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清秋子作品大秦究竟多彪悍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现在的人看,这徐福好像就是个骗子。其实不然,他是琅琊的一位“方士”,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在沿海一带名望甚高。徐福还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跟师傅学到了辟谷、气功、修仙的本领,且兼通武术。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就有这么一类,当时叫方士,并不见得就是骗子。他们弄的那些玩意儿,有的是化学,有的是医学,有的是心理学,还有的是占卜,不能说都是骗术。
徐福这一折腾,耗资巨大,但出海数年,空手而归。9年后,秦始皇再度东巡至琅岈,听徐福说神山尚未找到,大为生气。徐福连忙推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没法儿登陆神山,请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了,派了一批射手出海,果然射杀了一头大鱼(估计是鲸鱼吧)。
大鱼除掉了,再去总成了吧。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还有百工巧匠、甲士、射手500多人,装载了满满一船五谷种子、粮食、器皿等入海。
这回徐福不敢折回来了,硬着头皮往前走,终于登陆了一块“平原广泽”。这是哪里?据说就是日本的九州。原来,所谓蓬莱,就是日本的北九州;所谓方丈,就是韩国的济州岛;所谓瀛洲,就是琉球群岛。
按照秦律,方士的药方要是不灵验,那是要砍头的。徐福上岛一看,这也就是一荒郊野外,何来长生不老药?所以不敢回去,就在日本定居了下来。那时的日本也不叫日本,还没有国家形态,徐福这一群人的到来,无异于是先进群体插队落户,他们教给当地土着农耕、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传授医术,大受欢迎。所以在日本后世,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还有说他曾自立为国王的。
徐福最后到了日本,这事八九不离十。日本的地名和人名中有那么多以“福”字打头的,似乎也跟他有关。
徐福在东瀛算是安居乐业了,可这边厢急坏了秦始皇,他坐等徐福不归,就又派了燕人卢生去寻找仙人,还派了另外的人去找不死之药。世界上除了人以外,不能长寿的东西多了,大部分事物都“犹有竟时”,可还是有人祈望能千秋万代,这一点都不可笑。
卢生还真是有点收获。秦始皇再次巡游到达上郡(今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卢生求见,说自己刚从海外归来,带回来一本《录图书》,是一本谶书,可预测示来之事,书上说:“灭秦者,胡也。”
秦始皇高度警觉:是啊,这些北方的胡人,不扫灭还真是不得了!于是他派大将蒙恬,带领33万大军北击匈奴,又在北方修起了长城。过了若干年,秦始皇死了,秦朝也亡了,人们才醒悟过来,这个“胡”哪里是胡人呀,而是“二世而亡”的胡亥!这些传闻,我们姑且听之吧。
这个卢生只是个方士,弄点占卜、气功什么的还行,要拿出长生不老药来,他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头颅有多重。于是他只能哄秦始皇:“臣等去求仙人奇药,常不遇,好像有什么东西伤害了仙人。”他建议秦始皇要隐蔽自己的行踪,以远离鬼怪,这样才能迎来水火不侵的“真人”,求得不死之药。
秦始皇被忽悠住了,说:“我仰慕真人。”于是不再自称“朕”,而自称“真人”,又下令将咸阳方圆两百里内的270座宫殿,用空中“复道”和带盖子的“甬道”相连,他走到哪里都要严格保密,谁说出去就是死罪。
从此,秦始皇深居简出,处理朝政都在咸阳宫,要是偶尔出去也行踪诡秘。原先性格还算开朗的他,这以后就变得很孤僻了。政坛从来是高处不胜寒,换了谁也难免。
秦始皇对方士深信不疑,但方士心里明白:这不过是哄独裁者高兴。可是方士吃的这碗饭,跟御用文人不一样,文人怎么吹都行,方士是必须要拿出长生药来的,“不验,辄死”。时间一长,总拿不出来怎么办?
就在焚书的第二年,负有寻找长生药使命的侯生和卢生,私底下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番讨论。
他们说:“始皇这人,天性刚愎自用,从诸侯起家,兼并天下,随心所欲,以为自古以来无人可及。现在又专用狱吏,博士虽有七十人,但备而不用;丞相等诸大臣,只管办事,一切由皇上说了算。皇上以杀人刑罚树立威望,天下人怕得罪、要保俸禄,都不敢尽忠。这样一来,皇上听不到批评而日益骄横,下面因为害怕就只挑好听的说,以取悦皇上。秦法,药方不灵验,那可是立刻就得死的呀。现在,懂天文气象的有三百人,皆良士,因为忌讳就只能说些拍马屁的话,不敢直截了当地批评上面。天下大小事,都是皇上说了算,一天要看几百斤文件,不看完不休息。贪恋权势如此,我们绝不能为他求仙药。”
第二十八章创世纪的伟人也有败笔(2)
两人讨论完毕,既出于害怕,又出于正义感,决定不玩了!于是一起逃亡了,不知所终。
秦始皇听说这两个方士跑了,大怒道:“我不久前收缴了天下不中用之书,全部销毁;又召集大批文学之士和方士,想发挥他们的作用,开创太平盛世,方士却劝我求奇药。现在方士一去无消息,徐福花费巨大,终究也没得到奇药。只有狡诈之徒为了图利,日日报告说有发现。像卢生等人,我赐给甚厚,现在却诽谤我,给我扣上‘不德’的大帽子。这岂能容忍?诸生凡是在咸阳的,我都要派人查问,看是否有以妖言惑众的!”
于是,始皇帝派御史,对首都所有的儒生和方士立案审讯,被审者只有供出有嫌疑的人,自己才可解脱。
高压之下,什么口供没有?如此辗转攀扯,查出犯禁者共有460余人,皆在咸阳坑杀,并公告天下,以警示其他知识分子。这之后,更有大规模的贬谪、流放,对象都是知识分子。
可怜这460多名首都知识分子,是在渭水之滨被坑杀的,据说在今陕西临潼以西20里,就有一处山谷叫做“洪坑沟”,清乾隆时代的临潼县志上载,此地又名“坑儒谷”,就是秦始皇当年的坑儒之地。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个有慈悲心肠的人,他对知识分子如此惨遭活埋看不过去,向父皇提出了委婉的劝谏:“当今天下初定,远方黔首还未真心归顺,诸生也还都习惯于尊崇孔子。爹爹您现在全部施以重罚,臣恐天下不安,望父皇察之。”
这番话触怒了秦始皇,他现在只听得进法家言论,听不得“孔子”这俩字,于是他把扶苏派到上郡,去做蒙恬的监军。扶苏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踏上归路。
秦始皇把扶苏送到北方边境,是要让他受点锻炼,知道国家不是那么好摆弄的,似乎还没有不再信任的意思,因为监军等于手握兵权。北方的30多万大军,是秦军的精华;从这一点看,秦始皇对扶苏还是寄予厚望的。
现代史学界对始皇焚书一般都予以指责,烧书总是不对的,有的烧了就永远不能恢复。但对于坑儒,却有不同看法,最极端的是《剑桥中国秦汉史》,干脆认为“坑儒事件”是瞎编的。
瞎编当然不大可能,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距离坑儒并不远,他不可能把流言当做正史。还有学者说坑杀的都是骗子,不是知识分子,其实方士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有劝谏君主的独特功用。秦朝以“查禁妖言”为名,一次坑杀460多个读书人,无论如何也是暴政。
秦始皇功高于天,这不假,但历史人物在做好事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做一些坏事。古人对于政治,有他们自己的理解。一个开创性的大帝国,应怎么统治,也需要有一个漫长的探索和纠错的过程。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知识分子是空前的重创,现在更有人视为民族的千年之痛。他的这一举措,使得原六国的知识分子迅速离心,成为潜在的叛逆者。
专制政权,如果没有知识分子的群体参与,就无法完善和自我纠错。政权只依靠狱吏实行高压统治,使帝国政务变成了单纯的镇压与控制,再加上大工程的劳役空前繁重,百姓不堪其苦,知识分子趁势制造对抗舆论,帝国的基座也就十分不稳了。
物极必反。
秦始皇一定读过很多法家着作,但他要是能领会一点老子的精髓就好了——辩证法,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有用的瑰宝。
创世纪的伟人也有败笔
在上古传说中,也有三皇五帝这样的伟人,但多半可能只是部落首领,管辖的也许只有几千户。在秦始皇之前,能管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且能一管到底的,不可想象。
秦始皇有了这么大的权力,自然会产生国家意志就是朕的意志、朕的意志无往而不胜的错觉。秦始皇在营建他的大帝国时,难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干些劳民伤财的事。
如果仅仅是在言论上限制“黔首”自由,问题倒还不大,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是靠嘴皮子或笔杆子吃饭的。可是浩大的工程、繁重的劳役,还有迁徙富户、卫戍边疆等,都势必要影响到民生。
老百姓活得不安稳,他们也就不想让这帝国安稳了,这才是大秦帝国致命的软肋。
在秦始皇的功绩中,就有一些这样负面的东西,愈演愈烈,后患无穷,足可给后世统治者以刻骨铭心的教训。
他的负面“功绩”之一,是修建阿房宫。
秦始皇是喜欢豪华建筑的人,在灭六国时,每灭一国,就要把该国的王宫复制下来,在咸阳原样造一个,这大概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建筑世博会”了吧。这些宫殿群,规模达到什么程度?咸阳一带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连绵不绝。就算是有人“穷年忘归”——走上一年,也不能逐个看遍。
第二十八章创世纪的伟人也有败笔(3)
但这些建筑,仍不能让他满足。就在秦始皇亲政之后不久,即在丰镐(今陕西长安)开始营建空前绝后的超级皇宫——阿房宫。
这阿房宫,有多大?不好估摸。因为它修建了快10年最后也没完工。单说正殿的规模就很吓人,东西宽500步,南北长50丈,殿上可同时坐10000人,殿前广场上可容纳10万人。古代的人口少,设计这么大的广场想干什么?只有伟人才知道了。
宫殿的四周,回廊环绕,有的回廊从殿前直通南山顶上的宫殿。此外还建了一座天桥,凌空飞架渭水,直达咸阳。
先秦时代的宫殿,不像明清的北京故宫那么世俗化,早先的宫殿更高、更复杂、更富有奇幻感。
阿房宫采用的技术是一流的。为防刺客混入,前殿用磁石做门,四夷来朝的使者中,如果有身怀利刃的歹徒,立刻就有机关“咔嚓”一声拦住。
秦始皇把灭六国时抢来的美女、钟鼓乐器,都安置在阿房宫里,以至于“后宫列女万人,气上冲于天”!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了一首《阿房宫赋》,把当年盛况想象了一番,估计与事实差不太多。开篇的第一段,就气势压人:“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这样的宫殿,施工延续了10年,罪孽真是够大了。
秦始皇的负面“功绩”之二,是修建骊山陵。
深宫大宅是现世的住房,而陵墓是死后的住房,与营建阿房宫几乎同时,秦始皇又开始了修建来世的住宅,也就是后世叫做秦始皇陵的墓园。
秦始皇陵在咸阳的芷阳一带,占地56平方公里,其坟头经过两千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有46米高,屹立于临潼之南,与骊山并立。据考证,当年的高度竟有120米,完全靠人工堆成。
在这座宏伟的人造山丘下,有一个迄今未能知晓详情的地宫。为防泄密,当年修建地宫的能工巧匠,在始皇帝落葬后全部被封杀在墓中,因此地宫的建制、形状如何,没有片纸资料留存下来。
我们只能从《史记》上的只言片语,想象这个地下世界——穿凿了三层地下水,用铜汁浇铸成棺椁,将天下奇珍异宝搜罗来,堆积成山;又用水银制作了人造的江河大海,流动不止。天棚顶上画满天文景象,地面画着地理图案;又用东海人鱼的油脂做灯,长明不熄。
这样壮丽的地宫,绝大多数读者大概今生无缘得见了。但是从1974年在骊山脚下挖出的秦兵马俑坑来看,秦始皇陵有多神奇,就能品味一二。要知道,这个坑,不过是骊山陵外围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而它足以让一个人不朽!
这浩大的工程,确实保住了秦始皇的灵魂两千年间不受侵扰,因为谁也组织不起那么大的一支盗墓队伍。
可是,伟业不可能凭空而起。修建阿房宫、骊山陵这两个大工程,不知耗尽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史料记载,共动员了70余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刑徒。
这就要提到秦始皇的负面“功绩”之三了——法网太密。
秦法严苛,人民动辄获罪,当时的刑徒在服劳役时,要穿赭色衣服,《汉书》上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见犯罪者之多。
秦朝的律令,刑徒是没有刑期的,要一直服役到死。这就使几十万、几百万人毫无解脱的希望。人不怕苦,也不怕穷,就怕永无希望。遍地的刑徒,以及更多的害怕自己将成为刑徒的人,就成了大秦帝国潜在的掘墓人。
法家理论向来有神化法律的倾向,秦始皇则集一切法家之大成,将帝国变成了一张大法网。
秦的法律相当完备,涵盖各个领域,超出了我们现代人的想象,包括了刑法、刑事诉讼、官吏赏罚、所有制、农田水利、山林保护、军队管理等等方面,条文细密,可以说办什么事都有法可依。
如果仅止于此,倒也不可怕,法律严密还不好吗?可怕的是秦律鼓励告密,鼓励父子、兄弟、夫妇间互相告密。规定“告奸一人得爵一级”。
在这样的法网之下,即使不出冤案,人也活得战战兢兢,人与人之间的互信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秦从孝公起,就实施连坐法,一人犯罪,亲属、邻里、同事都要连坐,判死刑也有灭三族、七族的。这样牵连起来,谁还敢说我一辈子也不可能犯法?无怪乎秦帝国的刑徒那么多。
秦始皇的第四个负面“功绩”,是大迁徙。
以各种名义,把成千上万的人口迁移到别处,大概是专制者的通病。中国人“安土重迁”,一般都故土难离,搬一次家,长途跋涉,拖家带口,到了新地方又要适应生存环境,何其难也!几十万人口的大迁徙,有多少是出于必要,有多少是为了显示权力,就很难说清了。
第二十八章创世纪的伟人也有败笔(4)
自六国统一后,秦帝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竟然进行了20余次人口大迁徙。秦亡,其实就是这么折腾出来的。后来的陈胜吴广大起义,不正是在迁徙中发生的问题吗?
大迁徙的目的与对象,分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为了惩罚,对象是六国贵族遗民、犯罪者的家族,名义上统统叫做“不轨之民”。如何叫做“不轨”?就是当局认为靠不住的,把你从原地迁走,省得盘根错节。
第二类,是为了充实边疆,这还算是正常移民。政府有奖励,对这类移民往往免去10多年的徭役,或者拜爵一级。
第三类,是为了修工程,征发大批人口,长途迁徙去修阿房宫、骊山陵,还有长城。
被迁徙到边疆地方去的,不光有刑徒,还有商人、欠债者、官员渎职的,说让你走你就得走。
上述都是从好地方往苦地方迁徙,只有一次是倒过来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各地富豪12万户到咸阳,这么做,是为了充实首都。
秦始皇的第五个负面“功绩”,是征越遭到惨败。
我们印象中的秦军,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雄师,即便是国家瓦解了,这支军队到最后仍然很凶猛。
其实,秦军在始皇时代也有过耻辱的败绩。大败秦军的,不是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而是不起眼的越人。
春秋时期的“百越”,应该说是一个大族群了,人数众多,占地辽阔,其地域绝不止粤地,还包括今天的湘、赣、桂、浙。百越的一支,曾建立过强大的越国,与吴国争霸,出了勾践这样的大英雄。
越国亡于楚国。秦灭楚后,顺带把越国的遗民也摆平了。可是大多数的百越人民住在岭南,他们仍不服。
秦始皇就派了屠雎为主将,率50万大军,分五路进兵湘粤。按说以正规军来对付游兵散勇,结果应该是没有意外的,但秦军与越人苦战了3年,人不解甲,马不下鞍,最后却是大败。
主要问题是秦军战线太长,后勤不济,虽然曾凿渠以运粮,但供应还是不足。再就是杀鸡用牛刀,使不上劲儿。秦军出击,杀掉了越人的君主,越人不但不降,反而都跑进丛林,宁愿与猛兽为伍,也不做秦军的俘虏。君主死了,他们就推选出勇猛之人为将,袭击秦军。最后秦军师老兵疲,主帅屠雎被杀,秦军“流血伏尸数十万”,基本上全报销了。
这当然不是最终结局,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却被打破了。
后来秦始皇派任嚣、赵佗率大批水军南下增援,又征发了大批闲杂人等戍边,长期驻屯。秦始皇还给士兵们派去了15000名剩女作为婚配。在长期戍边的政策下,才慢慢平定了百越。
在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后,又征发50万罪徒去南疆屯垦戍边,最后才搞定了这片蛮荒之地。
秦始皇的第六个负面“功绩”,是大巡游。
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级别最高、跑路最长的旅行家了。从称皇帝时起,到最后死在巡游途中,11年中进行了5次大巡游,耗时占统一后的一半还多。
始皇帝出巡,有多大的派头?透过几个细节,我们不难想象:浩荡的车队中,前50对车是鼓车,上有鲸皮大鼓。出行时,百面大鼓齐擂,震天动地。后面是卫士执戈,肃立车上,再往后是执戟骑兵。
等前卫队过完了,才是核心部分。先过的是开道的“辟恶车”,由警卫司令——“太仆令”亲执弓箭,观察四方,警示恶人。然后是护驾的“警跸车”,上立威风凛凛虎贲勇士,再后面是500名轻骑、200名刀斧手,簇拥着始皇帝的豪华龙车。后面还跟着一辆古代的空调车——辒辌车(即温凉车)。
再往后是从属之车,载着嫔妃、近侍、文武大臣。仅从属之车就有81乘,取九九之数,车队源源不断有5里之长。
这样排场的出巡,令现代人愧不可及。
秦始皇的出巡途中,常有一时兴起,与天奋斗。第二次出巡到泰山,他决心举行“封禅”。
这是一种古礼,大概只在传说中才有,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此为封;在附近的梁父山顶祭地,此为禅。
秦始皇请来了70名鲁地的儒生,向他们咨询应该如何封禅。儒生们七嘴八舌,意见不一。秦始皇听得不耐烦,斥退了他们。最后,冒着瓢泼大雨上了山,按照秦族以往祭祀白帝的古老礼法,拜祭了天地。这是中国古代有可靠记录的第一次封禅。
当时民间有一个说法,说是“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就老往东南跑,要去压一压那里的天子气,免得500年后出外姓的天子。为此,他还把“金陵”改名为“秣陵”。
他东临大海,在琅琊刻石,歌颂秦帝国的丰功伟绩;又把徐福打发去找蓬莱三山,空等了三个月不见回音。
到彭城以后,他想起当年的周之九鼎,有一鼎掉落在泗水之中,便发动千人下水去捞,但一无所获。
在湘君祠一带,因湘水上风大浪急,阻挡了巡游队伍。始皇帝心有敬畏,把随行博士叫来问:“湘君是什么神?”
博士说:“是尧之女,舜之妻,葬于此。”
什么,女人也敢如此!始皇帝大怒,发动刑徒3000人,把湘山上的树统统砍光,露出红土,成了个“赭山”。
传说当初舜帝南巡,死在了途中,他的两个妃——娥皇和女英,为追随他而溺死在湘水。后世有名的“湘妃竹泪”,典故就来源于此。
这一切传说,都不足以让秦始皇敬畏。
因为——我才是开天辟地者。
第二十九章一切只为了能辉煌地死去(1)
秦始皇这样不安于宫廷,拿一多半的时间往外跑,实际意义并不大。依我看,多半是因为新鲜。自古以来能拥有这样大一块疆土的君主,还不曾有过,所以他要尽兴跑遍大好河山。
可是,他的功绩中有如此之多的败笔,不可能不招致民怨。秦法严苛,连说也不许人民说,于是必然会有千奇百怪的反抗形式爆发出来。
他在世时,反抗还是零星的;他一死,这股力量就开闸一般释放出来了。
就在他第三次巡游时,路过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忽然路边跃起一个大力士,甩过来一只百余斤重的大铁椎,“咔嚓”一声巨响,把秦始皇龙车后面的一辆副车击得粉碎。
如果觉得大秦究竟多彪悍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清秋子小说全集: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大秦究竟多彪悍,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