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白小帆作品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2005年,傅彪去世。

2006年是《夜宴》。2007年,《集结号》。2008年,《非诚勿扰》。冯氏贺岁喜剧终于在两部不靠谱的大片后高调回归。

他们回归了,可他们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们;我们,也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们。

外国电影

《佐罗》

人生里看的第一部外国影片是《佐罗》,从此认定阿兰德隆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人。

看《佐罗》的时候不过三四岁,却已经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每天和院子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娃娃们凑在一起花痴。光花痴不够,还要模仿。同院的小男孩们,找块纱巾披在肩膀上,再找块手绢,对折成三角形蒙在脸上,最后随便捡根树枝,上蹿下跳。他们总是学着电影里的佐罗,从花坛或者马路牙子上极其豪迈地跳下来,用树枝歪歪扭扭地画出一个“Z”字形,然后大喊:“我是佐罗。”

“佐罗”两个字的发音要严格遵循电影配音——一声的zuo,轻声的luo。

《茜茜公主》、《罗马假日》

突然从某天开始,所有的小女孩都迷恋上大裙子——因为我们都看了《茜茜公主》。在我们童年的认知里,茜茜公主和她的姐姐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仙女。

她们穿着世界上最华丽的下摆大大的裙子,梳着金黄色的长卷发,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跳舞。我们向往至极,便有样学样学着她们行屈膝礼,行吻手礼,穿长裙子,在走路尤其是上楼梯的时候用一只手拎起裙角。

上了小学以后,一次在中央台的《海外剧场》里看到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惊为天人。做梦都想要一身片子里公主穿戴的裙子和王冠,做梦都想剪一头片中公主那样的短发。从那以后,在我们的认知里,罗马,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音乐之声》、《人鬼情未了》

《音乐之声》是一部反复“被观赏”的影片。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英语老师都喜欢用这部片子来锻炼我们的听力。于是在英语课上、课外辅导班上,我极其不幸地把这个片子观看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片子里的那些音乐,一度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人鬼情未了》是一部长盛不衰的影片,1990年的片子,直到我上了中学,还在被人津津乐道。这主要是主题曲的功劳,当我们稍微有了点英文底子,稍微受了一些美国流行文化的熏陶,稍微开始以听英文歌为有品位的表示时,就个个将这首歌奉为经典,我简直想不出我们这一批孩子,有哪个没听过这首歌,有哪个不会至少唱出这首歌的第一句——“Oh……my love……”

迪士尼

迪士尼拍摄的动画大片,大约是在1994年引进中国的,一经引进便引起巨大的轰动。

《狮子王》,是我对迪士尼大片的第一笔记忆。那可能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坐在电影院里,在大屏幕上看动画片,也是第一次觉得动画片原来不全是拍来蒙小孩的。

尽管不是真人出演,可奔跑的狮群,壮丽的景色,以及在那个年代的我们看来简直堪称完美和华丽的动画效果,都让我们激动不已。故事情节也是动人的,还记得辛巴的父亲死去的时候,电影院里一片惊叫,好多小孩都哭了,包括男孩子。

电影热映之后带来的连锁效应就是主题曲大热——《今夜爱无限》、《生生不息》,短时间内广为传唱,所有的孩子都能哼上那么一两句。

再之后的连锁反应是迪士尼拍摄的一系列动画片电影都迅速被我们挖掘了出来——《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小美人鱼》……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在地球的另外一端,我们本来以为他们只有唐老鸭和米老鼠的造梦工厂,竟然早就造出过这么多的童话梦境。

于是迪士尼所有动画片的歌曲都开始走红起来,市面上开始出现大批的迪士尼动画电影音乐专辑。我们都去买,买回来跟着学唱,一时之间我们甚至放弃了四大天王、张信哲,一开口不是“Beauty and beast”,就是“Part of your world”。

随着迪士尼在中国的走红,美国人把脑筋动到了中国元素上面。

《花木兰》是迪士尼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以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电影。当年曾经很激动地期待过,并且看过以后也一点都不失望。曾经担心美国人能不能把中国的故事讲好,尤其担心会不会拍出木兰从军前和父母“吻别”这种无厘头的剧情,事实证明了我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只是第一次看木兰的形象时多少觉得有点别扭,也觉得不够漂亮,可看过几遍以后,反而又觉得这样其实已经很好了。

《花木兰》的主题曲《Reflection》又是一首经典的歌,并且传唱至今。

《海底总动员》,使迪士尼电影又一次在中国收视大红,那片子也开启了明星为动画片配音的先河,至今记得配NIMO父亲的是张国立,配健忘鱼的是徐帆。那个片子深得迪士尼的一贯精髓,又激情又狗血,又甜蜜又温柔。我们看得一会儿笑一会儿泪,看完以后无一例外都迷上了小丑鱼。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宠物店、花鸟市场,都开始有了小丑鱼这种品种,就像蔡康永后来所写的:美国拍摄了一部电影,讲了一条小丑鱼和爸爸分开以后,爸爸不远千里去找他的故事。很多小朋友们看过以后非常喜欢小丑鱼,就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买小丑鱼回来养,可是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小丑鱼和他们的爸爸,不得不被分开了……

《Titanic》

记忆最深刻的海外影片,当然是1998年在国内上映的《泰坦尼克号》。

早在电影尚未登陆我国市场之前,报纸、杂志、新闻,就早已经蜂拥而上,把这部20世纪末投资最大、历时最久、拍摄最艰苦、噱头最多的电影报道了个底朝天。

报道内容包罗万象,从选角过程,到投拍前后,从服装设计,到音乐制作,从剧组花重金依照原来尺寸将Titanic重新铸造,甚至到新船里的地毯都是当年真正Titanic地毯的出品公司所生产……

还有电影中使用的超凡脱俗的电影特技、电脑制作、3D技术、片场的花絮趣事、明星见闻……关于这部影片的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边边角角枝枝蔓蔓,每一天都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出现在每一种能被我们接收到的媒体上,灌得我们如同不慎跌入海中的旱鸭子——不管愿意不愿意,总是口满耳满。

不夸张地说,1998年,几乎就是属于Titanic的一年。

就在这样夸张的,不遗余力的,翻天覆地的宣传中,那一年将夏之时,这部片子终于正式登陆中国。

片子就要正式播映之前,我和同学们早就激动得不知所措,我们每天从我们订购的报纸杂志上看到这部片子又在某某国家某某城市创造了票房纪录,从新闻电视里听到这部片子又在某某地区某某电影节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评价,甚至某一本杂志说,在美国,有一个人连续买票将这部电影反复观看了十八遍。

  如果觉得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白小帆小说全集想当年:80后成长纪念册,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