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大唐第一公主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心里暗暗道,反正她私库里的那些金银财宝全是阿父、阿娘赏的,阿娘挑走几样,不过是换个地方藏宝而已,随便拿吧!

裴英娘帮李旦系五彩丝时,发现他掌心有道明显的疤痕,伤口锐利,看形状,显然是利器所伤。

她愣了一下。

李治和李弘、李贤、李显几人谈笑风生,没有注意到她的迟疑,武皇后似乎察觉到什么,细长眼睛微微眯起,淡淡扫她一眼。

裴英娘垂下头,飞快抽出丝帕,盖在李旦的手上,挡住伤口。

她面不改色,仔细缠好丝线,打了个简单的结,浅笑道:“愿阿兄绿琪千岁树,寿比泰山松。”

这是把李旦当成老寿星打趣了,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念他的诗不会太超前。

李旦唇角微微勾起,轻轻拍一下裴英娘,不动声色间,自然而然收起受伤的手。

武皇后审视的目光移开了。

出了含凉殿,李旦轻声说:“围猎的时候不小心划伤的。”

没头没尾的一句解释。

裴英娘听懂了,点点头,担忧道:“阿兄还是当心些好,别碰生水,忌讳生冷的吃食……”

她絮絮叨叨说了许多嘱咐,李旦耐心听她啰嗦完,“相王府的池子修好了,想不想去看看?”

裴英娘点点头,问出一个盘亘在心头已久的疑问,“阿兄食邑多少户?”

李旦望着太子李弘离去的背影,有点心不在焉,随口道:“一万。”

裴英娘咋舌,几百户就够一个公主吃穿不愁享乐一生了,亲王竟然是食邑一万户!

“阿兄。”她咽了口口水,目光崇敬,“你好有钱。”

作者有话要说:

端五不是错别字哈~以前是这么叫的,那时候端五应该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也不是标配。五毒到底是哪五毒各地有些不一样,基本都有蛇、蝎、蜈蚣,其他两样有的地方是蜘蛛、青蛙,有的是蜥蜴,蟾蜍,壁虎什么的。

兴庆坊原名隆庆坊,是李隆基和其他藩王年轻时候集体住过的地方,后来为了避讳,才改成兴庆坊。李隆基即位以后,迁走其他藩王,扩建成兴庆宫。之前出现一次忘了改成隆庆坊,后面会改过来。隆庆池据说是武则天当政期间形成的,文里提前了。

唐朝封爵有食邑,但是一般是虚封,听起来风光,只有加实封的才真有钱拿。实封几百几千户的意思就是那一块儿地的税收朝廷替你收,然后供给你一个人花,还旱涝保收,如果当年饥荒大难啥的收不到钱,朝廷会自动把税收给你补上。

亲王食邑万户,但是实封绝对没那么多,文里是十七想多了。

也有人说实封的意思是可以世袭的部分有这么多,虚封是只赐给本人享用的,个人不大赞同这一点,文里就没采用这个说法。

前面忘了说,很多成语典故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故事,比如不情之请、今非昔比之类的成语唐朝好像是没有的,当时的人不可能说出这几个词,“您”这个称呼那时候也没有,但是写文的时候真的照史实来那得专家的水平才行……文里就全部放飞~\(≧▽≦)/~啦啦啦

另外说李白走权贵路线不是黑他啊,梅子很崇拜李白的,李白大大这人呢,自信心爆棚,早期通过推荐和名门联姻,提高自身的阶级地位,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绝对不是那种餐风饮露、不食烟火的淡泊性子,李白大大的理想是寻得一个明君,做一个千古名臣,然后事实证明李白大大的诗写得非常好,政治才能方面还是欠缺了一点……

第70章

醴泉坊。

穿窄袖衫、梳单髻的使女在廊檐下晾晒衣裳, 隔着一片平滑如镜、菡萏丛生的池塘, 几名裹幞头, 着宽袖袍服的青年男子抱着、捧着、托着、顶着一摞摞书卷,七手八脚, 忙着晒书。

阿福进院子的时候,看到院中的山石上, 栏杆上, 花池子里,连美人蕉丛上面都铺满书卷, 摇头失笑, “何须劳烦几位郎君自己动手?仆这就命府中家奴前来伺候。”

一个正弯腰展开一叠书卷的男子抬起头,咧嘴一笑, 露出一口雪亮白牙,憨憨道:“来京兆府的路上碰上梅雨天,箱子里的书卷都发霉了,难得晴日,我们借着曝书, 正好松动松动筋骨, 不必麻烦府上的女婢了。”

阿福不管卢雪照说的是不是客气话,侧头吩咐使女去叫人来帮忙。交待完,顺手接过卢雪照书童怀里的一卷书, 铺在庭中石桌上,笑眯眯道:“诸位郎君可是公主的贵客,仆若是真依了诸位郎君, 难以向公主交差。”

几名男子闻言,纷纷放下手上忙着的事儿,再三谢过永安公主的款待,和阿福一起彼此互相吹捧一番,接着忙活。

不一会儿,使女们应召前来,府中使女虽然不认字,但自有一套收拾清理书目的标记方法,有条不紊地忙前忙后,很快把男子们的几口大书箱搬空了。

亭子里已经备好消暑的茶食、凉茶。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酥山,但灵沙臛、甜瓜、冰碗应有具有,其中有一种晶莹剔透、水晶琉璃状的茶食,凝成花朵的形状,盛在碗里,仿佛鲜花怒放,花蕊一抹玲珑可爱的嫩黄,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碗底描绘的卷草纹花样,看似温润透明,吃进肚里,凉爽滑嫩,清凉可口,不见凉气逸出,却比雪水还甘冽冰凉,中间夹有酸甜的果肉,其细嫩精致处,就是最上等的仙家醍醐,也不过如此了。

几位落魄学子虽然出身寒微,但南来北往,结交了不少仁人志士,见识并不浅薄,生平从未吃到过这样的茶食,忍不住感慨,不愧是永安公主的府邸,随随便便拿来待客的茶食,都如此不凡!

卢雪照放下匙子,拍案赞道:“如冰似雪,酸甜适口,不知此物有什么讲究?”

阿福淡淡一笑,“此物名为六月雪,乃我等奉公主之命,从诸羁縻州寻访所得。如今正是盛暑,府中常备六月雪,每天清晨卯时灶间厨娘在廊下调煮此物,郎君可前去一观。”

卢雪照挑眉,和阿福约好明天去灶房一游,其他人也忍不住好奇,决定一起去看个究竟。他们能从南方一路游历至天子脚下,还大咧咧主动投效权贵,都是狂放不羁之人,没有什么“君子远庖厨”之类的忌讳,谈笑之间,嘻嘻哈哈定下时间。

阿福看快到午时了,怕耽搁太久,回头示意婢女抬着一张大托盘进亭子,笑着道:“公主命人从宫里送出来的角黍,咸、甜二味皆有,不知合不合郎君们的口味。”

托盘里角黍摞角黍,垒得小山包一般。

卢雪照等人连忙起身,拜谢不迭。

应付完诸位学子,阿福抹去额角汗珠,顶着火球一样熊熊燃烧的烈日,拐进隔壁侧院。

侧院正厅,一个清瘦的少年跪坐在屋檐下,正埋头书写着什么。日光斜斜照进前廊,细尘浮动,他在明亮的光线和繁杂的蝉鸣声中专心运笔,眉头紧皱,双唇轻抿,脸颊边的刀疤看上去没有那么狰狞,眼神比平时柔和许多。

像狂风暴雨忽然化作绵绵春雨,温存轻柔。

阿福往前走了几步,脚下不知踩到什么东西,低头一看,砖地上一堆揉得皱巴巴的纸团,都是少年写废的纸卷。

他冷哼一声,抬脚走到少年跟前,“上好的青纸,一张六文钱,你已经浪费多少张了?这个月的工钱还剩多少?”

家奴为主人效力,没有工钱一说。公主命人造册,记录下府中所有奴仆的名姓籍贯,除去办差的赏钱不算,还按月发放工钱给他们,阿福已经攒下不少了。他私底下偷偷估算了一下,蔡四郎心黑手狠,办起差事来跟不要命似的,赏钱自然也就丰厚,加上工钱,一个月少说能有几万钱。不过他存不住钱,一有钱就托人送回南边给蔡氏花用,看他平时总穿那几套衣裳,房里没有添新的物件,从来不去东西市花天酒地,也没和府中的使女勾搭,手头的银钱应该不多。

蔡四郎恍若未闻,神情专注。徐徐写好回信,搁下笔,举着信纸仔仔细细检查几遍,浓眉微皱,似乎有一处不满意的地方。

阿福啧啧道:“你要是真嫌自己的字丢人,让我来写啊!我可是你的老师,我的字比你这个徒弟的字写得好多了!”

蔡四郎把信纸揉成一团,掷到阿福脚下,一字一句道:“公主的信是写给我的,回信得由我来写。”

阿福撇撇嘴,“公主的信有注明是写给你蔡四的吗?分明是你强行把信抢走的……”

蔡四郎不语,抬头冷冷地扫阿福一眼。

狼崽子一样冷漠阴狠的目光让阿福心底不由发寒。想起蔡四下令将山寨的寨门堵起来,把寨里来不及逃生的山匪和他们的家人活活烧死时的狠辣,他颤了两下,搓搓手,强笑道:“算了,不跟你抢。”

蔡四郎重新铺纸,深吸一口气,像完成一样神圣的使命一样,全神贯注,重新把在心头打了无数遍草稿的回信化成文字,写在青纸上。

等他终于挑好一张写得最满意的,阿福已经躺在栏杆前打了个瞌睡。听到纸张摩擦声,他揉揉眼睛,一边伸懒腰,一边道,“裴拾遗一天三回在府门前晃悠,要不要和公主说一声?”

蔡四清秀的脸上罕见地露出犹豫的表情,他很想把裴拾遗痛揍一顿,打回金城坊去,但是裴拾遗毕竟是公主的生父……

有些人不配为人父,比如裴拾遗,比如他的阿耶。

“我会在信上禀报的,先不管他。”

他揉乱刚刚选好的回信,重新蘸墨,预备再重写一张。

阿福目瞪口呆,他光是在一边旁观,都快要被折磨疯了,蔡四郎竟然这么有毅力,还打算继续重写!

他剿匪的时候怎么没有这样的耐心?手起刀落,一刀一个,根本不和那些山匪废话。

阿福摇摇头,蹑手蹑脚离开侧院,再看下去,他肯定会忍不住冲到蔡四郎面前掀桌的。

蝉声一浪盖过一浪,吵得人心烦意乱。

蔡四郎却心平气和,一笔一划,小心翼翼把歪扭的字拗得整齐美观一点。

公主的外祖父是大书法家,公主的兄长相王能写一笔好字,公主自己也从小练字,他得把回信写得漂亮一点,不能污了公主的眼睛。

“啪”的一声,他再次揉乱纸张。

三天后,蓬莱宫,东阁,书室。

裴英娘看完蔡四郎的信,耳边听到窸窸窣窣的声响,抬起头,庭院里烟雨朦胧,雨丝已经落了好一会儿了。

太湖石静静矗立在斜风细雨中,院中草木葳蕤,芭蕉阔大肥厚的叶片被雨珠冲刷得晶亮玉润。

芭蕉是秋葵养活的,之前其他花匠试着在东阁种过芭蕉,勉强成功保住几株,但无一例外全都蔫头耷脑的没精神。不知秋葵用了什么法子,把芭蕉伺候得蓊郁泼辣,长势喜人,叶子绿油油的,仿佛随时要从叶尖淌下几滴绿蜡,像抹了一层玉膏。

忍冬和半夏在廊檐下擦头发,她们刚才在偏殿的园子里摘凤仙花,预备捣成花泥给裴英娘染指甲,冒雨跑回东阁,头发湿漉漉的黏在脸颊上。

秋葵头顶一张硕大的荷叶,小跑进回廊,“公主,相王来了。”

裴英娘把信纸收进书匣,盖一层刺绣飞禽虫兽纹巾帕挡住机关,起身相迎。

李旦今天带她和李令月去隆庆坊。

他出门的时候没有落雨,身边的人一时疏忽,没带雨具。他一路沐浴着雨丝走来,一身湿气,锦袍肩头有淋湿的痕迹。

裴英娘示意忍冬去准备姜汤,“多搁些姜,浓浓熬一罐,不要搁蜜饯。”

回头看李旦,“阿姊呢?”

说好一起去相王府寻宝的。

“母亲今天礼佛,她陪母亲去西内苑了。”李旦顺着回廊走到书室前,没有进去,矮身坐在半卷的珠帘下,接过裴英娘递到手边的热手巾,擦干手,“落雨了,还想不想出宫?”

裴英娘抬头看一眼天空,云层翻卷,天光明亮,这场雨是急雨,不会持续很久,而且雨势也不大,“就今天吧,我想顺路去一趟东市。”

姜汤煮好了,盛在银碗里呈上来,光闻着味道就让人眉头直皱。

裴英娘试了试碗口的温度,把银碗推向李旦,“阿兄先把这个喝了吧。”

李旦笑了笑,端起银碗,一口饮尽。

姜汤辛辣,他一气喝完,额间隐隐冒汗。

裴英娘盯着李旦的手看,如果不是前几天看到他掌心有伤口,她现在根本看不出他的异常来,那道伤口很深,刚受伤的时候肯定血肉模糊,也不知养好了没有。

看他端碗的姿势,好像已经愈合了。

也有可能还血淋淋的皮开肉绽,李旦向来喜欢隐忍,身上有伤,也不会露出什么痛苦的表情。

李旦放下银碗,“你先出宫,我去含凉殿见阿父,在宫门口等着我。”

裴英娘答应一声。李旦和李治近来不知又闹了什么别扭,父子相见时总是剑拔弩张的,她本来想帮着缓和一下他们的关系,李旦却隐隐有抗拒之意,她怕自己好心办坏事,暂时不敢多管。

出宫门的时候,雨刚好停了。

宫人牵挽着卷棚车,套上壮牛,刚走没几步,只听马蹄震响如雷,水花四溅,南边迎面有几骑快马飞驰而来,马上之人皆着圆领缺胯袍,腰配横刀,脚踏皂靴,腿边垂着箭囊,箭囊里插满箭矢。

半夏在车窗外道,“公主,是执失将军和秦校尉他们。”

裴英娘掀开软帘,远远看到执失云渐策马狂奔的身影,快到宫门了他还不放慢速度,不用猜,肯定是有紧急军务禀报。

两边人马在窄小的过道前相遇。

裴英娘让杨知恩退避到墙角下,“国事为重,请执失将军先行。”

扈从们领命,护着卷棚车后退。

执失云渐从卷棚车旁驰过时,目光轻轻扫了一下守在卷棚车外的杨知恩。

秦岩在他身后道:“那是相王的户奴,不晓得车里的女眷是谁?难得碰到一个肯主动为我们让路的贵主。”

执失云渐轻吁一声,勒紧缰绳,翻身下马。

秦岩吓了一跳,差点惊马,看他径直走向卷棚车,忙也扯着缰绳停下来。

裴英娘听到长靴踩在湿漉漉的凤纹砖地上发出的脆响,示意半夏掀开车帘,走下卷棚车,“执失将军别来无恙。”

从上次一别之后,这是他们头一次见面。

裴英娘今天不骑马,便没有穿男装。头戴一顶团窠联珠花树对鸟纹锦帽,轻纱垂带,状如银丝,从头罩到脚。飘扬的垂带间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她身着半见色散点小簇花上襦和缥色高腰花绫裙,外面罩一件退红色花绫半臂,穿枝宝相花纹夹缬锦帛一头披在肩上,一头系在腰间,底下缀着长长的丝穗。

秦岩在一旁暗暗纳闷,执失这家伙怎么确定车里的女眷一定是永安公主?

执失云渐扔了长鞭,低头在腰间的箭囊里摸索一阵,翻出两只捆缚得严严实实的布包,递给挡在他面前的杨知恩,看着裴英娘道:“我和秦岩办差途中,无意间看到陇右道青州的当地农人栽植一种胡瓜,青皮丹瓤,甜似蔗浆,我问过了,京兆府没人见过那种胡瓜,这是种子。”

裴英娘愣了一下,眼里浮出惊喜之色,听执失云渐的描述,他拿回来的该不会是西瓜籽吧?

“有劳将军了。”

大热天吃不着西瓜,是何等的寂寞!如果执失云渐带回来的真是西瓜籽,那青州肯定已经有人种出西瓜了,不管这两包瓜籽有没有用,明年夏天她都能吃上凉争冰雪甜争蜜的西瓜啦!

执失云渐淡淡嗯一声,交待完事情,转身即走。

秦岩凑到他身边,有一下没一下甩着手里的鞭绳,压低声音道:“原来你沿路让人寻访作物种子,是为了讨好永安公主啊,我说你怎么忽然关心起农事了……”

执失云渐脚步猛然一滞。

雨止风停,不一会儿又燥热起来了。阳光透过云层,罩下一道道金色光束。

宫门前传出哒哒轻响,一道高大清瘦的身影缓缓从幽暗的阴影里走出来,气度优雅雍容。

是相王李旦。

秦岩记得相王和永安公主似乎感情很好,不敢轻狂,调笑执失云渐的话说到一半,硬生生卡在嗓子眼里。

作者有话要说:

情敌见面,分外眼红,然而我们的十七正在一旁惦记着吃瓜……

关于西瓜到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原的,众说纷纭。

西瓜这个词明确出现在记载中,是宋朝时候的事,当时的古人推测西瓜应该是五代时传入的。

不谈文字记录,反正长江流域广泛种植西瓜绝对是两宋时候的事。

之前出现的“瓜”这个字,说的是甜瓜、凉瓜各种瓜,并非指西瓜。

因为有人从遗址中挖出了西瓜籽,所以部分专家坚持认为中国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培育西瓜了。

个人觉得,如果唐朝真有西瓜的话,应该会有诗作传下来,没有西瓜这个词,也该写出西瓜的特点,但是当时确实没有关于西瓜的明确记载,所以文里设定西瓜此时还没有传入中原。

等研究院的专家们啥时候把那传说中的西瓜培育出来了,西瓜种植史就会有新说法啦。

第71章

好在李旦只随意瞥了二人一眼, 微微颔首示意, 没有停留,直接从他们身边走过去了。

秦岩松口气, 目送李旦和裴英娘一行人走远,“执失, 你和相王来往多吗?”

执失云渐扭过脸,闷头往前走。

他想起那日在蓬莱宫时无意间看到的身影, 他和永安公主在回廊走了多久,相王就在对面跟随了多久。

都说相王与世无争,沉迷训诂,他那天看到的,却是一个锋芒外露、气势摄人的男人。

“前些时候太子带领诸位王孙公子在禁苑围猎……”秦岩几步追上去,踮起脚, 强行揽住执失云渐的肩膀,附耳道, “听说忽然有马受惊, 冲撞太子的坐骑,相王为了救太子,还受伤了……”

执失云渐扫一眼左右,灰褐色的眸子里有暗流闪动, “是谁下的手?”

秦岩家虽然落魄了,但他家祖上是山东望族,曾跟随高祖征战南北,和关中高门互通婚姻, 关系网四通八达,消息灵通。朝堂上并没有太子遇险的传闻传出,秦岩远在陇右道,竟然能得知这个消息,可见他们家簪缨世家的底子还是在的。

秦岩轻哼一声,道:“嫌疑最大的人是武承嗣,当时他和太子离得最近。”

武承嗣是天后的从侄,自入朝后一路高升,如今已经是秘书监了。他别的本事没有,光会阿谀拍马,残害忠良,为武家造势,武皇后为了威慑群臣,放任他为所欲为。

朝中大臣畏惧武皇后,不敢得罪武承嗣,看到他就避得远远的,唯有大理寺的王浮喜欢同他唱反调。

执失云渐沉默不语。

“你觉得会是武承嗣吗?”秦岩问他,“圣人向来疼爱太子,如果知道此事,肯定会惩治武承嗣,东宫为什么把消息隐瞒下来?相王他们这些知情人也都守口如瓶,实在怪哉。”

因为武承嗣背后站着的是武皇后。

执失云渐眉头轻皱。东宫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经不起任何打击摧残,一旦揭破武承嗣暗害太子的阴谋,就是和武皇后彻底撕破脸皮,他们当不起这个风险。

东宫属臣已然明白,太子不仅无法和武皇后抗衡,还得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自从前几年的几次纷争,尤其是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事件过后,武皇后已然彻底对太子失去耐心,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可以说,太子的废立,全在武皇后一念之间,他们只能隐忍,任何试图和武皇后争权的行为,都会激怒武皇后。

“秦岩。”执失云渐轻声说,“记住我们的身份。”

秦岩收起玩笑之色,郑重道:“你放心,我们家几经沉浮,到我出生的时候,族里人才荒芜,一个四品官都没有,还能牢牢守着祖宗留下的基业,靠的可不单单只是先辈们的那点功劳。我只是过过嘴瘾,不会真的掺和进去。”

不管武承嗣是真的想要害死太子,还是有人借机挑拨陷害武皇后,都和他们无关,他们只忠心于蓬莱宫的主人,谁能顺利登基,谁就能发号施令。

执失云渐抬头看着高耸入天,几乎遮天蔽日的宫墙。

他曾想忠于太子,但太子羸弱偏激,令他失望。他这辈子注定忠于李家,然而,太子并非唯一的皇子……

卷棚车行到永嘉坊的时候,忽然有几匹快马追上裴英娘和李旦,“大王,天后传召。”

李旦脸色微微一变,回首看着蓬莱宫的方向,双眉紧皱。

他下马走到卷棚车前,“英娘,今天去不成王府了,改天再带你过来。”

裴英娘踩着脚凳走下卷棚车,掀开帷帽,把垂纱兜在帽檐上,露出一张明眸皓齿的娇俏面孔,“母亲传召,阿兄还是尽快赶回去吧。让杨知恩送我去王府好了。”

永嘉坊和隆庆坊近在咫尺,只隔了一条长街和两座坊墙,马上就要到了,原路返回有点可惜。难得出宫一次,她还想到处逛逛。隆庆坊和东市相去不远。

李旦沉吟片刻,点点头。

杨知恩连忙上前几步,抱拳道:“郎主,仆一定会时刻不离公主左右。”

“未时前必须回宫。”李旦说完,想了想,又道,“公主玩得高兴的话,酉时前回去也可以,不要扰了她的兴致。”

杨知恩恭敬应答。

李旦跨鞍上马,拨转马头,突然感觉袖子被人扯了一下。

他低下头,裴英娘抓着他的袖子,轻声说,“阿兄,母亲发现你手上的伤口了,你要小心。”

那道伤口来得蹊跷,李旦遮遮掩掩,里头必定有什么缘故,她不想深究,轻易信了李旦的解释,不代表别人也会。

李旦点了点头。

出乎李旦的意料,他赶到佛寺时,武皇后并未盘问他是怎么受伤的。

她随手将一封写在绢帛上的信递给李旦,“你看看。”

李旦不动声色,翻开绢帛,这是一封措辞非常客气的国书,看笔迹,应当是鸿胪寺卿抄录的。

“吐蕃想要求亲?”

庭间香烟袅袅,僧侣坐在树下念诵经文。李令月带着宫婢们趴在小池子前的栏杆旁,看知客僧放生乌龟。

满蕴着浓厚佛香的风里时不时传来她的嬉笑声。

武皇后拈起一束香,腕上的珠串滑落至手肘处,“不错,吐蕃的国书还在路上。这一封是我命人悄悄抄下来的,吐蕃指名要求迎娶令月。”

从文成公主入吐蕃,一晃已经几十年了。

吐蕃第一次求亲时,太宗李世民婉言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吐蕃赞普找了个借口,率兵攻打吐谷浑,直逼剑南,并叫嚣要一路打入长安,夺走公主。

唐军大败吐蕃,吐蕃遣使谢罪,献上大笔金银珍宝,再次请婚。

这一次李世民答允了他们的求亲,择选一名远支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现如今,文成公主早已病逝,当年随她一起出嫁的宫人也大多撒手人寰。

李旦合上绢帛,冷声道:“母亲,文成公主守了几十年的寡。”

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时,赞普已经迎娶了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并非他的正妻。婚后没几年,赞普就离世了,文成公主的青春韶华,基本在寡居中度过。

公主和亲,重要的是象征意义。公主嫁过去以后,和丈夫的感情亲密与否,不会影响双方的关系。文成公主和吐蕃赞普只做了几年夫妻,依然完美地发挥了她的政治作用。

可是作为李令月的兄长,李旦更关心妹妹出嫁以后能不能过得舒心如意,她是嫡出公主,不可能与人做妾——平起平坐的宗妇也不行。

何况李令月早已认定了薛绍。

而且文成公主性情坚忍,以宣扬中原文化为己任,不在乎吐蕃赞普是否喜欢她,她明白自己的身份。李令月不一样,她从小娇生惯养,根本不可能适应吐蕃的生活。

男装打扮的上官璎珞接过武皇后燃起的香,供在佛前。

武皇后看一眼鼎中弥漫的青烟,合上双目,“旦儿,你以为我们有拒绝的余地吗?”

其实,当年李世民应允吐蕃的求亲,是不得已而为之。

什么吐蕃谢罪,两国结为姻亲之好,都是遮羞布而已。吐蕃崛起,唐军无法攻入高原,只能和吐蕃交好,送出公主,换来边界安定。

年轻的吐蕃赞普非常聪明,先兵后礼,陈兵边境,以武力威慑大唐,逼迫李世民答应和亲的请求。既能最大限度保存兵力,又能成功达到他的目的,和唐达成盟约。

文成公主出嫁时,陪嫁非常丰厚,不仅有数不清的财物珠宝,还有几千能工巧匠。

外人不知道,朝臣们心里却一清二楚,据当时送文成公主出嫁的宗室王亲说,吐蕃将文成公主视作唐求和的象征。文成公主一行人刚到吐蕃时,尺尊公主就悍然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公然和文成公主争夺嫡妻身份。

文成公主纵然心中委屈,又能如何?

“王兄来了!”

李令月看到李旦,欢欢喜喜迎上前,手里托着一只绿壳小乌龟,“英娘呢?你们不是一起出宫去了么?我正想着捉只小乌龟给她玩。”

礼佛单调沉闷,无聊透顶,她耐着性子在佛寺逛了几圈,已经把好玩的地方玩遍了,如果小十七也在就好了!

李旦收起绢帛,轻声道,“她在隆庆坊。”

李令月咬了咬嘴唇,悄悄瞥一眼武皇后。

武皇后但笑不语。

上官璎珞示意身旁的扈从:“送公主去隆庆坊。”

“真的?”李令月欢呼一声,小心翼翼收起乌龟,“母亲,下次我和英娘陪你一起来。”

她生怕武皇后反悔,迫不及待地催促扈从,转眼就带着宫婢们出了寺门。

“这一次吐蕃想求娶令月做赞普的正妻。”等李令月离开,武皇后接着道,“他们准备充分,我们断然拒绝的话,只能刀兵相见。”

如果吐蕃只是求亲还好,但他们点名要求娶李令月,这就难办了。

武皇后还没有完全掌控朝堂,尤其是在军事部署方面,李治异常坚决,她插不进手。

“母亲担心阿父会为了长久计,应允吐蕃求亲?”李旦皱起眉头,“阿父知道吐蕃想求娶令月么?”

“他很快就会知道。”武皇后回头看着李旦,“旦儿,你的两位兄长心思太多了,至于显儿,他说的话没什么用。如果朝中有人敢劝谏你父亲答应吐蕃的求亲,你知道该怎么做。”

李旦沉默了一会儿,“儿子明白。”

武皇后缓缓道:“你也去隆庆坊吧,不要告诉令月,让她好好玩一天。”

李旦捏紧藏在袖子里的绢帛,大踏步离开。

武皇后看着幼子离去的背影,细长眉眼渐渐舒展开,勾起唇角,微微一笑,“还是太年轻了。”

一旁的上官璎珞垂眸不言。

武皇后扫她一眼,淡笑道:“你和永安公主交情很好?”

  如果觉得大唐第一公主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