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看起来是。

可惜好景不长。夏以后,中国进入小康。从此,所有人都只爱自己的父母,只疼自己的孩子,人人为己,财产私有,职位世袭。于是,人们筑建城池,确定礼义,划分领地,豢养爪牙,因为非如此不足以保护财产,不能够规范关系。结果是什么呢?

阴谋也有了,战争也有了。

这样看,小康岂非不如大同?

未必。

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小康?按照儒家的说法,前者“天下为公”,后者“天下为家”。天下为公,就是公有;天下为家,就是家有。与公有相反的,原本应该是私有(个人所有)。但在中国,却从来只有“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这是中国式所有制的紧要之处。

那么,什么东西由公有变成了家有?

财产和权力。

因此,小康之世有两大特点,一是财产家有,二是职位世袭,其实是财产和职位都在家族内代代相传。这就叫“家天下”。由此产生的,是“家国一体”的制度。至于建城和制礼,不过配套措施。

然而这配套措施,却揭示了一个秘密──

小康之世是文明时代。

是的,文明的标志是国家,国家的标志是城市。小康时代“城郭沟池以为固”,岂非证明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其实是由野蛮进入了文明?

这是一种进步。

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文明的帷幕只能由最卑下的利益和最卑鄙的手段来揭开。因此,为了文明,人类不得不付出道德堕落的代价。42

但道家不这么看。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43

意思很清楚:道德一旦滑坡,就刹不住车。事实上儒家也承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则因为“大道既隐”。所以,前者才叫大同,后者才叫小康。一大一小,岂非高下立现?

更要命的是,历史完全证明老子所言不虚。

是的,大同就是“道的时代”,小康就是“德的时代”。失道而后德,所以周公讲德。失德而后仁,所以孔子讲仁。失仁而后义,所以孟子讲义。失义而后礼,所以荀子讲礼。到荀子的时代,岂非早就一塌糊涂?

以德治国,仁爱救世,都相继破产,似乎出路只能是退回道的时代。但,大同之世就当真那么好?尧舜禹不就明争暗斗,黄帝、炎帝和蚩尤不就打得你死我活?

没错,女娲或伏羲那会儿,确实没有阶级斗争,没有阴谋诡计,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也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用的。大同之世为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为物质匮乏,根本就没得偷。

这样的时代,你还想回去吗?

就算想,又回得去吗?

法家认为回不去。在他们看来,不要说大同,就连小康,也一去不复返。能争取到治世,就不错。既然是治世,那就要治。谁来治?君王。怎么治?依法。反正,大道没了,就不要谈道,谈谈术就好。

儒家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大道没了,还可以有中道。中道就是小康,就是仁政,就是王道。这是中等之道,也是中庸之道,而其他三家却总是剑走偏锋。比如墨子尚同,韩非实君,结果是有君权无民权。庄子无君,老子虚君,结果是君权和民权都没有。

那么,什么社会能兼顾君权和民权呢?小康。这个问题,孔子说得不多。讲得多的,是孟子。

那就来听孟子说。

第三章 君权、民权、人权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上厨房有肥肉,马厩有骏马,民众却面有菜色,田有尸体。这是率领野兽来吃人,又有什么资格为民父母?

国王培训班

马陵之战五年后,孟子到了魏国。

这时的魏国已迁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叫梁惠王。梁惠王是战国七雄中除楚以外第一个称王的,可见魏国实力之雄厚。然而五年前,他们败于齐国孙膑;第二年,又败于秦国商鞅。梁惠王很是着急。

因此,孟子来见他时,梁惠王开口便说:老伯!不远千里而来,总该对寡人的国家有点好处吧?

孟子却顶回去:王!何必言利,讲讲仁义就好。1

这真是话不投机。

话不投机是肯定的。因为梁惠王的切肤之痛,是“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很需要有些管用的东西,哪有工夫听这老头慢慢吞吞讲仁义?2

呵呵,梁惠王有实际需求,孟柯则空谈误国。

但,孟子却非讲不可。

这是他的使命。

孟子是一个使命感很强的人。他曾两次说,老天爷诞育万民,就是要“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让我们这些社会精英去启迪和教育人民。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做,谁做,又有谁能做?3

是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

所以孟子要办“国王培训班”,给他们换脑子,讲王道和仁政。培训班起先开在齐国,学员是齐宣王,授课方式则是一起聊聊。

哈,启发式。

有一次,孟子与齐宣王聊音乐。

孟子说:听说王上喜欢音乐,有这事吗?

宣王马上就脸红了。因为他喜欢的并非古典音乐,而是流行歌曲。这在贵族,是丢人的。

孟子说:喜欢流行歌曲也没什么不好,音乐都是一样的嘛!不过臣想问一个问题:王上认为欣赏音乐,是一个人快乐呢,还是跟别人一起快乐?

宣王说:当然是跟别人一起啦!

孟子又问:是跟少数人快乐呢,还是跟多数人一起快乐?

宣王说:当然是跟多数人啦!

孟子说:那么好了,跟全国人民一起快乐,岂不是最快乐?要知道,与民同乐,就是王道呀!

齐宣王问:王道和仁政,怎样实行呢?

孟子说:减轻人民负担,放宽各项政策,关注弱势群体,就像周文王当年那样。

宣王说:先生这话说得真好!

孟子说:王上既然认为好,为什么不做呢?

宣王说:寡人有病,喜欢钱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王上喜欢钱财,老百姓也喜欢,王上跟民众一起喜欢不就行了?

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又说:这有什么关系?王上喜欢女人,老百姓也喜欢,王上跟民众一起喜欢不就行了?5

齐宣王无话可说,但也不照做。

孟子只好去培训梁惠王。

梁惠王那里就更谈不拢。想想也是,秦国用谁?商鞅。楚国用谁?吴起。齐国用谁?孙膑。结果怎么样?富国强兵,转败为胜,称霸称王。这样的事孟子做得了吗?做不了。那梁惠王为什么要听他的?6

也只好霸王硬上弓。

孟子问:用棍子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有。

孟子又问:用刀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

孟子就说:现在,王上厨房有肥肉,马厩有骏马,民众却面有菜色,田有尸体。这是什么?是率领野兽来吃人!兽类相残,人类尚且厌恶;主持国家政治,却率领野兽来吃人,又有什么资格为民父母?7

呵呵,这哪里是上课,明明是训人。

孟子为什么要这样教训国王?

难道他要革命么?

也许是的。

无民权,就革命

孟子确实像革命党。

有一次,齐宣王问:武王伐纣,有这事吗?

孟子说:史书上有。

宣王又问:臣弑其君,也可以吗?

孟子马上硬邦邦地回答:破坏仁的叫作贼,破坏义的叫作残,贼仁残义的就叫作独夫。我只听说打倒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什么弑君不弑君的!8

又一次,邹穆公遇到难题。

邹穆公告诉孟子,前些时我们跟鲁国发生冲突,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民众却袖手旁观。这事让寡人左右为难。杀了这些见死不救的吧,杀不完;不杀吧,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先生,请问该怎么办?

谁知孟子却幸灾乐祸。

孟子说:活该!谁让他们平时对老百姓不好!这下老百姓可逮住报复的机会了。9

晚清的革命党,也不过如此吧?

但,为什么?

因为在孟子那里,民权高于君权。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

也就是说,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君,可以高高在上,可以养尊处优,可以也应该独一无二,叫“天无二日,民无二王”。11 但,如果他不合格,就不能享受这份尊崇,人民也就有权利革命。

这,也是国王培训班的课程内容。

一次,孟子问齐宣王:有人要出差,把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回来后却发现老婆孩子在挨饿,在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宣王说:绝交!

孟子又问:如果长官管不了部下,该怎么办?

宣王说:撤职!

孟子再问:一个国家政治搞不好,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该怎么回答?

王顾左右而言他,看着随从们说别的去了。12

但孟子还有机会。

又一次,齐宣王问:公卿都相同吗?

孟子说:不同。有同宗之卿,有异姓之卿。但他们的职责,都是君王有了大的过错就要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还不改,就要采取行动。

宣王问:同宗之卿会怎么样?

孟子说:废了那王!

宣王一听,脸色刷地一下就白了。

孟子说:王上不必紧张。王上问臣,臣不敢不实言相告。照道理说,是这样。

宣王的脸色这才恢复正常。

又问:如果是异姓之卿呢?

孟子说:拂袖而去!13

哈,还是不要那不合格的君主!

毫无疑问,孟子从来就没反对过君主制,也不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但他跟孔子一样,不讲平等,却讲对等。对等,就是我有义务,你也有;你有权利,我也有。大家礼尚往来,谁都不能盛气凌人。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4

忠诚与客气,不平等,但对等。

孟子却没那么温良恭俭让。他的说法是──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15

也就是说,你把我当什么人,我就把你当什么人;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就把你当敌人。

呵呵,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但,这也顶多是翻脸,为什么要革命呢?

更重要的是,人民为什么就有权革命呢?

因为君权来自民权。

有一次,学生万章问:尧把天下让给舜,有这事吗?

孟子说:没有!没人能把天下让给别人。

万章说:那么舜的权力,是谁给的?

孟子说:天给的。

万章问:上天授权时,反复叮咛告诫了吗?

孟子说:没有。天是不说话的,但上天会看人民群众的反应。民众满意谁,天就授权谁。天子之权是上天和人民共同授予的,叫“天与之,人与之”。16

对,双重授权,或共同授权。

这很了不起。

更了不起的是,孟子还引用了《尚书·泰誓》的一句话,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样一来,上天和人民的共同授权,就其实是民授。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堪称伟大。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是否民主,关键就看授权主体。政权民授,就民主;神授,就君主;自授,就专制;不讲授权,黑社会都不如。

然而,自从周人确立了“君权天授”的观念,授权问题就不再有人讨论。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明确把授权主体界定为上天和人民,而且“名为天授,实为民授”,孟子是第一,也是唯一。

但,古代中华史的民主传统,也就仅此而已。

君权来自民权,故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谓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

先看韩非。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