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项羽的三板斧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笑赌乾坤看两龙,淮阴目动即雌雄。兴王大计无寻处,却在先生一蹑中。”

——宋·杨万里《读子房传》

请分我一杯羹

刘邦拿下成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当时虎目圆睁,长叹一声道:“悔不该意气用事,重用曹咎这个庸才啊!”

成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项羽的表现就和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而痛心疾首一样,他心里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十五天,坚守十五天居然成了一种奢侈,这不得不让项羽重新考虑一个问题:楚军中可委以重任的人才太少了。

面对成皋的失手,项羽静不下心来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他马上挥师,报仇雪恨。当时刘邦大军已经乘胜开到了荥阳城下,与这里的虎将钟离眛展开了硬对硬的较量。项羽的到来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但解了荥阳之围,还杀得汉军退至广武山上才暂时告一段落。

广武山位于荥阳东北三十余里处,地势险要,左边是一望无际的荥泽,右边是四季河水泛滥成灾的汜水。更绝的是,广武山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山涧,像一把刀子一样把整个广武山分为东西两半。山涧宽一百米,长八百米,深二百米,是一条常人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

此时,汉军驻扎在涧西。他们依涧而守,占据了有利地形。这可就苦了在涧东的项羽了。这虽然只是一条涧,但涧里的水像野兽般汹涌而下,那边又有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汉军把守,楚军想渡过去简直比登天还难。

对此,项羽只好在广武山涧东筑垒,与汉军长期对峙。就这样,楚汉相争进入了第一个冬眠期。

冬眠期就冬眠期,反正双方都养精蓄锐,这样耗下去谁怕谁。但是,当时的楚军却经不起太久的等待,很快,项羽就陷入痛苦的烦恼之中了。

第一,粮草危机。

此时的刘邦拥有敖仓之粮,吃上一年半载也不愁;而楚军后方的粮道被彭越今天烧一堆,明天抢一堆,已经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加上荥阳储备的粮草又有限,临时去征集粮草的话,这大冬天到哪里去征集呢?民以食为天,军中乏粮,军心不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行军打仗?因此,粮草问题成了项羽的一大心病。

第二,战局危机。

除了温饱问题,项羽还有一个担心的问题就是齐地的战局。因为韩信的横空出世,归附他的诸侯王赵王歇、魏王豹,包括陈余这些名士或成了刀下鬼,或成了阶下囚,而唯一“健存”的齐地是项羽对抗汉军仅存的潜在盟友了。如果齐地再失陷,那项羽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了。如果他一直被刘邦拖在这里,而韩信、英布、彭越三虎一旦联合起来,四处倒腾,那楚军便会陷入四处挨打的境地。到那时,只怕是神仙也无能为力了。

危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危局,一溃千里的危局。

想到这里,项羽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对此,项羽使出了“项氏三板斧”。

项羽的第一板斧:生死逼降。

刘邦虽然天生好色,作风流氓至极,而且还贪生怕死,但他并不傻,知道此时的项羽早已恨不得生食其肉。一旦自己落到项羽手里,只怕连骨头都不会剩下。所以,想要说服刘邦投降,无异于痴人说梦。

明明知道不可能,但项羽还是决定试着招降刘邦,因为他手中握着两张王牌——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也就是刘执嘉)和老婆吕雉。刘太公和吕雉都是在刘邦彭城兵败逃难时被楚军擒获的。后来,大难不死的刘邦到了下邑后,就此事特别窝火,他知道父亲和妻子落在了项羽手上,就像项羽在自己身边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

在这个关键时刻,项羽决定引爆这颗定时炸弹。

他叫人把刘太公和吕雉绑在大木案上,旁边架起一口大锅,锅下火光熊熊,锅内热气腾腾,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刘邦,你还不赶紧投降,不然明年的今日便是你老爹的忌日。”项羽声如洪钟,铿锵有力,震得两岸山涧嗡嗡作响。

汉军面面相觑,个个吓得脸无血色,因为刘邦接下来的决定,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运。

面对项羽的最后通牒,刘邦却显得镇静自若。按照常理,一边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一边是自己至追至求的事业,如何选择的确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然而,这样一个大难题,到了刘邦手里却变得容易了。

试想,一个在逃命过程中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可以不要的人,现在会为了父亲和妻子毁掉自己的事业和江山吗?更何况,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就很微妙,说白了他们并不融洽。刘邦的出生本来就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他父亲从小就一直唠叨:“这个狗杂种怎么一点儿也不像我呢?”

不管刘邦是不是赤龙的化身,他终归还是从他娘肚子里出来的,因此,刘邦在父亲和母亲二者之间,爱母亲明显多于爱父亲。也正是因为母子情深,他刚刚在沛县参加革命时,听说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全然不顾自己的宏图大业,先到中阳里安葬了自己的母亲。

宁可耽搁自己的革命事业,也要风风光光地送母亲最后一程,由此可见,母亲在刘邦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如果此时几案上绑的是母亲,说不定刘邦还会难以取舍,但此时他面对的是感情关系一般的父亲,自然可以做到心静如水,无动于衷。

至于妻子吕雉,虽然帮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屌丝逆袭,但这一切都得益于她娘家人的支持和帮助。此一时彼一时,原来的“白富美”现在在刘邦的眼里已是“豆腐渣”,毫无杀伤力。

也正是因为这样,面对项羽赤裸裸的威胁,刘邦还说出了被后人一致公认为最无赖的一句话来:“我俩曾同侍义帝,并且还是拜把子兄弟,因此,我爹也就是你爹。如果你真要煮杀你爹,那就分一杯肉汤给我喝吧。”

刘邦此话一出,项羽愣了足足有三分钟都没做任何反应。良久,项羽才幽幽地说了一句话:“刘邦,你太流氓了!”

尽管刘邦耍起了无赖的流氓作风,但项羽也不是好惹的,他马上就发飙了:“既然你想喝肉汤,那我就煮好了送给你喝!”

项羽在怒极时最擅长做的事就是烹煮人肉。刚进咸阳城时,因为一言不合,他一怒之下烹煮了韩生。在攻克荥阳时,因为招降不成,他一怒之下烹煮了周苛。此时,因为威逼不成,项羽一怒之下便要撕票,直接把刘太公投入了油锅之中。

如果说刘邦的无情是举世无双的,那么项羽的残忍更是独一无二的。故事发展到这里,就连刘太公本人也认为自己大限将至了,但意外再度上演,在鸿门宴上大放异彩的项伯又露面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行军打仗、出谋划策的时候,我们总找不到项伯的身影,而一般关系到刘邦的命运和利益时,他就一定会出现。养个叔叔做内奸,这也许是项羽最终兵败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一向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项羽,基本上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的,包括对他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他都能做到“时而听之,时而不听之”,这足以说明项羽是超级自负的,但他唯独对吃里爬外的叔叔项伯言听计从。

看来,项伯果然不是白看着项羽长大的,对项羽的脾性特点了如指掌,拿捏得恰到好处,每次都能一针见血地击中项羽的“七寸”,让他服服帖帖,乖乖顺顺。

此时项羽要杀刘邦的父亲,项伯马上苦口婆心地对项羽进行了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在天下大事尚未尘埃落定,谋大事者为了天下,从来都是不顾家小的。像刘邦这样的野心家,不可能会为了孝而放弃自己的事业,你现在就算杀了他全家,就算杀了他所有的亲人,也没有什么用啊,相反只会增加他对你的仇恨。”总之,项伯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杀无益,留有用。

项羽没辙了,一来叔叔的面子总得给啊,二来叔叔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摆了摆手,无奈地叹道:“暂且留下这个该死的老头吧。”

兵法有云:多算胜,少算不胜。刘邦在项羽面前最大的优势,就是他善于谋,精于算。项羽只能看到眼前,而刘邦却看到了后面的几步、几十步,甚至几百步。

别的不说,单从这次人质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的计算力之深。早在两年半之前,刘邦的家人,包括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都成了项羽的阶下囚。项羽善待俘虏,好酒好菜伺候着,在别人看来肯定会感动,但在刘邦心里造成的却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痛楚。他知道,项羽的心没那么仁善,他迟早有一天会把父亲和妻子这两张王牌打出来,让自己左右为难,进退无路,生不如死。最终,他冥思苦想出了“兄弟之父不可辱,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妙招,把两个人拴在了一根绳子上:在我身上种下什么样的因,留给你的便是什么样的果。

刘邦早已把这一套应对之策研究透彻,在心里也能倒背如流了。正是因为这样,面对项羽突如其来的威逼,他才会显得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可惜,当时的项羽并没明白这一点,还以为自己拿人质来做威胁是一件很可耻、可悲的事,最终在项伯的劝说下,做了顺水人情,饶刘邦的亲人不死。

总而言之,在流氓刘邦面前,善良的项羽第一板斧以失败告终。

瞒天过海

项羽的第二板斧:比武论箭。

握在手里的定时炸弹竟然不灵了,这大大出乎项羽的意料。这样一来,他抓破头皮也想不出好办法对付刘邦了。最后没辙了,他独自走到阵前,想向刘邦进行一次约谈。

项羽说出的开场白极富创意:“天下动乱,我俩人人有责。要不咱们单打独斗,一决雌雄!”

决战广武涧之巅,胜为王,败为臣。应该说项羽的想法是不错的,愿把整个天下拿来当赌注,谁赢了这天下就归谁。他想以一种和平方式解决这场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使天下老百姓早点解脱战乱之苦,这样对谁都好。但是,问题来了,刘邦肯跟他玩这样一场没有必胜把握的赌局吗?

答案是否定的。刘邦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来跟项羽赌天下的,原因有二:

第一,此时刘邦的形势极为有利。他成功控制住了项羽,韩信平定了齐国,英布和彭越捣得项羽后方不得安宁。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项羽大军的粮草还出现了问题……只要跟项羽耗下去,项羽的日子便会越来越难过,天下的形势就会越来越明朗。刘邦现在自然用不着和项羽拼命。

第二,此时刘邦的年龄极为不利。他如今已经五十四岁了,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了,而项羽刚刚到了而立之年,正是血气方刚、精力最旺的时候。就算刘邦自己心有余,他也力不足啊!他这一副老骨头,能打得过原本就以彪悍著称的项羽吗?此时刘邦若答应项羽单挑的邀请,才是脑袋进水了。

话虽如此,面对项羽咄咄逼人的架势,刘邦也很难为情。比吧,必输无疑;不比吧,又怕天下人耻笑。刘邦脑袋瓜一转,回了项羽这样一句话:“比武就是力斗,我是一个文明人,斗力这样粗鲁的事我不干,如果真要比试,咱们就文斗吧。”

武力只是征服天下的手段,而智力才是纵横天下的法宝。不过,这种深奥的道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项羽显然一时半会儿是不能明白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听了刘邦的回话后,一头雾水,疑窦丛生:“文斗,怎么个文斗法?”

刘邦既然决定“武戏文唱”,那自然要把这出戏唱下去。他胸有成竹地答道:“咱们来比射箭,看谁的箭法更胜一筹。”

“比射箭?”项羽冷笑一声,心中暗喜,“我以为是个什么文斗法,比射箭那可是我的强项啊,当年还有人送我一个‘射神’的绰号。这糟老头今天怎么了,居然提出比我的长项,他脑子没进水吧?”

此时的项羽哪里知道,刘邦已花重金请来了一个楼烦的大力神射手,据说曾在中原一带射遍天下无敌手,人称“射仙”。

“射神”对阵“射仙”,一场好戏马上就要上演了。

项羽还以为是刘邦亲自和自己比射箭呢,因此,他想也不想地就射出了一箭。“嗖”的一声,涧另一边,一面硕大的“刘”字大旗应声而倒。

项羽对自己的射术太自信了,认为射出这一箭后,刘邦肯定连箭都不敢发就伏地认输了。

“好箭法!”楚兵鼓起掌来,涧那边惊魂未定的汉兵也情不自禁地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刘邦用两道又冰又冷的眼光扫视了一下鼓掌的汉军,掌声戛然而止。待四处安静下来后,他才拿起一张弓,装腔作势地比画着,却半天也没有拉起来。

楚军和汉军都感到诧异时,突然听到一道凌厉的破空之声响起。项羽正在等刘邦伏地认输,突觉一道寒光扑面而来,本能地低了一下头。说时迟那时快,一支箭羽擦着他的发髻而过,十分惊险。项羽虽然躲过一劫,但他身后三名楚兵成了替死鬼。那支凌厉无比的箭连穿三名楚兵的胸膛才停住。一箭三雕,当真令人叹服啊!

就连一向自诩天下射术第一的项羽也被震得云里雾里。他怎么也想不到刘邦的射术这么高。正要认输时,他却发现刘邦还傻傻地站在那里,手中握着的弓箭并没有发出来。原来,刘邦刚才也被楼烦勇士的那一箭三雕给惊住了。等他回过神来时,项羽已发现了他背后另有高人相助。

那楼烦勇士初试身手,便射出了水平,射出了气势,不由信心大增,也不管此时项羽已被气得怒目圆睁,摸出身边的箭,搭上弓,准备当场就把项羽给解决掉。

面对“射仙”蓄势的一箭,项羽并没有表现出慌乱的样子,他甚至站在那里连动都没有动。身子没动,嘴却动了,项羽发出了一声“狮子吼”,那当真惊天地泣鬼神,震得整个广武山都摇了三摇。

楼烦勇士刚要拉弓,一听这动静便双手一颤,双脚不听使唤地直打哆嗦,嘴里叫着“妈呀妈呀”,竟吓得丢了弓箭连滚带爬地逃命去了。

刘邦也被项羽这一声怒吼吓得一腔鼻血、两眼泛白、四肢瘫痪,只差心脏没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他也想逃命,但此时他的双腿却僵在那里不听使唤。临危不乱,这是刘邦多年来南征北战修炼出来的素质,他深吸一口气,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都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为了给自己争回面子,为了给汉军鼓劲加油,为了离间分散楚军,刘邦没有再迟疑,张口就对项羽大骂起来,把项羽的罪行一条条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归纳成了项羽的“罪十条”:

第一条罪:负约。楚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你却把我封到蜀汉,而拒不封我为秦王,此乃违背盟约也。

第二条罪:忘义。你假传怀王之命令,杀死宋义,夺其兵权,取而代之,此乃不义也。

第三条罪:擅劫。你擅自调动军队,威逼诸侯兵入关,此乃滥用职权也。

第四条罪:擅烧。你焚烧秦国宫殿,掘秦始皇陵,擅自敛财,此乃烧杀抢掠也。

第五条罪:擅杀。秦王子婴已经归降,你却擅自将其杀死,且屠灭嬴氏一族,手段残忍,此乃滥杀无辜也。

第六条罪:虐俘。你坑杀二十万归降秦军于新安,此乃禽兽之举也。

第七条罪:裸封。你分封天下时,将自己的亲信分到好地盘,将原来的诸侯王驱逐到穷地盘,此乃任人唯亲也。

第八条罪:贪婪。你将义帝赶出彭城,自己霸占了彭城,又掠吞了韩国的地盘,霸占了魏国的梁地,此乃贪得无厌也。

第九条罪:弑君,你派人暗杀义帝于江南,此乃不忠不孝也。

第十条罪:恶霸。你作为人臣而杀主,作为将主而杀降,分封天下而不公,主持政事而不平,违背约定而不信,一意孤行而不道,擅自烧抢而不仁,欲壑难填而不义,滔天罪行为天下所不容,野蛮行径令世人所不齿,此乃十恶不赦也。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亲人,不是你的亲信,不是你的队友,而是你的死对头,你的大冤家,你的大情敌。

刘邦像竹筒倒豆般一股脑地指出了项羽的罪十条,可以说他平日里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早已把这个对手研究得明明白白,对方的缺点、优点,对方的人脉、人际,对方的铁门、命门,对方的一切一切,包括脾气性格,包括衣食住行,包括兴趣爱好,统统都研究了个仔细。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是因为刘邦对对手研究得如此深和精,在局势不利时,他从来都没有自乱阵脚,总是能冷静地对待和处理,总是能做到力挽狂澜,总是能等来柳暗花明,因为他早已胸有成竹,算准了对手的行动方针,抓住了对手的致命弱点,调整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能。

与其说刘邦是一个极为可怕的对手,不如说项羽是一个极为可悲的对手。刘邦的可怕在于谋事早三年,下手快半拍。项羽的可悲在于行事小错大错不断,事后错上加错,他既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也没有弥补错误的智慧,只是蒙头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迷失了自我,最终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此刻,刘邦不仅以十大罪剥开了项羽的伤口,揭露了项羽的真实嘴脸,还趁热打铁,往项羽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热盐。

“项羽,你不过是一个恶贯满盈的逃犯,而我刘邦是一个为民除害的捕快。

逃犯哪里有资格向捕快挑战?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如果识相的话,速速受降,我可以保你坦白从宽,后半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不正,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伤人之言甚于刀剑,语言切勿刺入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刘邦的言语虽然没有诬陷,没有造谣,但却把项羽的心真真切切地“叫醒”了,这是典型的“恶语”,如刀剑般刺入了项羽的骨髓和心扉,让他痛得几乎不能呼吸。对此,恼羞成怒的项羽恨不得把刘邦千刀万剐、五马分尸才解恨。

项羽不再浪费口舌跟刘邦文斗了,而是直接动武。他屏息、上弓、拉箭一气呵成,只听见“嗖”的一响,刘邦中箭而倒……

这真是:“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好。”

项羽眼看刘邦中箭而倒,嘴角终于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骂吧,骂吧,你可以逞一时之口快,但我也不是好糊弄的,我可以射死你不偿命。这下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项羽你这个竖子,你卑鄙无耻,暗箭伤人,居然射中了我的脚趾,果然不愧为神箭手,厉害啊!”正在这时,刘邦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怒吼。

“明明射中了他的胸口,为什么他只说射中脚趾呢?”项羽闻言困惑了,惊呆了。然而,他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沉默片刻,立马清醒过来。

“不管射中你哪里了,你现在还能说话,就说明上一箭还不足以致命。既然如此,那就再吃你爷爷一箭吧!”项羽立马搭弓,准备再补上一箭。

刘邦的话惊醒了项羽,同样也惊醒了身边的士兵。眼看主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赶紧用身体掩护刘邦,把他抬回了军帐。

御医赶紧上前,拔箭、敷药、裹伤、留观……一系列抢救措施做完后,御医说话了。

“大王福大命大。箭偏离心脏就那么几毫,否则神仙也难救了。大王您现在急需静养,不然会留下后遗症。”御医交代完毕便退下了。

一时间,汉王重伤的消息如瘟疫般传播开来。汉军士兵们听了个个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楚军士兵们听了个个振奋人心,斗志昂扬。一衰一盛,一消一长,一沉一浮,强弱立现。汉王的生死会直接决定楚汉之争的胜负啊!

刘邦中箭,他手下的超级谋士张良痛在心里,谣言四起,张良急在心里。本着尽职尽责尽忠尽孝的原则,张良马上向病床上的刘邦提出了一个建议:“请大王起来巡营。”

“我胸口痛得都快不行了,哪里还能去巡营啊!要不你代我去巡营得了。”刘邦强忍着伤痛说。

“这个我代不了您,也帮不了您。如果我们再放任您重伤的信息扩散开来,那么敌人很可能会以为您被射死了。如果是这样,已是弹尽粮绝的项羽肯定不会放过机会,定会倾巢来攻。而我们的士兵也会因您的病情而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到那时,整个汉军可就岌岌可危了,到那时,我们的大汉帝国梦就要彻底玩完了。”

张良说得痛心疾首,刘邦听得眉头紧锁。

“解铃还须系铃人。现在的谣言都是因为大王您受伤而起的。有传言您重伤不起的,有传言您一命呜呼的,有传言您生不如死的。现在要想辟谣,要想扭转不利的舆论,唯一的办法就是您亲自巡营,让士兵们看到您完好无缺,这样一来,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面对张良提出的“爱身体更爱江山”的提议,刘邦很快清醒过来,马上把他的忠言付诸行动。

刘邦第二天就下了床。他强忍伤痛,让医官裹好自己胸口的伤,穿上整洁的衣服,坐上车辇,然后去巡逻。

汉军士兵们看见汉王刘邦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一切都正常不过,无不欢欣鼓舞,认定汉王果然只是受了点轻微的脚伤。而涧那边的楚军士兵看了无不大失所望。就这样,刘邦很好地麻痹了项羽,使自己转危为安。

以前巡视是一种享受,这次巡视则是一种折磨。刘邦感觉到这一圈的巡视,比一个世纪还漫长。果然,回到营帐,他便瘫倒在床上,痛不欲生,这回是真的爬不起来了。

张良封锁了一切有关刘邦伤势的消息,悄无声息地为刘邦进行了“转院”处理——送到了成皋。

刘邦到成皋静心养伤,安心养病。而这一切,项羽被蒙在了鼓里,从而硬生生地错过了绝地反击的好机会。双方再次陷入了僵持之中。

所谓瞒天过海,就是故意用高明的伪装手段迷惑、欺骗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行动,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

刘邦在中箭后第一时间就“辟谣”,说只射中了脚趾,这是瞒天过海之术;张良让重伤的刘邦巡营,显示其安然无恙的样子,这也是瞒天过海之术;送刘邦到成皋调养治疗,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这同样是瞒天过海之术。

刘邦在受重伤后,还能这样工于心计,这是项羽所不具备的。可以说,项羽和刘邦在广武山的这次单挑成了绝唱。这也是项羽最后一次能直接把刘邦一举置于死地的机会,可惜他再次错过了。

总而言之,随着双方重新进入大对峙阶段,项羽的第二板斧也以失败告终。

抗汉援齐

逼迫人质失败,单打独斗失败,项羽虽然情报工作落后,但还是真真切切地感到了时不我待的危机感。他没有再犹豫,果断地再度出招。

项羽的第三板斧:抗汉援齐。

考虑到正面交锋效果不明显,主线战场线长面广,项羽决定转变思路,从支线战场找突破口。

楚汉相争支线第四场战役,也是最后一场的潍上战役因此拉开了序幕。

前文讲到,韩信为了立功,听从部下蒯彻的建议,硬是不听从郦食其和平解决齐地问题的建议。齐王田广把“妖言惑众”的郦食其扔进了油锅,然后把橄榄枝抛向了项羽。

项羽自然接受了齐王田广的好意,双方重归于好,很快进入了蜜月期。因此,面对韩信对齐地的步步紧逼,步步蚕食,项羽尽管“终日奔波,憔悴不堪”,但却没有坐视不管,马上决定抗汉援齐。

考虑到韩信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自从关中出兵以来,鲜有败绩,这一次项羽派出了自己最为得力的干将龙且做主帅,外加虎将周蓝、项冠为副帅,并且给了他们二十多万楚军。单从这一点来看,也足以证明项羽对这场战役的重视。

龙且在项羽手下和钟离眛并称为“绝代双雄”,可谓战功累累。

在项梁时代,项梁率革命军支援齐国,和秦军主力决战于东阿,龙且就是急先锋。他一骑绝尘,势不可当,如入无人之境,威武之气震慑住了敌军,为革命军大胜利立下了头功。这一战,龙且名声大震。

在项羽时代,英布背叛项羽投奔刘邦,龙且挂帅出征,在淮南打得不可一世的英布满地找牙,最终狼狈地逃回了刘邦的大本营。这一战,龙且声名远播。

那么,这一次龙且抗汉援齐能否大胜而归呢?

话说龙且一到齐地,就得到了齐王的热情接待。他们两军一联手,顿时琴瑟相合,人声鼎沸,士气高昂。

韩信本来顺风顺水,正要把齐地踏平在自己的脚下,突然听说楚军最为得力的猛将龙且来了,心里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凭他在赵地临时征集的那点兵,怎么能和龙且的二十多万大军相比呢?韩信不禁有点畏惧了。就算他本领再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行军打仗,如果手中没有兵马,你就算有千万妙计也白搭。

正是因为这样,韩信当时一度想撤兵避其锋芒,但转念一想,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如果此时撤军,他的整个军事行动将半途而废,所有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听郦食其的建议议和呢!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韩信最终决定还是硬着头皮上。

在这一仗开打前,韩信还做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马上向刘邦请求派兵支援。面对韩信的求援,刘邦犯难了。眼下他正被项羽压得喘不过气来,要是派兵去支援,那么自己这边的兵力就会严重不足。

正在这时,张良出场了。刘邦就是这一点好,他手下拥有的人才太多了,不像项羽,没了范增后,就只剩下自己这个光杆司令了。

此时,虽然萧何和韩信不在刘邦身边,但汉中三杰之一的张良在啊!更何况就算张良不在,那也还有陈平呢。

正是这些贤臣谋士的轮番献计,使刘邦每次在最危急的时候都能逢凶化吉。刘邦虽然自己没啥本事,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就知道脚底抹油逃得快,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拉拢人才,听从这些人才的金玉良言。

这是刘邦唯一能胜过项羽的地方,但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因为刘邦这一优点恰恰是刚愎自用的项羽的致命弱点,这也是刘邦为什么能最终在长达三年的楚汉相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看到刘邦一脸为难,张良说话了。

“大王,我军现在有这条深涧做屏障,楚军一时半会儿还攻不过来。大王可以放心派兵去支援。”

于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派曹参、灌婴两员大将带领数万人马秘密出发了。

韩信在得到了两员猛将的支援后,信心大增。汉军与楚军也随即在潍水边正式对垒。

交锋之前,龙且手下有个门客献出了一条妙计,可助楚军以逸待劳,大挫汉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门客向龙且进言道,“汉军人数虽少,但挟平魏灭赵之威风远道而来,同心同德,目标一致,就像拧成的一股绳,锋锐难挡。而我们楚军和齐军虽然人多,而且是本土作战,但离心离德,各怀心事,就像貌合神离的夫妻,毫无斗志。因此,我们虽然占据天时和地利,却失去了人和这个重要条件,一旦打起仗来,吃亏的肯定是我们。”

龙且点点头,皱眉问道:“那该如何是好呢?”

“避其锋芒,击其隋归。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一来,我们要让汉军找到不拼命的目标,二来要走群众路线,联合发动齐地的广大百姓,共同保卫家园。这样一来,韩信在齐地非但没有立足之地,还没有供粮之道,不出几个月,汉军便是瓮中之鳖了。”门客回答。

都说高手在民间,此话果然不假。这样的高论如果龙且采纳了,纵使韩信有三头六臂,齐地也注定是他人生的滑铁卢了。而如果是这样,龙且或许可以凭借一人之力,扭转整个楚汉之争的格局。

然而,事实上,龙且想都没有想就直接拒绝了这个建议,原因是龙且对和韩信这场大战充满了信心。

龙且是项羽手下最为彪悍威武的将领之一,和他家主子一样,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他眼里还没有征服不了的对手,还没有迈不过的大山。因此,让龙且像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城里不出战,是一件让他很没面子、感觉很痛苦的事,甚至比直接杀了他还难受。

在龙且看来,韩信年轻时靠漂母的嗟来之食才得以解决温饱问题,危急时靠钻人家裤裆才得以苟活下来。这样一个懦夫,虽然先前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那都是他走了狗屎运,这次必定会被自己打回原形。

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部下。项羽那是啥脾气?说话直来直去,办事雷厉风行,一条道非要走到底。他手下的良臣猛将自然也随他,风风火火的都差不到哪去。

因此,龙且在拒绝部下的妙计后,马上磨刀霍霍,厉兵秣马,等着与韩信面对面地决一死战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潍水对岸的汉军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对韩信的突然消失,龙且迷惑了:是渡过河“乘胜”追击汉军,还是继续留在老窝观察敌情呢?

不过,龙且的犹豫一闪而过。他本来就没把这个曾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放在眼里,现在看到他突然撤军,第一反应就是认为韩信因为害怕逃命了,所以,他很快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追击。

龙且立功心切,但他的部将却很清醒。副将周蓝尽职尽责地劝说道:“韩信素来诡计多端,他突然退兵肯定有诈。如今最稳妥的做法,还是坚守不出。”

以不变应万变是个好方法。然而,事实再度证明,理论说得再好、计谋想得再妙也没用,关键还得看主帅的决定。龙且当时充分体现了作为项羽最为得力大将的“项氏风格”——刚愎自用,他不顾众将的劝说,马上率兵渡河去追韩信。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自负的龙且注定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追到潍水中央的龙且居然没发现河水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特别浅,居然骑着马就可以蹚过河去。他手下部将周蓝发现了这个问题,但还没来得及说,龙且就已经一马当先地渡过了潍水——他要生擒韩信立战功。

周蓝没办法只得追随龙且而去,然而,他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楚军的大部队正走到河中央时,突然听见“哗啦”一声,洪水像猛兽一样猛扑过来,顿时泛滥成灾。这下楚军就是想逃也来不及了,数万人马顿时被河水冲走。

这真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啊,它不但冲走了众多楚军,还把楚军一刀两断地隔离在潍河两岸。岸东的大量楚军,这时候已被突如其来的洪水阻住了去路,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河西的主将龙且和周蓝。

此时,岸西只站着龙且和周蓝等孤零零最先渡过河来的一两千士兵。他们望着身后泛滥成灾的洪水,已是弱不禁风,瑟瑟发抖。

龙且再笨也知道这没来由的河水肯定不是自然灾害了。这的确是韩信事先安排的,他连夜叫士兵用空粮袋装好沙子,堵住了河上游的水。韩信渡河去,只是为了引来龙且这条大鱼而已。等他一过河,上游就开始放水。

洪水泛滥成灾,是天灾,更是人祸。我们不得不佩服韩信,他果然是“打水仗”的高手:打章邯是靠白水河水淹城而胜,打陈余是靠背水一战而胜,此时打龙且又是靠半渡击之而胜。

最后,龙且被斩杀,周蓝被生擒。随后,韩信率大军直捣城阳,将齐王田广、齐相田光生擒在手。而刘邦派来的两位援军将领曹参和灌婴也不负众望,曹参挺进胶东,击溃齐国大将田既;灌婴进军嬴下,斩杀齐国名将田横。

不久,齐国彻底被汉军征服。至此,项羽使出的第三板斧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损兵折将,生生砍下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如果说睢水是刘邦心中永远的噩梦,那么潍水便是项羽心中永远的痛。

至此,项羽的三板斧使完了,结果都是失败,大失败,完完全全的失败,彻彻底底的失败。

最后一招

龙且就是项羽的“龙骨”。龙骨在,项羽便活动自如,现在龙骨突然断了,项羽这龙头便再摇不得了。

这时,尽管楚汉双方还在广武山对峙,但项羽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了,只是在尽人事地坚守,反击的机会基本上为零了。

再僵持下去,便是坐以待毙;再对峙下去,便是自取灭亡;再消耗下去,便是万劫不复;再消沉下去,便是万丈深渊。这一刻,项羽在伤感的时候,又想起一个人来,想起他白发苍苍的模样,想起他的身影,想起他慈眉善目的脸,想起他殷殷期待的眼神,想起他的谆谆教诲。

千古奇谋成绝响,世间再无范增人。项羽的心在流血,那是怎样的一种后悔,那是怎样的一种忏悔。可惜这个世上永远没有后悔药,没有孟婆汤,没有忘情水,有的只是血与泪。

逝者如斯夫,项羽知道范增不可能回来了。逝者只能缅怀,活人才值得去争取和珍惜。为此,他马上想到了韩信。

韩信杀死龙且,按理说,项羽与韩信的梁子是彻底结下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项羽虽然粗鲁,虽然高傲,虽然不可一世,但在这种万般无奈的局势下,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低下高昂的头颅,去劝降韩信。

项羽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现在只能勉勉强强和刘邦打成平手,韩信拿下齐地已经对他的侧翼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旦韩信率齐地的大军伐楚,那么就会和刘邦、英布、彭越形成四面夹击之势。这样一来,他将面临灭顶之灾。

生死存亡比颜面重要,远大梦想比恩怨重要。无奈之下的项羽出此下策,与其说是灵光一现的感悟之举,不如说是被逼无奈的豪赌之举。在权力游戏之中,豪赌本来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的。刘邦如此,项羽亦如此。

项羽这次派能说会道的盱眙人武涉执行劝降任务。

武涉到了齐国,见过韩信后,马上开始展露口才,自问自答了三大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革命?因为天下百姓受暴秦的压迫和剥削,已经活不下去了,所以天下英雄豪杰四起,共同革命,齐心协力推翻了暴秦。

“革命为什么?说大一点,革命是为了解救天下黎民百姓,说小一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革命时,我们拼死拼活不言苦,革命成功后便是论功行赏,封王封侯,然后各自关起门来休养生息,安详度日,太平太平。

“个人能为革命干什么?虽然每个人能力不同,但大家都是为了革命,为了和平,有了好日子我们就应该且行且珍惜,保护好革命的胜利果实。但是,刘邦这个流氓无赖,无事生非,偏生挑起战争,打破天下这原本平和的局面。他先是侵夺三秦之地,又出关攻楚,他的醉翁之意连傻子都看得出来,那就是独吞天下。我们项王多次把他击败,捏死他如捏死一只蚂蚁般容易,但项王怜惜他同为革命人,不忍心残害于他,一次次将他放生。然而,他从来不知道悔改,今天放了他,明天又带兵来攻,这样贪婪、卑鄙、无耻的人真是少见啊!革命队伍中怎么会有这样的败类呢?”

韩信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显然他知道这只是武涉用作铺垫的开场白,接下来才是“亮剑”的时候。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武涉终于切入了正题,“现在刘邦之所以这么重用你,是因为项王这个强劲对手的存在,而你能打仗、善打仗,还有存在和利用的价值。现在的形势,是你决定天下的走向,你支持刘邦,项王就没戏了;你支持项王,刘邦就玩完了。一旦你帮刘邦打败了项王,刘邦第一次开涮的对象肯定是你,因为那时的你不但已无利用的价值,而且还会因为功高震主而触怒他,引起他的猜忌。所以,他不对你下手对谁下手?

“你曾经当过项王的马仔,也算是故交了,一旦你帮了项王,他定然会把旧情新恩一起算。这样一来,你们二人共取天下,共同封王,共享富贵,岂不两全其美?”

应该说武涉的第一段话说得很到位,不仅从客观上分析了楚汉争霸的形势,也从深层次上指出了韩信潜在的危机。但是,他的第二段话却脱离了实际。武涉本意是想牵上“旧情”这根弦,但却在无形中触痛了韩信心中的底线。

原本一直沉默不语的韩信,听到这里冷笑一声:“当年我在项王手下打工时,项王把我当草一样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谋不用,所以我才会远投汉王。而汉王把我当作宝来用,拜我大将军之职,予我数万军队,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我可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项王的好意我心领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我实在做不出来。”

其实,韩信之所以在关键时刻如此“感情用事”,除了武涉在说服过程中画蛇添足提起旧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武涉来游说他的时机不好,来晚了。刘邦棋高一着,早已比项羽先一步派使者到了这里,直接将韩信封为新一任的齐王。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他有多么慷慨,主动对韩信论功行赏,而是被逼出来的。而逼刘邦的不是别人,正是韩信自己。

之前在修武县,刘邦平白无故地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虽然表面上服服帖帖,没有任何怨言,但心里还是有疙瘩的。

此次他在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心里就更加不平衡了:“如果没有我,谁能这么快就将齐地如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如果没有我,谁能这么快斩断项羽的‘龙骨’?如果没有我,汉王您能这么高枕无忧吗?”

于是,心有不甘的韩信就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写得很委婉,大概意思是说齐地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而且齐人个个都很善变,如不立一个齐王,恐怕很难镇住他们,为了齐地的稳定,我愿先代为管理齐地。

信虽然写得很委婉,但实际上谁都看得出来,韩信这是在逼刘邦封他为齐王。韩信这么做也是为了投石问路,试探刘邦对自己的态度。

当韩信派的人把信送到刘邦手里时,刚刚伤愈回到成皋的他因为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心中正憋着一股气。他一听说韩信想做齐国的“代王”,脸上顿时就乌云密布起来:“我现在困守在这人不见人、鬼不见鬼的地方,他不但不派兵来支援我,还想自封为齐王,真是狗嘴巴上贴对联——没门!”

刘邦的反应把信使吓得脸色发白、心头发颤、腿脚发抖,心里道:“我怎么这么倒霉来送这封信啊,这次只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关键时该,又是张良和陈平起作用了。不过,碍于信使在场,张良和陈平没有说话,而是用肢体语言进行暗示,两人一左一右使劲地踩了刘邦一脚。

“哎哟,我的脚痛……”刘邦就是刘邦,他是何等机敏之人,回头见张良和陈平的眼神马上会意过来,话说到一半立即改口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顶天立地,韩将军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本来就该做真正的齐王,怎么能做代理的呢?”

“原来如此,虚惊一场啊!”这下信使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放心地回去交差了。

随后,刘邦为韩信举行了隆重的分封仪式,并特派张良亲自带着黄金将印去齐地主持授封仪式。

张良把韩信扶上齐王宝座后,趁他欢喜之时,赶紧劝他尽快发兵攻楚。正在兴头上的韩信自然满口答应了,马上发兵去前线策应刘邦。

封为齐王,韩信对权力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膨胀的野心得到了抚慰,因此,他对刘邦的忠心也进一步增强。所以,项羽派出的说客武涉这时才来,显然在时机上慢了半拍。

这时韩信心里只有当齐王的风光,哪里管武涉说什么。他直接把武涉拉到饭桌上大快朵颐,酒足饭饱后便客客气气地把他送走了。至此,项羽算是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项羽再无反击的能力和手段了。好在命运还是垂青项羽的,这时依然还有“贵人”想帮项羽一把。此人便是韩信手下的“超级谋士”——蒯彻。

凋零的“三国梦”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鼎立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三国鼎立的前提就是要出现三个能一呼百应的人物。三国时虽然人才辈出,但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凭借出色的才华脱颖而出,最终成就了各自的宏伟霸业。

而就在三国之前,项羽和刘邦进行楚汉相争时,其实也可以形成三国鼎立。那时唯一能和项羽、刘邦相提并论的人便是韩信。他平魏灭赵,降燕伐齐,战功赫赫,更重要的是,连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悍将龙且在他面前都不堪一击。

这时候,韩信因为平定了齐地,势力强大到足以左右楚汉相争的格局了。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赶紧分封他为齐王,而项羽也放下架子对他进行劝降。

但是,韩信小时候受尽了苦难,受过胯下之辱。当初在项羽麾下时得不到重用,是刘邦封他为大将军,从此才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韩信婉言谢绝了项羽的招降。

这么看来项羽肯定没戏了,但蒯彻的出现使事情似乎又有了转机。

在蒯彻的暗示下,韩信马上跟他约谈了一番。两人的对话从拉家常开始。

“臣最近在学习相术。”蒯彻话中有话。

“哦,都学到些什么呢?”韩信一听,好奇地问。

“相人其实只有三招,从骨相上看贵贱,从气色上看喜忧,从决断上看成败。”蒯彻果然胸有成竹。

“哦,那你帮我看看相吧。”韩信不知不觉已中套。

“大王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蒯彻欲擒故纵。

“说实话,把假话留给别人去说吧。”韩信眉头微蹙。

“我观大王的相。如果单看面相,大王最多只能封个侯而已,而且还会有危险。而如果相大王的背,却是高贵得无法形容。臣看了一辈子的相,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富贵相。”蒯彻不紧不慢地答。

“先生请详说。”韩信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背相居然这么好,忧的是为什么面相只能封侯,而且还会有危险。

这是蒯彻下的一个套,目的就是为了引韩信上钩。果然,面对韩信的询问,蒯彻可以顺理成章地“亮剑”了:“您面相的命运就是您追随刘邦的命运,而您背相的命运,才是本该选择的命运。”

“那我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呢?”韩信此时就像小学生对老师一样,用崇拜和渴望的眼神望着蒯彻。

蒯彻没有再卖关子,开始发表长篇大论。考虑到广大读者的审美疲劳等问题,这里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归纳他话中的四点主要意思。

第一,形势判断。现在楚汉之争已有三年,刘邦和项羽互有胜负,如今对峙于广武山之中,双方都是强弩之末。天下百姓如今已怨声载道,都想早点平息这场劳民伤财的争斗。

第二,战术分析。项羽和刘邦现在处于平衡状态,大王您加入任何一方,天平都会发生致命的倾斜。这说明您现在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现在您不是熊掌和鱼翅不可兼得的问题,而是明哲保身的问题,其实您的支持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却一文不值,因为不管您支持谁,最终胜利的一方都不会放过您,因为到那时,您是胜利方最大的威胁,这样一来,您想不死都难。

第三,最佳选择。既然谁也不能支持,那就只能顺应形势,选择自立门户这条路了。

第四,战略部署。大王现在应以齐地为中心,和项羽、刘邦来个三足鼎立,这样便可立于不败之地。如此一来,一是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后,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刘邦、项羽其中一个轻易冒犯,您可联合另一个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二是您拥有齐国这块肥地,恩威并施,使燕、赵两国都臣服于您,再励精图治,待时机成熟,这天下便是大王您一个人的天下了。

这便是蒯彻“三国论”的四大论点。应该说他的理论的确很高,正如他名字一样精练而透彻。

韩信听后,沉默良久,才道:“汉王对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叫我现在背叛他,我于心不忍啊!”

对此,蒯彻不再讲理论,而是直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攻韩信的心。他举的正是张耳和陈余反目成仇的事。两人原本有饭同吃,有衣同穿,胜似亲生兄弟,最终却反目成仇,甚至到了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地步,这就是人的欲壑难填,这就是人的私心难测。

“您和汉王的情义比得上当年的张耳和陈余吗?”蒯彻最后反问道。

韩信知道不如,但他还是不为所动,并重复了跟武涉说的话,告诉蒯彻在危急时刻刘邦宁可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宁可自己没得吃也要先给他吃,这种大恩大德无以回报啊!

蒯彻直切命脉地说:“此一时彼一时啊!您现在的功劳已经震主了啊!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会完全信任您;归附汉国,汉王会因为您的存在而惊恐。在这种情况下您已无安身之处了。”

蒯彻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只有自立门户才能成就一方霸业,亦可免去将来的血光之灾。

这下韩信无言以对了,这是权的诱惑,赤裸裸的权的诱惑。韩信惶惑了、苦恼了,犹豫了,最后只好说:“先生先去休息吧,让我再考虑考虑。”

其实,无论人的一生是贫贱还是富贵,都逃脱不了一定的生命规律。韩信是用兵如神的神人,但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因此人生的规律,他同样难以超越。

韩信考虑了几天,最终道义战胜欲望。他认为自己当个侯就已经足够了,因此选择了沉默是金。

对此,蒯彻选择了“沉默是惊”,他对韩信进行了最后的劝说:“拘小节者难成大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对此,韩信只回了一句:“我心已属,唯汉独尊;我意已决,请勿复言。”

对蒯彻来说,他这次献计既是为韩信好,也是为自己好。如果韩信听从了他的计谋,进行一次超级豪赌,那么不管成功失败,他都能一夜之间千古留名。人生能有几回搏,人生能有几回赌呢?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韩信正是因为不采纳他的建议,最终落得个“狡兔死,猎狗烹”的下场。悲也,叹也!

而权力赌徒蒯彻眼看劝不动韩信,知道韩营之大,已无自己的容身之处,于是选择了卷起铺盖走人。为了让自己走得“风雨无阻”,他还使用了“假癫不痴”之计,把自己弄成疯癫之人,从此归隐山林,云深不知处。

不成功便成仁,不成仁便成仙,蒯彻果然是一代世外高人。

要阳谋,更要阴谋

刘邦从来都是一个勇于争先的人,在项羽使用三板斧后,他自然也不甘落后,马上来了个三步走。

刘邦的第一步就是封韩信为齐王,在安抚韩信的同时,催促他赶紧出马伐楚。这一招有点类似于权钱交易,对双方来说互利互惠的。

果然,韩信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谢绝了武涉和蒯彻的劝说,拒绝背叛刘邦。同时,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忠诚,他马上令灌婴为先锋,挥师南进。结果灌婴不负众望,在薛郡成功击败了楚将公杲,随即占领了淮水一带的县邑,包括项羽的家乡都易主了,直逼项羽的都城彭城。因此,刘邦的第一步可以说走得非常成功。

刘邦的第二步走便是封英布为淮南王,令他赴九江截断楚军的后路。英布和韩信一样,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后乐颠屁颠地上路了。

英布率军在九江一带和楚军的大司马周殷展开了激战。周殷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深得项羽器重,但这一次面对更为强悍的英布却无能为力,连连败退,一溃千里。因此,刘邦的第二步走同样走得很漂亮。

刘邦的第三步走便是厚葬为国捐躯的烈士,厚待烈士家属。凡是为国捐躯的烈士,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购买丧服及棺材,并转送到其亲人手上。

这样一来,四海臣服,万众归心。别的不说,单拿“捣蛋鬼”彭越来说,自从刘邦出了这条“玉律”后,他在项羽的后方大本营干得更起劲了,他手下的士兵们也更卖力了。他们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令楚军防不胜防,挡不胜挡,粮草也频频告急。后方的危机也令身在前线的项羽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刘邦喜事连连,因为天上掉了块馅饼正好砸在他头上——平白无故捡到一支三千多人的貉族骑兵。

这支骑兵的到来完全归功于陈平,因为这群貉族骑兵的头头是一个叫郭逸的汉人。这郭逸和陈平是同一村的,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郭逸跟随父亲到洛阳做起了丝绸生意。那时北方的貉族人拿宝马和银器去换丝绸,而郭逸强就强在一张脸上,他长得那可不是一般的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因为帅,他被貉族一个郡王看上,于是强行把他招为上门女婿。

后来,郡王死后,他便代替了郡王的位置。恰巧这一年郭逸回家探望老母时,听说陈平在刘邦军中很是风光,就来看看。这一看不打紧,看出了情缘来。在陈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郭逸最终决定带领手下几千骑兵来支援。他的数千名英武高大的骑兵一出现,顿时就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总而言之,刘邦的第三步也走出了良好的成效。

然而,刘邦并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与自己的日新月异相比,对手项羽是日暮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项羽已今非昔比,但他毕竟有雄厚的底子做保证,还能做困兽之斗。更为重要的是,他此时还握有一张王牌——人质情感牌。

前面已经说了,为了逼他就范,项羽以撕票做威胁。虽然刘邦采取了以流氓之道还施彼身的战术,让项羽的威逼成了一张空头支票,但他意识到人质在项羽手里终究是祸害,正如欠下的账终究有归还的一天,如果让这笔账永远存在,那自己就永世不得翻身。

为此,三步走之后,刘邦还使出了一个盘外招:议和。

这时,刘邦手下的“第一外交官”兼“第一说客”郦食其已经在齐地光荣献身了,而在九江说服英布归降的随何此时也找不到人了。

好在关键时刻,刘邦手下从来不缺人才,这一次依然不例外。刘邦军中还有一位知名的“铁齿铜牙”——陆贾。

陆贾是一个大学者,著有《新语》一书,能说会道,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骂遍天下无敌手。刘邦对他寄予厚望,马上派他去项羽的大本营进行谈判。

这时候项羽最头痛的就是粮草。他和刘邦对峙这么久,后方粮草早就供应不上了。吃饭成了摆在楚军面前的第一难题,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谈何打仗。

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候,刘邦的使者陆贾来了,带来了个出人意料之外的提议——议和。

刘邦的脑子不是进水了,就是心里有诈,项羽想到这里,还没待陆贾张嘴,便马上来了个先发制人:“请你把带来的黄金珠宝带回去,转告刘邦一句话,士可杀不可辱,战可打不可和。一切废话都免谈,咱战场上见真章。”

可怜的陆贾空有满腹经纶,空有雄辩之才,但却没有展示的机会,因为项羽根本就没让他张口。最终,陆贾只能长吁短叹地无功而返。

刘邦一看自己的“阴谋”没有实现,不由大为失望,于是准备对楚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正在这时,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对刘邦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大王对议和之事只提了一次就打算放弃,这不是大王做事的风格啊!臣愿再去项营试试。”

这个毛遂自荐的人叫侯公,论年龄,他也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糟老头了,但他和范增一样,拥有一颗不老的心。刘邦对此很高兴,马上派他再上虎山行——到了项羽的大本营。

项羽第一次拒绝陆贾是因为心里最本能的反应——面子、疑心。此时面对侯公的到来,他就像溺水的人突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此一时彼一时,再耗下去,没有粮草的士兵军心涣散,只怕到时想和都和不了啊!

项羽内心虽然有点激动,但表面上却装得很镇定。他不冷不热地对侯公说:“汉王派你来干什么?”

“议和。”侯公回答得很干脆直接。他说,楚汉相争这几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且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到了缺衣少粮的地步,不如议和算了。

“汉王有什么条件吗?”项羽问。

“我家大王只想与你划下界线,从此各守一方,永不相犯。”侯公答。

“就这一个条件?”项羽再问。

“嗯,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请求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等人质……”

这个附加条件一提出,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好在侯公马上对项羽进行了说服工作:“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等人质,不但汉王对你感恩戴德,天下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义之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将来这天下还有谁是你的对手?”

这话说得项羽心里很受用,他向来吃软不吃硬,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了,再加上当时形势也不容乐观了。于是,接下来,窝里横的项伯又派上用场了。他被项羽派出来和侯公进行议和条款细节的谈判。

项伯那是啥人才,打仗不行,谈判那是老在行了。两人三下五除二就达成了共识。双方协定以鸿沟(在今河南省境内,自开封市至淮阳一线)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作为附加条件,项羽必须先放人质: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夫人吕雉等亲人。

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后,项羽派使者随侯公到汉军。刘邦自然没有意见,双方正式签字画押。这就是历史上楚河汉界的由来。

协议签订后,项羽马上做了两件事。

首先,他履行承诺,立马按约定放人质,包括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二哥刘仲、儿子刘肥等亲人统统都被放出来了。

其次,奉行盟约,立马按约定开始撤军。

一切看似都出奇顺利,一切仿佛都重归平静。

然而,项羽不会料到,这平静的背后,是巨大的阴谋,正排山倒海地向他袭来,因为此时的刘邦非但没有撤军,反而选择了进军。

刘邦之所以这么快公然违背盟约,全拜张良和陈平所赐。

张良和陈平在刘邦准备后撤之时,以双剑合璧的方式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归纳起来,就是两点意思。

第一,兵不厌诈。什么盟约,什么条款,只不过是一张纸。在利益面前,可以把盟约和条款统统变成废纸,关键看你如何选择,如何去做了。

第二,时不我待。现在汉军已经坐拥了半壁江山,诸侯都已经归顺,形势好得不能再好;而楚军现在缺兵少粮,疲惫不堪,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这时候正是消灭楚国的绝好时机。如果现在放过项羽,那便是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啊!

刘邦听了,点了点头道:“原来我这个政治家根本就不懂政治啊!”说完这句话,他马上做出了大胆之举:撕毁条约,追击项羽。

当然,以上是史书的记载。难道刘邦的议和真的只是为了亲情吗?

答案是否定的。亲情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天下。

前文提到,当初刘邦在攻入关中时,在武关用“糖衣炮弹”对秦将进行诱惑——招降。结果就在秦将心有所动,正要行动,准备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时,刘邦却突然反悔,杀了个回马枪,结果牢不可破的武关被他轻松拿下,从而得以直捣咸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一次通过招降,刘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同样的道理,这一次通过议和,他也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刘邦做出要撤兵的态势,一来是为了迷惑楚军,二来是为了伪装自己。迷惑楚军很容易理解,假戏只有做得越细,才会让人认为越逼真;伪装自己就是高境界了,以退为进,通过别人的劝诱,来顺水推舟,走自己既定的方针路线,通过装糊涂装宝,成了披上羊皮的狼,让人看不到他的真实面目,以达到“老好人”的目的。

果然,刘邦有了部下的支持,马上对项羽迅速展开了“千里追踪”,一口气追到了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这时候,他突然发现形势有点不对劲,因为他约定的另路人马——韩信和彭越的大军并没有出现。于是刘邦赶紧放慢脚步,准备等韩彭大军到了,再联合出击。

然而,这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时真正的“老好人”项羽终于发现了刘邦的阴谋诡计,他马上命令正在撤退的楚军做了四个动作:立定,稍息,向后转,跑步走。

结果,项羽和刘邦再次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战。

这一战的交锋地点在固陵。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汉军二十万对楚军十万。虽然楚军兵力不济,但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都说哀兵必胜,是因为人处在绝境时,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此时的楚军便是这样一支哀军,他们个个对刘邦的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义愤填膺。汉军人数虽多,自然也挡不住楚军的攻势。这又是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项羽在这场“回首战”中,成功斩杀了两万多汉军,当真是收获颇丰。

刘邦眼看打不赢,再度发挥能跑善逃的特长,带领残兵败将退到陈下,挖掘深堑,筑壁自守。双方再一次进入了僵持状态。

打了胜仗的项羽此时却心如刀绞——举国形势一片黑天,心神恍惚——长期征战累啊,心猿意马——想攻想守,想进又想退,心如死灰——关键时刻已经没有谁来帮自己了。

而刘邦却是心急火燎——长期坚守在这里不是办法啊,心烦意乱——韩信和彭越大军怎么迟迟不来呢?心乱如麻——人心难测,思前想后,能不乱吗?因此,心有所思的他马上向自己的智囊团团长张良问计:“兵困于此,权宜之计,援军未到,如之奈何?”

张良心领神会地说了两句话:

“久拖楚必亡。咱们只要和项羽这样僵持下去,楚军便再无回天之术,早晚都会死翘翘。久旱逢甘霖。只要给韩信和彭越足够的动力,圆了他们心中的梦想,援军自然马上就到。”

随即,张良说出了具体做法,八个字:分地封王,共享天下。

之前韩信虽然被封了齐王,但却没有被封地。彭越虽然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却没有封王,还只是个魏国相。

张良建议刘邦赶紧封一块地给韩信,让他这个齐王实至名归,再封一个王给彭越,让他体验体验王者至尊。这样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和虚荣后,再邀他们来会战,便会招之即来,来之必胜了。

对此,刘邦只有遵照执行的份儿了。他一是下达封地令,把陈地到东海的地盘都封给韩信,二是下达封王令,封彭越为魏王,管辖睢阳北部直至咨城一带的地盘。

这双管齐下后,效果是看得见的,很快韩信便挥师南下,火急火燎地来支持刘邦。

项羽听说这个情况后,马上派上柱国项他出马,结果两军在九里山上演了生死斗。龙且都不是韩信的对手,项他更不是韩信的对手了,结果可想而知,楚军大败,项他被擒。

与此同时,彭越大军很快也向楚军境内开进。人都有见风使舵的思想,此时见韩信和彭越有了动静,淮南王英布也坐不住了,马上也发兵来支援刘邦。

其实,他心中那点小九九明眼人一看便清楚,数路大军围攻,楚军必败无疑,这样顺手牵羊的功劳不拿白不拿,这样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不取白不取啊!

英布不但自己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两个人:刘贾和周殷。

刘贾是刘邦的大表哥,当时在淮南协助英布“攘外”,结果眼看楚军一落千丈,本着“不战而屈人”的策略,渡过淮水,对项羽镇守后方的楚大司马周殷进行了劝说,通过威逼利诱和情攻策略,成功策反了周殷。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尽管周殷是项羽手下的强力悍将,尽管他深得项羽器重和喜爱,尽管项羽待他不薄,但刘贾的威逼利诱彻底征服了他,他认为与其再苦苦支撑着这无法扭转的败局,落得个无法善终的结果,不如顺应形势,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归顺汉军后,周殷和刘贾反戈一击,拿下了九江郡等地,然后又协助英布收复了六安,最后英布、刘贾、周殷三人带领联合部队与刘邦会战项羽。

在项羽的战术思想里,只有进没有退,只有胜没有败。然而,这一次,面对四面围攻而来的汉军,不退不行。而这一退,便是一溃千里,再无回头之路。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