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吉川英治作品三国·三国志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啊!掉下去了!”

“是陷阱!”

紧随其后的铁甲车上的西羌国士兵绝叫起来,他们想使战车停下,但战车在倾斜的雪地上反而越行越快。

羌军士兵一片喧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铁甲战车滑进陷阱,一辆接着一辆。仅一条道上,便消失了几十辆战车,循其他道路追击的铁甲战车,也未逃脱同一厄运。

这片貌似坡度不大的狭长低洼地,其实是上古时期大地震留下的地表裂缝。孔明早已令人在长达数里的裂面铺设木板,木板之上又以泥土与干柴遮蔽,适逢今晨天降大雪,不仅无人看得出地表裂缝,骑兵与步兵经过时也不会掉落下去。羌军视为主力的铁甲战车队本来笨重无比,一拥而上,自然陷于其中,转瞬之间,车队竟然损失大半。

蜀军早已埋伏在田野尽头、树林深处、营寨东西两侧,发现敌人中计之后,鼓号齐鸣,杀声震天,伏兵一齐奋勇冲上前来。

马岱部下一举擒获雅丹宰相,关兴也在对战之中将元帅越吉一刀斩于马下,报了初战兵败之仇,姜维、张翼、张苞也各自杀得酣畅淋漓。

羌军本来骄矜自大,全凭铁甲车队的机动战力,如今失去依靠,立刻变得毫无招架之功,只能听任蜀军宰割。侥幸未死的,全都放弃抵抗,向蜀军投降。

而孔明却为被俘的雅丹宰相解开绳索,对其恳切说明顺逆之道:“蜀国皇帝乃大汉正统,我奉敕命只是讨伐魏逆,对西羌国绝未存丝毫觊觎之念。请速速回去转告羌王,你们受了魏逆的欺骗。”

所有俘虏也被蜀军释放,跟着雅丹宰相一起返回西羌国。

打败羌军之后,孔明立即指挥全军回师祁山,途中写就奏表,令使者送往成都,向后主报捷。

曹真此时领着魏国大军仍然守在渭水阵中,他对形势变化的反应迟钝,使魏军错失了大好良机,铸成了无可挽回的大错。当他得知孔明不在祁山,开始调兵进攻时,孔明已经解除西线威胁,踏上了返回祁山的归程。

由于祁山守军严格遵从孔明的防守策略,曹真反而连打了几次败仗。不久以后,又被从西线凯旋的蜀军左右包围,多方遭到攻击,最后只能将全军从渭水撤走。

此次受命出征,曹真一开始就缺乏自信,心中闷闷不乐,战败之后,又无后续良策,只能不断向洛阳派出快马,请求朝廷给予援助与指令。

五十四 仲达复出

曹真派出的快马,接二连三赶到洛阳城中,带来的都是战败的消息。

魏帝曹睿大惊失色,急忙召集群臣,忧心忡忡地询问此时何人能解燃眉之急。

华歆奏道:“须是陛下御驾亲征渭水,方能鼓舞三军士气,若只更换几名大将,反而会长敌人威风。”

太傅钟繇听罢大为反对:“古语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曹真本来便非诸葛亮对手。如今即便陛下御驾亲征,亦难期待可补曹真之短,况且万一再次战败,势必危及国运。值此非常时刻,不如启用一位隐居高人,赐其印绶,令其制服孔明。除此之外,别无他策。”

钟繇本为魏国元老重臣,魏帝曹睿听他说有闲居高士,立即请他无须顾忌,说出高士姓甚名谁。

“那高士非他人也,乃司马懿。前次他被敌人反间计所累,蜀国将谣言散布于市井,致使其遭到放逐,此事实为可惜。听说司马懿现正闲居于故乡宛城,如今理应召其前来,国家切不可埋没如此一位英才。”

钟繇说得魏帝面露悔意,魏帝其实早知自己错怪司马懿,现在被钟繇一语道破,面色更为凝重。

“此为朕所犯之最大过错。他现在含冤深隐乡间,会否即刻领命出征?”

“司马懿本为忧国之士,如果陛下派敕使前去,他必会奉诏出征。”

魏帝于是立刻派出敕使,携平西都督的印绶去向司马懿传诏:“朕知你为忧国之士,若能集结南阳诸道兵马,克日赶赴长安,朕亦将御驾亲征,待长安会合之后,与你共破孔明。”

就在这几天,身在祁山的孔明认为:“机运已到,现在只待夺取长安,然后长驱直入洛阳。”他不想错失连战连胜的势头,准备一举攻入魏国的核心地区。

就在此时,忽闻报镇守白帝城的李严遣子李丰赶来求见。孔明一听大惊:“一定不是等闲小事,难道东吴又发兵前来犯境?”

白帝城地处要冲,孔明难免不如此思量。他立即将李丰唤入帐内,谁知李丰一见孔明,却高高兴兴地说道:“我今天是代家父前来报喜的。”

“噢?是何喜事?”

“丞相可曾记得,当年关羽将军兵败荆州,祸首就是孟达,此人后来叛变投奔了魏国。”

“如何会忘记?此人又有何事?”

“待小人仔细道来……”

据李丰所述,孟达初降魏时,颇得曹丕宠信。但曹丕病逝,新帝曹睿即位以后,孟达便被冷落,最近更不时被人轻蔑,因他原为蜀臣,频频遭人猜忌,以致怏怏不乐。孟达旧部中多有思念蜀乡之人,今日听到祁山渭水战况,更对当初叛蜀降魏之事深为后悔。

孟达已将此种心情详细写于书信中,特意拜托李丰的父亲——亦即白帝城守将李严,居间为其求情,向孔明转达回归蜀国的心意。

李丰详述孟达请求归降的经过之后,接着说道:“家父收到书信之后,已与孟达会过一面。孟达对父亲说:当年魏国五路进攻蜀中之时,他早有归降之意,此事想必丞相也已知晓。此次希望务必为其从中斡旋,若能接受其归降,待丞相进攻长安时,他会举金城、新城(今安徽合肥)、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三处军马,于彼处举事,径取洛阳,如此不日便可使魏国土崩瓦解。”

孔明听李丰说完,大喜过望,拍手叫好:“这真是近来最大的喜事!多谢你来转告我。现在孟达既已回心转意,愿意帮助蜀国,那我军只需从外线进攻,待他从内部起事打进洛阳,两面夹攻之下,天下局势即刻便会改观。”

孔明重赏李丰以后,高兴地设宴与幕僚把酒共庆。正在欢饮之时,有快马来报:“探得魏主曹睿遣敕使飞驰宛城,封闲居乡间的司马懿为平西都督,力促其重新领兵征战。”

孔明听了快马禀报,不由得愕然说道:“什么?派司马懿来?”说完无力地垂下头来,脸上瞬时失去了酒后的喜色。

身旁的参军马谡诧异地问道:“丞相,您为何如此吃惊?区区司马懿何须如此在意?”

“不,此事并不简单。”

孔明心事重重地摇了摇头,告诫马谡说道:“据我看来,魏国称得上高士的,只有司马懿一人。我自感难以应付的,也仅此一人。刚才我们还在庆幸孟达能做内应,现在我担心他或许会死在司马懿手里,为何偏偏此时魏国多了个难对付的司马懿!”

“那么,是否应立即派人去见孟达,提醒他注意此事?”

“当然必须即刻提醒他,立即准备快马,挑选信使!”

孔明说着离开筵席,写就给孟达的信,信使连夜出发,急忙赶往孟达所在的新城。

孟达得知孔明信使送来书简,禁不住满面喜色,知道李严已将自己请求归降之事转达给孔明。打开来信一看,见孔明虽然允诺归降之事,其后的文字却颇为令人不悦:信上告知司马懿奉魏帝之命,已从宛城起兵。孔明不仅称司马懿谋略过人,还对孟达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事无巨细,一一详细写明了应对策略。

孟达看完信,不屑一顾地讪笑道:“人说诸葛亮生性多疑,果不其然。”

他随手收起孔明书简,写了一封回信,当场让信使带了回去。

孔明终于盼来了孟达的回信,急忙打开一看,随后立刻将其捏成一团,慨叹道:“唉,此人真是鼠目寸光!”

他恨恨地骂道:“孟达如此盲目乐观,对我的提醒毫不在意,定会死于司马懿之手无疑!完了,鞭长莫及啊。”

“丞相为何嗟叹?”

“马谡,你且看此信。孟达信上说,就算司马懿要来攻打新城,也须先去洛阳就任,最快也要等到一个多月之后才会领兵前来。这段时间自己会整固防备,不必担心司马懿来进攻。他自视甚高,满口豪语,根本不将司马懿放在眼里。此事休矣!”

“难道已经无可挽回?”

“有道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司马懿岂能不懂这种兵法?他恐怕会从宛城径直奔袭新城攻打孟达,然后再去洛阳赴任。那样所需的时间,比我再派人去警告孟达要少得多,如今已经为时已晚……”

孔明尽管长吁短叹大势已去,却仍难死心,他立刻写了一封警告信,再次命令信使尽速赶到新城去,“日夜兼程,不得有秒忽懈怠!”

且说司马懿被解职后,回到宛城乡间,无官一身轻,带着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过起了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他这两个儿子均熟读兵书,足智多谋,胆识过人,司马懿心中也极为看好这兄弟二人的未来。

这一天,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来到父亲书房,见司马懿脸色不佳,次子司马昭问道:“父亲,何事令您闷闷不乐?”

“嗯?我心中并无甚不悦。”

司马懿说着抬起粗大的手,捋了捋稀疏的长髯。

长子司马师望着父亲阴郁的脸,说道:“孩儿知道父亲心中有气,不得而出。”

“休得胡言!你们懂什么?”

“孩儿何曾胡说?想必是嗟叹天子为何还不来召父亲复职。”

“胡说什么!”

次子司马昭胸有成竹地大声说道:“这等事何须多虑?父亲早晚必会复职,或许天子近日便会召父亲前去。”

司马懿听了,不禁奇怪地端详着他,“噢?难道我司马家里也出了未卜先知的麒麟儿?”

未过几天,朝廷的敕使果然前来叩门。

司马懿自然拜受了敕令,召集族人、家臣,并立即将檄文发送到宛城各道。

宛城一带仰慕其名声之人众多,不日便集聚了众多兵马。但司马懿未等兵员足额便急急出发,一路上又不断有应征来迟的士兵赶来从军,使他所率人马越走越多。

司马懿如此急不可待,实为事出有因。原来他虽然一直赋闲在家,却对魏蜀战况了如指掌,特别是最近有人向他密报,新城守将孟达有谋反的迹象。

向司马懿告密的,是金城太守申仪的一名家臣。他说孟达已向金城、上庸两处太守言明反叛之意,并开始策划进攻洛阳的行动。

司马懿视此为重大事宜,他深知一旦孟达谋反计划得逞,魏国无论多么强大,也难逃从内部土崩瓦解的命运。

前几天他心中烦躁,其实也正是在为此事万分焦虑。次子察言观色,从他罢官以来未曾有过的阴郁脸色,竟然察知个中原因,并判断出随之而来的必然机运,其才智真可谓不在自己之下。

司马懿额手称庆:“预先得知孟达谋反阴谋,真乃大魏之国运,天子之洪福,实在可喜可贺。若今天不率军前往征讨,洛阳、长安必会毁于一旦。”

他称自己所带的这支队伍为吉庆之师,不往洛阳,径直向着新城疾驰而去。

他两个儿子担心地问道:“父亲,您尚未去洛阳拜过天子,手中并无领军印绶,也可先行发兵讨伐?”

司马懿答道:“当然无妨。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他率领将士马不停蹄地前去讨伐孟达,果然与孔明担忧的分毫不差。

五十五 春回洛阳

司马懿此次行军要求将士两天行程必须一天走完,行动极为迅急。

他事先令参军梁畿带领许多细作,星夜潜去新城散布消息:“司马懿率大军去洛阳拜领敕封之后,将去讨伐孔明。若有人想建功立业,快去司马懿的大军应征!”

这当然是为了麻痹新城守将孟达的谣言,司马懿的大军在放出消息之后,一直在向新城急进。

行军途中正巧遇到自封地前往长安的右将军徐晃,徐晃见到司马懿,奇怪地问道:“天子亲往长安,督促曹真攻打孔明,但我沿途到处听到消息,说司马都督率军要去洛阳。既然天子不在洛阳,不知都督为何偏偏要去?”

司马懿凑近徐晃耳边说明原由:“那只是故意放出的消息。我军急进的目标不是洛阳,而是叛贼孟达所在的新城。”

“太好了!”

徐晃一拍大腿,说道:“既然是去征讨叛贼,老夫便与都督同去,顺便助你一臂之力。”

司马懿真是求之不得,立即委任徐晃为先锋。

却说参军梁畿带领细作潜入新城以后,偷抄来孔明写给孟达的书简。司马懿一看此信,不觉大惊:“危险!危险!如果孟达听从孔明的警告,我等此行岂不徒然变为泡影!真是智者能观千里之先,我的玄机早已被孔明洞察。现在若不尽速赶去,孟达难免会有防备。”

他催促两个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加快行军速度,日夜兼程,向新城急进。

司马懿的大军逐日逼近,新城的孟达却对此毫不知晓。他已向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言明归降之事,三人商定不日便与孔明会合。

孟达对三人的结盟深信不疑,他做梦也未想到,申仪与申耽已私下串通,要在魏军兵临城下时充当内应,使孟达的阴谋化为泡影。

孟达从新城派出的细作,将各地听来的消息一一禀报:“司马懿未去洛阳,已改道前往长安。”

更为详细的情报接着报进城来:“司马懿初时要去洛阳,因途中遇到徐晃人马,方知魏帝已不在京城,故于次日改道向长安进军。”

孟达每次听到报告,都极为高兴,“一切都不出我之所料,如今只待克日攻进洛阳。”

他又频频派出快马,将情报送与金城太守申仪和上庸太守申耽,同时具体商议何月何日一举起事。

岂料尚未到起事之日,一天清早,天色破晓,城下传来的响亮金鼓声将孟达从睡梦中惊醒。他大吃一惊,不知城外出了何事,匆忙披挂盔甲,登上城头箭楼一看,只见晓风中的护城壕边,魏国右将军徐晃的旌旗正在迎风飘展。

“怎么?魏军来了?”孟达拉起弓,瞄准站在旗下的大将嗖的一箭射去。

这天徐晃运气着实不佳,尚未发起攻击,便被射中前额,从马上滚落在地。

徐晃的人马方才上阵,统兵大将便被射于马下,急袭而来的锐气一扫而光,前锋士兵顿时踌躇不前。

孟达从城头箭楼上看到徐晃落马,总算恢复了些许勇气,立刻派人急去金城送信,并对部下说道:“看来大事已经败露,好在敌军人数不多,大将徐晃又被我一箭射中,攻城士兵不敢上前。我等不须抵挡多时,金城、上庸便会派来援军。且打开城门,跟我冲出城去,将那些胆小鬼杀个片甲不留!”

新城士兵从各个城门冲出城去追赶魏军,孟达策马上前,一边追击砍杀,一边口中大喊痛快。

哪知越追敌兵越多,蒙蒙战尘之中,隐约觉得敌军战阵深不可测。孟达心中感到奇怪,举首一望,豁然看到千军万马之中,簇拥着一面绣金锦旗,上书三个黑色大字:“司马懿”。

“糟糕!来的不止徐晃一支人马。”

孟达调转马头时,手下兵马已经乱不成军。他慌忙跑回城下,高声大叫开门。城门应声打开,冲出来的却是申仪、申耽两支人马。

“反贼!你死期已到!”

“爽快点!来受死吧!”

孟达未曾想到,猛然冲到眼前的两员大将,正是和自己约定一同谋反之人。他吃惊地大叫:“不要弄错了人!”

申仪、申耽二将听了哈哈大笑,同声嘲骂道:“你自己昏了头,竟然还会回到这里来。睁开眼看看!那城头上飘扬的到底是蜀旗还是魏旗?且送你去见阎王吧!”

孟达抬头向城头上望去,只见自己的部将李辅、邓贤,正指挥弓弩手将箭雨向自己射来。

他狼狈地夺路而逃,跑不多远,被申耽追上,挨了背后一刀。孟达大叫一声,坠落马下,化为鬼魂奔九泉路去了。

  如果觉得三国·三国志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吉川英治小说全集宫本武藏:剑与禅三国·三国志,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