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吉川英治作品三国·三国志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门吏吓得伏地答道:“刚才在内苑池畔静心观看鱼儿游水,现在想必还在那里。”

后主径直走进内苑,果然见池畔站着一人,手拄竹杖,全神贯注地看着水面。

“丞相,你在此作甚?”

听到身后皇帝的声音,孔明急忙扔掉竹杖,拜伏在地。

“陛下何时……臣未及迎驾,还请恕罪。”

“现在不是谈论迎驾不迎驾的时候。丞相难道不知道?魏国大军五路犯境!”

“先帝驾崩之前,将陛下托付于臣,嘱臣悉心于国事,臣怎么会不知道每天的大事?”

“那你为何不来参与朝议?”

“身为宰相,若胸无良策便前去上朝,只会徒增诸臣烦恼。所以臣暂且孤身一人,独自思考。这样天天站在池畔,一边看着水面泛出的不同波纹,一边观察水中来去的鱼儿,借此分析魏军动向的虚实。今日看着这鱼儿游动,已想出了一条计策……陛下完全不用担忧。”

孔明将后主请进一间屋子里,屏退所有人等,悄悄地对后主禀报道:“我蜀国马超,原本生于西凉,羌人尊称他为神威天将军,至今威风犹在。让他去守西平关,随机应变,定能制伏羌兵,这一路的防守并不足忧。”

对第二路的防守,他说道:“南蛮将士历来凶猛,但不愿积极进攻,且疑神疑鬼,散漫不羁,因而容易中计。臣已急令魏延,在益州以南各处布置疑兵,对南蛮施疑兵之计。如此一来,这一路也不足惧。”

孔明接着说道:“上庸的孟达负责进攻汉中。他原为蜀军将领,知书达礼,与我军李严私交甚笃。就派李严防守那一路,臣拟一文,让李严照抄后以他的名义差人送给孟达。若孟达自感良心受到谴责,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最后势必装病怠战。接下来是魏军主力曹真的攻击目标阳平关,那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加之有赵云把守,极难攻破。——如此看来,以上四路均不足虑。这种同步进攻声势浩大,但在我看来,不过是虚张声势。为慎重起见,方才臣已下达密令:让关兴、张苞二人各领兵三万作为机动,任何一处万一告急,便可迅速驰援。请陛下放心。”

孔明把周全的防卫策略向后主奏明后,忽然若有所思,语气凝重地说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对付东吴。”在他看来,整个战局的关键,显然在于东吴。

“魏国虽然不停催促东吴发兵,但从以往的亲疏关系来看,臣以为东吴不会轻易从命。只有一种情况让人担心,如果其他四路的战事进展对魏有利,形势显示蜀国败局已定之时,吴军必然也会像其他四路一样,如潮水般从峡口打上门来,因为东吴并不甘居于魏国之下。但只要看到蜀国对其他四路的防守固若金汤,东吴便不会有所行动。臣正在考虑派何人去东吴游说,完成这一重大使命。究竟谁去为好?我还未想出适当人选……”

后主与孔明进屋以后,许久不见动静,等在门外的侍臣觉得奇怪,想劝皇帝早些回宫,他们窃窃私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终于,孔明跟着后主走了出来。后主的神情与来时判若两人,笑逐颜开,脸颊上显出两个酒窝。百官见到圣颜大悦,心中猜测:“一定是从孔明那里听到了好消息。”

从朝臣到侍卫顿时兴奋起来,将要还宫的仪仗车队比来时热闹了许多。

群臣中有一人高兴得忽然独自仰天大笑,引起了孔明的注意,就在车队离开之时,他拦住那个人:“请留步。”

送走车队之后,他将此人引进门内,“请这边来。”

又将其领进苑中亭内,请他坐下,然后问道:“你是哪里人?”

“义阳新野。”

“姓甚名谁?”

“我叫邓芝,字伯苗。”

“现在是何官职?”

“现任户部尚书,负责蜀中户籍调查。”

“户籍事务似乎不适合你。”

“这我倒未曾想过。”

“刚才为何在迎驾队列中独自大笑?”

“因为实在太高兴了。”

“何事如此高兴?”

“丞相已经想出御敌五路进攻的锦囊妙计,在下为蜀国子民,怎能不高兴?”

“你的心机可谓敏锐。”孔明瞥了他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惜才之意。

“假如让你来制定计策,现在应该如何是好?”

“我虽不是大政治家,但觉得四路进攻容易防守,关键在于如何对付东吴。”

孔明一听,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道:“好!这件事就交与你来做。”说罢将他领进屋内,密谈了很久,然后设酒招待,方才让他回去。

第二天,孔明终于来到朝廷,上奏后主刘禅:“臣已找到出使东吴的人,希望陛下恩准对其破格提拔。”

遂推荐邓芝为游说东吴的使节。邓芝感激地说道:“若完不成使命,必不生还。”领旨后,当日即起程赴吴。

东吴此时已改元为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日益强大。前不久接到曹丕进行军事合作的要求,称魏国欲发四路兵取川,请东吴起兵接应,溯江而上,同时攻蜀。若得属土,各分一半。

东吴朝廷内诸臣意见不一,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廷议无法达成一致。

孙权本人亦举棋不定,最后只得下令:“召陆逊速来,我要听听他的见解。”于是信使疾驰荆州,召陆逊火速回建业城。

陆逊在建业的廷议上力陈己见,纠正了左右摇摆的国策,“现在如果拒绝魏国的要求,魏国必会怀恨在心,也许会在与蜀国暂时休战时,掉转矛头来攻东吴。但若甘愿听其颐指气使,征讨蜀国,经济与人力的消耗则难以计算,国力消耗以后,敌人必将再次侵袭东吴。魏国贤才虽多,但蜀国有孔明主政,未见得会一触即溃。有鉴于此,我们不如言进而不进,言战而不战,尽量拖延时日,以观四路魏军战绩如何。若魏军旗开得胜,我军便可放心挥师攻蜀。”

三十一 蜀吴修好

概言之,陆逊的策略如是:一不拒绝魏国要求,二不与蜀国再结新怨,三要自整军备,见机行事。

根据陆逊的策略,吴军从此不进不战,只是一味地向各方派出细作,大量收集情报,观望蜀魏两军的战况。

消息传来,果然不出陆逊所料,四路魏军进展得并不如曹丕预计的那样顺利。辽东军在西平关似已被蜀将马超击退;南蛮军进了蜀军摆的迷魂阵,在益州南部溃不成军;上庸的孟达不知是真病还是假病,一直没有动静;主力曹真也被赵云占据险要隘口,只得从阳平关、斜石一带退兵,魏军总体已呈败退态势。

“啊,太好了!如果当初不听陆逊所言,贸然出兵,吴军现在肯定苦不堪言,陆逊的确有先见之明。”孙权看到现在的局势,心中感到侥幸,对献上良策的陆逊更加信任。

就在此时,有人来报,蜀国派使者邓芝前来求见。

张昭对孙权说:“这肯定又是孔明的计策。”

“如何应对他?”

“先试试这个使者是何等人物,等试完以后再看怎么回答他。”

孙权遂命武士于殿前放置一个大鼎,将几百斤油放入鼎内,堆柴燃烧,将其煮沸。

“传蜀国使者!”

孙权与群臣在阶上傲然而待,一千余名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从阶下一直排到宫门。

邓芝这一天出了客栈,第一次被带进宫门。他穿戴粗布衣冠,并无平日风采,随随便便跟在来人后面,看上去与侍从无异。

面对东吴宫内荷枪持剑的武士,邓芝毫无惧色,看着大鼎里蒸腾的油烟,他视若无睹。来到阶下,他抬头看着孙权,微微一笑。

孙权令人卷帘,朝他看了一眼,大声喝道:“何人来此,竟敢不拜!”

邓芝仍然昂首挺立,答道:“上国敕使,不拜小邦之主。”

孙权的脸顿时像大鼎里的沸油一样涨得通红,骂道:“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你凭三寸不烂之舌,也想学郦食其游说齐王,再像他一样下油锅吗?你就算是有随何、陆贾的辩才,也休想说动本王。本王可怜你,滚回去吧!”

“哈哈哈!啊,哈哈哈!”

“匹夫!你笑什么?”

“我听说东吴豪杰众多,贤人如星,哪知道对一个儒生竟然如此惧怕。”

“住口!你说谁怕你?”

“那为何怕我说话呢?”

“派你来的是孔明,想来,孔明是要你离间东吴和魏国,然后再求蜀吴重修旧好吧?”

“我毕竟是蜀国的御使,而且是蜀国的首选使臣,贵国对我竟然以剑枪荆路来迎接,以大鼎煮油来款待,这是何道理?吴王及建业城中的臣下,难道竟无器量容得下一名使者?真是令我太意外了……”

邓芝的话令东吴众臣羞愧难当,孙权也感到如此这般确实不够大度,他即刻令武士退下,亲迎邓芝到殿上入座。

“我再问你,足下作为蜀国说客,要来对我孙权说什么?”

“正如大王方才所说,我是为蜀吴两国重修旧好而来的。”

“那可实在危险。蜀主刘玄德已亡,后主尚幼,此事恐不能全始全终。”

孙权的话中之意,邓芝了如指掌,他答道:“大王乃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代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联合起来,共为唇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大王有如此强大国力,为何甘愿对魏称臣?想必大王已经看到,魏国马上就会寻找借口,要求王子去做人质。那时大王若不听从魏国号令,魏国必会兴师攻吴,并以优厚条件与蜀国结成军事同盟。届时蜀国应魏国的请求,水陆两军从长江顺流而下,东吴还会平安无事吗?”

“……”

“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

“唉,看来我是白费口舌。大王一开始便将我视为说客,生怕受我欺骗。我之所言绝非为图一己之功,是为蜀吴两国和平相处,才拼死忠言相劝。请您另派使臣去蜀国送达回信吧。我作为使臣该说的话已经说完,现在就自绝以证明给大王看,我之所言绝非欺骗。”

邓芝说完,立刻从座上跳起,要从阶栏上跃入满是沸油的大鼎。孙权连忙大声阻止道:“啊!先生,等一等!”

堂上群臣冲上前来,一把将眼看就要跳进油鼎的邓芝抱住。

“先生的诚意我已完全了解。有你这样出使他国不辱君命的臣子,有孔明那样知人善任的宰相,蜀国的前途足以洞见。先生请上坐,贵国的希望我会充分考虑。”

孙权的态度为之一变,命侍臣在后堂设大宴,以上宾之礼重新欢迎邓芝。

邓芝的使命大功告成,他的执著诚意使孙权回心转意,当然,也是由于孙权心中早已有了抛弃魏国的念头。总之,吴蜀两国已能恢复邦交,邓芝受到隆重款待,在建业逗留了十天。

离开时,吴臣张温被任命为答礼使,随同邓芝一起赴蜀。

与邓芝相比,张温实在算不上人物。他抵达蜀国时,态度傲慢,自忖吴蜀岂能轻易结盟,必待亲眼观察蜀国实态,再作定夺。

蜀国认为对吴外交已获初步成功,后主刘禅与臣民均感欢欣,张温到成都时,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谁知张温因此更为傲慢,进宫时对百官不屑一顾,上殿以后,坐在皇帝刘禅左边,一副目中无人之态。

第三天,后主在成都宫星云殿内设宴为张温洗尘。张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孔明似乎并不在意,对他毕恭毕敬,听任其口出狂言。

酒至半酣,孔明多次谦卑地对张温说道:“先帝遗孤刘禅即位不久,私下深仰吴王之德。希望您回国之后,务必奏请吴王,与我蜀国结成永久之好,一起抗击魏国,以期两国早日共同繁荣。”

“嗯,那个嘛,再说吧。”张温瞟了一眼孔明,故意把话岔开,装腔作势地纵声大笑,甚为盛气凌人。

终于到了归期,后主赠其许多金帛,孔明及文武百官也以金银绸缎相送,张温不禁眉开眼笑。

临走前晚,孔明在丞相府为他饯行。酒宴之中,有一壮汉径自来到堂中,坐到张温身旁,举杯说道:“哎呀,张温先生,听说您明天要回去了,这次对蜀国考察得怎么样啊?哈哈哈!再喝一杯吧。”

张温觉得此人出言不逊,一脸不悦地问孔明:“此人是谁?”

孔明介绍此人为益州学士秦宓,字子敕。张温嘲笑道:“学士?贵国的年轻学士都像他这样吗?”

秦宓一听,正色看着他道:“先生说我年轻?其实蜀国童子三岁皆已就学,过了二十岁,人人学问可独当一面。”

“那你学了什么?”

秦宓毫不客气地答道:“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古今兴废,圣贤之书,无一不曾过目。”说完反问张温:“请问东吴要学到多大才能成为世间学士?如果到了六七十岁方才学成,那济世的时间不是所剩无几了吗?”

张温本来春风得意,不料被他拂了面子,脸露不快之色,心中骂道,黄口小儿,且让你领教一下我的厉害!于是问道:“那么我来问你一下,如何?”

他接连提出几道难题,谁知不论天文地理,还是经史兵法,秦宓或引用古今案例,或背诵书中辞章,滔滔不绝,对答如流。众人均听得入了神。

张温此时方从酒意中醒来,不禁叹道:“蜀国像这样的人才还有不少吧。”话一出口,自觉羞愧,再也说不出话来,黯然起身退席。

孔明担心他离蜀时心情不快,忙将他请进另一室内,向他道歉说:“足下精通安邦定国之道,秦宓这等后生只会侈谈书本,这正是大人与小儿的不同之处。酒后之言,无人不当它是戏谈,请您也千万不要当真。”

张温这才高兴起来,说道:“哪里,年轻人的话,我一点也不会放在心上。”

次日离开成都时,蜀国又派邓芝为回礼使与其同行。

不久,蜀吴两国正式交换文书,结为同盟。

三十二 全力造舰

魏国这段时间相继失去两位重臣,大司马曹仁与谋士贾诩接连病逝,魏国朝政受此影响颇大。

偏偏此时侍中辛毗前来禀报:“东吴与蜀国结成了同盟。”

皇帝曹丕并不相信,“此报必为谣言。”但同样的报告接二连三送来,令他听得心烦意乱,怒火中烧,“怪不得吴军迟迟不攻峡口。好啊,情况既已清楚,正好就此了断,我要让孙权知道我的厉害。”

此刻只等曹丕一声令下,大军就要大举南下,踏平东吴。

辛毗劝谏阻止道:“对蜀五路进攻刚刚失败,马上又兴兵征吴,只怕不利于国内安定。”

辛毗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曹丕骂道:“迂儒!你不懂军事,不要插嘴。蜀吴结盟是何目的?还不是要一起攻魏!难道我们应该束手待毙?”

司马懿见状,急忙进言道:“东吴防守以水军为主,全凭长江天然屏障。如无强大的舰队,恐怕难以取胜。”

  如果觉得三国·三国志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吉川英治小说全集宫本武藏:剑与禅三国·三国志,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