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 命案真相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品三国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对他的一身正气都颇有忌惮,而崔琰却因为一封信被曹操冤杀。
杨修则是出身名门,博学多才,多次在曹操面前展示聪明才智,却因一个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曹操所杀。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和杨修呢?他们究竟触动了曹操哪根敏感的神经?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从前面两集讲到的荀彧之死和孔融之死可以看出,曹操决不允许别人在政治上和他作对,尤其是不能允许公开作对。但是,在此之后,曹操又杀死了不曾与他作对的崔琰和杨修,这更是为曹操留下了“无端杀人”的千古罪名。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却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杀,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为崔琰喊冤。而杀死聪明的杨修,更是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坏名声。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崔琰、杨修被杀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曹操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当时的一个大冤案,而且是公认的冤案,没有疑问的冤案。我们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杀掉的,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就不敢给孔融作传。但是陈寿的《三国志》是给崔琰做了传的,而且就在《崔琰传》里面说,崔琰的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认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大家还认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么崔琰的死为什么是冤案?那我们就要讲两个问题:第一,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崔琰是怎么死的。
崔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的评价是十六个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士人,小时候他是学剑的,学剑术、学击剑,剑术很好,后来才开始读书。这个人很聪明啊,他一读书就读得非常好,就成了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所以他是文武全才,他起先是追随袁绍的,后来崔琰就跟了曹操,一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谋士和帮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是丞相可以开府,就是建立自己的办公机构。当时的说法就是,皇帝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宫,皇宫,丞相的居住和办公机构叫做府,叫做相府,我们去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曹操做了丞相他就可以开府,丞相府下面有两个机构,一个叫东曹,一个叫西曹,东曹和西曹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织部,负责选拔干部的。崔琰是第一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第二组织部的部长他也当过,那么崔琰担任这样一个重要职务的时候选拔了很多的人才,当时的说法叫做“文武群才,多所明拔”。
而且崔琰在选拔这些干部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公心,唯才是举,而且要求德才兼备,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称赞。而曹操也明确地表示,崔琰这个人作风非常正派,他本身就是一个表率,他可以使贪婪的人变得清廉,使勇敢的人更加激励,是这样的一个人。
第四点,崔琰德高望重。崔琰一表人才,我们前面也讲过,曹操担任魏王以后,接见匈奴使者,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个子又矮,长相又不咋的,不足以雄远国,请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装,接待这个匈奴的使节。一表人才,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而且还一身正气。这个人一旦一身正气了以后,他就是堂堂正正的。所以曹操见了他都有三分敬畏,《三国志?崔琰传》的说法是:“太祖亦敬惮焉”,就是曹操见了崔琰是又尊敬还有点害怕。崔琰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就这样的一个人,最后还是被曹操杀了,不但被曹操杀害,而且完全是诬杀。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崔琰是一个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人,曹操对崔琰也是非常敬畏的。然而,在公元216年,崔琰被曹操杀死。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处呢?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崔琰是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这样一位一身正气的人,他为什么会惹怒曹操呢?据史书记载,崔琰因为牵扯一个蹊跷的文字狱案件被曹操杀死。聪明一世的曹操又为什么会用文字狱来加害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处呢?
当时给崔琰定的罪名是什么呢?“腹诽心谤”。什么叫腹诽心谤呢?腹就是肚子,就是在肚子里面诽谤,在心里面诽谤。这是地地道道的混帐逻辑。说这个人在肚子里面诽谤,在心里面诽谤,你怎么知道?如果“腹诽心谤”可以作为罪名的话,什么人都可以杀了。事因有没有一点呢?你总不能无缘无故地说我先逮住一个,说你现在在腹诽心谤,你在肚子里骂我,那不行吧?总要有一点点什么痕迹。
有那么一丁点。什么事呢?就是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封表章给皇帝,写表章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曹操做了魏王,那么他封了魏王以后,这个杨训就给皇帝写了一封表章,对曹操极尽歌功颂德之能势,歌颂曹操。这个事情就在朝廷上就引起了反响,就说杨训这个人是个马屁精,这样子拍马屁太不像话了。议论多了以后就议论到了崔琰的身上,说崔琰你看你作为一个组织部长,或者说干部部长,你是负责选拔官员的人,你怎么选了这么个马屁精呢?是不是你失职啊?这个事情既然牵扯到崔琰,崔琰就要来过问一下了,就跟杨训说你把你写的那封表章拿过来我看看,让我看看到底你写了些什么东西,拍了些什么马屁。看完以后崔琰回了一封信,原文是这样的:“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成了他的死因了。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你写的那篇文章我看过了,事情还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迁移,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直译过来这段话就这个意思,那么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崔琰是支持了杨训,是在反击那些批评的人。就是你杨训上了这封表章歌颂曹操,这个事情还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会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大家都批判你,将来大家会理解的。你可以这样理解,按照陈寿的观点,这封信就是这样理解。
但是崔琰写给杨训的这封信,又被告密告到曹操那。这个告密的人就是另一种理解了。就是说,你歌颂曹操的文章我看过了,他曹某人做的那些事情还算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曹某人的情况也会变的嘛。这就完全是另一个意思了,对不对。所以曹操看到这个报告以后非常愤怒,曹操说什么呢?他说,“事佳耳”,“而已”嘛,这个“耳”它不是好词啊,这个崔琰不恭。下一道命令,判处“髡刑输徒”。什么叫髡刑输徒呢?就是把头发剃掉,然后去做苦工。
这种处分对于崔琰这样的人来说是很重的。我前面讲过崔琰是一表人才,道德高尚,也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名誉的人。你把这样一个人把头发一剃掉,穿个破衣服去做苦工,对他是极大的羞辱。但是崔琰很坦然了,神色自若,没有任何或者说愤怒啊、或者说是抱怨啊、或者是悲哀、郁闷啊,都没有。那也就是说,“髡刑输徒”这个处分并没有打击了崔琰。于是曹操就派人去说了:是这样吗?三天以后,我们来听消息啊。三天以后,曹操派人跑去看,崔琰还是神色自若,没有任何异常表现。所以曹操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然这不是正史里面的,这是裴注里面的,根据裴注里面的材料,当时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崔琰什么意思啊?难道还要本王亲自动手吗?马上就有人把这句话传给崔琰,崔琰听了以后点点头说:啊,这就是我的不对了,我没有想到曹公是有那个意思。好吧,自杀了,崔琰就自杀了。
*崔琰之死,再次显示了曹操的生性猜忌。而且,此时年龄已过六十的曹操,简直有些疑神疑鬼了。他将崔琰信中的“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这句话理解成变天的征兆,崔琰因此被冤杀。这句话,明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当时崔琰为什么没有申辩?曹操又为什么不去询问一下呢?曹操再怎么着也不至于神经错乱,难道他真的老糊涂了吗,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上对崔琰的死因是怎么看的?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这个事情不用分析,谁都明白这是一个大冤案。而且曹操的所作所为近乎歇斯底里。有人说曹操现在野心膨胀,权力也大了,为所欲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是有这个因素。但是曹操再怎么着还不至于神经错乱,还没到神经错乱的份上。那么他杀崔琰,总归会有他的原因。第二个,这个事情明明是冤枉的,刚才我讲过了对不对,那段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的,崔琰为什么不答辩呢?他一句都不给自己申辩,这又是为什么呢?崔琰的死《三国志》是有结论的,陈寿给的结论是四个字叫做“恃旧不虔”。什么叫恃旧不虔?就是仗着自己是老朋友,态度不好,不虔诚。而且举了例子,比方说许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比方说孔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死的,这是陈寿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讨论。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叫做神经过敏。因为你知道曹操从如萧何故事,到封魏公到晋魏王,他一步一步,不管他主观愿望如何,在大家看来他就是要篡汉的,这几乎是普遍的看法。而且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是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现任的皇帝,维护现王朝,这是所谓正人君子要坚守的道德;崔琰恰恰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曹操神经过敏,认为崔琰的那封信说的就是将来他曹某人要倒霉,他是这样的意见。那问题是崔琰为什么不答辩?他解释一下,我说的是支持你的,不就行了嘛,表个态就行了嘛,表个忠心不就行了吗。我觉得有两种可能,当然是猜测了,一种叫做不屑于,一种叫做用不着。什么叫不屑于啊?就是崔琰他因为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是一个地位也高,品德也高,人又漂亮的这样一个人,他可能就会想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要杀就杀呗,任杀任剐呗,我申辩什么啊?不申辩,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就是崔琰早就预料到曹操不会放过他,用不着申辩,申辩也没有用。
曹操杀崔琰还可能有别的原因,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我再提出两个原因,一个是报复杀人。我们知道曹操得到崔琰是什么时候,是建安九年,建安九年曹操拿下了邺城,自己当了冀州牧,把崔琰从监狱里放出来曹操大宴宾客,很得意地说:哎呀,我刚才查了一下户口,说这个冀州有三十万人,这可是一个大州啊。很得意,这个是小人得意了,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崔琰站起来说:曹公啊,现在天下分崩,生灵涂炭,王师驾到不先存问风俗,不先安抚百姓,先想到是自己捞了多少油水,得了多少粮食、人口、军队,可以扩充自己的势力,这难道是敝州百姓寄希望于明公的吗?这个话一说所有的宾客脸都吓白了,曹操马上改容,肃然起敬,对,崔先生你说得对。正义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但是我觉得这个疙瘩可能曹操心里就结下了。
*崔琰对曹操的那一番大义凛然的话,不得不让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可是曹操的心底很可能结下了一个疙瘩。从公元204年结怨到公元216年杀人,曹操等了十二年,他终于用崔琰的死解开了那个疙瘩。崔琰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君子,曹操则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是个奸雄。那么崔琰之死只是这么简单吗?
第三种可能就是安排后事,他杀崔琰是为了安排后事。因为我们知道曹操晚年的时候接班人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曹丕、曹植兄弟两个为了争夺这个储位展开了明争暗斗。这个时候曹操秘密征求百官的意见,很多人都秘密回信给曹操说我赞成选谁,惟独崔琰公开回信,说:《春秋》大义立嫡以长,你选接班人要选年纪最大的,也就是要选曹丕,何况五官中郎将——就是曹丕了——仁孝聪明,应该当太子,我崔琰愿意以死来捍卫这个正道。曹操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因为曹植的妻子是崔琰的侄女,要按私情崔琰应该支持曹植的,但是他支持曹丕,所以曹操非常敬重。那么按说这个它不该成为曹操杀崔琰的原因对不对,观点不是一致吗,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裴松之在这个地方加了一条注,注的是什么呢?说曹植的那个妻子,也就是崔琰的那个侄女,有一天因为穿了一件漂亮衣裳被曹操杀了。他这条注没有注在《三国志·曹植传》,而注到了《三国志·崔琰传》,而且注到这个地方,我觉得裴松之好像在暗示什么,暗示说崔琰的死其实与曹植、曹丕兄弟争夺这个储位可能是有关系的。那么事实上也有人因此而死,比方说杨修。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崔琰之死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参与曹植、曹丕兄弟争夺储位可能是原因之一,所以曹操对他敬畏的崔琰也是毫不手软的。据史书记载,在曹操死去的前一年,杨修也是因为陷入了夺嫡之争而被曹操杀害,事实果真如此吗?易中天先生将为我们分析杨修真正的死因。
*从刚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晚年的曹操在逐步地安排政权过渡的后事。如果说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人才对他的事业至关重要;而在权力过渡的时候,对任何有可能影响权力过渡的人才,曹操一点都不会心慈手软的。那么崔琰之死可能就是与此有关联,而在历史上的杨修也同样被认为是参与了夺嫡之争,那么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杨修之死的?杨修之死与他的个人性格有什么关联吗?
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聪明人,杨修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第二,杨修又是一个谦恭的人。由于杨修这个人又聪明又谦恭,所以他和曹操所有儿子的关系都很好,曹操的儿子都争着跟他交朋友,杨修谁也不敢得罪,他也都去交朋友。所以杨修的死他不因为得罪了谁,他没得罪人,但是杨修还是被曹操杀了。那么《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都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在夺嫡之争当中杨修是站在曹植一边的,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这样一些原因曹操在自己临死之前把杨修杀了。
但是这个说法我认为也是可以讨论的,虽然这是《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说法,为什么可以讨论呢?有两点可疑的地方:第一点,杨修确实是曹植一党,但不是死党,是活党。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以后,杨修就想疏远曹植,是曹植抓住他不放,杨修也不敢跟曹植翻脸,维持着这样一种往来关系。既然不是死党你杀他干什么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杨修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坏,而且很好。杨修曾经送给曹丕一把剑,做剑的这个人叫王髦,所以这个剑叫王髦之剑。后来曹丕当了皇帝,有一天出宫的时候他身上佩着这把剑,把剑拿出来一看他想起杨修来了,他说停车:诸位知不知道,这就是杨德祖送给我的王髦之剑啊,——王髦现在在哪里啊?说在什么什么地方。说,看王髦去。把车子开到王髦家,送了王髦很多礼物。那俗话说爱屋及乌嘛,曹丕连王髦他都要去看望,他怎么会恨杨修呢?曹丕自己不恨杨修,你曹操替他杀什么?没道理嘛。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杨修的确是卷入了夺嫡之争,但是他与当时的接班人的热门人选——曹植和曹丕关系都是不远不近,谁也不敢得罪。杨修虽然支持曹植,但不是死党,所以曹操不大可能因为立太子的问题而杀杨修。那么杨修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曹操杀死的呢?难道曹操真的是妒忌杨修的才干吗?
我的看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杨修的。前面我们讲过了,杨修这个人很聪明,但在我看来是小聪明。根据《后汉书》,——因为《三国志》是没有杨修的传的,不敢对杨修作传的,《后汉书》杨修有传,《世说新语》里面也有有关的记载,——根据这个记载,就是说杨修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在曹操的手下做事,处理这些公文,觉得这种工作根本就用不着他多少时间,他老溜出去玩儿。溜出去玩儿万一曹操写个条子来问什么事怎么办呢?他先事先都算好了,他能算出来曹操今天会问什么问题,而且他能算出来曹操会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然后他按照这个设想事先他就把答案写好,一沓一沓地放到那个地方,然后跟手下人说:你记住啊,待会儿曹公来了,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你把这张拿去,问第三个问题时候你把这张拿去。然后自己出去玩儿去了,就这样对付曹操,还都很成功。结果有一天这是叫做人算不如天算,有一天他出去玩儿的时候刮大风,把这个纸吹得到处都是,他手下的人把它捡过来次序乱了,曹操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把第三个答案交上去了,问第二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答案交上去了。曹操一看什么乱七八糟,把杨修叫过来一问,杨修老实交待。曹操恨死他了,说你怎么能这样忽悠我呢?就讨厌他了。
那更不聪明的是杨修他还要卖弄自己的聪明,《世说新语》里面有好几个故事,说曹操修丞相府,修好了去看了一下,什么话没说在门上写了一个字:“活”。杨修马上说来来来,把门改小一点,“门”内有一个“活”就是“阔”嘛,丞相嫌门大了。他猜着了。又有一次,人家送来一盒酥糖,还是奶酪我忘了,曹操吃了一口,然后写了一个“合”,联合的合。杨修拿过来就吃,大家说什么意思,你看,不是“人一口”吗?一人吃一口嘛,都是这种小聪明。你这种东西炫耀炫耀、卖弄卖弄也就算了,但是他还要去猜曹操的军事安排。曹操在汉中跟刘备作战的时候,打也打不下来,退也退不回去,有一天人家来请示曹操今天晚上军中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说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口令传出去以后杨修就在家里收拾行李,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你这还听不懂啊,魏王打算回去了,要抛弃汉中了。那么这是军事行动啊,这个时候你耍什么小聪明啊!回去以后没多久,曹操就把杨修杀了,罪名是什么呢?“漏泻言教,交关诸侯”,八个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妖言惑众罪。
杨修临死之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也知道我是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该死了。但是我不知道杨修明不明白他为什么早就该死了,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没有?如果也像《三国志》《后汉书》理解的那样,是因为和曹植关系密切所以曹操要杀他,那算他没想通,为什么?他不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人,什么人?独裁者,曹操这个人肯定是要大权独揽,不管他最后想不想当皇帝,要不要皇帝那个名号,他在这个王朝中要做到大权独揽,这点是没有疑问的。那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容忍别人把自己的心思给猜透呢?他要搞秘密政治,搞特务统治,他怎么能容忍你把我心思看穿了?他只能我把你心思看穿了,你永远琢磨不透我,叫做天恩难测,或者天威难测。而且你杨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还到处嚷嚷,至少也显得我曹某人没有城府,我这么小儿科就让你杨修一眼看穿了,你连我要问几个问题的次序你都猜着了,这样的人还得了啊?肯定要杀他。
甚至连崔琰的死可能都是有这个原因。崔琰是什么?曹操秘密征求立储的意见,崔琰公开作答,叫做“露板”,就是发表公开信。那么你要知道,曹操秘密征求意见这是个规矩啊,这种事情是不能公开征求意见的,你崔琰公开作答是不是坏了规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为什么要公开作答?人家都秘密回信,你这不是刻意作秀吗?表示你光明正大是不是?表示你没有嫌疑是不是?表示你不会因为曹植的妻子是你的侄女你就结党营私,你想表现这个对不对?曹操不满。第三,就算崔琰没有这个意思,没有作秀的意思,他只是心怀坦荡,他只是大公无私,但是你公开作答不显得曹操的秘密征求意见有点鬼鬼祟祟吗?你这样不就把曹操就比下去了吗?曹操能够容忍吗?何况这个时候大权在握的曹操已经是杀人魔王一个了。我猜测崔琰之死和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恐怕在这个地方。
而且我们知道崔琰和杨修是在曹操的最后的岁月里被杀的,而这个时候曹魏集团内部的斗争异常激烈,因为曹操的几个儿子都在争夺接班人的地位,那么他们是怎么争夺的?最后又花落谁家呢?请看下集——夺嫡之争。
如果觉得易中天品三国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 易中天品三国, 品人录, 费城风云, 成都方式, 大话方言,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帝国的惆怅, 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