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冶文彪作品人皮论语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好,我去前面设法拖延,你们还是从原路离开!”

“谢谢王大人!”硃安世拱手道别。

“且慢,我还有几句要说——”王卿回头吩咐僮仆,“你快快出去,设法拖住暴胜之,我随后就到!”

僮仆答应一声,忙转身向外奔去。

王卿走到硃安世面前,忽然双膝一弯,跪到地上。

硃安世大惊:“王大人,你这是?”

王卿恭恭敬敬向硃安世行了一个叩首礼,而后又移动膝盖,又向驩儿、郭公仲也各行了一个。

硃安世三人一时不知所措。

王卿站起身,郑重言道:“三位,我这一拜,是为仁心道义而拜。古本《论语》一旦失传,公道大义将随之而亡,后世将只剩私心私欲,天下将只见强盗横行。荆州刺史扶卿曾经得传孔壁《论语》[王充《论衡·正说篇》:‘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但可惜学的不全,王卿恳请你们,去荆州找到扶卿,将全本古《论语》传给他。当然,此事我也不能强求,由三位定夺。古本《论语》若能得以流传,自是万世苍生之幸,如果失传,也恐怕是天意如此,唉…好,我的话已经说完,就此别过,请两位速速带这孩子离开!”

说罢,王卿拱手道别,转身出门,大步走向前院。

硃安世和郭公仲带着驩儿,奔到后院,却见墙外有火光闪动。

硃安世爬上墙,探头一看,外面一队骑卫举着火把,排成一列,守住了后街。

等司马迁醒来时,浑身火烧火燎,遍体刺痛无比。

他想睁开眼睛,但左眼被踢肿,右眼也只能睁开一道缝,眼前幽暗中几张憔悴面孔,目光麻木冰冷,形同鬼魅。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朝中官吏,其中几个他认得的,官位都远远高过他,然而到了这里,却全都连乞丐不如。

他忽然一阵心酸,泪水顿时涌出来,流到脸侧伤口,一阵蛰疼。

他虽非生于豪贵之族,却也是史官世家,自幼便乖觉驯良,只喜读书,极少与人口角争执,更无粗蛮之举。成年之后,继任太史令一职,也始终谨守本份、谦恭自持,远避是非、全心攻史,哪里曾遭过这等粗暴?尽管他早知当今酷吏横行、牢狱残狠,但此刻才终于明白何为身陷囹圄,何谓身痛心辱。

我做了什么?我说了什么?

他在心里连声问自己,渐渐想起:他是因替李陵游说而获罪。[参见司马迁《报任安书》及《汉书·司马迁传》、《汉书·李陵传》。]

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骁勇善射,敢赴死命。天子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攻打匈奴,命李陵监护粮草辎重,李陵却请缨率部众独自出征,侧翼辅助李广利。天子应允,但因战马不足,只许李陵带五千步卒。

李陵率兵北上大漠,行军一月,遇见三万匈奴骑兵。李陵命士卒以辎重为营,千弩齐发,射死匈奴几千人。喜报传回长安,天子大喜,群臣齐贺。

匈奴大惊,急招八万大军围攻李陵。李陵率士卒且战且退,转战千里,甚至一日数十战,又先后射杀敌军数千人。最后矢尽粮绝,却救兵不至,李陵始终身先士卒,奋力督战,士卒也感于义气,泣血鏖斗。匈奴却怕有伏兵,不敢紧逼。李陵军中有一人叛逃,向匈奴通报军情,匈奴才全力进攻。李陵见再无活路,欲自杀殉国,被部下劝阻。朝中名将赵破奴[赵破奴:西汉名将。《史记》:“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出北地时有功,封为从骠侯。坐酎金失侯。后一岁,为匈河将军,攻胡至匈河水,无功。后二岁,击虏楼兰王,复封为浞野侯。后六岁,为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与战,兵八万骑围破奴,破奴生为虏所得,遂没其军。居匈奴中十岁,复与其太子安国亡入汉。后坐巫蛊,族。”]曾逃亡匈奴,后又归汉,天子并不介意,委以重任,赵破奴屡建军功,被封浞野侯。此后又被匈奴俘虏,再次逃回,天子仍未惩处。

李陵闻言,才断了自杀之念,令士卒全力突围,各自逃亡。匈奴数千骑追击,李陵被捕,投降匈奴。五千步卒只有四百余人逃回汉地。

天子闻讯大怒。群臣为求避祸,纷纷揭露李陵之短。司马迁与李陵平素并无私交,但自幼敬慕李广名将之风,又素闻李陵侍亲至孝、待友信义,与士卒同甘共苦,为国奋不顾身,能得部下忠心死力。这次虽然兵败投降,但五千兵卒,杀敌过万,震慑匈奴,功足以掩过。而且,以李陵为人,应该不是真降,心中定然存着逃回报国之念。

那日,天子召群臣商议此事,司马迁仍如惯常,在角落默不作声、执笔记录,那些大臣或唯唯诺诺附和圣意、或义愤填膺痛责李陵,满朝竟没有一人替李陵说一句好话。他越听越气愤,不由得抬起头怒视这群奴颜小人。正巧天子望向他这边,发觉他目光异常,便问道:“司马迁,你怎么看?”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已近十年,常在末座,记录天子和群臣廷议朝政。天子极少看他一眼,更难得和他说话。这时突然问他,他心中正在气闷,一时激愤,便忘了妻子叮嘱,脱口而答,据实而言,替李陵辩说。这些话他在心里已反复默想过许多遍,所以不假思索、一气说出,话未说完,忽然被天子一声喝止,而后,便被投到这里。

我说错了吗?没有。

我不该说吗?该。

我秉直而言,天子为何发怒?

天子恼怒,应该不仅是因为李陵,更是为了李广利。李广利是天子宠妃李夫人之兄,天子连番命他出征匈奴,是望李广利能如卫青、霍去病,破军杀敌、建功封侯。而此次出征,李广利大军虽杀敌一万,自己却损折二万,功不及李陵,过却大之。天子之愤,实为迁怒。

司马迁想:就算我错看了李陵,他是真降,我进言有过,但依照律令,也并非大罪,最多不过褫夺官职。这虽然让家族蒙羞,但我并未说违心话,免了官职、做个庶人,倒也少了许多烦恼,正好回乡耕读,清清静静完成史记。更何况,李陵一旦真的逃奔回汉,我就更没有过错了。

司马迁躺在地上,扪心自问,并无愧疚,于是释怀,挣扎着坐起来,见墙边有一点空地,便挪过去,靠墙坐好,闭目休息。

这时,甬道中传来脚步声,继而是锁钥撞击声,囚室中忽然骚动起来。司马迁忙睁开眼,见其他囚犯全都聚到门边,彼此不断争挤。他正在诧异,见一个狱吏提着一只木桶,打开牢门,走了进来,站住脚,扫视一眼,囚犯们一起略往后退了退。狱吏放下木桶,桶中飘出一些热气,一股麦香扑鼻而来,原来是饭。麦香飘在囚室潮腐之气中,异常诱人,司马迁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才发觉自己饿了。

狱吏才转身,那些囚犯便一拥而上,狱吏回头瞪了一眼,囚犯们忙一齐停住。狱吏出去锁好门,转身离开,囚犯们立即围紧木桶,纷纷伸手去抓抢,镣铐咣哴哴一阵乱响。司马迁只在几年前河东遭灾时,曾见过饥民这样争抢食物,没想到这些常日里锦衣玉食的官员们竟也如此。抢到饭的,忙不迭往嘴里塞,没抢到的,拼命挤进去伸手乱抓,喉咙中发出野兽般低吼声。

司马迁目瞪口呆,又惊又怜,不忍再看,重又闭起了眼睛。

过不多久,囚室重又安静下来,囚犯们各自缩回原地,只有两个老病者,仍趴在桶边,一个手伸在木桶里摸寻剩下的饭粒,另一个在桶边地下捡拾掉落的残渣。司马迁睁眼瞧见,心里一阵酸辛。

御史府后墙外,军吏呼喝、马蹄踢踏,前院也传来叫嚷之声。

硃安世左右看看,见左边高墙外隐隐露出树木楼阁,便牵着驩儿道:“去那边!”

三人急奔到左墙,硃安世先一纵身攀上墙头,向外一看,一座庭院,应是比邻的官宅。他骑在墙上,郭公仲托起驩儿,硃安世伸手接住,拉了上来,郭公仲随后攀上墙,跳进邻院,硃安世先把驩儿送下去,而后自己也跳了下去。

他略一环望,小声道:“前街后街都有把守,得到前面横街才走的掉。”

“走!”郭公仲率先引路。

三人贴着墙,在黑影中潜行,穿过庭院,到了对面院墙,正要翻过去,后面忽然传来一声恶狗嘶吠,一个黑影猛地蹿了过来,郭公仲急忙一刀甩出,那个黑影猛地倒地,一阵呜咽,再无声息。

“快!”郭公仲催道。

三人急忙翻墙过去,小心戒备,继续向前疾奔,幸好再无惊险,一连翻过五座相邻庭院,才终于来到横街,左右一看,街上漆黑寂静,果然没有巡守。

硃安世道:“现在出城太危险,得先躲起来,等天明再想办法混出城。”

郭公仲道:“老樊。”

“樊大哥?他回长安了?仍住在横门大街?”

“对。”

“好,就去他那里躲一躲。”

横街向北,一条大道直通东、西两市。

三人忙趁着夜黑急急向西市奔去,西市门早已关闭。他们绕到西市拐角,爬上墙边一棵高柳,跳到里面乱草丛中,进到西市,拐过一个街口便是樊仲子的春醴坊。

三人摸到后院,翻墙进去,居室窗口透出灯光,他们走到窗边,硃安世按照规矩,三轻三重,间错着扣了六下。

片刻,一个人开门出来,灯影下,身形魁梧,正是樊仲子。

樊仲子一见他们,低声道:“是你们,快进来!”

进了屋,樊仲子妻子迎了上来。

硃安世忙拱手道:“大哥、大嫂,又来给你们添麻烦了!”

樊仲子哈哈一笑,声音洪亮:“怪道这两天耳朵发烫、脚底发痒,正猜谁要来,没想到是你们!”

三人坐下,樊仲子忙催妻子去打酒切肉。

樊仲子望着驩儿问:“这就是那孩子?”

硃安世纳闷道:“哦?樊大哥也知道这孩子的事?”

樊仲子笑道:“你在扶风事情闹那么大,连减宣都被你害死,聋子都听说了,哈哈。早知这么缠手,就不让你去接这桩事了。”

当初硃安世接驩儿这桩买卖,正是樊仲子引荐。樊仲子父亲与湟水申道曾是故交,申道从天水托人送信给他,求他相助,但并未言明是何事,只说是送货,酬劳五斤黄金。樊仲子当时在忙另一桩事,脱不开手,正在为难,刚巧硃安世正需要回家之资,向樊仲子打问生意,樊仲子便转荐给他,回信申道,约好在扶风交货。

硃安世回想起来,不由得苦笑一声,但也不愿多想,随即道:“因为我,拖累樊大哥几乎受害,实在是——”

樊仲子大笑着打断他:“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脾性,三天无事,就会发痒,十天没事,准要生病。何况,我也只是出城避了避而已,你把汗血马还了回来,我也就无碍了。又托人打点了杜周的左丞刘敢,更加没事了。”

“汗血马是韩嬉还回来的,那减宣也是中了韩嬉的计策。”

“嬉娘当时也在扶风?”樊仲子眼睛顿时睁大。

当年樊仲子认得韩嬉时,前妻已经病逝,他和韩嬉十分亲近,众人都以为两人会结成婚姻,谁知后来竟无下文,过了两年,樊仲子续弦,娶了现在的妻子。

硃安世当然知道这段旧事,但不好隐瞒,只得将这一年多和韩嬉同行的事大略说了一遍。

樊仲子不但毫不介意,反倒开怀大笑,连声赞叹:“果然是嬉娘,不愧是嬉娘,也只有她才做得出!”

随后说到赵王孙的死,屋内顿时沉默。

樊仲子眼圈一红,大滴眼泪落下,他长叹口气,抹掉眼泪,感叹道:“可惜老赵,我们这一伙都是粗人,只有他最有学问。今后再听不到他大谈古往英雄豪杰事迹了…唉!不过,说起来,人都要死,老赵为救人仗义而死,也算死得值了。过些年,等我活厌烦了,也去救他百十个人,这样死掉,才叫死得痛快。”

话音刚落,忽然“啪”地一声,大家都惊了一跳。

是郭公仲,他用力一拍木案,脸涨得通红,张着嘴,半晌才吐出几个字:“别…别…忘我…”

樊仲子一愣,随即明白,哈哈笑道:“放心,我这人最怕孤单,到时候一定约你同去。咱们生前同饮酒,死后同路走!”

“好!”郭公仲重重点头。

硃安世听得热血沸腾,驩儿也张大了眼睛,小脸涨得通红。樊仲子的妻子则在一旁苦笑一下,轻叹了一声。

饮了几巡,硃安世想起王卿,便问道:“樊大哥知道御史大夫王卿这个人吗?”

樊仲子道:“我只知他原是济南太守,前年延广自杀后,他迁升为御史大夫。你问他做什么?”

硃安世将方才御史大夫府中的经过讲了一遍。

樊仲子望望驩儿,想了想,道:“《论语》这些事我也不懂,只有老赵才懂。你现在怎么打算?”

回想起王卿那番言行,硃安世暗暗敬佩,隐隐觉得此事可能真的事关重大。但看看驩儿,瘦小单弱,一双黑眼睛始终藏着惊慌怯意,实在不忍让他再涉险境,便道:“我也不知王卿所言是否属实,驩儿这孩子为了这书吃尽了苦头,我只想让驩儿尽快脱离险境。但王卿有句话说得不错,驩儿只要还记着这书,那些刺客恐怕就不会轻易罢手。对了,樊大哥,暴胜之是什么人?”

“暴胜之原来是羽林郎[羽林郎:汉代宫廷禁卫军。《汉书》:‘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后来升作光禄大夫。去年山东百姓聚众为盗,攻城夺寨。暴胜之又被任命为直指使者,身穿绣衣、手执斧钺,前往山东逐杀盗贼。朝廷还下了道‘沉命法’[沉命法:《汉书·酷吏传》: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往往而群,无可奈何;于是作沉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盗贼兴起,若当地官吏没有发觉,或就算发觉,逮捕不及时、灭贼不够数,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要处死。暴胜之到了山东,不但盗贼,连刺史、郡守、大小官吏,也被诛杀无数。暴胜之因此立了大功,那日他的车马仪队回长安,从我这门前经过时,我正好在楼上,看他坐在车中,鼻孔朝着日头,好不得意,他左脸本来有大片青痣,那天都变成了酱红色——”

“青痣?”硃安世大惊:“是不是左半边脸,从左耳边直到左脸颊中间?”

“你也见过?”

“一路追杀我们的刺客,都穿着绣衣,上面绣着苍鹰,手执长斧。其中一个我曾捉到过,又被他逃了,左脸上就有一大片青痣。我还从刺客身上搜出半个符节。”

“哦?看来那人应该正是暴胜之,他的随从那天穿的正是这种苍青绣衣。但他隶属光禄勋,掌管宫廷宿卫,怎么会千里万里去追杀?”

“光禄勋官长是谁?”

“吕步舒。”

“吕步舒是什么来路?”

“我只知道他是董仲舒的弟子,曾做过当年丞相公孙弘的长史,后来进了光禄勋,便极少听到他了。此事看来确实非同小可,我这里也不安全,明天先将你们送出长安,我们再从长计议。”

第三十章 御史自杀

长安每面城墙三座门,共有十二座城门。

横门位于城西北端,从西市出城,此门最近,一条直路便到。

第二天一早,樊仲子和郭公仲骑着马,两个僮仆赶着一辆牛车,车上摆着两个大木桶,散出阵阵酒香,慢悠悠来到城门下。

城门防卫果然比平日严密了很多,往日只有八个门吏把守,今天增加了两倍,而且京辅都尉[京辅都尉:掌管京畿军事的武官。《史记·田叔列传》:“仁以壮勇为卫将军舍人,数从击匈奴,卫将军进言仁为郎中,至二千石,丞相长史,失官。后使刺三河,还,奏事称意,拜为京辅都尉。”]田仁居然在亲自督察。

到了门楼下,樊仲子跳下马,笑着拜问田仁,田仁私下和他一向熟络,今天当着吏卒却只略略一笑,问道:“又出城送酒?”

“去拜望老友,田大人这里看来又有紧要的差事,不敢打扰,改日再拜。”

田仁忽道:“稍等,今日上面有严令,所有出城之人都得搜检。老樊见谅!”

樊仲子笑道:“哈哈,这有什么?按章办事。”

田仁点点头,向身边一名门吏摆摆手。那门吏走到牛车边,揭开木桶盖,向里望望,又揭解开另一个桶,也查看后,回头禀告道:“两只桶里都装的是酒。”

田仁道:“好,老樊可以走了。”

樊仲子一眼看见田仁身后一张木案上摆着盛水的坛子和两只水碗,便对僮仆道:“去取那坛子过来,把酒装满。”

田仁忙道:“老樊多礼了,正在公务之中,不能饮酒。”

“这不是上等酒,不敢进献大人,等忙罢了,犒劳一下军卒。去,装满!”

一个僮仆跑过去,将坛子里的水倒掉,抱回来,爬上牛车,揭开桶盖,拿起木勺,从里面舀出酒来,注入水坛中,那酒是金浆醪,在晨光下如金绸一般泻下。

刚舀了两勺,樊仲子叫道:“这桶不好,微有些酸了,舀另一桶。”

那僮仆依言揭开另一桶,舀出酒来,将水坛灌满,抱回木案上。

樊仲子这才拜别田仁,驱马赶车,出了城门,一路向东北,到了茂陵郭公仲家。

韩嬉迎了出来,一见樊仲子,伸手在樊仲子胸口戳了一下,笑道:“樊哥哥,不在家里陪嫂嫂,又来这里凑热闹。”

樊仲子也哈哈笑道:“韩嬉妹妹还是这么俏皮不饶人。你来看,樊哥哥给你变个戏法!”

说话间,牛车已经赶进院中,关好大门,郭公仲唤自家两个僮仆,和樊仲子的两个僮仆,四人合力将一只木桶搬了起来,底下露出一人,缩身蜷坐,是硃安世。僮仆又搬起另一只桶,下面是驩儿。

韩嬉见了,又惊又笑,忙过去细看,原来:这两只木桶是樊仲子精心特制,专门用来运人。木桶底部凹进去一截,刚好能容一个人缩在里面。将空桶罩住人,再选稠浊的醴醪,灌满木桶,从上面便看不出桶里高出一截。

驩儿坐在桶下倒没觉得怎样,硃安世这一个多时辰却很是憋屈,手脚麻木,头颈酸痛,半天才能活动。

到了下午,司马迁腹中饥火渐渐烧灼起来。

这时他才有些后悔,刚才多少该过去抓一点饭来充饥。看其他人,或躺或坐,各不理睬,若不是有呻吟声、咳嗽声,竟像是在一座坟墓之中。司马迁原本最不喜与不相干的人说话,这时却很想找人说两句话,但看别人都漠不相关,只得闭目忍着。

他忽然格外想念妻子,妻子一定早已得知消息,不知道此刻她焦急成什么样子。他暗暗有些后悔,没有听妻子劝告,逞一时义气,鲁莽进言,未必帮得到李陵,却让自己身陷囹圄。

这牢狱,一旦进来,即便能走得出去,恐怕也得受许多磨折。仅此刻这番煎熬,已是他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再看身边这些人,不知道被囚了多久,各个只勉强尚有人形而已,其实已和残犬病鼠无异。过不了多久,自己也将是这番模样。

他越想越怕,口干舌燥,虚火炽燃,想找口水喝,但遍看囚室,并不见哪里有水。他忍了良久,终于忍不住,碰了碰躺在身边一个囚犯,小心问道:“请问哪里有水?”

那人背对着他,并不理睬,司马迁又低声求问两遍,那人才有气无力说了句:“明早。”

司马迁颓然躺倒,身子筛糠一般,不住颤抖,越颤越凶,见身下铺着些干草,慌忙抓了一把,塞进嘴里,虽然一股霉臭,但嚼起来略有湿气,嚼烂后,竟隐隐有一丝甜。咽下肚去,觉着甚是舒服。他大喜,又抓了一把狠力嚼起来。没多久,竟将身下的干草全都吃尽,这才稍稍缓解了饥渴。

不知道熬了多久,门外甬道又响起脚步声和钥匙撞击声,其他囚犯立即闻声而动,纷纷抢向门边。司马迁也慌忙爬起来,顾不得遍体疼痛,挣着身子凑了过去。

果然是狱吏来送晚饭。

囚犯们等狱吏一走,照旧一拥而上,司马迁在外围挤不进去,便伸长了手臂,从两个囚犯身子中间硬穿进去摸寻,还没够到木桶,身前的囚犯忽然一肘回过来,击中司马迁的眼角,顿时痛彻心扉,他却顾不得痛,一手捂着眼睛,一手继续伸手乱抓。

好不容易抓到一把饭,是温热的,他忙攥紧抽回手,急急塞进嘴中,是粗麦饭,麸皮多过麦粒,十分粗砺,但吃起来竟比世上任何美食都要香甜。他一边急嚼急吞,一边又伸手去抓。

顷刻间,桶里的饭已被抢光,囚犯们也各自散开。

司马迁前后一共只抢到三把,他攥着第三把饭,正要往嘴里送,一眼看到一个老囚半跪在他身边,白发稀疏蓬乱,眼窝幽黑深陷,眼巴巴望着他手里的饭,司马迁心中不忍,迟疑了片刻,狠狠心,把饭递给老囚,老囚忙伸双手一把刨过,送进嘴里,一阵急吞,倏忽吃完,才连声道谢。

司马迁叹着气摇摇头,回到墙边重新坐下。只吃到那点麦饭,非但没有疗饥,反倒更加饿了。

到了夜里,别人都已睡着,他却根本无法入眠。身上疼痛,无论怎么躺,都会压到伤处,疼狠了,就辗转一下身子,腹中饥饿,又抓些身旁的干草,放进嘴里嚼。折腾大半夜,好不容易才昏昏睡去。

清晨,他被开锁声、镣铐声吵醒,睁眼一看,狱吏又提了一只木桶进来。

司马迁以为是早饭,忙爬起来赶过去,隔着前面囚犯,探头一看,桶里不是饭,是水。

这次囚犯们竟没有争抢,两个身强体壮的囚犯先走过去,弯下腰,各自伸手,从桶里捧起水喝。应该是怕抢洒了水,才依次来喝。等那两人喝足之后,另两个才走过去喝。囚室中一共十三个囚犯,按体格强弱轮次。

其他人全喝过后,司马迁才和那个老囚一起过去,桶里水虽不多,但幸好还剩得有一些。司马迁早已渴得口焦喉灼,忙捧了一捧喝,只觉得那水流入喉咙,甘美如蜜。两人用手捧了两捧后,水已经到底,再捧不起来,司马迁便提起桶,托住桶底,让老囚用嘴接着,他慢慢倾倒。老囚喝了一些,便接过桶帮司马迁倒。司马迁张嘴大饮,一气喝尽,总算解了焦渴。

放下桶,两人相视一笑,老囚口中只剩了三颗牙。两人靠墙坐到一处,司马迁低声报了自己姓名,问老囚,老囚也小声答道:“万黯。”

司马迁又问:“你是为何被拘在这里?”

老囚却不再答言,目光躲闪,神色十分紧张。司马迁迷惑不解,但随即明白:这些年太多人因言获罪,稍一不慎,一旦传到狱吏耳中,恐怕要罪上加罪。

  如果觉得人皮论语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冶文彪小说全集人皮论语,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