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吴蔚作品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许远以前只听过张巡的大名,此时亲眼见到他智勇兼备,便说:“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公请为远战。”(《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于是二人便做了分工,许远负责调拨军粮、修备战具、居中应接等后勤保障工作,张巡全面负责战斗筹划,保卫睢阳。二人密切配合,胆肝相照,在危难中结下了生死之情。之后,肃宗下诏拜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
三月,叛军大将尹子奇又率大军来攻睢阳。张巡对守城将士说:“吾蒙上恩,贼若复来,正有死耳。诸君虽捐躯,而赏不直勋,以此痛恨!”(《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意思是说,我受国恩,死所不辞,但念你们与我一起为国捐躯,而所赏不足以酬功,所以十分痛心。将士听后纷纷请求出战,情绪高昂。于是,张巡杀牛设宴,犒劳将士后,率全军出战。叛军看见唐军兵少,不以为意,都大笑不止。张巡亲手执旗,率将士直冲叛军大营。叛军其实兵多将广,但见到唐军来势凶猛,个个奋勇向前,一副不怕死的样子,惊骇之下竟然大溃。这一战,张巡杀叛将30余人,杀士卒3000余人,一直追出数十里之外。
五月,尹子奇增加了围城兵力,攻城更加猛烈。张巡见对方人多势众,便采取了疲敌之计,他经常半夜在城中鸣鼓,好像要整队出击的样子。城外叛军听到城内动静后,大为紧张,严加戒备。结果,一直等到天亮,也没有看到城中唐军杀出。叛军惊扰了一夜,已经疲惫之极,于是解甲休息。张巡立即与勇将南霁云、雷万春等10余将领,各率50骑兵,突然从城中杀出,直冲敌营,一直冲到尹子奇麾下,叛军大乱。就这样,张巡采取虚虚实实的办法,指挥兵士每每伺机出击。时而化假为真,时而化虚为实。时而又化无为有,神出鬼没,叛军经常一夕数惊,惶惶不安。
叛军中有一胡人酋长披甲,“引拓羯千骑麾帜乘城招巡”。(《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张巡暗中派数十名勇士从城上沿绳索而下,躲在城外的护城壕中,每名勇士都配有钩、陌刀、强弩等兵器,并事先约好:“闻鼓声而奋。”胡人酋长带着人马,又到城墙下来耀武扬威,劝说张巡投降。此时,城上鼓声忽然响起。数十名勇士听到鼓声,立即跃出沟壕杀出。胡人酋长及其随从来不及抵抗,全部被擒获。后面的叛军还不知道前面的胡人酋长怎么莫名其妙地就出事了,还赶来想要救人,但被城墙上的强弩射退。过了一会儿,藏在护城壕中的唐军勇士顺城墙绳索爬回女墙。叛军这才知道其中的原由,大为惊愕,从此不敢轻易靠近城墙。
张巡见睢阳久被围困,想到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决定射杀尹子奇,以此来解睢阳之围。不过,唐军方面没有人认识尹子奇。张巡心生一计,命人将蒿草削作箭头,射向叛军。被射中的叛军诧异自己没有受伤,发现箭头是蒿草后,十分高兴,以为城内箭已经用完,立即拿着箭去向尹子奇报告。站在城头观察的张巡因此认出了尹子奇,让神箭手南霁云放箭。南霁云弯弓搭箭,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几乎摔下马来。主将受伤,叛军顿时乱作一团。张巡趁势率军杀出城去,叛军大败,尹子奇带伤败退,差点被活捉。睢阳之围因此而解。
『注:南霁云,生于魏州顿丘(今清丰县)南寨村一个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他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之内箭无虚发,是颇为传奇的人物。因家境贫寒,年青时不得不弃家外出谋生,后来投奔张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睢阳是通往江淮的咽喉,对叛军来说,有无比重要的意义。虽然暂退一时,势必会卷土重来。七月初六,尹子奇再一次集中数万兵力围攻睢阳。此时,百战百胜的张巡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危机,因为睢阳已经开始断粮。
在此之前,许远在睢阳囤积了6万石粮食,可供城内军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坚持将其中的一半分给濮阳(今山东鄄城东北)、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南)二郡。许远拒理力争,却无济于事。可叹的是,济阴在得到粮食后,并没有继续坚守,而是投降了叛军。睢阳城却因此粮食奇缺,唐军将士每人每天发给米一合,杂以茶纸、树皮而食。士卒没有足够的口粮,战斗力因而大减,不少军士虚弱的连弓弩都拉不开。但守军在张巡的率领下,仍然顽强战斗。由于外无救援,士兵饥病不堪,守城兵力锐减至1600余人。
此时叛军重新开始攻城。因为视张巡为劲敌,叛军事先做了充分准备,制作了各种攻城器械。有一种专门用来攻城的飞云梯,高大如半个彩虹,上面可以容纳200精兵,推到城下后,云梯上的精兵便可以跳入城中。张巡事先在城墙上凿了3个洞,等叛军将飞云梯推到城下,从一个洞中伸出一根大木头,上面设置铁钩,钩住云梯,使其无法后退;又从一个洞中伸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其无法前进;第三洞中伸出一根木头,在头上安置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结果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叛军全部被摔死。
一计不成,叛军又制作木驴来攻城。张巡用熔化的铁水浇灌木驴,木驴当即被销毁。叛军无计可施,便在城西北用土袋子、柴木做成磴道,想借此登城。张巡白天坚守不出,到了夜晚,暗中派人把松明、干藁等易燃物投进蹬道中。叛军对此毫无察觉。10多天后,张巡突然率军出城大战,并派人顺风放火烧蹬道。火借风势,烈焰熊熊,叛军甚至无力相救。大火一直烧了20多天才熄灭。
张巡指挥作战都是临敌应变,应机立办。他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计谋智慧,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先后导演出了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幕幕精彩好戏,计谋已经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他用兵不依古战之法,而是令部将各以其战法教士卒。有人问其原因,巡说:“现在是与胡兵交战,云合鸟散,变化无常;数步之间,势有不同。随机应变,在于仓促之间,而使部下动皆请示大将,事或不及,这是不知战争形势的变化。所以我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入战场,如手之使指。兵与将相习,人自为战,这不是很好的战法吗!”
自张巡守睢阳城以来,器械和甲仗都是缴获敌人的。每当战时,如果有将士退散,张巡总是立于阵前,对将士说:“我绝不离开此地,请你们回去为我与敌决一死战。”将士听后,不敢退却,皆向前死战。他以诚待人,号令严明,赏罚有信,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皆为其效死力。不仅唐军将士为其所折服,连叛军也对其智谋敬佩不已。尹子奇无计可施,不敢再轻易进攻,只好在城外挖了三道深壕,并置立木栅,打算就此围困睢阳。张巡也在城内挖了壕沟,以应对敌军。
八月,睢阳被围攻已经达7个月之久,城内守军死伤之余,已经锐减到600人。主动出击已经不再可能,张巡与许远便转入全面防守,把全城士兵分为两部分,张巡率一部守东北,许远率一部守西南。二人与士卒同甘共苦,昼夜守备不懈。
对于攻城的叛军,张巡还经常对他们晓以大义,结果叛军中有200余人先后倒戈。当时叛将李怀忠在城下巡逻,张巡在城上问他:“君事胡几何?”李怀忠答:“二期。”张巡又问:“君祖、父官乎?”李怀忠答:“然。”张巡又问:“君世受官,食天子粟,奈何从贼,关弓与我确?”李怀忠答:“不然,我昔为将,数死战,竟殁贼,此殆天也。”张巡又问:“自古悖逆终夷灭,一日事平,君父母妻子并诛,何忍为此?”(《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李怀忠闻听此言,掩面流泪而去,随即率数十人投降张巡。
可叹的是,张巡死守睢阳,唐军将领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张巡见城中日益艰难,便派南霁云突围。向许叔冀求援兵。但许叔冀拒绝出兵,只送了数千端布。南霁云怒不可遏,在马上大骂许叔冀,要与其决一死战。许叔冀理亏,不敢相应。随后,张巡又派南霁云率骑兵30人,突出重围,向驻守临淮的贺兰进明求救。南霁云出睢阳城后,叛军数万前来阻击。南霁云率骑兵直冲敌营,左右驰射,叛军纷纷溃退,由此杀开了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后,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
南霁云到达临淮,见到贺兰进明,说明来意。贺兰进明嫉妒张巡声威远播,又担心一旦出兵有人趁机夺自己的地盘,竟然决意袖手旁观,还故意说:“现在睢阳不知是否已陷落,出兵有什么用处呢!”南霁云说:“我敢以死来担保睢阳没有陷落。再说睢阳与临淮近在咫尺,两地相依为存,若睢阳失守,临淮危在旦日,请大夫三思。”贺兰进明不但不发兵,见南霁云骁勇善战,还想将南霁云留为己用,于是设置丰盛的酒宴招待南霁云,还伴以歌舞为乐。南霁云见此情景,慷慨涕泣说:“我突围出来时,睢阳守城将士已断粮一个多月。现在我一个人在这里吃饭,实在难以下咽。你坐拥强兵,眼看睢阳陷落,而无出兵救难之意,这难道是忠臣义士所为吗!”说罢咬掉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一时间,在座众人皆惊,无不为之泪下。然而,贺兰进明仍然不说话,态度一目了然。南霁云便抽箭射向佛寺浮图的墙壁,发誓道:“叛军平定后,必杀进明,此箭乃我志也!”(《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
贺兰进明手下几员临淮部将看着南霁云拍马而去,站出来对贺兰进明说:“太守,我等随你多年,今想来,竟惭愧万分,告辞!”从后追赶南霁云而去。贺兰进明看着他们的背影,冷汗止不住地往下淌。
南霁云愤然离开临淮后,先到真源,真源令李贲送给南霁云马百匹。到宁陵时,又收罗了城使廉坦的步骑3000余人。闰八月十五日,南霁云返回睢阳,叛军因南霁云曾经突围外出,日夜加以提防。南霁云一在城外出现,便被叛军团团围住。经过一场大战,南霁云杀开了一条血路。然而所带兵马,入城者仅千余人,余者皆战死在城外。
睢阳城中将士闻知救兵未至,一齐恸哭数日,声音震天动地。这哭声,不但令人心酸,而且令人心寒。到了此时,城中人人已经抱了必死之心。
尹子奇知道城中粮尽援绝、且无救兵后,便加紧攻城。至十月时,睢阳已经没有一粒米。将士们只好吃树皮,树皮吃光后,被迫宰食马匹,马尽,便掘鼠罗雀。但这样仍然无法满足每日所需,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发展到食人的悲惨境地。张巡将自己的爱妾带到众人面前,对大家说:“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下·张巡传》)于是将爱妾杀死,煮熟后犒赏将士。将士见后,无不哭泣。张巡强令大家吃下。
不久,许远也将奴僮杀死,用来充饥。随后将城中妇女捆束起来,既尽,又将老幼男子用来充饥。至城破之日,所吃掉的人口达二三万,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吃人事件。百姓们知道城破必死,竟然无人相叛。此情此景,无比悲壮,令人心酸落泪。最后,睢阳城中只剩下400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议论弃城突围而走,但张巡、许远却坚持认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意思是说,睢阳是通向江淮的咽喉,如果弃城而去,叛军必然长驱南下,侵占江淮地区,况且城中将士因饥饿羸弱,难以突围,古时战国诸侯,还互相救援,何况睢阳周围不远还有许多官军,不如坚守以待援兵。话中对救援不到没有任何抱怨,也始终没有丧失信心,于是决定继续坚守待援。只是,援兵始终没有到来。
这一夜,张巡登上城楼,极目远眺,夜色苍茫,心情无比复杂。就在这个时候,远处突然隐约传来一阵笛音,这个真性情的血性汉子心中的琴弦也被感伤拨动,他忍不住热泪盈眶,挥笔写下了《闻笛》一诗:〖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此时,张巡已经知道睢阳无力再守,但他却没有流露出沮丧,豪气中带着柔情,悲壮得几近凄凉。张巡还有《守睢阳作》一诗:〖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文辞悲壮惨烈,堪与后世岳飞的《满江红》媲美,读者无不哀之。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初九,叛军再次攻城,唐军将士断粮多日,均没有力气再作战,睢阳城终于陷落。城破之时,张巡向西遥拜道:“臣已力竭,不能保全睢阳城,生时既不能报陛下之恩,死后当为厉鬼以杀叛敌。”城陷后,张巡、许远被俘。部下见到张巡,无不恸哭,张巡安慰大家说:“安之,勿怖,死乃命也。”
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问道:“听说你每战时眦裂齿碎,是为什么?”张巡答道:“我志在吞灭逆贼,但苦于力不足。”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将张巡的嘴划开,只见里面的牙齿只剩下三、四颗。尹子奇相当佩服张巡的智谋与气节,有意将他释放。这时有人说:“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张巡传》)意思是说,张巡是守节之士,终不会为我所用,再说他又得士卒之心,不杀必为后患。于是尹子奇改变了主意,用武力逼张巡投降,但张巡宁死不屈。于是叛军又劝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表态。张巡以为南霁云意志动摇,大呼道:“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道:“欲将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不肯投降。
同日,张巡与南霁云、姚訚、雷万春等36位将领被杀,许远被执送洛阳,于途中被杀。张巡死时年49岁,史称:“以寡敌众,以饥御饱,食尽救不至,终以身殉国。从来战斗之苦恶,临难之壮烈,孰有过于张巡者?”对张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睢阳陷落之前,唐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得知睢阳危急的消息后,率军昼夜兼程赶来救援,并传檄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等共同出兵救援。谯郡太守闾丘晓距离睢阳最近,竟不遵张镐命出兵。等张镐赶到睢阳时,城破已经3日。张镐击退叛军后,将闾丘晓召至睢阳,杖责而死。闾丘晓死前请求饶命,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张镐冷笑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张镐传》)闾丘晓曾经杀死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以张镐才有如此说法。
当时肃宗指挥平叛,财力全靠江淮地区来支撑,而安禄山派兵东进的主要目的是要占据运河沿线,进而占据整个江淮地区,所以首先就向睢阳推进。睢阳陷落的时间是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初九日,而唐军在九月二十五日开始全面反攻,二十八日收复长安。十月十六日安庆绪退出洛阳,北走河北,河南一带叛军也纷纷北撤。睢阳陷落与安庆绪北走相距仅7天。也就是说,叛军大将尹子奇虽然打下了睢阳,但来不及继续沿运河向东南推进,就被迫北撤。正是因为张巡、许远死守睢阳,蔽遮东南,拼死抗击叛军达两年之久,使叛军延误时机,整个江淮地区才能安然无恙,所以“唐人以全江淮为巡、远功”。实际上,张巡不仅护卫了东南半壁河山,也护住了唐帝国的经济命脉,进而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在芸芸众生的乱世中,张巡是一抹独特的亮色,尤为鲜艳,尤为浓厚。而在张巡死后,竟然还引出一段公案。在朝廷追功封赏的时候,有人议论说张巡死守睢阳,不肯撤离,与其在城中杀人而食,不如弃城而保全人命。友人李翰听说后,为张巡作传记,上奏肃宗说:“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议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恶扬,录瑕弃用,臣窃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诸军之救,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素志。设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计,损数百之众以全天下,臣犹曰功过相掩,况非其素志乎!今巡死大难,不睹休明,唯其令名是其荣禄。若不时纪录,恐远而不传,使巡生死不遇,诚可悲焉!臣敢撰传一卷献上,乞编列史官。”(《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众人看了李翰为张巡作的传,了解到其中的种种惨烈与无奈之处,无不心惊而感动。从此,再也没有人非议吃人一事。
肃宗由此下诏,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因张巡在初拒尹子奇军时,被诏封为御史中丞,故后世称其为“张中丞”;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南霁云为扬州大都督;并重用这些忠臣的子孙;同时还免除了睢阳、雍丘的3年徭税。大中年间,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画像被置于凌烟阁。
『注: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张巡的事迹一直为后人颂扬,后人在睢阳、杞县、南阳等地为他建立祠庙,并把他与张衡、张仲景并誉为“南阳三张”。至今,江淮、台湾、东南亚等地居民仍供奉张巡像,尊他为“唐代岳飞”、“张王爷”,象敬神一样敬奉。
【三 郭子仪功盖一代】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郭子仪从小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刻苦认真。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
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当兵,曾经因触犯军纪,按律处斩。当他被捆绑起来押赴刑场时,被当时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发现。李白并不认识郭子仪,只是见他相貌非凡、临刑不惧,认为这个年轻人不同凡响,应该大有前途,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将郭子仪救了出来。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受牵连下狱,郭子仪上书请求以官职替李白赎罪,便是要报答李白当年的救命之恩。
之后,郭子仪不负李白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为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晋职。天宝八年(749)便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受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节制。
『注:武举制度是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除,历时1200年,可以说是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武举考试的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不同。唐代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规定有武举考试的内容。』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悍然起兵叛唐,叛军所向披靡,唐军根本不能抵挡,东都洛阳很快陷落。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玄宗见唐军一败再败,盛怒之下,处斩了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由于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跟安禄山是族亲,为了防止他们互相勾结,玄宗召安思顺入京师为户部尚书,起用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负责讨伐叛军。可以说,郭子仪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间。
当时叛军已经占据河南大部地区,郭子仪先出兵河北,袭击安禄山的后路。朔方军在右玉(今山西右玉县)初战获胜,打败叛军高秀岩部,歼敌7000余,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市)、马邑(今山西朔县东)、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等地。当时唐军的朔方军与太原军被叛军分割开,各自孤立,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朔方军与太原军重新联系起来。这样,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进而夹攻关中的军事行动无法快速实现,唐军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朔方军捷报传到京城长安后,一直惶惶不安的人心得以稍安,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这时候,河北还需要一员大将,郭子仪便推荐李光弼任河东节度使,这之后还发生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李光弼和郭子仪曾经同在朔方镇为将,都是当时名重一方的将领,但是两个人的私人关系并不好,有些互不服气的意思。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立即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害怕郭子仪趁机刁难他,一直想调去别的方镇。这时,唐朝廷让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负责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于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想让自己去送死,可是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服从,便在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甘心赴死,只是请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听了才知道对方误会了自己,流着眼泪对李光弼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力荐你为大将。我愿意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得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二人握手相对跪拜,尽释前嫌。
唐朝廷想将朔方军作为反攻的主力军,命郭子仪回到朔方,补充兵员,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史思明占领常山后,原来被常山太守颜杲卿所收复的州县,又全部陷入叛军手中,河北一带的叛军又恢复了元气。为了挫伤叛军的气焰,郭子仪一面派李光弼迅速向常山进军,一面亲率大军从背后袭击叛军。
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河北7个县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常山。史思明闻讯,率5万大军从西包围李光弼于常山。双方展开激战,对峙40多天。李光弼部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郭子仪闻讯后,率领轻骑1万多人星夜赶来援救,与李光弼会合后,在九门(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打败叛军史思明部。唐军追至恒阳(今河北曲阳),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在曲阳县东),歼敌4万余人,俘千余名,获战马5000匹,取得反击叛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河北的许多郡县纷纷迎接唐军,郭子仪由此威名传扬。
安禄山听闻史思明败报,恼羞成怒,从洛阳选拔最精锐的骑兵两万人,由谢希德率领,北上增缓。又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由牛廷蚧率领,南下会合史思明。叛军三军和一,准备卷土重来。
郭子仪此时驻扎恒阳(今河北曲阳),他见叛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便利用叛军急求决战的心理,一面挖沟筑垒,据险坚守,积极作好备战,一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昼则耀兵,夜袭其营”(《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的扰敌战术。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无法休息。当叛军被拖到相当疲劳的程度时,郭子仪认为消灭叛军的时机到了,分左右两翼向叛军冲杀。叛军士气低落,阵势混乱,一触即溃,四散溃逃。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吓得慌不择路,又被飞箭射中,从马上跌了下来,散发跣足,狼狈不堪地逃回博陵,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挑战。此战唐军大获全胜,计杀死叛军4万人,活捉5000人,缴获战马5000匹。郭子仪乘胜前进,进围博陵,唐军声威大振。
这一战,对河北军心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河北10多郡均自发地组织武装,支援和响应唐军,地方军民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唐朝。叛军丢失河北,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叛军将士家在范阳者,都惶惶不安,忧虑后退无路。
如果觉得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吴蔚小说全集:明宫奇案, 宋江山, 包青天,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 大汉公主,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 满城尽带黄金甲, 楼兰, 璇玑图, 大唐游侠, 鱼玄机, 孔雀胆, 韩熙载夜宴, 斧声烛影,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