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君臣反目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袁腾飞作品两宋风云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被史书称为南宋中兴四将,宋高宗明明知道刘光世怕死,张俊贪财,却对他们十分信赖。刘光世拿着皇上的赏赐回家颐养天年,张俊官封郡王尽寿而终,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被史书称为南宋“中兴四将”,宋高宗明明知道刘光世怕死,张俊贪财,却对他们十分信赖。刘光世拿着皇上的赏赐回家颐养天年,张俊官封郡王尽寿而终,只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最后竟以谋反罪被处死。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刚开始宋高宗还是非常欣赏岳飞的,岳飞英雄善战,是保卫南宋的主要力量。但岳飞是一员武将,不懂得揣测皇帝的心思,他无意中在两件事上触怒了宋高宗,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的祸根。岳飞是怎么触怒了宋高宗,岳飞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开始岳飞跟皇帝之间还是有一个短暂的蜜月期,有一个很短暂的蜜月期。皇帝在他打了胜仗之后,平定伪齐之后非常高兴,收复襄阳六郡,当时封他为节度使。他32岁做节度使,开府建节,然后封他为武昌开国子。中国古代皇帝之下是王爵,王爵之下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岳飞是子爵,子爵是倒数第二等。虽然这个爵位还不高,但是已经证明岳飞已经进入到了国家贵族的行列,已经属于贵族的行列了。而且当时就已经有人尊称岳飞为“岳侯爷”,尊称他为“岳侯”,其实当时他还不是侯爷。后来追封了,等他死后几十年追封为“鄂王”,所以现在很多书上,包括评书演义都称呼他为“岳王爷”。这个王是后来追封的,当时是封为子爵。那么年纪轻轻三十几岁,所以岳飞就更高兴了。到35岁那年,岳飞35岁那年,皇帝给岳飞加太尉衔,封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这个官是什么意思?太尉在中国古代是三公之一啊,最早是三公之一,与丞相平级。所以岳飞在35岁的时候,他的官位已经跟宰相平级了。你想这是很了不起了。皇帝在内宫当中召见岳飞,问岳飞应该怎么样收复中原,问“中兴大计”。当时岳飞是怎么回答的呢?

    “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雠耻之心”。“国家变故以来”指的就是“靖康之变”。“起于白屋”,我是老百姓,白丁起身。我当兵的目的是要一雪国耻。

    “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我,一介布衣,原来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蒙皇上天恩,把我从一个老百姓提拔起来。我不到10年的工夫,我就做到了太尉。我的官级已经跟三公,跟宰相平级,跟宰相枢密平级了。又让我做节度使,又让我做宣抚使,这种旷古未有的恩典。“今者又蒙益臣军马使济恢图。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岳飞跟这个皇帝讲,这个仗应该怎么打。我跟韩世忠、张俊我们怎么分工,我负责中原,从湖北这个地方出兵往北,负责中原。然后江南地区交给韩世忠、张俊,那么很容易就会把失掉的领土咱们收回来。我们看后来岳飞的一系列战功,岳飞这儿绝不是吹牛。所以,他说这些话,皇帝也是心花怒放。“收复失地”,高宗皇帝绝对不会不想。后边岳飞再一说,皇上不高兴了。

    岳飞不仅对自己的国家非常忠诚,而且非常感激高宗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岳飞一心精忠报国,收复失地,并为此向高宗皇帝献计献策。君臣交谈正在融洽之时,岳飞又说了一些什么话让高宗皇帝突然就不高兴了呢?

    除了“收复失地”,岳飞还想干吗?岳飞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后边的话一说,这皇上的脸搁下来了。因为岳飞和皇上讲,我打仗除了要收复失地之外,“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太上皇帝就是徽宗皇帝,宁德皇后就是徽宗皇帝的皇后,他们当时已经死在金国,所以把他们的棺木迎回来。皇帝的棺木称为梓宫,把这个东西迎回来。把这个迎回来是没问题的,高宗他也得干,把我父亲的灵柩迎回来,这个没问题。后面“奉邀天眷归国”,这麻烦大了。我不但要把死的皇帝迎回来,我还想把那活的皇帝给迎回来。“奉邀天眷归国”,不能让钦宗皇帝在北方受苦啊,我得把他迎回来。这样一来,高宗可不是脸色就变了嘛,心情就不好了。

    而且这样一来,我岳飞做到这一点之后,我就要干吗呢?还归田里。我原来不就一个河南农民嘛,我功成身退,我还去种地去。天下再也没事了,北方的威胁也解除了,您当您的太平天子,我做我的盛世良民,我去种地。所以,岳飞这样一番跟皇帝剖白心迹,岳飞是觉得皇帝肯定会很感动的。实际上他这个时候已经把皇帝逼进了死胡同,岳飞他感觉不到,他已经把皇帝逼进了死胡同。你要迎回宋钦宗,皇上是无论如何不能答应的,但是皇上不能明说。皇帝的宠臣,像秦桧这些人可能是心知肚明,这一层窗户纸谁都不能捅破。结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老把这个难题摆在皇上面前,皇上就很坐蜡了。你老提这个事,要迎回钦宗,我又不能说不行,我又不能说行。你一个劲儿地给我提。

    皇帝能做的唯一的手段,就是我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你。你不是想名垂青史吗?行,我让你青史垂名。你做宰相,做枢密,做太尉,我也封你个郡王。我可以这样来收买你,给你房子,给你地。你把军权交出来,我再来一次“杯酒释兵权”,你把军权交出来,咱们君臣就没有矛盾了,其乐融融,多好啊。问题是岳飞不吃这一套。岳飞跟皇上讲的是,天下太平之后我回去种地去,我没有争名逐利的这种心,我要去各地。所以(高宗)皇帝一看,这个人没法收买,软硬不吃。当时你没法跟他硬啊,他手下有军队,他等于是保卫国家的主要力量,你没法跟他硬。软的也不行,没法收买他,名利他都看淡。他又没有短处落在高宗手里。要说岳飞手下的人告岳飞,说岳飞贪污,军晌都搬他们家去了,高宗(皇上)马上就可以拿你,可以治你。岳飞是爱兵如子啊,岳家军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我宁可自己受冻,老百姓家我绝对不会进去的,有点跟咱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个感觉,人民的子弟兵啊。所以,你找不着岳飞的短,你也找不着他部下的短。那么,(高宗)皇帝怎么办?高宗皇帝一点辙都没有。

    宋高宗对岳飞不满,但又要依靠岳飞来抗击金军。岳飞一心精忠报国,却不懂得揣摩高宗的心思。就在这个时候,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贪生怕死放弃兵权,拿着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回家颐养天年去了。但刘光世手下的五万兵马又将会交给谁来指挥呢?

    刘光世的这支部队怎么办?谁接手这十几万男女老幼?谁来接手?皇帝一开始是想让岳飞接手,岳飞非常高兴。如果这支部队“刘家军”要归了岳飞,跟“岳家军”合并的话,那不得了啊。这支人马可以占到当时宋朝总兵力的七分之四。岳家军就已经十万了,在五路大军里它人数最多,他已经有十万,再加上刘光世这几万人,所以岳飞非常高兴。那我收复中原,迎回二圣指日可待啊。这十几万大军归我指挥,如虎添翼,岳飞高兴得不得了。皇上既然动了这个心思,您就赶紧下旨吧,赶紧把这支部队给我啊。岳飞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给皇帝上折子,给皇帝上疏,快点把这支军队给我。他怕皇帝不给他,怕皇帝说话不算数,所以他怎么着,他一个劲地跟皇上晓以利害。你说话得算数,你这么做是对的。

    他跟皇上怎么说呢?“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岂止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精不再藉,盖虑周而用足也……”岳飞跟皇上这么讲:这个养兵打仗太花钱,“兴师十万,日废(费)千金”,人吃马喂得多少钱啊!太花钱了。所以您把刘光世的部队,您给我。您给我之后,我提劲旅,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中原一收复,二圣一迎回,就不用打仗了。不用打仗部队就可以遣散了,咱这笔军费就省出来了。您看这事多好啊。皇帝看到岳飞这个上疏,本来可能心里还在犯嘀咕,这个刘光世不能打,岳飞确实是百战名将,要不我就把部队给他?一看到这封上疏,皇帝的信念就很坚定了:绝不能给他!给谁也不能给他。怎么又来这一套啊,又“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给谁也不能给他。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时候主战派的张浚——三点水那文官的张浚——当时做宰相,和主和派的秦桧两个人出奇一致地站在了一条战线上,反对岳飞合并刘家军。你说主战派和主和派为什么能站在一条战线呢?俩人也没商量,这事就得这么干。俩人的相同点都是文官。甭管是主和还是主战的,全是文官。所以,他们俩是绝不能看到武将的势力做大。因此,这两个人就合在一块儿了。合在一块之后这两个人就跟皇帝讲:请陛下收回成命,这事不能这么干。绝不能让岳飞合并刘家军。他合并了刘家军之后,他势力就太大了。你想全国七分之四的军队给他,岳家军。万一他哪天——这话我不往下说了,你琢磨。皇上越琢磨越对啊,说得有道理啊。所以这事就拖下来了。

    这一拖,岳飞就着急啊。因为君无戏言,你答应把这支部队给我。你现在黑不提白不提,没下文了。所以岳飞就索性——既然这样的话,给皇帝写折子说不明白,我面君得了。我见了皇上我跟皇上当面说,我有什么话我跟皇上当面说。于是岳飞就来见皇上。岳飞见皇上就跟皇上说了,说:“您赶紧把淮西军拨划给我,我保证尽快恢复中原故地。”皇上就不阴不阳地问:“你这尽快是多长时间啊?”岳飞说:“三年。你只要把刘家军给我,统一由我指挥,我保证三年收复失地。”皇帝说:“你真的保证三年恢复中原?如果到时候三年不能恢复中原,你何以自处?”岳飞一听这话愣在当场。皇帝看到岳飞跟那儿沉吟,岳飞答不上来,在那儿沉吟。于是皇帝就冷冷地说了一句话,说:“这个刘光世的部队驻守淮西,淮西是临安的屏障,行在的屏障。如果我把这支部队都拨给你,你把这支部队调走”,因为岳飞是坐镇鄂州,就是今天的武昌那个地方,“你把部队西调,调走了,北上去收复中原。你中原又没有收复,这个时候金军南下,朝廷又没有屏障,那我不是完了吗?”所以皇帝把这话说出来,等于就是明确地拒绝了岳飞。

    岳飞毫无宫廷争斗的经验,勇猛过人却谋略不足。他只是想着得到刘家军就可以壮大队伍一举恢复中原,迎回二圣,平定战乱,却不知宋高宗只想保住自己的皇位,绝无迎回二圣之心。所以岳飞越下保证,宋高宗就越不会把刘家军交给他。那么此时的岳飞采取了什么行动呢?

    这个时候的岳飞就很不理智了。如果岳飞这个时候明智的话应该是下去妥为谋划,或者说这个事你看出来皇上不想这么干。不想这么干你就别再提了,要不你就妥为谋划,你把详细的比如你的作战计划或者你的打算这些东西你给皇上送去,这事不就解决了吗?岳飞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你不把淮西军交给我是吧,你说话不算数是吧,我不干了。岳飞辞职,不干了。我母亲去世,在过去的话应该守孝三年,我给我母亲守孝去。岳飞第二天就摞挑子了,上庐山了,不干了。这一下皇上傻了眼了。因为确实这些个大将里面是岳飞最能打仗,而现在跟金国又没有和议,金军随时有可能南下,岳飞是朝廷倚为柱石的一个人。他说不干就不干了。

    (高宗)皇帝这个时候的心情,我们其实都能体谅得到,你等于跟皇帝摊牌了,你要挟天子啊,跟皇帝已经摊牌了。皇上怎么办?不用你,不可能,你最能打仗,而且你确实是忠心为国,不管你为的哪个皇帝,你要迎回钦宗,甭管这个,你确实是忠心为国。用你,皇上面子往哪儿搁?所以,这个时候我想皇帝在心里对岳飞的恨应该已经达到期了极点,但是皇上又没法发作,这个恨又发泄不出来。那么可想而知,后来岳飞的下场为什么那么惨,他为什么那么惨?在这个地方埋下了,可以说是一个临界点了。皇上没辙了。怎么办呢?皇上不便出面,皇上没法去请岳飞,不便出面。不便出面怎么办?皇上让宰执给岳飞下了一道手令,那意思您赶紧回来。岳飞说,不行,我得给我母亲守孝。岳飞这个时候有点太楞了,皇上给你个台阶,皇上不能亲自跟你道歉,让宰执一级的大臣给你道了歉,下个手札,您就赶紧就坡下驴,有台阶赶紧下来。

    结果岳飞告诉,不干。最后没办法了就派了岳飞手下的一个参谋和他的一个部将到庐山上去请岳飞,已经做到这一步了。这个参谋和这个部将还都是岳飞的人,不是皇帝派来的人,但是他们是奉了中书省,奉了命令去请岳飞。结果岳飞居然怎么着呢?居然不见。你们俩虽然是我的部下,你们俩干吗来了,奉上头的命令来请我是吧,我不见。皇上说话不算数我生气,我不见。七天,这俩人见不着岳飞的面。后来岳飞手下这个参谋就很着急,我见不着岳宣抚的面我没法回去交差啊。于是,他就实在不行的话我就往里闯。闯了之后见到了岳飞,见到岳飞之后,这个人就义正辞严地跟岳飞讲,说什么呢?说:你这样坚决不服从朝廷的命令,你有什么资本啊?你有何倚仗啊?朝廷怪罪下来的话,你这是给自个儿招祸。你这个人怎么思想这么糊涂,这个道理你想不明白吗?你原来不过是一个农夫,皇帝不嫌你出身微贱——岳飞自己上表也说了——不到十年就把你升到太尉一级的高官,你这样做的话对得起皇上吗?你对得起朝廷吗?而且你一腔壮志,你也没法施展。你不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吗?你跟庐山上待着你什么时候能迎回二圣啊?所以,你这个事你得好好考虑考虑。再者说了,我们俩追随你多年,现在我们奉上意来请你下山,你坚决不肯,我们哥俩怎么办?我们怎么回去复命?皇上是不敢杀你,我们俩的脑袋现在可是寄存在那儿,随时有丢的可能啊。岳宣抚啊,你好好想想吧。你再思再想,别意气用事了。

    岳飞一想,说得对。这俩人说得对,我再怎么着我跟朝廷赌气是不应该的,我作为臣子,“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我不能跟皇帝怄气。特别是我不能对不起这哥俩儿,人家上山来请我下山,我不去,他俩交不了差。于是,岳飞就跟着这俩下了山了。下了山之后,给皇帝写了一道奏折,请罪。您看我不懂事,您大人大量,您别跟我一般见识。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皇帝就把岳飞召来了,我没生你的气。——我估计这几句话皇上是咬着牙说的,那声音可能从牙缝里出来——我没生你的气,但是你这么做很不应该。而且呢,我希望没有下次了。太祖皇帝曾经有遗训:“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你要是犯法,我这儿可有尚方剑,“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你可以试试。岳飞这个时候后脊梁发凉,岳飞知道,这祸自个儿闯大了,皇上都能把这话说出来,这就以死来威胁岳飞,“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皇上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是已经动了杀机,但是现在时候未到,我还用得着你,你好好掂量掂量,咱没第二回了。凡是皇帝动用宝剑对付臣下的时候,他绝不会手软,该出手时就出手。所以,现在就是这时候还没到,你好好想想。岳飞唯唯而退。然后,回去之后岳飞就整军精武(整顿军务),准备到前线报国立功,把皇帝对他恶劣的印象给清除一些。皇上当时表现得也很大度,说:“恢复之事,朕未尝一日敢忘于心。”所以,你去给我好好打仗,你收复中原故土,我还是会很看重你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君臣关系已经分裂了。然后,这件事过去了,皇帝已经对岳飞抛出了这种狠话——“犯吾法者,惟有剑耳”,换在谁,以后这错可不能再犯了。结果当年的8月,岳飞捅了一个比上次还大的娄子。

    岳飞秉性耿直,意气用事,恃才傲物,不知轻重,他觉得宋高宗身为皇帝言而无信,竟和皇帝赌起气来,却不知官场暗流涌动,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那么忠直的岳飞后来又因为什么事情触怒了皇帝使宋高宗动了杀机呢?

    岳飞面君去见驾,皇上又召见他。面君的时候,他跟他的参谋官,他参谋官叫薛弼,就跟这个人讲,说:这次见皇上我要启奏一件大事。俩人这个时候已经要进宫了,俩人往宫里走的时候,他跟薛弼说:“我这次见皇上,我要启奏一件大事。”薛弼说:“明公要启奏什么事啊?你的这个文稿什么奏折应该是我给你代笔啊,哪有你大帅戎马倥偬自个儿写折子,我给您代笔。您要启奏什么事,你怎么没跟我说啊?”岳飞说:“我要建议皇上立储。”这薛弼一听就吓晕过去了,这事儿不应该是统军大将说的事吧。因为谁都知道皇帝没有生育能力啊,这个咱不说作为皇家的尊严,赵构他三十多岁正值壮年,作为一个男子的尊严你把这事提出来,你不是恶心皇上吗?大庭广众之下。

    而且皇帝也知道自己可能是也不会再有后代,所以他收了两个养子。这两个养子是太祖皇帝的后代,因为赵构本人是太宗的后代,太祖皇帝死了之后传位给太宗,所以太祖这一支凋零。太宗子孙靖康之变基本上给一网打尽,连锅端到金国去了,所以他只能找远支的皇族做养子。他收了两个太祖的后人做养子。岳飞就说:“我到时候就跟皇帝说立建国公为太子。”薛弼就说:“千万不可。”岳飞说:“没关系,你甭管。这事儿我说定了,没问题。君臣一体,上下同心,我提这是为皇上好啊。皇上肯定应该感激我才对。”于是,岳飞就进了殿,跟皇帝该说的事儿说完,就把自己的奏折掏出来,就开始念:“我建议皇帝立建国公为太子。”在岳飞念这道折子的时候,一阵冷风袭来,把岳飞的折子吹落在地,岳飞浑身颤抖。一阵冷风袭来,这阵冷风很可能是岳飞感到(高宗)皇帝身上的杀气。

    高宗皇帝当时听了岳飞的建议之后,说句实在的,可能一只眼睛能喷出火来,一只眼睛能喷出冰来。高宗皇帝能气到这种程度,但是又拿他没辙。因为高宗皇帝没法跟他公开撕破脸。所以高宗皇帝说什么呢?说:“这种事不是这个领兵驻外的大将应该说的,你退下吧!”狠狠地,最后那几个字真是砸在岳飞身上——“你退下吧!”岳飞退下的时候,面如死灰。这次岳飞也明白了,自己跟高宗皇帝之间的关系是彻底无法挽回了。——“你退下吧。”立储这种事,在中国古代是最忌讳的。我们看“聪明”的大臣一定是什么?皇上问:“爱卿啊,我这几个儿子你觉得谁合适啊?谁应该承继大统啊?”“聪明”的大臣马上应该跪地上磕头:“这是陛下的家事,微臣不敢多言。”你立谁都是我的主子,我都伺候这位爷,你立谁都行。这是陛下家事,我绝不敢多言。你干涉皇家的内部事务太犯忌讳了。高宗皇帝会想,你跟建国公什么关系啊?你干吗主张立他做太子啊?他做了太子之后,他登基做皇帝会给你什么好处啊?皇上肯定会想这个,你是结党啊,你要营私啊。

    自从中国社会建立封建帝王制开始,“立太子”就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多少宫廷中的争斗谋杀都是因为立太子这事。岳飞身为一员武将竟敢在朝堂之上公开请求立太子,这是犯了大忌的。那么恼怒的高宗皇帝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所以,皇上就会想这个问题。这肯定是岳飞有动机,要图谋不轨,他想推翻我的政策,他觉得我窝囊,他觉得我无能,他觉得我碍手碍脚,他没法收复中原,他壮志难酬,所以他早早主张立这个建国公做太子。岳飞退下之后,皇帝马上就把岳飞的参谋官薛弼就给叫过来了,说:“刚才你知道岳飞跟我说了什么话吗?”薛弼说:“我不知道。岳宣抚他没跟我说啊。”(高宗)皇上说:“岳飞告诉我要立建国公做太子。”薛弼一听,完了。马上就跪下了,咣咣磕头,说:“岳飞最近天天在家练小楷,他练字。他的那道折子不是我给写的,是他自己写的。”等于薛弼赶紧把自个儿择清,这个折子是他自己写的,跟我没关系。皇上说:“我知道你的忠心。你回去劝劝岳飞,我看他很不高兴,绷着脸走的,你去劝劝他,这件事就到此为止了,以后咱就谁都别提了。到此咱打住,你去劝劝他,让他也别往心里去”,说,“岳飞是一介武将,这个人比较耿直,这一点朕还是知道的。会不会是他营中的那些个幕僚们挑唆的?”薛弼赶紧择,“反正不是我,不是我。我刚才都跟您讲了,他自己练小楷,奏折他自己写的。也不是我们这帮文人挑唆的,绝对不是。”

    皇上就放心了,既然不是你们挑唆就证明岳飞的这个主张只是他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岳家军。皇上最害怕的是什么?岳飞后面站的人,站着一拨人。所以,皇上套着薛弼的话,一套两套套上来了,皇上明白了,这是你个人的主张,不代表岳家军,那就好对付了。如果是岳家军一致呼吁,十万人马一致呼吁“立建国公”,这麻烦了,这等于就是逼宫啊。皇上经历过逼宫啊。前面咱讲“苗刘兵变”,皇上被逼宫了。当时让太后带着三岁的小孩做皇帝,让高宗禅位,所以皇帝最害怕这种事。现在既然是代表岳飞的个人意见,这个事好办得多。“你退下吧。”,薛弼退下。薛弼退下之后,高宗皇帝就召见了当时的宰相叫赵鼎,赵鼎是一个忠臣主战派,坚决反对跟金国议和的,铁骨铮铮的一个人。皇上把赵鼎就给叫来了,他就跟赵鼎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就说了,岳飞他怎么劝我立太子,立建国公做太子。赵鼎一听就急了,说:“岳飞太不知道自重了,这怎么一点不符合他武将的本分。皇上您甭急,我骂他去。我去跟他说说。”

    于是,赵鼎就去了。赵鼎去了还是见薛弼,他找了岳飞的参谋,他跟薛弼说,说:“岳飞现在是个大将,而且领兵在外,朝廷上的事他不应该多说,他应该懂得避嫌疑。难道他不懂吗?”

    薛弼不敢搭言,宰相当时是急赤白脸啊,声色俱厉地跟他说。赵鼎说:“你回去警告你的幕僚们”,警告岳飞身边的幕僚们,“以后不许再挑唆着岳飞犯这种错误,否则的话甭说皇帝那关,我这关他就过不去。”

    我们可以看到,得罪皇帝,还得罪了谁呢?宰相。岳飞这个人也是,忠直、勇武之气,但是不会做官。可他就忘了一点什么?你的理想,你的抱负,你的主张,你不在这个位子上根本就实现不了。他现在考虑不到这个问题。你可以辞职,我上庐山给我妈守坟去,你可以这样做,但是你这样做你当年发的这个誓愿——你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你的这种理想、抱负、主张,你不带兵了,靠什么来实现?岳飞始终没明白就是这一点。你不带兵了,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你一个平头百姓你怎么能指挥十来万军队呢?

    皇帝恼怒,宰相生气,岳飞却觉得十分委屈。他觉得自己既不贪图富贵,又不想争权夺利,都是一心为国家好。那么,岳飞身为一员武将究竟为什么要提“立太子”之事呢?

    其实岳飞有一重意思在里头。徽宗皇帝归天了,在金国被虐待致死了,钦宗皇帝还在啊。所以,岳飞想,我如果收复中原,我去打仗,我打败了金国的话,金国就会想狠招,想馊招。想什么馊招呢?比如说,金国要以宋钦宗为人质,他把宋钦宗推到阵前了,你说我怎么办?我放不放这箭?我砍不砍这刀?刀枪无眼,如果把先皇给伤着的话,怎么办?如果金国再想一个狠招,立张邦昌不行,立刘豫不行,赵构他又不承认,他万一要把宋钦宗搁到汴梁做皇帝又怎么办?张邦昌是傀儡,刘豫是傀儡,宋钦宗可是正根的天子,是宋徽宗传位给他的,不像你宋高宗,您这是实在没人,矬子里拔将军,就你一个了,你当的皇帝。

    所以,其实岳飞我们看,他这样的主张完全是为了皇家去考虑。你立了太子,你有了接班人了,就是再立宋钦宗也没人跟着他。因为这个时候,其实赵构已经得到了江南士兵、百姓、读书人的信任。但是你老没有储君,所以如果立了宋钦宗,也许就会有人去忠于宋钦宗。所以,岳飞越想越冤,我冤大了。我一心一意为你好,你这样喝斥我,看来这话没说透。当时我光给皇上念折子了,然后风一吹,我可能念得结巴了点,皇上当时也生气,这话没说透。我得把这话说透了,我怎么把话说透了呢?当他的面说没法说不得了,皇上说了,这下次不许可,下次别来这个了。所以干脆上疏吧。岳飞又给皇上上了一道奏折,前因后果一说,我都是为您好。这道奏折一上去,石沉大海。这个时候实际上在皇帝双眸当中杀机涌现,只不过时候未到。时候为什么没到呢?岳飞想合并刘家军,刘家军没让岳飞合并,刘家军哗变了。这就是著名的“淮西军变”。

  如果觉得两宋风云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袁腾飞小说全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两宋风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