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刘邦的真实脸谱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韩信平白无故地被吕后的妙计处理掉后,天下并没有就此太平。相反,正是由于吕后草率的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邦的就是彭越。当然,与其说是彭越居安思危主动站出来反刘邦,还不如说是被刘邦逼起来造反的又一典型案例。
刘邦去平叛陈豨时,曾令彭越一道前去,但当时彭越以身体有疾为由,推托不去。按理说人家有病不能去,作为一国之君应该体谅一下,但刘邦当时却不这么认为,为此还大发雷霆。
“现在叫你彭越出征,你彭越以病推托。怎么会这么巧,一到关键时刻就病了?什么病,怎么早不生晚不生,偏这个时候生?”当时有点愤怒的刘邦就写了一封信送到彭越那里,极尽挖苦之能事。
看了信后,彭越心里不好受,其他病倒没有,忧郁病倒是马上发作了。他的忧郁也不无道理,自刘邦夺到天下后,到现在诛杀的诸侯王也有好几个了。
燕王臧荼第一个被他干掉,但好歹这个人也死有余辜(谁叫他整天高喊着“我要造反”)。随后楚王韩信突然连降三级,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接着韩王信被逼着投靠匈奴,后又被刘邦的大军所灭。这几个人除了燕王臧荼是主动扯起造反的大旗,其他人都是被逼着造反的。居安思危,彭越心里就想:“刘邦的下一个目标该不会是我吧?”
正巧这时,韩信又被斩了。这下彭越就再也坐不下去了。他马上召集心腹召开了一次政治会议,讨论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会议开始后,部将们就以手中无一兵一卒的韩信被冤杀为突破口,力劝彭越起兵造反。但面对部将一浪高过一浪的造反声,彭越却总是摇摇头,并且说出了自己不想造反的三点理由:“其一,刘邦封我为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轻易言反?其二,退一万步来讲,此时的汉王朝已强大无比,就算想造反,也只有一个结果:死路一条。其三,我自己的死是小事,但不能牵连我的家人及众将你们啊!”
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部下的共鸣,相反,这些部将马上进行了最强有力的反驳。理由同样有三:其一,诛杀功臣是每个开国君主的优良传统作风,高祖刘邦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二,韩信已是前车之鉴,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已经锁定在大王您的身上了。其三,刘邦现在召您去朝廷,如果大王真的应召而去,那么结果只有步韩信的后尘——死路一条。
这下,彭越左右为难了。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但真要他现在去造反,就算他有反心,也没有反胆啊!于是彭越选择了“等”的战术,他决定等到刘邦消了气,再去负荆请罪,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彭越还想回心转意时,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却把他直接给逼上了梁山。
这件小事得从彭越手下一个叫蒋公的人说起。这个蒋公因为和彭越是老乡,再加上他以前行军打仗时,每每都身先士卒冲在前面,屡立战功,因此,在彭越被刘邦封为梁王后,彭越也让蒋公做了自己的太仆(类似于秘书)。
都说饱暖思淫欲。这太仆以前在行军打仗时是个好士兵,但当了太仆后,他的人生观念就转变了,思想也腐化堕落了。太仆仗着是梁王身边的大红人,目中无人,目空一切起来。
一次,他喝了酒,驾着自己的豪华马车四处溜达,并美其名曰兜风。
人家兜风一般是到人少景美的地方去,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百里挑一,与众不同,兜风时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钻。于是闹市成了他的首选地。
驾着豪华马车在闹市上横冲直撞,这样的回头率肯定是很高的,太仆也着实风光了一把。但太仆这种飘飘然的美好感觉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刺鼻的血腥味给冲淡了:他的马车撞死了街上一个路人。
杀人者偿命。彭越在法律问题上,一向以铁面无私著称,接到群众的联名举报后,他毫不手软,把太仆囚禁起来,准备从严从重处理这件案子。
被关在黑屋里的太仆酒醒后不由冷汗如雨,但就这次撞死人的事,他就该被砍头了,要是以前的罪行都被彭越知道了,他的头掉一百次也不够啊!于是他苦思脱身之法。
彭越念其往日情分,只是把他关在一间通风性能良好的黑屋子里,并没有把他打入“地牢”里去。这给太仆的出逃创造了机会。他先把捆在双手上的绳子在石墙上摩擦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磨断绳子后,再施展“壁虎爬墙”的功夫,从通风条件良好的破漏黑屋顶上爬了出去。
逃出黑屋后,太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上京城向刘邦告状去了。他驾车撞死了人,现在却来了个恶人先告状,状告彭越谋反。
刘邦一听又有一个谋反的,怒不可遏,他马上派人去梁地把不明所以的彭越给抓了起来。彭越被交由最高人民法院(御史)院长王恬开来审讯。
王恬开审讯后,明明知道并没有彭越造反的确切证据,但他也不是吃白饭的,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本领他没有,但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本事却无人能及。
他通过察言观色,暗自窥探,已明白了刘邦的心意。于是,他随便审了几下,就做出如下判决:彭越谋反罪名成立,判处死刑。
判了彭越的死刑后,按理说刘邦理应满意了,这不是他一直想要的结果吗?然而,当彭越真的被判了死罪后,刘邦却又犹豫了。吕后已经错杀了一个韩信,如果这时又把彭越干掉,只怕真会惹怒其他诸侯。群臣激怒,到时候只怕又会生出一些是非来。
思来想去,刘邦最终推翻了王恬开的判罚,进行了终极判罚:免去彭越的死罪,给他留一点活罪。当然,这活罪也不单单是重杖屁股这么简单,而是直接把他流放到蜀郡那片荒凉之地去了。
刘邦当年被项羽赶到那个荒凉无比的汉中,此时也让彭越去那里体验一下生活,这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按理说死里逃生的彭越捡回了一条性命后,理应马上去上任才对。但是,他心中总是觉得愤愤不平,甚至还想直接去找刘邦让他回心转意。
但此时绝情的刘邦已打定了主意避而不见,彭越吃了数次闭门羹后,才不得不慢腾腾地收拾奔赴蜀地,内心里却还在等待刘邦的回心转意。最终,他没有等到刘邦赦免他的诏书,相反却等来了一个女煞星——吕后。
这时彭越就像病急乱投医一样,见了吕后,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他直接就向吕后诉苦了,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造反,说到动情处不禁泪水涟涟。
“让你受委屈了。”等彭越说也说完了,哭也哭够了,吕后这才安慰道,“这样吧,你也别往蜀地去了,跟我去见皇帝吧!我帮你美言几句,让你官复原职。”
“多谢!”彭越感激的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于是,他放着好好的蜀地不去了,又鬼使神差般跟着吕后回皇宫了。他满以为凭着吕后跟自己这次“美妙的邂逅”,自己梁王的位置将失而复得。但他哪里知道,他这一趟回京城竟是人生的终点站。
吕后见到刘邦后,直接说出放彭越去蜀地等于是放虎归山。面对吕后不断放大的“因果论”,刘邦心中也是一颤一颤的,嘴里直叫道:“如此,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那彭越已确定去蜀地了啊,总不能再派人去追回来吧!那样等于是自己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啊!”
“这个你不用操心,人我已经请来了。”吕后说到这里狡黠地一笑。
于是,彭越在盼星星、盼月亮、盼吕后的好消息时,盼来的却是又一张逮捕令,罪名是在前往蜀地的途中招兵买马,欲有不轨之举。
彭越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监狱,直到这时他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最毒妇人心,可惜他已明白得太晚了点。可怜的彭越最终落得和韩信一样的下场。
而吕后在韩信的问题上初露锋芒后,这一次再展雄风。一个蜕变后的皇后正逐渐露出狰狞的面孔。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出现韩信死后蒯彻那惊世骇俗的祭祀方式重演,刘邦下令把彭越的头颅挂在城墙上,下写有一封诏书:敢有收起或祭祀彭越头颅之人,与彭越同罪。
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敢来祭祀。这天,忽然出现了一个身穿白衣白裤,脚踏白靴,头扎白巾,总之一身白的人。他手里拿着祭品,对着彭越的头颅边拜边哭。那些守吏也不是吃素的,不由分说,就把那人抓起送到朝廷。
“你是何人,”刘邦怒骂,“敢来祭祀彭越?”
“我乃梁大夫栾布是也!”那人平静地道,“前些日子某奉彭王命到齐国出差,今日回来,特向他复命……”
“你难道没有看到诏书吗?居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哭祭,这是同谋之罪,来人啊,快快把他煮了!”刘邦怒火冲天。
此时殿前正摆着汤镬,卫士一接到命令,二话不说,将栾布提起,就要往汤镬中送。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卫士要下手的空当,栾布撕心裂肺般地大叫了一声:“臣有一句话,如果不说出口,将死不瞑目。”
“但说无妨。”刘邦这时倒显得很大度。
既然你要我说,那我就不客气了,于是栾布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举出了彭越的两大盖世功劳。
“其一,陛下败走彭城,败走荥阳、成皋之间,项羽强兵压境,如果没有彭王居梁地,助汉击楚,这天下早就是姓项的了。其二,垓下决战,彭王如果不来,项王也未必就会败。如今天下已定,彭王受封,肯定想将封地传于万世,又怎么会去想造反的事呢?”
刘邦是聪明人,个中缘由一点就破,静心一想,彭越的事他也自知做得太过分了,于是不但赦免了栾布,还给了他一个官来当。就这样,栾布靠这样一场祭祀得到了一个大官职,让人哭笑不得。
刘邦的做法是欲盖弥彰,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正如栾布所言:功臣人人自危,不反也被逼反了。
且行且珍惜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主人请客,他一共只请了三个客人,来了两个后,还有一个没有来。于是主人发话了:“该来的还没有来。”听了主人的话,两个在场的客人都很难堪,其中一个大为恼火,竟然拂袖而去了。这时主人急忙去阻拦:“不该走的走了。”这下剩下那个客人气量再大也忍不住了,于是他也愤然而去。最后这个主人请客,却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这个故事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主人错就错在他的言行,是他逼着客人都怒而离去的。
而此时的刘邦所遇到的情况也一样。吕后先设计来了个先斩后奏把韩信干掉,随后又想方设法干掉了彭越。要知道当初张良就曾把韩信、彭越和英布归为三虎将的。现在两虎将死了,另一员虎将英布自然也坐不住了。吕后斩韩信、诛彭越,实际上正如“请客的主人”,已经把“客人”英布逼上了绝路。
前面已说过,韩信的造反、彭越的造反,都是因为手下人的个人利益,又利用皇帝对他们的猜疑来恶人先告状的,从而给了吕后借刀杀人的机会。
而相对韩信的人头落地,彭越的死就惨不忍睹了,他最后被剁成了肉酱。于是一个月后,也就是公元前196年端午节这一天,各大诸侯都接到了刘邦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彭越的肉酱。
有了一包剁碎的肉酱,端午节包粽子的肉不用再犯愁了。单从这一点来看,这刘邦真是善解人意啊!还真是急大臣之所急啊!当然,刘邦想用这种方式来唬住手下众臣,使他们安分守己,不再生出谋反之心。但事实证明,刘邦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英布接到肉酱后,震惊得无与伦比,于是他加强了个人防备,把自己的地盘守得严严实实的。说白了,这时他采取的是观望的政策,还远远没有到达造反的地步。然而,该来的终归会来,躲也躲不掉,把英布逼上绝路的同样是一件小事。
韩信被人告发,是因为麾下一个侍妾和手下的臣子私通,他愤怒之下欲斩了那通奸之人,最后被那通奸之人反咬一口。结果,他被吕后砍了头。彭越则是因为放纵一个心腹,平时管教不严,偏生他犯了人命官司时才想到要治人家的罪。心腹不干了,逃到刘邦那里直接告了他一状。结果,他被刘邦砍了头。而此时英布被告发也是因为一个妾。
这个妾是他最为宠爱的女人——陈姬。
话说有一天,陈姬突然病了。英布对这个大美人宠爱至极,自然马上就叫医生给她看病了。按理说,生病看医生,这都是自然的事,但有人却想利用这个看病的医生大做文章。这个人便是英布的一个部将,姓贲名赫。
他想趁陈姬生病时,多去照顾陈姬,赢得这个美人的芳心。到时候她只要在英布面前美言几句,那么他的仕途就会青云直上了。于是他今天提着燕窝来看陈姬,明天又提着人参汤来看陈姬,后天等陈姬的病好了一些后,还请她到自己的府上做客。
女人是水做的骨头,这话一点都不假,贲赫一切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几个回合下来,陈姬又是激动,又是感动,只恨不能以身相许了。
英布不大不小也算是个英雄了,但他却是典型的“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代表。陈姬病刚好,他可就按捺不住了,抱着这个心爱的大美人又亲又啃起来。一番亲热之后,陈姬也不忘贲赫在她生病时的关心和照顾。于是,她柔声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大夫贲赫真是一个好人啊!”
这原本是一句类似于感慨的话,言者无意,但听者却有心。英布听了疑窦顿生:“此话怎讲?”
陈姬便把她生病时贲赫的照顾简单地说了一下。说到动情处,她的眼里竟然闪动着些许晶莹。她满以为英布听了也会感动的,但哪知英布越听脸色就越阴暗,到最后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要下雨了一般。
陈姬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男人面前永远也别提另一个男人怎么样好怎么样优秀,因为男人很容易对心爱的女人吃醋。然而,此时已晚。英布爆发了:“你们该不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吧?”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切。当时英布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因为“爱生恨”而直接派人去把贲赫抓了起来。
贲赫哪里知道自己拍马屁没拍好,反而拍到马脚上去了。幸好他还有“顺风耳”这一绝活,因此,英布派的人到他的府上时,他早已脚底抹油逃了个无影无踪。其实他逃跑的路线也很明确,直奔刘邦所在的京城(和韩信、彭越手下告状的形式如出一辙)。
刘邦此时已是草木皆兵,英布造反的事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于是他马上派人去调查这件事。而英布听说贲赫拒捕而逃,自然认定他这是“畏罪潜逃”了。“看来他果然给我戴了绿帽子!”英布盛怒之下,便把贲赫的家人全给杀了。
事实证明,英布制造“灭门之灾”是很不识时务的,这给了刘邦派来的调查组一个可以交差的事件。本来就是走过场的他们,这时只在英布的地盘上白吃白喝了几天,就马上打道回府向刘邦报告调查的详情去了。结论是:英布诛杀贲赫全家,确实想谋反啊!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英布你这小子活腻了是吧!看我怎么收拾你!”
不过,究竟该派谁去搞定英布呢?刘邦在人选的问题上左右摇摆起来。
思来想去,他最终决定派太子刘盈出征。一来,刘邦想试一下太子的能耐。后宫的戚姬和吕后之争日益严重。而戚姬自太子争夺战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刘邦为此也很着急。现在这样做,正好可以试一下太子的斤两。换句话说,如果太子这次胜了,他就死心塌地地让他做自己的继承人。如果太子败了,对不起,这太子的位置还是交给他最宠爱的妃子戚姬的儿子如意吧!二来,刘邦想打击一下吕后嚣张的气焰。自从太子保卫战告捷后,吕后一下老练多了,她处心积虑,表面上对戚姬嘘寒问暖,处处关心,但实际上,她的暗刀子已瞄在戚姬身上了。只是因为刘邦尽力保护她,才使得吕后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刘邦此时派太子出征,也有杀杀吕后威风之意。
太子出征,正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这是刘邦出的招,吕后会甘心逆来顺受做待宰的羔羊吗?
朝廷中除了听话的和不听话的人,还有一个特殊的人——张良。
自从刘邦夺得天下后,张良就归隐家中练“辟邪神功”去了,因为他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明哲保身。他那把老骨头,还想真练成绝世武功,那只是痴人说梦吧!但为了能保住性命,练功对他来说已是别无选择的最佳办法了。
废立太子的事出现后,吕后把目光锁定在了这个极有分量,而且又很“懂味”的明白人身上。她向张良去求教,太子该如何才能明哲保身。
张良本来已是两耳不闻朝中事,一心只练圣贤功。但面对吕后的苦苦纠缠,他被逼得情非得已,只好说了这样一句真心话:“为阻止陛下废太子,有四个人可以去请。”随后他说出了这四个人的名字: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这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
据说此四人都年逾八旬,长得童颜鹤发,仙风道骨,非同常人。又据说当年刘邦曾派人去请这四个人下山来助他,但都遭到了拒绝,可见这四人来头不小。吕后被张良点拨得茅塞顿开后,便决定亲自去请“商山四皓”下山。
于是,《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提前上演了。吕后备好重礼,先后三次上商山,终于凭着金钱效应和一颗真诚的心打动了这四个世外高人。
就这样,太子身边拥有了“商山四皓”组成的强大智囊团,实力和地位得到了大大的巩固和提高。因此,面对刘邦的出招,吕后就询问这四人组成的智囊团该怎么办。
四人马上就给吕后支了招。吕后自然依计行事,先是端着一碗熬好的鸡汤来到刘邦的身边,然后极尽温柔体贴之能事。
“今天太阳是打西边出来的吧?”刘邦也不禁被吕后的温情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吕后表演完后,再借机提起太子出征的事来。而且严格按照商山四皓的部署,只说了几句就放声大哭起来:“盈儿还小,而且从来也没有打过仗,你现在叫他带兵出征不是把他往绝路上赶吗?”此后吕后的泪水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大有“水漫金山”之势,刘邦只好乖乖地投降了。
“既如此,还是我亲自带兵去出征吧!”刘邦说完这话时,吕后立马收住泪水,破涕为笑,高兴地抱着刘邦又亲又啃,全然不顾自己的粗嘴厚唇磨在刘邦的脸上,要有多恶心就有多恶心,要多难受就有多难受。就这样,在这次刘邦和吕后的“暗斗”中,吕后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刘邦决定自己再次领衔出征时,他的亲信秘书长兼私人保镖夏侯婴变得很忙碌起来。他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原楚国的令尹薛公很了解英布,就向刘邦推荐了此人。
夏侯婴那是啥人物,他的话自然极具分量,刘邦于是马上传薛公前来问话。密室里,两人的对话开始了。
“你看朕跟英布的形势如何?”刘邦问道。
“英布有三条路可走,如果走正确第一条路,他的形势一片大好;如果走不好不坏的第二条路,鹿死谁手,双方还是一个未知的结果;如果走错误的第三条路,他必败无疑。”薛公语出惊人。随后,薛公详细地分析了所谓的上、中、下三条路的情况。
“所谓上路也是上策,英布可向东攻取吴地,向西夺占楚地,吞并齐地,占据鲁地,巩固燕、赵两地,然后固守大本营淮南。如此一来,崤山以东就不再是朝廷所有的了。
“所谓中路也是中策,英布可向东攻取吴地,向西夺占楚地,吞并韩地,占领魏地,掌握敖仓的储粮,阻塞成皋通道。如此一来,谁胜谁负将充满悬念。
“所谓下路也是下策,英布可向东攻取吴地,向西夺占下蔡,然后把辎重送回越地,自己返回长沙。如此一来,他就是自寻死路。”
面对薛公有条不紊的分析,又惊又喜的刘邦马上生出一问:“英布会采取上、中、下哪一策呢?”
薛公胸有成竹地说英布绝对会选下策的路走:“英布只能够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他哪里能看到更远的东西呢?”
问完话后,刘邦的底气更足了。于是,他在带领十万大军出发前,就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等于把真正的淮南王英布当成是透明的了。
正在这时,久未露面的张良出现了。他消瘦的身子盈盈一弯,苍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陛下,恕臣身体有恙,不能随你一起出征。”张良道,“臣特为你这次出征饯行,并且赠陛下一言,那英布乃匹夫之勇,只需智取不要硬拼啊!”
“朕明白了。”刘邦此时像个温顺的小孩,对张良频频点头哈腰。
“陛下还应任太子为将军,监领关中军队,以防陛下走后发生意外啊!”张良提出自己的第二个忠告。
“朕明白了。”刘邦说着马上下了一道命令,抽调关中三万精兵作为太子警卫队,由太子亲自指挥,负责关中的安全保卫工作。
临走前的两个忠告,看似微不足道,却让刘邦更加看重张良了。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不难看出,张良就是张良,他的计谋比起“汉中三杰”中的其他两位韩信和萧何都要高明百倍。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先后对韩信和萧何都动了手,唯独对张良始终没有一点表示,最后让他平安完整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大义灭亲
英布自从被逼着起义造反后,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出发前,为了鼓舞军中士气,英布首先宣读了口号:“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也许是他的口号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众士兵一时间热血沸腾。出发后,英布首先选择了东边最弱的刘贾进攻。事实证明,英布的出发点选择还是很不错的,这刘贾看似驴屎面上光,但肚子里哪里有一点真才实学呢!因此,英布的大军很快就势如破竹地杀到了吴地。刘贾打仗的本事没有,但逃命的本事却不是一般的强。
他很快就逃出了英布的包围圈,然后慌不择路之下,带着几个亲信逃到了一片荒凉的坟地里。这里成了刘贾最终的归宿地。晚上,自感无颜回去见刘邦的刘贾,趁陪同他的几个亲信睡着之际,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上吊了。
英布旗开得胜之后,马不停蹄地挥师渡过淮河向楚国杀去。
刘邦称帝后,本来是封韩信为楚王的,但后来因恐韩信功高盖主,在陈平的妙计下,借用狩猎之名擒住了韩信,剥夺了他的楚王之职。后来刘邦最小的弟弟刘交成了楚王。
刘交小时候勤奋好学,属于班里的“三好学生”。不过读完书的他还是回到家里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当了一介农夫。而刘邦经过流氓的洗礼后,站在了革命的最前线,并且最终在楚汉之争中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项羽成为一国之君。刘邦后来常用这样的打油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书不在多,能读就行。学不在深,识字就行。斯是流氓,唯吾独尊……”
在刘邦的提拔下,刘交一下子由老农升格为楚王,可谓时来运转,飞黄腾达。因为从小就喜欢读书,当了楚王后,刘交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在田地里干活做事了。空闲时间多了后,他整天抱着兵书研究行军打仗的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他骤然听闻英布的反军朝他这里来了,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决定兵分三路去迎敌。他这样安排是有根据的,兵书有云:兵分三路,可以彼此呼应,出奇制胜。可以说刘交对兵书了解得还是比较透彻的,但他同时也忘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试想,英布那是啥人物,他和项羽一样,都有以一当十之勇。对兵力本来就不多的刘交来说,兵分三路,让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了。只要英布的大军集中火力击败了刘交三路大军的其中任何一路,那么其他两路大军就会不战而败。
可惜当时的刘交只懂得一点表面理论的东西,哪里知道用兵的精髓?英布集中火力,击败了刘交布好的“三龙阵”的中路军马,其他两路果然不败就崩溃了。就这样,英布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取得了第二次大胜。
就在英布乘胜将要再度出击时,刘邦的大军终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对决终于要展开了。公元前195年秋,英布和刘邦大军在蕲州境内相遇。
不是冤家不聚头。英布早就盼着和刘邦决一死战了。因此,他马上摆出了决战的阵形。而刘邦是何等人物,他观察了一下形势后马上决定坚守不出。“你不是急于跟我决战吗?我偏不给你打的机会。”刘邦把军队退守在庸城。
“既然你守我就攻好了。”面对刘邦的坚守,英布也不是吃素的,他学着项羽当年对付刘邦的绝招,采取强攻之术。但是,对刘邦来说,这招就像对牛弹琴一样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英布决战又没有决战的机会,强攻又强攻不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养精蓄锐的刘邦,终于趁城下英布疏于防备时,来了个突然袭击。刘邦连续多日都闭门不敢出战,英布本以为他被吓破了胆,哪里料到他会突然来进攻?于是,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楚军,他很快就只有退的份儿了,退了一阵就到了淮河。
此时已是初冬的寒霜时节。淮河啊淮河,一个字形容就是冷。形势所逼,英布只得下令将士们进行游泳比赛。于是士兵们都以转体一周半或腾空前后翻的高难度跳水动作跳进了淮河。只是当他们落到冰冷的河里时,才发现这浑水蹚不得。
除了抗寒能力特强的或者是像杨过一样练过“御寒功”的人外,绝大多数士兵都步屈原的后尘去了,可谓“淮河尸骨臭,内有冻死骨”。
英布举行了游泳比赛后,刘邦自然也不甘落后,他马上举行了砍瓜比赛,对着河里的冰冻人一阵胡剁乱砍。等游泳和砍瓜比赛结束后,英布回过头来清点人数时才发现自己数万人马只剩下一千多人了,而且这一千多人还都衣冠不整,伤痕累累。
但此时英布除了拼命地逃命还能做什么呢?而刘邦充分发挥其骨子里的流氓作风,穷追猛打了两天两夜,直到英布身边只剩下百来人了,他突然下令停止追击。刘邦不再去追杀英布,并非手下留情,想放英布一条活路,而是他早已胸有成竹,相信已成瓮中之鳖的英布,是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的。
事实上,刘邦只写了一封信给长沙王吴臣,就搞定了一切。刘邦为什么单单写了一封信给长沙郡的吴臣,不写给别人呢?这是有原因的。
英布的妻子乃长沙王吴臣之妹。换句话说,吴臣就是英布的妻兄。以刘邦的聪明才智自然知道走投无路的英布首先会选择投靠吴臣。吴臣本来长沙王当得好好的,哪里料到自己的妹夫真的造反了,接到刘邦的信后,他吓得两腿直打哆嗦。他面临两大艰难的选择:其一,放下眼下的荣华富贵,支持妹夫造反,和他一条道走到黑,从此踏上人生的不归路;其二,坚决和英布划清界限,来个大义灭亲,以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动摇。
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吴臣还是理智战胜了冲动,个人利益战胜了亲情,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他决定大义灭亲。
于是,接下来发生了这样一幕,刘邦写信给吴臣,吴臣居然回信给英布。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且不去多说,就来看一下英布接到吴臣信时的表情吧——喜,大喜,非常喜,特别之喜,胜过洞房之喜。
吴臣写给他的信内容简洁明了,一句话,就是请妹夫去长沙他的地盘避难。
绝望中的英布似乎看到了一丝光明,他本来就打算投靠妻兄去,现在妻兄居然主动来请他这个败军之将,他能不喜不自胜吗?他认为有了妻兄的帮助,东山再起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英布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不消几日就走到了鄱阳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湖风景之美那没得说。
连日来的奔波,心力交瘁的英布也确实感觉太累了。于是,他在风光秀美的洞庭湖边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到了客栈后,他和他的亲信们开始喝酒了。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这些大老爷们儿所有的伤感和怨恨都化在酒中了,不久他们就都醉得像死猪似的了。
这时,客栈里闪出了一群黑衣蒙面的提刀刺客。他们对着这些醉得东倒西歪的醉客们就是一阵刀光剑影。
这些黑衣蒙面刺客其实并非什么杀手或是黑道打劫的团伙,他们是吴臣派来的“半路杀手”。说白了,这一切都是吴臣精心设下的局,一个必杀之局。可怜的英布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成了刀下冤魂了。
而此时的刘邦没有追击英布,除了知道英布必死无疑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冲出庸城和英布搞偷袭战时,中了一支冷箭。他边养伤边听英布的消息,不久吴臣就将英布的头颅献了上来。
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刘邦对这样的结果很满意,马上给吴臣开出了奖赏单:赏黄金一千两。
衣锦还乡
落叶归根,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你身在何处,生自己养自己的故乡是谁也忘怀不了的。刘邦拔下英布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后凯旋,正好要经过他的家乡——沛县。
刘邦想到自己自从参加革命后,已有近十年时间没有去故乡好好看看了。其间虽然去了一次,但因为那是彭城之败后的“胜利大逃亡”,情况十分狼狈,这样的辛酸史不提也罢。
借着这个大好机会,刘邦决定回到故乡去看看。沛县的官吏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早闻得了风声,于是,十里迎接的壮观场面出现了。
官吏们站在最前面,两边的百姓一字摆开,他们个个屏住了呼吸,睁大了双眼,翘首以待。待刘邦乘坐的辇车出现后,官民都沸腾了,他们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大呼“吾皇万岁,万岁……”。
脚下的这块地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些声音都来自故乡最亲切最淳朴的声音,而眼前的这些人都是故乡地地道道的最可爱的人。于是这一刻,刘邦感动了,他叫车夫停下车来,然后走进了人群中。人群顿时像沸腾了的开水炸开了锅。刘邦亲切地和大家交谈起来,于是接下来出现了这样一幕,现场就像在搞抢答比赛一样,刘邦每问一个问题,老百姓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场面亲切而热烈。
就这样,刘邦一边走一边问,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走到行宫。刘邦也许是意犹未尽,也许是不经意间触动了心底深处的情愫,总之他特批一些乡亲代表到行宫参加他的夜宴。
席间,喝着乡村特有的稻花香酒,吃着乡村特有的瓜果蔬菜,刘邦从来没有感到这么放松过。他突然聊发少年狂,叫人取来筑放在面前,一面击筑,一面吟出了千古绝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曲吟罢,刘邦一行泪水涌出了他混浊的眼眶。刘邦的情绪感染了在座的父老乡亲,惹得众人亦是热泪盈眶。于是,一场酒宴的酒水和泪水马上混合成一体了。正所谓酒中有泪,泪中伴酒,酒泪不分离。
当然,众人跟着刘邦进行临时表演是没有错的,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眼泪没有白流。因为刘邦吟出千古绝唱后,马上就给沛县人民宣布了一项最优惠的政策:免除县中百姓的赋役。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两个字:永远。至于永远到底有多远,就看大汉王朝能坚持多久才灭亡了。
当然,这期间,刘邦还看望了他的第一个女人——武负,以及他当年的“寡妇集团”。
岁月的沧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但刘邦并没有忘记她们。他知道当年在没有姑娘愿意嫁给自己的时候,是这些“二手货”收留了自己,让自己的情感有宣泄的地方。
然而此时年老力衰的刘邦已无力再给她们温存了,但他在物质上却毫不吝啬,他给予了她们足够下一代、下下代都花不完的金钱,也算是给这些寡妇们一个交代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几天后,刘邦的沛县之旅也该结束了。刘邦知道自己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不免唏嘘一番。
而沛县数万名父老乡亲自发组织了一个欢送会。伴随着来自乡亲们最原始最淳朴的声音,刘邦受到了与来时相同的待遇:绵延十里的相送。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泪水再次打湿了刘邦的双眼。而他挥手的动作定格成了永恒:别了,我最亲最爱的父老乡亲们;别了,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别了,我的寡妇们;别了,沛县……
对此,唐代大诗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赞曰: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明哲保身
搞定英布后,至此早期封的王已差不多都被刘邦给干掉了。随即,刘邦把目光停留在了汉中三杰中的萧何和张良身上。汉中三杰,韩信论行军打仗的本领无人能相匹敌,但在明哲保身上却和萧何、张良相差太远。也正是因为这样,韩信第一个就被淘汰掉了。剩下就看张良和萧何谁能坚持到最后了。
萧何在楚汉之争中把后勤部部长当得好好的,为刘邦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最坚强、最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在建国后的分封大会上,把萧何排在了第一的位置上。
而张良虽然在楚汉之争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毕竟被韩信抢去了不少风头,相对萧何和韩信的举重若轻,他显得有点举轻若重了。
自从刘邦建国后,张良就一直在家里练心法,练气功,练长生不老术,练升天入地之法,练盖世无双之神功。事实证明,他练的武功虽然不是天下最厉害的武功,但却是可以使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绝招。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视野广阔,料敌于先。而萧何等人都是在刘邦的猜疑下才出招的,效果自然不可与其相比了。
为了生存,从来不出手的萧何,一出手就不凡,连出三招,招招逼人,招招封喉,体现出了一名出色政治家的修养和素质。
第一招:妙计擒韩信。
当初陈豨叛乱时,萧何还在帮刘邦修造皇宫,他只是停留在“国事,家事,事事关心”,因此行军打仗的事他都可以只闻不管。
但随着皇宫的修成,他还来不及享几天休闲的生活,吕后已开始母老虎发威了。在母老虎的威逼下,他不得已之下只好设计擒住了韩信。也正是因为这样,萧何得到了刘邦的嘉奖:增封五千户食邑,特派五百人作为他的侍卫。
赏五千户食邑我们很容易理解,钱财土地谁不希望越多越好?但特派五百人来做侍卫里面就大有文章了。
“皇帝给我增加警卫那是为了我的安全着想啊,这是皇帝对我的关心啊!”一开始,连萧何也这么认为的,但他手下一个叫召平的人却对他进行了另一种解释:“刘邦名义上加派五百人来当你的警卫员,是为了增加你的安全保卫系数,但实际上不是保护你,是疑心你,是监督你啊!”召平的话让萧何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招:倾家荡产支持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
萧何知道刘邦给自己加派警卫员是别有用心后,便坚决辞让了刘邦的封赐。理由是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怎么能因为我而浪费这么多人力资源呢!
非但如此,听说刘邦要亲自带兵去平定英布的叛乱时,他还倾家荡产地献出自己所有的家当充当军饷。这一招真够绝,刘邦对萧何的识时务大为满意。然而平定英布后,刘邦把目标又锁定在萧何身上,因为萧何的威望在京城一带太大了,大有盖过他这个真龙天子的态势。而这时的萧何也看出刘邦对自己投来的不善的眼神,于是他马上想方设法地去降低声望。
别人都梦寐以求能得到一个好名望,而萧何却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自己的声望。他开始四处购买房子,而且均是赊账,从来没有付过钱。这种购买方式,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强买强卖了,等于是强占了百姓的土地。于是个别胆大的就告到刘邦那里去了。
刘邦一听,笑了,这样的事对国家和朝廷没有一点损害,倒是把萧何廉洁奉公的名声给彻底毁了。通过这件事,萧何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刘邦的心里也得到了一些平衡。前面两招一出手,使得面临信任危机的萧何暂时得以进入“安全席”。
第三招:建议将长期荒废不用的皇家林苑借给百姓。
也许是前面两招出得太漂亮太完美了,萧何的第三招马上又出手了。他的招式一招快过一招,令人叹为观止。把皇家林苑借给百姓,让本来就缺田少地的农民能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有衣可穿。
这封奏章上报后,他本来认为通过这件事会使刘邦觉得自己对朝廷很忠心,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他的善举善过了头。刘邦看完奏章,脸阴得就像是要下大雨了,二话没说就叫人把萧何给绑了。
萧何是何等人物,大臣们见他被抓了,向刘邦去求情的人自然很多了。其中一位姓王的卫尉和萧何的关系最铁,他也向刘邦求情了。他到了刘邦那里,也不顾什么君臣礼节了,直接就问刘邦为什么要抓萧何。
刘邦给萧何定的罪是接受商人的贿赂,替他们要上林苑,讨好百姓,诽谤他人。
王卫尉马上对刘邦的话进行了反驳:“这是对百姓有利,对国家有利的事呀,也正是一个相国的正直之处啊!陛下怎可疑心相国受了商人的贿赂呢?”
接下来,他又像其他能言会道的说客一样,说出萧何当年在楚汉之争中如何如何有功。眼看他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刘邦没辙了,最后只得说道:“我放了他还不成吗?”
就这样,萧何暂时又渡过了一个难关。
将“白脸”进行到底
想必大家对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个卢绾还记忆犹新,这个从小和刘邦称兄道弟的铁哥们儿,刘邦待他并不薄,封他做了燕王。
随着朝中原封大王一个个被诛杀,这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了。
而陈豨被逼造反逃到匈奴后,刘邦并没有放过他。他派出的“夺命杀手”是周勃。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还处于“和亲蜜月”中的匈奴人的中立,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
但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还生出一些是非来。“说服”和“沟通”匈奴的外交政策是燕王卢绾去办的。卢绾当时派出的使者是张胜,这个张胜的使命是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大汉女婿”冒顿收起支援陈豨之心。
但外交官张胜之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在说服匈奴人的同时,还将面临匈奴外交官对他的“反说服”政策。当时匈奴的外交官其实也是汉人,他的名字叫臧衍。他的父亲大家相对比较熟悉——臧荼。臧荼被刘邦除掉后,他儿子臧衍逃到了匈奴。这时候臧衍就对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张胜进行了攻心政策。他说的话就是引用韩信的那句经典的警世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实,面对张胜这样聪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张胜自然明白,一旦陈豨真的被消灭了,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就轮到燕王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臧衍的话不无道理啊!那刘邦是啥人物,行军打仗的本事没有,猜忌、多疑、心狠手辣却是他的特长。
权衡利弊后,张胜的心开始动摇了。于是接下来发生了这样一幕,说服官张胜本来是来说服匈奴人不帮陈豨,让他自生自灭的,但到了冒顿面前说的话却是完全相反,居然强烈要求匈奴人出兵去救陈豨。
在张胜的煽风点火下,原本决定中立的匈奴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马上发兵去支持陈豨。幸好素来以雷厉风行著称的周勃早已趁张胜和匈奴人周旋期间,快刀斩乱麻,把陈豨给解决了,并不给匈奴人有交锋的机会就班师回朝了。按理说这件事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当时的卢绾被蒙在鼓里,等张胜回来知道情况后,心中暗叫“苦也”。而张胜却转念了韩信那几句话。
卢绾也不是傻子,刘邦屠杀功臣的事他也是极为关注的。虽然他仗着“同年同月同日生”这个护身符暂时得以安全,但“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腥风血雨阵阵扑面而来,这时的卢绾也头脑开窍起来,他最终决定听从臧衍和张胜的建议,和匈奴联盟。
匈奴方面正求之不得呢!燕国和匈奴毗邻,平时的压力本来就大,匈奴人一旦侵犯中原就肯定要与他来个亲密接触,与其到那时再亲密接触,倒不如现在就来个亲密接触更实际、更划算些。但他这种和匈奴人若即若离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刘邦很快就来了个“大捉奸”。
刘邦因平定英布时受的箭伤并不轻,回来后时常复发的缘故,他没有亲自来办这些事,而是耍了两个小动作。
首先,刘邦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其次,下诏书召卢绾入京。
这便是病中刘邦的双管齐下。这个审食其和当年刘邦手下最优秀的外交官郦食其的名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姓氏不同而已,但两人却各有千秋。郦食其口若悬河,一张嘴巴就能说会道,有“铁嘴”之称。而审食其却长相英俊,一双眼睛含情脉脉,绰号少妇杀手。大汉第一皇后吕后也跟他有一腿。
审食其此时虽然还没有达到大红大紫的地步,但已跟吕后对上了眼,但因为刘邦尚且健在,他们还只是停留在暗送秋波的份儿上,并没有其他的越轨行为。也正是因为这样,审食其说话的分量可想而知了。
接到诏书后,卢绾犯难了,韩信当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现在他眼前。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罗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他甚至还产生了和当初英布一样的想法,等有机会再向刘邦解释。然而,稍有头脑的人就会知道,他不会再有解释的机会了。
审食其去调查也只是走了一下过场,然后抓住卢绾不肯去京城的问题大做文章,直接上奏:卢绾不肯来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刘邦听后大怒:“什么同年同月同日生,什么兄弟情义都统统见鬼去吧!敢跟我作对,我不会给你好果子吃的。”于是他还是使用先前平定其他诸侯王的相关经验,来了个先斩后奏,立皇子刘建为燕王,然后再派他的连襟樊哙带兵去平定卢绾。
然而这次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樊哙走到半途时,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一场大浩劫。
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记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樊哙带兵出发后,这个侍卫就趁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当时刘邦吩咐得还有板有眼,陈平负责捉拿樊哙,周勃去负责平定卢绾之乱。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再说,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刘邦在死前,还有一桩心愿未了,那就是太子之事。前面已经说过,第一次废立太子,刘邦面对大臣们“众志成城”的反对,最终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架子,坚持最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周昌的笑语中顺水推舟地宣告废立太子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但此时因为箭伤复发而感到来日不多的刘邦,看着整天梨花带雨的戚美人衣不解带地守在自己身边,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凭着吕后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吕后仗着太后的身份,戚姬便会如同一只蚂蚁一样任她蹂躏。
迫不得已之下,他决定将“白脸”进行到底,再次更换太子,以确保他最爱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后不受一点点伤。于是,顺应形势的需要,第二次废太子大会马上举行了。
这一次,刘邦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会议的中心议程摆在大家面前:废立太子。
“太子刘盈生性柔弱,哪里有一国之君的阳刚之气?朕决定把太子改换成如意,各位意下如何?”刘邦问道。
众人一起发言:“陛下万万不可废掉太子。”随后,大臣们的发言跟第一次废立太子的发言别无二致,什么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什么刘盈心慈仁厚将来是个明君,什么大秦王朝就是前车之鉴。总之,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废立太子。
对群臣的一致反对,刘邦在会前就有了充分的估计,所以与会时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张良请来了,他想利用张良在朝中的威信来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当刘邦向张良投去询问的眼神时,张良居然也反对废立太子一事。这差点没气得刘邦吐出血来。
即使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想让他的女人失望,他一口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要废掉太子。众臣眼看他们的建议刘邦都熟视无睹,自然也不会轻易妥协了。
正在这时,叔孙通亮剑了。他虽然满腹经纶,但和周昌一样,也不善言辞,因此,会议开始后,他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眼看刘邦来软的不吃,干脆就来硬的了。他刷地拔出剑,顿时剑光闪闪,寒气逼人。
就在群臣们吃惊的时候,叔孙通并没有把刀架到刘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慢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与其看到我大好江山不久就因动乱而败亡,不如先走一步吧!”
废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来了。刘邦没辙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孤掌难鸣的深切含义,于是只好妥协道:“罢了,罢了,废立太子的事就此作罢。”
刘邦第二次废立太子的事就这样草草收场了,结果是刘邦和戚姬再度失败。而这也是戚姬最后一次反击吕后的机会。从这以后,戚姬只能希望刘邦能长生不老,永远也不要死去,否则……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再想了。
善解人意的刘邦自然察觉到了戚姬的忧郁。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而眼睛却哭肿得像水蜜桃似的戚姬,有感而发,吟出了千古佳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当年项羽被困垓下,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爱妾虞姬听后,跟他对了一首:“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毕,虞姬来了个一剑穿喉。可以说虞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证明她忠贞勇敢的同时,也使自己避免了随着项羽失败,落入敌手后可能出现的惨剧。
而此时已明明知道前途凶险的戚姬并没有像虞姬一样,在刘邦面前来个大殉情,成就一个烈女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戚姬被吕后折腾得不成人样的“人彘”事件,让她受尽了活罪才明明白白地死去。这是后话,这里暂不多提。
算计身后事
刘邦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然而,此时他已对吕后以及吕氏家族的强大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他此时担心的不仅仅是他最心爱的女人的问题了,还担心自己死后,这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能不能保得住。
心狠手辣,这是刘邦对吕后的最终评价。他已敏锐地感觉到,他死后吕后将是对大汉江山威胁最大的人。太子刘盈不但懦弱,而且尚年少。他继位后,吕后独揽大权也是必然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病危中的刘邦对吕后极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就会怒气冲天。
当然,吕后虽然在某些方面心狠手辣,但也并非一点情义也没有。为了医好刘邦的病,她花重金请来了南山的一个神医——华太仙。
“只要陛下还没有咽气,我就可以治好他的病。”神医一出手,果真不同凡响。
如果这个华太仙真能把已病入膏肓的刘邦治好,那么,中国古代最牛神医的帽子就该从华佗头上取下来,戴在他头上。可惜的是,刘邦并没有给这个华太仙表现的机会。刘邦拒绝接受他的治疗,也许是他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不想再欠吕后的人情吧!
刘邦非但不想接受吕后的人情,而且还在病榻中想出了两个治服吕后的绝招。他甚至有些自负地认为,这两招能够确保大汉江山在自己儿孙的手上世代传接下去。
第一招:签订白马之盟。
前文已提到,刘邦行军打仗的本事不怎么样,但他最大的优势就是会拉拢人,而他拉拢人心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拜把子。
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也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要刘邦认为这个人有利用的价值或者说有挖掘的潜力,他都会主动和人拜把子,结为异姓兄弟,以后就是靠着这层“兄弟”情义闯天下。
当初项羽就是这样上了刘邦的贼船的。他和刘邦那一拜,便把天下这大好江山拜给了别人。而在这个关键时候,刘邦只得又使出了这一绝招,只是稍稍改了一下,把“拜把子”改成了“饮血酒”。
他把朝中重臣召进宫来,然后叫人杀了一匹大白马,再把马血混合成血酒摆在众人面前。刘邦端起酒杯,郑重宣了两重誓:“国以永存,施及苗裔。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
第一条的意思是说大汉王朝是我的,也是你们的,但终归是大家的。只要国存在一天,在座诸位的子孙后代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大汉帝王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总而言之,刘邦给大家吃了一粒定心丸:只要刘家人有肉吃,他们这些“高管”肯定会有汤喝。
第二条的意思是大汉王朝的皇位只能由我刘氏直系来继承,有妄想篡位者,妄自尊大者,大伙直接上刀剑而诛杀,杀死叛逆者不偿命。大汉王朝的诸侯王只能是由功臣或是功臣之后来当,没有功劳之人如果擅自坐上去,大伙直接上板砖猛砸,砸死阴谋者不偿命。
总而言之,刘邦给大家将了一军:大汉王朝的千秋伟业靠大家共同维护,大汉王朝帝国富国梦靠大家共同实现。大家一定要紧密团结,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刘邦发完誓后,也不管大家答不答应,反应如何,就一口喝干了杯中的血酒。
刘邦都做到这份儿上了,群臣自然不甘落后,纷纷叩拜于地,齐声宣誓道:“国以永存,施及苗裔。从今而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说完也都饮下了血酒。
看到此番场景,一脸病态的刘邦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大家喝了这杯血酒就意味着要为这个誓言、为刘家朝廷尽忠职守永生永代。
这就是著名的“白马之盟”。
第二招:重用两个人。
陈平在楚汉之争中最后时刻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他是刘邦能最终打败项羽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在大汉王朝成立后,他随刘邦亲征讨伐匈奴,刘邦被围白登山时,他的妙手帮刘邦解了围。因此,在刘邦心目中,他的地位是很高的。
关键时刻刘邦自然不会忘了这个忠心耿耿的人。刘邦此时派陈平和他手下最为得力的武将灌婴共同驻守在军事要地——荥阳。
荥阳是通往关中的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换句话说,一旦天下有变,首先就要过荥阳这一关。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邦这一招是绝招,在吕氏掌握天下大权,席卷天下时,他们虽然曾风光一时,但正是因为刘邦早就留有这一招,陈平和灌婴守在荥阳,吕后才不敢把大汉王朝的“刘氏”大旗改成“吕氏”大旗。
做完这两件事后,刘邦本来已累得够呛了,但还得应付一次吕后的问话。
刘邦在位时任萧何为相,这是尽人皆知的。那么萧何之后谁可以为相呢?吕后也有这样的问题:“陛下百年后,萧丞相也百年后,谁人可为相?”
“非曹参莫属。”刘邦答道。
“曹参之后,谁人可为相?”吕后接着问。
“王陵吧!”刘邦说着叹了一口气道,“不过,王陵有点直得过了头,不能单独用他,须用陈平来辅助他。只是陈平智识有余,厚重不足,须兼用周勃。”
“那王陵之后呢?”吕后接着问。
刘邦没有再回答了。
此时,天际突然坠落一颗耀眼的流星。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
后来,唐代大诗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刘邦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白脸的刘邦已逝,等待大汉王朝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