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太子之争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子父皆败。”

——《汉书·武五子传》

君与臣

前面已经说了,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叫陈阿娇,他们的结合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当年的王娡正是依靠“亲家”长公主的关系链,最终在汉景帝的后宫三千佳丽中,色压群花,打败了栗妃这样的强大对手,登上了“皇后”这一至高荣誉宝座。

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上任后,知恩图报的他马上就封金屋藏娇的陈阿娇为皇后。然而,好景不长,很快风流倜傥的汉武帝就对相貌平平、才智平平的陈阿娇产生了“审美疲劳”,结果在对卫子夫的惊鸿一瞥后,立马移情别恋到这位绝世美女身上来了。

陈阿娇失宠,卫子夫受宠,陈阿娇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结果两人在后宫上演决战大戏。戏的结果大同小异,一开始,没站稳脚跟的卫子夫被陈阿娇几记强有力的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毫无还手之力,在冷宫隐忍地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开始了反击,结果积蓄了力气的卫子夫越战越勇,只打得陈阿娇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一点都不假。最后陈阿娇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选择了“垂死挣扎”,想利用邪门歪道的巫术来杀死卫子夫,但结果邪不压正,卫子夫没有被巫术弄死,她自己反倒死在巫术上。

陈阿娇一死,卫子夫毫无悬念地顶替了她的位置,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当然,陈阿娇之所以在这场后宫的争斗中败得如此凄惨,除了长相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为汉武帝生个一男半女。

而卫子夫的肚子却很争气,得到汉武帝的雨露后,马上就怀了龙种。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陈阿娇被彻底打入冷宫、退出后宫之争后,风光的卫子夫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接连为汉武帝怀了三个龙种,不过,都是“弄瓦”之喜。也就是这样一折腾,汉武帝都是近三十的人了,居然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降世,心里那个急自然没法说了。

正在这时,卫子夫的第四胎来了,这一次,卫子夫一举打破了“生女专业户”的惯例,为汉武帝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刘据。

面对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龙子,二十九岁的汉武帝脸上笑开了花,二十九就是爱得太久的缘故。对男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初为人父更值得高兴和庆祝的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据七岁那年,就被汉武帝封为太子。与此同时,汉武帝还在太子宫中造了一处博望苑,供太子读书学习,派专人对太子进行教育,什么《公羊春秋》,什么《榖梁春秋》,这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往一个小孩子的脑袋里灌,可见汉武帝对刘据的期待和望子成才之心。

然而,事实证明,尽信书不如无书,小小年纪的刘据就被这些“之乎者也”所累,长大后变成了一副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模样,与汉武帝的威武阳刚的期望值成反比。俗话说“小时聪明,大时了了”,太子刘据因为越来越“了了”,渐渐被汉武帝疏远了。

太子刘据的失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太子母亲卫子夫失宠。时光在变,岁月在变,卫子夫也在变,她的绝世容颜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逝,就在她感叹青春和容颜一去不复返时,汉武帝马上就把卫子夫打造成了陈阿娇第二。卫子夫之后是王夫人,王夫人却是个红颜命薄之人,汉武帝对她的爱还没够,她便挥一挥衣袖去阎王那里报到去了。王夫人走后,李夫人又成了汉武帝的新宠。

光阴荏苒,皇太子刘据一天一天爱恋,卫子夫一天一天失恋,汉武帝一天一天倦恋。汉武帝倦恋卫子夫的原因是她的容颜一天比一天苍老,倦恋太子刘据是因为他越来越“不类己”。

汉武帝认为刘据“不类己”,体现有二。

一是才能“不类己”。汉武帝小时候就能说出“金屋藏娇”这样惊世骇俗的话语来,从而使得自己在太子争夺战中占据了制高点。而刘据每天只知道说“之乎者也”之类读书人的话,没有看出有什么其他方面的才华。

二是性格“不类己”。汉武帝高大威武,登基后雄心勃勃的他用武力打得匈奴满地找牙。总之,汉武帝处处显示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而太子刘据仁厚谨慎,性格温柔得如女生。所以,他做中性人绰绰有余,但做堂堂一国之君就显得缺少了一样东西——霸气。

当年刘邦恨太子刘盈弱得像一根草,风一吹就会左右摇动。此时汉武帝恨太子刘据文弱得像一只风筝,缥缥缈缈没有一点安全感。

“朕百年之后,这样文弱的人能管理好我大汉的江山吗?”汉武帝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对太子刘据来说是个危险的信号。但当时卫青是国家的军事主席,国家的精锐部队都归他掌管。汉武帝并不敢对外面公开对卫氏母子的冷落。而且为了安抚卫氏母子的心,他还对卫青说了这样一句话:“朕四面兴师无非为了大汉的永世万代,朕打天下,贤明的太子刘据负责守天下,我和太子一内一外,是不改变的。”

汉武帝的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太子的地位是不会随便改动的。卫青是聪明人,自然听得懂汉武帝话中的意思,马上就向卫子夫转答汉武帝的“金口玉言”。这样双方消除了隔阂和误会。

按理说有了汉武帝的保证,刘据应该“明哲保身”才对,然而,他依然我行我素,居然还干涉汉武帝的事来了。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来看看。

第一件事:施行仁政德教。汉武帝执行酷罚严刑,这从张汤等最高司法长官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端倪来。这样的好处是很好地打击了那些“贪官污吏”和“罪有应得”之人,但负面作用是牵连的人很多,比如说当年陈阿娇巫蛊一事,结果牵扯受罪的人达到浩浩荡荡数千人,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沾上边了就活该倒霉。头脑不开窍的太子刘据见了汉武帝的面,就力劝父皇应施仁政,不要重用酷吏,以免误人子弟。这样的结果是,汉武帝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心里对太子却“恶之”。

第二件事:以和为贵。汉武帝一生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属于典型的“武力派”选手,但刘据却是个“和平派”代表。因此,每次汉武帝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时,刘据都要进行劝说,什么冲动是魔鬼,什么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劳民伤财,还是与民休息的好,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汉武帝同样只是笑笑,不答。结果汉武帝对刘据“愈恶之”。

身在帝王之家,政治永远大于亲情,权力永远大于伦理。汉武帝和太子刘据既是父子关系,更是君臣关系,父与子,血脉相连,骨肉相连,唯一隔的就是一道年龄差距的代沟,只要多交流,多沟通,便能消除隔阂,便能心心相通。君与臣,上下有别,尊卑有别,永远隔着一道密密麻麻的政治界线,只有步步小心,步步为营,才能维持和平,保持和谐,友好地相处下去。

对于刘据而言,汉武帝既是父亲,更是一国之君,天下之主,他要维护父子关系,更要维护君臣关系。可惜,不懂政治的刘据没有明白自己的“双重关系”,只是单纯地把自己当成汉武帝的儿子来看待,结果在政治上屡犯错误,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人小鬼大

元狩五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早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踏青而去。卫家两个顶梁柱似乎只在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等待刘据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刘据因为政治观点和汉武帝大相径庭,被他主张打击的酷吏们随着卫氏家族两大顶梁柱的倒塌而浮出了水面,他们对太子忍得太久了,纷纷站出来对太子表示不服,个别大胆的还进行了反击,结果“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叫江充。

江充本名江齐,字次倩,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他本人没有任何特长,但却有个好妹妹,其妹不但人长得漂亮——貌美如花,而且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是当地有名的花魁,成了达官显贵和花花公子踏破门槛相求的梦中情人。最终赵国的太子刘丹有眼福更有抱福,抱得美人归。江充为这个裙带关系,从此经常出入赵国宫廷,并且成为赵王刘彭祖的“贵宾”。

刘彭祖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是个谦逊有加的老好人,做事谨慎而内敛,当了五十多年的赵王,其间什么七国之乱啊等什么都跟他牵不上什么关系,赵国在他的治理下呈欣欣向荣之势。然而,富不过三代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刘彭祖把赵国经营得直奔小康,而他的儿子刘丹却是个典型的败家子。

刘丹最大的特点就是好色。他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娶了江充貌美如花的妹妹、守着太子宫里花花绿绿的宫女还不满足,还经常跟他老爹刘彭祖抢女人。刘彭祖一大把年纪了,也不计较,但刘丹的胃口并没有因此就满足了,他拥有自己太子宫的宫女,淫乱赵王宫里的宫女,还把目光瞄向了自己的亲生姐姐和妹妹,结果姐妹双双遭到他的“毒手摧花”。非但如此,连他自己亲生的黄花闺女也不放过,成了他泄欲的工具。这样的乱伦真可谓大逆不道,闻所未闻。

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刘丹乱伦之事,除了当事人,别人还是很少有知道的,但江充却是个例外。他因为是赵王府上的“贵宾”,对刘丹的家丑了如指掌。

江充也不是吃素的,握着刘丹的把柄,马上就进行了赤裸裸的“敲诈”。今天向刘丹要这,明天要那,总之,不是要求升官晋爵就是黄金白银。刘丹也不在乎这些,什么要求和条件都一概答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丹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的不安不是道德和仁义上的过不去,而是因为江充的存在。江充不除,总有一天会泄露出去的。与其被别人握着把柄不放(江充敲诈的胃口一天一天地增大),不如消灭于无形中。于是刘丹决定先下手为强,想对江充上演一场“毁灭门”。

然而,行动前,刘丹的“情报局”因为保密工作没到位,结果泄了密,被敏锐的江充闻得了风声,连滚带爬地逃跑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江充跑了,他的家人却没能跑了。刘丹终于把这场精心准备的“毁灭门”上演得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俗话说,斩草不除根,必留后患,这话一点都不假。江充一直向北跑,他跑啊跑,万米马拉松结束后,他跑进了长安,跑进了未央宫,然后向汉武帝揭发了赵太子丹的罪行。

“赵太子丹与其女及同产姊奸。”只这一句话,就让汉武帝震怒不已。如此乱伦,国将不国。汉武帝这一次没有丝毫手软,立马派大军把赵王府围了个“水泄不通”。结果毫无悬念,一张逮捕令把刘丹带走了。

后面就是走过场了。突审——严刑——招供,最后刘丹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眼看宝贝儿子被判死刑,刘彭祖不出手不行了。他向汉武帝又是求爷爷又是告奶奶,甚至表示他可以倾尽赵国之力去对付匈奴。总之,如果刘丹死了,他也不想活了。

最终,汉武帝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兄弟上演“喋血门”,只好免除了刘丹的死刑,废除其太子资格,永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处理完赵太子刘丹的事后,汉武帝召见了江充。

江充知道机会就摆在眼前,能不能抓住完全在自己。为了让汉武帝对自己留下好印象,他别出心裁地把自己打扮一番,穿上他自己设计的纱袍,围着燕尾式的裙裾,戴上插着羽毛的步摇冠,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宫了。

江充原本就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符合汉武帝的审美,现在又用奇形怪服一折腾,更显得潇洒飘逸,玉树临风。汉武帝一见就称奇,发出这样的感叹来:“燕、赵固多奇士。”

面试过关后,江充接下来得过汉武帝的“笔试”关了。汉武帝以当时的“时政”相问,结果,夸夸其谈的江充对答如流。

汉武帝很满意,认为他是个人才,正考虑给他封个一官半职什么的时候,江充有话说了:“我想出使匈奴。”

汉武帝很是惊讶,要知道当时使者并不好当,君不见苏武少壮出使老大归,十九年光阴漫漫年轻人熬成婆;君不见卫律出使匈奴,有辱使命投他乡,终客死他乡。

这样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按理说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于是汉武帝问他,如果情况不妙时,该怎么应付匈奴啊。江充的回答简洁而明了: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

汉武帝于是命他为使者,出使匈奴。

江充的运气很好,顺利地到匈奴旅游参观回来后,汉武帝对他又是另眼相看,就封他做直指绣衣使者。直指绣衣使者,是西汉侍御史的一种,正所谓“衣以绣者,尊宠之也”。这是皇帝派出的专使,出使时持节仗,衣绣衣,可以调动郡国军队,独行赏罚甚至可以诛杀地方官员。这是汉武帝为惩治地方奸猾、办理大案而设置的监察官。

江充由一个亡命徒一下获得如此尊崇,真可谓祖坟冒青烟了。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江充当上直指绣衣使者后,马上就烧了一把火。

汉武帝交给江充的具体任务,是督察贵戚近臣们奢侈逾制的事和纠劾在驰道(专供皇帝驰行的道路)上犯禁的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交警”)。

江充知道汉武帝是个极好虚荣的人,非常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便向汉武帝奏请,今后若有在驰道上犯禁的,便要将车马没收,把人送往征伐匈奴的军队去。在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他便在驰道上布下了一张黑网,大肆捕捉驾车驶入驰道的车马。

汉武帝的姑母、陈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也因“误入驰道”被江充逮了个正着,结果江充要馆陶长公主交“罚款”,馆陶长公主杏眼圆瞪,气冲冲地回答道: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江充毫不手软,以硬制硬,最终以没收馆陶长公主的护卫车马了事。

结果这件事后,江充便对“罚款”上了瘾,凡是在“高速公路”上“违章”的人和车都严惩不贷。许多贵戚子弟因违犯了这条律令,马上就被江充“拘留”在宫门内,最后只有交不菲的“赎罪金”才能保释出来。

连年征战,汉武帝正愁府库空虚,眼看江充敲到滚滚而来的银子,汉武帝连连称赞。有汉武帝的支持,此后江充更加不可一世。在驰道这条特殊的“高速公路”上,从清早至晚上,都能看见他这位绣衣使者的身影。相传贵戚子弟见面打招呼不再问“你吃饭了吗?”,而是问“今天你被罚款了吗?”。

江充这把火一烧之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八个字:大见信用,威震京师。

目标直指太子

正是因为这样,江充越来越受到汉武帝的宠爱,而太子刘据却风光不再。

这时江充的胃口不再满足于朝中大臣们了,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太子刘据。那么,江充为什么敢和太子刘据公然作对呢,原因是刘据的后台跨了。

霍去病和卫青双双早逝,卫子夫又因年老色衰而失宠,太子刘据显然已成了“孤家寡人”,缺少后援团的支持了。

汉武帝一生拥有佳丽无数,他最宠幸的女人,陈阿娇之后是卫子夫,卫子夫色衰之后是王夫人,王夫人早逝之后是李夫人,而李夫人早逝之后,又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出现了。这个女子名叫赵钩弋。

赵钩弋的家乡在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相传汉武帝一次北巡过黄河时,看见河间青紫云气,氤氲缭绕,就向随行的方士询问:“此主何征兆?”方士们原本就是滥竽充数之人,便信口开河地说道:“这里的天空祥云笼罩,一定有奇女子出现。”

对于风流成性的汉武帝来说,这无疑是打了一针强心剂,于是他派人挨家挨户去寻找,在当时没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艰苦条件下,士兵们不负汉武帝期待,真的找到了一位奇女子。

汉武帝一看,又喜又惊。喜的是这果然是一位绝世美女,美得连花儿也逊色;惊的是这位容貌超级美的奇女子竟是个残疾人,她的两只手紧握拳头打不开。

面对这样一位奇女子,汉武帝很是好奇,心想,这紧握着的定是天下最美的玉手了。汉武帝忍不住上前去掰这美女的拳头,奇迹出现了,那美女无人能打开的拳头却慢慢展开,手中紧握着一个碧绿的玉钩。武帝大为惊异,连称“妙极,妙极”。

既然是仙苑奇葩,疾病又不治而愈,汉武帝便不假思索地把她带回长安,为她特地在长安城建筑专门的宫室,名“钩弋宫”,封赵钩弋为夫人,称作钩弋夫人。老夫少妻,赵钩弋自然成了汉武帝的掌上明珠。

赵钩弋也真争气,在当年就怀了孕。所有女人都是怀孕十月就生的,偏偏赵钩弋却怀了十四个月后才生下一个男孩,命名刘弗陵。汉武帝老年得子,乐不可支,说:“听说唐尧帝在娘胎中怀孕十四个月才生。而今赵钩弋的儿子,也是怀孕十四个月,简直太奇妙了。”借这个典故,题名赵钩弋的宫门为“尧母门”。

此消彼长,赵钩弋母子受宠的结果是,卫子夫母子更加失宠。江充是聪明人,自然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卫氏家族已经风光过头了,随着卫青、霍去病的逝去,已不可避免地是颓败之势了。现在既然汉武帝都把钩弋夫人比喻成尧母了,那么她的儿子就是尧了,而尧不是皇帝又是什么呢?种种迹象表明,汉武帝大有在太子问题上废长立幼的动态。

也正是因为这样,有恃无恐的江充一时间豪情万丈,马上就拿太子刘据开涮,他环环相扣,招招凌厉,剑剑直指命门。

第一招:隔空打牛。

有一次,江充在甘泉驰道上发现皇太子刘据的使者驶入道中,他当即遣吏扣下车马,并准备交付有关部门审判。刘据知道后赶紧派人向江充赔不是,说:“太子并非是爱车马,而是不想让皇上知道这件事,落得管束左右不严的名声,还请江大人多多海涵啊!”

按理说太子都这般低三下四向你求情了,你江充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放太子刘据一条生路吧。但这个江充却是个铁石心肠的人,他不但没有领太子的情,反而向汉武帝进行了汇报。

汉武帝对他这么忠心耿耿大加赞赏,说:“做臣子就是要这样啊!”结果武帝马上就升他为二千石的水衡都尉(职掌上林离宫禁苑农田、水池、禽兽的肥缺)。

太子头上都敢动土,江充之名顿时天下闻名,万人景仰。刘据和江充从此桥归桥,路归路,道不同不相为谋,路不同不相为伍,

第二招:无中生有。

第一次对太子刘据的投石问路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充没有小富即安,而是继续对刘据加压。这一次,汉充没有自己出手,而是找到了一个“枪手”——黄门(禁宫侍从)苏文。

苏文之所以跟江充同流合污,是因为他们都是“小人物”,符合“物以类聚”这个哲理。苏文之所以也跟刘据水火不容,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过节。刘据一直看不起“不正直”的苏文,苏文也对“迂腐”的刘据没有好感,符合“人以群分”这个道理。

一次,刘据进宫探望母后卫子夫,母子两人因同病相怜(失宠)相谈甚欢,结果是日出而来,日落而归。按理说,人家这是叙叙亲情,不关别人什么事。但苏文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头脑一转,他就向汉武帝打了个小报告。

报告的内容提要是“偷情”。这样的标题很吸引人,汉武帝一看这个标题就忍不住问:偷什么情,是谁偷情,偷情是谁,谁偷谁的情?好在苏文后面马上就揭晓了答案。

“太子昨天一天都在皇后宫中逗留,是谁留住了他的脚步呢?想必是那些花枝招展的宫女吧。”

被戴了绿帽子,汉武帝心里自然不爽,他没有奖赏举报人苏文,而是对“偷情者”刘据进行了奖赏:增调二百名貌美如花的宫女到太子宫。

刘据平白无故得到汉武帝赏给的二百佳丽,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无功不受禄。他派人去打听,结果才知道是苏文的小报告所致。至此,刘据终于警觉过来,对苏文开始高度戒备起来。

第三招:借刀杀人。

这一次出马的还是“枪手”苏文。都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苏文小试牛刀,得到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眼看刘据知道这件事后,也只能哑巴吃了黄连亏,有苦不敢说,他胆子也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一次,汉武帝病了,派贴身宦官前去请太子过来。那宦官早就被苏文拉下了“小人帮”。小人帮的口号是“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本着这样的宗旨,宦官认为这件小事应该“为之”。于是他没有进太子府,而是去找到“帮主”苏文。结果两人一阵交头接耳后,宦官马上回来向病榻上的汉武帝打了个小报告。

“太子听说陛下病了,面有喜色,嘴里嘀咕……”宦官说到这里突然打住了。

“嘀咕什么……”汉武帝原本病恹恹的脸顿时惨白如纸。

“太子好像是说什么‘老的不去,新的不来’,臣不太明白。”宦官的话一出口,汉武帝脸上青筋暴鼓,正要发作时,却看见太子刘据早已泪眼婆娑地站在眼前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一切尽在不言中,真相已一目了然。结果汉武帝二话不说就把那宦官砍了头,罪名是:挑拨离间。

“小人帮”这次非但没有“小人得志”,反而是“小人得治”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带头大哥苏文化悲痛为力量,决定请“幕后推手”江充出面来为自己讨公道。

巫蛊门

就在江充和苏文强强联手,密谋对刘据发起更大的攻击波时,朝中又出了两件大事,确切地说是死了两个人,两个都是复姓公孙的人。

第一个人是公孙敖。

公孙敖想必大家不陌生吧。他就是卫青儿时的亲密伙伴。沙场上一起拼杀的兄弟。他年少时曾因哥儿们义气,一人单刀赴会,硬是从陈阿娇宫中将“劫持”的卫青冒死救出。

后来卫青发迹了,也不忘这位拜把子的兄弟,把他也推荐到战场去干大事业了。不过他的运气可没有卫青那么好。公孙敖先后四次当上将军,但是每每立一点儿功,又犯一些错,总之将功补过,两相抵消之后,再回首时已被“赎为庶人”,最后靠诈死,亡命天涯五六年后,才暂时保住一条小命。看来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儿不假。

然而,公孙敖终究还是没有躲过命运的轮回,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因妻子被疑为“巫蛊”的疑似病例,他牵扯进了“巫蛊”案,被灭了全家。

第二个人是公孙贺。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省宁县)人。公孙贺的祖先是匈奴人,祖父在汉景帝时为陇西太守,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封平曲侯。

出身豪门的公孙贺少年时代没有选择在高校深造,而是选择了“参军”,后来从军征战,屡立战功,很得汉武帝赏识。在汉武帝牵线搭桥下,卫皇后的姐姐嫁给了这位军人为妻。有了这层关系,公孙贺更得汉武帝宠信,马上就担任了轻车将军,率军驻扎战略要地马邑。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汉出动三十万大军,由李广、公孙贺带领,埋伏于马邑,企图诱歼匈奴单于,但因匈奴单于识破汉军计谋而未能得逞。从此,西汉一改汉初的和亲政策,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公孙贺此后戎马倥偬,先后参加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跟随西汉名将卫青横扫匈奴势力,因战功封南窌侯。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对公孙贺来说当真是可喜可贺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汉武帝命他代石庆为丞相。然而,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宝座,公孙贺却百般推脱,甚至为了让汉武帝收回成命,他跪在地上,以头磕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臣出生在偏远之地,出身卑微。后又长期在军队中做事,干点儿普通之事还绰绰有余,但要我做运筹帷幄之事,我实在没有这个才能,我当不起丞相这个职务啊!”

汉武帝虽然被他的忠诚感动得老泪直流,但他乃堂堂一国之君,说出的话已是覆水难收了,于是命令人“扶起丞相”再说。公孙贺似乎铁了心,表示如果武帝不收回成命,他就长跪不起。事实证明,汉武帝对付后宫那些妃子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见多了,眼看公孙贺又哭又闹,只差上吊这一关键环节了,汉武帝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了,来了个“拂袖而去”。

再闹下去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最后公孙贺没辙了,只得含泪接受相印。出宫后,他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汉武帝太贤明了,我任丞相一定会有不称职之处,一旦出现纰漏,必遭横祸。”

原来当时朝中正值多事之秋,帝相因争权矛盾极为尖锐,石庆之前三任丞相都以“莫须有”之罪被处死,石庆虽然处处小心,事事谨慎,但也多次受到汉武帝谴责,以公孙贺的聪明,怎能不知道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所以才会上演“哭辞丞相”的闹剧。

事实证明,公孙贺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灾害马上就降临了。话说公孙贺直升“丞相”后,他的儿子公孙敬声继任父亲留下来的职位——太仆。就是这个太仆一职葬送了公孙敬声的前程。公孙敬声不学无术,骄横奢侈,目无法纪,他上任后,擅自挪用国家军费一千九百万钱。

他本以为这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天衣无缝,但他忘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他“贪污巨额公款”的事被他人告发了,结果自然得蹲牢狱了。

公孙贺为了给儿子立功赎罪,请求皇帝让他做“捕快”,去追捕武帝通缉的黑帮老大阳陵大侠朱安世。汉武帝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公孙贺救子心切,不顾艰辛千里追踪,最终将朱安世捕获移送朝廷。抓了黑帮老大,为民除害,汉武帝高兴之下免了他儿子的罪,让他重新做人。

事到这里,按理说应该可以结束了。然而让公孙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朱安世却不是盏省油的灯。他听说公孙贺是要用自己的命来换儿子,就狂笑着说:“丞相就要祸及宗族了!用完终南山的竹子,也不够写完我的状词;砍光斜谷的树木,也不够做桎梏我的刑具!”朱安世的意思是要跟公孙贺玉石俱焚,拼个鱼死网破。于是他在狱中上书告发公孙敬声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还说他们指使人在长安通往甘泉宫的驰道上埋木偶人,诅咒皇上。

汉武帝立即下诏逮捕公孙贺父子入狱。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正月,长安城中大雪纷飞,寒气袭人,公孙贺父子饥寒交迫死于狱中。随后公孙贺的全族被诛杀,这其中包括阳石公主及诸邑公主,连卫青的儿子卫伉也没能幸免于难,这当真是“柔肠百结谁能会,一恸情天历劫身。万水千山归去也,从此萧郎陌路人”。

如果你认为事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那就大错特错,因为我们目击的事实,往往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凌,冰山下面的巨大事实,更排山倒海,穿透视听,我们直面的人生舞台,也许只是化蝶幻影,层层垂帘后的故事,更震撼世道人心。

公孙敖和公孙贺的死其实只是汉武帝晚年的这场“巫蛊门”的冰山一角。

所谓巫蛊指的是使用巫术诅咒害人的“技术”,大体上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生物战流派,大体上是将蜘蛛、蝎子、蟾蜍、毒蛇、蜈蚣等毒虫放在一个容器中,密封十天,开封后存活下来的那只就是最毒的,它也就是蛊的首选。然后经过饲养最终就是蛊,把它的粪便放在水井或粮食里,吃了的人肚子里就会长虫,慢慢身体虚弱而死。还有一种就是比较简单的精神战流派了,大体方式是在木偶上写上被诅咒者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然后靠巫师作法进行诅咒。相比之下自然是后一种简便易行,所以几千年来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使用的“报复”手段。

刘彻是个很狂妄的独裁者,以至于他不能接受年老体弱就会多病这个客观规律,所以一直疑心身边有人用巫蛊害他。这种可怕的疑心病造成的灾难极为恐怖,一般来说只要被告发参与了巫蛊案绝对是在劫难逃并且株连家族和朋友。同时,汉朝的皇室是楚人出身,汉朝在行政上采取秦朝的制度,在文化上则是全盘接受楚文化。楚人自古就有尚巫好鬼的传统,这就使得汉朝的统治者更容易相信蛊术。汉武帝自己就总是求仙拜神,对这一套当然更加深信不疑。因此朝廷上一直很注意防备有人用这类厌胜之术来诅咒皇上,查出来就是灭门的大罪(后来的历朝历代也无不如此)。

闲话少说,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场旷世无双的“巫蛊门”。

首先,我们来看巫蛊门的起因: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汉武帝早年忙着打匈奴和求神仙,没工夫过问巫蛊的事情,可就在他晚年的时候,一件似真似假的案子牵出了巫蛊之祸。

原来武帝整天东征西讨,弄得天下百姓不得安宁;他又拼命地花钱,不但把文景时期积蓄下来的钱财都花光了,他自己千方百计搜刮来的钱也花光了好几次,闹得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起来造反,连长安城里也有不少人咒骂皇帝。这些怨恨的话有一些慢慢地就传到了武帝耳朵里,他就小心提防着,疑神疑鬼地老觉得有心怀叵测的人来行刺他。

话说他住在建章宫的时候,有一天恍惚间突然看到一个身带宝剑的男人影子在龙华门外一闪而过。汉武帝以为有人来行刺,急忙下令在建章宫内搜了个底朝天,连半个刺客的影子都没找到,守宫门的侍卫也说根本没见到什么带剑的男子。汉武帝一气之下把守宫门的人杀了,又搜查上林苑,又下令关闭长安的城门,在城里挨家挨户地搜了十一天,闹得长安城鸡飞狗跳。

这一次彻底的大搜查没抓住刺客,但结果却搜出大量的小木人,就是这些小木人引发了“巫蛊门”的导火线。

原来两位公孙大人死于莫须有的“巫蛊”之后,巫婆、方士见利用蛊术很有“钱途”,于是纷纷前来长安,到宫中贵戚之门来骗取钱财,教他们如何镇邪避灾,如何用木偶诅咒仇人,如何防患于未然。一时间各大宫中乌烟瘴气,大家都忙着做一件事,埋木头人……

其次,来看巫蛊门的升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汉武帝搜刺客没搜到,却搜出不少小木人后,他感到事态的严重程度已超过了他的想象。巫蛊不除,天下不安,巫蛊不除,汉武帝不安啊!于是,他决定严厉打击一下长安城里的这股乌烟瘴气。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叫来了一个人,一个一直在苦苦等待汉武帝召唤的人,这个人便是“小人帮”的带头大哥江充。

江充听到汉武帝的宣召,脸上笑开了花,他知道一展才华的机会终于来了。果然,汉武帝召见他便是商量如何打击巫蛊。在江充表达了愿替皇上分忧的忠心后,汉武帝直接给了他一个权限——特使,专门负责打击和摧毁巫蛊案件。

于是乎,一个新的部门——“巫蛊办”成立了。“巫蛊办”的站长毫无悬念可言,是江充。其主要成员有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兼任小人帮的副帮主)。

接下来江充带领几员得力干将,整天穿梭于各大宫,成了不折不扣的“掘木人”,最后竟然是“哪里不平(地),哪有我,哪里不平,哪有我”。更为重要的是,“巫蛊办”沆瀣一气,想整治谁就事先把木头人埋到他的家附近,然后再以搜查的名义来“追踪寻迹”,抓到人以后,两条。第一,严刑拷打。不惜动用烧红了的铁器钳人、烙人,总之一句话:一定要让他们认罪。第二,一定让这个人咬出他的同案犯来,被打得无奈了就咬其他人。这样抓一个咬一个,抓一个咬一片。不管是谁,只要被江充扣上“诅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没过多少日子,他就诛杀了好几万人。

一时间全国陷入白色恐怖当中。

再次,来看巫蛊门的终极目标:巫蛊之祸,意在太子。

江充花这样大的力气来打击巫蛊,花费的人力、物力、精力是巨大的,而牵连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其实江充这样做只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他一手打造的“巫蛊门”的终极目标不为财也不为利,只为太子。

于是,他指使“巫蛊办”的胡巫对汉武帝说:“皇宫里有人诅咒皇上,蛊气很重,若不把那些木头人挖出来,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此时的汉武帝已近古稀之年了,人到老年,多多少少有些伤寒杂病,磕磕绊绊的。于是,已是体弱多病的汉武帝认为胡巫的话“言之有理”,批准了“巫蛊办”进入皇宫搜查巫蛊。

江充的终极目标只是太子刘据,但聪明的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茶要一口一口地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于是,他带领浩浩荡荡的“巫蛊办”的人马先从嫔妃下手,一直把汉武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查了个底朝天,这才对卫皇后寝宫和太子宫进行搜查。

如果说在嫔妃的宫里搜查只是为了走过场的需要,那么搜查卫皇后寝宫和太子宫就是动真格了。据说江充为了搜查的需要,还派上了猎犬,在两大宫中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

搜查的结果是:太子宫的木头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木头人多,二是木头人毒。多到什么程度,四个字:多如牛毛。毒到什么程度呢?四个字:咒语连连。

江充的“追魂夺命”组合拳终于亮出致命杀招了。那么懦弱的太子刘据见宫中平白无故多了这么多木头人,知道定是江充等人做了手脚,他会眼睁睁地做沉默的羔羊,任江充宰杀吗?

答案是否定的,羔羊也有怒吼的时候,更何况太子刘据还是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呢?且看刘据是如何“冲冠一怒为巫蛊”的。

生死一念间

话说太子宫凭空被挖出那么多木头人后,刘据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紧急的关头,他想到了他的老师石德。

石德也许大家还有点儿陌生,但一提到他的爷爷万石君——石奋,想必大家一定会豁然开朗。情况紧急,刘据找来老师石德,不再拐弯抹角,便直接询问怎么办。

石德果然不愧是刘据的老师,马上就当前形势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教会了太子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解析:公孙敖夫妻和公孙贺父子,都是因为巫蛊而掉了脑袋的,包括汉武帝的女儿也没能逃过一劫。现在“巫蛊办”的人在东宫挖出这么多木头人来,只怕江充之意不在木头人,在于栽赃陷害太子您啊!

第二个关键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解析:我知道您是清白,虽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江充等人的小报告一旦打到汉武帝那里了,只怕太子您就算跳进黄河也说不清啊!

第三个关键词: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解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皇上现在在甘泉宫避暑养病,对目前宫里的形势一无所知,太子可假传圣旨,先抓住江充等“巫蛊办”的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令其招出其中的阴谋,只有这样,方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石德的解析精辟在理,太子刘据听了直点头称是。但对“先发制人”的方案他还是提出了心中的疑惑和顾虑。

“江充等‘巫蛊办’的人都是父皇钦点,享有特权,在没有父皇签发的逮捕令的情况下,怎么能随便对他们进行逮捕和审讯呢?”

石德随后教会了刘据第四个关键词:该断不断,必受其害。解析:现在都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你居然还想“循规蹈矩”地办事,只怕还没等到皇上的逮捕令,你自己早已被逮捕了,难道你想做扶苏第二不成?

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但在和弟弟胡亥争夺皇位时,因为“心太软”,结果把皇位拱手让给了胡亥,从而也使得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石德的话连傻子也听得懂是什么意思了。一句话:起(行动),还有生的希望。不起,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刘据就是刘据,他不知小人像王蒙说的,“愚而诈,傻而号叫,不明就里瞎闹腾,蛮不讲理耍光棍”。他们一是见不得别人有好事,本来不相干,却忌妒得一塌糊涂,就想败你的兴;二是听不得基本的道理,有道理就妨碍他们浑水摸鱼,急着起哄。他们就是赵姨娘和牛二一类货色,对他们一从容,看透他们,二冷静,点破他们。

他只知道汉武帝从小教他读书识字并没有白教,教科书里的“可为”和“不可为”他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当石德苦口婆心地说出四个关键词后,他的头还是摇得像拨浪鼓,说了这样一句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能做大逆不道的事。”

他决定先派人到甘泉宫去“请示”一下汉武帝,把木头人一事当面说清楚。这种消灭“不良因素”于萌芽之中的想法,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但问题是,这仅仅是刘据一厢情愿的想法,江充根本就不给他这样一个“解释”的机会,他早已派人赶在他之前去甘泉宫报告了。

刘据一听,面色惨白,瘫倒于地,嘴里直呼:“怎么办,怎么办?”

石德不愧是他的老师,第五个关键词又新鲜出炉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个关键词简单易懂,不用解释大家也明白,意思是江充等人现在已把你逼到悬崖边了,是生是死就看你的选择了。

说完这句话,石德起身甩袖就要走人,这样“迂腐”的学生不教也罢。但这一次刘据却突然一把拉住石德,说道:“弟子愚钝,悔误甚迟,请多原谅。”

接下来的事简单,描叙过程如下:假传圣旨——征调士兵——抓捕犯人。

而江充接下来的表现如下:措手不及——瓮中之鳖——束手就擒。

刘据打了个出其不意,结果成功抓获“巫蛊办”的头号人物江充和二号人物安道侯韩说及胡巫。也许是这个先发制人的过程太顺利太缺乏悬念了,刘据在抓住江充后,脸上笑开了花,他认为他已“转危为安”,现在该是“打击报复”的时候了。

于是,刘据马上上演一场“泼妇骂街”的闹剧,直把江充骂得恶贯满盈,猪狗不如。而混世魔王江充自从落到刘据手上,知道没有好果子,抱着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自始至终都选择沉默。

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愤怒的刘据马上上演新花招——砍。可怜的江充,连一句发泄的话都没能说出口,就挥一挥衣袖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考虑到江充一个人走太孤单,还给他安排了两个保镖:牛头马面。结果“牛头”韩说也被直接送上刀山,“马面”胡巫享受的是火海。

可以说刘据终于举起手无缚鸡之力的拳头,痛痛快快地做了回真男人,然而,他不会知道,他痛快的背后留下了两大致命伤。

第一大致命伤是刘据抓住江充后太过兴奋和激动,结果在大脑发热的情况下,当场就解决了江充这个不法分子。先斩后奏,朝廷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但问题是他在砍江充的脑袋时,忘了做一件事,一件举手之劳,但却关系他的脑袋的大事,就是没有得到江充的供词。

在江充还没有“招了”的情况下,刘据就擅自对江充处以极刑。江充死了是小事,但如何向汉武帝交代却是件大事了。

第二大致命伤是刘据发动突然袭击,但他的目标太窄,只盯着罪魁祸首江充一人,却忽略了“巫蛊办”的其他几个主要成员。结果除倒霉的韩说和胡巫被顺便抓进来了,“巫蛊办”的另两位危险人物苏文和章赣却成了漏网之鱼。于是乎,江充前脚被抓,他们后脚就踏进了甘泉宫。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可惜刘据当时没能明白这一点。

汉武帝原本正在甘泉宫里度假,正在享受心静自然凉的美好时光,结果却被一群不速之客的闯入而点燃起三把火。

第一把火:虚火。点火人:苏文和章赣。

苏文和章赣侥幸得脱后,马上向汉武帝汇报“太子造反”独家小道消息,汉武帝听后第一反应是惊,第二反应是不可置信。对他来说,太子虽然在言行上“叛逆”了些,在做人上“另类”了些,在做事上“迂腐”了些,但人还是诚诚实实、本本分分的。因此他觉得苏文的“造反”两字有点儿言过其实,于是就让内侍去把太子叫来,准备来个当面“质问”。

因此,可以说苏文和章赣此时点燃了汉武帝内心的只是一把虚火。

第二把火:实火。点火人:贴身内侍。

的确,就是这样小小的一个内侍,却成了左右刘据命运的人。这个内侍虽然不是“小人帮”的正式成员,但也属于“小人”。因此,他接到跑腿的光荣任务后,关键时刻心理素质不过硬的缺点暴露无遗。

如果说以前他对太子刘据是敬的话,那么现在他对刘据就是怕了。怕什么呢?这个太子连京城最火的“巫蛊办”的老大江充都敢擅自抓了直接砍了头,他这一去太子的东宫该不会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吧?

去太子府是不敢去了,可不去,又怎么向汉武帝回命呢?只剩下华山一条道可以走了——编谎言来骗汉武帝。他是这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的?太子的的确确是造反了,我去请他,他非但不肯来,反而想杀了我灭口,幸好我跑得快,要不然就再也见不到陛下了。

汉武帝的第一反应还是惊,第二反应还是不可置信。但无论如何,汉武帝内心的实火点燃了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把火:旺火。点火人:丞相刘屈氂。

正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丞相刘屈氂的秘书长(长吏)到了,给汉武帝的报告同样只有简单明了的四个字:太子造反。

原来丞相刘屈氂听说太子造反,吓得七魂丢了三魄,二话不说,拔腿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城外跑。据说中途连丞相大印跑丢了也浑然不觉,由此可见丞相的慌张程度。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舍己救人,天塌下来什么也不管,先保住性命要紧。

“刘跑跑”到了驿站才派唯一跟着自己的秘书长骑快马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

都说众口铄金,其利断金。江充、章戆这样直接跟太子打交道的人,自己最贴心最信任的内侍,以及丞相的秘书长都报告说太子造反,这一把旺火终于烧得汉武帝火冒三丈、怒发冲冠,他终于相信太子造反是事实了,于是他便问丞相的长吏:“既然太子造反了,丞相打算怎样摆平这件事呢?”

长吏答:“丞相已封锁了太子造反的消息,至于要不要采取军事行动还得听皇上您的指示。”

汉武帝一听,怒道:“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丞相封锁消息有个屁用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现在整个长安都听风就是雨。如果不尽快平息暴动,后果不堪设想。丞相难道没有听说过周公当年大义灭亲、含泪忍痛诛杀管叔和蔡叔的事吗?是风度重要,还是温度重要?”

既要风度又要温度。长吏心里是这样嘀咕的,但嘴里却不敢再多说一句话。关键时刻,汉武帝展现出一名老领导的素质,他立马下了三道指示:

第一道指示,放兵权:征集京城邻近各县的武装部队,各地两千石以下的官员统一归丞相调遣。

第二道指示,封路线:关闭所有的城门,并且用牛车堵住街道。

第三道指示,赏罚令:凡捕斩谋反者重重有赏,凡放走谋反者罪加三等。

都说酒壮英雄胆,丞相刘屈氂接到汉武帝“杀无赦”的诏书后,实权在握,他一改刚才狼狈至极的形象,掉转马头,组织人马将长安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然后再打出抓捕太子的牌子。

太子刘据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但终究还是知道丞相要抓他的消息了。在对待江充等人方面他已经先下手为强一次,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选择再一次“先下手”。

于是他假传圣旨释放长安城里的囚犯,发给他们武器,他的老师石德和门客张光光荣地成了“带头大哥”,抵抗丞相的军队。出发前,他还来个“先礼后兵”,召开了动员大会,内容无非是说皇上病得很严重,住在甘泉宫休养了很久了,不知道那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故,而“巫蛊办”在以江充为首的黑社会势力的带动下,乘机准备叛乱。我们身为大汉的子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效力,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共同诛杀逆贼。

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动员大会后,掌声雷动,众人纷纷表示誓死为国效忠,绝不让奸臣的阴谋得逞。随后他们和丞相的政府军队发生了武装冲突。这一战就战了三天三夜,结果是双方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眼看这样战下去对自己非常不利,太子心急如焚,丞相可以从城外调来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而自己的军队却是随着伤员的增多一天一天地减少。无水之源,终会有枯竭的一天。

太子决定再次铤而走险,派使者持节杖去驻扎在长水及宣曲两地胡人骑兵军团。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派的使者前脚刚到,汉武帝的使者后脚也到了。接下来就看两大使者的比拼了。

两大使者立马上演一场真假节杖的表演。太子使者说他的节杖绝对是货真价实,假一赔十。汉武帝的使者却说他的节杖才是真的,如假包换。

眼看两大使者争执不下。胡人也被弄得云里雾里,最后叫两人别只顾逞口舌之快,来点实际的。

“我的节杖是纯赤色,大家谁不知道纯赤色的节杖才是正宗的皇帝审批的节杖呢?”太子使者毕恭毕敬地交出节杖,果然那节杖清一色的赤色,连一根杂毛都没有。

胡人点了点头,下结论了:这才是正宗的节杖嘛!

“真正的节杖在这儿。”汉武帝的使者手中有货,心中不慌。他拿出节杖,喃喃地道:“真正的节杖不是纯赤色,而是赤黄色。”说着拿出汉武帝写出节杖易毛的诏书,悠悠地道:“皇上早就料到太子会有这么一着棋,所以临时把节杖换成赤黄色,就是用来防盗的。”

汉武帝的使者关键时刻使出了撒手锏,真假节杖立见分晓,黔驴技穷的太子使者得到砍头的代价。

接下来,胡人骑兵在汉武帝使者的带领下对太子进行了反戈一击。原本平衡的两个天平,因为胡人骑兵的加入而发生了质的倾斜。

太子眼看调不来军队,必败无疑了,于是亲自乘车到北军营外,请求护军使者任安发兵助战。

任安接到太子的符节,顿时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尴尬境地。帮还是不帮,这是一个问题。帮,如果太子最终失败,他便是同谋,必定受到株连之罪。不帮,如果太子最终胜利,他便是见死不救的犯人,必定会受到太子的严惩。

在摸不清看不明的情况下,任安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决定还是按兵不动,选择了作壁上观。

任安拒不发兵,太子已陷入绝境。都说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在这个危急的节骨眼上,汉武帝颁发的太子造反的昭告已传遍了整个长安。太子军听到后已是军心涣散,无心恋战。

此消彼长,结果就毫无悬念了,太子军兵败如山倒。兵败如山倒的太子刘据只有华山一条路可以走了——逃。

几人欢喜几人愁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七月十七日,是太子刘据一生当中最凄惨的一天。这一天,他才真正体会到流浪是什么滋味。刘据只带了两个儿子和几个保镖静静地站在覆盎门下,等待命运的裁决。

覆盎门上的司直田仁双手背后,耷拉着脑袋站在城门上踱着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在权衡着什么,抑或在忧虑着什么。只见他踱来又踱去,踱去又踱来,他每踱一步,城下刘据的心里都会咯噔一下,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田仁站定了双脚,长叹一声,手一挥,说了四个字:“打开城门。”

刘据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他向田仁投去感激的一瞥,转身回头深情地看了一眼长安,心里叹道:“别了,我的母后;别了,我的父皇;别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别了,长安。”

再回头,一滴晶莹的泪花飘散在风中。刘据不再迟疑,带领两个儿子策马奔出了覆盎门。

田仁终于还以“慈悲”之心放了刘据一条生路,然而,他自己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刘据走了,追兵随后就到了,丞相刘屈氂听说司直田仁自作主张把刘据放了,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抓住田仁就要当场砍了他的头。

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御史暴胜之站出来,他有话要说:“司直是享受国家待遇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就算有罪该杀,也应该听从皇上的发落。”

刘屈氂没辙了,一边派人继续追太子,一边押了田仁去向汉武帝请命。没有抓住太子,抓了田仁好歹有台阶下了,结果,汉武帝听说太子跑了,二话不说就把田仁拉出去砍了。

田仁是田叔之子,小时候因为长得一身好体魄,被大将军卫青慧眼相中,招收为贴身的保镖,后来多次随卫青参加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因为表现得很出色,再加上卫青不遗余力地推荐,后被汉武帝封为郎中,再后来,升迁为二千石的丞相长史。他见河南、河内、河东多是丞相御史的亲戚子弟,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于是不顾强权,给汉武帝打了这样一个小报告:“天下郡守多为奸吏,而三河尤甚。”这个“直言不讳”的小报告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结果三河太守都被抓到牢里砍了头。最后,田仁被提为京辅都尉,再升为丞相司直。

据说田仁还和司马迁是好朋友,两人常有书信来往。任安被抓后,司马迁写了一封《报任安书》:我听说,修身是智慧的集中体现;爱人和助人是仁的发端;要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是义的标志;有耻辱之心是勇敢的先决条件;树立名誉是行为的最终目标。士人有了这五个方面,然后才可以立身于世并进入君子的行列。

从这一点来看,田仁无疑就是这样的君子。可惜“为谁去做事,谁来听从你”,一堆黄土埋掉的是道义还是真理?

杀了田仁还不解恨,汉武帝马上又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派法吏到暴胜之那里去“问话”。

法吏对汉武帝的牛脾气了如指掌,自然知道汉武帝问话是假,逼供是真,于是,对暴胜之进行了强有力的责问:“司直擅自放走太子,罪不可恕,丞相杀这样的奸叛之徒,是符合先斩后奏这条法律的,不知道御史大人为何偏偏要帮田仁说话呢?”

暴胜之心知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已经对他“很怀疑”了,于是对法吏说:“行,行,行,你不要再多说了,我知道怎么做了。”说着,他拔出身上的剑朝自己的脖子就抹。

暴胜之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自杀的原因有二:除了恐慌外,更重要的是怕连累到家里人。牺牲自己一个人,保全全家人,这无疑是暴胜之选择的最明智的方法。要不然以汉武帝多疑之心,熬到最后,只怕不单单是暴胜之一个人掉脑袋的问题,他的整个家族都脱不了干系。

第二,派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前往皇后的宫中收缴卫子夫的印玺。

卫子夫支持儿子刘据谋反,汉武帝只是派人去取印玺,留给卫子夫自行了断的权利,已经是非常给卫子夫面子了。

卫子夫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只是这一天还是来得有点儿突然,快得让她感叹世事无常,她用那双早已变得粗糙的手握着汉武帝当年亲手交给她的白玉大印,若有所思若有所叹,良久,一滴晶莹的泪掉落在印玺上。悲切良久,她推开厢房大门,恭恭敬敬地把印玺递交给刘长和刘敢两人。

接到印玺的刘长和刘敢两人并没有马上就走,而是木然地站在那里,良久,从卫子夫的厢房里传来一声凄惨的叫声,血腥之味顿时弥漫开来。刘长和刘敢对视了一眼,知道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这是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书写的一人得志、全家富贵的传奇。然而,卫子夫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做了三十八年的皇后,并不是独霸天下,而是处处小心,以恭谨谦和赢得汉武帝的恩宠,赢得了大臣和后宫众人的尊敬。在后来的日子里,尽管卫子夫年老色衰,汉武帝移情别恋,但是因为卫后小心谨慎,所以汉武帝对她还是很信任的。汉武帝每次出行,都把后宫事务托付给卫后。

然而,最终卫皇后还是因为太子的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生女当如卫子夫,这是后人对卫子夫的肯定,还是对汉武帝的讽刺?

而参与革命政变的,除了太子逃脱外,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如下:

太子的老师石德被景建擒获,张光被商丘成擒获。结果汉武帝封景建为德侯、商丘成为秺侯。

眼看景建和商丘成得到封赏,这时“中立派”的任安不失时机地来向汉武帝请安了。他原本以为得个小小的封赏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他不会知道,他把自己送上了鬼门关。

任安的事,汉武帝早已洞若观火,他那点儿小伎俩怎么能逃得出汉武帝的火眼金睛呢,结果,面对不但没有立功、反而想邀功的任安,汉武帝冷笑道:“嫌官小是吧?好,我给你封一个超级大官,派你去当阎王爷。”说着,他给任安安排了隆重的上任仪式——腰斩。

处理了任安的事,随后汉武帝对参加叛乱的进行了两个“凡是”的处理:凡是太子刘据的门客,一律格杀勿论;凡是跟从太子参加战斗的人(不管是自愿还是被逼的),全部流放到偏远的荒漠之地去面壁思过。

宫中乱成了一锅粥,太子刘据带着两个儿子却成了一团麻,开始了漫漫逃亡路。翻过千重山,越过万道水,到了湖县泉鸠里(今河南省灵宝西部与陕西省交界处的泉里村)。

刘据到这里也不隐瞒自己的身份,直接透露了自己所遭遇的情况。事实证明,泉鸠里的人虽然少,但个个深明大义,听到太子声泪俱下的“表白”后,纷纷表示了对太子的同情和怜悯,更有甚者还流下了眼中多余的分泌物。

结果,这个小山庄的人不但收留了刘据这几个“难民”,而且还免费提供吃喝拉撒。可惜这里乃是穷乡僻壤,一没交通优势,二没地理优势,三没特产,生活水平离“温饱”还差一大截,刘据等人的到来,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但他们任劳任怨、日夜加班地编织草鞋,靠这个卖点钱来维持太子等人的生活。

这样一来,太子心里就过意不去了。曾几何时,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曾几何时,他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拥有呼风唤雨的权力。现如今,他却靠这里的父老乡亲的“血汗钱”来养活自己。

心怀愧意的刘据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写了一封信。这不是一封上访信,而是一封求助信,他想求助湖县一位颇有交情的“老相好”。以前刘据是太子,他所交的人不是达官显贵,就是富得流油的富翁。这位老相好便是属于后者,别的都嫌少,就是钱多。

找这样的人打打牙祭,够刘据几个人吃上好几年。鉴于现在情况特殊,刘据又不好直接去投奔老相好,直接写信要点救济款无疑是最佳办法。然而,刘据不会知道,就是这样一封小小的信,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因为当时的条件有限,送信要经过很多“手续”,结果信还没送到老相好手里,风声早已传到了官府的耳朵里。这引起了当地知县李寿的高度重视,此时追捕太子的通缉令已传遍五湖四海。他当机立断,连夜带领精兵强将进行了一次突击行动。

小小的泉鸠里被大量的官兵围了个水泄不通。结果泉鸠里的村民和官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太子争夺战”。太子刘据也许是不忍看到官民“相煎”,于是他紧闭房门,用一条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官民的决斗,就好比是专业和非专业的比拼,结果毫无悬念,泉鸠里的全部村民以及太子刘据的两个儿子,用血淋淋的生命代价,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歌。

提着太子刘据的人头,李寿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笑得那样无邪,笑得那样不可一世。天上掉馅饼居然被他接到了,这意味着凭着这块馅饼,他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他马上派人快马加鞭去京城“报喜”。接到喜报的汉武帝非但没有喜,反而忧伤的泪直往下流。

他痛哭失声,如果不是自己放不下“面子”,如果听从令狐茂的劝告,下令赦免太子,太子会有这样“尸首异处”的下场吗?人世间,有多少后悔可以重来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他不顾堂堂一国之君的身份,滴滴混浊的老泪掉落在案前令狐茂写的劝告书上:

臣闻父者如天,母者犹地,而儿子好比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天平地安,万物才茂盛;父慈母爱,儿子才会孝顺。而今皇太子为汉家社稷的正式继承人,将承受万世的基业,担负祖宗的重托。江充,只不过是一介布衣,穷乡僻壤出来的无赖,陛下使他显贵,给他高官大权,而他竟迫害太子,栽赃陷害。而且这些邪佞之人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太子进则不能见到皇上,退则被那些乱臣贼子所围攻,他蒙受了冤屈却无法奏告,所以郁积愤怒之情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才杀了江充。他心怀恐惧,所以子盗父兵,用以救难自保罢了。臣窃以为太子并无谋反之心。《诗经》上有一首《小雅·青蝇》是这样写的:绿头苍蝇真正讨厌,把它赶出篱笆外面。和善明理的正派人,绝不听信挑拨离间。从前江充陷害赵国太子刘丹,天下人有目共睹。现在江充又谗言挑拨皇上和太子的关系,激怒皇上。皇上偶尔疏忽,过度责备太子刘据以至派大兵围攻,由三公亲自指挥作战。智者不敢言,辩者不敢说,臣感到无限痛惜。愿陛下放宽心怀,平息怒气。对亲人不要过于苛求,不必担心太子的错误,应迅速解除这么多守兵,别让太子在外面长时间地流亡,以致再误入奸人的诡计。臣一片忠心,谨在建章宫阙外待罪,昧死上闻。

其实这是一封感人至深而又有理有据的信,它之所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因不是这封信写得不好,相反,是因为写得太好了,其中“太子进则不能见到皇上”一句委婉地击中了汉武帝的软肋。汉武帝当时对这封上书评价很高:文辞优美,抑扬顿挫,好极了。但因为“恼怒”,他“追捕太子,无论死活,捕获者封侯”的命令依旧不变。

也正是因为这样,太子才会这么快就死在一个小小的知县之手。然而,后悔归后悔,汉武帝擦干了眼泪,还得做一件事,就是对李寿的奖赏。君无戏言,不能不赏啊。结果李寿被封为邘侯。而身先士卒的张富昌因为第一个冲进房门,虽然没有救活太子刘据,但因为“踢门”有功,被汉武帝封为“题侯”,当真是名副其实啊!

史上最直的“罪己诏”

太子的死,令汉武帝追悔不已。就在汉武帝备受折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郎官田千秋上疏了,他是巫蛊门太子刘据冤死之后第一个上书为太子鸣冤的人(令狐茂是在太子流亡期间上书的)。因为巫蛊门事件,牵连的人实在太多了,大家都对太子的事讳莫如深,都选择沉默,避免祸从口出。

也正是因为这样,田千秋的鸣冤书才引起汉武帝的高度重视。还是先来看一下田千秋的这封鸣冤书都写了些什么吧。田千秋的书写得很特别,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当真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第一问:儿子盗用父亲的兵马,该杀还是该打?

第二问:天子的儿子错杀了人,该判什么罪?

第三问:上面这两个问题,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三问提出后,田千秋马上就进行了“自我解答”。

第一,儿子盗用父亲的兵马,这只是家事,顶多被父亲打一顿,进行严厉的教育。

第二,天子的儿子错杀了人,也不是罪。

第三,上面两个问题不是我说的,是一位白发老翁教我这么说的。

子不孝,父之过。前面两问已经很明白了,太子刘据之所以会犯错误,太子固然有错,但真正该负责的人是汉武帝您自己啊!当然,话虽如此,如果田千秋这样直言汉武帝在太子一事上的过错,以汉武帝死爱面子的牛脾气,自然不会主动承认(令狐茂的上书就是很好的例子,汉武帝当时明明已知道自己错了,但碍于面子,仍然不肯撤掉对太子的通缉令,结果致太子惨死)。也正是因为这样,聪明的田千秋成功地杜撰了一个“白发老翁”。

事实上,田千秋弄来白发老翁,非但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出奇制胜”之举。田千秋的前两问击中了汉武帝的软肋,而后一问摧毁了他的高傲。因为这个白发老翁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含沙射影”之功效:田千秋是个管理高祖庙的郎官(守陵官),他梦见的“老翁”自然就是汉高祖刘邦了。

田千秋话里的意思就是,刚刚这些话都是你的祖先刘邦说的,不是我说的。这无疑给了汉武帝一个很好的台阶下了。汉武帝可以谁的话都不听,但高祖刘邦的话却不能不听啊!

于是,汉武帝马上就召见了田千秋,见面就直抒心声:“祖孙之间,外人最难插话,你却能明白其中道理,用这样简单实用的话说清楚道明白。这一定是高祖托梦给你,让你来转教给我,看来你应该作为我分忧解忧的辅佐大臣啊!”

随后汉武帝马上就开展了“一升二查三诛,四思五改六听”活动。

一升:提升长相英俊、知书达理的田千秋为大鸿胪。国家正需要田千秋这样的人才。

二查:对宫中的木头人展开调查。很快,各个部门的调查报告如雪花般飞到汉武帝的办公桌前,结论是:太子宫和卫皇后宫里根本就没有埋什么木头人,都是以江充为首的“巫蛊办”的人搞的鬼。最终汉武帝下的结论是:刘据本没有造反之心,只因被江充等小人所逼,才起兵反抗属于“正当防卫”中的“防卫过当”,虽有小错,但错不及杀。

三诛:诛杀以江充为首的“巫蛊办”和“小人帮”的所有成员。巫蛊门盖棺定论后,考虑到罪有应得,死有余辜的江充早已魂归天国了,汉武帝把怒火都迁移到苏文身上,结果苏文被一根根点燃的柴火活活烧死。而其他诛杀太子的人也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邘侯李寿、题侯张富昌在侯位上屁股还没坐稳,就被拉出去砍了头。正如莫罗阿所说的名言一样:如果你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那你一定是第一个被馅饼砸伤脑袋的人。接到“馅饼”的李寿和张富昌的结局无疑更严重更凄惨,他们不单单是伤得那么简单,而是被馅饼砸碎了脑袋。

四思:先在长安兴建“思子宫”,随后又在太子自尽的湖县建了“归来望思台”。老子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朝闻道,夕可死矣。”解决了苏文,消灭了“小人帮”,遣散了“巫蛊办”,砍了逼死太子的罪人李寿和张富昌,汉武帝终于用实际行动报了太子刘据的仇,还了刘据一个“公道”。但逝者已去,汉武帝的思念和忏悔却是一天一天地增加,与其这样“朝思暮念夜成空”,还不如来点儿实际的,于是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世事无常,归去来兮,一个“思”字真真切切地代表了汉武帝的心声:是后悔,是感伤,是怀念,还是无尽的思念?

老迈的汉武帝是怎样的心境,让人去猜吧。唐代的李山甫为此留下著名的《望思台》:“君父昏蒙死不回,漫将平地筑高台。九层黄土是何物,销得向前冤恨来。”

五改:太子的死让一直“跳动”的汉武帝终于静下心来开始反省。很快,他就消磨掉了不可一世的锐气,放下了唯我独尊的架子,一改“王者风范”,走进了“平民化”风格。

这里不妨举两个小例子来说明一下。

第一,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到钜定(今山东省广饶县)考察,他居然脱掉黄靴,光着脚和农民兄弟干农活,堂堂一国之君,在当时的所作所为,实在是难能可贵,绝无仅有。汉武帝的做法起到了鼓励农民勤劳致富和告诫百官重视农业的双重作用。

第二,汉武帝在泰山的明堂里祭祀时,在祭拜天、祭拜地、祭拜神灵后,他没有像以前那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是接见了地方官员。在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和了解乡土民情后,汉武帝这才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他的话归纳起来有两点:

第一,自我批评:我自即位以来,南征北战,大兴武力,做了一些实事的同时,也做了很多疯狂荒谬的错事,弄得天下的老百姓受苦受累,我真的很后悔。

第二,改过自新:凡是伤害天下老百姓的事,一律禁止再做;凡是浪费天下老百姓财力的事,一律禁止再做;凡是“有害于”天下老百姓的事,一律废除。

六听:汉武帝此时不但关心民生疾苦,体察民情,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而且还开始开门纳谏,直接听取臣子和百姓的意见。

看到汉武帝这样可喜的变化,升迁为大鸿胪的田千秋喜上心头,他马上上了第二封书,大致内容是:求仙有什么用?皇上你求仙这么久,为何连太子都不能保全,为什么救不活死去的太子呢?宫中的方士多如牛毛,关键时刻都成了哑巴,与其白养他们在宫中,不如遣散他们回家抱孙子去。

看了信,汉武帝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以前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大傻瓜啊,放着宫里的锦衣玉食不吃,居然听信方士们的鬼话,到处去寻什么仙丹妙药,全是妖言惑众。我以后只要注意饮食,按时请医吃药,就没有什么疾病可以入侵我了。”

谦虚的汉武帝在发出感叹之余,采纳了田千秋的建议,遣散了所有的神仙方士,至此,汉武帝的求仙行动才彻彻底底画上了一个句号。

而田千秋因为进谏有功,驱神有劳,被汉武帝封为丞相。田千秋从掌管高祖陵墓的守陵官,一步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宝座,升官的速度比坐火箭还要快。

一人得道,众人仿效。看到田千秋两封上书就实现了“鲤鱼跳龙门”,不甘寂寞的人也开始上书。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由搜粟都尉桑弘羊领衔的上访团对汉武帝进行了上访,提出了“派兵到西域轮台(今新疆轮台县)戍边屯垦”的建议。他们说了这样的种种好处,归纳起来为两点:

一是轮台以东有能够灌溉的田地五千多顷,可派军队前去屯田,设置校尉三人分别统辖,让他们在那里大量种植五谷,张掖、酒泉两郡派出骑兵,为他们开路警戒。

二是招募民间身强力壮、敢于远赴边塞的人前往该地,开垦更多可灌溉的农田,同时逐步修筑堡垒哨所,一直向西延伸,既可加强对西域各国的影响,又能辅助公主出嫁的乌孙国。

出人意料的是,汉武帝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这项“宣扬国威”的建议,原因是这样太劳民伤财。为此,他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以诏书的形式追悔以前的过失和错误,对自己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在《罪己诏》中,汉武帝阐述了自己四个观点:

首先,他以公开的形式婉拒桑弘羊等人的上书,表示不会派兵到西域轮台戍边屯垦。原因是这样做劳民伤财。

其次,回顾他晚年的几次不成功的军事行动,对李广利失败原因进行了总结,表达了自己对失败的责任。

再次,表示以后不会再苛刻暴虐,废除一切不合理的法律,轻役减税,总之,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主。

最后,实行各种惠民政策,恢复农业生产,以弥补多年南征北战的亏空。

一向冷酷无情,唯我独尊,穷兵黩武,不可一世的汉武帝能以这向天下人进行公示的方式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批评,自我革新,真的很难能可贵,看来,汉武帝终于幡然醒悟过来了。从此,汉武帝不再派兵出征,而是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搞建设。后来他又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喻义不言而喻,表示他从此要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生产,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对此,后人有两句来评论汉武帝:

第一句:汉武帝有亡秦之过。解析:汉武帝穷奢极欲,刑罚严酷,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室,对外征讨四方蛮夷,又迷惑于神怪之说,巡游无度,致使百姓疲劳,很多人被迫成了盗贼,与秦始皇没有多少不同。

第二句:汉武帝无亡秦之失。解析:为什么秦朝因此而灭亡,汉朝却因此而兴盛呢?是因为汉武帝晚年能改变以往的过失,将继承人托付给合适的大臣,这正是汉武帝之所以有造成秦朝灭亡的错误,却避免了秦朝灭亡的灾祸的原因吧!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