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韩信功过之谜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刘邦和韩信素不相识,仅凭萧何一句话,就拜韩信为大将军,把军事大权交给了他。韩信和刘邦有过一次极为重要的谈话,对时势的出色分析,着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从此,韩信如鱼得水,如龙入海。那么,韩信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呢?他是怎样建功立业的?他建立了哪些功勋,又犯了什么错误,从而使自己成为功过皆有、毁誉参半的人物呢?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他率领汉军定三秦,收韩魏,虏魏王,擒夏说(yu?,可以说是一路凯歌,其中最精彩的一仗是汉、赵之战?我们知道,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是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这样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出兵走什么地方呢?当时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一个关隘出兵,这个关口叫做井陉口,非常险要,路很窄。
当时赵国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兵大帅叫做陈馀,陈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手下叫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只有一万多点,明显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这个叫做敌劳我逸。这些情况对于韩信来说应该非常地不妙。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他跟陈馀说,这场战争明摆着是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还敢来打,其千里奔袭必定有所准备,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就会不战而败。
可是赵国这个元帅陈馀是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他怎么说呢?他说,哎,我已经弄清楚了,韩信的军队号称一万,也不过数千,那现在我们就是数十倍于汉军。它能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我们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你那种阴谋诡计,什么断其粮草呀,什么抄其后路呀?哎呀,这样做太不光明正大了。我们既然要打就要摆开阵势,堂堂正正跟这小子打它一仗,让天下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我赵国!
就这样,他不听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他有情报人员啊,一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喜出望外——这太好了!发令,出兵,过井陉口,只管走,走到赵国边境,安营扎寨。半夜时分,韩信传令,说各部队给将士们发些小点心,垫一垫肚子,等明天早上我们灭了赵国大家再来会餐。
大家一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千里奔袭,人家人多势众,能不能打这一仗都是个问题,你还说我们明天早上把它灭了以后来吃早饭,还大会餐?这不是吹牛吗?但是韩信是大将军,是元帅呀,大家也不敢顶嘴,都说“诺”,然后回去准备。天亮的时候韩信下令出发,部队就向前进,开始布阵。当时战场上有一条河,河对岸是赵军的军营,韩信就把军队调过河来布阵——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阵法。所以韩信这个阵一布过去,赵军看了后是大笑,哎呀,汉军来了一个傻子,背水布阵,等着看他的热闹吧。
这边汉军也是提心吊胆的,说这个事情是怎么弄的?韩信说传令——举大将军旗,擂鼓,进军。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把他“汉大将军韩”的旗帜打出来,然后敲着鼓,大吹大擂地进军了。
韩信一进军,赵军一看,这不是送死的来了吗?就拿着武器从军营冲出来了。两军交战,打了好长一阵子,韩信下令:撤!把大将军的旗子、中将军的旗子、小将军的旗子都给我扔地上;把那个鼓啊锣啊的都给我扔地上;甚至把武器也都扔地上……咱们跑吧,调头跑,走水上军——水上面还有一个军营——往后撤,全部撤到水上的军营里面去。水上的军营马上把门打开,把后撤的汉军放进来,然后再次准备战斗。
赵军过来一看,汉军已然败得一塌糊涂,于是大家都去捡那些旗子。为什么他们会捡这个东西啊?因为你捡到将军旗拿回去是可以领赏的——古代打仗,这个旗子是很重要的,你把将军旗拿到手上,会得到重赏。这样,赵军这边仗都不打了,都去捡旗子。
此前,韩信早就派了两千轻骑兵绕道埋伏在赵营的旁边,这时一看赵兵倾巢出来抢旗子,这两千轻骑兵就一拥而进,冲进赵国军营里面,把赵国的旗子全拔掉,把随身带的汉军红旗子都插上,然后高声喊:这个地方是汉国的了!
赵军在那边打,往前冲;这边韩信的军队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是已经退到水上去了吗——只能殊死作战,拼死战,非常勇猛。赵军打不过,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大本营丢了,于是军心大乱。赵军士兵说,这仗不能打了,咱逃命吧!于是都作鸟兽散,一哄而散。
赵军将领拿刀杀了一些逃兵,但已经杀不过来了。这时候,占领了赵营的两千汉军轻骑兵和水上的汉军夹击赵军,最终结果是将赵军元帅陈馀斩于军中,活捉了赵王赵歇。韩信率军是大获全胜。
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韩信表示祝贺,说,元帅您领导我们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到现在还没想通这个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我们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安营扎寨、行军布阵,我们的后面应该是山,这样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毕竟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我们是很困难的;阵前应该是水,毕竟敌人要过水来打我们也是很困难的,一般像这样安排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
韩信听了这些疑问,就笑着说,其实这个道理兵书上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的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我们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置于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我们这支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不过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是临时纠集起来的,这叫做“驱市人以战”,等于是在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了,这样他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处在生命的险境,然后必然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
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我们是不如元帅您,服了——他们服了韩信了。
韩信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要是看到了李左车,都不准伤害他,一定要把一个活着的李左车给本将军带来。后来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车,众人把李左车送到韩信的军营,韩信一见李左车就让快松绑,然后说,幸会幸会,请。他请李左车到自己的帐中坐下,又非常客气地说,我韩信非常荣幸能在今天见到李将军,现在韩信有一件事情向将军您请教,我想再接再厉去打燕国和齐国,请将军告诉我,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
李左车这个时候说,那好吧,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十六个字可是《史记》的原文,是李左车说的原话——那我也就贡献一点意见吧。出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这是将军您的长处;但是您的士兵已经很疲劳了,国力也消耗了很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如果将军您现在平定了赵国以后又要再接再厉去攻打齐国和燕国,那我请问您是打齐呢?还是打燕呢?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可能是去攻打燕国,可您的军队已经疲劳到这个程度了,攻打燕国有把握吗?如果连燕国都攻打不下来,将来齐国还会臣服于您吗?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车为韩将军您设计,我觉得您最好的办法是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写一封信给燕国,炫耀你的军威和武力,先吓唬吓唬他们。燕国很弱小啊,看见您在赵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胜利,很可能会不战而降。那么在燕国投降以后,您可以再写一封信给齐国,告诉他们燕国已经投降了,那么齐国会怎么样呢?齐国也会跟着投降。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是上上策。
韩信说,好,我韩信就按将军您的意思去做。他果然就按李左车的意思那样做了,但这是刘邦不愿意的。刘邦说,你这个韩信怎么能够按兵不动呢?得让他动起来!那么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刘邦先是调动韩信的军队。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一个人叫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随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是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他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书上说“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一个就是兵符。兵符是一个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东西,从当中起一剖两半,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叫做“符合”——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刘邦悄悄到韩信军营里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是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他们俩大惊失色,却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领兵打齐国去了,结果自然又是大获全胜。
在整个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是一段佳话。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要说韩信犯错误,就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他不顾大局。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可等他率军到达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命令韩信出兵的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的名字叫郦食其,这个“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为人名要念做“异基”。这个郦食其也是个说客,一个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这家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到齐国做齐王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双方就谈好了投降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
这个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进发,路上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心想,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还怎么打呀?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呀,有这个命令。蒯通问,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这个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蒯通说,这就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吗要停呢?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这个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您想想看,我们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好几年还不如郦食其几句话重要了?这个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也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
韩信这一继续进军,齐王知道后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嘛,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气哼哼地说,你郦食其是个骗子,是你使的阴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的——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王已经不设防了,他本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还设什么防啊?可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
齐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去了。这样一来,韩信算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本来能和和平平地把齐国的问题解决掉,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
就此事而言,应该说是韩信不顾全大局,他为了添增自己个人的功劳,对“和平使节”郦食其的贡献不服气,结果就让那么多人流血牺牲!而这个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赶快回来,回到荥阳。而韩信那样做肯定是打乱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韩信的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是什么呢?还是从齐国这件事上生出来的。韩信在武力打下齐国之后,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个地方很麻烦,这里的人反复无常,你看它一会儿是站在我们汉国这一边,一会儿它又站在楚国那一边,是“反复之国”,靠不住,不能再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我韩信想请大王您封我韩信做一个假齐王,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让我代理一下齐王这个职位,把这个地方镇住。
韩信这封信被送到刘邦那里时,刘邦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刘邦当时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困在荥泽——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阳——正急等着韩信派兵来救他,可是收到的消息却是韩信说他要当一个代理齐王。所以,刘邦看到这封信后气都不打一处来,桌子一拍,说,浑蛋!
这时刘邦身旁有两个人,一个张良,一个陈平,他俩就用脚去踢刘邦。踢完之后两个人说,大王,您这个时候可不能得罪韩信啊!您想想看,我们现在被围困在这个地方,他要在那个地方称王我们管得着吗?刘邦一想,对呀,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怎么办?刘邦想了个点子,继续骂:浑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大王要当真的,你韩信干吗要当假的呢?没出息,是不是?浑蛋!于是刘邦派张良将齐王的王印送到韩信那里,让他当真正的齐王。
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的应变能力是极强的,他马上就反应过来,而且变得很自然。他能忍,虽然这个时候他本是一肚子气,但他把这口气吞了下去,很自然就转变了态度,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他此举与当年韩信忍胯下之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虽然书上没写,我们猜也猜得出——此刻刘邦心里对韩信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敢敲我竹杠,你敢勒索我!你想想,一个做皇帝的,哪愿意被人敲诈、被人勒索啊?有吗?哪个不记这个仇啊,哪个能不记这个恨?现在刘邦是没有办法,不但答应韩信当齐王,还从假的升成真的了,给他加码;但刘邦心里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一旦有了机会,我是绝不会放过你的,韩信你就等着我翻身以后再来收拾你,秋后咱们再算账!
所以,韩信虽然用这个办法弄到了一个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这个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得已,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按兵不动。这个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得简直是焦头烂额,一连发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可是谁都不来,大家都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刘邦没办法,只好又去问张良,说这事该怎么办?张良说,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仗,他们都想做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都想多得到一些封赏——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不给他们吃点胡萝卜,这些马都不往前走。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说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以后,就分什么什么地方给他们。刘邦说好好好,马上就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了,说,只要我们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韩信,这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又是给谁谁谁……我们都这样约定了,请你们赶快派兵来。
刘邦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当中刘邦又用了张良的一个计,让军队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国的歌来——四面楚歌——终于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打败了项羽,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岸。
楚汉战争结束了。这个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但还有一个国家不肯投降,这个国家就是鲁国。鲁国继续忠于项羽,还要为项羽而战。于是刘邦又自己带着军队,拿着项羽的头去平定鲁国。最后是刘邦把项羽的人头拿给鲁国人看,让大家确信项羽已经死了,鲁国人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汉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故伎重施,带着几个随从飞快打马冲进齐王韩信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再次夺了韩信的军权。这样,齐王韩信就成了一个光杆国王、光杆司令,他没有兵权了,只有一个齐王的头衔。
可就是这个头衔刘邦也不打算给他了。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继位以后分封群臣,重新论功行赏。一路封下来,封了韩信什么呢?封的是楚王。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而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做楚王比较合适,你就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从一个没有兵权的齐王变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
应该说,刘邦这个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或怎么样,并没有那样做。第一,他还让韩信当了王,应该说待遇等级和从前是一样的。第二,刘邦也没有像项羽当年对待自己那样对待韩信——项羽当年对刘邦是很不好的。刘邦是灭秦的第一功臣,项羽要他当什么?让他当汉中王。刘邦是楚地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陕西汉中那个地方,他整个军队的军心都不稳,人人思归故乡,郁郁不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郁闷。相对项羽而言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那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地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
一开始,韩信在楚国的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刘邦和韩信君臣二人本该相安无事,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就不会有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一幕悲剧了。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好日子为什么没有继续过下去?刘邦和韩信最后为什么会闹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请看下一讲《韩信成败之谜》,谢谢!
如果觉得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 易中天品三国, 品人录, 费城风云, 成都方式, 大话方言,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帝国的惆怅, 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