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凤今作品一品仵作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他们皆是爽直的汉子,有话憋着不痛快,宁愿挨军棍也要说出来,因嘴上没轻没重,议论朝事时常太过,大将军没少罚他们军棍,时日久了,一吐为快之后,不必大将军开口,他们便自觉地领军棍去了。只是谁也不是铁打的身子,这军棍能少挨一下是一下,他们也知道大将军舍不得重罚,因此几回之后便生了油滑之心,试着讨价还价。

“得得得,末将去领军棍,您说领多少?”

“屡惩不改,杖毙吧!”

“啊?那还不如杀头呢,好歹腰和屁股是全的,到了阴曹地府也好娶个媳妇,生个小鬼儿不是?”

“…”

“哎,大将军,您还没说这军法咋领呢。”

“滚吧你们!”

卢景山和侯天等人抬起头来,望着那已被热泪糊住了的人影,那人影看似决绝,风里却似乎又添了几分咸湿之气。

“大将军…”这一声的艰难犹如钝刀割喉,几个西北汉子重重磕了个头,这是临别前最后一拜,也是一生中最后一拜。

步惜欢轻轻抬了抬手,无声示意——出城!

御林军拾刀上马,潮水般后退,安静而有序。

方才两军交战,战马有所死伤,御马受惊,混乱之中不知跑去了何处,李朝荣将他的战马牵来步惜欢身边,步惜欢刚要上马,忽闻一声长嘶!

嘶声如雷,惊破了城门口的沉寂,万军回首抬头之时已闻马蹄声,只见内城火势未休,彤彤火光映红了马鬃,那骏马似从火海中来,雪鬃飞舞如狂,初闻嘶声时尚在长街尽处,待万军定睛之时已能望其身形!

好快!

万军屏息,唯有步惜欢一笑,长掠而去,“来得真是时候!”

见男子纵身而来,那神驹竟不停蹄,待步惜欢稳稳坐在马背上,一人一马已从西北精骑一侧驰过,一阵风似的到了城门口,御林军紧急让路,谁也没看清那一人一马出城的身影,只隐约听见一句低语,柔胜江南烟雨,怀尽一生挚情。

“她不见了,我们去寻她可好?”

那声音随风传进城中,元修始终没有回头,听着人潮退去,愈渐远离,巍巍皇城只剩下狼烟火海,身后空荡荡的,仿佛忽然只余风声。那风声吹得人脊背生寒,五脏皆空,仿佛一把刀子,穿胸刺骨,不见伤痕,却鲜血淋漓。

铿锵一声,长弓落地,碎作两截,元修一口血喷出,踉跄而倒。

“大将军!”孟三眼疾手快,趁着亲卫们将人扶住时,赶忙从身上摸出药来。大将军今日在城门下便受了内伤,刚刚与圣上交手,分神救老将军,虽早用内力护住了五脏经脉,但心脉留有痼疾,恐怕还是受了内伤,撑到现在,实属强撑了。

孟三将药倒出便想服侍元修服下,元修却拂袖一扫,药瓶滚出之际,他忽然纵身上马,战马原地一踏,药瓶生生碎于马蹄之下,元修看也没看一眼便策马而去。

此药出自巫瑾之手,元修不肯用也不奇怪,但孟三仍然心疼得想骂娘,见元修往内城去了,赶忙上马率亲卫军急追而去。

但没追多久便看见元修勒马停了下来,前方赶来数百残兵,押着一名身中箭伤的女子。

女子受了腿伤,被禁卫军一路拖行,已然浑身是血,奄奄一息。

率数百残军跪地请罪之人是个年轻的小将,元修坐在马上,目光刚落在姚蕙青身上,那小将便能会意,忙命人将姚蕙青架住,将她的脸抬了起来。

血月当空,长风寒煞,男子两袖翻卷着向天泼去,劈风斩月一般,眉宇间英气如旧,却比旧日煞人。许多年后,再想起这夜,她只模糊地记得他居高临下的冷淡目光,深潭般波澜不兴的眼眸,和一句凉薄的话语。

“关起来。”

“是!”那小将道声遵令,见元修策马离去,缓缓松了口气。

看来,命是保住了…

这时,却听一道命令随着远去的马蹄声传来,“传文武百官进宫,命西北军驻军将领赵良义、骁骑营诸将同西北军旧部进城!你也一起来。”

那小将愣了半晌才听出“你”指的是何人,不由抬头望向元修策马离去的背影,眼底迸出狂喜之情。

“是!”

风起城下,火势未休,盛京的夜还长…

*

大兴元隆二十年,三月三十日。

晨时,江北水师观兵大典,水师都督忽被道破女子身份,辽帝当众求娶,元隆帝军前立后,二帝相争,举朝震惊。

午时,元谦谋反,元隆帝夺宫,辽帝趁乱劫后出城,不知去向。

是夜,元修谋反,大火焚城,元隆帝弃半壁江山而去,留下了墙塌半壁的皇城。

盛京皇城,城墙高三丈,自高祖皇帝建都之后,屹立六百年不倒,这夜却被三箭震塌了半壁,那漫天大火和墙塌之声犹如天火春雷,在天亮之后惊了天下。

许多年后,当城墙再起,天下人仍能从那烧黑的青瓦上找到几许惨烈的痕迹,却不知观音庙下还埋着一道墙,血肉为砖,英骨为瓦,不见天日,不入青史,永不被世人所知…

------题外话------

出城这段已经补全,送八千,不是愚人节的玩笑,O(∩_∩)O

今天禁止调戏,所有言论,所有行为,一律不信。

表白的请带花,拍砖的请带砖,请我吃饭的请人到卡到!

第二百七十一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

夤夜更深,马踏山河的声势惊醒了山林深处的夜鸦,黑羽成片惊起又落,官道上的火光一路向南,漫过一山又一山,沙尘十里不绝,寒露凝湿了衣甲,御林军紧紧盯住前方,目光一刻不移。

前方,那身影似一抹乘云而去的流霞,夜风送来黄尘一匹,流霞便远去一分,仿佛将要没入寂暗中,再难追寻。

李朝荣满眼忧色,却没出言喊住那人。

这三千御林军皆是追随陛下多年的死士,若非都督被劫,今日大业必成!弃江山而去,陛下对将士们想必是心中有愧的,不然不会宁肯苦等也要带上恒王和将士们的家眷同行。不将一个亲族留给元党,又有华老将军和季小公爷在手,才可保全将士们在南下途中的安危。而此时,将士们的安危已有所倚仗,却离都督失踪已过半日。

陛下一向隐忍自持,成败不惊,还以为这世间无事能惊着他,却终究有事惊了他。

李朝荣无声一叹,一夹马腹,奋力紧随,心中却知天下无马能追得上卿卿的脚程,转过前头的弯道,恐怕就见不到步惜欢的身形了。但叹声未尽,忽听前头一声长嘶!

步惜欢勒马,马蹄扬起,重重一落,踏得沙飞石走,扬尘萧萧。待扬尘散远,才看见马前三丈外跪着个人。

月影!

“如何?”步惜欢勒马便问。

“回主子,刚刚收到月杀的传信,大辽和亲使臣已携通关文书率王军进入越州地界,但辽帝不在其中!月杀原路折回,在官道西边岔路处发现了可疑,月杀追了进去,在翠屏山里发现了此物!”月影取出一物呈过头顶。

步惜欢抬袖一拂,月影手中之物便乘风自来。李朝荣赶了过来,手里举着火把,火光将男子的掌心照得雪亮,也刹那间将男子的侧颜照得苍白如雪。

步惜欢身子一晃,险些坠马,惊得神驹低嘶一声,嘶声未落,一只手便抚上了它的雪鬃。那手清俊明润,若暖玉之上覆着寒霜,霜寒九重,雪色不及。

李朝荣看着步惜欢收紧的掌心,眼底涌起惊意。

那是一块碎锦,上头血迹斑斑,与都督的将袍料子颇为相似,应是从衣袍上撕下来的!

呼延昊觊觎都督已久,都督又是个刚烈的性子,莫非…

“陛下…”李朝荣没敢将猜测之言说出口,只怕如若都督有何不幸,对陛下来说将是难以承受之痛。

步惜欢垂袖遮了掌中碎锦,夜风卷打着残袖,袖色殷红,犹如泼血。

大军涌至,众将纷纷勒马停蹄,步惜欢忽然纵身而起,长掠而去,向着翠屏山的方向!

“陛下!”见鬼影紧随而去,李朝荣却不能抛下大军,只能与军民一同抬首远眺。

只见林海深深,星河无边,男子在漫漫火光难以触及的云巅深处,一块染血的碎锦随风送来,飘过李朝荣身边,稳稳地落在了韩其初掌心。

韩其初同低头时,听那声音从遥远的林海中传来,无比清晰。

“急行军!麦山!”

*

“你怎知她在麦山?”

这时候,翠屏山里,林深草高,星光细碎,两道青影拨草奔行,犹如蛇影。

乌雅阿吉紧随月杀,怎么也想不通。

“那碎锦上画着一口血棺。”月杀脚步不停,语气冷淡。

“小爷眼没瞎。”乌雅阿吉嗤了一声。

“那你就该看见那棺盖是开着的。”月杀咬牙道,只觉得头针刺般的疼,“画外音应是‘开棺’!此地是翠屏山,南边就是麦山。她曾在麦山上开棺验尸过,验的是十余年前给勒丹大王子医治牙疾的郑郎中。郑家就在麦山下的村子里,郑郎中的长子郑当归承习家学,是附近有名的游医。呼延昊对她势在必得,她逃出之后必不敢摸近官道,且她既然留下这幅血图,十有*是受了伤,那郑家岂非最好的藏身之地?”

乌雅阿吉半天没出声,之后啧了两声,调侃道:“看不出来,越队长还有断案之才。”

“你的话太多了!”

“…”

这是那女人的断案之风,他跟在她身边久了,耳濡目染罢了。其实今夜发现那块碎锦实在是幸运,这时节春树刚发新芽,翠屏山里虽然林深草密,但老树枝头并不茂密,他们发现呼延昊不在辽军之中后便原路折回,一路以轻功高行,这才发现了挂在枝头的碎锦。

她势单力孤,要逃定会选在夜里,此时已是深夜,碎锦上的血迹已干,已难推测挂了多久,因此他不敢断定她此时身在何方,有没有再次落入呼延昊之手,只能向南去,沿路寻人。

她将碎锦挂来翠屏山里时身后定有追兵,因此必不敢在此久留,没有时间入林太深。给主子传信之后,他便沿着那棵挂着碎锦的老树向南急赶,算算时辰,应该就快出林子了!

月杀心急如焚,步速飞快。

乌雅阿吉紧随在后,磨牙霍霍,“不是小爷聒噪,有人撑得到现在?好心没好报!”

他身中两箭,箭伤折腾了一路,根本就没法愈合,要没个人闲聊,神仙也撑不到此时!

话音刚落,月杀忽然停了下来!

清风拂面,送来几声犬吠,乌雅阿吉拨开老枝,见两人已在翠屏山下,星河悬空,点亮了夜色里的远村,一间老院子孤零零地坐落在山下与小村之间,院前挂了盏白灯笼。

——义庄。

*

义庄里,房门关着,烛火已熄,堂屋里却有人声。

“小人不敢欺瞒大汗,这、这附近的庄子里真没有郎中!”那声音听起来是位老汉,正是义庄的守门人。

守门人开门之后便被辽兵绑在堂屋帘后,将暮青与呼延昊的言语悉数听入了耳中,得知二人身份惊惧难安,心中暗道老命休矣,不知求菩萨告祖宗的念了多少保佑之词,只求贵人只管机锋相对,忘了他这帘后之人。没想到暮青竟带着呼延查烈出逃,辽兵追出去不久,便有人将他从帘后拎了出来。

堂屋的地上一片狼藉,一件大氅被翻倒的炭盆子扣住,火烧水泼之下已失了华贵模样。屋前地上横着两具死尸,新血味儿直冲口鼻。老汉跪在地上,抖如风中落叶,头都不敢抬,只听见一个辽兵操着满口胡腔的大兴话命他去附近的村子里带郎中来。

可离此最近的庄子里没郎中。

“要想找郎中,得翻过南边的麦山去,山下有一村,村中有户人家姓郑,祖上在盛京城里是开大药铺的,还曾出过御医。大汗要寻郎中,只能翻山去请,小的认得路,可为大汗将人请来,只是…需些时辰。”老汉不敢抬头,心慌得厉害。郑郎中是游医,平日里走村串户替人诊病,时有宿在外村的情形,有时夜里虽在家中,遇到急患的家眷来请,也会连夜出诊,因此眼下虽是半夜了,郑郎中还真不一定在家中。但这话他偷偷咽下了,带个路去碰碰运气,他兴许还能活,不然,胡人要是觉得他毫无用处,门口恐怕立马就会添一具新尸。

可弯刀还是架上了他的脖子。

“你在耍花样!”那胡人胡腔甚浓,说话瓮声瓮气,似闷罐子,手里的刀却锋利得很。

老汉只觉得后颈子哧溜一热,随即裤裆也跟着一热,连哭带喊,“小人没、没耍花样,句句是实!胡胡胡、胡爷饶命,杀了小的,您虽可再绑人来问,可、可也耽误时辰不是?”

“你们大兴地大人多,怎么郎中比我们草原上还少!”

“胡爷英明!这十里八乡原先是有别的郎中,可架不住郑郎中祖上出过御医,给先帝和后宫贵人们请脉问诊过,村民们都想沾郑家的福气,又见郑郎中医者仁心,谁家有急患,夜里翻山去请,他从不恼,诊金也实惠,因此这十里八乡的百姓就只认郑郎中了,别的郎中只能去远些的村庄里行医问诊…当、当然了,那些郎中里有些跑江湖的,起初见郑郎中文弱,想行凶耍横,后来被村民合起伙儿来拿锄耙棍棒给打跑了,这才安生了些年。胡爷,小人说得都是实话,不敢有半句欺瞒!”

老汉口齿不清,胡人只听了个半懂,抬头看向呼延昊。

黑暗里,男子只显出一道英挺的轮廓,细碎的星光洒在旧棺上,让人想起大漠沙如雪,孤狼啸关山。

“大汗,要不要阿克吉把人绑来?”那胡人虎背熊腰一脸凶蛮相,音调却压低了些,一副臣服恭谨之态。

这老汉的胆量还不如草原上的猪羊,他的话应该可信。只是大汗的伤不轻,需尽早医治,翻山把那郎中绑来,一来一去天都要亮了,万一惊动了人暴露了行踪,那对大汗来说就不利了。

但这得大汗来定夺,他不敢做主。

老汉一听,心道有活路,忙道:“小人可以带路,大汗有所不知,小人和郑家有些渊源,郑郎中他爹是药铺的掌柜,十几年前外出给人医治牙疾,不知怎的就被歹人给害死了,人从井里捞上来时都泡烂了,衙门里无人肯近身,还是小人把尸体给收殓入棺运来义庄的,郑郎中念小人的情,这些年待小人还算有礼,说来也是相熟之人了,小人定可为大汗将人请来。”

性命要紧,哪管交情不交情,老汉只管游说请命,却听见衣袂扫出凌风之声,脚步声从棺前传来,一步一碾,炭碎如骨断,踏水似蹚血,华靴入得眼帘,宝光幽寒,冥石不及。

“你说十几年前,药铺牙医,死在井里?”那声音冷似朔风,一字一字如刮人之骨,令人不寒而栗。

“是、是!”老汉抖如筛糠,连声道。

“可曾开过棺?”

“开过!开过!就是这两年的事儿,是那位名满京城的英睿都督开的棺!”老汉并不知暮青便是英睿,只听见有人一笑,听似开怀,却含森凉。

呼延昊大步出屋,行至院中,目望麦山。

“带路!”

第二百七十二章 人命无贵贱

麦山,郑家庄。

庄南一间老院子里飘出一股子药香,东屋榻前,一个妇人忧心忡忡地望向门口。

榻前拢着素帘,翠青之色衬得榻上的少女面黄清瘦,那静卧之态却如青竹迎风,病中不减凌霜之姿,纵是素裳在身,眉眼间的清冷亦如刀剑,锋芒自生,令人生畏。

妇人不敢久睇,目光转而落在榻脚处堆着的战袍上,战袍残破,血迹已干,却依旧可闻腥伐之气。

一个孩童坐在榻脚,守着那身换下的血袍,也守着榻上之人。男孩只有五六岁,身穿胡袍,外裹华氅,手里握着把精雕细嵌的弯刀。

胡人的孩子…

那孩子手中的刀未出鞘,视线却一刻不离人,眼神让人想起山里的狼。

妇人想起自家那无缘谋面的公公死在胡人手里,今夜家中竟收留了个胡人的孩子,不由怔怔出神。

“咳!”

屏风外传来一声低咳,妇人吓了一跳,转身时腰身微显,瞧那圆隆之态竟是已有孕在身。

郑当归端着药碗在屏风外,见妻子出来,低声道:“药已放温了,都督…姑娘可睡了?”

“睡了。”苏氏接过药碗,朝屏风内看了一眼,将那药碗放去桌上,低声唤了句夫君便引着郑当归往屋外去。

郑当归见妻子满面忧容,心知所为何事,到了院子里便安抚道:“家中有娘和为夫在,你莫担忧。”

“可妾身瞧着这姑娘的姿容非凡,非寻常人家的女子能有。”

“正因如此,她的话才有几分可信。”若是寻常女子,怎敢漠视礼法,从军入朝,行天下女子不敢行之事?再说,那三品将袍、都督府的腰牌和水师的兵符都是货真价实的,若屋里之人不是英睿都督,她又怎能有本事窃得这些军机要物,又怎能详述那日开棺之事?

“夫君若信,可有想过…”苏氏欲言又止,回头瞥了眼屋里,挣扎权衡之后终是压低声音说道,“女子为官乃是死罪,收留要犯,罪当连坐!”

妇人之声甚低,却如闷雷,伴着春夜寒风,吹得人心头发凉。

郑当归看向苏氏,看得苏氏面红耳赤羞于迎视,但当她低头看见隆起的肚腹,不得不将愧意深埋心底,“公公过世的早,婆母含辛茹苦抚养二子成人,如今夫君和小叔皆已成家,夫君有良医之名在外,小叔寒窗苦读多年,等着夫君使些银钱令他拜入京中名士门下谋个官职光宗耀祖。前程名利虽可舍弃,一家老小的性命如何能舍?婆母年事已高,一双儿女仍幼,且妾身腹中尚有未出世的孩儿…夫君,都督有恩于我们郑家,难道我们郑家就该拿一家老小的性命去还?”

郑当归一时无言,苏氏看出他有所触动,又低声道:“再说,夫君也瞧见了,这姑娘身边带着的孩子并非大兴人,若她真是都督,理应视胡人为仇敌,为何会将胡人的孩子带在身边?公公可是死在胡人手里的!”

苏氏之言皆在理上,郑当归心生矛盾,一时难做决定,只道:“且让姑娘将药服了吧,待她醒来再问就是。”

“夫君!这姑娘更衣之时,妾身见她身上遍布瘀伤,回想那身战袍破烂不堪,猜想她必是遭人追捕,一路逃来我们家的。谁知追捕她的是些什么人?若是官府的人,今夜搜到村中来可如何是好?此事拖不得,当早做决定!”

苏氏苦言相劝,话音刚落,房门吱呀一声开了。

“我倒盼着官府兵至,可惜今夜若有人来,多半会是辽兵。”门声幽长,一道清音似断弦之声,刺破了静夜春风。

郑当归和苏氏双双惊住,见暮青一身素裳迎风立在门口,青瓦遮了细碎的星光,却遮不住少女星子般明澈的目光。那目光清可见底,莫说睡意,就连病中虚态也无,纵然伤病缠身,也丝毫不减锋芒。

苏氏难掩慌色,不知暮青听见了多少,是刚睡醒还是根本就没睡,只见那胡人孩子伴在暮青身旁,手里握着弯刀,那寒光一眼望去似摘了九天银钩在手,直叫人不寒而栗。

“出了何事?”这时,一个妇人听见院子里有人声,走出主屋来看,见到呼延查烈手里的弯刀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觉得一品仵作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凤今小说全集一品仵作重生之天才神棍,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