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吉川英治作品三国·三国志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许褚危急之中得众将解救,总算捡回一命,但是粮草辎重却被张飞的部下尽数夺了去。诸将士保着许褚逃往阳平关,只见阳平关火焰冲天,从各前线败退下来的曹兵纷纷拥拥挤满了关内关外,魏王曹操却已经不知所往。

“魏王出了北门,往斜谷方向退却了!”

终于有一名偏将道出曹操的下落,许褚情知势态危重,惊愕之余,急忙出关去追赶曹操。

却说曹操在少数近侍的护卫下,弃了阳平关逃往斜谷,刚至斜谷界口,忽见前方黑压压的战尘滚滚,遮天蔽日。

“啊!此军若是孔明的伏兵,我命休矣!”曹操不由得大惊失色。

及到近前一看,原来却是次子曹彰,率领五万曹军到此援应。

曹彰字子文,从小便喜爱骑射,膂力过人,十分勇猛。他原本奉父命远赴代州(今山西省代县)乌丸平叛胡夷之乱,闻听汉水方面大战凶报不断,于是不等父亲下令,便连夜引军来增援。

“既平了北国之乱,又能应父亲之援,真是好小子!有你在,我便勇气百倍,何惧刘玄德呀!”曹操在马上紧紧握住曹彰的手,许久不松开。

六十一 鸡肋

连败不止的曹操一路退至斜谷,幸得次子曹彰率五万精兵前来援应,登时重新抖擞起来,于是招集全军,斗志昂扬地宣布道:“此地有斜谷之天险,有荡平胡夷的五万勇猛骁锐在此,加之智勇出众的我儿曹彰在此,称作曹操的左臂右膀也毫不过言!有此三者,剿灭刘玄德就如击碎掌中之卵!我军便在斜谷界口安营扎寨,以待良机,定要一战雪耻!”

两厢皆屯兵下来,加紧整备、休养生息,很快迎来第二度大决战。

刘玄德领头出阵前,问左右诸将:“曹操此役必定遣出视若宝贝的曹彰打头阵,只要一击败了曹彰,挫其锐气,胜过斩杀曹军杂兵数万,战局将一变……有谁自告奋勇去战曹彰?”

“某愿往!”

“某去!”

话音刚落,孟达与刘封便争先恐后出列要应战。孟达见刘封也出列,少许迟疑了一下面露谦让之色——刘封乃刘玄德养子,曹彰则是曹操亲子,作为刘封似乎必须出战方才能为刘玄德争得名誉。

不过刘玄德对此倒不介意,军中将也好士也罢,他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并不因为考虑到刘封是养子的关系便遣其出阵。

“既如此,你二人同去,各引五千骑兵马为左右先锋,但见曹彰出阵便放开手脚予以痛击,看谁立功在先!”

“谢主公!”两员年轻骁将欢跃跃地领命而去。

阵鼓堂堂、将旗猎猎,曹军沿斜谷向荒野布开阵势后,一员战将潇潇洒洒纵马跃出阵列,大声喊道:“刘玄德安在?魏王次子曹彰便是我!我今日代父出战,刘玄德,快快上前来!”此将老远望去,装扮华丽,令人眼花缭乱,一看便知是曹家的二公子曹彰。

孟达自左翼刚欲上前,心想少许让些刘封便放慢了马步,刘封自然一心一意要为父亲争脸,于是抖擞精神拍马先冲上去。曹彰与刘封一对一捉对厮杀不到十回合,众人便已晓得胜负结果了:曹彰是定胜无疑,刘封的武艺毕竟逊他一筹。

孟达见此情形,急急骤马而上,嘴里喊道:“刘封,这家伙让给我来对付,快快回去!”说着便闪身插入二人中间。

刘封一语不发,拨转马头败回本阵。曹彰一面挡开孟达的干扰,一面口中骂骂咧咧道:“刘封这就败逃了么?你是在污辱你养父哩,往老子脸上抹污泥也不在乎么?”一面仍欲紧追上前。

恰好此时,曹军后阵突然阵脚大乱,曹彰回转身看去,原来是马超、吴兰等引军从斜谷山脚杀将过来,遮断了曹兵的退路。

曹彰与其父极为相似,对于战机的捕捉十分敏锐,虽说折损了些许兵士,但失利尚未达到致命的程度。他趁机迅即招呼人马聚拢过来,合成一股,一阵疾风似的直往吴兰阵中突入,首尾相顾顺利回到本阵。途中正遇敌将吴兰,曹彰闪身一戟,将吴兰横刺落马。其凛凛不可挡之势,令人回想起曹操当年的雄姿,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刘封只觉得羞愧难当,竟然连养父也不愿晤面。而对于孟达,刘封心里却充满了奇怪的嫉恨:全都因为孟达的横插一杠,才使得自己的败北愈加显得难堪。

从此以后,二人心里便暗藏芥蒂,面和心不和。

作为刘玄德养子,刘封似乎不止勇武不足,器量也有所缺欠。

不过,曹操方面虽序战取得全胜,但其后曹军的士气却一日不如一日,只因战况时刻令人忧惧;蜀大将张飞、魏延、马超、黄忠、赵云等人各阵连结成线,一直迫近斜谷之下。

曹彰虽说胜了刘封,但接下来一连数阵都被蜀军这些响当当的名将视若眼中钉,每每总是遭到围追堵截,根本无法施展身手。

——倘使收兵返回邺都,势必招致天下人嘲笑;可若是这样子在斜谷坚守下去,眼见蜀军兵马日壮,曹军有朝一日终究会陷入绝境……

曹操屯兵数日,进退不决,心中甚是闷烦,整日将自己关在营帐内,手支着腮帮子冥思苦想。

庖官战战兢兢地运膳进来,随即退下。

曹操取下盖子,碗里盛的是他特别耽爱的鸡汤,可是咀嚼在口,却如同嚼蜡,毫无滋味。他正拨开鸡肋送汤入口中,夏侯惇进来禀请夜间口令,曹操若有所思地随口答:“鸡肋,鸡肋!”

于是夏侯惇传令众官,当夜口令都称“鸡肋”。

众将官都觉奇怪:“鸡肋”二字是何含义?唯有行军主簿杨修却召集自己的部下,吩咐道:“各自收拾行装,做好准备,只待一声令下便返回邺都!”

夏侯惇大为吃惊,问杨修:“为何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杨修回答道:“以今夜口令‘鸡肋’,便知魏王不日即将退兵——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我军进不能胜,退则恐人耻笑,正如口中含着一根鸡肋!魏王明知留在此地无益,不如早早收兵归去,故已下决心班师回邺都了。”

“你真深知魏王的肺腑啊!”

夏侯惇佩服不已,于是又悄悄转告寨中诸将,各自准备行装。

当夜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寐,深更手提钢斧,在寨内四下巡察。

“夏侯惇在何处?”曹操忽然面露惊诧,唤人去寻夏侯惇。夏侯惇一进帐,曹操便劈头问道:“你的部下为何都在私自收拾行装?”

“主簿杨修察知魏王有欲归之意,故我等皆事先早做准备。”

“什么……?!杨修?传令杨修进来见我!”曹操双手拄着斧柄,眉头紧锁,又惊又怒。

杨修拜伏于地,面无惧色地解释道:“魏王传令今夜口令为‘鸡肋’,众人皆不解其意而疑惑,在下玩味其中之意,才叫人做好归返的准备。”

“谁说‘鸡肋’是这个意思?!”曹操咆哮一声,回头望着夏侯惇下令:“扰乱军心者,按军律斩首!”

一片晓寒中,杨修的首级已经高高悬在营门之上。可怜昨夜的倜傥英才,今日却已化作冤魂!

杨修一生,着实充满了奇彩。只不过其人恃才放旷,且才气远远盖过曹操,常常令曹操深感恐惧,因而渐生忌恨。其实曹操早就有杀杨修之心。

曹操曾于府后建造一花园,移植众多花木,仿佛常春之园。某日,曹操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是出园时提笔在门上书了一“活”字。群臣及造园师皆不明其意,适逢杨修经过,便向众人解释:“丞相嫌园子太阔了,宜稍加改造,精致为好。——若问为何?门内加一‘活’字岂不是‘阔’么?”于是重新改造一番,料理停当后又请曹操前往观之。曹操大喜,问:“是谁知我心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脸上喜色顿时不见。

曹操受封魏王后,急切欲立世子,开始暗中观察诸公子才能。一日,曹操吩咐近侍:“明日叫长子曹丕、三子曹植出邺城,同时严令门吏不得放出!”次日,曹丕来到城门被门吏阻挡,无奈只得返回;不一会儿曹植来到城门前,门吏又欲阻挡,曹植发怒道:“我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拦!”竟得以出门。曹操闻听后,对曹植大加赞赏,后来却得知原来是曹植的老师杨修暗中传授,不觉泄气,同时也对杨修产生厌嫌。

杨修还曾为曹植作《答教》三十余条,只要父亲曹操有问,曹植即依条答之。曹操每次以军国之事问曹植,曹植均对答如流。

曹植有杨修这一后盾,凡事都较长子曹丕更胜一筹。这使得自以为世子非我莫属的曹丕大为沮丧,时不时在曹操面前诋毁杨修。

——任杨修再有才气,也绝不许你这个奸佞之臣擅自插手我父子世嗣问题!哼,早晚有一天,看我不收拾了你!

谁也不晓得,曹操是不是在心中暗自发着这样的誓。

不过仅仅过了三日,事实便证明杨修所说的话不无道理,现实使得曹军诸将重又想起杨修关于“鸡肋”的解释。

蜀军接连两日对斜谷发动猛攻,斜谷的陷落只在旦夕之间了。

最后这日的交战尤为惨烈,曹操命庞德出阵与蜀将魏延交手。正战着,忽听后方有人叫道:“斜谷城内有人叛乱,放火烧城了!”

其实,曹军阵内的火并非自家人放的,而是蜀将马超率领人马攀上险峰,出其不意地从后门攻向城内而放的,目的在于扰乱敌人后方。

倾巢而出的曹军狼狈之极自然不在话下,后方一乱,前军也随之慌了阵脚,你推我搡,纷纷拥拥的,几乎无可收拾。曹操只得挥剑在头顶,高声喝道:“有胆敢弃阵逃脱者立斩不饶!”

张飞、魏延等见到曹操的身影,竞相催督部下:“快取曹操的首级!”

曹操身边的庞德赶忙纵马冲过去,隔开魏延,挡在曹操前面,大声道:“主公!还不快杀一条血路冲出去!”魏延、张飞则引兵轮番杀将过来,庞德死命以敌。

就听得身后“嗖”的一声,庞德急忙奋力掀倒围聚上来的敌兵,向曹操奔去:“主公不要紧吧?”

曹操翻身落马在地,双手捂住面门。原来一支箭正射中人中,折却了两颗门牙,半边脸面全部染红,血透过手指不停往下滴落。

庞德抱起曹操放在马鞍上,保着曹操从乱军中杀开一条路。

此时的斜谷城关已经整个陷入火海,山上的树木也随之烈焰腾腾。

曹军大败。

曹操方才想起杨修的话。

——倘使当时尽早归去的话……

曹操面部肿胀,箭疮甚是严重。他卧于毡车之中,强忍败战之痛,率领残兵班师回许昌。

途中,曹操忽然像梦呓似的叫道:“……对了,杨修的尸首已扔弃了?总有些什么遗物吧?得找个地方厚葬他呀!”

一路上,蜀兵又紧追不舍,不时攻劫,曹兵人人丧胆,晓夜奔走不停,一直急行逃至京兆府方才安心。

六十二 汉中王

随着曹兵大举溃逃,刘玄德率领的蜀军全面占领汉中,上庸、金城诸郡相继陷落归刘,或是望风而降。申耽、申仪等汉中旧将闻知曹操已弃汉中逃走,寻思:“我等还为谁而战哩?”于是纷纷投效刘玄德麾下。

刘玄德颁发布告,安定民心,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百废齐举,步入正轨。如此一来,他的领地已然横跨四川、汉川,幅员辽阔,地域广大,昔日偏安一隅的小小蜀地,如今一跃而成为敢于睥睨群雄,堪与江南的东吴、北方曹操相抗衡的一大势力。

审时度势的孔明与众将交换意见,流露出劝进的意思来:“目下东西两川之百姓感服主公的仁义恩德,皆以为刘皇叔宜即王位,内定民生,外讨国贼,名正言顺也。”

文武将臣个个赞同:“早该如此了!主公倘若再推却,众人心都凉了!还望军师择机向主公进言。”

于是孔明作为文武百官的代表,与法正一同来谒见刘玄德,只道:“主公如今威震八方,德服四民,君临两川,名实兼备,此恐不单单是人之功,而是天之理法啊。主公不如趁此时择吉即王位,以应天意。”

刘玄德吃了一惊,慌不迭地摇头:“军师说什么哪?!玄德虽然身为大汉宗室,但无论到哪里都不敢忘记自己乃一臣子而已。如今天子龙据许昌,玄德若是仿效志骄气盈的曹操僭称王位,岂不是反汉?还有什么名分去讨国贼呀?”

“非也非也!如今又不是尊主公称帝,而是晋位汉中王。如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东吴称霸南方,曹操雄踞北方,宇内两分,各霸一方。主公若还是拘执于义、以谦让为美德而不肯为王,只会令天下胸怀统一大汉之志的诸英雄对主公的初衷产生怀疑,三军之心也会为之动摇。眼下天从地允,主公何不乘盛势步云阶荣进冠冕玺绶,南面而王?颁赏三军将士、依功勋定爵,与四民同享欢欣,这才是率齐群义、宁社稷、崇国威之大策呀!恳望主公勿再拘执常理,应天顺时。”

刘玄德仍是不肯应允。即便臣下及两川百姓众望所归,但没有天子的敕命,他是断断不敢自己僭立为王的。

然而孔明及法正、张飞、赵云等一班人轮番进言,劝谏不停,刘玄德终于推辞不过而依允了。于是命谯周起草了一道表奏,遣使者赍赴许昌请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沔阳(今陕西汉中以西)筑起了一座高大的仪殿及九重坛,方圆九里,分布五方,各设幡旗,文武百官依次序排列两旁,即位仪式即将在此举行。

许靖、法正请刘玄德登坛,进冠冕玺绶,正式面南称王。同时,嫡子刘禅也被立为王世子。

除此以外:封许靖为太傅;封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依旧封为军师,总理军国要事,兼任兵务总督;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文臣武将也各依功勋定爵封官。

刘玄德上奏天子的表奏末尾,有孔明及一百二十余名蜀臣的连署签名。当年秋天,朝廷正式准允刘玄德晋爵王位,并授予他“汉中王领大司马”的印绶。

曹操在邺郡闻听刘玄德自立为王,不由得怒起心头,破口大骂道:“刘玄德,你这个织席贩履的村夫小人,怎敢僭称汉中王?可恨!旁若无人的刘玄德,看来你是执意要与我曹某为敌!等着瞧吧,我发誓灭了你!”

魏王曹操像狮子般怒吼着,即刻聚集群臣于议事大厅商议,准备起百万大军前往两川与刘玄德一决雌雄。

此时,群臣中一人起身出班进谏道:“大王息怒,切不可因一时之怒亲劳车驾远征。臣有一计,可令刘玄德自受其祸,待其兵衰力尽之时,大王再遣兵前往征伐,必能一举成功!”

众人看去,原来是司马懿,字仲达,乃曹操近臣中近来最为看重的一位年轻英才。

曹操心中甚喜,忙问道:“如此自然最好。可是我怎能袖手旁观等着蜀衰亡?仲达莫非有何高见?”

司马懿对道:“依臣看,东吴孙权先前以妹妹嫁刘玄德,以后又趁隙招回东吴,自此两国关系交恶,加之刘玄德占着荆州一直不还,想来相互必定俱有切齿之恨。——魏王可差一能言善辩之人前往东吴,说动孙权兴兵攻打荆州,只道魏王愿为呼应,牵制刘玄德侧翼,只要晓以利害,必定百无一失,孙权定会起兵!”

“……嗯,以东吴之兵去攻打刘玄德?”

“荆州危急,汉川即濒近危殆,而汉川若失,则蜀势将危如累卵。不管怎么样,只要江南虎视眈眈觊觎在侧,刘玄德便无一日可以安眠,即便倾两川之兵他也要救荆州之危。到那时再出兵取汉中,刘玄德首尾不能相顾,我魏大军便如孙子所说的,是知‘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而战,则战无不胜矣。”

“妙哉妙哉!”曹操大喜,随即选派满宠为使者,星夜赶往东吴。满宠数次来往于魏吴之间,也曾多次担任外交使者。

却说东吴孙权冷眼旁观魏蜀之争,心里明白,东吴今日的安泰只是暂时的,明日可就没这份安泰了。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入报说曹操使者满宠到。

孙权先征求老臣张昭的意见。

张昭说:“想必曹操有讲和之意,请求两国修好,主公不妨以礼待之。”

孙权依其言,命人引满宠进来相见。分主宾坐定,礼毕,便询问来意。

满宠道:“魏与东吴原本无仇,之前无非是误听诸葛孔明的挑唆,中其诡计,才致使两国连年征战不止,生灵涂炭,结果到头来得利的既非东吴也非魏,而是眼下盘踞蜀汉两川的刘玄德呀!如今魏王曹操遣在下为使前来,也是出于反省,欲与东吴结成唇齿之谊,共讨刘玄德。”说着,呈上曹操的亲笔书信。

孙权读了曹操的信,心下甚为高兴,以宾礼设宴款待满宠。

满宠从孙权的脸上看出来了,暗自思忖:“今番的交涉算是成功了!”不觉陶醉于美酒中。

然而他回到驿馆安歇后,吴侯的宫殿内直到深更半夜依旧是一副紧张忙碌的景象。所有重臣全都汇集一堂,围在孙权周围,围绕“如何回复魏王的书信”而展开评议商讨。

“魏王的雄心自然仍是一统天下,故此今番来使显见是曹操的计谋。虽然如此,若是回绝魏的要求,东吴便将直接承受魏的重压,他日两国再起兵端,岂不是让令蜀渔翁得利,情势有所好转呀?”谋士顾雍首先表态。这也代表了多数人的意见。

毕竟东吴颇具国际眼光及忧患意识,目下最为理想的自然是不和不战,尽量避免与魏正面冲突,而诱使其兵锋转向别处,东吴则趁隙专注于自我发展,进一步充实国力,等待雄起的时机。

诸葛瑾则提出一策:“不妨先送来使满宠返回许昌,改日东吴专遣使者前往如何?此期间另差使者往荆州。眼下驻守荆州的是关羽,可携主公书信去向关羽陈说天下大势,使其与东吴协力。关羽若是肯与我东吴协力共破曹操,便可断然拒绝曹操,与其决一死战,东吴也绝不会失败的。”

张昭打断他的话问:“倘使关羽不肯呢?”

“倘若那样,则可立即答应魏的请求,助曹操攻取荆州!”

  如果觉得三国·三国志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吉川英治小说全集宫本武藏:剑与禅三国·三国志,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