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吴蔚作品宋江山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这样,在形势和君命的双重压迫下,岳飞违心地拒绝了两河百姓要他继续北伐的恳求,下令撤军。退兵之日,岳飞悲愤交加,仰天长叹道:“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当地人民纷纷上前拦住岳飞的马,说:“我们顶香盆,运粮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将军走后,我们还能活吗?”岳飞取出宋高宗的诏书给大家看,说:“我不得擅留!”百姓无不失声痛哭,岳飞也悲痛地流下了眼泪。

  十二道金牌事件,既反映了宋高宗不求进取、无心迎回父兄的心态,也表明了他担心岳飞就此立下盖世奇功,将来会功高盖主。在他心中,对岳飞的嫌隙早已经种下了。而单纯的岳飞还恍然不知。他不满朝廷下金牌召他回师之事,气愤之情多次溢于言表。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兀术统领近十万大军卷土重来,直攻淮西。宋高宗命驻守鄂州的岳飞率军增援淮西,但岳飞援军尚未赶到战场,杨存中与刘锜、王德等已在柘皋大败金兵。张俊准备独吞战功,便打发岳飞等回军,不料金兀术命孔彦舟突然回师攻陷亳州,并重创前来救援的宋杨存中和王德军。当岳飞率领的援军赶到时,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飞两次赴援淮西,行动都迟缓了一些。据说第一次是当时他正患感冒,第二次则是因为军队乏粮,这对素来以用兵神速著称的岳飞而言,实在不是特别过硬的理由,因而有人猜测这是性格刚直的岳飞是在借机发泄对宋高宗阻挠他继续北伐的不满情绪。不管岳飞的真实心意如何,这件事在后来成为了秦桧陷害他的有力口实。

  宋朝自宋太祖开国以来,武将地位低微,“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成为宋朝制度的最大特点。然而,从北宋末年金军攻宋开始,宋金战争激烈频繁,金军铁骑纵横大江南北,南宋朝廷出于现实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格外倚重武将,这也是宋朝立国以来从所未有的事,但对武将的疑忌和防范并没有根除。

  淮西之战后,宋高宗、秦桧为扫清和议障碍(据说金兀术提出的议和条件之一就是杀岳飞),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要削夺三大重将的兵权。并且三大将的宣抚司一齐废罢,宣抚司中原有统制官各统所部,自为一军,一律在其军衔上加“御前”二字,表示三将所统率的军队从此直接听命于皇帝。结果,三大将全部都俯首听命,乖乖地交出了兵权,以实际行动表示了对皇帝的忠心。

  这样,在没有引起任何事端的情况下,宋高宗赵构使用明升暗降的手法,解除了韩、张、岳三大宣抚使的统兵权。但是还有更大的阴谋,秦桧还要对坚持抗金最力的韩世忠、岳飞进行陷害。

  矛头首先指向了韩世忠。胡纺首先向秦桧秘告,韩世忠亲校耿著企图鼓动兵变,以迎韩世忠回楚州重掌军权。秦桧立即逮捕耿著并严刑拷打,阴谋以此陷害韩世忠。刚好此时岳飞奉命前往楚州(今江苏淮安)检阅韩世忠的军马,他发现韩世忠大军声名如此卓著,却不过三万人,为诸大将中最少者,不由得对韩世忠钦佩有加。也就在这一次阅兵时,岳飞意外得知耿著的冤狱,当即派人飞报韩世忠。韩世忠立即上书宋高宗,请求告老还乡。由于他曾在危难之间救过宋高宗,最终宋高宗放过了他。韩世忠罢枢密使后,以醴泉观使、奉朝请,“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

  秦桧陷害韩世忠的阴谋因为岳飞而落空,从此对岳飞更加忌恨,一张针对岳飞的罗网悄悄张开了。御史中丞何铸、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和殿中待御史罗汝楫三人受到秦桧指使,出面弹劾岳飞“志满意得,日以颓惰”,还将淮西之战中岳飞迟缓说成“稽违诏旨”。宋高宗认可了弹劾岳飞的奏章,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支持秦桧铲除岳飞。岳飞深以为惧,提出辞职,宋高宗趁机下诏免去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

  秦桧一伙随后又伙同张俊收买岳飞部将王贵部下的副都统制王俊,指使王俊诬告张宪、岳云谋反,说张宪曾经写信给岳飞劝进,将张宪、岳云逮捕下狱。秦桧又派杨沂中到庐山把岳飞诱骗到临安,以谋反罪名下狱。岳飞长叹道:“我方知已落秦桧奸贼手中,使我为国忠心,一旦都休!”其实,这固然是秦桧的阴谋,但更是宋高宗的阴谋。

  据说金兀术曾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的条件,这有可能是真事,也有可能是秦桧编造出来的谣言,目的只是敦促宋高宗下定除掉岳飞的决心。宋高宗下令举办诏狱,由御史中丞何铸出任主审官。何铸之前虽然受命弹劾岳飞,但在审讯过程中看到岳飞背上由母亲亲手刺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理,深深感动,顿时天良发现,转而力辨岳飞无辜。秦桧说:“此上(指宋高宗)意也!”可见宋高宗早已经有铲除岳飞之意,甚至不惜制造冤狱。

  何铸听了很是痛心,叹息说:“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秦桧大怒,改命万俟卨审讯。岳飞历来鄙视万俟卨为人,万俟卨正好挟私报复。岳飞等坐狱两月,秦桧、万俟卨仍找不到任何证据,但还是要以谋反罪处死。大理寺卿薛仁辅、寺丞李若樸、何彦猷皆言岳飞无罪,认为只能判岳飞两年徒刑。

  一直以明哲保身为原则的韩世忠也忍无可忍,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何罪。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悲愤地说:“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他见事情不可挽回,对南宋朝廷彻底绝望,从此隐居于西湖,每日以饮酒纵游为乐,不再问政事,十余年后死去。临终前,对看望他的人说:“吾以布衣百战,致位王公,赖天之灵,保首领没于家,诸君尚哀其死邪。”对岳飞遭秦桧陷害一事犹念念在心。

  关于岳飞的罪名“莫须有”三字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或许有”;有人认为是“肯定有”;有人认为是“难道没有吗”(李敖先生看法);有人认为是“不需要有”;有人为是“一定是有的吧”;有人认为是“不见得没有”;还有人认为是“有自然有,你却没资格问”(启功先生看法)。这里略谈一下作者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历史上,岳飞和于谦两案性质一致,时常被相提并论,因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被人称为三字狱;于谦的罪名是“意欲”,时人称为二字狱。由此可见,“莫须有”更接近“意欲”的意思。这一点,从后面讲到的南宋接伴官回答金国使者刘祹的问话也能进一步得到证实。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秦桧在家一边吃着柑子,一边想着岳飞的案子,脸上是一副令人捉摸不透的表情。妻子王氏从旁说了句:“缚虎容易纵虎难。”由此终于促使秦桧下定了决心,“手书小纸付狱”。万俟卨受命后,最后一次提审岳飞。岳飞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只在供书上写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本来秦桧是判处岳飞论斩,张宪论绞,岳云论徙(流放),起码还是留了岳云一条性命。但宋高宗看过后却立即下旨:“岳飞特赐死(赐毒酒留全尸),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此时,宋高宗早已经忘了他曾经手书“精忠岳飞”制旗赐给岳飞。随后,岳飞被毒杀于大理寺风波亭(现浙江医科大学内),时间刚好是除夕夜。一阙《满江红》,震古铄今;一叶风波亭,天地同泣。岳云、张宪同日被斩首。这也是宋高宗第三次违背宋太祖誓约杀人。

  岳飞军中一些将校被罢免,岳飞得力部将牛皋后来(1147年)也被秦桧派人毒死。这样,整个岳家军核心人物荡然无存,群龙无首。岳飞家产被籍没,家属都被发配往广南、福建路居住。一些大臣也受到了牵连,支持岳飞出兵的李若虚、为岳飞鸣冤叫屈的薛仁辅等官员都被免官流放,而附和秦桧陷害岳飞的万俟卨等都得以升迁。值得一提的是枢密使张俊,他积极奉迎宋高宗和秦桧,参与了陷害韩世忠、岳飞,本以为可以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料他也是武将,宋高宗对他并不放心,不久就被罢免。

  岳飞二十岁从军,三十九岁遇害,将其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在抗金的战场上,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战功赫赫,其坚决抗战的斗志和勇气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中原人民的抗金斗争。岳飞之死引起广大人民的悲愤,“天下闻者,无不垂泪;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出使金国被扣留在金的宋使臣洪皓写回密信说,金人听说岳飞被杀,争相摆酒庆贺。

  洪皓,字光弼,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有奇节,慷慨有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初入仕途时,正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最尖锐之时。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大举南侵,迅速攻占了华北、山东大片土地,但其最终目的是要捉获宋高宗。宋高宗一路奔逃至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任命洪皓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求和,表示愿去尊号、正朔,比于藩臣,想以求和来缓解金人的追击。洪皓一行到达太原就被金人拘捕,押送到云中(今山西大同)后,金军统帅完颜宗翰爱惜其人才,强迫他到金国傀儡政权刘豫下做官。洪皓严辞拒绝,完颜宗翰恼羞成怒,将其流放到冷山(今黑龙江哈尔滨北)。那里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极为恶劣,金人想以此来消磨洪皓的意志,迫使他屈服。但洪皓含辛茹苦,始终矢志不移,忠贞不屈,还做了近千首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内讧后不久,洪皓被迁到燕京(今北京)。金熙宗赏识其才华,欲授为翰林直学士,被洪皓拒绝。留居燕京期间,洪皓冒着生命危险,屡次派人密奏金朝政情,力言和议非计,希望朝廷兴师北伐、恢复中原。一直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因为宋称臣纳贡及得皇子而大赦中外,才放洪皓回国。此时,洪皓已经身陷金国十五年,宋高宗称赞他虽苏武不胜过。即便如此,后来洪皓因主战得罪了秦桧,依旧受到排挤。洪皓博学强记,全节归宋后,复述在金见闻为《松漠纪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病逝,时年六十七岁。

  后来金国使者刘□出使南宋,很好奇地问接待的官员说:“岳飞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刘□根本不信岳飞会谋反,嘲讽地说:“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刘邦)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岳)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坦斋笔衡》)就连金国使者都忍不住要为岳飞鸣冤。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元·赵孟□《岳鄂王墓》

  在中国历史上,岳飞被杀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事件。千百年来,对岳飞无辜遇害根源的讨论层出不穷,因此而产生的各种文章更是可以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世人多认为宋高宗对岳飞产生杀机是因为立太子一事。起初,宋高宗为躲避金人,从扬州逃跑时受到了严重惊吓,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儿子赵旉也于三岁时患病卧床,刚巧宫女进屋服侍时,不小心踢倒了一只金炉,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吓了病中的赵旉,结果导致病情加剧。不久,赵旉便重病而死。这父子二人的命运都跟惊吓相连,由此也可以看出南宋建国之初,局势是何等的不稳定,而金人洗劫后的中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恢复元气。

  宋徽宗死在金国后,金人不断放出风声,说要把宋钦宗或其子赵谌送回汴京(开封),册立为宋帝。金人此举,无非是要故意扰乱南宋朝廷和时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朝廷册立太子便成为十分必要之事。但对宋高宗来说,却有难言之隐,倘若公然立养子赵伯琮为太子,无异于公然在天下人面前暴露其不能生育的事实。此人自私的天性,让他凡事都要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是以始终在立太子一事上迟疑不动。群臣深知宋高宗心理,大多沉默不言。

  事隔不久后,金人果然将宋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汴京作了傀儡皇帝。岳飞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建康上奏,建议宋高宗速立赵伯琮为太子,以挫败金人的阴谋。不料宋高宗当即驳回了岳飞的奏章,并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这类事体并不是你所应当参预的。”言语中已经透露了皇帝强烈的不快和杀机。宋朝自立国以来,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此次岳飞无异触动了忌讳。这件事,被认为是岳飞后来非死不可的根源之一。正如张戒在《默记》中所说:“(岳飞身为大将)而越职及此,取死宜哉。”

  实际上,立太子事件只是一个表面的契机,岳飞遇害还有两个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岳飞因其家乡汤阴沦陷,与金人有家仇国恨,因而一直力主抗战,北伐收复河北故土,并直捣黄龙,迎回宋徽宗、宋钦宗。然而一旦宋徽宗、宋钦宗归来,宋高宗该如何自处?皇位是不是还保得住?所以绍兴十二年宋金议和时,宋高宗只要回了他的生母韦氏,根本没有兄长宋钦宗一句。正如明人文徵明在《满江红》中所吟:“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不但是岳飞被害的原因,也说明真正要杀岳飞的人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适逢其欲而已。

第39章 靖康耻,犹未雪——宋与金(15)

  中国有“只骂奸臣,不骂昏君”的传统,世人多将害死岳飞的责任归咎于秦桧。实际上,最后判决的圣旨由宋高宗下达,正如明人高启诗所言:“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尤其是在岳飞死后,种种迹象更能看出秦桧固然想杀岳飞,但最想害死岳飞的人却是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正月,宋高宗下诏改钱塘县(今浙江杭州)西岳飞府邸为国子监太学(当时的最高学府)。秦桧病死后,宋高宗为很多被秦桧陷害的大臣恢复了名誉,却独独拒绝为岳飞平反。由此可见,在他心中,岳飞始终是拔不去的一根刺。他当初杀岳飞,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的,所以连像之前派人祭奠陈东那样的表面文章都不愿意再去做。中国历史从来就是为尊者讳,秦桧不过是为宋高宗做了个垫背。

  第二个原因则是最最关键的。前面曾经提到司马光为了供宋朝皇帝借鉴,主编了《资治通鉴》,其中记录了不少君弱臣强的故事。如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联兵可使朝廷流亡。而到了五代十国,更是王权衰微,“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完全是武力左右局面。“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军队驾驭皇帝,“易君如奕棋”。谁兵力最多、实力最强,就能当上皇帝。以致五十三年间,“帝王凡易八姓”。而那些被武力废弃的前皇帝往往不得善终,下场极为凄惨。这些故事,宋高宗必然都读过,否则他不会不愿意选择建康做京师,而是选择了本来是行宫的杭州,就是因为建康上演过太多王朝兴替的故事、死过太多的皇帝。别人不说,单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自北宋立国,防大将如家贼,已经成了赵宋的传统。想来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宋高宗于深宫中翻阅着历史卷册,追忆太祖抑制武将的国策,一定是深以为然的。

  而发生在建炎元年的苗傅、刘正彦兵变,更是令宋高宗心有余悸,至死不能忘怀。虽然他起初不得不倚靠武将立国,但一旦局面稳定,“鸟尽弓藏”就开始上演了。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淮西宣抚使张俊入朝时,宋高宗对他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现在爱卿所带之兵,是朝廷之兵,如果心尊朝廷,就像郭子仪(唐朝中兴名将)那样不但自己享福,子孙也会昌盛。如果凭自己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不但子孙不享福,自己也有不测之祸。”这已经是相当严厉的警告了。张俊听到后当然悚然而惊,以致后来赵构和秦桧要他出面陷害韩世忠、岳飞,他也积极参与,只为悦上保己。

  对待张俊已经是如此。而在南宋所有将帅中,岳飞才干最高,功劳最大。他文武双全不说,不仅军事才华出众,还留意翰墨,礼贤下士,让宋高宗深为猜忌。宋高宗曾感慨说:“天下未太平。”岳飞则回答:“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这位既不爱钱也不怕死的名将,甚至对女色也没有任何兴趣。岳飞家乡汤阴沦陷时,原配刘氏在战乱中两度改嫁,岳飞续娶李娃为妻,别无其他姬妾。另一名将吴玠听说后,以两千贯钱的高价买了一名出身官宦的美艳女子,送给岳飞。结果岳飞见都没见,只将这名女子安置在一间空屋,隔着屏风问:“某家上下所衣?布耳,所食齑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最后还是将此女退还给吴玠。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曾经想派大将王翦攻打楚国。王翦说:“要攻打楚国,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又问李信,李信说:“二十万人就足够了。”秦始皇笑道:“王将军老了,胆子也变小了。”于是派李信和蒙恬带二十万军队南下征伐楚国。王翦便称病回家了。不久,李信大败,秦始皇亲自跑到王翦的老家频阳,请王翦挂帅复出。于是王翦带兵六十万人出征,秦始皇亲自送到霸上。王翦临出发的时候,突然向秦始皇要求赏赐众多的田产宅第。秦始皇不以为然地说:“将军就要走了,怎么还发愁不能富贵呢?”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还用得着我,我得为子孙作打算。”秦始皇大笑。后来,王翦在出征的路上,还先后派出五拨信使回咸阳,不为别的,只为向秦始皇请求封赏。秦始皇终于答应了。有人觉得王翦是在乞讨封赏,很是丢人。王翦语出惊人地回答:“秦王生性多疑。如今我统领着几乎秦国的全部兵马,不请求田园加深大王的信任,难道还要他疑心我吗?”

  王翦高明就高明在他知道对于武将来说,忠诚度是职业生涯中最最重要的,只有让皇帝彻底地放心,绝对没有谋反的念头,他才能继续他的职业生涯。对岳飞来说,他不贪财、不好色、一心为国,诚然是个人品性使然,但从宋高宗的角度来看,则殊为可怖。尤其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本来并不是一支私人军队,但实际上,这支在南宋所有军队中实力最强、名望最高的军队只有岳飞、张宪、岳云能指挥得动。这在无形中已经造成了对皇权强力挑战的事实,在以“抑制武将”为国策的宋朝,三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关于这一点,宋高宗的认识显然比秦桧更为深刻、更有远见,所以他一定要岳飞死。岳飞之死的根源,不过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延续,只不过宋高宗做得远比宋太祖要无耻。甚至在宋朝所有皇帝中,他也是最无耻的一个。

  宋高宗、秦桧在陷害岳飞的同时,与金国签订了屈辱投降的条约,其主要条款是:南宋称臣于金;宋金两国,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南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便是著名的“绍兴和议”(绍兴为宋高宗第二个年号)。此前,金使拜见宋高宗,下跪进书。但和议成后,金使每入见,捧书升殿跪进,宋高宗起立受书。金使代金主问宋高宗起居,宋高宗也问询金主后,才能重新坐下。“绍兴和议”后十余年,宋金之间没有大的战事。

  绍兴和议后,秦桧以左相加封太师、魏国公,独揽军政大权。秦桧屡兴大狱,贪污勒索,尽力打击反对派,天下之人对他恨之入骨。一天秦桧入朝时,义士施全在半道刺杀,结果未遂被杀。

  秦桧又大力迫害与他一起当宰相的赵鼎,赵鼎对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可以无事,不然,全家都要被杀掉。”赵鼎于是绝食自杀。秦桧临死前,又下令逮捕赵汾下狱,严刑拷打,逼令他承认与已经罢官的张浚、胡铨、胡寅、李光等人谋反,株连五十三人。秦桧本来还打算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只是病得不能书写,这批人才幸免于难。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病死,时年六十六岁。宋高宗生怕主战派因秦桧死去而否定和议,立即下诏宣称议和是自己的本意,还给秦桧加封申王,赐谥“忠献”。

  秦桧一生作恶多端,生前死后都遭天下人的咒骂,以致他的嫡系子孙后来都不好意思姓秦,改成“徐”姓。因为秦字头上是三人,徐字左边是双人,上面还有一个人,下面都是个“禾”字,以示不忘本。秦桧如此声名狼藉,当时连姓秦的人也哀叹说:“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桧与妻子王氏之墓位于金陵江宁镇,据说明朝时被人盗挖,盗墓者得到的财富以巨万计。而秦桧王氏二人的尸体均用水银装敛,颜色栩栩如生。有人悄悄砍碎了尸体,分投于各处厕中,被称为当时的一大快事。

  岳飞遇害之初,尸体被临安义士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偷出,负尸越城后,草草埋葬在九曲丛祠旁。宋孝宗即位后,立即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此时已经是岳飞死后二十年。南宋朝廷依礼将岳飞改葬于美丽的西湖边。后世人们还铸了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尊铁像跪在岳飞坟前,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们还在岳飞的家乡河南汤阴建了一座岳王庙,保存至今。而岳飞保家卫国的种种传说,在《说岳全传》一书中有着生动的演绎。

  6.白面书生虞允文

  岳飞一生战功赫赫,但他所参加指挥的战役都没有后来虞允文指挥的采石之战意义重大。采石之战是南宋战争历史上极为光辉的一战,默默无闻的白面书生虞允文一战成名,从此扬名天下。后世伟人毛泽东在读到这段历史时,特意批注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指虞允文。虞允文在采石之战时,官职是中书舍人,十足的文官,而他的对手,则是大名鼎鼎的完颜亮,金国的第三任皇帝,史称“海陵王”。

  在讲虞允文之前,先讲本来是没有多大机会当上皇帝的完颜亮。自金太祖阿骨打建国后,金国还保持着许多部落联盟的习惯,贵族权任极重,是以接任帝位的不一定是皇帝的长子。金太祖死后,其弟吴乞买即位,为金太宗。金太宗在位时间,先是消灭了北宋,接着开始了渡江对南宋的战争,虽然没有达到消灭南宋的目的,但是宋金的对峙局面基本形成。以后金人不断南侵,但大的格局没有改变。

  金太宗本来以弟弟完颜杲为储君,不料完颜杲死在了金太宗之前,储位顿时空缺。到底立谁为嗣,实在令人踌躇。当时金太祖嫡子完颜宗峻已死,金太祖长子完颜宗幹、金太宗长子完颜宗磐均有资格立为储君。完颜宗翰(女真名粘罕,金太祖侄)也自认为功高年长,觊觎皇位。后来,金太宗堂弟完颜勖倡议立金太祖嫡长孙、完颜宗峻子完颜亶(女真名合刺),得到完颜宗翰、完颜宗幹、完颜希尹(女真名谷神,又译作兀室、悟室、骨舍等,父欢都在劾里钵时任节度使)一干人的支持。于是,金太宗立时年十三岁的完颜亶为储君,三年后,金太宗死,完颜亶继位,是为金熙宗。

  金熙宗年纪轻轻,资历又浅,难以驾驭军政,他便以辽降官、汉人韩□和宋儒生为师,努力学习汉文化以及汉人的治国经验,这对他的政治主张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金熙宗又开始大力推行汉官制度,主要是加强了宰相的权力,从而限制贵族对政事的干预。为了提高个人威望,加强皇帝对大臣的控制,金熙宗还仿汉制建宫殿,定礼仪,严格君臣名分和禁卫制度,一改先朝皇帝与诸亲贵“乐则同享,财则同用”、共坐同食的惯例。从此,金熙宗“端居九重”,诸宗室贵族再也不能随时入见了。金熙宗与女真贵族功臣日益疏远,为日后的政变埋下了隐患。金熙宗本人粗通翰墨,稍解词赋,对此颇为自负,认为女真贵族大多是“无知夷狄”。女真贵族均是权贵,个个手握重兵,对此自然大为不满,认为皇帝已经“宛然一汉家少年子”。

  金熙宗即位初期,朝政大权由太保完颜宗翰、太师完颜宗磐和太傅完颜宗幹参预总决,但很快就发生了剧烈的派系斗争。其中一派以完颜宗磐为首,宗磐是金太宗长子,一直因为没有当上皇帝而耿耿于怀,他当上太师后,大力发展个人势力,伺机待发。另一派则以完颜宗翰为首,宗翰是金太祖之侄,早年拥立金太祖阿骨打,既有建国定策之功,又有灭辽、灭北宋的功劳,劳苦功高,一直主持南部军务。与完颜宗翰同一阵线的还有完颜宗幹,金熙宗亲生父亲完颜宗峻死后,母亲按照女真习俗嫁给宗峻弟宗幹,于是宗幹就成了金熙宗的继父,深得年青皇帝的信任。完颜宗翰的另一谋士完颜希尹刚毅有才,曾随金太祖兴兵,参与攻辽、建国等重大事件,是女真文字的创制者,也是宗翰一系的核心人物。

  暗斗终于发展成明争,完颜宗磐首先发难,上告完颜宗翰的亲信尚书右丞高庆裔(辽国降官,渤海人)贪赃,高庆裔被下狱处死。完颜宗磐乘机兴起大狱,连坐甚众,以打击完颜宗翰的势力。宗翰无力营救,高庆裔被杀后没到一月便愤悒而死。

  完颜宗翰死后,挞懒(即完颜昌,金太祖堂弟)为左副元帅,负责主持南面军务,金兀术(完颜宗弼,金太祖子)为右副元帅,接替了完颜宗翰的位置。完颜宗磐迅速与挞懒和东京留守完颜宗隽(金太祖子)结成联盟,以便趁胜追击,进一步打击宗翰一系的宗幹和希尹。双方的争权夺利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宗磐甚至当着金熙宗的面对宗幹持刀相向,金熙宗完全无力调解。完颜宗磐一系暂时占了上风,完颜希尹被解除了尚书左丞相的职务,由完颜宗隽任左丞相,兼侍中、太保领三省事,完颜宗幹被完全孤立起来。

  在挞懒和完颜宗磐的主持下,金国开始与南宋议和,将河南、陕西地归还给南宋,以换取南宋向金称臣纳币,并将汴京、行台移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又移治祁州(今河北安国),这一系列行动引起了部分女真贵族的强烈不满。完颜宗幹趁机反击,与完颜希尹争取到了汉官韩□(金熙宗老师)的支持,大力游说金熙宗,于是完颜希尹复官为左丞相,大举向完颜宗磐反击。完颜希尹与金兀术联合起来,弹劾完颜宗磐私通宋朝。刚好此时郎君吴矢以谋反罪被处死,牵涉到完颜宗磐,金熙宗便命逮捕完颜宗磐和完颜宗隽等人处死。金兀术随后赶到燕京,囚禁了完颜宗磐的弟弟宗孟等人,完颜宗磐一系完全垮台。金兀术又以金熙宗之命,出挞懒为燕京行台尚书左丞相。挞懒对此颇有怨言,打算南下投奔宋朝,被阻后便北走沙漠,改投蒙古,在半路被金兀术追回杀死。

  如果觉得宋江山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吴蔚小说全集明宫奇案宋江山包青天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大汉公主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满城尽带黄金甲楼兰璇玑图大唐游侠鱼玄机孔雀胆韩熙载夜宴斧声烛影,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