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高阳作品三春争及初春景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一回府第,理亲王立即将他的两个弟弟,行六的弘燕、行七的弘眺找了来,说治其事,决定立即召集会议。邀请的一共五个人,怡王府的贝勒弘昌、宁郡王弘皎,恒王府的贝子弘升,庄王府的贝子弘普,还有原恂郡王胤祯的次子贝子弘明。除了弘明,其余的人都请到了。花厅摆席,理亲王坐了主位,首座不是宁郡王弘皎,而是他的“谋主”弘昌,他的右首便是弘皎。

  “老爷子怎么说?”弘昌问弘普,“老爷子”是指庄亲王胤禄。

  “老爷子是在很为难。”弘普答说:“他说,从古以来,作中作保的人不知有多少。保人当皇上的,可只有我。闺女坐花轿,头一回;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以前的话。我也听说过。我问的是,你来之前,老爷子有话交待没有?”

  “老爷子说,但愿赞成理王的人多,他进宫就容易说话了。”

  “那也得他老人家领头发话,才有力量。老普,你得在老爷子面前,好好说一说。”

  “好!我一定说。”

  “咱们算一算人数,”弘昌看着主人说:“在座的,连你我就是五个,老明今儿不来,明儿大概也不会去,就去了纵然不帮咱们,也不会帮那面。如今算一算老一辈的。”老一辈的,履亲王胤陶会站在黄帝那一方,但有庄王可以抵制;和亲王本来也是能问鼎大位的,如今因为皇帝尽以先帝在藩邸丰厚的私财相赐,已被收服,发言的态度,自是可想而知。

  关键是在六“铁帽”。平郡王不必说,康亲王也倾向于皇帝,不过以他的地位,可以用话记得他不能不说公话。如果其余四铁帽王,能拉住三个,事情就大有可为了。当下决定,怡亲王弘晓有弘昌、弘皎设法,不让他赴会,郑亲王德沛等四“铁帽”,找关系连夜去活动,此时由弘普负责。商定欢饮而散,分头去办事,但弘昌却让理亲王留了下来。

  “你看明天的局面怎么样?”理亲王问说。

  “据理力争。”

  “争不过呢?”

  “怎么回争不过?“弘昌像是很有把握的,”你只盯住庄亲王不松口,看他当中间人的则么办?““那么争来争取没有结果呢?能不能闹?”

  “能!”弘昌斩钉截铁的说。

  “既然如此,咱们就得把那一着棋拿出来了。”理亲王紧接着说:“事不宜迟,银子现成。”原来理亲王弘皙为此事,已秘密部署了好久了;最后一招便是大闹宗人府,大闹要人捧场,所以派人分头去策动境况艰窘的闲散宗室与觉罗,如果答应捧场,先送十两银子,一接通知就得到宗人府四周集合,光看热闹送二十两银子,鼓噪助威的送五十两,倘或有胆子开口帮腔,看情形种种酬谢,只要站在理亲王这一面开一句口,起码也得送两个大元宝,足纹一百两。

  “好!我哪里有张名单,一共是四十多人。”弘昌说道:“头一回的是十两早就送了;如今还得先送,才能把大家的劲儿鼓起来。”

  “那也无所谓。”理亲王办大事不惜小钱,很大方的答道:“你说好了,该怎么送就怎么送。”

  “不可不送,不可全送,仍旧先送十两一个。”

  “说得不错,其余的也找你的办法办。”理亲王又说:“一共接头了三百多人,能有一半到,也就很热闹了。”

  第二天一大早,曹震刚刚起身,门上来报,工部的‘富大爷“来了,说有要紧事,非立刻见面不可。曹震不由得有些惊疑,顾不得衣冠不整,将富勒森请到上房堂屋中相见。

  “富大哥这么早!用了早点没有?”

  “别客气。”富勒森开门见山地说:“老二,我遇到一件怪事,要跟你来商量。”说着,他一捞长袍下摆,掏出十两一锭银子,放在桌上。

  “这是干什么?”曹震诧异。

  “大概两个月前,有个人,也是黄带子,名字就不必说了。拿了十两银子来跟我说,有位王爷,想请我捧场。我问他怎么捧法?他说:也许有一天,得请我到那里看热闹。如果愿意,今天先送十两,到时候再送二十两。这不是邪门儿吗?我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他叫我别问。不问就不问,我把银子收了下来,花光了也就忘了有这回事了,哪知道昨天晚上这个人又来了,给我带来了这锭银子—”

  “喔,”曹震不由得大感兴趣,“是要请你看热闹了,在哪儿啊!”

  “宗人府。”富勒森说:“一听是这个地方,我心里就打鼓了。老二,你的手面广,眼界宽,你倒说,是看什么热闹?”

  “我还不十分清楚。就知道了,富大哥,我也不能告诉你。”

  “嗯,嗯!”富勒森充分谅解,“以咱们的交情,你能告诉我的,一定会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必打听了。不过,老二,你得替我那个主意,这热闹能不能去看?”

  “不能!”曹震平静而简洁的回答。

  “银子呢?得退回给人家。”

  “干什么?”曹震答说:“富大哥,这锭银子烫手,还是怎么着?你尽管拿着花,当时不必去看热闹,事后的热闹看不完。”

  富勒森凝神细想了一会说:“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富大哥我连茶都不留你了,你请吧!”

  “我知道,我知道。你要去办事,”富勒森一面说,一面拱手,往外急走。

  “富大哥,富大哥,”曹震将他唤住,郑重叮嘱:“这锭银子,还有刚才咱们俩的话,你千万别跟人说。”

  “嗯,不会。”富勒森答说:“昨儿该我值夜,没有睡好。这会儿我到大酒缸闹一顿,回家睡大觉,天塌下来都不与我相干。”

  等富勒森一走,曹震也就匆匆出门,轻车直驶鼓楼,到平郡王秘密治事之所在。门前车马甚稀,心知平郡王上朝未回,便在门房中坐等。一等等到巳末午初,方始见到平郡王,将从富勒森那里得来的消息,据实面陈。平郡王已从他处获得密报,所以并不讶异,只点点头问:“此人去不去呢?”

  “我劝他别去。”

  “这就对了。”平郡王接着又问:“恒王府的升贝子,你跟他共过事,你觉得他怎么样?”

  曹震想了一下答道:“人是很好一个人,就是功名心太热了一点。”

  “他在你面前,批评过皇上没有?”

  “没有。”

  “对理王呢?”

  “也没有跟我谈过。”

  平郡王没有作声,起身踱了一阵方步,突然站住脚说:“恒王跟胤搪同母,性情大不相同,恒王忠厚,顾大局。”他停了一下又说:“你不妨去看看他,探探他的口气,看能挽回不能。”

  话说得过于含蓄,曹震不甚明白;心想,这是件大事,不把话弄清楚,无从措手,因而问道:“王爷所说的‘挽回’是指。”

  “指他自己。”平郡王这回指示得很明确,“你到他那里去一趟,探探他的口气,如果他不打算赴约,你就不必说什么。要是赴约呢,你得看情形,漏点口风给他,君子明哲保身。”

  曹震这才完全明白,平郡王是顾念恒亲王平日谨慎顾大局,不然眼看弘升遭祸,当下答说:“王爷是一片保全他的心;我想升贝子一定会感激。”

  “也不用他感激,我只是能尽一分心,如果他真的执迷不悟,那就是自作孽;你我都不必为他可惜了。”

  这“自作孽”三字,听入曹震耳中,悚然而惊,“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看来弘升杀身之祸,就在眼前。这样想着,便不敢有片刻迟延;还怕车慢,拉过魏升的马来,腾身而上,加上一鞭,直奔恒王府。

  “我要见升大爷,”刚下马的曹震,气喘吁吁的说:“请你马上通报。”

  “震二爷,你先请坐,缓一缓气。”门上受过曹震得好处,张罗着说:“有什么话交待给我,回头我上去回。”

  “不!我得当面跟升大爷谈,这会儿就请你上去回,说有要紧事面禀。”

  “那不巧,我们大爷刚走——”

  “是上哪儿?”曹震迫不及待的问;“宗人府?”

  “是!”

  来晚了一步,怎么办?曹震愣了好一会,总觉得弘升待人不薄,不能见死不救,说不得只好到宗人府,看有办法挽回不能。结果是连宗人府的大门都没有看到——步军统领等康亲王所约而原来的人到齐,立即下令戒严,断绝通路。曹震叹口气黯然回马。

  理亲王弘皙发觉情势不妙。

  为了等庄亲王胤禄,一直不曾开饭;等到未初一刻,康亲王巴尔图说:“咱们先坐吧!边吃边等好了。”

  大家都不说话,因为都知道康亲王是在征询理亲王弘皙的意见,该他开口答复。但他也没有作声,只是脸拉地极长。也难怪他,平日身子极好的庄亲王,忽然说是“头昏”得歇一会儿才来;这不是有意规避,不打算谈判吗?看看要成僵局,除了康亲王以外,辈分最高的履亲王胤陶便附和着说:“对!边吃边等。我可真饿了。”

  不打算来的,已早有通知,数一数在座主客只得十个人,就加庄亲王,大圆桌也坐得下,康亲王提议:“并一桌坐吧,也热闹些。”

  这一点,理亲王倒是同意了。因为集中在一起说话比较方便,倘照原意分成两桌,不但力量分散,更怕有意拿他隔开,呼应不灵,孤掌难鸣,大为不利。于是先叙辈分,康亲王名为主人,依然坐了首席,其次是履亲王胤陶,下面空一个座位,留给庄亲王胤禄。余下八个人,七个辈分相同,都是皇帝的堂弟兄。年龄最大的是肃亲王豪格后裔的显亲王衍璜,接下来就是理亲王弘希、平郡王福彭、贝勒弘昌、贝子弘升、宁郡王弘皎、庄亲王之子贝子弘铺。顺承郡王熙良居末;他真是“敬陪末座”,不但辈分低,而且他的父亲锡保,挂大将军印带兵征准葛尔,丧师失律,被革了爵,由熙良承袭。这天应约而来之前,锡保千叮万嘱,多执礼、少开口,以免热火,所以熙良格外恭谨,亲自执壶斟酒,一一致意,倒像是主人的身份。

  席间气氛很沉闷,这都在康亲王与平郡王意料之中。看看是时候了,平郡王开口说道:“正事要等十六叔来了才能谈。咱们行个酒令吧!”一面说,一面望着显亲王衍璜,意思是希望他附和。衍璜一向忠厚和平,直到此日一宴是鸿门会,能够在席间上行行酒令,谈谈笑笑,对化解戾气总是有益无害,因而接口说道:“对了!喝寡酒可不是味儿,咱们行个什么令呢?”

  “太难得可不行。”履亲王胤陶说:“太容易又没有意思。总要雅俗共赏才好。”

  “有!”平郡王点点头:“前天在郑王那儿,有人行了个新酒令,挺有意思。这个令叫做‘无所不在’,念一句五言诗,最后是个‘在’字,意思要一正一反。平仄不调,或者意思是‘一道汤’,就得罚酒。”

  “好!”履亲王同意,“你先举个例听听。”

  “譬如,老杜的诗:国破山河在。”

  “唉!”康亲王大为摇头,“这个例举得不好!”

  “是。”平郡王承认,“我罚酒。”他干了杯又说:“四伯,您老是令官。”

  “嗯。”康亲王喝了口酒,慢吞吞的念叨:“龙去余恩在。”

  一听着五个字,理亲王弘皙与他的谋主弘昌,不由得互望了一眼;彼此会意,这是康亲王借此讽劝。弘皙之父废太子胤仍致死并无封号,弘皙也就无爵可袭,他的理亲王是先帝所封,“龙去余恩在”是提醒他饮水要思源。念头尚未转完,履亲王在接令了,说的是:“齿落舌犹在。”

  一听这句诗,在座的都象喝了一碗醋似的,牙根发酸;平郡王皱着眉说:“十二叔,包里归堆五个字,倒有四个仄声,而且不是入声就是上声,真难为你是怎么凑起来的?”

  “不是一三五不论吗?”

  “一三五不论,不能这么讲。莫非你老自己都不觉得拗口?”

  “那就是‘拗体’。”

  大家都笑了。胤陶长于事物之才,书没有念好,而口头应对却很有一套;强词夺理,竟无以为难,令官只好放他“过关”,由显亲王衍璜接令。

  他是早就想好的了,从容念道:“人远衣香在。”

  “这句好!”显亲王说:“大家该喝一杯,”说罢,怡然引杯。

  接下来是理亲王弘皙,他放下杯子,开口说到;“驾崩盟约在。”

  一听这话,席中的脸色大多凝重了,不过平郡王福彭似乎很沉着,平静地念了一句:“知足身长在。”

  “罚酒!”宁郡王弘皎立即发话:“这句话说的意思不是一正一反,违令了。”

  “是的。”平郡王神色自若的,“最好不要反。”说着,干了一杯酒认罚。

  这是弘皙的脸上很难看了,弘昌便先以眼色示意,然后接令:“事孤公理在。”

  这是为弘皙声援,壁垒逐渐分明了,大家都看着弘升,等他表明态度,众目睽睽之下,弘升大感窘迫,当然也有些怯意,只好找句不相干的话来敷衍了。“人穷志气在。”

  “这句也好!”显亲王称赞着,喝了口酒又说:“人总要有志气,只患德不修,学不进;不患名不成,利不就。宁郡王,该你了。”

  宁郡王弘皎是个纨绔,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要象他大哥弘昌那样,借酒令帮衬弘皙,他办不到。而且就是不想干的话,他也无法说的雅训;抬腿持着靴子,说了句俗语:“帮破底子在。”

  “四哥,”有意想把气氛弄轻松些的弘普笑道:“你得加倍罚酒。第一,平仄不调。是不是?”

  弘皎念了一下,果然错了,便老老实实的认罚了酒。

  “第二,你的靴子并没有破。”

  “我不一定要说我。你这是歪理,我不能喝。”

  “好!我再说一个理,有身份的人,不能说失体统的话;你这句话一传了出去,倘或有人误会,说堂堂郡王,连靴子都是破的,这岂不有伤国体?”

  弘皎语塞,便向显亲王说道:“请令官示下。”

  “他的话有理。”显亲王说:“你的酒量好,就多喝一杯好了”。

  “是!四伯赏酒喝,我不能不识抬举。”弘皎具备一饮而尽,转脸看着弘普说:“倒要听听你的,说得怎么个好法?”

  “老四真开窍!”一直在缓举慢饮的履亲王胤陶,深为赞赏“老四”——宁郡王弘皎,“明明是罚酒,他说成是长辈赏酒喝;这杯酒喝下去,比罚酒可就受用的多了。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做人就要这么识趣,才有意思。”

  都知履亲王善于辞令,这几句话却真是露了本事,借题发挥,暗存规劝。康亲王与平郡王互看了一眼,取得默契,理亲王弘皙这一回再不听劝,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

  “十二叔的话说得真好。”平郡王福彭特为附和,然后举一举杯,向弘普说道:“该你接令,你可别说‘有伤国体’的话,知法犯法,我可要请令官加倍罚你的酒。”

  弘普只是笑笑,停了一下说:“我接得并不好,可也决不至于受罚。”接着便念:“人老童心在。”

  “这好像是说我。”康亲王笑着说。

  “不敢,不敢。”弘普显得诚惶诚恐的端起杯子。

  “不,不!”康亲王急忙摇手,“人老童心在,不是其赤子之心,不是句坏话。你用不着这个样。”

  “哪,我就算敬四伯。也替我父亲道歉,今儿怕要偏劳四伯了。”

  这就表示庄亲王是决不会来了;而且托病也是早就计划好了的,理亲王弘皙的脸色开始发青了。

  “小良,”康亲王的表情也有些沉重,指着顺承郡王熙良说道:“你说一句收令吧!”

  熙良记着他父亲的话,但求平安无事,当下赔笑说道:“请令官的示下,能不能喝个双杯算过关?”

  康亲王尚未答话,理亲王弘皙突然看着熙良,大声问道:“你是不打算说了?”

  “是!”熙良嗫嚅着。

  “我替你说:亲亡遗恨在。”

  这就不但语惊满座,连一干执役人等都屏息以待了。而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气氛中,只听平郡王福彭,用不疾不徐但显得很有分量的声音说道:“今日之会,言不及私;言私国法在。”

  理亲王弘皙毫不示弱,厉声而言:“背盟天理在。”

  一语未终,仪门外一条极响亮的嗓子高唱:“宣——旨。”

  余音犹在,自康亲王始,已纷纷起立,拂一拂马蹄袖,趋向一旁候旨,弘皎略一迟疑,随之而起,接着是弘昌站起来时,还顺手拉了弘皙一把。这时已有内务府的司官,带领七八个苏拉,一拥上前,将大圆桌抬向一旁,接着七手八脚的挪开椅子。很显然的,弘皙再不见机,就要被拖下去了。这时宣旨的御前大臣、隆科多之弟庆复,已缓步进入仪门,随带八名御前侍卫,都是红顶花翎,在院子里雁行序立。庆复在廊上稍候,等接旨的香案陈设妥当,方始走上堂去,在香案之后,面南而立,开口说道:“康亲王及诸王贝勒听宣。”

  “臣接旨”。康亲王一面答应,一面躬身而前;履亲王胤陶等人跟在后面,都在香案之前面北而跪,弘皙也为弘升、弘普驾着,跪倒在地。

  庆复咳嗽一声,清一清嗓子,朗声宣旨:“喻宗人府令康亲王巴蓝图等,有人密奏,庄亲王胤禄与弘皙、弘升、弘昌、弘皎等结党营私,往来诡秘;庄亲王之子弘普,也与其谋。庄亲王与弘皙等人私相交结,形迹可疑,朕上年既已闻之,朕于天潢支派,念一本之亲,冀其悔悟,渐次解散,不意至今仍然固结。着宗人府迅即传召庄亲王、弘皙、弘升、弘昌、弘皎、弘普,即案内比附人等,分别审问明白,务期水落石出,并限三日内具奏,侯旨处分。原折并发。钦此。”

  “钦此”二字刚完,理亲王弘皙一跳起来气急败坏的嚷着,“你们看,你们看!怪道庄王不露面,这不是一条苦肉计。”

  “理亲王,你胆敢抗旨!”庆复大声说道:“本爵面奉上谕,倘有人抗不遵旨,得以便宜行事。”接着暴喝一声:“拿下了!”

  “我是东宫嫡子。”弘皙昂首抗声,“谁敢拿我?”

  “我敢!”他背后不知何时出现了纳亲,双手一围,连手臂一起抱住,弘皙犹在挣扎,纳亲在他耳际说道:“请王爷自己尊重,不然就难看了。”

  一语未终,纳亲带来的人,将一幅十三斤重的铁链,蓦地裹住青砖上使劲掷落,“哗啦啦,”一阵爆响,连康亲王都喝得打了寒噤。

  弘皙面如死灰,弘昌强自镇静,弘升垂头丧气;弘皎紧皱双眉,只有弘普神色自若。

  “别难为他们。”康亲王交待司官,“好生看守。”然后向庆复做个手势:“钦使请。”

  庆复将上谕连同所发密告原折,在正中供桌上安放好了,算是交待了公事,这才按身份叙礼,大炕亲王起始,一一请安问好,然后到西花厅密谈。

  “这一案该怎么办?皇上有交待没有?”康亲王问说。

  “皇上交待,总以安静为主。又说,凡事由康亲王、平郡王细心商量。”说完,庆复起身,“皇上还等着我复命呢。”

  庆复一走,诸王也将告辞;平郡王便说:“我倒劝各位暂住为佳。一回府去,有人来打听消息,其不为难?”

  此言一出,履亲王首先附议:“我也是这么想。咱们兄弟叔侄,难得有这个清清静静相叙的机会,索性在这里住两天吧。”

  大家都觉得这倒是个避嚣躲麻烦的好办法,当下各自传唤跟班,交待回府跟福晋报平安,同时把铺盖及动用的什物带来。显亲王衍璜的起居服饰,一向讲究,又有各种癖好,要带来的东西得开单子,其中包括一头哈巴狗与两笼鸟。

  康亲王与平郡王却避到辟处,密商处置办法。又因为照会典规定,类此事件应该会同吏部办理,而纳亲正是礼部尚书,所以随后将他也邀在一起商量。

  “上谕中有庄王,”显亲王问:“是不是把他也邀请了来受委屈?”

  “我看不必。不过,亲供是要的。”

  王宫百官凡是涉案须赴指定处所听勘受训的,照定制须以书面自白,称为“亲供”。听了平郡王的话,康亲王触类旁通,相得了一个处置软禁诸人的办法。“这样,现在就让理王他们写亲供,如果直认不讳的,奏请先行释放。唐或不老实,那就说不得只好留下了。”

  “这个办法好。”平郡王说:“说了实话就能回去,那一是极好的一种鼓励。”

  “这怕不行。”纳亲有异议,“上谕交待,务期水落石出,光凭他们一份亲供,只怕无法出奏。”

  上谕是不能不这么写,但奉旨的人并无不准代为求情的规定,只是纳亲正在‘红’的时候,两王都不能不买他的帐,当下决定,先让大家写了亲供,再做道理。其时已来了两个得力的官员,一个是方观承,一个是吏部考功司的掌印郎中,名叫何志平。他们都是预先由平郡王与纳亲约好了的,只看庆复进攻复命,便知事情决裂了,应该立刻赶到。

  “好了。”平郡王接到报告,轻松的说:“有这两个好手,诸事都能放心了。”

  于是传召方观承、何志平,及宗人府府丞杨一帆,行了礼由康亲王交待:“有人告发庄亲王与理亲王等人结党营私,奉旨审问明白,三日内复奏。这件钦命案子,情节重大,要请三位费心。”

  “是。”方观承的官阶最高,所以由他答应;但案子是宗人府主管,所以转脸问道:“杨府丞有何高见,请当着两位王爷跟纳公说明白。”

  杨一帆点点头,向上说道:“请示:左右两司理事官,应否随同办案?”

  宗人府的建制,宗令及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之下,以府丞总领庶务;另外有左右两司理事官各二人,掌左右翼宗室、觉罗,袭爵、派职、户口、田产等事。理事官规定由宗室充任;而府丞确是汉缺,为的是与旗人毫无瓜葛,地位超然,凡事可以秉公处理。

  因为如此,康亲王便摇摇头说:“不必!人多主意多,就你们三位好了。”

  “是!”杨一帆看了看方观承,意思是别无他事请示,仍旧由方观承来主持。

  “回王爷,听说原折并发,是否。”

  “喔,喔,”康亲王不等他话说完,“我倒忘掉了,在这里,”他从炕几上将原发的密奏,交了下来。

  方观承略看一看又问:“王爷还有什么交待?”

  康亲王想了一下说:“你们总识得这件事的轻重?”

  “是的。”

  “总也知道这件事会摇动人心?”

  方观承懂他的意思——其实是了解皇帝的想法,务求安静。但何志平跟杨一帆未必知道,不如让康亲王亲口宣示,免得临时有争执。于是他说:“摇动人心,必不可免。应该如何办理,请王爷定个宗旨。”

  “能够顺顺利利问明白最好。倘或不甚顺利,也不必剑拔弩张,闹得满城风雨。”

  “是!”方观承向何、杨看了一眼,意思是你们明白了?

  “你们两位,”康亲王问平郡王和纳亲:“有什么交待?”

  “我的话,四伯已经说了。”平郡王答说:“没有别的交待。”

  “我要提醒三位,别误钦命限期。”

  如果觉得三春争及初春景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高阳小说全集红顶商人胡雪岩清朝的皇帝八大胡同艳闻秘事大浪淘沙李鸿章董小宛慈禧全传汉宫名媛王昭君明朝的皇帝明末四公子风尘三侠(高阳)柏台故事清末四公子三春争及初春景临邛卓家李娃乾隆韵事大将曹彬荆轲草莽英雄正德外记恩怨江湖状元娘子任公与刁间吕不韦买命清官册、假官真做乞女玉垒浮云缇萦丁香花粉墨春秋汪精卫,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