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翻云覆雨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宋·王安石《范增》

重新洗牌

项氏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后,众人拥护道:“大王您英勇果断,德高望重,应自立为王才对。”众人的话引起了项梁的高度重视,对此,他做了一个很重大的决定:广发英雄帖,盛邀各路革命军,齐聚薛地,召开第一届革命军首脑联席会议,商议革命军高层的管理问题。

刘邦作为项梁的盟友,也带着自己的参谋张良从沛县赶来参加了会议。

按常理推断,项梁坐上革命军头把交椅已是铁板钉钉的事。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会议开始后,会场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一个老头身上。这个老头比刘邦还老,已年逾古稀,但却雄心未泯。他就是范增。

范增是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人,足智多谋却一直怀才不遇。在战国时代时,他眼巴巴地看着秦始皇一步一步蚕食鲸吞了六国。这一看,便是七十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七十年,沧海横流,斗转星移,但他早已静久自明,了然于胸。

革命的号角吹响后,雄心勃勃的他立马焕发了第二春,决定出山证明自己。最终,他选择了项氏集团,并深得项梁器重,而项羽更是尊称他为“亚父”。

此时,在这么一个重大的会议上,范增先站了出来,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依老夫看,陈胜的死是理所当然的。”

陈胜毕竟是第一个扯大旗干革命的人,因此,尽管他已经死了,但还是如神一般地活在大家的心中。此时,范增这番极富挑衅的话自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范增需要的正是这种被万人仰慕的感觉。他沉默了片刻,并没有马上解释,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叫楚国,国里有个王,叫楚怀王。他和其他六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秦国。楚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强,因此被六国一致推为盟主,共同抗击秦国。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秦国为了打破六国联盟,派出了千古第一游说家张仪。这个张仪上演瞒天过海之计,向楚怀王承诺,只要他主动辞去六国盟主的职务,并且主动和其他列国绝交,秦国不但愿意和楚国结为生死之交,而且还愿割地六百里相赠。此时,屈原出现了,他劝怀王不要上当受骗,但楚怀王却利令智昏,毅然和列国断了交,结果去拿地时,却只有六里地。当时楚怀王肠子都悔青了,但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再后来,秦国又盛情邀请楚怀王去访问,并美其名曰加深了解。楚怀王这时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蠢蠢欲动的他决定赴约。屈原再一次站出来阻止,说这是秦国设下的局,千万不能去。楚怀王对屈原的话再次置若罔闻,气得屈原只好跳了江。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最后被活活气死在他乡。”

范增的故事讲完了。众人听得倒是津津有味,但还是有人忍不住问:“好故事,但有一点没搞明白,这故事跟陈胜的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范增等的就是这句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范增娓娓道来,“楚怀王虽然有点傻气,但他本质宽厚、仁慈,所以才会被秦国利用。而楚国人对秦国使的这种卑鄙手段是很不服气的,所以更加同情楚国王室。陈胜带头干革命后,不立楚王之后为王,而是自立为王,这违背了民心,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他该失败。刚称王没几个月,陈胜心中就滋生了官僚主义,军中也弥漫着享乐之风。如此,失败更是难以避免了。”

“高,实在是高!”范增的演讲结束后,众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项梁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他马上下令寻找楚王的后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一个牧童,据说他便是楚怀王的第四代孙——熊心。

当时没有DNA验证,大家凭什么认定这个牧童就是楚怀王之后呢?其实,项梁需要的只是一个形象代言人,发挥楚王室的品牌效应即可,至于这个小牧童究竟跟楚怀王有没有血缘关系,一点儿都不重要。于是,这个山野牧童便一步登天,拥有了和他“祖父”一样的名号——怀王。

通过这次大会,最早加入项氏集团的陈婴和英布分别有了自己的官衔——上柱国和当阳君,而这一切的幕后操作人——项梁则自封为武信君。

战国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这些名字中带君的人,大都是公子王孙。项梁自封为武信君,其雄心可见一斑。

就这样,楚氏集团(楚国)算是彻底复辟了。其集团下又分为项氏集团、陈氏集团(陈婴)、英氏集团(英布)这三大集团。陈氏集团和英氏集团表面上从项氏集团里划分出来了,但仍受项氏集团的控制和管理。毕竟,整个楚氏集团都是由项梁一手打造出来的。

革命联盟轰轰烈烈地建立起来了,但此时的刘邦却分外落寞。他因为势力弱小,还没被分为单独集团,暂时和项羽待在一起。寄人篱下,这对雄心勃勃的刘邦来说自然是件很痛苦的事。

也正是在这时,张良离开了他。虽然两人相遇还不到一个月,但却惺惺相惜,早已成了生死之交。而张良之所以选择离开,不是嫌刘邦此时的势力小,而是源于自己心中的复国梦。张良眼看六国中已恢复了五国,只有自己所属的韩国没有动静,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而刘邦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在明白张良的想法后,他只能选择放手。

看着良臣离自己远去,刘邦心中是不舍的。他在隐隐地期待,期待自己和张良还会有重逢的那天。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生真的心如所愿,值得期待吗?

灭顶之灾

就在革命联盟兴起时,秦朝的杀人狂魔章邯也没闲着。

首先得声明一下,章邯虽然凶残,但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眼看战国六大旧集团纷纷复辟,为了大秦帝国,为了自己的前程,他心中焦急万分。

在打击陈胜集团时,他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因此,面对赵、燕、魏、楚、齐、韩六大旧集团的先后复辟,章邯首先选择了相对来说是软柿子的魏氏集团开刀。

公元前208年,气势汹汹的章邯大军开到了魏王都城所在地——临济城(今湖南省封丘县附近)。

眼看招架不住了,魏王马上派自己的相国周巿溜出城去,向邻近的齐和楚求救。这时候,六大旧集团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早已达成了联手抗秦的口头协议。此时楚国势力最大,接到求救信后,自然不能坐视不管。项梁马上派出大将项他带兵前去救援,而齐王田儋为了显示联手抗秦的决心,更是亲自挂帅前往魏地。有了援军的支持,周巿信心大增,马上集中了所有魏国精锐兵力。

于是小小的临济,一下子汇集了四路大军,三对一正式开打。令章邯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战居然打了三天三夜都没分出胜负。这下章邯急了,他自出道以来,一直都是把别人打得落花流水,自己还从未吃过亏啊。

既然硬打不行,章邯就想出来一个歪招。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时,他手一挥,领着自己的兵马潇潇洒洒地退了。

三国联军三天三夜都没合过眼。见秦军退去,几乎所有人都躺在地上倒头就睡。

就在三国联军酣睡时,章邯的军队却没闲着。他们拿出干粮来吃饱喝足,稍事休息后,就趁着浓浓的夜色出发了,准备杀三国联军一个回马枪。

也许有人会疑惑,章邯大军和三国联军一样,都打了三天三夜的仗,此时居然还能作战,难道他们是铁打的不成?其实,章邯大军本来就不是普通的军队,他军中的兵士大都是曾在骊山服役的囚犯,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什么痛没尝过?这几天的连续交战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接下来,就是简单粗暴的突袭了。项他感觉风声不对,来不及穿鞋披衣,就狼狈而逃。其他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包括齐王齐儋、魏王魏咎、魏相周巿在内的三国联军都成了刀下之瓜。

听到项他和魏咎弟弟魏豹的哭述,项梁的心瓦凉瓦凉的。伤感之余,他更清楚章邯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与其等章邯来攻,倒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项氏集团大军主动来到了章邯大军所在地——东阿。

不克东阿,誓不回军,项梁下了死命令。随后,他进行了严密的战略部署,对手中的强将龙且、英布、项羽、刘邦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两虎相斗,闲话免谈,直接开打。

章邯打了这么多仗,从未一败,所以刚开始不免有轻敌之心。他选择了“真情对对碰”的对攻战术,一点儿也不顾及秦军刚刚打了一场生死恶战,已是强弩之末,急需休整。

一边是狼虎之师,一边是疲惫之师,结果可想而知。对攻一开始,秦军便兵败如山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章邯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项梁自然不会轻易放虎归山,于是率兵猛追。章邯好不容易逃到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濮阳是秦军的军事重地之一,易守难攻。章邯到后,马上挖开水渠,引共河之水环绕濮阳城。此时,老天似乎也在帮他,下起了大雨,结果整座濮阳城外水漫金山。

项梁这下只能望城兴叹了。眼看拿章邯没辙了,项梁心中一股子劲儿没处发,索性大手一挥,杀向了百里开外的定陶县(今山东省定陶县)。而与此同时,他派刘邦和项羽一同去进攻城阳县(今山东省鄄城县)。

事实证明,项梁的兵分两路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一到城下,项梁才发现,看似小小的定陶并不好攻,城墙坚韧,防守严密,是块难啃的骨头。在他进攻受阻的情况下,刘邦和项羽这对绝代双骄的第一次合作很成功。两人刚柔并济,一举拿下了城阳县。

随后,两人继续挥师前进,一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竟然顺风顺水地杀到了由李由把守的雍邱。这时,李由的父亲李斯已被赵高陷害入狱,生死未卜。李由正急得焦头烂额,哪里还有心思布防?所以,还没等李由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已经成了项羽的刀下之鬼了。

项羽和刘邦的接连胜利让项氏集团声名远播。作为项氏集团的头领,项梁同样掩饰不了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是啊,连章邯都被他们打败了,这秦军之中还有谁能是他们的对手?尽管此时他还在定陶城下徘徊,尽管他还一筹莫展,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攻克定陶只是时间问题。

对定陶守军来说,时间非常宝贵,他们在等援军——章邯大军的到来。此时,章邯在得到秦朝政府为他提供的兵源和粮草后,很快重整旗鼓,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定陶集结。

对章邯来说,一雪前耻是他的当务之急。

对项梁来说,一醉方休是他的眼前之需。

此刻,项氏集团沉醉于眼前的胜利,对潜在的危机毫无认识。项梁当局者迷,但他的手下部将宋义却旁观者清。宋义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马上提醒项梁:骄兵必败。

对此,项梁只回了四个字:庸人自扰。随后,他就把宋义打发到宋国做使者了。

在去宋国的路上,宋义遇到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

“兄弟,你这是去找项梁吗?”宋义问。

“是的。”高陵君答。

“我劝你还是悠着点走。”

“为什么?”

“因为项梁马上将面临刀光之灾,谁去了谁倒霉。”宋义淡淡地答。

高陵君听糊涂了。他心想:“这个宋义是项梁的部将,他说这样的话,如果不是对项梁极度不满,就是对项梁极度失望。不管怎样,还是先观望较妥。”

于是,高陵君放慢了脚步。很快,项梁的噩耗就传来了。

原来,就在项梁准备动用人海战术填平定陶城时,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连绵不绝的大雨。雨一直下,这仗是没法打了,但项梁又不甘心撤兵。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最后没辙了,项梁只好整天和士兵们躲在营帐里借酒消愁。

那天夜里,倾盆大雨还在下,一队人马却神不知鬼不觉,悄悄地向项梁的大本营靠近。不错,他们就是章邯和他的手下。在这漆黑的夜里,他们踏过泥泞不堪的路,就是来取项梁的命的。

还沉浸在美酒之中的项梁发出一声惨叫,被章邯一刀致命了。

结果了项梁,章邯发现项军居然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心中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太没礼貌了,得给你们点颜色瞧瞧!”

而此时,百里之外的项羽和刘邦正磨刀霍霍杀向陈留,无力回援,只能眼睁睁看着项梁大军全军覆没。

值得一提的是,杀死项梁后,章邯认为项羽、刘邦肯定成不了气候,于是挥师北上去扫荡赵国了。后来,当发现项羽和刘邦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时,他才后悔不已。

脱离束缚

项梁死后,年轻的项羽自然继承了项梁的衣钵。只是他毕竟还年轻,还没有项梁那种威望。所以,楚怀王趁机把军事领导权给夺了过去。

前面已说过,楚怀王即位时只是一个十二岁的牧童。不过,别看他年纪小,自从当了大王后,举手投足之间悠然自得,神色自若,仿佛天生就是做君主的料。

“摄政王”项梁死后,“傀儡王”楚怀王马上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迁都。楚怀王把国都从盱眙迁到了地理位置优越、城防坚固如铁的老革命根据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理由是为了防止章邯来攻。

第二件事:封赏。楚怀王封刘邦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封老将吕臣为司徒。

对刘邦来说,原本势单力孤的他此时算鲤鱼跳龙门,不但成了侯,而且拥有了带兵的实权,真可谓时来运转。而项羽却一下从天堂跌进了地狱。他被封的长安侯只是一个空爵位,没有兵权。同时,楚怀王还重用了吕臣,把朝中军机大权交给了他。楚怀王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吕臣和刘邦牵制和打压项羽。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楚怀王是极富政治手段的。

项梁死后,项羽羽翼未丰。他虽然心里一千一万个不情愿,但也只能顺应形势,听从楚怀王调遣。

第三件事:开会。开什么会呢?——第二届革命军首脑联席会议。

从鬼门关边上走了一趟的高陵君,见项梁死了,也不去定陶了,而是直接来彭城找楚怀王。高陵君向楚怀王表达了齐国愿与楚国同仇敌忾的决心,同时隆重介绍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宋义。

楚怀王一听这个宋义如此神乎其神,便马上召见了他。宋义一见楚怀王,便开始秀文才和口才,滔滔不绝,淋漓尽致,很快就把怀王给征服了。

“邂逅相知,适我愿兮。”楚怀王发出感叹,将宋义收为心腹。知恩图报的宋义以敏锐的眼光分析了当前形势,马上进言道:“章邯几十万大军如今都在全力进攻赵国,一边围剿巨鹿,一边堵困棘原。如果陛下派一将趁机进攻魏国,同时遣一猛将攻抚兼用,西向攻秦,直逼秦都,定会使章邯顾此失彼,打败秦军指日可待。”

宋义的提议一出,楚怀王马上召开了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

会上,楚怀王先发表了对项梁的吊唁之词,众将领也纷纷表示要为项梁报仇,与章邯势不两立。眼看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楚怀王这才轻咳了几声,清了清嗓子,宣布接下来的两步走军事行动。

他首先封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军队北上救赵。其次,他下令由刘邦率另一支军队在南线(黄河以南)开辟战场,并向关中方向挺进。

说是两步走,其实这两步是同时走的。因为楚怀王还规定,谁先打败秦军,占领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关中王,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位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楚怀王就是想以“关中王”,套住刘邦和项羽,让他们相互制约,相互消磨,达到自己“唯我独尊”的政治目的。

应该说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楚怀王原本只是项梁请来的一个挂名君王。在项梁兵败身亡后,他抓住项梁犯下的军事错误,联合众将领,拉拢谋士宋义,说服陈胜起义军的接班人吕臣,又暗中争取到潜力股刘邦的支持,收回了兵权。现在他又按照宋义的提议,坚决而果断地制定了北上救赵、西向崤关击秦的正确战略,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

可惜,对项羽这样的贵族子弟和刘邦这样的流氓的本性,楚怀王的认识还很不足;而且他当时乃一文弱少年,又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以致夺回的兵权又迅速地失去了。

楚怀王怎么也想不到,这两路人马这么放出去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收不回来了。不论是年轻的项羽,还是已老大不小的刘邦,他们等到了一展抱负的机会。历史的舞台注定是由他们二人来唱主角的。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重夺兵权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楚军北线作战部队在宋义的率领下来到了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到了这里后,宋义突然停下来不走了,下令安营扎寨,大有在此长期驻扎之意。

这下可急坏了项羽和范增二人。现在秦军正在围攻巨鹿,如果此时迅速渡河去支援,楚军攻其后,赵军应其内,内外接应,便可以一举击败秦军。这是打败秦军的最好机会,不能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啊。

项羽是火暴脾气,他气冲冲地闯进宋义的营帐,质问其为何按兵不动。不问倒好,这一问,宋义便抓住机会给项羽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宋义娓娓道来,“秦军和赵军之战,马上就会出结果了。如果秦军胜,他们也是疲惫之师,到时候我军以逸待劳,正好可以趁机将之攻破;如果秦军败了,我军更可顺利西行,直捣秦都咸阳。”

宋义的意思,就是让秦、赵两家再斗一阵子,待两败俱伤时,再去坐收渔翁之利。

应当说宋义这套隔山观虎斗,坐享其成的理论很高明。但是,在现实中,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真正和章邯交过手的他,并不知道章邯大军的强大。如果他们此时不助力攻打,章邯根本就不可能败。如此延误战机,等到赵国真的被秦军灭了,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楚国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宋义的书生气来,而且他对形势的分析,也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

项羽可不吃这一套,大骂宋义贪生怕死后愤愤而去。宋义身为主将,至高的权威受到了挑衅,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他当即下了一道命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自然知道这就是针对自己说的。就这样,两人的矛盾迅速升级。

宋义停军不前的一个半月后,机会终于来了。

别看宋义整天逗留在这无比荒凉的山野地区,却也办了一件值得炫耀的私事,那就是成功地把他的儿子宋襄推销到齐国做丞相了。

据说,齐国丞相一职是公开招聘的。很多才华横溢之人都去报了名,但齐王最终选中了并未参加应聘的弱冠少年宋襄。

然而,就是这件喜事,直接把宋义推入了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

他大摆酒宴,为儿子去齐国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送别宴。举行送别宴原本也没什么,只是宋义可能忘了当时义军的情况。宋义饮酒高会,与众官员吃香喝辣的时候,士兵们的待遇却完全相反。他们已多日来食不果腹,连吃冷喝凉的都没有。

这时,项羽抓住机会在军中大造舆论,无非是说宋义只关心他儿子的前途,哪里关心士兵的饥寒。这舆论一造,原本就对宋义不满的士兵自然更加火冒三丈了。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做好舆论铺垫后,项羽不再沉默。第二天一大早,项羽借机冲进了宋义帐房里,二话没说就把他给干掉了。随后,项羽当众宣布,宋义在搞阴谋诡计,企图与齐国合谋反楚,自己是奉了楚怀王的密令才诛杀了他。

众将士本来就对宋义不满,一听他死了,大家反而很欢喜。在这个时候,项羽还派出一队人马追上了就快到齐国的宋襄,来了个斩草除根。最后,他才派出心腹桓楚向楚怀王报告,说宋义迟迟按兵不动,想谋反。

项羽这招先斩后奏真是高明至极,反正死无对证,自己又领兵在外,就算你楚怀王怪罪,也没辙。

楚怀王接到报告后,虽然心存疑惑,但碍于当时的形势,只得任命项羽为主将,继续北上抗秦。就这样,项羽重新夺回了整个楚军的兵权。

“章邯,我来了,我来替叔父报仇了!”项羽大手一挥,带领全军火速向巨鹿进发。

无独有偶,就在项羽和宋义上演窝里斗时,另一对结拜兄弟也上演了“生死劫”。

他们的名字叫张耳和陈余。

而张耳、陈余两人自革命以来,虽然数易其主,但两人却一直形影相伴,生死不离。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当初一见如故后,喝了血酒拜了把子成了结义兄弟。两人的关系好得没法说,简直到了有衣同穿、有饭同吃的地步。然而,从朋友到仇人,中间其实只隔了一道墙,一道不精心呵护就会随时倒塌的墙。有着生死之交的张陈两人在这次抗秦战斗中就这样反目成仇了。

前文提到过,赵国是陈胜派出的得力干将武臣开创的根据地,后来他索性就自己当了赵王。但是,因为武臣的姐姐放肆无礼,极度伤害了部将李良的自尊心,所以李良一怒之下大闹邯郸(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直接干掉了武臣。而漏网之鱼张耳和陈余拥立赵歇为王,从此和李良进行了艰苦的拉锯战。

然而,与秦军交战大败后,张耳只好带着赵歇逃到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巨鹿,而陈余则被派到外地去搬救兵。

章邯派部将紧追赵歇一行人到了巨鹿,把巨鹿围得水泄不通。赵歇一看秦军这架势,就吓得瘫倒在地,只期望陈余能早点搬回救兵。然而,章邯早就料到赵王会有这么一招,于是他亲自屯兵于巨鹿南面的棘原,全面阻止赶赴巨鹿的援兵。

各国救兵原本就惧怕章邯,派兵也是出于人道主义,都是持观望态度。此时,他们眼看秦军势大,于是都按兵不动了。眼看各国的援兵暂时来不了,被困在城里的赵王像热锅上的蚂蚁,寝食难安。而此时,张耳却痛恨起陈余来。

原来,陈余在向各国求救的同时,又收集了数万散落的赵兵。张耳原以为陈余会马上来解巨鹿之围,但他却好像和各国援兵一样,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张耳眼看再等下去只能等来一条不归路,于是主动出击,派手下张黡和陈泽去找陈余搬救兵。

张黡和陈泽不辱使命,先是穿过了秦军布下的天罗地网,然后找到了陈余,拿出了张耳给他的亲笔信。信中大意是巨鹿已经被秦军围了近两个月,城里缺粮少水,危在旦夕。你我二人是拜把子兄弟,本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时候你不能不救我啊!

“不是我贪生怕死,”陈余看完信后,未语泪先流,道出了没有出兵相救的原因,“敌强我弱,现在去硬碰硬,就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现在我按兵不动,一来,可以牵制秦军一部分主力;二来,即便巨鹿真的失陷了,至少我还活着,只要我活着,赵国就还有希望,我就会替你们报仇雪恨啊!”

然而,陈余这番话并没有打动张黡和陈泽,他们非要陈余舍生取义。最后没辙了,陈余给出了个折中的办法——给他们五千兵马去救巨鹿。

张黡和陈泽都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他们也不再多费口舌,带着这五千人马便去进攻秦军。结果印证了陈余的那句话: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张黡和陈泽死了,张耳怒了。他认为陈余非但不肯出马相救,反而害死了张黡和陈泽。怒火攻心的他挥剑砍掉了桌角,一对生死兄弟就这样彻底决裂了。

张耳可能一直都没明白,正是因为陈余屯兵于外,牵制了秦军的部分主力,才使得巨鹿能安全地守上三个多月,为项羽的到来赢得了宝贵时间,使他和赵歇能够最终脱险。日后,当张耳和陈余在战场上拔刀相向时,不禁令人感慨:人世间,有多少误会可以重来呢?

一流和超一流的差距

项羽终于来了,巨鹿大战一触即发。

比较双方实力,秦军兵力优势明显,且占据了邯郸、棘原等咽喉要地。而楚军拥有超级谋士范增,在战术上实力更强。同时,楚军立誓要为项梁报仇雪恨,再加上六国联军助威团的存在,对秦军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所以楚军的人和优势也很明显。

项羽率部抵达漳水后,望着河对岸的巨鹿城和章邯所在的棘原,他并没有马上下令强渡黄河,而是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派英布和蒲将军各带一万人马负责捅马蜂窝——断秦军的粮道。

英布和蒲将军久负盛名,果然不是吃素的。他们很快突破了秦军的河岸防线,然后悄悄绕到秦军的后面,以打游击的方式把他们的输粮通道给切断了。

听闻粮道被断,章邯急了,马上派兵前来抢夺阵地。但是,这些人哪是骁勇善战的英布和蒲将军的对手,屡战屡败。最后,秦军只好绝望地放弃了这场争夺战。

英布稳住阵脚后,马上开始不定时地在秦军的后防地搞点突袭,弄得秦军苦不堪言。

这时,一直在观望的项羽眼看时机已到,马上带领楚军渡河北上,誓与秦军决战。而就在渡黄河时,项羽做出了惊人之举:出发时要求士兵只带三日干粮,渡了河就凿沉船只,摔破锅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

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招,激发了所有楚军将士必胜的决心,将楚军的人和优势发挥到了最大。

来到巨鹿城外,项羽碰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王离。

王离乃名门之后。他的爷爷是秦国名将王翦,曾率军拔赵国、毁燕国、灭楚国。王离的父亲是王贲。王贲也是一员骁将,曾率军败魏国、降齐国。由此可见,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王家功不可没。

如今,秦国处于危难之际。身为侯爷的王离被派到剿匪前线。尽管屈居于章邯手下,但以江山社稷为重的他毫无怨言。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可小觑,王离不辱王家威名,攻无不克,鲜有败绩,在秦军中威望甚高。

此时两强相遇,旗鼓相当,胜败自然难料。但是,在两人交战之前,却有人预测王离必败。原因有二:

首先,哀兵必胜。这次项羽打着为叔父报仇的旗子,楚军心里都憋了一股气——不克秦军,誓不回师。就凭这股士气,这股豪气,这股勇气,就势不可当。

其次,事不过三。为将三代者,因为世代杀戮太重,树立的仇敌太多,结下的冤气太深,所以最后一代要来承担因果轮回的报应。

这番预言出自谁之口,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也许它是项羽故意派人放出的烟幕弹,想要扰乱对手的军心。

第一天,王离仗着自己人多,想冲进楚军,杀个人仰马翻。但是,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无懈可击,王离很快就败下阵来。就这样败了又攻,攻了又败,三进三退。此时此刻,王离才明白,自己跟项羽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将领。

在围棋中,人们习惯把顶尖棋手分为一流和超一流。其实,它们之间也许就只隔了一层纸,但如果这层纸一直捅不破,一流棋手也只能一辈子望“超”兴叹。现在的王离和项羽就好比是一流对超一流。实力虽一纸之隔,但差之千里。

王离既然打不过项羽,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逃。

项羽首战告捷,虽然取得的战利品有限,但却令楚军士气大增。

听说王离首战失利,章邯又惊又怒。上次交手,项羽就把自己整得很没面子,如果不是后来利用项梁的大意,偷袭得手,只怕当真颜面无存了。这一次,章邯岂会放过和项羽第二次较量的机会?

这时,英布和蒲将军在完成断粮和骚扰的使命后,马上也向巨鹿靠拢。于是,巨鹿城外,汇集了秦军和楚军四十余万人马,一场大战就要上演了。

两军交战勇者胜。决战打响后,项羽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这极大地鼓舞了楚军的士气,人人都奋勇向前,见了秦兵就杀,见了秦将就砍。可怜训练有素的章邯大军被这疯魔般的楚军冲得横七竖八,阵脚大乱。最后,秦军一溃千里。项羽率领楚军追杀其到天黑才意犹未尽地收兵。

第二天,依然是项羽大胜,歼敌无数。

第三天,天刚蒙蒙亮,项羽便召集全部楚军,开了一次军事大会。项羽准备和王离在巨鹿城下决一死战。巨鹿之围能不能解,赵王能不能脱困,成败在此一举。

“自渡黄河破釜沉舟以来,今天已是第三天了,”磨刀不误砍柴工,项羽首先做了战前动员演讲,“干粮就只够今天吃的了。面前是秦军,身后是黄河,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生死成败,只在今朝!”

随后,项羽下令兵分两路。明面上,他率大部队到巨鹿城下和王离进行大决战;暗地里,英布和蒲将军负责打游击,悄悄绕到秦军后面,来个攻其不备,前后夹击。

决战时刻来了。双方进行了激烈而残酷的阵地战。王离的军队刚刚惨败,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此时再次面临项羽大军,信心明显不足。而这时一直躲在城里的张耳眼看救兵到了,也带领赵兵杀出城来。再加上外围英布和蒲将军的猛攻,最终秦军惨败,连个退路都没有。王离也被生擒了。

十六年前,项羽的祖父项燕兵败于秦将王翦之手,自刎而亡。十六年后,项羽生擒王翦之孙王离。王项两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王离军的覆灭是章邯带兵出战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打击。从此,项羽伟岸的身影成了章邯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这让他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重新组织人马来挑战了。

这时,其他各路来支持赵国的诸侯出现了。他们出现得真是时候啊,不到胜利这一刻坚决不现身。他们来到项羽军帐前,个个伏地而拜,并称愿意听从他的调遣,还主动把项羽的官职由“上将军”提升为“诸侯上将军”。

赵王在张耳的陪同下,亦来向项羽道谢。他不顾堂堂一国之王的威仪,跪地就拜。

然而,项羽并没有露出喜色。他的眼光悠远而深长地望着无边的苍穹,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章邯,看你往哪里逃!拿命来吧,我叔父的仇该用血来偿还了!”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孤掌难鸣

巨鹿之战失败后,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他把军队驻在棘原堡垒中坚守,不敢再与项羽交战了。

对此,项羽可不同意,他一心想要为叔父报仇,自然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去强攻了。这时候,范增站了出来。

对年逾七旬的范增来说,少年时贫困潦倒,青年时流浪漂泊,中年时怀才不遇,好不容易到了老年,陈胜、吴广革命的春风却吹遍了五湖四海,也吹醒了他壮志未酬的梦想,一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他不顾满头白发,不顾年老体弱,不顾乡里父老的嘲笑,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范增是不是当时参加革命的最长者,但谁都知道,老骥伏枥的范增没有白白参加革命。他已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逐渐出人头地,范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项梁也逐渐发现范增是个人才,正要委以重任时,他自己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被章邯干掉了,留下范增“长使英雄泪满襟”。

项梁一死,项羽毕竟还有点嫩,项氏集团的大权已被楚怀王成功收回。范增的出头似乎遥遥无期了。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楚怀王在制订北伐计划时,并没有忘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将其任命为末将。一个将领的称呼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让范增的一生从此改变了。

在安阳目睹项羽刀劈宋义,范增看到了项羽的坚决和果断,还有那种与生俱来的霸气。这不是一般地痞流氓的匪气,而是一副帝王将相的霸气。良禽择木而栖,范增终于找到了心中的明主。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他也鞠躬尽瘁地辅佐项羽。

在此大胜之际,眼看项羽要做出冲动的事,往死胡同里走,头脑清晰的范增毅然站了出来。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对项羽说,“虽然这次章邯连吃败仗,但他手下还有二十多万人马,比起楚军的人数来说并不弱。另外,兔子急了还咬人,凡事不能做得太绝,不然会适得其反啊。”

听完范增这番话,项羽茅塞顿开,大有拨云见日之感。于是,他把兵马屯在漳南,和章邯军遥遥相望。

两军就这样眼对眼地望了近一个月。章邯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他接到秦二世的一封诏书后,就更加度日如年了。

朝廷这时早已知道他兵败的消息了。在章邯按兵不动的这二十多天里,咸阳早已闹得沸沸扬扬。章邯就是秦朝的一面大旗,如果这面大旗倒了,那么秦朝的气数就真的尽了。

一直躲在胭脂堆里醉生梦死的秦二世,虽然后知后觉,但终究还是听到了章邯兵败的事。他马上将赵高叫来询问。赵高只做揽功捞金的好事,从来不做担责背罪的糗事。他其实早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眼见章邯兵败,为了推掉自己镇压革命不利的罪过,他决定把章邯弄成替罪羊。

李斯死后,朝中唯一能对赵高构成威胁的就是手握重兵的章邯了,如果能让他背黑锅,赵高自然万事大吉。

果然,听了赵高谗言的秦二世不仅信了,而且还怒了。他马上派人拿着诏书,对章邯进行了强烈谴责。

章邯毕竟是章邯,不是一个像秦二世那样可以随便糊弄的人。诏书一到手,他就知道这肯定是赵高搞的鬼。

“全力灭贼,不得有误。延误战机,军法处置!”诏书上这短短十六个字,看得章邯的心凉飕飕的。他在战场上拼死拼活,仅仅只败了两场。朝廷非但没有只言片语的安慰,反而怪他进攻不利。

章邯自己也很想进兵啊,可出于对项羽和各路联军的忌惮,他哪敢贸然行动。现在秦军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对方粮草殆尽,士卒懈怠之时,再奋力反击。

“皇上被小人蒙蔽,得派一人入京告之实情,”静下心来的章邯开始思考对策,“再派些兵马和粮草来,或许这样就能绝地反击,反败为胜了。”

司马欣有幸成了这次入京的人选。望着章邯期待的眼神,他拍拍胸脯说:“将军放心,我这次一定不辱使命。”

然而,司马欣很快就后悔了,因为他辱了使命。

当他到咸阳时,这里没有往昔的繁华,满眼只是暗淡的晚暮之光。他没有心思去多体会这些,一心直奔皇宫想面见秦二世。然而,他很快就悲哀地发现,虽然他在战场上跟着章邯出生入死好几年,也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此时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原因很简单,他手中没有赵高签发的许可证,宫中的卫士不放行。

见皇帝还要赵高许可,司马欣这时才意识到事态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看来朝廷果然如传闻中的一样,大权都被赵高独揽,秦二世早已被架空了,只是他自己身在云里雾里,还不知道罢了。”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没办法,司马欣只好去找赵高。

可是,一连数天,他都在赵府吃了闭门羹。

后来,司马欣塞了一些钱给门卫。看在钱的分上,那些门卫悄悄告诉他,他们主子赵高是打定主意不会见他的,更不可能给他许可证,劝他还是省省力气。

“不让我见皇帝,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司马欣一想到此,便不敢再逗留,连夜逃出了咸阳。

因为是夜里赶路,他走着走着竟迷了路。可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正是由于他迷了路,却捡回了一条命。

赵高原本打算这几日就把司马欣就地解决,惊闻他连夜出了咸阳,情知不妙,马上派人来追。可惜赵高派的夺命杀手走的是常规大道,自然没能追上司马欣。

“朝廷现在是赵高独揽大权,秦二世孤立蒙蔽,大秦帝国完了,彻底没救了……”司马欣如实汇报了在咸阳的所见所闻。

章邯的心悲凉到了极点。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换回的竟是这等局面!看来大秦王朝真的气数已尽了。

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油然而生,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是啊,如果这个想法付诸行动的话,就意味着他一世英名彻底毁了。然而,除了这样,他又能怎么样呢?进退两难,章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信使告诉章邯,派他来送信的人叫陈余。

陈余,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名字,一个因“谋不同”被自己的结拜兄弟张耳误会至深的人。巨鹿之围被解后,他和张耳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眼看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张耳无奈地选择了“道不同”——黯然地带领手下士兵归顺项羽。

这封信是他和范增经过激烈讨论才完成的。主题只有一个字:和。策略只有两个字:求和。目的只有三个字:和天下。直到这封信送出,他们都联合起来,一直瞒着项羽。

为什么要瞒着项羽呢?原因很简单,章邯当初杀了他叔父,项羽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没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前,他们决定还是先瞒着项羽。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陈余作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华。

在信中,他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如何有功,又如何被赵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子换成了赵高,说赵高如何独断专行,又如何指鹿为马。直到最后,他才开始夸章邯如何英勇,如何精忠报国……

如果从现代文学的角度来看这封信,信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

首先是对比。信中拿当年劳苦功高的蒙恬来跟章邯比。蒙恬最终落得个遭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

其次是暗喻。信中拿“指鹿为马”的事大做文章,说朝廷已被赵高独揽大权,黑暗至极。

最后是夸张。信中承诺,如果章邯答应求和,他手下二十余万秦军可免遭一死。一名秦军士兵背后是一家人,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二十余万士兵的生死牵连着的是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啊!

章邯看完这封信,陷入了痛苦的深思。此时,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呢?

“和”就一个字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章邯终于决定求和。

对这个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乱世英雄来说,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当年的不败到连败,项羽已注定是章邯命里的克星。即使这样,章邯仍然没有想过背叛朝廷。此时,如果朝廷能给他一点支持和安慰,他一定会拼了老命继续和项羽斗下去。然而,朝廷除了一封责备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歼敌的诏书外,什么都没给。

赵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国已不国,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章邯明白,自己也只是一枚被赵高任意摆布的棋子罢了。胜了得不到应有的荫封,还极有可能因功高盖主而被砍头;败了就是替罪羔羊,死无葬身之地。无论胜负,自己的命运早已注定。

这是怎样的朝廷,这是怎样的悲哀?直到这时,章邯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革命之火长久不熄。虽然有点迟,但终究还有回头是岸的机会。章邯决定派人去项羽营中求和。

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报,你倒好,眼下无路可走了,居然来求和,白日做梦吧!”项羽不由分说地拒绝了。

如此一来,陈余和范增心里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牛脾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策略。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接着打吧。

章邯此时已不愿再与革命义军为敌了,因此项羽的几次进攻都以胜利告终。项羽胜了,但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因为这时他突然发现军中的粮草不够了。要行军打仗,就必须先解决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啊。

章邯那边处境更差。由于连吃败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章邯在生死存亡的这一刻,再次面临抉择。最终,他再一次鼓足勇气,派司马欣前来求和。

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项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然而,两人叙叙旧、拉拉家常还可以,一谈到求和的事,项羽依然怒不可遏。在他的潜意识里,叔父的血债只有用血来还才行。

范增要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面见项羽,与项羽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谈话,向项羽分析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项羽转念一想,现在军中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于是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

其实什么和不和,说白了就是投降。“和”这个字首先是陈余提出来的,换了个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却给了败军之将章邯极大的颜面,让他有台阶可下。这就和一些将领把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说成“屡败屡战”一样,意思虽然还是差不多,但效果却大不相同了。

之前,项羽一直对章邯耿耿于怀,经过范增反复开导,他终于解开了心中那个结。

章邯来求和这一天,项羽表现得很大度,并没有对叔父的仇耿耿于怀。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会结下很多恩恩怨怨。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了大局,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项羽最终选择了善待章邯。

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对项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惧的心这才放下。当他要跪拜时,项羽却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了两个字:“免了。”同时,他还给了章邯一个承诺:“将军若与我携手灭敌,将来同享天下富贵,苍天作证!”

嘴上说完,项羽接下来来了点实的。他封章邯为雍王,直接留在身边当大将;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二十万降军。

项羽原本是楚怀王封的上将军,但现在他却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由此可见,此时的项羽已经完全摆脱了怀王的控制,实际上已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权。

这条巨龙终于腾到了半空云中,离腾云驾雾只有一步之遥了。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