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集

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集在线阅读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1] 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二手时间》 《我还是想你,妈妈

推荐作家

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小说全集
绿色标题的书籍为代表作著名作品共8本
  • 死亡的召唤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 现在是一名水利工程师。 让我来告诉你那种味道……战争散发出的味道…… 战争爆发前我六年级毕业。当时,学校里有这样的规定,从四年级开始所有学生都要通过考试。于是,我们通过了最后一场考试。这是6月,而1941年的5月和6月天气还很冷。如果我们这里的丁香花往年会在5月盛开的话,而那一年到了6月中旬它们才开放。就这样,战争的开始总让我与丁香花的芳香联系在一起。其间还混杂着稠李花的气息……对于我来说,这些树木散发出的芳香就是战争的气息…… 我们生活在明斯克5,我就出生在明斯克。父亲是军乐队的一名指挥,我跟着他参加过不少阅兵式。…
  • 锌皮娃娃兵

    这本书包括《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两种,都是作者“文献文学”的作品,前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一方的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为主,基本没有作者的描述;后一部则以谈话录的形式,记下了作者走访三年的成果。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正如这本书所描述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的本质都一样:残忍,丑恶,摧残人性。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兵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 我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 完成《战争中没有女性》一书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正视由于普通磕碰从鼻子里往外流血的孩子。在别墅区,看到捕鱼人欢天喜地地从深水中把鱼甩到岸边沙滩上时,我扭头就跑开,鱼那双静止不动的凸泡眼睛让我作呕。 我们每个人,大概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有自己的防痛储备力,而我的储备力已经用尽。我听见猫被汽车轧死时的惨叫声就要发疯,见到被踩死的蚯蚓就回避。我不止一次想到,鸟类、鱼类,如同所有生物一样,也有形成自己历史的权利。将来总有一天,有人会把它们的历史写出来。 然而,突然的事发生了!如果这事可以称为“突然”的话。战争已经进行到第七个年头了。…
  • 最后一个证人

    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父亲为白俄罗斯人,母亲为乌克兰人,父母二人都是乡村教师,后来举家迁往白俄罗斯。她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pdf,txt,1986年4月26日,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阿列克谢耶维奇将向世人呈现这个“中毒”世界里的惊人事实。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在4号反应堆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石棺”——由铅和金属制成的内核中仍然存放着20吨核燃料。谁也不知道石棺内部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石棺设计独特,建造精良,来自圣彼得堡的工程师们也许应该为自己的这一杰作感到骄傲。…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历史上,最早何时有女性出现于军中?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军中就已经有雅典和斯巴达女性士兵了。后来,还有女性参加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远征军。 俄罗斯史学家卡拉姆辛曾写过我们先辈的故事:“斯拉夫女人时常与父亲和丈夫并肩作战,她们不畏惧死神:在公元626年,那场君士坦丁堡大围困的激战中,希腊人就在战死的斯拉夫人中发现过许多女性尸体。母亲生养孩子,就是为了培育战士。” 那么在近代史中呢? 最早的记录出现在1560年至1650年之间。那时候,英国人开始创办医院,那时在医院工作的就是女兵。 在二十世纪,女性又是怎样从军的? 在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就已经开始征召妇女参加皇家空军了。同时建立了皇家预备役兵团和女子汽车运输军团,人数达十万之多。 在俄国、德国和法国,也有很多女性在战地医院和护理列车上服务。…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是2014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白俄)阿列克谢耶维奇,译者是方祖芳,郭成业。当代罕见的纪实文学经典,人类史上最恐怖的科技悲剧,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经历过这种事,我们如何相爱? 本书为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世界一流作家,本书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作品。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我希望能把房子卖掉,搬到诺文奇附近,那里有精神病院。他就在那里,按医生吩咐住在那里。医生说,如果要活下去,他一定要住院。我会在周末去看望他,他会对我说:“米沙爸爸在哪里?他会来吗?”还有谁会问我这种问题呢?他还在等爸爸。我会跟他一起等。我会轻声说着我的切尔诺贝利祷言。你知道吗,他是用小孩的眼光在看这个世界。——瓦莲京娜·季莫费娜·帕纳谢维奇,清理人的妻子…
  • 我还是想你,妈妈

    《我还是想你妈妈》一书作者是S.A.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由九州出版社和铁葫芦图书出版。该书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大部分还只是14岁以下的孩子,有一些甚至在战火里出生。这本书就是孩子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 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儿童眼里的战争,要比《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一书里女人的视角所记录的战争更加惊人。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中国首次正版引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无前例的残酷记录★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 级权威大奖…
  • 二手时间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二手时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告别了苏联时代,我们也告别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我试图听到这出社会主义大戏所有参与者的真实讲述…… 我们的共产主义,本来有个疯狂的计划:要把亚当以来的旧人类改造为新人类,而且也付诸实施了,这算是它唯一做过的事情。七十多年间,在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验室里,制造出了一种另类的人:苏维埃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剧的人物,另一些人把他们称为“苏联分子”。我觉得我懂得这种人,熟悉这种人,我和他们共同生活了多年。他们就是我自己,是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父母。几年来,我为此游历了整个前苏联地区,因为苏维埃人不仅是俄罗斯人,还有白俄罗斯人、土库曼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现在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不会和其他人类混淆。在芸芸众生中,你会立刻发现我们这类人!我们这类人,全都有社会主义基因,彼此相同,与其他人类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词汇,有自己的善恶观,有自己的英雄和烈士。我们与死亡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我写过的故事中,这些词汇常常萦绕于耳:枪毙、屠杀、消灭、抹去,或者一些苏联特有的消失方式:逮捕、剥夺十年通信权、放逐。如果我们还记得,不久前有几百万人被杀戮,人的生命又价值几何?我们是充满仇恨和偏见的种族,一切都来自于那个被称为古拉格的地方和那场恐怖的战争,还有集体化、没收剥夺、大迁徙……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曾经是我们的全部生活,但那时我们很少谈论。…
顶部