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吴蔚作品包青天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包青天》作者:吴蔚

第1章 东风昨夜

  宋州古名商丘,又称睢阳。自从宋州之“宋”字成为大宋的国号后,宋州声名愈发显赫。

  与宋州同度崛起的还有睢阳书舍。五代时期,宋州名儒杨悫在睢阳当地教授生徒,宋州楚丘人戚同文从学,娶杨悫胞妹,又承师志,在睢阳城东兴建学校,称“睢阳学舍”。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戚同文以七十三高龄随同长子戚叔维赴任随州书记,终病逝在随州,学舍事业就此中断。

  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州富商曹诚出三百万巨资在睢阳学舍旧址建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精明的曹诚又通过应天府上书朝廷,请求以学舍入官。宋真宗大为赞赏,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由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持,曹诚担任助教。这所由民间人士一手创建的书院自此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取得了官学的地位,声名大震,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四方学者,辐辏而至。

  现任书院主教范仲淹便是昔日睢阳学舍的学生,他在二十出头时慕名来应天求学,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因为家贫,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取食二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如此苦读四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获大成,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顺利步入仕途的范仲淹不忘应天教导之恩,娶宋州人氏李昌言之女为妻,在应天安家落户。范母病逝后,范仲淹辞官在家居丧,新任应天知府晏殊重视教育,特延请范仲淹人应天书院掌学主教。南京人文愈加昌盛,学子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应天书院一跃成为天下书院之首,其良好的治学学风吸引了天下莘莘学子,甚至不少官宦也慕名将子弟送来书院习读。

  今日是法定的乾元节,也是应天书院的特殊日子,应天知府晏殊在义字街应天府官署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坐上宾客正是从书院精挑细选出的一批优秀学生。

  华丽的晚宴正在举行——灯红酒绿,玳筵罗列。细酒肥羊,觥筹交错。讴歌谐谑,琴瑟铿锵。

  按照惯例,此类聚宴属于官方性质,购置酒菜果肴、聘请歌妓乐舞等费用均由朝廷所赐公使钱支出,如果不够,还可动用其他经费。这场宴会规模不小,堂中放置了二十来张长方形桌案,宾客均环桌而坐,一桌至少十人,本来还算宽敞的大厅立即显得狭小起来。

  出席宴会者除了书院学生及府学提学曹诚等教官外,还有路、府、县各级重要官员,如京东路转运司转运使韩允升、副使范雍,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康惟一等;府级官员有知府晏殊、南京通判文洎、南京留守包令仪等;县级官员有宋城知县吕居简等。吕居简虽然只是个县令,但宋城是陪都南京所在地,称赤县,级别很高,他的官秩甚至比南京通判还要高。

  一些本地的乡绅名流及寓公也应邀出席,如大茶商崔良中及其侄子崔槐,寓居在南京的前武昌令董浩、前太子洗马许仲容、正在许家做客的翰林学士石中立,以及赴任正好路过南京的庐州知州刘筠等。可谓济济满堂。当然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书院主教范仲淹因母丧在身,不能出席这场豪华夜宴。

  除了文臣之外,在座的还有两名武官,兵马监押曹汭和横塞军指挥使杨文广。

  大宋素来重文轻武,武官地位不高,但这曹汭来历非同一般,是当今大宋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曹利用的亲侄子。曹利用因同辽国谈判缔结澶渊之盟有功而得宋真宗信用,步入中枢大臣行列。而今宋仁宗年幼,太后刘娥用事,只尊称曹利用“侍中”,而不敢直呼名字,由此可见刘太后对其功勋旧臣身份亦有敬畏之心。因为这一层关系,曹汭是在座许多人想要巴结的对象,应天书院助教曹诚不顾年纪和身份,多次上前敬酒攀认曹汭为同宗,便是明证。

  指挥使杨文广则是名将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广颐方额,绰有丰神,以武艺精绝闻名于当世,其所率横塞军隶属于马军司,驻扎在西五十里与开封府交界的宁陵。他今日凑巧来南京公干,被曹汭临时拉了来府衙赴宴。

  酒已过三巡,正是娱乐时分。因今日的主客是学生,府署没有像往日宴会那样请当红的歌妓来歌舞助兴,只佐以文字游戏来活跃气氛。席间正在玩击鼓传花行酒令——将一枝粉色海棠依次在宾客间传递,鼓声一停,持花者须得立即拆白道字,即将一个字拆成一句话,要求拆字恰当,对答敏捷工整,答不上来者则要罚酒一杯。这是一种在酒宴上极为流行的拆字游戏,不仅要对汉字非常熟悉,而且对汉字结构也必须精通,精于此道者每每将其与蹴鞠、捶丸、围棋、双陆等娱乐并提,以自我夸耀。

  首轮鼓点停下时,海棠落在一名叫沈周的书院学生手上。他亦是官宦子弟,父亲沈英在京师开封任职。其人面如冠玉,长相清秀,颇有文弱书生之气。他看起来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张口即道:“春日三人行。”

  “春”字拆开即是“三”、“人”、“日”。这字拆得不错,时过清明,算得上暮春,亦十分应景,众人一齐鼓掌叫好。沈周之前并不如何慌乱,此时得到赞赏反倒有些腼腆起来,红了脸,垂下头去。

  第二轮鼓点停下时,海棠恰好落在知府晏殊手上。众人一齐会意地笑了起来,等着看这位五岁能诗、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的大名士如何出口成章。

  晏殊微一沉吟,即道:“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

  话音刚落,大家便不约而同地大声喝彩。倒不是众人有意拍晏知府马屁,这的确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意境完美,而拆白道字的运用尤为妥帖,极符合晏殊的身份。更令人拍案称绝的是,举办宴会的大厅名“岩泉”,据说初建时地下有一岩一泉,由此得名,对联中正好嵌入了“岩泉”二字。

  晏殊自少年起即享有盛名,除了这次因忤逆太后刘娥旨意被贬出中枢外,仕途一直一帆风顺,为人却是难得的平和,没有丝毫傲气,只微微一笑,便将手中的海棠递向一旁的南京通判文洎。

  鼓声咚咚,不疾不缓,再度停下时,海棠传入一名二十来岁的学生手中。与在座的白脸书生相比,他的容貌甚是奇特,面色红得有些发黑,且宽阔的额头上有一个青色的月牙形状的凸起肉记。最怪的是,他总是表情严肃,正襟危坐,与晚宴的欢快气氛甚不相称。海棠传到他手中时,他还是那副不苟言笑的表情。

  晏殊一直刻意留意着座上学生的情形,认出那黑脸学生是南京留守包令仪的公子包拯,见他面色凛然,担心他答不出来而令包留守当众丢了面子,正要亲自出面解围,包拯身旁的同学文彦博却已主动有所援助,附耳过去,欲出言提点时,坐在包拯另一侧的学生张源已然有些不耐烦起来,伸出手来,低声催促道:“包拯,你要是答不上来,不如将海棠让给我。”

  包拯摇了摇头,朗声吟诵道:“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黄鹤,志士心未已。”

  这是一首典型的拆字诗,拆“明”字为“日”、“月”;拆“岚”字为“山”、“风”;拆“破”字为“石”、“皮”;拆“枯”字为“古”、“木”;拆“何”字为“可”、“人”;拆“重”字为“千”、“里”;拆“詠”字为“永”、“言”;拆“志”字为“士”、“心”。字拆得虽不及晏殊“山石”之对联工整巧妙,却是以诗抒怀,表达出不凡的志向和胸襟,单是这份眼界,就要远远高出晏殊之作。席间不少有识之士心中称奇,登时对这黑脸包拯刮目相看。

  南京通判文洎正坐在包拯之父包令仪身旁,侧头笑道:“令郎出口成章,志向高远,将来必成大器。”包令仪忙道:“不敢当。犬子无状,哪里比得上令郎沉穆有度,进退有礼。”

  文洎之长子即坐在包拯身侧的文彦博,自小有“神童”之称。他还是孩童时,与伙伴儿一起踢球,意外将球踢进了柳树下的深洞里。有人出主意用棍子掏,有人要用铁锹挖开树洞,文彦博却想了妙法子,即往树洞中灌水。结果在水的浮力下,球自动漂出了深洞。当时文彦博才是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却有如此智慧,一度传为佳话,为人津津乐道。

  文洎正要自谦几句,却见长子与包拯双双站了起来,一起往外走去。一愣间,鼓声又响了起来。

  今晚宴会的主角虽是应天书院学生,但毕竟在座的名宦不少,学子们个个使出浑身本事拆字,力求在“新”、“奇”上下功夫,好引得席间达官贵人的瞩目。

  学生张源更是道:“晏相公原先的出题太过简单随意,不如我们来玩些难度大的,方才显出真本事。”

  另一学子宋祁是本地有名的才子,很不喜欢张源挑衅倨傲的态度,应道:“有题目尽管出。”

  张源洋洋道:“再行酒令,规定要一字拆三字,两字合一字,末接唐诗一句,要求有韵,而且要前后成句。我先来作令。”微一思索,即道:“轟字三个車,余斗字成斜,車車車,远上寒山石径斜。如何?”宋祁道:“这有何难?我来接令——酒,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出令妙,接令也妙,席间众人登时大声鼓掌叫好。一时间,众学子争相接令,展露本领,仿若万花齐放,斗艳争奇,好不热闹。

  按照知府晏殊事先的授意,务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所以这场拆白道字的游戏有意拖得很长。不少无干之士如翰林学士石中立、指挥使杨文广等先后离席,或出去方便,或稍作休憩,或散热醒酒。最先离席的包拯和文彦博却始终不曾再进来,文洎料想二人刻意如此,转头去看包令仪,对方似是一样的想法,正微微摇头叹息。

  文洎问道:“包公事先将今晚宴会之实情告知令郎了么?”包令仪点了点头,又道:“临出发前,内子将缘由告诉了他,本是期待他在宴会上有个好的表现。唉,实在不该先透露给他的,这孩子的个性太过刚硬。”

  原来今晚晏知府主持召开的宴会不光是奖励有为学子那么简单,同时还是一个选婿大会——晏殊要从在座学生中为长女选一位夫君。而一些出席宴会的官宦乡绅,如应天府学提学曹诚、大茶商崔良中、前武昌令董浩、前太子洗马许仲容等,家中均有待嫁之女,均是有目的而来。

  包令仪之子包拯今年二十五岁,文洎之子文彦博十八岁,即使没有这场选婿宴会,也都到了该婚娶的年纪。尤其包拯是包家唯一的独子,自三年前第一任妻子张婉病逝后,一直不肯再行续娶。包令仪这次带着包拯来南京赴任,又送他入应天书院读书,本意是要让爱子多见识外面的世界,多些年青人该有的热情,广阔交游也好,放浪形骸也好,总之不要再那么老成古板。今晚晏知府召开选婿大会,虽然乍然听起来有些荒唐,但却不失为一个好机会。按照包令仪夫妇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跟晏殊或是哪位权贵结亲,只要能给儿子寻一位门当户对、温婉贤良的好妻子,让他安定下来,参加科举考试,顺利步入仕途就好。哪知道包拯口中不说,心里还是反感这场晚宴,竟在刚以拆字诗崭露头角的时候便起身离席,再也不肯进来了。

  文洎也觉得长子今晚的行为颇为怪异,眼见文彦博即将成为座席上唯一未曾拆字的学子,保不齐日后会遭人闲话,说他是倚仗父亲荫庇才得到出席知府宴会的资格,并无真才实学,忙招手叫过身后侍奉的门客张尧封,低声嘱咐道:“去寻公子和包公子回来。”张尧封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文洎素与包令仪交好,既是左右无事,便随口问道:“包公看好在座的哪位学生?”包令仪道:“嗯,文公以为呢?”

  文洎道:“宋郊、宋祁兄弟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若事精心雕琢,他日入翰林、登龙图,不在话下。张方平俊朗飘逸,如鹤舞长空,姚嗣宗豪迈奔放,有英雄气概,二人若肯专心习读书,必能成为栋梁之才。”一边说着,一边打量包令仪的反应。包令仪只是微笑,并不表态。

  文洎续道:“不过这些人还不能称为国之名器,那洛阳学子富弼张口能文,胸有大度,有宰相之器,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包令仪这才动容,连声应道:“不错,不错,我也看好富弼呢。”

  这场晚宴本是选婿之会,既然待选者是应天书院的学生,才学自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二人所议论却是与婚姻之事无关,全在品度在座学子的未来了。

  文洎又笑道:“还有一人,也不容小觑,那就是令郎包拯……”

  一语未毕,府学提学曹诚已扶着儿子曹丰走了过来,拱手招呼道:“文公,包公。”

  曹诚是本地最大的富商,十余年前又出重金重建学舍,应天书院有今日天下书院之首的局面,其人功不可没。文洎和包令仪都是儒士,虽有些见不惯曹诚今日在宴席上对枢密使曹利用的侄子曹汭极尽吹捧巴结之能事,但对其散财兴学之举仍极是佩服,当即起身招呼。略微寒暄几句,包令仪见曹诚欲言又止,便自去找庐州知州刘筠说话。

  曹诚这才问道:“适才一直站在文公身后的那位年青人是谁?”文洎愣了一愣,朝后打量了一眼,这才回过神来,道:“那是老夫的门客张尧封。”

  曹诚道:“噢,原来是文公的门客。”失望之色一闪即逝,又笑脸问道,“张公子可曾娶亲?”

  文洎知道曹诚有一幼女名曹云霄,擅长音乐歌舞,艳丽无双,是南京有名的美人,被曹氏视为掌上明珠。今晚知府大宴,曹诚出了不少力,显然目的与晏殊一样,预备为爱女选一佳婿。可此刻听他语气,竟是相中了张尧封。文洎很是惊异,但又不便明言询问,只得道:“尧封尚未娶亲。”

  曹诚道:“张公子家世如何?”文洎道:“张氏原是吴人,也算是吴地名门望族,吴越王归宋后,张家迁居河南,家道开始中落。而今尧封父母双亡,只有一兄尧佐在世,还是布衣寒士。”

  曹诚“噢”了一声,沉思片刻,随即笑道:“无妨,无妨。曹某看这位张尧封张公子气度非凡,虽然暂时栖居文公门下,然而只要假以时日,将来必成大器。曹某膝下有一女名云霄,尚未出嫁,姿色也还过得去,堪可配张公子。不知可否劳烦文公屈尊做一回冰人,居中说项撮合?”

  曹云霄芳名倾动四方,多少豪门权贵子弟上门求亲未果,曹诚却肯主动将爱女嫁给一名地位卑贱的门客,尽管文洎早已隐约猜到对方用意,但听到曹诚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还是惊讶得合不拢嘴,半晌才讪讪道:“曹教授美意,文某替尧封感激不尽。不过尧封并非文某子侄,婚姻大事怕是还是要他自己做主。”

  曹诚笑道:“张公子父母双亡,文公是其主上,等同于其父母,儿女婚姻还不是父母一句话?”

  文洎一向颇看重张尧封,知其才学不低,不过是贫苦无依,才勉强投于自己门下栖身,心道:“看情形,曹教授非但不似玩笑,而且嫁女的意志甚是坚决。我虽不理解他为何瞧不上满堂才子,独独选中了尧封,但对尧封本人而言,总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且不说曹家女儿才貌双全,他有了岳父一家作依靠后,从此也可以安心读书,来日好博取功名。”心中略一权衡,当即应道,“那好,我一会儿问问尧封的意思,若是他本人同意,那这桩婚事就算定下了。”

  曹诚喜滋滋地道:“好,那曹某等着文公的好消息。”又命儿子曹丰敬了文洎一杯水酒,这才颤巍巍地离去。

  如果觉得包青天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吴蔚小说全集明宫奇案宋江山包青天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大汉公主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满城尽带黄金甲楼兰璇玑图大唐游侠鱼玄机孔雀胆韩熙载夜宴斧声烛影,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返回列表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