故的份上,才保存"凡例"将"风月宝鉴"视为正式书名之一的几句。

    一七六二年春,他批第十三回天香楼上打四十九日解冤洗孽醮:"删却。是未删之笔",雪芹还是没删,只换了个楼名,免得暗示秦氏死因太明显,与处置"红楼梦"书名的态度如出一辙,都是介于妥协与婉拒之间。

    秦氏的小丫头宝珠因为秦氏身后无出,自愿认作义女,"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曾经指出这一段的不近情理,与秦氏另一个丫头瑞珠"触柱而亡"同是"天香楼未删之文",暗示二婢撞破天香楼上的幽会,秦氏因而自缢后,一个畏罪自杀"殉主",一个认作义女,出殡后就在铁槛寺长住,等于出家,可以保守秘密。"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甲戌本夹批:"非恩惠爱人,那能如是。惜哉可卿,惜哉可卿!"举哀并不是难事,这条批解释得异常牵强而不必要,欲盖弥彰。畸笏是主张删去天香楼上打醮的,显然认为隐匿秦氏死因不够彻底,这批语该也是畸笏代为掩饰。

    另有一则类似的,也是甲戌本夹批,看来也是畸笏的手笔:宝玉听见秦氏死耗,吐了口血,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这条批根据秦氏托梦,强调她是个明智的主妇,但是仍旧荒谬可笑。

    显然畸笏与雪芹心目中的删天香楼距离很大。在第十三回,雪芹笔下不过是全部暗写,棠村所谓"不写之写";畸笏却处处代秦氏洗刷。

    第十回张友士诊断秦氏的病:"今年一冬是不相干",要能挨过了春分,就有生望了──当然措辞较婉转。此后改写贾瑞,同年"腊月天气"贾瑞冻病了,病了"不上一年,……又腊尽春回,"方才病故。夹叙"这年冬底"林如海病重,接黛玉回扬州。黛玉去后,秦氏死了。第十二回批注贾瑞寄灵铁槛寺,是代秦氏开路(庚本第二七○页,己卯、戚本同),可见死在秦氏前。秦氏的病,显然拖过次年春分,再下年初春方才逝世。既然一年多以前曾经病危,甚至于已经预备后事了,即使一度好转,忽然又传出死讯,也不至于"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最后九个字棠村指出是删天香楼的时候添写的。显然这时候是写秦氏无疾而终,并不预备补写她生过病。只有彻底代她洗刷的畸笏才会主张把她暴卒这一点也隐去。

    前面说过,甲戌本第十三回与回前总批之间隔了一段时间;此回有了回前总批后,又隔了更长的一个段落,才重抄下三回,凑成一册四回本。第二次耽搁,该是由于补加秦氏病的问题还是悬案。畸笏无法知道改写上两回是否会影响下两回,所以要等改了第十至十一二回之后再重抄第十四至十六回。拖延到一七六二下半年,他的意见终于被采用,第十回写秦氏得病,第十一回又自凤姐宝玉方面侧写秦氏病重。至于这两回原来的材料,被挤了出来的,我们可以参看第三十四回,宝钗问起宝玉挨打的原因,袭人说出焙茗认为琪官的事是薛蟠吃醋,间接告诉了贾政。宝玉忙拦阻否认。宝钗心里想“难道我就不知道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更利害了。”书中并没有薛蟠与秦钟的事。第九回入塾,与薛蟠只有间接的接触。同回宝玉第一天上学,“秦钟已早来候着了,贾母正和他说话儿呢。”戚本批注:“此处便写贾母爱秦钟一如其孙,至后文方不突然。”后文并没有贾母秦钟文字。回内同学们疑心宝玉秦钟同性恋爱,“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淫秽,布满书房内外,”句下戚本批注:“伏下文阿呆争风一回。”显然第十回原有薛蟠调戏秦钟,可能是金荣从中挑唆,事件扩大,甚至需要贾母庇护秦钟。

    此外还删去什么,从第十二回也可以看出些端倪。此回开始,贾瑞来访,就问凤姐:

    “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凤姐道:“不知什么缘故。”贾瑞笑道:“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也未可知。”

    上一回并没提贾琏出门旅行的事,去后也没有交代。显然第十一、十二两回之间不连贯,因为第十、十一两回改写过,原有贾琏因事出京,删去薛蟠秦钟大段文字的时候,连带删掉了。

    第十、十一回是作者在世最后几个月内的遗稿,没来得及传观加批,现存的只有一个近白文本第十回有十条夹批(己卯本),没有双行小字批注──新稿的征象。雪芹故后若干年,有人整理一七六○本上半部,抽换一七六○后改写诸回,缺这最后改的两回。不但缺这两回,显然一七六○本的第一册也已经遗失了。

    一七六○本第一回应当与X本第一回相同──即甲戌本第一回──因为那是此回定本。但是除甲戌本,各本第一回都是妄删过的早本,楔子缺数百字。一七六○本是十回本,一回遗失,必定整个第一册都遗失了。一向仿佛都以为庚本头十一回在藏家手中散佚,这才拼凑上白文本。其实编集上半部的时候,一七六○本第一至十回已经遗失,如果还存在,也从来没再出现过。当时编者手中完整的只有这白文本──与己卯本的近白文本──这两个本子倒是有新第十、第十一回。

    从删批的趋势看来,一七八四年的甲辰本也还没有全删,白文本似乎不会早于一七八○中叶。白文本是编上半部的时候收入庚本的,因此这也就是庚本上半部的年份的上限。根据第二十二回末畸笏丁亥夏附记,上半部不会早于一七六七夏,现在我们知道比一七六七还要晚一二十年。

    这白文本原是一回本,有简单的题页:“石头记第×回”,但是已经合钉成十回本。庚本收编第一册、与第二册上拆下来的一回,只撕去第一、第十一回封面,代以回目页,配合一七六○本,不过改用上半部无日期的格式。第一册回目页照抄白文本各回回目,第二册仍旧保留一七六○本原回目页上的回目。

    所以庚本除第一册外,回目页上的回目都是一七六○本原有的。庚本的主体似是同一个早本──当然内中极可能含有更早的部份──这本子用“旷”、“嫽嫽”、“姆姆”、“儒海”、“冕璃”,但是屡经抽换,分两次编纂,在一七六○年与一七八○中叶或更晚。回目页上始终用这早本的回目,不过一七六○年制定回目页新格式,也很费了点心思,回目上面没有第几回,只统称第×至×回,因为有的回目尚缺。流传在外的早本太多,因此需要标明定本年月,区别评阅次数。

    前面估计过脂砚死在雪芹前一两年,一七五九冬四评想必也就是最后一次,因此一七八○年后编的庚本上半部仍旧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的日期已经不适用,删掉了。这三张回目页显然注重日期与评阅次数,与一七六○本的回目页同一态度。上下两部回目页的款式显然都是编者制定,没有书主妄加的签注。

    庚本特有的回前附叶共二十张,自第十七、十八合回起,散见全书。典型的格式是:第一行,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行起,总批,低两格,分段;没有标题诗。内中第二十一回稍异,总批平齐,而且附在第二十回回末。又有三回款式不同,没有书名,包括第七十五回有日期的那张。

    典型的十六张内,吴世昌举行第二十八回与第四十二回的总批与今本内容不符──第二十八回有“自闻曲回(第二十三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其实第二十八回初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提起黛玉的药方;第四十二回有“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回数不同。

    这一起子总批显然都很老。年代最早的第二十九回就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来自宝玉别号绛洞花王的早本(注二十四),这两回也有。X本新改的第三十九、四十四就没有,用“嫽嫽”的第四十一回就有。原先的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也有,所以第五十四回仍旧有,X本新分出来的第五十五回就没有。X本废除回前回末一切传统形式,所以此本新写或改写诸回都没有总批,其他原有的总批仍予保留,正如此本头五回内新的、大改的两回没有标题诗,其余旧有的标题诗还是给保留了下来。

    X本头五回仍旧沿用早先的“回目后批”方式,格局谨严而不大方便。总批最初该都是回末朱批,那是最自然的方式,看完一回,批在末页空白上,没有空白就作眉批。重抄的时候移到回首,墨笔抄入正文,也许回末又有新的朱批。从别的本子上移抄这些总批为回目后批,如果没来得及抄进去就无法安插。回前另页总批该是一个变通的办法,在一回本前面添一叶,也就是封面,因此在总批前加上书名。不标明第几回,因为回数还在流动状态中,免得涂改。

    X本头五回还是回目后批,后来感到不便才改用附叶,因此另页总批始自X本。旧有的总批重抄收入X本,这种回前附叶的款式显然不是为数回本而设。附在一回本前面,至少掀过一页就知道是评哪一回的。编入数回本后,更不清楚了,附叶上的书名不必要,必要的回数反而没有。X本大概始终停留在一回本的阶段上,除了最初几回有四回本──从甲戌本上,我们知道X本至少有两个四回本,不过第六至八回在诗联期抽换了。

    这十六张回前附叶来自X本,有这种扉页的十六回却不一定是X本,可能此后改写过。

    这十六张之外,第二十一回回前附叶在第二十回后面,显然是在一七八○中叶或更晚的时候,上半部编成十回本之后,才有人在别的本子上发现了第二十一回总批,补抄一叶,只好附在上一个十回本后面。

    这总批分三段,第一段很长,引“后卅回”的一个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与此回对照:“此回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末句未完,因此下一行留空白。下两段之间没有空白。

    这一大段显然原是个一回本的回后批,末页残破。移抄到十回本上的决不是脂评人,否则至少会把末句续成或删节。

    第二段全文如下:“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开首四句也就是上一段已有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也就是上一段最后两句:“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两段大意相同,不过第二段没有第一段清楚,似是同一个批者扩展阐明第二段,改写成第一段,大概批在两个本子上。第一段末句中断,下留一行空白,显然还希望在另一个本子上找到同一则批语,补足阙文。“后卅回”的数目也是后填的,多空了一格。

    款式仿照此本典型的十六张附叶,但是总批与书名平齐,走了样。如果是因为这一回总批特长,怕抄不下,至少也应当低一格──结果也并没写满,还空两行。

    补抄第十三回总批,也在一七八○年后改编上半部之后,因为第十三回不比第二十一回在十回本之首,无法附在上一册后面,只好用朱笔抄在第二册回目页反面。因为不是附叶,没照典型的格式加上书名。补抄这两回总批的人有机会参看多种脂本,似乎是曹家或亲族子侄辈。时间已经至早也在一七八○中叶以后,与那十六张X本附叶相距三十多年,所以完全是另一回事。

    第二十一回这张回前附叶与那十六张差之毫厘,去之千里,另外那三张格式不同的更不必说了,可以搁开以后再谈。

    “逛”字此书除写作“旷”、“俇”、“”外,还有“”,只出现过五次,在庚本第五十四、五十六、七十一、七十四回。──内中第七十一回写作“”,这是甲戌、庚本的抄本将单人旁误作双人旁的倾向,甲戌本更甚,除了“待书”,“俇”统作“”。──这四回内倒有三回属于X本,我们不妨假定X本用“”字,是“旷”改“俇”的中间阶段,还没有在“谐声品字笺”上发现正确的写法。

    书中贾蓉并没有续娶,但是第二十九、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七十、七十五、七十六回都提起“贾蓉之妻”或“尤氏婆媳”,大都是大场面中有她,清虚观打醮、除夕、元宵节、中秋节、老太妃丧事等。

    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庆,招待王妃、爵夫人的筵席上,戏单传递进来,由林之孝家的递交帘内“尤氏的侍妾配凤(他处作佩凤)”,配凤奉与尤氏,尤氏送给上座的南安太妃。侍妾在隆重的大场面上露脸,这是书中仅有的一次,不论是否合适,反正可以断言贾蓉如果有妻,一定由贾蓉妻递给尤氏,像除夕祭祖的菜(第五十三回)。第七十一回属于X本,显然到了X本已经没有贾蓉继室这人物,删掉了。

    第七十一回有改写的痕迹。下半回鸳鸯向李纨尤氏探春等说凤姐得罪了许多人,再加上女仆挑唆──指邢夫人听信谗言挫辱凤姐事:“……我怕老太太生气,一点儿也不肯说,不然我告诉出来,大家别过太平日子。……”(庚本第一七一一页)但是她明明刚才还在告诉贾母:

    “……那边大太太当着人给二奶奶没脸。”贾母因问为什么缘故。鸳鸯便将缘故说了。

    ──第一七○九页

    固然人有时候嘴里说“不说”又说,也是人之常情,却与鸳鸯的个性不合。

    凤姐受辱后,琥珀奉命来叫她,看见她哭,很诧异。凤姐来到贾母处,鸳鸯注意到她眼睛肿,贾母问知为什么老钉着她看,也觑着眼看。凤姐推说眼睛痒,揉肿的,否认哭过。鸳鸯后来听见琥珀说,又从平儿处打听到哭的原委,人散后告诉贾母:“二奶奶还是哭的,……”等等。如果贾母凤姐鸳鸯没有那一段对白,鸳鸯发现实情后就不会去告诉贾母。

    若要鸳鸯言行一致,就没有那段关于眼睛肿的对白,光是琥珀来叫凤姐的时候看见她哭,回去告诉鸳鸯,鸳鸯又从平儿处问知情由,当晚为了别的事去园中传话,就把凤姐受气的事隐隐约约告诉尤李探春等。

    关于眼睛肿的对白,以及鸳鸯把邢夫人羞辱凤姐的事告诉贾母,这两段显然是后加的,虽然使鸳鸯前言不对后语,但是贾母凤姐鸳鸯那一小场戏十分生动,而且透露三人之间的感情。

    所以第七十一回是旧有的,X本改写下半回,上半回庆寿,加元妃赐金寿星等物──原文元妃已死──又用贾珍妾配凤代替贾蓉妻。下半回添写的鸳鸯告知贾母一节,下页就有个“”字(庚本第一七一○页),X本的招牌。

    第七十五回是一七五六年定稿,回前附叶上有日期。第七十四回上半回有两个“”字(第一七六八、一七七五页),此回当是X本添改,漏删回末套语,再不然就是一七五六年又改过,所以恢复了回末套语。

    第五十四回末行的“”字,显然是第五十四、五十五合回在X本分两回的时候,自“旷”改“”。同回又有个“俇”字,是元宵夜宴,三更后挪进暖阁,座中有“贾蓉之妻”(第一二七五页第四行)。

    贾母笑道:“我正想着,虽然这些人取乐,竟没一对双全的,就忘了蓉儿,这可全了。蓉儿就合你媳妇坐在一处,到(倒)也团圆了。因有媳妇回说开戏……”

    ──第一二七五至一二七六页

    贾母不要戏班子演,把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叫了来。文官等先进来见过贾母。

    贾母笑道:“大正月里,你师父也不放你们出来俇俇?”

    ──第一二七六页第七行

    这一段如果是诗联期或诗联期后改写的,所以用“俇”,怎么会不删掉“贾蓉之妻"?只隔几行,而且是书中唯一的一次着重写贾蓉有妻,不光是点名点到她,容易被忽略。此处的“俇”字,只能是“旷”一律改“俇”的时候,抄手改的。

    第五十一至六十回编入一七六○本,保留这十回本原有的封面,只在回目页背面添了三行小字,等于打了个印戳,显然是一个囫囵的十回本收入一七六○本,没有重抄过,也没有校过,所以这十回内独多“贾蓉妻”。这十回内一律改“俇”,不会是一七六○年改的。这十回当是诗联期或诗联期后才收入十回本,在那时候重抄,一律改“俇”。

    X本只改了第五十四、五十五两回之间的分回处,而贾母与梨香院的女孩子们的谈话在第五十四回中部,因此仍旧是“你师父也不放你们出来旷旷?”收入十回本的时候“旷”改“俇”,但是同回回末的一个“旷”字,已经由X本在分回的时候改“”。抄手只知道“旷”改“俇”,以为是另一个“”字,就仍旧照抄。这是此回的“俇”字唯一可能的解释。

    第七十一回也是“俇”、“”各一,原因与第五十四回相同,不过改“俇”更晚些。此回贾母寿筵上传递戏单的贾蓉妻,X本改为贾珍妾配凤,下面一段不需改写,席散王妃游园,就有个“旷”字没改(庚本第一六九四页第一行),此回收入一七六○本,重抄的时候改“俇”。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凡例”。因此写元妃之死这等大事,重心也只在解散梨香院供奉元妃的戏班,一部份小女伶分发各房,正值当家人都到皇陵上去守制,赵姨娘众婆子等乘机生事,与这些小儿女吵闹。第五十八回改掉元妃之死,也只消改写回首一段与遣散戏班一节。回首老太妃丧事,“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书中并没有一个许氏,这里没称她为“贾蓉妻”,光是一个“许”字,大概没引起作者注意,所以没删掉。一两页后遣散戏班一段,稍后有个“俇”字,显然X本只改到解散戏班为止,因此底下有个“旷”字没改成“”,直到收入十回本的时候才改为“俇”。

    当然此回一定有悲恸的文字删去,上一回宝玉生病,本来已经“大好了”,这一回却又“未愈”,总也是因为受打击的缘故。下一回宝玉迎接贾母等回家,见面一定又有一场伤心,需要删掉两句。但是这两回的主题都是婢媪间的“代沟”。

    第六十回赵姨娘向贾环说:“趁着这回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撞尸”是死了亲人近于疯狂的举动,形容贾母王夫人等追悼老太妃,绝对用不上,只能是说元妃丧事中,死者的父母、祖母。“挺床”,在床上挺尸,乍看似乎是指凤姐卧病,咒她死,但是凤姐一同送灵去了,第五十五回的病显已痊愈。“挺床”只能是指元妃,由于“停床易箦”的风俗,人死了从炕上移到床上停放。从这两句对白上看来,第五十八回改掉元妃之死,并没有触及下两回。因此第五十九回也没有改掉贾蓉妻,仍旧有“贾母带着贾蓉妻坐一乘驼轿”。所以第五十九、六十两回都有“俇”字──X本未改的“旷”字,收入十回本的时候改“俇”。

    “”是X本采用的,自“旷”改“俇”的中间阶段,这假设似可成立。

    至于第十回的“”字,这许多五花八门的写法中,只有这“”字与“谐声品字笺”上的“”字有“往”字旁。作者采用了“字笺”上的另一写法“俇”。白文本除了这一次,始终用“旷”。此处尤氏叫贾蓉吩咐总管预备贾敬的寿筵,“你再亲自到西府里去请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和你琏二婶子来。你父亲今日又听见一个好大夫,业已打发人请去了。……”(第二三二页)一七六二下半年改写第十、十一回,补加秦氏病。""字下句就提起冯紫英给介绍的医生,显然这一段是一七六二年添写的,距诗联期(约一七五五年)注“俇”字已经有七八年了,因此对“俇”字的笔划又印象模糊起来,把“字笺”上两种写法合并,成写“”字。

    第十一回贾敬生日,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到东府来。席散,贾珍率领众子侄送出去,说:“二位婶子明日还过来旷旷。……于是都上车去了,贾瑞犹不时拿眼睛觑着凤姐儿。”这一段显然是加秦氏病之前的原文,所以仍旧用“旷”。可见贾敬寿辰凤姐遇贾瑞,是此回原有的,包括那篇秋景赋,不过添写席上问秦氏病情与凤姐宝玉探病。

    第五十一至六十回这十回本原封不动编入一七六○本,不会是太早的本子。但是十回内倒有五回有贾蓉妻,又有书中唯一的一次称都城为长安。从这十回内“”、“俇”的分布上,可以知道自从X本改掉元妃之死,没再改过,显然这十回是保留在X本里面的早本,大体未动。

    这十回只要删掉回目页背面“庚辰秋定本”那三行字,再把“俇”都改回来改成“旷”,就是X本。至于为什么格式与X本头五回不同,我们已经知道回目后批怎样演变为回前另页总批,因为一回本上可以后加附叶,较便。但是为什么书名也不同?这十回本封面与回目页上的书名是“石头记”,X本头五回──即甲戌本头五回──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一向都以为甲戌、己卯、庚辰本的书名都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重”作“不止一次”解,可以包括二、三、四次。所谓“四阅评本”是书贾立的名目。但是庚本回目页分明注重区别评阅次数,四评后书名“石头记”,不再称“重评石头记”。

    后人加的题页不算,书中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标题的有下列三处:茍甲戌本“凡例”、第五、第十三、第二十五回第一页;啕庚本每回回首第一行;咮庚本十六张典型回前附叶,来自X本──第二十一回的那张多年后补抄的不算。

    甲戌本“凡例”与第五回的第一页是四回本X本第一、二两册的封面。甲戌本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都是配合那两册四回本重抄的。这后八回虽然为了编者的便利,改变总批格式,此外都配合头八回,好凑成一个抄本。因此第十三、第二十五回回首仍旧袭用X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至于庚本每回回首的书名,每回第一、二行如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

    第×回

    甲戌本每叶骑缝上的卷数同回数。不论庚本的卷数是否也与回数相同,“卷之”下面应当有数目字,不是连着下一行,“第×回”抬头,因为“卷之第×回”不通。“卷之”下面一定是留着空白,“第×回”也是“第□回”,数目后填,因为回数也许还要改。但是后来“第□回”填上了数目,“卷之”下面的空白不那么明显,就被忽略了。

    庚本只有五回没有“卷之”二字:第七、第十六、第十七、十八合回、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回。

    第十六回内秦钟之死,俞平伯指出全抄本没有遗言,其他各本文字较有情致;有一句都判向小鬼说的话,甲戌本独异,如下:

    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敬着点没错了的。

    庚本作:

    别管他阴也罢,阳也罢,还是把他放回,没有错了的。

    俞氏囿于甲戌本最早的成见,认为是庚本改掉了这句风趣的话,正回楔子里僧道“长谈”的内容庚本完全略去(注二十五)。──把一句短的反而改长了,省不了抄写费,与删节楔子不能相提并论。甲戌本这句只能是作者改写的。秦钟之死显然改过两次,从全抄本改为庚、戚本,再改为甲戌本。

    庚本此回下接第十七、十八合回。第十七、十八合回属于诗联期。此本第七回在诗联期改北方话。没有“卷之”的五回可能在同一时期改写过,发现了这多余的“卷之”二字,所以删了。

    一回本X本有回前附叶的,附叶就是封面,因此上面有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没有回前附叶的,第一页就是封面,所以第一行标写书名。庚本第五十一至六十回是X本,每回第一行都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这十个一回本编入十回本的时候,回首这款式显然未经作者或批者鉴定,否则不会吊着个无意义的“卷之”。这十回本原封不动编入一七六○本,没有重抄。一七六○本其他部份重抄,也仿照X本每回回首第一行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配合原有的十回。一七八○年后编上半部,当然仍旧沿用这款式,配合一七六○本。

    因此庚本每回回首的书名来自X本。其实只有X本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名。X本到了诗联期或诗联期后才收入十回本,这时候即使还没有“四阅评过”,总也进入三评阶段了,不能再用“重评石头记”书名,所以十回本的封面与回目页上书名都是“石头记”。

    显然“重评”是狭义的指“再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适用于甲戌再评本。只有X本用这书名,因此X本就是甲戌再评本──一七五四本。

    确定是一七五四本的最后一回是第七十一回。一七五四本前,最后的一个早本是明义所见“红楼梦”。明义廿首咏红楼梦诗,第十九首是: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顽石已返青埂下,显然全书已完。但是一七五四本并没改完。

    本文根据书中几个俗字的变迁、回前回末一切形式、庚本回目页、“凡例”与他本开端的比较,其他异文与前后不符处,得到以下的结论:

    甲戌再评的一七五四本有六回保存在甲戌本内──第一至五回、第二十五回──又有一个十回本与零星的四回保存在庚本内──第十六、第三十九、第四十回、第五十一至六十回、第七十一回──共二十回。庚本的回前附叶有十六张是一七五四本的。此外还有全抄本第二十五回是一七五四本此回初稿。

    一七五四本废除回末套语,但是只有在这期间改写诸回──尤其是改写近回末部份的时候──才删去“下回分解”,紧接着一七五四本后的一个时期,约在一七五五至五六初,回末改用诗联作结。

    一七五四本大概只有开始有两册四回本,其余都还是一回本,约在一七五○中叶后才收入十回本。

    一七五四本前,书名“红楼梦”,是最后的一个早本,有一百回,已完。确定是一七五四本的最后一回是第七十一回,此本大概还继续改下去,如第七十四回就有一七五四本的标志,但是此后可能又还改过。第七十五回是一七五六年定稿。一七五四本显未改完,此后也一直未完。

    一七五四本较明显的情节上的改动如下:黛玉初来时原是孤儿,改为父亲尚在;紫鹃本与雪雁同是南边带来的,改为贾母的丫头鹦哥,给了黛玉,袭人原是宝玉的丫头,也改为贾母之婢珍珠,给了宝玉;第五十八回改去元妃之死;梦游太虚自第二十五回移到第五回,加上秦氏引梦与警幻“秘授云雨之事”。十二钗册子、曲词都是原有的,因此仍旧预言元春在母家全盛时期死去,托梦父母。

    “初试云雨情”其实附属一七五四本新写的第五回,是梦游太虚的余波,这一段加在第六回回首,过渡到早本三回──第六至八回。这三回收入一七五四本,除了换回目,与第六回回首添了一段,第八回改写过,此外只第六、七两回小改四处。

    庚本、全抄本这三回原是早本,在一七五四年没有及时抽换。约在一七五五至五六初,作者先后在这两个本子上修改这三回的北方话,顺便抽换第六回回首与第八回,但是漏改第六、七两回改写的四处。

    在同一时期,畸笏利用原有的两册四回本一七五四本,抽换第二册后三回,整理重抄,但是并没有采用这三回新改的北方话,也许不知道作者在做这项工作,再不然就是稍后才改北方话。畸笏抽换第六回回首“初试”一节,换上秦氏未进房慰问的今本,但是没想到联带改去第五回回末秦氏进房,因此只有甲戌本第五回与下一回不衔接。

    一七六二年春,作者遵畸笏命删去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但是对于隐去死因的程度,两人的意见仍有出入。甲戌本此回正文与散批、回后批都是删后最初的底本,回前总批却是后加的,在靖本此回之后。靖本此回是第一个有回前总批的删后本。

    下半年作者终于采用畸笏的主张,补写秦氏有病。第十至十一回改写完毕,确定不影响下文,畸笏才令人重抄第十四至十六回──与第九至十二回,不过这一册后来散失了──配合原先那两册四回本,想凑成一个抄本,但是为编集总批的便利起见,改回目后批为回目前总批,又恢复标题诗制度,等著作者一首首补写,但是这已经是曹雪芹在世的最后几个月了。

    一七六七夏以后,可能就是这年下半年,畸笏编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标题诗已经废除,改用回后总批,比回目前总批还更方便,末端开放,誊清后再发现他本批语可以移作总批的,尽可陆续补加。清代刘铨福收藏的甲戌本有八册,共三十二回,也许畸笏编的这一个本子尽于此。

    第十一回后的庚本可能通部都是同一个早本,在改写过程中陆续抽换,分两次编纂。一七六○定本一次收入一七五四本的一个整十回本。作者在世的最后两年改写上半部,因此,卒后又有人抽换改编一七六○本上半部,但是第一册已经散失,生前最后几个月内改写的第十、十一两回遗稿也没有,只有个白文本倒抽换了这两回改稿,因此收编白文本头十一回──己卯本这十一回也是收编一个近白文本──白文本年代晚得多,所以改编一七六○本上半部已经在一七八○中叶或更晚。

    此书原名“石头记”,改名“情僧录”。经过十年五次增删,改名“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点题的一回内有十二钗册子,红楼梦曲子。畸笏坚持用曲名作书名,并代写“凡例”,迳用“红楼梦”为总名。但是作者虽然在楔子里添上两句,将“红楼梦”与“风月宝鉴”并提,仍旧归结到“金陵十二钗”上,表示书名仍是“十二钗”,在一七五四年又照脂砚的建议,恢复原名“石头记”。

    大概自从把旧着“风月宝鉴”的材料搬入“石头记”后,作者的弟弟棠村就主张“石头记”改名“风月宝鉴”,但是始终未被采用。

    一七五四本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书名,甲戌本是用两册一七五四本作基础编起来的,因此袭用这名称。一七六○本与二三十年后改编的上半部,书名都还原为“石头记”。庚本、己卯本所有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字样,都是由于一七六○本囫囵收编一册一七五四本,抄手写了配合原有的这一册,保留下来的一七五四本遗迹。

    注茍:俞平伯着“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后记”,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第三○一至三○二页。

    注啕:吴世昌着“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七十八回本)的构成、年代和评语”,中华文史论丛第六辑,第二一六页。

    注咮:陈毓罴着“红楼梦是怎样开头的?”文史第三辑,第三三四页。

    注哖:同上,第三三八页。

    注咶:甲戌本第二回第二十三页上,夹批。

    注讻:潘重规着“红楼梦脂评中的注释”。

    注哆:同注啕,第二五六页。

    注咠:同上,第二六○、二六一、二六四、二六五页。

    注呰:同注茍,第三一五页。

    注呙:见拙著“初详红楼梦:论全抄本”,明报月刊一九六九年四月,第二十三页。

    注咢:第五十八回,庚本第一三七五页;第六十一回,第一四四三页;第六十三回,第一四九一页。

    注咾:同注啕,第二五七页。

    注呲:甲戌本其他异文:

    第六回:又和他唧唧了一会(第一页下。他本均作“唧咕”)

    银唾沫盒(同页。全抄、戚本作“银唾盒”。庚本作“雕漆痰盒")

    说你们弃厌我们(第十一页下。戚、庚本同。全抄本作“弃嫌”)

    蓉儿回来!(第十三页下。戚本同。庚、全抄本作“蓉哥”)

    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儿[音]他们。(第十四页下。他本均作“空了”(义))

    要说和柔些(第十五页下。南京话。他本均作“和软”)

    第七回:

    站立台矶上(第一页。南京话。戚本作“台矶石”。庚本作“站在台阶坡上”,全抄本作“台阶坡儿”。第六回“上了正房台矶”──第九页──各本同,可见起初都是“台矶”)

    较宝玉略瘦巧些(第十页下。南京话。他本均无“巧”字)

    酒(第十四页。戚本同,全抄、庚本作“吃酒”。同庚本第六十五回第一五五八页“你撞丧[搡)那黄汤罢,撞丧醉了……”)

    你们这把子的杂种忘八羔子们(第十四页下。戚本同。庚本作“这一起”,全抄本作“这一起子”。结拜弟兄通称“拜把子”,来自苏北方言“这把子”,指“这一帮”。)

    第八回:

    轻狂(第八页下。戚本同。南京话。全抄、庚本作“狂”)

    注哞:同注呙。

    注咰:俞平伯着“谈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第四二五页。

    注垵:同上,第四二三页。

    注垞:同注呙,第二十二页。

    注垟:同注咰,第四二三页。

    注垤:同注啕,第二二五页;第二七六页,注二十六。

    注垌:同上,第二三二至二三三页。

    注垗:甲戌本第十四回总批:“路谒北静王是宝玉正文。”同庚本第三○四页批北静王问“那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之正人。作者良苦。壬午春,畸笏。”

    注垝:周汝昌着“红楼梦版本的新发现”,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香港大公报。

    注垛:甲戌本第二十六回总批:“前回倪二紫英湘莲玉菡四样侠文,皆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同庚本第六○三页眉批:“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丁亥夏,畸笏叟。”;同页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注垔:同注呙,第二十四页。

    注垘:同注垵,第四○一页。同注茍,第三二三至三二四页。

  如果觉得红楼梦魇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张爱玲小说全集赤地之恋半生缘秧歌怨女红楼梦魇都市的人生张爱玲散文,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