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郦食其两眼圆瞪,一手按剑说:滚回去重新禀报!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读书人!

看门的吓得名片都掉在地上,连滚带爬回去禀告。

刘邦便请郦食其进来。

郦食其进去时,刘邦正大大咧咧坐在那里,让两个女孩子给他洗脚。郦食其也不下拜,而是拱拱手说:足下千里迢迢,是专程来助大秦一臂之力的吧?

刘邦勃然大怒,破口大骂说:放屁!天下同心,苦秦久矣,这才有诸侯联盟,谁他妈的帮助暴秦!

郦食其说,要灭秦,就不该以这种态度见老先生。

刘邦是实用主义者,变脸比变天还快。他马上起身穿好衣服,请郦食其上坐,再三道歉,然后问策。

郦食其的主意,是拿下陈留。

陈留,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春秋时期原本是郑国的留邑,因为被陈国兼并,所以叫陈留。陈留是交通要道,又是天下粮仓。刘邦在郦食其的帮助下占领陈留之后,果然获得大量粮草和武器,变得兵强马壮起来。16

在陈留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后,刘邦西进到洛阳。这时张良陪同韩王韩成也来到刘邦军中。韩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张良则跟随刘邦一起南下,攻克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然后向西北挺进,攻破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兵临峣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

这就到了关键时刻。

刘邦的打算,是用两万人进攻峣关,张良却反对。张良说,现在秦军仍很强大,不可轻敌。峣关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而市侩总是要算计的。因此,不如多设疑兵虚张声势,然后让郦食其带着贵重礼物去讲价钱。

郦食其也果然买通了峣关的守将,那守将甚至还愿意与刘邦合兵攻秦。张良却不敢大意。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乘其不备一举大破秦军,攻下峣关。

峣关是秦都最后的门户。峣关失守,刘邦就顺利北上,从蓝田直逼咸阳,同时下令沿途不得掠抢。这时,秦军已经完全没有了斗志。子婴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这就是团队的功劳。

刘邦的团队好,运气也好。他的入秦,可以说是捡了大便宜。因为巨鹿之战时,秦朝廷“悉起兵益章邯”。帝国的主力部队都在巨鹿,反秦战争的主战场也在巨鹿。没有项羽在巨鹿的奋战,大秦实际上是不可能灭亡的。现在,胜利果实怎么就成了刘邦的?

这口气,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他甚至还因此跟怀王结下梁子。后来他谋杀楚怀王,也因为有此积怨。是啊,如果当初怀王派自己攻秦,哪有刘邦什么戏?

但,此刻他首先要对付的,还是刘邦。

正好刘邦也犯了错误。他听从一个小人的主张,派兵把住函谷关,以为这样一来关中就是自己的了。他根本没想到,英布轻而易举就破了关。项军蜂拥而入,驻军鸿门,与刘邦的驻地霸上不过四十里。当时,刘邦军号称二十万,其实只有十万;项羽军四十万,号称百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傻子都能明白。

刘邦只好去赴鸿门宴。

鸿门宴

现在看来,鸿门宴的故事更像一个传奇。17

鸿门在今天陕西省临潼县的境内,北临渭河,南依骊山,原本是一个小村落。如果不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饭局,这村子恐怕鲜为人知。

其实,项羽原本也没打算请客吃饭。他已经下达命令,要在第二天一早就把刘邦灭了。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不该让某个人得到消息。

这个人就是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也是张良的朋友。当年,项伯犯了杀人罪,是张良救了他。于是,项伯连夜跑到刘邦军营通风报信,以免第二天张良与刘邦同归于尽。

是的,他没打算救刘邦,只想救张良。

张良却不肯独善其身。

这一点,项伯倒也能理解。张良如果不仗义,当年就不会救项伯。项伯既然赞许和感激张良的义气,也就不能不同意张良去打声招呼。不辞而别,总不够意思吧?

结果,是张良把情况全部告诉了刘邦。

刘邦大惊失色。

张良问:沛公当真打算背叛项羽吗?18

这句话问得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张良的态度,也决定着刘邦的生死。麻烦在于,刘邦如果认账,就等于坐实了罪名;撒谎,则无法取得张良的信任。

刘邦,该怎么回答?

考验刘邦的时候到了。

幸好刘邦的情商和智商都极高。他很明白,这时最重要的是实话实说。自己诚心诚意,人家才一心一意;自己和盘托出,人家才全力以赴。但,又不能没有退路。

于是刘邦如实回答:确实有个小王八蛋给我出了馊主意,说只要把诸侯挡在关外,我就能在秦称王。

张良松了一口气。

因为误听谗言,顶多算是糊涂虫,总比自作主张处心积虑要谋反的好。这就还有回旋余地。

最重要的,这是实情。

于是张良又问:老实说,沛公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大半天,然后说:固不能也!

这里的“默然良久”,意味深长。刘邦无力对抗项羽,是明摆着的,为什么要沉默很久呢?盘算?评估?要面子?表示认真?但,默然良久,是真实的。

接着刘邦问:为之奈何?

张良说:也只能请项伯帮忙了。

这时,刘邦再次表现出他的情商和智商之高。他问张良:君与项伯,谁的年纪大?

张良说:项伯年长。

刘邦立即表态:那我就把项伯看作兄长。

显然,这话是说给张良听的,因为刘邦并没有比较自己和项伯的年纪。意思也很清楚,我刘邦和你张良,铁定是兄弟。你张良的哥,就是我刘邦的哥。至于我和项伯谁的年纪大,根本就不重要。

当然,以刘邦的沛公身份,尊项伯为兄,也给足了项伯面子。刘邦不愧危机公关的高手。

项伯也很快被刘邦搞掂。

刘邦说,臣入关中,秋毫不犯。查清吏民户籍,封藏库府财物,就是等待项将军来接收呀!至于派兵把守函谷关,那是防贼,哪里敢背叛项将军呢?

这些话,刘邦说得大言不惭。

没错,一文不取,退出咸阳,还军霸上,都是事实。但真实的原因,只有他和张良心知肚明,而张良是不会点破的。此刻的刘邦,确实应该感谢张良和樊哙。

项伯也全盘接受了刘邦这一套花言巧语。他只是告诫刘邦:明天一定要早早来向项羽谢罪。

刘邦起身致敬说:诺!

第二天刘邦与项羽的见面,气氛非常融洽。刘邦的态度自然是诚恳而谦恭,同时又一副老朋友口气。项羽则已被项伯解除了思想武装,十分宽宏大量。他甚至还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刘邦军中,有人告密。

刘邦记住了这个名字,决定回去跟那家伙算账。

项羽却很释然,也很放松。

实际上,项羽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就因为有人密报刘邦意欲在秦称王,这才惹得项羽怒火中烧。也就是说,项羽的决定是“激情杀人”,不是“预谋杀人”。现在,项羽既然没了脾气,哪里还有杀意?

于是,项羽请刘邦吃饭。

至此,事情原本已毫无悬念。刘邦和项羽,也大可觥筹交错,谈笑风生。谁都没想到,这餐饭并不好吃。

不好吃的原因,在范增。

范增是极力主张杀刘邦的。范增早就对项羽说,刘邦其人,原本流氓地痞。他在老家的时候,酒色财气,无所不贪。这次进入咸阳,居然秋毫无犯,这可是想要更大的东西呀!这样能够克制自己的人,岂能不防?

可惜,这是范增的看法,不是项羽的。

因此,范增在席间频频使眼色,项羽视而不见。项羽视而不见。范增又频频举玉玦,项羽也视而不见。玦读如决,暗示决断。三举玉玦而不应,那就是没有决断了。

范增只好自己动手。他出门找来项羽的弟弟项庄,要他进去舞剑,伺机谋杀刘邦。可惜范增的用心却被项伯看破,便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得手。

张良却坐不住了,他出门去找樊哙。

樊哙问:事情怎么样了?

张良说:不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说:这可是生死关头,臣愿与沛公同生共死。

于是樊哙强行闯关,进入帐内,与项羽怒目相向,头发向上直立,眼眶几乎爆裂。

项羽按剑而起问:来者何人?

张良说:是沛公的驾驶员和警卫员。

项羽说:壮士!赐酒。

樊哙拜谢,接过酒一饮而尽。

项羽又说:给他一条猪腿。

手下人就给了樊哙一条生猪腿。樊哙一屁股坐在地上,拔出剑来在盾牌上切猪腿,边切边吃。在场的人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只有项羽大为欣赏。

项羽说:真他妈的壮士!还能喝一杯吗?

樊哙说:臣死都不怕,酒算什么!

接下来,樊哙长篇大论,慷慨陈词,痛斥项羽。樊哙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不多,刑律唯恐不酷,这才众叛亲离。现在,沛公奉命入秦,封关以待将军。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寸土之封,反有性命之忧,天理何在?将军听信谗言而欲诛有功之人,又岂非亡秦之续?

项羽无言以对。

接下来的故事很简单。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留下张良继续公关。临走时,刘邦还为是否告辞而犹豫。樊哙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现在人家是菜刀和案板,我们是鱼肉,告什么辞!

刘邦很以为然,一路小跑回到军营。

鸿门宴就此落幕。

败亡倒计时

鸿门宴的故事留下了许多谜团。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恐怕还是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是啊,为什么呢?

原因很多。

但樊哙的闯入,应该算一个。事实上,此前对于杀不杀刘邦,项羽还在两可之间。范增频频示意,他装没看见。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并不阻止。项伯舞剑,掩护沛公,他也不叫停。刘邦的命,他交给了天。

然而樊哙却让他大起喜爱之心。因此,对于樊哙的痛斥,项羽不但没有发怒,反倒决定不杀刘邦。显然,项羽此时已忘了天下之争,也忘了自己的面子,他心中只是充满了对一条硬汉的崇敬和赞赏。

这是英雄对英雄的惺惺相惜。

的确,是英雄,就该敬惜,哪有谋杀的道理?就算要杀,也得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拼杀,又哪有在自己军营里酒席上,鬼鬼祟祟杀人的道理?那也太掉价了。

显然,这也是一种孩子气。

项羽确实孩子气。包括他的杀人,也是。他一辈子杀人如麻,但往往是一时兴起,很少出于政治需要有计划有预谋地杀,跟范增的老谋深算完全两样。结果,是该杀的没杀,不该杀的乱杀,比如屠城。

实际上孩子的天真,就是不懂事。因此,孩子往往残忍。他们会满不在乎地弄死一只蝴蝶,因为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但如果你明确告诉他这是犯罪,再要他去做,他就下不了手。所以,项羽能屠城,不能杀刘邦。

甚至就连当年分配任务时,项羽提出“愿与沛公入关”,也是孩子气。他的目的,是要为项梁报仇,并非怕刘邦抢了先。所以,诸侯联席会议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坚持。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刘邦那笨蛋也能打败秦军。

但是,当他听说刘邦先入关中,“珍宝尽有之”时,便恼羞成怒,暴跳如雷,恨不得马上杀了刘邦。这跟一个孩子被抢走了玩具要号啕大哭,没什么两样。所以,刘邦把玩具还给他,他就笑了,还要请刘邦吃饭。

孩子,就这么好哄。19

难怪范增要说“竖子不足与谋”了。

范增说的臭小子是谁?项羽?项庄?可能都是,也可能明指项庄暗指项羽。不过就算明指项羽,他也不会在乎。因为他的心,已经飞回了彭城。

在屠杀了咸阳人民,烧毁了咸阳宫室以后,项羽决定带着抢劫来的财宝和女人回彭城去。有人劝他说,关中沃野千里,易守难攻,是周、秦两代的发祥之地。建都于此,可以称霸天下,何必还要回到彭城去?

项羽却说,富贵了而不回故乡,那就好比穿着漂亮衣服在黑夜里走,谁看得见?

这就不仅是孩子气,简直堪称“孺子不可教也”!于是有人评论曰:大家都说楚人是大马猴戴高帽子,果然!项羽听说后也不含糊,直接把那人扔进了油锅。

谢谢项羽!他现在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四个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还乡,沐猴而冠。

不过项羽回家之前,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这件事,就是分封诸侯。这事非做不可,因为此刻的情况跟秦初不同。秦是灭六国而得天下,当然可以不再分封。现在却是六国灭秦,岂能由谁独吞?

但,怎么封,谁来封,是个问题。

楚怀王的意见,是照以前的约定办。

项羽当然不能同意。如约,就意味着刘邦成为天下之王,这哪是项羽想要的结果?

于是他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宣布立怀王为皇帝。这时已是帝国时代,立皇帝并无问题。但,秦始皇叫“秦帝”,楚怀王就该叫“楚帝”,然而项羽却叫他“义帝”。义,有假借的意思,比如义父、义子、义齿、义肢。

所以,义帝就是“假皇帝”。

既然是假皇帝,就管不了真问题。项羽便对将领们说:怀王是我家项梁立的,一点战功都没有。立他为义帝,已经很够意思。灭秦定天下,都是诸位和兄弟我的功劳。所以,应该我们自己分封。

将领们都说:很好!

项羽便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这是他的第二步。第三步,是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这样一来,似乎就回到了春秋时代,天子、霸主、诸侯,共享太平。

可惜项羽的这个政治模式,实在不伦不类,分配的结果也不公平。项羽倒不自私。他自己的地盘并不大,楚军集团的将领也只有四人封王。然而他分封的方式和原则却没有章法,既有孩子气,又有防范心。

比如刘邦,是第一个入秦的。即便不能如约让他王天下,至少也该让他王关中。然而怎么样呢?刘邦被封为汉王,拥有巴(约今重庆市)、蜀(约今四川省)、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即湖北省西北部)三郡,都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因春秋时期郑国人南逃到此而得名)。

其实就连汉中这地方,也是刘邦通过张良向项伯行贿,走后门才得到的。项羽封给他的,原本只有巴和蜀。当时,巴郡和蜀郡北阻山险,东扼三峡,穷乡僻壤,历来被当作流放罪人之地,岂能用来酬劳大功臣呢?20

这也未免太霸道了吧!

不过刘邦很清楚,现在不是讲道理的时候,项羽也不是讲道理的人。他只能忍气吞声,先去汉中再说。21

汉元年四月,也就是秦帝国灭亡半年后,各路诸侯怀着不同的心情走向自己的封国,项羽也动身回彭城。这时的项羽,心中一定充满衣锦还乡的得意和喜悦,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败亡,其实已经进入倒计时。

第四章 刘邦称帝

刘邦虽然无情,却并不冷酷;

虽然现实,却也有诗意。

韩信拜将

项羽分封诸侯一个月后,天下就乱了。

乱,并不奇怪,不乱才怪。因为项羽在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时,只凭一己之好恶,卖弄权威。他把原来的燕王韩广贬到辽东,把原来的赵王赵歇打发到代国,赵国的国号也被取消,国土则一分为二,岂非胡闹?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