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阿菩作品边戎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这些事情,登州的通判未必不知道,然而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干涉,因为自从这个榷场开设以来每个月他都能收到数目不小的孝敬钱。而登州知州王师中则从来没有踏足榷场一步,他是个典型的行政庸官,一切文书工作都处理得很好,却很难算得上能吏。每天干完公事,便在官衙后的花园里饮酒作乐,做了这么久的登州知州,他踏出州城也没几次。而那个榷场在登州清阳河入海口附近,离登州州城颇有一段距离,按王师中骑马的速度要整整一天才能到,因此要请他来视察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过,通判得了好处,倒也不敢忘了给他留一份,王师中对此也不抗拒。

随着这个被人称为清阳港的榷场日益繁荣,京东东路三教九流各种人物渐渐都向这里涌过来,流氓地痞也越来越多,骚扰商家的事情便零零星星地发生了,商贾们不胜其烦,来求刘七,刘七和刘介等人商议了一番便来找登州通判,请他出面弹压。

山东半岛濒海一带民风剽悍,又有鱼盐之利,一些不服王化的刁民或贩私盐,或做海盗,平时在登州州城也敢横行霸道,风声一紧又逃入海中。久而久之,连官府也不愿轻易招惹他们,只希望他们不要把事情闹大,彼此安生。

因此这登州通判听了刘七的请求不禁头都大了,推诿着问道:“可是出了什么命案没有?”听刘七说还没有,便作无奈状道:“依大宋律例,没有犯事便不能轻易拘押,刘大人却要我如何去弹压他们?”

刘七道:“既然如此,可许商人们雇些本地民勇在榷场内巡逻?”

那登州通判道:“只要你们花得起这个钱又有何不可。”

刘七又道:“此外尚有一事:依照大宋规矩,凡开设榷场,朝廷必然委派官员监视。又要由朝廷先买所需货物,剩下的才分给大宋的商人。这本来也应该,只是我们这个榷场还太小,来来往往的商人不到几十个。这样一个小地方若也要劳烦朝廷派人下来只怕大费公孥。能不能请通判大人和知州大人说一声,请他上表奏明,将朝廷抽取榷金一事略为延迟。”

根据大宋泉州诸港规矩,榷场的交易都要在官服的监视下进行,且每次交易朝廷都要抽成。因此那通判一听这话心知肚明,这些商人分明是不想被朝廷抽榷金!天底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当下冷笑道:“抽取榷金那是朝廷规矩!哪能延迟!”

刘七这段日子跟他打交道多了,早知对方是个什么货色,这时见他疾言厉色,仿佛是大宋的大忠臣一般,心中也明白他这是先敲打、后伸手的官场惯技,便陪笑道:“若由朝廷来抽榷金,只怕给知州大人的孝敬就要减少,那时候知州大人生气起来,我们吃罪不起。若朝廷的管制松些,下个月的生意必然更好,给知州大人的孝敬或能多出五成。”

通判每个月拿到的孝敬钱比知州多出整整一倍,刘七表面说的是知州,其实指的却是通判。通判听了沉吟道:“知州大人身为朝廷命官,哪能因私废公。”

刘七知道他是要抬价,面有难色,终于咬牙道:“商人们生计艰难,还请大人高抬贵手。这样吧,我把我该得的那份也拿出来,多凑五成的孝敬钱献上去。这实在不能再多了,再多不如直接让朝廷来抽榷金了。”汉部财务监察十分严密,刘七其实不敢乱收商人们的孝敬,既怕汉部的严法,也怕因小失大——杨应麒在琉璃屋另外留了一份分成给刘七,只要刘七不犯法,那份分成足够他安享一生了。

通判听了刘七的话笑道:“刘大人可真是爱民如子啊,其实我们也希望彼此方便。这样吧,我去跟王大人说说,至于结果如何,就要看王大人和朝廷如何决断了。”

第六十三章 登州的新榷场(下)

登州通判选了个好日子,带了当月的孝敬钱来见王师中,摒退左右,说了奏请朝廷延迟派使者来管理榷场一事,王师中一听冷笑道:“你道朝里都是傻瓜么?我们这表一奏,谁不知道其中有私弊!”

通判沉吟道:“那就把榷场其实已开的事情先瞒住。就说我们要选地段、建房屋,拖个一年半载,于我们也大有好处。反正登州这里山高水远,朝廷也没那么容易知道实情。”

王师中听得颇为心动,却又摇头道:“不出旬日,朝廷就会另派使者从海道去津门,那时候如何瞒得过他们!”

通判道:“去津门不一定要从榷场那个港口出海!州城这边也有旧港。当初榷场之所以不开在这边,防的是这些夷人近肘难制,如今却便利了我们从中取事。”又道:“若实在不放心,可派一队厢军在登州州城沿海处作个模样,就当是为榷场一事建港建屋。”

王师中踌躇道:“若被人看出破绽…”

通判道:“那些商贾能被少抽些榷金就偷笑了,谁会去告发?至于下面的人,我已经和刘七说好了,若再安排一批下吏去抽榷金,那是多了一层盘剥——下面那些干活的家伙,你我又不是不知道!与其如此,不如就都交给商贾们自己去管。我们每月定下一个数目,只要他们按时交纳,篱笆墙内的事情,谁去管他!”

王师中道:“完全撒手不管,闹出乱子可怎么办?”

通判道:“只要不出人命官司,管他们怎么闹去。若是敢闹出篱笆墙外,我的人自然会去镇压!”

两人又商量了许多细节,终于敲定孝敬钱的数目。通判去找刘七,又把和王师中商量好的价钱加了三成。

刘介等商人头脑从刘七那里得到消息后无不高兴,又商量着该如何治理这个商寨小港,刘介道:“不如请七将军派人来管。”

刘七道:“七将军说过,这里是大宋,若津门那边派官员过来,传了出去只怕大为不妥。惹得大宋朝廷发怒,我们连站都站不住!”

赵观道:“那岂不是要我们自己来管?只怕难以服众。”

高丽商人李相隆道:“我有个主意。津门那边的市集的日常事务也是由商会自己负责,只是税务、法务、治安牢牢掌控在官府手中而已。我们不请津门的官员,却把津门的管理的法门照搬过来,如何?”

刘介道:“甚好,甚好。只是津门市集中有个商法官,调节各种纠纷。如今我们这里没有法官?该由谁来调节?”

李相隆道:“津门那套商法很好,大家都服,就用那套法规作准则。至于法官,我听说管宁学舍专门有人学这个的,不如就花重金去那里请一个高才过来。”

刘介笑道:“妙极!那税务也是这样。我们也从津门请一些精通算术的高才来管理这件事情,就按照津门的税率自己抽税。”

赵观道:“抽上来的钱怎么处理?”

李相隆道:“不是要给那些管理孝敬钱吗?”

赵观道:“我算过,就算交了那些孝敬钱也还有剩余。”

李相隆道:“我们要聘任法官,又要请人来结算税务,这些人都要花重金。此外还要叫人打扫道路门庭什么的,花钱的地方多了去。我还怕按津门的税率抽不大够呢。”

赵观道:“如果不够,只能加一些税了,可万一有余该怎么办?”

刘介道:“那我们就学孤山寺,建些学舍、义仓什么的,做做好事,也算是给自己积德。”在众多刘介位望最高,他这句话一说众人都纷纷赞成。接着又说起该选谁做这商会的会长,推来推去,终于把刘介推出来。刘介也是个有志向的商人,便当仁不让,做起了会长。

他只干了一个月就发现登州的知州和通判都把清阳港的潜力看小了。虽然津门开港之后已经有不少北国货物通过泉州、明州的商船流入南方,同时江南的货物也找到了一个新的市场。但距离泉州、明州十分遥远的中原腹地,与津门的直接贸易数量几乎接近于零。因此位于山东半岛的清阳港一旦打开,尽管为时尚短、设备简陋,但它所吞吐的货物量已经让刘介十分吃惊。王师中和登州通判自以为狮子大开口,其实他们能吞下的也不过是清阳港交易税金的三成。

大量的钱财在刘介这个会长眼皮底下来来去去,然而他却忍住了不去贪图便宜——清阳港的商人把津门的财物监督系统也搬过来了,这让执行公务者少了许多空子可钻,就算能得手,暴露的机会也很大。对刘介来说,廉洁为公以获得声誉,将来能得到的比贪污眼前这点钱财要大得多。

更何况刘介本来已经是个富豪,他做这个会长更多的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能够更为体面。津门市集商会会长的位子早被赵履民夺走,刘介知道自己和汉部的交谊原没有赵履民长久,因此对这件事情也只能干眼红,这次在大宋境内混了一个会长也算是一种安慰。因此他做了清阳商会会长后不但秉公办事,还主动拿出许多钱来修葺新港口内的诸般公共设施。

清阳港的事情杨应麒不久便听说了,他写了一封公开信祝贺刘介当选。刘介收到信件后喜出望外,杨应麒信中的一些暗示性语言让刘介感到七将军对登州这个商会的重视程度远过津门,跟着,他又隐隐猜到了这个七将军背后的某些意图。

想通了这一节,刘介便干得更加卖力了,而杨应麒对刘介的各种请求也十分配合,几乎是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清阳港的治理慢慢走向了正轨,税务与法务都颇服人心,并顺带着连登州州城也繁华起来。

王师中不知道自己土地上那些不在籍的农民正悄悄地往海外流失,他看到的只是这片地皮因为外来人口增多而繁荣。在朝廷出使金国的使者到来前夕,一所私人出资的义学蓬莱学舍出现在登州城外的羽山,这所蓬莱学舍向整个山东半岛的十五到二十岁的学子开放,只要能通过学舍的入学考试,不但能入学读书,学舍还包吃包住。

治下出现这样的义举乃是大好事,因此蓬莱学舍开学之日,颇有几分风流的王师中也应邀出席。学舍的规模还很小,教师只有七八人,藏书量也不是很大。不过其中有一批书还是引起了王师中的兴趣:这批书印刷十分精良,而版本则从未见过,不过种类则颇为贫乏:只有论语、孟子、礼记和前四史而已。

王师中随手拿起《三国志》翻了一下,只见书上标出了句读。书的最后一页印着“津门书局”四字。再看回前端,赫然写着这批书总领点校者的姓名:杨应麒。

第六十四章 大金的两扇门(上)

杨应麒此刻并不知道王师中在看他总领点校的那批书,就算知道了只怕也没心情去理会,因为此刻他正十分享受地点校着《李太白全集》。

经历了这么多事后,他已经知道那个梦中的“后世经历”决不是一场单纯的梦。他如今的知识结构,有一部分来来自幼年杨应麒背诵下来的经史诗文,一部分来自死谷“梦醒”后的苦读历练,但更多的是来自“梦中世界”的深厚阅历。

他无论如何记不起梦中那个自己的全名,只记得那个自己是一个大组织的管理者之一,管过财务,也管过人事,因此在融入这个世界后才能较顺利地为汉部建立起一个像样的财政、人事管理系统。

不过梦中那个自己的情感则很难在他此刻的大脑中找到痕迹,似乎那那个梦留给他的仅仅是一些智性的回忆而已。在这个世界的年岁越久,杨应麒在江南的幼年记忆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在梦中不屑一顾的那些古诗文常常莫名其妙地涌上心头,做着比任何智性记忆更为强烈的蠢动。陶渊明的一句随口语,李太白的一句酒后言,都曾让他在无人时不由自主地吟哦起来,仿佛自己因为这句诗而变成了那个古人。

“朴之啊…”看得杨朴匆匆走进来,杨应麒说道:“其实我在这个世界仅仅是一个过客而已——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想,可我觉得就是这样。”

杨朴听得呆住了,只听杨应麒叹道:“此世匆匆,如白驹过隙…”

杨朴愣了半晌,忽然觉得眼前这个上司虽然看见了自己,其实却还沉浸在某种自失中没有醒过来,便猛地咳嗽两声,杨应麒眼睛一眨,不满十八岁的脸上恢复了老练神采,问道:“什么事情?”

杨朴道:“宋使又来了。”

“哦,挺快嘛。”杨应麒道:“这次来的是什么人?还是那个马政?”

“不是。”杨朴说:“马政成了副使,正使是赵良嗣。”

杨应麒哦了一声,汉部的谍报工作已经做得比当世任何政权都好,对赵良嗣的来历,他也略知一二。

杨朴道:“卢克忠已经接他们入驿舍,七将军您什么时候见他们?”

杨应麒不回答他的话,却自顾自找出一封信来,取了其中一页给杨朴看:“这是大哥给我的信,信中跟我详说了会宁之事:今年年初,大辽派习泥烈到会宁求和,这一页写的,是国主对习泥烈的回复。当时国主口述,完颜希尹笔录润色,而大哥就在旁边听着。”

杨朴接过信一看,只见上面以完颜阿骨打对辽主耶律延禧的口气写着:“尔若能以兄事朕,归上京、中京、兴中府三路州县,以亲王、公主、驸马、大臣子孙为质,还我逃奴、阿疏,并宋、夏、高丽往复书诏、表牒,则可以如约。”杨朴看完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以兄事朕”,那是要辽国承认大金的大国地位。辽国分为五路:上京路、东京路、西京路、南京路、中京路,东京路已经被大金占领,若再割上京、中京,那大辽就只剩下燕云一带了!至于索取大宋、西夏、高丽等国书诏,更是要继承大辽的国际地位,剥夺大辽的外交资源!杨朴还没看完便连连摇头道:“不可能的!大辽不可能答应!若真是答应,那契丹人离亡国就不远了!”

杨应麒笑道:“现在他们离亡国还远么?当然,这个回复也未免太强人所难,就算耶律延禧再怎么昏也不可能答应。不过话说回来,国主也未必是真要耶律延禧把这些条件答应了才肯和,也许他只是先把价钱抬高一些,好等契丹人还价。这就叫漫天讨价、就地还钱。”他嘿了一声说:“原来国主也蛮会做生意的嘛。”

杨朴道:“七将军,你的意思是说国主想要和大辽议和了?”

杨应麒站起来看了一会挂在墙上的地图,说道:“国主想要议和,这心意从去年就已经透露了。当年女真起兵时不过两千五百人,短短数年之间夺取了大辽半壁江山!底子不够厚,扩张却又太快,这两年就是黄龙府一带也不安稳,更别说北边的室韦、东部的五国和南部的高丽了。甚至是辽南这里,如果不是有我们在,这里的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是否不起异心还难说呢。现在大金一意向西的话,军事上或能胜过大辽,但内部的隐患怎么办?后方的威胁怎么办?如果大军在西边和辽人持衡的时候,东京道忽然有人造反,或者高丽出兵来占便宜,又该怎么办?所以当下之计,莫若借着胜辽之威,南震高丽,北压室韦,东服五国,同时好好将已得领土整顿一番。等到内安外和,再讨契丹——这才是上上之策!”

杨朴想起了大宋来使,说道:“大宋的使者虽然我还未会见过,不过看起来意,分明是要和我们夹击攻辽,企图恢复被契丹人吞并的燕云十六州。如今我们若要和大辽讲和,又如何应付大宋的使者?”

杨应麒微微一笑道:“且不管他大金、大辽、大宋,如果就我们汉部的小算盘来谈,朴之啊,你说我为何要想尽办法结好大宋呢?”

杨朴道:“开通商道,招徕人民。”

“说得好!”杨应麒笑道:“其实比起国主来,大宋皇帝太不会做生意了,我们还没应承任何事情,他便已经满足了我们大部分的要求了,是不?赵家天子不但已经鼓励宋人多来津门,允许明州、泉州发放北来船引,而且还允许在登州开设榷场!只要商路通畅,我们汉部的财源就不会匮乏;只要来往频密,大宋多余的劳力也必然会向津门涌来!所以就眼前来说,宋金能否联盟其实对我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让大宋天子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并愿意把眼前的好事延续下去——一直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那一天?”

“就是国主决定再次伐辽的那天。”杨应麒道:“大金伐辽是迟早要继续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国主应该很有兴趣和大宋联盟的。你说是么?”

“当然。”杨朴的眼睛亮了起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六十四章 大金的两扇门(下)

从津门到登州的海道一日比一日畅顺、安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海路本来就短,只要避开风浪太大的日子,汉部船厂造出来的新船——车舰几乎可以不分季节地来往于两地之间。再加上商人们开始受到杨应麒的鼓励而在航道上的各个海岛大修灯塔,各种能望天测气候的航海人才也受到空前的重视,这一切都令海浪中的儿郎们把船走得更加安心。

赵良嗣和马政这次是从登州州城附近的渡头上岸,所以并不知道登州新榷场的事情。王师中与马政虽然是好友,但在这件事情上却瞒得他甚紧,只是在自己的州衙内设宴款待了一席,便匆匆将他们送上海船。

这次使团的规模比上次大了十倍,不但有官方系统的文书、武卫,还有若干随行的商人,甚至还包括一个代替大宋皇帝来赏赐折彦冲的太监。

童贯曾想过要亲自出使来威风威风,然而考虑到海路毕竟不是一万分的安全,便打消了主意。

这一趟船,刚好遇上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南风,随风而北,第二日就到了津门。行程如此顺利,实在是大大出乎赵良嗣等人的意料。

津门此时已经开始繁忙起来,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年中的高峰,但整个市集的活力已经彰显。各坊的店铺、客栈早被人抢订一空,码头等着无数伙计和苦力,望着南边盼船来。现在来到津门的大多是从登州出发的海船,数量不多,作为真正商贸主力的泉州、明州商家此刻还在黑水洋的航线上。因此码头上人多船少,正是人抢活干的时候。等到真正的旺季到来,那就是活抢人干了。

不过,这种还在酝酿的繁华还是吓了赵良嗣一跳,他万万想不到复州南部居然是这等模样!从码头上的繁盛看来马政的描述不是在夸大,而是太过谨慎了。难道之前自己从同僚那里听到的消息都有误?还是说津门在归入大金后才忽然变得繁华起来?对这两种解释,赵良嗣都感到不满意。

杨应麒也没有料到大宋会派出这么大一个使团来,津门那小小的驿舍根本就安排不下。这个新城市的客栈虽多,但此时早被抢空了。负责具体筹划整个事件的杨朴知道杨应麒不肯扰民,便将大宋使团的人马分为两拨:赵良嗣和马政使团主体住驿舍,那个宦官带着礼仪人员住进孤山寺,前者由卢克忠安排,后者由慧观和尚接待。

杨朴命人将两拨人好吃好喝地供着,却礼貌地限制他们不要到处乱跑。在此期间,各路豪强也都识趣地离这两个地方远远的,去孤山寺上香的都是些普通百姓。

直到第三天卢克忠才循例来引赵良嗣去见杨朴,两人都曾是大辽臣民,相见毕,赵良嗣道:“恭喜杨大人,傍上了一个好主子。”

杨朴微笑道:“不是傍上一个好主子,是找到一条好路子。倒是赵大人,不但傍上了一个好主子,连姓氏也改了。”原来赵良嗣原名马植,投宋后改名李良嗣,后来大宋皇帝高兴起来又赐他国姓,这才改作赵良嗣。

赵良嗣一听就知道杨朴讥笑自己,冷笑道:“天子赐姓,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就是杨大人祖上,三百年前也未必姓杨!”东北各民族的中华姓氏多因仰慕汉文而改,赵良嗣这句话分明是指杨朴是个蛮夷。

马政怕两人一言不合坏了正事,连忙打和腔道:“商周以国为姓、以官为姓、以职为姓——不都和天子赐姓是一般的道理么?这是古法。神州万邦,都是炎黄之后,只是后代山川阻隔,令兄弟反成陌人而已。后世改回汉姓,那也是认祖归宗。”

杨朴和赵良嗣闻言一齐大笑。两人其实也都不愿把关系弄僵,便趁机下台。

赵良嗣道:“马大人说得好。彼此都是炎黄子孙,何必因山川阻隔而成陌路?本使此来,正是要让兄弟之族做回兄弟。”

杨朴也笑道:“这也正是我汉部所愿!”

当下赵良嗣请见汉部七将军,杨朴道:“不巧了。贵使来得好快,出乎我等意料之外,七将军入朱虚山读书去了,半个月内只怕回不来。”

赵良嗣等不知这朱虚山在哪里,听名字似乎是个有点耳熟的地名,只是无论如何想不起来。他常常在大宋臣僚面前夸耀自己对北国山川了如指掌,因此也不好在马政等面前发问,却不知他耳熟的“朱虚”本是山东地名,这个新命名为“朱虚山”的地方其实就在城外。

原来杨应麒心想自己的容貌是十七八岁样子,此时汉部在大宋朝廷中威信未立,见面只怕会惹轻视,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再则自己接见赵良嗣意义也不大,便干脆决定不见宋使。

赵良嗣又求见大金公主,杨朴道:“公主鸾驾日前北上,向两宫太后请安去了。”

赵良嗣不悦道:“然则辽南地面上就以杨大人为首了?”

杨朴笑道:“赵大人生的却是哪门子的气?大宋既有国书来,本官自当引去朝见我大金皇帝。至于公主和七将军,见不见又有何妨?”

赵良嗣一听这话气便平了,他怕的就是杨朴像上次搪塞马政一般跟自己推诿,累得自己空手而回,那便无法回京交代。但若能见到金主,那真如杨朴所言,公主和辽南将军见不见都无所谓了。

当天杨朴大摆宴席,又请大宋、高丽留在津门的商人陪列下座。大宋商人见朝廷连使者也派来了,生意自然做得更加安心,而高丽商人则更添敬重。

卢克忠送赵良嗣等回去休息后,杨朴又到朱虚山见杨应麒,说知今日之事。

杨应麒道:“咱们津门的旺季就要来了,到时候人多口杂,怕会有变。不如趁早送他们上路吧。”

杨朴问道:“却走哪条道路为好?”

杨应麒道:“我们辽南无天险可守,可守之险全在民心。所以不怕别人知道我们的道路。就沿着永宁、辽口、鞍坡、东京一路上去。赵良嗣曾经是大辽臣属,如果我们绕路,只怕他也会瞧出端倪。”

杨朴沉吟道:“这一路上去,越往北就越荒凉。东京以南还好,过了东京,大金的底子就漏了!”

杨应麒笑道:“既然决定让他们去见国主,那女真的本色便无论如何也掩不住的。再说又何必掩?大宋来找女真人,原本就不是因为女真够文明,而是因为女真够强悍!尽管让他们到国主那里碰钉子去!去过一趟会宁,他们才知道我们汉部是多好说话!”

第六十五章 维吾尔族来客(上)

去年是大宋政和七年、金天辅元年,天下的庄稼收成普遍不好,在大宋是因为旱灾,在大辽则因为兵祸。不过辽南地方政局较为稳定,特别是复、辰、开三州由于投入了大量的牛马铁具,当政者又注意农田水利,因此有了一个不错的年景。今年开春以来,各地逃荒者不断地往这个地区涌来。幸好辽南三州无论是上层的行政秩序还是下层的民间秩序都已建立起来,不但农村有大量的荒地可以收容流入境内的农民牧民,就是津门、辽口和鞍坡也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力。

杨应麒在春节过后的几个月里一直躲在管宁学舍读书教书,凡因军务政务来求见的人一概不理,甚至连卢克忠也被婉拒门外。这几个月里除了管宁学舍的师生,只有三个人见到了他。

第一个是杨朴,在宋使船只入港后连夜上朱虚。

第二个是孤山寺的证因和尚,他在见过杨应麒后便从辽东半岛消失。一个月后,山东半岛清阳港附近便新建了一座栖霞寺,主持正是证因和尚。这些年道君皇帝不断逼迫佛门子弟改从道门,大宋境内的佛寺有减无增。在这种背景下忽然有一座新佛寺出现,便引得天下僧人无不瞩目。

第三个则是一个叫阿依木思的维吾尔商人。这几个月里就连赵履民、刘介、李相隆、林翎这些“老客户”都只能通过书信和杨应麒联系,而这个万里而来、只带着两车货物的胡商居然得到杨应麒的垂青,知情者听说后无不讶异。

这个胡商见杨应麒的场景后来被管宁学舍一个多嘴的学生泄漏出来。

这个学生是林翎的堂弟林翼,去年林翎离开津门前特地留下这个十五六岁的堂弟在管宁学舍求学,林翼聪明机智,很得杨应麒的喜爱。这天林翎乘季风再次来到津门,林翼便请了假,进城来见林翎。

晚上黄旌大摆宴席,给林翎洗尘,林翼也陪同前来。列席的人除了燕云籍的刘从、赵观,高丽籍的李相隆,还有先来一步的泉州陈家二当家陈广湖。

这些大商人坐在一起不谈生意,却谈风月逸事,慢慢地就说到了杨应麒。这群人里面陈广湖在津门的资历最浅,至今没能见到这位掌控辽南命脉的七将军,因此他一听到这个话题赶紧竖起耳朵怕漏掉一句,希望对以后求见七将军的时候有帮助。

黄旌放声高论,由杨应麒的学识说到他的爱好,说他不爱别的,就爱书籍:“如今连泉州的良版书籍都涨价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人人知道七将军喜欢好书!个个都盼着能献上一本,讨他欢喜。要是能像刘当家一样得到偌大一片好牧场,那就十辈子也吃穿不尽了!”

众人闻言同时一笑。林翼道:“其实啊,七将军除了书,还有另外一项最爱。”

陈广湖听到这句话忍不住哦了一声,黄旌道:“林少爷年纪虽小,但这半年来追随七将军前后,学问见识一日千里。说到对七将军喜好的把握,在座各位只怕没人及得上了。”

林翼毕竟还是个孩子,被他这一拍全身轻了三十斤,连林翎眼色也未看见,得意洋洋地说道:“若说这几个月,津门的商家是一个也没能见到七将军,唯独一个人例外…”

赵观哼了一声说:“这个林公子不说我们也知道,就是那个胡商阿依木思!”

林翼心想若不抛出些外人不知道的消息,如何压服这些大人,便说道:“那么这个阿依木思又是靠什么来打动七将军的呢?”

此言一出,人人关注之情溢于眉目,林翼心头更是得意,连林翎在桌底踢了他一脚也不理会,继续说道:“那天七将军正带着我们几个人读《禹贡》,读到中午一位同学来报说有个胡商求见,话没说完就被七将军给骂了出去。我们本以为七将军不乐意见胡商,谁知午休时分七将军又把那个同学唤来,问是什么样的胡商,那同学说是个维吾尔人,七将军想了一下,就让我去把那胡商接进山门。”

朱虚山本来并不禁人出入,只是津门的商人都知道杨应麒不愿喧杂的事情扰乱管宁学舍的平静,所以各方豪强除非是应邀入山讲学,否则等闲不愿去招杨应麒的忌。

赵观和杨应麒相交年深,知道这个七将军智谋深远,他既然接见那个胡商,只怕所谋不浅,这些事情多知未必有益,便插口说:“七将军说的若是军政要务,林公子最好还是别说了。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这些商人应当知道的。”

林翼笑道:“哪里是什么军政要务,其实就是那阿依木思给七将军送礼来了。”

众人听得面面相觑,林翎道:“这胡人这样唐突,想来一定又被七将军骂出去了。”

“没有!”林翼的回答出人意料:“七将军居然耐着心听那阿依木思把话说完,最后不但收了他两件礼物,还向他多索要了两件东西。”

众人大感惊讶,陈广湖忙问道:“这胡商送的究竟是什么礼物?七将军索要的又是什么宝贝?”

林翼见席间众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说话更带劲了:“那个阿依木思送来的第一件礼物,乃是一个金发高鼻的西域美女。”说到这里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刚刚突起的喉结上下蛹动,在座的除了他之外哪个不是老奸巨猾?一看这情景便知道那那个西域美女一定十分妖娆,否则不会惹得这少年偶一想起也大生绮念。

林翎咳嗽了一声,林翼脸一红,忙用讲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那西域美女…嗯,十分美貌,但七将军只看了一眼就偏过头说:‘在我们辽南这边,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女子不能拿来送,更不能拿来卖!就算是女奴,一入我境,便有权要求还自己自由之身。你将一个女人来送我,是故意要犯我汉部的律令么?’”

林翼说到这里停一停想看看众人的反应。他原本以为大家会惊佩交加,哪知在座各人脸上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原来黄旌等心里都想:“英雄豪杰不贪恋女色也没什么奇怪的,否则能成什么大业!”

见众人如此林翼不免微感失望,只得继续说:“那阿依木思大为惶恐,连忙请罪,七将军也不深责,只是问第二件礼物是什么。这件礼物,却勾起了七将军兴趣了。”

黄旌笑道:“一定是书!”

林翼点头说:“黄叔叔猜得对,正是两箱羊皮书。上面写的都是扭扭曲曲大食文字,连七将军都不懂得。那阿依木思身边还跟着一个小老头儿,既懂大食文字,也懂汉语。七将军问明那都是些什么书,越问越是高兴。他们两人一直说了一个多时辰,连下午的课程也让暂停了。我虽然站在旁边听着,却连一成也没听懂。后来七将军又邀请那个胡人留下,愿以重金留他在管宁学舍做老师,同时翻译那两箱大食书卷。”

刘从哼了一声说:“这个阿依木思这手倒也投其所好。古今书籍我也搜罗过不少,只是没想到七将军连番邦的书也有兴趣。”

林翼说道:“这第二件引起七将军兴趣的东西,大家猜中了不难,但第三件要猜准却不容易。若黄叔叔、刘叔叔你们能猜得着,那小侄就真服了。”

第六十五章 维吾尔族来客(下)

黄旌听林翼出起谜语来,笑道:“好啊!林公子要考我们这群老头子了!”便猜是好茶,林翼却说不对。

赵观便猜是好马;刘从猜是宝刀宝剑;林翎心里猜是西域地图,却不肯说出来;李相隆心里猜是西域名医,口中却说一定是楼兰古宝。林翼听了笑道:“错了错了!都错了!七将军感兴趣的,是一张毯子!”

“毯子?”黄旌、陈广湖都一起叫出声来,这个答案当真是出人意表。

赵观问道:“那毯子有什么奇特?难道是金子打的不成?”

“不是。”林翼摇头说:“就是一张羊毛毯子。”说到这里他却卖起关子来,打住喝茶——他年纪尚幼,林翎不让他喝酒。这少年心里盼着众人提问,哪知在座所有人个个比他有耐心,竟是谁也不开口,最后他只好自己解开谜团:“其实这毯子根本不是什么礼物,一开始是用来包宝贝的,那宝贝金光闪闪,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阿依木思正要介绍,但七将军却对那宝贝一点兴趣也没有,反而拿起那毯子左看右看,大加赞赏。那阿依木思的脑筋转的倒快,也不说那金光闪闪的宝贝了,就夸着这条毛毯。七将军问了织毛毯的羊毛从哪里来,阿依木思用大食话说了一个叽里咕噜的地名,说是从哪里引进的种羊。七将军听了那个地名后想了一下,忽然一拍后脑说:‘是了!是拜占庭!’”

林翎问道:“拜占庭是什么地方?”

林翼吐了吐舌头,慑懦说不知道。林翎哼了一声说:“该听的不听,该问的不问!”

林翼大是发窘,黄旌打圆场道:“阿翼毕竟是小孩子,大少别太苛刻。上次没问,下次再问就是。”林翎这才神色转和。黄旌又问道:“后来呢?”

林翼看了林翎一眼,不敢再卖弄聪明,老老实实说道:“七将军又问织毛毯的是哪里的工匠,阿依木思说是维吾尔人的巧匠。七将军便托他去请一些巧匠来津门授艺,阿依木思却不断推托,说从维吾尔走到这里要绕过西夏,横跨大辽,这条路九死一生,他说什么也不肯再去走一次。”

林翎冷笑道:“这个胡商好狡诈,他哪里是不肯去走,只是想抬高价钱罢了。”

林翼道:“阿大说的没错。七将军当时也听出来了,也是和阿大你这般当场点破那个阿依木思的心思。不过七将军也没怪罪他,只是告诉阿依木思,如果他能帮汉部招徕巧匠,就在津门西边划两个坊给他做店铺,一分钱也不收。”

听到这里陈广湖忍不住发出一声鼻音,李相隆也叹道:“我们李家和汉部这等交情,到现在也就半个坊的地盘。这胡商好运气啊!”

赵观哼了一声道:“现在一过辽河西边就没有不打仗的地方。这胡商是不是好运气,等他招到人再说。林公子,后来这胡商答应了么?”

“答应!他当然答应。”林翼叹道:“他不但答应,而且对七将军说,明天就能把工人招徕,希望七将军不要违背诺言。”

李相隆等听了这话都是一怔,心想阿依木思莫非懂得飞天术不成?

林翎微一沉吟,说道:“我知道了!这个胡商!他的商队里头,一定就带有巧匠。他根本不用跨越大辽,因为人就在他身边!”

赵观和刘从对望一眼,却听林翼道:“阿大猜对了!”

陈广湖听得拍案骂道:“好个狡诈的胡商!这样一来,他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两个坊的地盘!哼!这样的人容不得!七将军惩处他没有?”

但林翼的回答却让陈广湖失望了:“没有。七将军没有处罚他,只是大大不高兴,对那阿依木思说:‘以后和我做生意,不要再用这一套。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也不收回我的承诺,只是那片土地就这样轻易给你,津门其他商家只怕不服,到时候没我做你的靠山,你也很难在这个地方立足。所以如果你想在津门做长远生意,就必须再替我做一件事情。’”

陈广湖问道:“什么事情?”心想如果能抢先把事情办好,不但能给那胡商一个下马威,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阿依木思也是这样问。”林翼说:“七将军这次要他做的事情和上一件却是大同小异,就是要他去引进一批羊毛上等的种羊来。这次阿依木思又是面有难色,七将军说道:‘你万里而来,不可能带着羊群,所以我知道你这次是真的犯难。这样吧,我再许你一个好条件。若你能引来一对种羊,我就划给你若干坡地给你牧羊。引来的种羊越多,你得到的土地就越多。数量以两千头为限。’说着跟阿依木思解释每引来一对种羊他能得到多少坡地。”

刘介依照林翼所说的暗中算了一下,心中大惊:“若真的给他引来两千对,那这阿依木思的牧场岂不是比我家还大!”心中暗谋对策。

陈广湖则想:“我们家走的是海路,要走陆路去那个什么拜占庭、吐鲁番引种羊可不是我们所擅长的事情…等等!这个七将军为什么对这些羊毛、工匠这么感兴趣?难道…若是这样,不知他对棉花、纺布是否也感兴趣。若是如此…”左右寻思,心中已有计较。

其他人听到这里也都各有各的心事,林翼虽然还在讲述一些余绪,但听的人却已是心不在焉。

林翼自己也觉得没意思起来,便找了个话结,住口不说了。

不久宴席散、人作别,回到住处,林翼也向林翎告别要回管宁学舍去。林翎却没放他走的意思,盯着林翼不说话,忽然道:“我看你还是别去管宁学舍了,在市集学着做点生意,待北风起,就随我回泉州吧。”

  如果觉得边戎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阿菩小说全集边戎山海经密码桐宫之囚,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