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暗算——麦家的初衷

2016-03-31 作者 : 易水犹寒 阅读 :

《暗算》小说在线阅读   作品集

《暗算》虽然读完了,可那些故事还萦绕在心头,我想这就是麦家的成功之处。一部小说能够有如此的吸引力就足以说明作者的伟大了。
麦家的写作方式是具有独创性的,它不同与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连贯性的故事情节,流水式的叙事风格,偶尔的镜头切换,但总离不开故事的大框架),麦家的《暗算》彻底打破了传统做法,采用截然不同的几个故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个人的成功之处,往往也是一个人受人诟病的地方,就像一个人的优点同时有可能是一个人的缺点一样。麦家的这种颠覆传统的做法,在得到大部分人肯定的同时,自然也招来了小部分的非议。
茅盾文学奖的介绍里这样写道;麦家的写作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无疑是具有独特性。《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这就是麦家,这就是《暗算》,这也是最受肯定的言论了。
读《暗算》这本书,总能够被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瞎子阿炳,天使黄依依,影子陈二湖,“老地瓜”和韦夫,这些人个性鲜明,活灵活现。通过不同的“我”的叙述,有机地重叠在一起,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一个地方,那就是701。而这些看似独立却紧密联系在神秘组织701中的故事,就构成了这部作品。这样的构思是巧妙的,这样的叙述风格也是巧妙的,读完整部书,通过这样的几个主人公,我们便可以记起整个故事。这部书,可以让最喜欢偷懒的读者也能理出子丑寅卯来。
有些著作因为篇幅太大,任务太多,故事盘根错节,反而让读者顾此失彼,读了后面忘了前面,但《暗算》不会。
《暗算》通过包括“麦家”在内的七个“我”讲述整个故事,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来层层铺垫,步步设疑,将读者引向神秘未知的领域,让人在读故事的同时也加入到想象的行列中,跟着故事的脉络向前走。最后又抽丝剥茧地揭开故事的面纱,将一切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无疑是让人惊喜的,读故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这样的几个故事,通过“麦家”串联起来,像是在看一档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坐在一角静静地听主人公讲故事,并适时地给观众做一些提议。所有的语言语境也都极为仿真。安在天回忆黄依依,中途几次出现的“年轻人,就到这里吧,我累了,要休息了”,极为形象生动。所有的语言也都极为贴合主人公的形象和年龄,让人身临其境。
在韦夫的灵魂说中,作者将韦夫的灵魂作为主人公,作为语言的载体,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去进展整个故事,这无疑是本书的最为不可思议之处,也是最为神奇之处。这样的叙述手法让人惊喜,就像沙漠行走看到绿洲一样的惊喜。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无疑就是最好的体现,此刻,作者轻松的语言风格,把本来沉重的故事写的活泼了。让读者也觉得轻松了许多。
看书的过程中,我不时想到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一部电影——《罗生门》,麦家的叙述风格和文章的整体结构都与《罗生门》类似,通过不一样的人,表现同一个故事。只是麦家的故事不带有个人的利益,也没有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导致故事的主旨不清晰。《暗算》的所有的故事都是服务主题“701”的。《罗生门》的所有故事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只是因为每个叙述者不同的利益驱使使得同一个故事的剧情是不同的。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之处。但无论是《暗算》还是电影《罗生门》都是伟大的作品。
说完好的方面,再来谈谈这部书被人诟病的地方。
《暗算》正因为这样的神秘叙述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而被人诟病。批评者认为这样的著作不能称之为长篇小说,充其量不过是几个短篇“凑合”在一起而已。这里不乏一些著名的专家和学着,甚至小说研究者,但我要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关键是你怎么看,以及你看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麦家自己说“我对《暗算》的结构蛮得意的,《暗算》是一种‘档案柜’或‘抽屉柜’的结构,即分开看,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可以单独成立,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恰恰是小说中‘701’的结构。作为一个秘密机构,701的各个科室之间是互为独立,互相封闭的,置身其中,你甚至连隔壁办公室都不能进出。换言之,每个科室都是一个孤岛,一只抽屉,一只档案柜,像密封的罐头,虽然近在咫尺,却遥遥相隔。这是保密和安全的需要,以免‘一损俱损’,一烂百破。《暗算》中五个篇章互为独立,正是对此的暗示和隐喻。也可以说,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是701这种单位特别性的反映。”
我想作者自己的这段话足以解释所有质疑者的疑虑了。的确,对于《暗算》来说,形式就是内容。
《暗算》通过特殊人群的特别命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特工世界。正如作品的名称“暗算”两字,这些具有特殊禀赋的人,在“阴暗”里生活,暗算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暗算。他们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但同时,他们的命运也是可悲的。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难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得已。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同情别人的同时,说不定别人也在同情我们。我们羡慕别人的同时,说不定别人也在羡慕我们。
电影《小时代》里有一段台词是这样写的: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
“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说得真好,用这句话来形容《暗算》中的主人公是最为贴切的。麦家就是要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在绝望里生活,同时也让每一个人在绝望中有着小小的希望,并为之努力。可以说,在神秘莫测的故事背后,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之中,这就是作品隐藏着的某种初衷。
在故事中思考人生,通过这些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来揭示某种更为深刻的生命意义。我想作为一部小说,能让读者反思,能将作者引向不同的思考方向,就足以说明它是成功的。
麦家用三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这部小说。关于创作,他说,失去也是得到;关于质疑,他说,形式也是内容;关于获奖,他说,得奖也是中彩。
关于创作,失去也是得到,其实得到也是失去。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身上,阿炳是一名“听风者”,有着惊人的听力,能辨别细微近无的声音,但他是一名瞎子,失去视觉的同时,他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听觉。在破译密码取得重大成就时,他得到了自己的女人,但结局却是悲惨的,阿炳的听觉害了他,他听出了儿子不是自己的,悔恨自杀了。
黄依依是一名“看风者”,在她失去原有的自由来到了“701”,成为一名密码破译员,并破译了难度超乎寻常的光密,在破译光密的途中,她对安在天产生了感情,虽然感情没能开花结果,但她毕竟拥有了一份值得期待的感情。黄依依破译了光密,虽然没能如愿和安在天一起,但她还是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份感情(通过拆散别人家庭),而好景不长,黄依依最终却因为这份得到的感情而丢了性命(被男人的前妻陷害于厕所内)。同一个故事里,安在天与小雨,与黄依依也同样上演着得到与失去的好戏。
还有陈二湖、韦夫、老地瓜,都在得到与失去中交错着,徘徊着。这正是麦家所谓的失去也是得到。
形式也是内容。这在前面已经讲过,关于小说的整体结构,有褒奖也有质疑。褒奖和质疑都是对于这部小说的形式而言的,这里不再赘述。但值得一说的是小说除了看似独立的故事外,也通过三个章节来讲述,那就是听风者、看风者和捕风者。听风者阿炳,看风者黄依依、陈二湖,捕风者老地瓜、金深水等,通过这样的形式更为清晰地表达了小说的内容。
麦家深知得失并存的道理,就像他深知小说的形式会受到褒奖和质疑一样,在他获得矛盾文学奖的时候,他说,得奖也是中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其实没有必要太去在乎某些事情,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对不同的人来说,都是褒贬不一的。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有时候,我们是该有一种“得奖也是中彩”的心态,就像我们买彩票,明知道概率很低,但是我们仍然会去买,我们傻吗?不然,这是我们的某种希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所以,不论从哪方面来讲,最后还是回归那句话——在大大的绝望中小小地努力着。
我想这就是我所揣测的,关于《暗算》,关于麦家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