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毕淑敏作品非洲三万里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我说,你不去了?
他说,我来过无数次了,一会儿,我们在这张照片下面会合。
馆内人不多,我静静地走着,眼前总是出现一摊血。离开的时候,我来到纪念馆附设的小卖部,想买那张皮特森之死的照片。
唔,没有。我们没有那张照片。小卖部的黑人姑娘对我说。
怎么会没有呢?这应该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啊。我心里纳闷。是不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我又说了一遍——我要那张最著名的照片,就是那张黑人青年抱着海克特·皮特森赶往医院的照片,外面广场上矗立着的那张巨幅照片,你们一定有照片的复制品或明信片。我从遥远的中国来,需要这个资料。
黑人姑娘表示已完全明白我要的是哪一幅照片。但是,没有。没有这张照片。大的小的或者复制品,任何一种,都没有。她说得非常肯定。
我还不死心,问她,是暂时没有,对吧?那么过几天就会有的,是吗?
多么期望得到肯定的答复,那么,我几天后才离开约堡,走之前我再特地来买也行。
黑人姑娘这一次非常坚决地摇了摇头说,现在没有。以后也没有。从来就没有那张照片。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这张照片非常有历史感,估计所有到过纪念馆的人,都会被它的血腥和真实所震撼到,动心买一张留做纪念的一定大有人在。
黑人姑娘不再解释了,忙着去招呼新的顾客。
带着满腹疑团,走到馆外和艾文会合,地点就在我想买的那张照片下。
我仰头看着照片说,这张照片非常真实。
艾文说,拍摄这张照片的新闻记者名叫尼兹马。当时他就在枪击现场,奋不顾身地抓拍到这个悲痛愤怒的瞬间。抱着被白人警察子弹杀死的皮特森的黑人青年,名叫梅布伊萨·马库波。他和死难者姐姐一同跑向医院的黑白照片被世界各地媒体转发,使“索韦托惨案”在第一时间传遍了全世界。
我说,照片真实得让人发抖。黑人青年梅布伊萨·马库波,当时说过些什么,现在在哪里?
艾文说,当人们问马库波为什么临危不惧时,他说,皮特森是我们的兄弟,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抱起他。当时黑人的处境很艰难,马库波害怕被种族主义者报复,就从南非逃走了,听说是在莫桑比克,至今杳无音讯。
我接着问,这张照片这么有名,为什么在纪念馆里却没有出售呢?
艾文稍稍停顿了一下,说,您在今后的参观里,还会不断发现这种现象。就是在纪念馆中,把这一段历史说得很详细。但是,当你离开的时候,不会带走这些具体的证据。
我大大地惊奇了,说,为什么?难道是想让大家忘记历史吗?
艾文说,不。我们并不想忘记历史,要不修这么庄严的纪念馆干什么?但是,我们不想天天生活在仇恨中,我们希望走出纪念馆,大家就开始新的生活。那些照片非常刺激,如果总是看着它,人就很容易沉浸在历史的冲突中。今天不巧,没有见到皮特森的姐姐。我有一次陪着客人来参观,正好是他姐姐做讲解。临离开纪念馆的时候,客人们向安托瓦内特女士表示同情,为她当年曾目睹弟弟的死亡,说了一些慰问的话。您猜,安托瓦内特女士是怎么回应的?
我思忖着说,安托瓦内特女士会表示感谢吧,会说记得弟弟之死吧,会说历史不能重演吧。
艾文说,唔,这些话她都没有说,只是淡淡地回答“一切都已经过去了”。
艾文转述这些话的时候,面容平静,但我还是受到了暴风骤雨般的震动。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未完成事件”。
它指的是既往情境中那些创伤或艰难情境,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仍活跃在我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由于这种记忆心理上的未完结,会由此引发且未完全表达出来的情感,例如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感、遗弃感等等。
这段话说起来有点拗口,简言之,“未完成”就是半成品,就是事件尚未结束。你曾经受到过伤害,无论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仍是伤口未愈,暗自流血。或者你以为已经忘却或谅解,但一到了相似情境,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重温噩梦,旧创口就会翻涌作痛,沉重的阴影会势如破竹地卷土重来,让你身心堕入当年黑暗的旧窠臼,悲痛难忍,理智恍惚。
这个词语来源于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这个学派衍生的格式塔疗法,主旨是强调人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强调人要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目前的一切,不再沉湎于往事。
南非当年的苦难不可谓不深重,裂痕不可谓不惨痛,撕裂不可谓不血腥,牺牲不可谓不酷烈……
他们现在对此的态度是——此事已结束,无须耿耿于怀。哦,让我们一起共同向前。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索韦托的纪念馆,会以那个惨死的黑人孩子的名字来命名,但不会售卖他死亡时的照片。因为细节会给人以猛烈的撞击,宽恕就难以成立。
这种终结苦难的勇气和步骤,真是勇敢与温和并存的创举。
3 空棺
关于这一段历史,这个纪念馆只是一家之言。它代表阿非利卡人,也就是布尔人的观点。如果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结论也许并不一样。
南非有三个首都,这让习惯首都只有北京的中国人感到某种严重不适。首都首都,顾名思义,人不能有两个头。说起南非的多头首都,和南非的历史密切相关。
南非的行政首都是比勒陀利亚,现在它已经更名为“茨瓦内”。本来这个比勒陀利亚知道的人就不太多,这一改名,知道新名字的人就更有限了,这个行政首都,包括了原比勒陀利亚周边的一些地区,地盘扩大了。原来的比勒陀利亚并没有取消,不过现在仅指位于市中心的那片区域。
比勒陀利亚老城建于1855年,由布尔人的领袖比勒陀利乌斯的儿子马尔锡劳斯建立,并以他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命名。它被立为南非的行政首都是1910年的事儿,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要改名了吧?因为比勒陀利亚这个地名和布尔人的关系太密切,令很多人不爽。
南非布尔人这个名词,是你了解南非历史无法逾越的门槛。搞清楚布尔人的来龙去脉,是打开南非历史之门提纲挈领的钥匙。不了解布尔人,就无法理解南非。在比勒陀利亚城,南非先民纪念馆是个重要景点。浏览中国人写的游记,对此都有津津乐道的描述。
当我就要踏入先民纪念馆之时,白人导游艾文意味深长地对我笑笑,说,关于这一段历史,这个纪念馆只是一家之言。它代表阿非利卡人,也就是布尔人的观点。如果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结论也许并不一样。
这让我带着浓重的迷惘入了馆。
它位于比勒陀利亚市西郊的一处小山上,高达40多米,呈巨大的四方体状态,上面蒙着一个同样巨大的穹顶。如果只是单独这样描述,你也许会觉得它有点儿呆板和木讷。但它的四壁并不是铁板一块,有独特而美丽的镂空设计,风可以从中间从容掠过,这就让整个建筑生出了灵动和精致。从远处望去,有点儿像是新疆晾晒葡萄干的晾房之放大版。
回想起来,它是我在非洲见到的服务最好的展馆,全年无休,游人如织。它也是非洲最大的纪念馆,自1949年建立以来,获奖累累,2006年,荣获了“非洲最佳博物馆”称号。它也很现代,与时俱进。在纪念馆的每块浮雕下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标志,访客可以用智能手机采集二维码,通过纪念馆提供的免费无线网络读取浮雕的文字介绍。这个贴心的二维码导游系统,使用英语、法语、阿非利加语,还有汉语进行播放。这在我此次参观过的所有非洲博物馆系统中是唯一的创举。不仅指它的二维码系统,而且指汉语播放。
纪念馆的外墙是一组由64辆水牛车浮雕组成的半圆形围阵。围阵的四角矗立着四位勇士的塑像,是布尔人当年的四位领袖,其中三位有名有姓,另有一位是无名氏。我不知道是真的遗失了这位领袖的名字,还是有意为之,表示也有无数无名先烈为之献身。这个纪念馆在细节上十分讲究,充满了设计感和历史寓意,由此推断,我更倾向于后者。
纪念馆入口处上方,有一头野牛头雕像,目光炯炯,俯瞰众人。布尔人崇拜野牛,在这画龙点睛之地,给野牛以殊荣。布尔人认为野牛难以琢磨,表面看起来温驯可爱,可一旦被激怒,其凶狠程度超过狮豹等猛兽。我揣测在这种喜爱中,有布尔人的价值观和他们的自诩。
一个人喜爱什么动物,基本上能反映出他内心的爱憎。所以,年轻的朋友们,别轻易地告知别人你喜爱什么动物,它是你精神的走光。当然了,如果你奉行事无不可对人言,或者你认为面临的这拨人完全无法破译其中含义,另当别论。喜爱什么动物,是你的心理隐私。
如果觉得非洲三万里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毕淑敏小说全集:非洲三万里, 预约死亡, 女心理师, 拯救乳房, 紫花布幔, 红处方, 血玲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