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37]见两《唐书》之杨国忠传、陈玄礼传。

[38]关于陈玄礼向太子报告以及太子的态度,见《旧唐书·杨贵妃传》、《旧唐书·韦见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陈玄礼对唐玄宗说的话,见《旧唐书·玄宗纪下》。

[39]以上见《旧唐书·玄宗纪下》,两《唐书》之杨国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0]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1]见《新唐书·杨国忠传》。

[42]见《旧唐书·杨国忠传》。唐玄宗与陈玄礼这段对话的具体时间,《旧唐书》并无明示。但如果理解为是在杨贵妃死后,则于情于理不通。

[43]见两《唐书》之杨贵妃传,《旧唐书·玄宗纪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4]以上均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5]见《旧唐书·玄宗纪下》,《旧唐书·韦见素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肃宗即位

李亨离开父皇,看上去也是事出偶然。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准备离开马嵬坡,但何去何从却又成了问题。经历了腥风血雨的皇帝变得谦和,甚至虚心地听取了禁卫军的意见。将士们却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说去陇西,有的说去灵武,有的说去太原,还有人主张杀回长安。最后,还是韦见素的儿子韦谔一锤定音:先去扶风避避风头看看再说。这才有了前面所说分蜀锦的一幕。[46]

然而动身之时,乡亲们却来了。

这些纯朴的民众是来挽留玄宗的。他们拦在马前言辞诚恳地说:宫殿是陛下的家居,陵寝是陛下的坟墓。陛下抛弃家居和坟墓,要到哪里去,又能到哪里去?

玄宗无奈,只好留下太子做工作。

父老乡亲们又说:至尊一定要走,就请太子殿下率领我等收复长安。我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同心同德,讨伐逆贼。如果至尊和殿下都不留,谁为中原百姓做主?

这时,围住太子的已有数千人。

太子只好不走。

不走也有三个原因。一是走不了,二是不想走,三是不敢走。长期以来,太子李亨先是受李林甫打压,后是被杨国忠排挤,但两任宰相都如此猖狂,不就因为他们的背后有父皇吗?如果再跟父皇去蜀中,谁知道会是什么下场?

更何况,此刻是多好的机会呀!杨国忠死了,杨贵妃也死了,一向强势的父皇其实很受伤,也很清楚自己的鞭子现在有多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不能错失良机。

太子这么想,太子党就更是这么想。李亨的两个儿子和宦官李辅国抓住缰绳力陈利害,看出太子心中动摇的父老乡亲更是将他团团围定,太子只好答应他们。于是,一直在远处等待的唐玄宗得到消息:太子殿下走不了啦!

皇帝一声长叹:天意![47]

天意即民意。正如李亨之子李倓(读如谈)所说,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而当前的人心所向就是平叛。平叛就不能去蜀中,而应该去西北,去华北。只有高举义旗,联合西北和华北的力量,才能凝聚人心,重整河山。[48]

◎玄宗逃亡、李亨北上时间表

天宝十五载或至德元载(756)

时间 事件

六月 十三日 晨 玄宗从长安仓皇出逃

十三日 夜 玄宗到达金城(今陕西省兴平市)

十四日 玄宗到达马嵬驿,发生事变

十五日 玄宗与太子李亨分手

十六日 李亨到达新平(今陕西省彬县)

十七日 玄宗到达扶风(今陕西省凤翔县)

李亨到达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

十八日 李亨到达彭原(今甘肃省宁县)

十九日 玄宗到达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

李亨到达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

二十日 玄宗到达散关,重组禁卫军

二十四日 玄宗到达河池(今陕西省凤县)

七月 十日 李亨到达灵武(今宁夏吴忠市北)

十三日 玄宗到达普安(今四川省剑阁县)

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十九日 玄宗到达巴西(今四川省绵阳市)

二十九日 玄宗到达成都

据许道勋、赵克尧著《唐玄宗传》第540页图所绘。

因此,太子与皇帝,只能分道扬镳。

实际上,看看前面的图和表就知道,尽管玄宗和李亨的前进速度几乎一样,走的却是两条不同的路线。皇帝走的是逃亡路线,太子走的是救亡路线。尽管李亨的才干和魄力都远不如父皇,但这一次的选择,却高下立判。

当然,李亨的正确也许是逼出来的。一开始,他也是在逃亡,既要逃离叛军的兵锋,也要逃离父皇的控制,因此头几天几乎是一路狂奔。路途之狼狈,不亚于乃父。[49]

但是到了灵武,就完全不同了。

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北,开元九年(721)帝国在这里设置了朔方节度区。看看地图就知道,由北向南的黄河以东,北边是安禄山的根据地河东、范阳、平卢,中间是双方交战区,南边是洛阳和长安两大沦陷区,河西则是朔方节度区。以灵武为指挥部,朔方为大本营,东进可以直捣安禄山的老窝,南下可以收复两京,可谓左右逢源。

朔方节度区条件也好。境内有大量的营田和牧场,杂居着突厥、铁勒、党项、吐谷浑等游牧民族,以及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因此,朔方军跟安禄山的叛军一样,也是多民族之混编部队。如果我们还知道,太子李亨曾经兼任朔方节度大使一职,便会觉得这种安排简直就是天意。

李亨也没有错过机会。

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三日,也就是跟玄宗分手差不多一个月后,李亨在朔方留守官员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当日,改元至德,因此本年也叫至德元载。[50]

这时,李亨到达灵武只有三天。

如此匆忙即位,是会引起怀疑的,这才有了煞费苦心想出的年号。至德来自《孝经》开宗明义

第一章,意为最高道德就是孝。显然,肃宗需要向天下人宣示,他的称帝是为了领导平叛,以便尽快将父皇迎回长安。作为皇太子,这才是大孝,也才是至德,是没有任何道德瑕疵的正当行为。

问题在于,领导平叛与当起皇帝来,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玄宗对此也没有明确授权,李亨反倒不无参与甚至主导马嵬事变的嫌疑。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陈玄礼向唐玄宗提出诛杀杨国忠之前,是请示过太子的,只不过太子的态度不够明朗。不明朗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默许,甚至是希望万无一失,或者干脆是后世史家的春秋笔法。[51]

但,陈玄礼为什么要请示太子?

没有证据显示,两人此前有过交集,唐玄宗也不会允许禁卫军司令官与皇太子眉来眼去。实际上,事变之后他们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陈玄礼对皇帝依然忠心耿耿,一路护驾去了蜀中。回到长安后,又被肃宗安排提前退休。[52]

陈玄礼不是太子党。

可疑的是王思礼。这个曾经主张将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的高丽人,在马嵬坡事变前一天深夜来到金城,被玄宗任命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以后又匆匆离去。问题是此人并没有遵旨履新,而是在肃宗即位后追随了新皇帝,官至司空,成为大唐开国以来唯一不曾担任宰相而位至三公的人。[53]

这就难免让人怀疑,王思礼究竟有什么特殊贡献?莫非在那不寻常的深夜,他与皇太子、高力士或者陈玄礼有过什么密谈,直接导致了第二天事变的发生?可惜,史书上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没有,我们也只能疑罪从无。[54]

可以肯定的是,陈玄礼清楚太子与杨家的关系。洛阳沦陷后,唐玄宗曾经打算御驾亲征,令太子监国。杨氏兄妹得到消息抱头痛哭,贵妃娘娘则嘴含土块,以请求皇帝赐死的方式,梨花带雨般地进行劝阻,太子监国终于泡汤。[55]

显然,杨国忠固然是死敌,杨玉环也是障碍。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杀了杨国忠之后还要杀杨贵妃——如果留下这个女人,谁知道她什么时候嘴里又会含块石头呢?

杨玉环非死不可。

这一点,皇太子、高力士和陈玄礼都心知肚明。至于他们是进行了密谋,还是心照不宣地听任禁卫军闹事,已经不再重要。就连唐玄宗,恐怕也看清楚了大势所趋,这才不但在马嵬坡放走了李亨,还对他的称帝表示追认。

一切都那么机缘巧合,又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该上演的戏码还得照演不误。礼治的中国从来就是政治舞台,忸怩作态是必须要走的过场。因此,李亨即位之前,臣僚的劝进需要多达五到六次,太子才能装着不得已而顺从民意。总之,新历史总算拉开了帷幕,尽管拥戴肃宗的官员其实寥若晨星,正如他的政府不过草台班子。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步又走对了。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出以后,当月就有安禄山手下五千同罗将士向朔方投诚,大唐的京兆尹(首都市长)和长安县令则在西市(外贸区)率众欢呼,杀叛军数千人,然后浩浩荡荡奔赴灵武。[56]

接着,李泌(读如必)来了,带来了平叛方略。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来了,带来了精兵强将。这是肃宗时期最为重要的三个人物。有了他们,在灵武城楼草草登基的肃宗皇帝才不再是孤家寡人,大唐的复兴也才有了希望,虽然这过程漫长曲折得就像黄河,必须走过九曲十八弯。

[46]见《旧唐书·韦见素传》,《新唐书·韦谔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7]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参看《旧唐书·肃宗纪》。

[48]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参看两《唐书》之李倓传。

[49]见《旧唐书·肃宗本纪》。

[50]见两《唐书》之肃宗本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七月条。

[51]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即认为“太子未决”是指没有决定何时动手。

[52]见两《唐书》之陈玄礼传。

[5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两《唐书》之王思礼传。

[54]请参看彭丽华《安史之乱》。

[55]见两《唐书》之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56]见《旧唐书·肃宗本纪》。

平叛之路

郭子仪是在动乱之初担任朔方节度使的,此后就成为帝国的中兴名将。他甚至两次收复长安,第一次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那里,另一次是从吐蕃手中。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却来趁火打劫。即位一年多的唐代宗出奔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虚弱的帝国再次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是,长安城里的吐蕃兵仅仅只是听说郭子仪率军将至,便弃城而走,跑得一干二净。[57]

不过,两年后,他们又来了。

这一次是跟回纥一起来的,郭子仪决定分化瓦解。他在回纥军前布下阵营,然后一身戎装出出进进。

回纥兵喊话:刚才那位大人是谁?

唐军答:郭令公。

郭子仪担任过中书令,所以被尊称为令公。[58]

回纥大惊:郭令公还在吗?

唐军答:当然!

回纥又问:天可汗(唐皇帝)呢?

唐军答:万寿无疆。

回纥说:令公如果真在,能让我们见见吗?

郭子仪拍马而出,免胄释甲,投枪于地。

回纥惊呼:郭爸爸,郭爸爸,果然是我们的郭爸爸!

于是全部下马,向郭子仪行回纥大礼;子仪则握着回纥元帅的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方不好意思地说:早知道令公将兵在此,就不来了。要不我们一起打吐蕃?

吐蕃闻讯,连夜撤兵。[59]

由此可见,郭子仪已被视为大唐的守护神。难怪唐肃宗这样对他说:家国虽然是朕的,却全靠您的再造。[60]

但,要论战功,却是李光弼第一。[61]

现在看来,玄宗朝可谓番将如云:安禄山是粟特,高仙芝是高丽,哥舒翰是突厥,李光弼则是契丹。这个契丹酋长的后代几乎天生就是将星,不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而且执法如山。有一次,某侍御史违抗军令被捕,提拔此人的诏书却到了。李光弼说:今天原本杀侍御史。如果宣诏,那我就杀御史中丞。如果他拜相,我就杀宰相。

皇帝派来的宦官吓得半死,只好不宣诏。[62]

强将手下无弱兵,李光弼的部属也艺高人胆大。有一天早晨,史思明的猛将李日越带了五百精兵杀过来,却看见李光弼的人悠闲地躺在战壕里吹口哨。李日越从没见过这样迎接战争的,忍不住问:太尉(李光弼)在吗?

答:昨晚走了。

李日越又问:你们有多少人?

答:一千。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